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技术交通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仅年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大众对城市交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急剧恶化。为了解决城市交通产生的各种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本文針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框架、总体设计与方案设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集成技术交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成技术交通管理论文 篇1:

易华录:掘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5月5日,易华录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从发布行业规范到率先推出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易华录(300212.SZ)引领着公安交通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早在2003年,该公司就在国内率先发布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集成接口规范(EIISA),并推出国内第一套应用于公安交通管理领域的集成指挥平台系统软件——智能交通管理平台(ATMS),是国内唯一得到大规模市场应用并完全符合公安部技术规范的集成指挥平台系统。

预计2012年智能交通行业投资额将达到60.46亿元。易华录志在打造智能交通管理领域的Windows。该公司在集成指挥平台占据绝对领先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了智能交通管理领域操作系统平台(ATMOS)的研发,占领“标准制定”的制高点。

易华录通过自主研发,积累了129项软件著作权、20项软件产品。经中国智能交通技术(ITS)应用委员会评估,该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软件研发和应用能力排名第一。

采用“根据地式”营销策略,收入地域分布均衡,彰显易华录的营销战略智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行业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作为全国性系统提供商,该公司的ATMS产品应用于全国42个城市的52个省、市、县级单位,占省会城市近43%市场,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一体两翼”的业务布局让公司获得高成长,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59%,核心业务智能交通管理工程毛利率达到34.24%。

易华录本次计划募集资金1.25亿元,主要投向智能交通管理操作系统研发项目(ATMOS)和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建设示范项目(AITDS)。募集资金项目顺利实施后,易华录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市场开拓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婧

集成技术交通管理论文 篇2: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体系框架设计

摘要:随着仅年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大众对城市交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急剧恶化。为了解决城市交通产生的各种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本文針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框架、总体设计与方案设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体系

在城市交通问题愈加显著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性。仅仅依靠建设是不够的,而是应将交通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且,在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后,对交通问题的处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具有显著作用但由于在实施中,交通管理部门未有充分的理论知识作指导,且决策手段也较为缺乏,因此盲目管理情况也极为严重的存在于交通管理中,从而也就减弱了交通管理的作用。

一、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框架

城市交通规划是对是否建立及建立规模、建立时间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并作出决策。为了防止城市交通建设的盲目情况的发生,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体系要对建成后的交通建设项目的效果进行仿真性的预测与分析,从而保证决策者在项目实施前对其效果得以提前了解。

城市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使交通秩序更加规范,交通负荷量得以均衡,运输效率得以提高。其主要决策支持于建成后的涉及交通设施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体系应时一套有关预测分析交通管理策略及其建设项目的理论体系。从而保证决策者在实施交通管理方案前就能够了解其建成后的效果。

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本文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按照城市公安交通管理的特征,从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城市交通管理策略与管理措施,以及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设计这三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一)城市交通管理模式

TDM与TSM是城市交通管理模式的两种类型。其中TDM作为一种政策性的管理,主要是管理交通源,对城市交通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对不必要的交通需求量能够进行削减,从而使道路交通流量得以降低,确保城市交通的顺畅。而作为技术性的管理,TSM主要是管理交通流。其利用管制与引导交通流等手段,来重新分布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流,使其交通负荷更加均衡,并将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输率提高起来,从而使交通压力得以缓解。

(二)城市交通管理策略与管理措施

虽然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较为复杂,但是其都有TDM与TSM这两种交通管理策略组成。其中,TDM策略由优先发展策略、经济杠杆策略及禁止出行策略组成。而TSM策略由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及节点交通管理等策略组成。

