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2022-04-24

2012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6次学术研讨会暨第9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篇1:

关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探析

摘 要: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的基本问题。本文中,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销售分公司为例,详细阐述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的要点。

关键词: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变革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效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借助一定的标准或指标,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出一定的评价判定。业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从事经营管理,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一、事后評价转为为企业实现展露目标服务

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方法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的事后管理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企业短期行为。这种评价方法脱离了企业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不能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其评价的是分部门的业绩,易产生局部行为,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导致企业难以实现全局目标。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绝不是这样,而是更加高效的评价指标,它应该是促进企业长期战略目标转换成具体的战术目标的,并且有利于具体的执行[1]。将公司已制定好的目标作为业绩评价的出发点和管理的起点,运用指标体系将战略目标巧妙地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然后将这些注意分层转化成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使公司内人员和部门各司其职。总而言之,将宏观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散成具体的、可实施的、阶段性的,并且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小目标,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的融入进战略管理的血液中,这样就将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但是财务指标评价不能有效的对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意味着企业经营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因此,需要对战略经营业绩建立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但是在实际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偏向于企业内部因素,从而严重忽略了对企业外部因素的评价。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许多先进的理念、体制、技术都不断涌入我国[2]。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企业国内同行、西方跨国企业等多项竞争的影响。在没有对国外企业、环境以及我国企业等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时,企业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危机或机遇。这就意味着业绩的评价不但要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同时也要时刻注意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和要求。在生产时,一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及市场的需求,从而做到全面而系统的评价。财务指标因为本身的数据太依赖于会计报表而导致其本身的滞后性,非财务指标则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或者是员工的角度等的有关指标。这些细小的指标基本可以放映出整个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

三、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创新业绩的评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给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创新的领域中,技术的创新最为重要,在国内的竞争中,最为主要的竞争就是经济竞争;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资本相对过剩,并且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3]。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地位,必须将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力当中,才能不断的扩大生产的范围、提高企业的整体利益。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在竞争原材料,目前的竞争方向已经转变为争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重要的标志。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具有的一种不易被其他的对手学习或者模仿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各种能力方面,具体包括:开发和研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现生产力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及稳定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与创新的能力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目前的竞争优势来看,创新有利于不断的开拓企业的市场领域,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评价机制中加入知识与资本要素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一定要将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其中,这样才能体现无形资产在业绩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农业经济是以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类型,而工业经济是以资本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类型,相应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类型。一旦缺少对知识与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就是整个体系的一大漏洞。传统会计注重对财务的衡量,一般可以将有形资产准确的描述出来,在目前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的确认、剂量、报告等方面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无形资产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获得经营状况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销售分公司中,账面资产的价值与公司的市值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其公司的股价都高于传统的产业,这就是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4]。综上所述,将资产纳入会计报表,并成为财务衡量的内容,需要一段时间的试用,及实践,但是,将其纳入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已经成为必备的财务管理方法。

五、结语

当前,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变革将会与如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企业潮流合流,融进企业全程战略管理中去,并且以此为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继续持续不断的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化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媛.我国上市零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程庆文,汪波.基于AHP和模糊理论的企业经营能力评价体系[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01:123-127.

[3]陈亮,郭建林,章秒秒,肖爱连.基于DEA的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绩效及企业经营评价[J].经济数学,2015,04:59-65.

[4]陈亮,郭建林,章秒秒,肖爱连.基于DEA的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绩效及企业经营评价[J].经济数学,2015,04:59-65.

