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发展离不开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督导机制和评价机制。本文以我校综合兴校方略为例,重点论述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创设教师自修进步的校内外环境,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从而有效为服务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强化自身组织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说话曾祥福;

湖南省优秀教师,现年49岁的曾祥富已扎根农村教育30年,在他的身上总是透着一股干练求实的作风。他曾因先后改造好两所基础薄弱中学而创造了当地教育界的一个奇迹。

教研员出身的他,有着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主编了《让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聚焦》《三吾飞絮》等多部书籍,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身为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校长的曾祥富,如今正站在世纪的交接点上,寻求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他坚持这样一个信条: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该撑起一片天空。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何在?这是我在担任校长的近十个年头中始终思考的问题。多年的探索使我认识到:强化学校自身组织,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1996年,我校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协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子课题研究,开始进行“提高学校自身组织水平,强化办学能力”的研究。我们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把教育系统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其运作过程中,开辟广阔的教育领域,调集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和谐的教育机制,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主动而又充分的发展,以适应现时与未来社会环境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调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内核,那就是促成学校系统的自主构建、自我激活、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形成低消耗、高效益的自身组织,使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长。

我认为,学校的自身组织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健全的管理机构。雄厚的师资力量、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科学的评价体系、广泛的教育群体和畅通的教育渠道。所有這些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的自身组织系统好比是一个木桶,如果只有一块木板很长并不能多盛水,而有一块木板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因此,只有协调好学校自身组织的每个模块,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学校一切成员的一切工作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换言之,就是学校应当竭尽全力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学校管理,就是要强化教育主导群体和学习主体群体的自身组织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学校自身组织的动力模块。我校通过落实“三制”,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以强化学校管理职能,激发教师工作动能,推动学校发展势能,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三高”方针:思想上高定位、业务上高标准、目标上高起点,并采取多元化培训,满足教师成就欲的需要。不仅如此,我们还把有教育职责的各种群体都纳入这个自身组织范围。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社会教育力量董事会”、创办了“家长函校”等,让教育群体多方式、多渠道向学校教育系统投入各自有利的资源,充实教育生产资料,扩大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发展教育生产力,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为了强化学习主体群体的自身组织能力,我们进行了“中学生整体素质协同发展实验研究”和“关于运用EMC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系统是人的基础知识、基本学力和心理自身组织特性整合而成的有机网络结构,三者的优化整合,可以强化学习主体群体的自身组织,不断优化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目前重点研究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重组教育因子,因势利导,优化学习主体全面素质结构,使学习主体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的着眼点放在加强教育目标控制,通过目标控制,促进学生完成全面素质的自主构建,即促进学生以德、智、体、美、劳和心理素质为构建内容,以知、情、信、意、行为构建结果,通过自定目标、自我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实现学生的立体化、网络化、多层次的素质结构,成为自主、自立、自信和会学习的人。

作者:曾祥富

学校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摘 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发展离不开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督导机制和评价机制。本文以我校综合兴校方略为例,重点论述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创设教师自修进步的校内外环境,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从而有效为服务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关 键 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培养为本。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同样是“教学相长”的统一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带动着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校长恰恰在这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与引领作用。

东北师大附中创建于1950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完全中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元晖先生为第一任校长。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学校成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80年代末,学校以“研究型”、“实验性”的特色,跻身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行列,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命的常青藤。“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秉承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陈元晖先生的训诲,学校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开展多元化的教科研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形成了独特而严谨的教风。在这60年间,东北师大附中历史上名师辈出,涌现出颜振遥、朱维伦、张翼健等享誉全国的名师。新时期的发展条件下,新的领导集体又将这一理念发展为“附中教师要先做好教书匠,再做教育家”。

2003年,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整体迁移到明珠校区。在实施素质教育,打造初中品牌的过程中,学校提出了具有鲜明素质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思想不仅倡导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同样倡导尊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从历史到现实,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一直在努力塑造勤奋、严谨、善诱、慎行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学校鼓励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形成了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具体实施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树立职业理想

学校设立研究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与指导机构,对入职的青年教师、有一定经验的中年教师、有一定资历的老教师分别做整体宏观规划指导,请每位教师以国家制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不同时期为契机和以《学校三年发展执行计划》为主要依据,制定個人发展规划,对近期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进行每一年目标细化分解、内外因素分析、达成途径说明,最后在学科主任和教学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形成个人发展思路,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并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档案供自己反思和学校督导。

二、加强教师的“双基”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素养

学校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师双基培训的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每学期初,学校开展各个学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青年教师岗位练功、百题竞赛活动。此培训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科基本素养的提升。学校定期组织校内、组内研究课,引导教师们积极参与,互评互学,切磋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研究之风、学习之风。