(三)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设计

在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制定与设计时,有关人员应从城市TDM规划方案设计、城市TSM规划方案设计、及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保障体系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并保证其协调、集成、实施并滚动发展。其一是城市TDM规划方案设计。其对整个城市交通总量的影响是凭借制定及实施交通政策来完成的。而在设计城市TDM方案时,设计者要清楚认识到组成交通管理方案的成分有多种,其中包括多种的管理策略与管理措施。所以,要将交通系统管理的一些措施融入其中。其二是城市TSM规划方案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性管理方案,城市TSM是以建设交通管理硬件设施以及实施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对交通设施容量进行提升的,并保证交通负荷的均衡。在对城市TSM规划方案进行制定时,应考虑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在城市交通管理方案中的基础地位,并依照规划方案的要求与建设管理设施的状况,对建设规划方案加以合理的制定。其三是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保障体系设计。作为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道路交通保障秩序能够为实施具体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提供可靠的保障。此体系既包括道路交通管理教育与执法,也包括交通法规建设规划,其对交通管理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交通管理方案技术评价

在对城市交通管理方案技术进行评价时,笔者从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评价的目的、以及城市交通管理方案效果分析这两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评价的目的

作为城市交通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交通管理方案评价对交通管理措施的分析及预测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庞大而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中,有其中一个管理措施施行或改变,都会使整个交通系统的流量得以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用直观经验来进行判断的,而是利用定量化的对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来实现的。因此,进行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评价,对最终管理方案的确定及滚动调整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城市交通管理方案效果分析

其实,交通管理规划决定着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而所谓“畅通工程”,就是指全面的交通管理规划。在评价整个城市交通管理效果时,要从城市整体进行把握。且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来对规划方案进行考核,从而使规划目标达到预期的程度。而在对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局部方案进行评价时,要从两个大点来进行。其一是评价整体城市的交通质量是否得以改善;二是要对研究范围内的交通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进行重点考虑。

四、结束语

针对我国愈加严重的交通拥堵的现象,相关部门人员应加大“畅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公安部及建设部要按时考核与定级“畅通工程”的实施情况。但由于我国当前还未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规范与管理方案设计标准,城市内交通管理规划依旧存在一些缺陷。本文针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理论体系框架设计,从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框架、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设计、及城市交通管理方案技术评价这三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志云,胡琼虹,毛保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 (12).

[2]邹胜勇,张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体系框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01).

[3]陆建,王炜.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03).

(张顶洋: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作者:张顶洋

集成技术交通管理论文 篇3:

“物联网+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物联网技术将在农业领域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紧抓“物联网+农业”发展机遇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从技术的角度看,“物联网”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设备、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显而易见,物联网所要实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共享、互通,因此又被称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备受各界关注,也被业内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当前,物联网已经应用在仓储物流、城市管理、交通管理、能源电力、医疗等领域,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随着现代農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物联网技术也已被应用到农业的诸多领域,包括农业环境监测、温室大棚生产控制、节水灌溉、气象监测、产品安全与溯源、设备智能诊断管理等方方面面。将物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与管理之中,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农业”。国内相关研究曾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尚存在自动化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高于发达国家,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我国每立方米水产出的粮食不足1000克,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00克以上)等诸多问题。此外,在食品安全方面,因流通环节难以有效追踪导致食品安全责任追溯较为困难。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将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效保障。

三大技术支撑“物联网+农业”发展

目前,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公认的物联网基本架构包括三个逻辑层: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物联网三个逻辑层分别对应的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共同构成了“物联网+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框架。在“物联网+农业”领域,感知层的传感器技术、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等技术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传输层的有线、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传输到处理应用层的农业预测、诊断、控制、决策以及预警等智能化模块。

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应用广泛

感知层由传感器和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组成,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土壤水分、环境温湿度、家禽水产健康状况等信息的采集,是“物联网+农业”中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方面,目前光温水气热等环境传感器应用相对成熟,而研制新型低功耗动植物生命信息传感器与土壤养分信息传感器则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瑾等人在相关研究中指出,美国、日本、俄罗斯在传感器研究领域实力最强,中国传感器发展起步较晚,在研究单位数量、企业生产以及传感器的精度、使用寿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RFID技术方面,国外的RFID技术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应用较为成熟,对禽畜生长、健康、流通等过程进行全程检测;国内RFID 技术应用也较为广泛,主要包含农产品流通、智能化养殖、精细作物生产、动物识别以及农畜产品的安全生产领域。目前,中国RFID 产业已进入成熟期,产业链辐射多个应用领域。

