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会计专题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就业结构性矛盾探讨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改革与创新,应在厘清会计技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呼唤技能教育归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经济与会计专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知识经济与会计专题研究论文 篇1:

关于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创新的思考

【摘要】 知识经济对我国传统经济模式提出挑战,同时也对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会计提出挑战,我们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必须加以创新才能适应其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挑战 改革 创新

1.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着的各种挑战

管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也有管理会计的实践,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加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进入80年代以后,主要是研究西方的管理会计动向。而在这一时期,实证研究逐步取代了规范化的研究,人们倾注大量的精力去描述客观现实的每一角落,并试图加以解释。从而忽略了对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这一时期,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理论成果不多。其方法体系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有为数不少的管理者、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者甚少,面临新的挑战,这无疑将会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1.1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面临两大选择

一是仍然沿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线索,使其研究建立在传统理论与方法基础之上;二是面向实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这两种研究思路表现出以下的矛盾冲突:

第一,按传统思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往往有其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容易被公众接受。而按面向实际的应用于类研究,往往与原来的思路相悖而失去这一理论与方法的支撑;

第二,面向实际的研究需要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收集与调查分析。从这一点来看,知名度高的研究人员显然具有一定优势,而时间的紧缺也正是他们的最大难题。

1.2我国管理会计所处的现实环境变化的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终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也相应发生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市场竞争、经营战略、信息加工技术变化等。而组织机构的变化主要如竞争战略、横向管理、集团化管理经营、跨国经营、信息网络、产销一体化等。与此相对应,许多企业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非财务的业绩衡量、分层激励措施以及基准管理等。

第三,以上环境变化与组织机构变化必然要求管理会计采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改变过去那种静态分析研究的传统,而运用动态及不确定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3衡量和报告智力资本是我国管理会计面临的新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的价值已不在于拥有多少厂房、设备、甚至产品,而在于客户的信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知识产权、信息基础结构,以及员工的创造能力和技能,公司中最大的资产,就是继财务资本、劳动之后的第三资源“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所有制、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而智力资本是企业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增加价值、创造财富的组织。管理会计方法应重视反映价值创造、创造价值的人和过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源泉,对于一个公司(企业)来讲,对智力资本的认识尤为重要。“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为了有效地管理公司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就必须对企业智力资本进行衡量和报告,发展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因此衡量和报告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面临的新挑战。

2. 改革创新是管理会计的必由之路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我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方法不同。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属于规范研究。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多种成本概念的提出,边际理论、增量理论、差量分析等也都是规范化研究的成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与代理理论对研究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者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去检验规范研究的成果。由此,管理会计研究进入以实证研究为主的阶段。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较有用武之地。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改进。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课题、行业、理论、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研究的状况;第二,多课题研究同时并举,多行业部门的综合研究将使其研究成果更具实用价值;第三,多学科互相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因此,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間距,从而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力。

一般地讲,管理会计中的实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选择。这是实施实地研究的第一步。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就是这项研究的良好开端。(2)进行实地研究设计,包括针对选定的管理会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现场、采用实地方法(直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访谈调查法等)搜集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及创造性地使用其他方法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3)对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4)对实地研究结果进行评估。

“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从实践性来看,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而“案例研究”正是建立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践”、讨论“实践”、总结“实践”,来指导“实践”;从学科性质来看,管理会计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案例研究”就是对这些成功的运用上 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 企业的研究,它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

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吉林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作者:李荣先

知识经济与会计专题研究论文 篇2:

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实现路径

摘 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就业结构性矛盾探讨高职会计技能教育的立体化改革与创新,应在厘清会计技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呼唤技能教育归位。基于社会新经济变革探讨高职会计技能的演进与发展,遵循“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技术技能特色等方面重构与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路径,探索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技能教育改革之路。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会计技能;立体化;分层分类;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深化阶段,中国情境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这主要表现为:会计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的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显;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源流出远大于流入;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将被商业、管理科学及其他融合的多学科复合教育所取代。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教育归位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一、综述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会计职业教育研究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的日趋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在会计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结构层次上逐渐与国际趋同。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倡导美英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1],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化”的共同办学理念[2]。在目标定位方面,强调通过细分职业市场,对高职高专会计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3];培养最基层单位符合小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会计人才[4]。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课时,课程内容与会计实务领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5]。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6];提出教学设计上体现“三个课堂”联动[7]。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强调采用英国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采用“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灵活教学方式[8]。在教学评价方面,建议通过学生分组、师生共同制定考核目标、作业自评与互评、组间权衡评定成绩、教师全面综合评定成绩的程序和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9]。