三、实施师徒带教制,逐步探索学科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在继承传统之中,完善师徒带教制之运行机制,提高其实效性。在以年级组为实体的运行体制下,学科组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切实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工作。每年教师节,既是学校表彰先进的节日,也是新教师拜师的日子。在师徒带教过程中,正所谓“教学相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逐渐步入角色,师父们也在带教研修中彰显名师风范,发挥了德能双馨的表率引领作用。

四、实施教师研修计划,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把教师自主研修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师积极努力地在教育实践之中继续学习与发展自我。不仅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活动,还鼓励许多教师读博、读研,出国深造,交换访学,参加国家、省、市级高端培训,逐步完成学历与学力方面的不断超越。现已启动教师分期分批赴美国希尔图中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学校研修,组织教师参加东北师大、吉林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等国内高校进行相关课程的研修,学校积极为研修教师提供相应资金支持。学校已经形成合理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获得硕士以上学历132人,占初中部专任教师比例53%。

五、评选“感动附中人物”、“陶然人师奖”,加强对教师文化与精神的引领

树立师德榜样,提升教师境界。学校于2012年启动年度“感动附中人物”评选活动,现已评出5人。获得此荣誉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作师德报告进一步感召广大教职员工。

另外,为促进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奖励在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工作中卓有成就的教师,我校1987届文科优秀毕业生孙陶然先生慷慨出资100万人民币设立“陶然人师奖”。学校每年评选一次,现今已评出8位。此两项活动在全校教师中具有深刻的师德影响力。

六、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培养教师做思考型和研究型教师,促进专业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搭建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学校以“青年教师研究院”为载体,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报告会、沙龙研讨会;开展爱校、爱岗、爱生等系列师德专题讲座;邀请学校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研讨报告会。

学校还每年开展年度教师读书活动,并及时收发读书卡,以读书节为契机组织读书报告会。

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本质是在于思考与研究。学校利用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开题、研究、结题等过程,引导教师寻问题、想点子、探路子、找规律。十二五以来,学校加大科研力度,各级各类课题多达40余项,参与人数众多,小课题研究热情高涨。

七、建立评职推优机制,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

2000年学校建立校内职称体系,实现职称管理的校本化。启动了“名师工程”,推出了“首席教师”、“标兵教师”和“特色教师”等校内荣誉教师聘任制,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发挥学科首席教师、学科标兵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学科新秀教师等荣誉教师的作用,加强激励,规划成长,促进发展。荣誉教师要承担专项研究课题,学校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并搭建平台,促进成果交流,扩大成果影响。骨干教师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通过教学百花奖等系列教学活动,使得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全校248名专任教师中,获得国家、省市骨干教师、省市十佳、教学新秀158人,占64%;中教高级教师78人,占初中部专任教师比例31%;中教一级教师72人,占初中部专任教师比例29%;中教初级98人,占初中部专任教师比例40%。市级骨干85人;省级骨干30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在校内荣誉教师系列中,校学科首席教师7人;校学科带头人12人;校学科骨干教师10人;校学科新秀教师13人。

八、营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環境,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研究室创建《生命教育探索》校报和《教育科研》校刊,为教师参与校内外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学校内外网络平台和编制学校各类发展画册,经常把教师发展的业绩通报给校内外。为使教师读书成为习惯,每个学期定期为教师发放和收集阅读卡片,并在校园管理平台开设《每周荐文》,在餐厅开设《教师博览》信息栏,召开教师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感悟。教师的收获是每时每刻的,研究室还为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并以教师节表彰为契机,定期举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展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今天的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承载着60余年的教育硕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初中部经过10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一支学者型、研究型、专业化及年轻化的教师群体,呈现出一支有特级教师、首席教师、标兵教师、特色教师等名师构成的素质过硬,经验较丰富,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合理的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格局。10年来,我校学生不仅中考学业成绩优异、高分段比例优势明显,综合素质更得到了全面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间我校学生在机器人、信息技术、数学、作文、英语、体育、艺术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国际奖项47人次,国家级奖项529人次,省级奖项257人次。学校也先后获得“长春市人民满意学校”、“吉林省人民满意学校”“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先进学校”、“全国生命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创新教育学校”等荣誉。“行百里路半九十”,虽然在学校建设和办学成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还有很多不足。伴随着中国的教育梦想,附中明珠学校的全体教师会继续发挥全国名校的示范作用,在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作者:赵树峰

学校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学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教师的师德存在着某些扭曲和缺损,势必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以致造成深远贻害。在教师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校提出教师要做一位有德性的人,希望教师“幸福地做老师,做幸福的老师”。

1.学习交流,感悟幸福

(1)畅所欲言——谈师德。我校根据教师的思想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新观念,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思想状况、工作态度、行为表现相联系,通过举行一些论坛、理论测试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2)问卷调研——找差距。为查找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以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学校每年向家长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征求了社会各界对学校领导及教师各项工作的意见——尤其是调查了解领导工作作风和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情况,适时进行了师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

