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训练的几点办法。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人必须通过各种运动(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发展个体活动能力与个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论文 篇1:

对学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情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素质;关系

一、学校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根据查询的数据和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缺乏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地理解为锻炼身体,对体育的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缺乏新意,有时难以充分考虑到教学实情,导致我国学校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相关具体数据显示如下:第一,肥胖率日趋增长。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中国7岁至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安全临界点”;第二,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与前几年相比,2013年中国7至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大学生下降了近10%。中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第三,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2013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大幅度增加。中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居世界前列。青少年视力不良已导致征兵、航空、航海等特殊行业不得不降低视力标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和评估机构对国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笔者和课题组2013年的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对3个中小学400名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有6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心理异常的占是26.4%,心理问题严重的有14.2%,部分中小学生自己发现和觉得他们自己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帮助的占到15%。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状。

在调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现,有30%的学校开展了深入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有40%的学校只是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而其他还有30%的学校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没有能力关注。对此,产生各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因此,要早预防,尽量减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

1.体育教育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心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且体育运动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发动机: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同。

2.体育教育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项目是通过不一样的运动强度,或者是速度,或者是运动的节奏来改变和转移人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发泄,放松他们的紧张感,保证情绪稳定,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礙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

3.体育教育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有效地控制。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有研究报告,体育教育可以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三、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认真剖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从根本上了解问题所在。目前,一些中小学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体育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必须慎重对待,以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的是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的运动处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重视情感教育,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学习,重视情感教育,除了上课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地传授运动技术,要应该考虑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课堂上行为表现失常的学生,需要关注和关心,真正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他们对锻炼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需要如何锻炼,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情感教育,学生才喜欢学才爱学,才能与老师交流,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有很大作用。

3.适当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真正放松。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活动都是有一定强度的训练,会导致学生心理紧张性,甚至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有的学生会认为和考试冲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后学习时间减少了,影响成绩,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可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设立竞争目标,布置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有意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挫折、威胁和冲突情境,自己学会平衡自身与环境关系,通过一些体育竞赛,让学生公平竞争,鼓励学生,安慰学生,增强学生投身体育活动的信心,让学生真正地放松下来。

4.结合心理素质培养,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运动也是培养一个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式方法,让学生发挥已有的知识、能力参与运动项目,锻炼他们的品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的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体育老师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应该避免体育老师们的命令式的教学或者是放养式教学,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体育项目来进行专门性的训练,或利用一些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产生对运动的兴趣,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行和心态。

参考文献:

[1]李菁菁,李翠珍.体育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J].中国市场,2011,(27).

[2]钱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教学问题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3]谢俊君,张鑫.浅谈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风,2009,(10).

作者简介:李会涛(1989-),男,河南省偃师市人,本科,学士,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体育教师。

作者:李会涛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论文 篇2: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训练的几点办法。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人必须通过各种运动(包括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发展个体活动能力与个性。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一、 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意志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2. 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格

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思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紧密联系。由于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是一项竞争与合作很强的运动,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 学校体育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学者基恩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会平静下来。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也表明,慢跑、散步和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 学校体育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同时,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5.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6. 学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二、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方法

1. 胜利法

所谓胜利训练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让学生不断取得胜利,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以获得自信,坚定其必胜的信念,去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表扬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我们的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于人后、做事缺乏信心。越是如此,就越无法品尝胜利的喜悦,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面对这种心态的学生,我们应多采用胜利法,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一个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再教给其正确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难度。如此循环下去,他就会逐渐树立信心,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2. 挫折法

所谓挫折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特点,而他们的父母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事必躬亲,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做功课,也造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和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他们也经不起失败和竞争,失败后更是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最终成为被淘汰者。有这种心理特点的人,我们平时应训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手段之一,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而且有很多人在很多方面都强于自己。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3. 沟通法

通过语言和信息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语言和信息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这种方法是我们在训练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例如,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就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许多心理训练中,它经常贯穿始终,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把收到的信息,通过语言加以比较和处理,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位置和“长短”,唤起最佳心理状态的出现。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最直接的工具,而我们教师传授知识,也是靠语言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工具。另外,现在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十分快捷,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三、 结束语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一位心理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若涧.探讨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途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12).

[3]胡飞燕.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史军峰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论文 篇3:

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列出一系列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学校体育 心理健康 教育

1 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心理能力较差。初中生一方面要适应中学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与能力的冲突,使他们无比困惑和无所适从。据调查有5%左右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心理不良已成为初中生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有哪些造成其心理不良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态度偏颇,如过分溺爱、放任不管等;家庭教育不协调,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与方法不一致。家庭缺乏温暖:主要是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感情破裂等,从而失去家庭温暖和关怀、帮助与照顾,致使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并使他们形成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2)学校方面的原因 德育内容方法欠佳:学校德育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单调乏味,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势单调呆板。教学方面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身心受损,以至出现学业后进生。课程偏多;课时偏紧,使学习基础和能力差的学生越学越困难,其中不少人成为后进生,发展到后来就厌学、甚至逃学。(3)学生方面的原因 生理发展因素:主要指那些生理有缺陷、体质衰弱或智能不足的学生,他们适应不了一些学校“大运动量的训练”,承受不了中学高负荷的运转。青春期教育缺失:这是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自我表现欲望、心理与个体能力才干之间存在着矛盾,自主自尊的独立意愿与客观现实之间脱节,身体生理的超前发展与思想意识控制能力相抵触等。而家庭、学校对青春期教育的缺欠和失当,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以至出现品行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各种弱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欢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标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1) 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的认识;稳定的情绪;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结合这些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2)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他们的个性。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它通过影响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动机、行为、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们先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然后再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健康心理的营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地学习,堂堂正正地做人。

(3) 增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数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自我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学生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4) 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5) 好奇喜新的心理教育。中学生喜欢新颖的东西,新鲜的事物,新异的活动。体育课教学也是一样,教材内容要常换常新,使每节课有新的东西,学生有新的收获;课的组织教法要力求有新意,有新变化;器材的摆放及颜色要多变。例如: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内容是丰富的,组织教法是很多的。可以做定位徒手操、双人操以及各种轻器材操——球操、绳操等等。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游戏。还可以不拘形式的散点形做操做游戏。可以排成四列横队、四路纵队、圆形队、弧形队等等。可以教师喊口令吹哨子做,也可以音乐伴奏做操,也可以表演比赛评比打分等。经常变化内容、方法和器械,使他们体验到从事、理解、掌握、创造体育运动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6)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和睦的气氛,以及之间的多多交流。

总之,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利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们,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有个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体育有助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康乐时代网.

[2] 陈亚杰.初中生心理健康之现状.江苏科技中学初中生心理协会.

作者:陆锋

上一篇:呼吸内科临床医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幼儿教师教育心理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