上述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综合性设计。在现实的会计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间的衔接、教学层次不清和教学内容重叠,体现不出特色和差异性;马列和英语等公共课时比重过高,在总课时受限的情况下,难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啟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会计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及其重要性的看法是相通的,借鉴国外CBE、TAFE等职业教育理念,厘清高职教育的现状,呼唤会计技能教育的归位,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厘清与呼唤:高职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与技能归位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目标定位偏差,教学导向偏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通才教育”培养与“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矛盾突显。高职会计教育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综合性院校、工科学校或财经等专业性院校,还是示范校、骨干校,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重点等各不相同,仍实施基于单一的培养目标的“通才教育”,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10]。二是“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摩擦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高职院校所接受。文化素质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和教养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良好职业态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解决不了职业岗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然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普遍基于学生的社會能力培养而开设,对各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并非只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三是“门槛类技能”培养与“区辨类技能”培养问题显现。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教育。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成长为会计人才并非易事,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客观条件,受自身的智力水平、品性、悟性、修养和职业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的会计教育只是基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门槛类职业技能教育,围绕专业素养这一主线,为学生可持续成长打下职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但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区辨类技能显得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微观层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基于工作流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间缺乏有机联系;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存在时间、空间的多维不足,实践教学项目业务类别单一和模式化,尚未形成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的、电子的、立体化的实验教程,同时受场地、时间和师资等条件制约,实训室难以全天候开放,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匹配,学生仿真实训难以模拟企业产供销的业务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间的社会环境;三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位,诸如校企联合培养、全过程育人、企业化课堂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难以开展,出现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位,处于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境地。

会计毕业生的技能目标是会计人才最终的质量标准,是教育产品被社会认可的标志。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业界在呼唤回归技能教育的本位,重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的本质,切实做好学生技能培养工作。

三、演进与发展:新经济变革下的高职会计职业岗位内容与技能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与阿拉伯数字打交道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会计这一职业的最初印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成为这一职业的基本内容,账簿和算盘成为这一职业的标志。无论是现实还是预期,伴随着信息革命的管理工具创新、处理能力提升及大数据下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和共享,传统的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加工已被计算机所取代,从大数据迈向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内部数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导致会计人员从核算管理型向战略决策支持型转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资产观念发生重大改变,会计计量单位多元化和非货币化,实业界与虚拟业务融合,促使管理核心工具不断出现;业务复杂化、交易关联化、市场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扩展到全球,利率、股价、汇率等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致使企业风险不断增大,要求会计人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以应对飞速变化的商业挑战,提升企业的智慧资本。

在新经济变革条件下,基于会计已成为一个超越数字的信息管理系统,会计职业岗位内容及技能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职业界对会计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见表1。会计毕业生要树立超越数字的会计理念,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应用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重构与实践: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路径

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技能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任务引领、产教融合、能力为本、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着力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训练和技术技能型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立体化。

(一)以启发智慧为基础,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会计教育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素养训练的胜任能力教育,更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教育。学校根据教学资源条件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强调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摒弃统一规范的教材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通过大课堂讲座和小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设计第二课堂启发学生智慧,嵌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参与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创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学习的顺序性、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的思路来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通用基础课程+技能课程+证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四位一体”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即“1(宽口径的“通用基础课程)”+2(两部分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環节)+主专业课程(含实践环节)”)+1(会计证书课程)+X(X门一般专业选修课程)+Y(Y门其他选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不低于30%。

(二)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优化“学做互动,课证对接,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设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仿真实训项目与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做到学有所用[1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入教学计划,并在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现了课证的有效对接。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代理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由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三层”递进。

(三)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

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融“4T+1A+1G”的项目化课程训练体系。即4个学期项目+1个学期代理记账项目(或顶点训练项目)+1個学期的毕业项目,形成融临岗认识实习、单项实践、综合实践(含代理记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内外结合、四段梯级渐进”实践教学体系。

学期项目(Term Project)按照会计职业能力框架引入能力要素,培养学生在财务环境中进行会计确认R(Recognition)、计量M(Measurement)、记录R(Records)、报告R(Reporting)的核心胜任能力。按新经济变革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在这4个学期里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施融“教、学、做”一体的单项实训和课程仿真综合实训项目。在这一期间,同时安排2周的企业临岗认知实习,增进对职业岗位了解;开设证书课程,鼓励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岗位资格证书;运用金蝶、用友等主流含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ERP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代理记账项目(Account Keeping Agency)或顶点课程训练项目(The Capstone Course)实施在第五学期进行。代理记账通过与代理记账公司合作,以企业12月份真实的经济业务核算和财务分析为学习领域,让学生实现真账真做,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实现角色、环境的双仿真。一个角色完成后,根据学生自主选择情况由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学生又被轮换到不同的岗位,达成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实现岗位间的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顶点课程训练项目主要综合模拟所有职业岗位一个会计期间的工作内容,是紧密结合、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工作岗位系统化流程,以仿真实训业务为背景,通过手工和电算化“双轨”训练,在掌握记账、算账、报账、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技能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12]。

