外语系实验室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以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为基础,以教材改革、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及第二课堂改革为重点,探讨了这一系列改革的成效。关键词:教学改革;网络机考;第二课堂作者简介:单翔燕(1986-),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外国语言学系,助教。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外语系实验室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语系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1:

浅析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校自身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实验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的现状与思考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现状

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政府与其它行政机构,电子政务、计算机辅助社会调查技术等相关先进公共服务技术手段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 高校的实验教学都是依附于理论教学, 仅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基本上附属于教研室或课题组, 由教师直接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 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 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 专业面窄, 一个实验室仅为一门专业课程服务, 依附于课程, 归教研室管理。例如在学校的公共管理实验室中, 外语语音室一般归属于外语系或外语教研室, 而计算机中心又归计算机系或计算机教研室管理。这种模式有明显不足和弊端:实验室规模小, 功能单一,处于从属地位, 不仅人员、设备、房屋的使用效益低下, 管理水平也低。

我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多为计算机, 各个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教学实验仅仅是基于不同的软件环境,所以以上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所暴露的问题尤其突出, 具体表现为:

(1)实验室功能单一, 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 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

在实验室建设中, 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爭要经费, 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 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例如会计实验室仅仅是在普通机房中安装会计电算化实验软件。由我校实验室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 单个实验室的使用率仅在20%以上, 一部分公共实验室超负荷运行, 而另一部分实验室长期空置或仅被少数人占用, 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地提高。

(2)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 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 积极性难以调动

由于管理体制原因, 实验室被分割过细、过小,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 工作任务不均。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少, 很少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 造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 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 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 而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 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 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 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第三, 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 实验室留不住优秀人才, 加上环境、待遇等诸因素的影响, 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3)不利于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

由于实验室和人员方面的制约, 很多实验室不能做到全天候开放, 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

二、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 建立开放式的公共管理实验室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日益成熟, 而校园网的建成给新的公共管理实验室集中管理和统一开放式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在新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支持下, 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手段较好地实现实验中心下面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和管理, 一方面能够充分实现新的集中管理模式所体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能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保证各个实验室在满足基础教学实验需求的情况下, 对外开放, 充分满足师生的需要。

2.1统一管理, 实现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

公共管理实验室实行教育超市的开放运行模式, 在时间、资源、管理方式和服务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计划, 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统一安排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计划, 高效合理地利用实验设备, 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2.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机动灵活管理, 充分满足师生实验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 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公共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 查询开放时间、管理规定、使用办法, 对相关实验设备信息进行检索、查看, 并可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同时, 实验室管理系统可根据需要给相应高端用户授权, 使这些用户可以根据实验计划自行对实验的设备和时间进行预约, 这样, 可以既充分保证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又给师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实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 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

2.3量化实验室工作量, 提供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考核的有效依据

根据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 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实验工作量, 另外, 改革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 给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衡量提供科学准确的有效依据。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的需求, 合理划拨经费到实验室, 做为实验人员的业绩津贴, 可以起到提高积极性, 鼓励积极提高业务水平, 使实验室更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水平、实验人员工作业绩和收入上形成良性循环。

2.4及时准确提供公共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 给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依据

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各项数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做出统计, 这样, 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需求, 给今后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 避免建设和管理的脱节, 有效利用学校的建设资金。

2.5利用校园网络平台, 拓展实验室新空间

建设基于校园网络的虚拟实验室, 将部分实验项目统一放到公共管理实验中心服务器, 全校学生可以从校园网内任何工作站登录虚拟实验服务器,通过用户验证后下载实验教程到本地工作站进行实验。这样, 公共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三、存在的问题

高校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平台是发展趋势, 实验室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公共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前提和保证, 而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的技术实现。但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的改革是个复杂的问题, 特别是体制的改革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

3.1首先要统一思想, 学校领导重视, 充分认识建立公共管理实验平台和新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教学改革的层面设定目标, 制定改革计划。

3.2在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 应与教研室相互协调, 在具体实验教学环节上应该和教研室加强联系和合作, 避免因体制上的差异和管理上的独立使教研室和实验室之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产生脱节和各行其是的局面。

3.3基于校园网的公共实验室管理系统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生事物, 在这个系统应用推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实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系统冗余, 因为管理运行方案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 要避免因网络和技术故障影响实验室的正常管理和开放。