作者:泰梓晅

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

2012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6次学术研讨会暨第9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共同富裕”会议主题,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国有经济、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代表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厘清了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角度和分析方法,还产生了许多精辟的观点,经过热烈而深入的切磋与交锋,大会研讨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面临着长期经济增长基本条件的变化,本轮经济波动是一个短期波动,还是预示着长期趋势的出现?我国未来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关注和解决我国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林岗教授提出,应进一步通过改革以实现两个目标:转变增长方式以克服供给不利因素;缩小收入差距以解决需求条件的不利因素。陈永志教授等指出,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加强货币供给和需求管理,要重视回收流动性与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相结合,以及治理通货膨胀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并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白暴力教授等强调,对于主动性纸币膨胀所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对于导致被动性纸币膨胀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则是无效的。蔡玉平教授认为,我国高通货膨胀、高物价水平问题是由垄断利益集团、交通物流成本高、高税负、农产品供给短缺、货币超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行过度猛烈的紧缩性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基本形势认识的偏颇、经济体制障碍没有消除、政治改革滞后等因素则是导致我国经济过度下滑濒临危机的直接原因。李中建副教授指出,比较优势丧失、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政府治理失灵和外部误导是许多国家落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王仕军副教授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需要从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环境和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马伯钧教授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生产和消费发展方式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首先加快转变消费发展方式。王今朝副教授等强调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成为中国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性理论。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剖析收入分配失衡

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问题。怎样认识和看待我国目前出现的财富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现象?其根源在哪里?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卫兴华教授认为,我国的贫富分化应当是相对性质的而不是绝对性质的两极分化,现在两极分化更大的原因是资产收入问题,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即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大量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黄少安教授认为,应该回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劳动者获得公平的收入。袁正副教授等研究发现,居民的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呈显著正向关系,与收入不公程度呈显著反向关系。杨春学研究员指出,美国案例证明:收入分配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市场力量自发变化的结果。社会政策的选择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力量。董志强教授等提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典型二元经济的存在、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工业化进程中资本与劳动的冲突。周肇光教授强调建立三种相互作用的约束机制以逐步消除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崔朝栋教授强调,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主要是由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刘灿教授认为,应该在财产与收入分配的公正公平基础上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张俊山教授认为,要通过调整职业收入结构,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乔榛教授认为,提高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劳动收入占比,不仅要设法改变劳动者的地位,而且必须在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对劳动者给予更多的保护和支持。王云中教授构建了劳动者报酬社会功能工资模型,为提高我国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报酬提供了理论基础。朱富强副教授指出,为了解决市场机制的分配不公及其衍生的马太效应问题,需要对纯粹市场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析国有经济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是否是国有经济特有的现象?我国是否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肢解国有银行和制造业,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得以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应该区分国有经济的多元角色予以推进?

蔡继明教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多元所有制结构、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普惠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王天义教授提出,我国实行的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周端明教授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可能会造成国家经济受外国资本控制的情况,国企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能防止我国经济被国外资本控制。陈亮博士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而非障碍。谢地教授认为,国有经济制度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标志,应该在宪法层面对其做出制度安排。丁任重教授等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能脱离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社会责任,应根据国情、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背景等情况,以及企业承担的任务、目标,在不同的领域根据企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改造。萧衡钟博士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历史出发,通过阐述中国引入市场机制的渐进式改革进程来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内在制度环境进行政治经济分析。钱津研究员认为,央企改革要有总体方案,且不能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混在一起治理。纪尽善教授提出,国有股份制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集团应分别作为我国大型国有经济主体的过渡模式和目标模式,过渡模式必然向目标模式转变。

四、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进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城市化速率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相伴随的工业化进程可否顺利推进并持续?我国长时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政策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如何改革?

赵学增教授从马克思的视角研究了圈地、房地产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房地产业依赖的是城市化途径,而不是城市化要依赖房地产业途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倒置过来。葛扬教授认为,转型期中国地租分配的扭曲(即“土地财政”)缘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矛盾。姚挺教授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农业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周端明教授等认为,当前我国应防止资本特别是外资利用中国政府放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之机,实现对中国农业的控制。陈永志教授认为,取消农业税之类的外部输入并不足以化解“三农”问题,从内生性发展路径出发,即发展民营经济,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姚挺教授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真正实现应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产业化,而不是农业流通过程的产业化。刘金石副教授认为,“互补共生模式”能够建立效率与公平均衡的现代市场经济与和谐的城乡关系。

五、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视野

诸如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昭示着怎样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规律和趋向?如何根据新的情况提出新的基本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创新?