网络传输技术处于试验阶段

网络传输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其功能是将这些感知数据通过传统的网络基础设施传输到远程的处理中心。“物联网+农业”中主要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有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据相关研究介绍,国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已经到了实践阶段,我国农业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技术处于试验阶段。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张瑞瑞等人曾构建无线传感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对种植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园区布置的传感器节点可采集土壤与空气的温湿度、CO 的浓度以及光照强度等参数。

信息处理及智能应用技术愈加丰富

处理应用层是对收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并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从而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该层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云服务和模块决策等,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利用控制模型和策略对相关农业设施进行智能控制,比如自动灌溉、灯光控制、自动施肥等。智能预警是以数学模型为手段,对实际不正常状态进行报警,给出危害提醒,例如重大病害虫、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预警等。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物联网+农业”的智能应用模式。例如,黑龙江在大田中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在集中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科学决策。北京市通州科技园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多种传感器建设了农情监测和病虫害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气象、作物性状、病虫害因子、关键视频等数据的实时同步采集和可视化展示,可实现施肥量智能化控制、土壤智能化节水灌溉、作物病虫害提前监控预警、温室气候智能化调控。

我国“物联网+农业”应用成效显著

“物联网+农业”的最早实践来自美欧、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它们最先将卫星定位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并由此发展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和精确估产。相关研究中指出,近年来,在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推动下,我国部分省市在“物联网+农业”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应用示范和试点方面,农业部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好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农业项目的通知》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并选择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2016年8月农业部又发布《“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将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构建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将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型基地,建成10个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建设1000个试验示范基地。据《经济日报》于2018年7月的报道,全国已有9个省份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开发了植物生命信息获取设备、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环境信息传感器、作物长势分析仪、作物成像光谱仪等一批作物信息监测和诊断仪器,初步具备实时获取动植物生长发育信息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完成了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技术相关开发工作,构建了农产品产地信息认证平台,初步建立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数字化预警模型,开发了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便携式终端产品,初步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在行业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农业部自2011年以来,成立了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和农业应用研究项目组,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做好物联网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制定地方标准。例如,2017年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省农业厅发布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代码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元》、《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三项农业物联网领域地方标准。

借鉴国外案例推动我国“物联网+农业”发展

相关研究指出,整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推广应用刚起步、技术标准不健全、产业链构成不完整、商业模式不成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仍需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应用示范和推广、制定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培育农业物联网人才等方面,为促进我国“物联网+农业”发展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对策和建议。

突破农业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制约我国“物联网+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积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攻克以农业专用传感器、网络互联和智能信息处理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例如,要研发高可靠性、低成本、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业资源、环境、作物生长动态信息获取传感器和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研究与开发微小型传感器能源自激供给和节能控制技术,引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与推广。目前,物联网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启动期,距离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尚有一定距离。发展“物联网+农业”必须以示范点带动全面发展,在示范点建立标准的物联网农业运作模式及管理规范,然后以点带面,向全国推广。因此,需要选择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领域作为示范点,以典型的应用工程引领产业的发展,解决行业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问题,从而带动整个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制定和规范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重视物联网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物联网农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鼓励全国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基地等参与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对标国际,积极与国际接轨,重视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国际化,注重农业物联网国际标准化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加快农业物联网相关人才培养。制定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与培训计划。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物联网专业中引入农业领域培养方向,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依托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重视物联网安全保护。安全和隐私是物联网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瓶颈,需要研究适用于物联网农业的网络安全体系和安全技术,要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要知道的信息,同时又要保证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实现隐私信息对未授权访问者的屏蔽,预防隐私信息遭到窃取和攻击。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物联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制定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例如,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和减免,引导物联网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尽快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根据产品的不同应用领域和市场成熟度制定补贴标准。

结语

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物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多個领域,成为整合农村各类资源、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有效举措。我国应紧抓物联网发展机遇,虚心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着力突破农业物联网领域相关核心技术,构建物联网标准体系,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人才,为“物联网+农业”技术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强有力支撑,助推我国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者:魏强

上一篇:产品设计认识管理论文下一篇: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