四、结束语

由于各学校自身的情况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公共管理实验室管理方向。公共管理实验室的管理是公共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艳秋.高职院校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刘家明.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1)

[3]唐优泉,李卫红.我校生产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构想[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作者:温世合

外语系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外语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从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以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为基础,以教材改革、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及第二课堂改革为重点,探讨了这一系列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网络机考;第二课堂

作者简介:单翔燕(1986-),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外国语言学系,助教。(河南 新乡 453003)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外国语言学系从成立伊始,就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顺应改革潮流,加大对我院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各项改革,目前已陆续完成教材、课程设置、学时设置、授课模式、第二课堂、考试评估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力图为我院学子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模式,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最大化落实和利用可用资源,改革效果日渐凸显。

一、教材更迭,课程出新

目前大学英语改革此起彼伏,英语网络机考又蓄势待发,大学英语视听说考试比重大大提升,四级、六级、考研、考博、出国英语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专业和学历提升,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压力很大,学生学习压力也很大,外语系必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寻找突破口,探索出适合我院学生实际需要的特色教学模式,才可能取得突出效果。

我院长期单一教材使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在综合调查了几所兄弟独立学院外语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三全学院外国语言学系(以下简称“我系”)改革了本科2010级和2011级学生的英语教材,并增加了英语视听说教材。课程改革以“坚实语言基础、提升实战能力”为目标,以三全学院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为出发点,改革了学时分配,增加了听说课比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统一,听说课与读写课并重的立体式、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效果较之以往更加明显,学生热情及积极性高涨。

二、网络机考,锐意创新

教育部就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逐步实施机考、网考”的改革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各个高校都应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对大学英语考试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我系在网考方面走到了前列。

2010年1月,我系试用万维机考软件进行大规模全面机考,成功完成了本科2008级、2009级大学英语期末考试的网络化试行工作,考试的命题、审核、考务编排、考试实施和阅卷分析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全面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和智能化运作;2010年6月,在总结了第一次考试的经验与教训之后,使用我院已有凌极软件,在2009级大胆尝试了与四六级题型完全一致的听力机考;2011年1月,继续使用凌极软件实施了2000级、2010级全面的听力机考;2011年6月,为了更好地做好试点工作,我系继续在2010级学生中实施听力机考;2011年12月,我院新引进雅信达系统,外语系经过认真培训,多次研讨,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不足,以本学期期末考试为契机,在2010级本科及2011级本科中全面推进大规模网考,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考试模式坚持下去,外语系全面实施网络机考的局面自此展开。

网络机考改革是外语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反拨效应,作用意义影响深远。要想成功地实现大规模网考,需要前期准备大量工作,包括软件使用培训学习、题库编辑、音视频材料截选、试题组卷、试卷导入等等,需要外语系全体教师投入巨大心血和精力,且须克服目前学院机房条件受限,机考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考试场次多,持续时间长等困难。我系从最初的听力机考结合纸质笔考到本次的全面无纸化机考,已进行了四个学期的网络机考模拟实验,基本已走上了成熟时期。

网络机考的特点是:试卷生成自动化、试卷内容随机化、评分系统设置自主化、成绩自动生成化。积累题库、减少改卷、长久受益。有效节约了试卷印刷费用,降低了考试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适应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为我院的大学英语考试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参加即将展开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学生为本,资源共享

本学期学院投入巨资,增建了两个新语言实验室。机房配备齐全,设备先进,采用专业的凌极语音软件,并附购了雅信达语言学习平台、大规模网考及四六级仿真网考等多个软件,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一流配置的专业语言实验室,实现了包括听力授课、培训、网考、口语考试及自主学习的多项功能。外语系借此契机,大胆改革,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把多项资源整合到一起。除以上资源外,外语系主动与教材出版社沟通,先后说服外研社和上外外教社为新教材提供了免费配套的《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V5.0》资源及《新视野第二版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丰富。

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本学期试开放语言实验室,外语系和教育技术中心推行联合值班制度,保证每次开放时每个机房都有一名外语教师和一名管理员,分别负责专业学习问题和硬件设备问题的解决。几个月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有力的提高,每次开放时间语言实验室都人满为患,同学们的听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都有很大的提高,我院的英语学习氛围愈渐浓厚。