2.活动过程,享受幸福

(1)帮教结对——共成长。我校“爱生帮教结对”活动开展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校70多位学困生得到了老师一对一的帮助,帮教活动加强了家校间的联系,教师掌握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帮教;而家长对学校有了更深地了解,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帮教活动对学校与老师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方便,也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2)演讲比赛——抒真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身边的典型则有更强的说服力。学校在每年教师节之际,会策划开展“争做幸福江阴好园丁”演讲比赛,组织教师学习身边的优秀事迹。老师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真情,以鲜明的主题和时代性、以贴近教育现实和发生在身边感人的事例,讴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伟大,讴歌师恩、师爱、师情的崇高境界,表达老师们爱岗敬业,立足教育岗位,幸福地做教师,做幸福教师的崇高理想。

(3)服务百姓——赢口碑。为提高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力,塑造教师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学校每年暑假开展“走进社区服务百姓活动”。有的教师们带领孩子们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整理、打扫院子、修剪花木;有的为小区雨后排水,打扫小区楼道;有的为小区内学生无偿辅导心理、指导学习等。在社会上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育人作用,在社会上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

多年来,学校通过正确舆论的导向、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来营造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氛围,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师德的实践活动,来挖掘教师道德潜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典型事迹引发的良好教风在学校蔚然成风。师德建设的开展为我校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更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当今社会教师仅靠一腔工作热情是教育不好学生,还需专业知识来支撑。因此在加强师德教育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学校和社会服务。

1.重视在职培训

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在职师资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完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机制,贯彻落实“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项培训、学历提高”等等。为此,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各种校外高端培训,并建立和完善培训学习制度、交流制度、奖励制度等机制。

2.重视校本培训

为切实解决教师在职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和经费等问题,学校坚持在职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校本培训,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实施“五大”培训策略,全方位立体式帮助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

(1)“走出去,与外界同舞”。我们创造机会送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观摩等活动,以此推动骨干教师的成长。

(2)“请进来,与大家对话”。我们邀请市内外的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来校辅导和讲学。学校多次和江阴市实验小学、西郊实验小学、周庄实验小学、环南路小学、江阴市进修学校开展业务交流活动。

(3)“推出去,在竞争中磨练”。积极参加市级以上的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学比武活动。在学校领导比武、青年教师赛课、新手能手评比等活动中,我校教师屡获佳绩。

(4)“沉下来,在研究中成长”。我们要求教师写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学后记。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捕捉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大力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写一篇读书笔记,以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

(5)“携起手,在关爱中凝聚”。我们举行读书汇报会、经验交流会、课改沙龙,让教师在沟通交流中实现看法、思想、智慧的碰撞。组织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研究与交流,分析得失情况,磋商教学改进策略,实现自我转型和自我提升。

为了尽快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实施三大工程。即:新教师的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的三年达标工程、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学校隆重推出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以“研究、实践、引领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为工作宗旨,结合课题研究,不断探索当前班主任有效的德育途径,优化班级管理手段,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工作室还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学习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及总结交流制度等,以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行。目前,学校共有星级教师30多位,江阴市级以上名师21名占专职教师的30%。

校本培训作为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师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用,这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的厚实基础。

三、致力于努力实施科研兴校

近年来,学校以“行动研究,丰盈科研内涵”为要求,全面落实学校省级、大市级课题研究及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用科研来引领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1.用课题引领课堂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梯。我们将两周一次的学科研究课,研究主题定为“优化教学环境,实施有效教学”,旨在通过学习、探讨、实践,将课题研究落实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中,用科研指导课堂教学,从课堂实践中积淀研究资料。每学期的研究课,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均能瞄准教学目标,呈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一个知识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展示了老师对“生本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2.用活动带动双赢

(1)磨砺中成长——课例研讨促发展。在实践打磨中历练成长。开展各种教学展示活动,全面铺开以教研组为主的行动研究,每位老师均能在组内或全校展示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让家长真切感受教师的智慧与辛苦,教师在这样的平台中磨练才能。

(2)借我们一双慧眼——走近名师。学校积极开展“拜师结对”工作,多位老师拜名师为师,走近名师,在名师的引领下快速成长。学员们积极上进,跟随专家名师来到学校或从兄弟学校外得到资源,听名师课,看名师的著作,写学习名师的体会,正在快马加鞭。

(3)读书论坛促学习——与专家的精神交流。在人人都在学习之中,人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让读书活动去进一步开阔教师眼界。教科室以课题为引领,给教师推荐专业理论书籍,通过教师沙龙、征文、辩论等平台交流学习的体会,更新教育,积淀理论修养。

目前学校以省“十一五”教科研立项课题《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为抓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学校文化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建设,从文献研究、环境建设、制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小课题研究等角度深入实践,继续做大做强“长江文化”,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陆建华

上一篇:新时期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财务信息与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