裴小革研究员认为,只有把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建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经济危机整体性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应对危机的标本兼治的科学方法。耿明斋教授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从根本上来讲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主权国家存在这个事实之间错位矛盾的结果。张作云教授指出这次危机在实质上依然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

高峰教授指出,我们要努力探索劳动组织和劳动方式的变革,逐步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弊端,建立更人性化的有利于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杨继瑞教授等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引致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性、排他性更为强烈,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趋近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只能改变绝对地租的价值构成实体的来源而不是绝对地租本身的消失。此时,农业生产与非农产业一样,仍然要缴纳绝对地租,但其缴纳的是绝对地租Ⅱ。陈俊明教授认为,《资本论》研究资本运动的同时,也重视研究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经济行为。马克思不仅对资本家经济行为特性进行了总体评价,还揭示了一般过程行为的特征和特殊过程行为的特征。罗雄飞教授认为领会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理解“生产方式”内涵,进而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关键。《资本论》既有的内容只停留于对“资本一般”的考察,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等同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许建康研究员认为,恢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地位,要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种概括的同质性,区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拜物教意识,研究资本国际运动的阶段性和经济长波的周期震荡。罗雄飞教授指出,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依照其理论前提和内在逻辑不存在丝毫的逻辑问题,所谓“转形问题”本身是一个伪问题。郭广迪教授认为,马克思有可能赞成有条件的经济学数学化,但不可能赞成无条件的经济学数学化,即用数学方法去取代经济学中的哲学思想和其他不可能被数学方法所替代的分析方法。邰丽华教授归纳了西方学者“改造”与“超越”《资本论》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论证了这一尝试的实质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责任编辑 陈翔云]

作者:张凤超 赵学增 陈标宏

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人”培育问题研究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台柱子”。本文以台州市三门县为例,通过调查当地新农人队伍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出与目前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育方式,促进新农人素质全面提升,从而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人;培育;三门县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用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都需要新农人的力量与支持。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农业人才瓶颈制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最主要还是靠人。 新农人作为农民中的优秀代表,是农民的“新群体”、农村的“新细胞”,并带来农业“新业态”的一类群体。他们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具有主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新农人“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一)新农人

新农人与传统的农民不同,他们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是一群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有知识、眼光、技能、追求的一群人。新农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专家及学者们对它的界定各抒己见。陈亮认为,新农人是伴随互联网而生的群体,利用互联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谢艳华认为,新农人是天然“亲互联网”的群体,具有新思维、新载体、新现象、新群体、新示范的特点。张宏宇认为,新农人对推进农产品营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具有积极的作用 。

(二)新农人培育

新农人培育就是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开展一系列的教育课程,对他们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农業生产能力,也可以掌握一定的经营手段和方式来增加经济效益。邹京晋等认为,培育新农人是推动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王健骏等认为,新农人作为引导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支持现代化新农业的生力军,新农人培训须从互联网思维下进行,在制度、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并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总结做法及经验。

三、三门县新农人培育现状

(一)三门县农业发展概括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向城市涌动,从而造成农村的“空心化”、“内卷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农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其中劳动力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更是少之又少。

三门县位于温台沿海地区,是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新兴城市,辖3个街道,6个镇,1个乡。三门县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资源得天独厚,富有“山海”特色。境内拥有八大溪流、五大港湾、19万亩耕地、10万亩果园、82万亩山林。目前,三门县形成以蔬菜瓜果、水果、水产品、畜禽、茶叶、花卉苗木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其中水产业、蔬菜瓜果业、水果业在浙江省内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拥有“三门湾”牌锯缘青蟹、“旗海”牌三门青蟹、“太狮峰”牌绿豪茶叶等一批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二)三门县新农人培育现状

当前,三门县新农人培育主要依托“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农合联等平台,着重拓展生产、供销、金融等服务,提升农业经济主体专业化技能水平。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三农”人才的培训基地、数字乡村建设的集训中心、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心等,提升对农民的素质培及就业服务,做好农民、渔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近年来,三门县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民培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三门县新农人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人的政策宣传效果不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政策宣传效果不佳。政策的执行离不开政策的宣传,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有助于促进学员政策的遵从度和参与度,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新农人培育工作比较了解的占比只有30.5%。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产业升级等的中流砥柱,当前现有的政策对资金较为雄厚、规模较大的农户支持力度较多,对新农人经营的小微企业扶持相对较少。同时,新农人作为区别于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人群,对其针对性培育不足,没有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相应平台。大多数新农人大多为农业跨界人群和大学生群体,他们不善于同农民打交道,导致与上下游联系不紧密、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问题,促使产学研合作不紧密。