为充分利用以上所有资源,构建三全学院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英语立体授课模式,外语系联合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集思广益,克服技术难题,将所有资源平台以三种渠道向学生呈现,即:外网登陆、校园网内网登陆和语言实验室开放自学三模式,保证面向全院教师、学生和员工,只要到网络中心申请一个账号和密码,输入不同的登陆地址,所有热爱英语学习的全院师生员工都可以免费的随时随地的用手机和电脑,在家、办公室、寝室、网吧、语音室学习资源,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了所有现有外语学习资源。

四、第二课堂,寓教于乐

为提高我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进一步彰显我院外语特色,促进学风建设,打造我院品牌活动,外语系已成功组织举办了两届“外语节”特色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第一届“外语节”于2010年3月份成功启动,外语节期间陆续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全之星”英语演讲比赛,“原声电影周周看”——“Friday Night,Movie Time”,英语短剧大赛,英语写作书法大赛,“滴水穿石”晨读活动,外语讲座周活动,迎新专题讲座等。此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读写技能,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将来就业增加成功筹码,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各项活动都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我院的英语教学实现了质的提高,英语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作为我系第二课堂的“外语节”特色系列活动,不仅从根本上活跃了我院英语学习氛围,也选拔产生了一批英语达人,或写,或说,或演,或考,只要擅长一面,就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广大学生做出了表率。

外语系教学改革之路是探索之路,凝结了外语系全体教师的汗水;外语系教学改革之路是收获之路,在且行且走的过程中硕果累累;外语系教学改革之路是向上攀登的道路,爬得越高才能看得越远。今后外语系会继续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前进,打造我院的特色,走出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风采。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王本陆.国际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汉英对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雪桐.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外语,2010,(9).

[3]李霞.独立学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孝感学院学报,2012,(7).

[4]吴秀明.浅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工作的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5]刘汉霞,吴光炳.多样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1).

[6]时杰会,谭茜.独立学院考试改革方向的探索与思考[J].才智,

2012,(1).

[7]郑小丽,丁洁.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12,(2).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单翔燕

外语系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3:

高职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针对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满意度调查反映,目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教学模式偏于守旧、课程体系尚欠合理、双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用人单位意向,高职院校应建立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订单培养为媒介,以联合培养为形式的校企合作架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满意度;校企合作

一、实践与创新能力内涵解读

实践能力是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从构成来看,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等四个基本要素。创新能力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经济或社会目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2]。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叠加,形成以智力因素为核心,知识因素为基础,非智力因素起激励与保证作用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道德引导着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道德心理、观念和标准对实践动机起着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职业道德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理解创新活动始于促进社会进步、归于奉献社会的准则。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四个阶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在相互渗透中形成统一体:在准备阶段,人们的实践动机表现为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检验理论;在酝酿阶段,人们会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随之增强;在明朗阶段,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挥共同作用,前者促使人们在综合考虑自身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匹配关系之后,对问题的解决做出行动决定并具体实施,后者激励人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确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验证阶段,人们再次通过实践检验解决问题的成效,有成效的实践才能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而衡量创新能力的最高标准也在于实践的成效。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008届和2009届外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08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51份和49份,合计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在受调查的用人单位分布上,民营企业有34家、外商独资企业有15家、中外合资企业有13家、国有企业有4家、个体户有34家,均为外向型企业且都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测项目组成,主要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基础理论水平、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满意度,共设8个封闭式问题和5个开放式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实际岗位表现不足之处的点评和对校企合作形式的意向两大方面,共设5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

三、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

由表1可知,用人单位对学校外语系2009届毕业生的满意度全面优于2008届,表明就整体而言,外语系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其中,职业道德水平的满意度在两组数据中分列首位,这与外语系一贯高度重视德育密不可分。同时,用人单位对两届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也反映出外语系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上存有不容忽视的缺陷。

(一)教学环境相对封闭

在受调查的100家用人单位中,有96家从未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实践或创新教学项目。其中,85家表示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利合作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11家认为高职院校的市场意识不足和主动性不强阻碍了高职教育社会开放度的提高。调查还表明,外语系两届毕业生普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对岗位工作流程和操作表现出陌生感。不难发现,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仍旧保持相对封闭的状态,其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就必然落后于企业用人要求的变化。

(二)教学模式偏于守旧

组织管理能力作为一般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和起保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有鉴于此,外语系于2008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改革。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团队的组成,拓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空间,强化了学生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意识。受惠于教学方法改革,2009届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2008届相比有了大幅上升,见表1,但与预期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课程体系尚欠合理

调查发现,有93家用人单位认为外语系两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效果不理想,存在对理论知识生搬硬套的现象;有36家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尚未完成知识向技能再向职业能力转化的过程,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创新乏力不足,因而需要安排专项工作能力训练,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由此可知,当前外语系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传授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转向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打造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以求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建构“过程性知识”,最终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够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原理性问题,还能够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问题[3]。

(四)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水平。在用人单位的录用测试中,有52家用人单位认为外语系两届毕业生专项实践能力不足,并指出这与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指引和示范有关,另有27家用人单位认为学生不具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能力,并将此归结于教育观念陈旧。作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设者和项目教学的执行者,“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当教师的双师素质得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以壮大,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得到强化。

四、高职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校企合作形式的选择比较倾向于学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和联合培养培训,见表2。根据用人单位意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促成高技能人才供求平衡为目标,为解决高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123”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建立“123”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想。

“1”是指第一学年安排一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般实践能力锻炼。通过合作协商,高职院校在企业可以接纳的范围内,组织学生形成项目学习组,嵌入生产、销售或服务一线,使学生在实践中端正学习动机,在与员工或客户沟通中提高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一阶段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观察期,通过观察备选人员的具体表现,企业才能对学生是否符合人才储备标准做出判断,对他们能否进入人才储备程序做出决定。

“2”是指第二学年安排已进入企业人才储备程序的二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项实践能力锻炼。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行动导向课程体系[4]。这样,学生在企业的专业岗位实践中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在学生专业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用人要求确定人才储备待定人员。

“3”是指第三学年安排已被确定为企业人才储备待定人员的三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实践与创新能力鉴定评价标准,将顶岗实习作为一个项目,实施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向并行的实习生指导、监控和评价的项目计划。最终,企业可以与通过职业能力鉴定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中真切把握企业的用人要求,并据此动态调整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改进项目教学,确保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对接。

(二)以订单培养为媒介,建立“大订单、精加工、树品牌”的校企合作机制

与人才储备的长效行为不同,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属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就业的短期高效行为。坚持市场化办学理念,订单培养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建立“大订单、精加工、树品牌”的校企合作机制的优质媒介。

“大订单”是指高职院校邀请用人企业面试在校学生,选定多于实际招聘人数的学生,为淘汰式选拔做准备。由于存在面试与淘汰,学生实践压力与创新欲望相应增大,由此激发出更强的成就型动机,激励与维持实践与创新投入。

“精加工”是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根据订单培养协议,围绕工作过程的结构与要素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以组建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动手操作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教师能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并指导入选“订单”的学生,从企业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出发开发实施专业实践领域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练就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教学条件,促进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将项目教学中的规划、论证、实施与评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由模拟向真实转变,以突破实践与创新教学的封闭状态和滞后效应。

“树品牌”是指在互利为宗旨、联动为关键的校企合作中,企业能以低成本、低风险的形式缩短人才配置时间,提高人才利用效率,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成才率也得以拉升。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势必带来品牌效应,从而推动这种校企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联合培养培训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高技能人才的供应链上,高职教育属于就业前教育,企业培训属于就业中教育。前者强于理论教学,弱于实践教学,而后者正好相反,从理论上讲,两者优势互补,一脉相承。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市场意识,改变利益单边化的做法,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指导下建立资源置换机制。可供置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置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延时进行,先行提供资源的一方可以按照市场估价换取积分,以备往后兑换。

人力资源置换是指高职院校为解决企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派遣教师团队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而企业相应调配技术专才和能工巧匠参与高职院校实践与创新教学的指导与评价。双方还可以强强联手,共同攻克教学与培训中教材过时、标准不当、模式老化等难题,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效率。

物力资源置换是指高职院校对企业开放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供企业培训使用,而企业对等开放生产车间、销售部门、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等产业资源供学生参观学习与顶岗实习使用。这样既能填补企业培训中知识讲授、技术演示和自主学习的场地缺陷,也能补全困扰高职院校的教学脱离实际,实习岗位难落实的短板。

财力资源置换是指校企以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展开合作,从项目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助新产品、新技术与新工艺在校企中的传播与推广,加速科技转换为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2]周延波,郭兴全.创新思维与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22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5.

[4]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57-66.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of Their Employers

LI Zong-we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Foshan Guangdong 528333,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satisfaction degre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作者:李宗文

上一篇:非营利性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领域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