(二)新农人的综合素质偏低

首先,新农人的文化素质不足。在此次调查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比达到41.2%,文化素质作为新农人的基本要求,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需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更多有文化、懂经营的人才带领。

其次,当下新农人大多为农业跨界人群和大学生群体,他们对农业农村不是特别了解,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时候当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的首要选择不是去寻求专家们的帮助,而是求助于身边的亲朋好友。

最后,新农人缺乏互联网思维。新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当前大部分人都是跟着周边人学习相关知识经验,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资源情况较少,并且大部分人也不懂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新农人的培育模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课堂讲授、参观、专题讲座是新农人培训的主要模式,培育的重点更是重理论轻实践。长此以往,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难以吸引农民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农人的热情,导致部分新农人对培训感到厌烦,不利于新农人培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根据此次调查显示,新农人培育内容政策文件解读居多,再是各类农业技术指导,比如水产养殖技巧、农药化肥的选择等,这些培训内容与普通农民的培训并无区别。新农人是伴随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群体,调查发现,他们对培训的需求更希望是以农产品电商营销、品牌建设管理、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服务等专题内容。

五、新农人培育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政策宣传及政策支持力度

做好基层舆论工作,对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对新农人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新农人队伍中。通过丰富宣传途径和宣传手段,保证村镇干部、宣传橱窗等线下宣传方式,也要寻找其它更喜闻乐见、广泛传阅的手段进行宣传,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提升宣传效果。展现新时代乡村新风貌和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改变“乡村缺少发展机会”“回农村没出息”等陈旧落伍的思想观念,及“农村缺乏政策、发展缓慢、难以施展拳脚”的刻板印象。

其次,应制定落实新农人扶持政策。将新农人列入相关扶持范围,享受当地优惠政策,降低新农人创业门槛,提高参与度。同时,帮助新农人搭建协作平台。比如成立新农人协会、新农人创业产业孵化园等,促进新农人间的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此外,还要完善配套设施。一方面应该积极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让新农人不再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构建农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为新农人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

(二)鼓励新农人进行自我提升

第一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也在不断更新,农业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因此,更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主动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培养信息获取思维和物联网意识,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做个学习型、可持续发展型的新农人。

第二,保持热情,增强主体意识。新农人作为培育的重点对象,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新农人培育工作。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进行自我创新,自我培育,及时跟进乡村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努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领头雁。

(三)大力提升培育水平

首先,因地制宜,完善培育体系。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及农业生产活动规律,采取理论实践并举的培育方式,根据培育对象的需求,因时因地、分期分段、分门别类安排课程,形成以乡村振兴学院为主体,其它养殖基地、乡村合作社、农业园等作为实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县、镇、村三级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其次,丰富创新了培训模式。“把课桌搬到田间地头,改变传统灌输教学模式,以农民为主角,以田间为课堂,让优秀农民走上讲台,培养农民讲师现身说法,农民讲师边教学边演示,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进行讲授,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解答,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全过程对接,打通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最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适时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人员到农村建立实践基地或联系工作站,积极挖掘和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农教授”在田间作业。

六、结语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素质的农民是农业农村的未来。

从“乡土社会”到“离土社会”,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会迅速失落。要破除这一困境,就需要大力培养新农人,加快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带领更多农民进行涉农创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项雪凯.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建设的自我提升方式探索——以韶关市仁化县新龙村为例[M].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2]谢艳华.湖南省新农人培育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王丽萍,曾祥龙,方婧.智慧农业视野下新农人培训需求分析——基于五省两地调研数据[J].农业科学研究,2020.

[4]李磊.”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高新农业科技园为例[J].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6.

[项目来源:2021年台州市乡村振兴课题(课题編号:TXZA2110)]

作者:李婧婧

上一篇:城市农业职业教育探析论文下一篇:数学学科教学素质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