毕业项目(Graduating Project)在第六学期实施,是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载体。根据学生到岗时间灵活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真实的会计岗位实习,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个月完整的单一职业岗位的会计核算项目,提交可展示的实习成果,实行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与认知,完成从理论到实战的提升,培養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技术技能型”特色,立体化缩短能力需求缺口

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构建融“做、学、教”为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涵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系列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系列微课和慕课的实践学习教学资源;通过引进不同业态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设计融“做、学、教”为一体的不同行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实践教学项目,配备实训指导书、实训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等,加大技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创新过程型实践形式,探索“长时间实习实训”立体化模式。建设具有职场仿真氛围的单项业务实训室和会计一体化实训室,配备相应的教学软件及训练标准,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课内与课外的“三结合”,满足多样化实训需求;科学设置会计职业岗位,通过角色扮演与分岗轮岗,实现低年级的纵向专项训练和高年级的横向分岗技能训练,实现学生技能纵横向贯通;通过“学生进企业、师傅带徒弟、能师进课堂”等方式,创新“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业态进学校”、“能师进课堂”等方式,把会计工作原汁原味地引进课堂,教室工场合一,满足不同实训环节的“长时间实习实训”模式。

创新育人实践平台,打通“课证践赛、三师联动、技能素养融合”立体化通路。搭建经管文化节、创新创业、学苑讲堂、学生社团、技能竞赛等平台,打通了课程、考证、实践、竞赛等多途径培养道路,立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实现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辅导员“三师联动”机制,融专业知识传授、实践操作指导、育人成长成才于一体,集人文素养、创新创业与技能融合发展,培养于搭建职业能力素养立体化发展平台。

五、探索与创新:基于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会计技能教育改革

在高校扩招、考生数量下降和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生源、基础和需求各有不相同,针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薄弱、反思精神缺乏的现状,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改革,同年级实施全程“走班制”上课。从分类角度而言,主要从生源类型(普高生、三校生、五年制学生)、学生职业规划意向类型(就业类、创业类和升学类)和就业倾向类型(对口就业类、非对口就业类和等待就业类)进行分类,以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区别对待;从分层角度来看,主要从管理型、技术型和技能型进行分层,正视个体差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及分层定位,即:财务管理方向、税务管理方向、会计核算方向等,制定既有区别性又有同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不同的课程侧重点区别对待,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兴趣特点和价值取向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接受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将精力转移到技能锻炼上来。

鉴于会计技能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运用能力,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应设计多种考核标准,对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实施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专业课程基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特长生设计转换性考核标准。同时设计多元考核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考核,主要从课堂笔记、课堂讨论、作业、课内外活动、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评判,促进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培养成管理型人才的学生,除传统的书面试卷考试外,采取小论文、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等书面性考核形式;通过布置税收筹划课题,要求学生就不同行业进行筹划研究,融学于考,采用研究性考核;在技能考核中不仅涉及原始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的判读、记账凭证的填制等技能,还涉及记账凭证的审核与签章、账簿的登记、会计档案装订与整理等,拟采用展示性考核。此外,基于会计软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合成,对于可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技能点应充分利用教考自主考核平台进行自动化打分,以减轻所带来的教师工作量。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班内分层教学,改变以“粉笔+黑板+PPT”为主的教学手段。对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财务管理方向和税务管理方向)的教学,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同,创设问题情境,集合融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同时拓展学习内容和开展课外活动;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集合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综合研讨等手段,以论文研讨、案例解析等形式开展学习;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宜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集合互动式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等手段,在不同职业岗位间“交叉循环”,强化训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起来,用仿真业务实训资料演练,提高职业实践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何昊.基于美国教改经验的中国会计教育革新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19-121.

[2]刘臣,牛慧,石瑞芹.中国和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之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5(6):75-77.

[3]赵瑞婷.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2009(5):74-75.

[4]黄晓榕.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论小型企业实战型会计的培养[J].财会通讯,2007(12):122-125.

[5]易玄,刘冬荣.环境变迁、需求变化以及大學会计教育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56-161.

[6]刘国武.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案设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4):19-22.

[7]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8]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9]刘莹.高职阶段会计教育问题及职业能力培养框架——基于问卷调查和企业招聘信息的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4):33-38.

[10]李芸达,陈国平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5):87-92.

[11]叶玲莉,陈松雪.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20-22.

[12]汪榜江. 基于“双仿真”的代理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4-75,93.

作者:汪榜江

知识经济与会计专题研究论文 篇3:

关于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探析

摘要:本文对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析,提出了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目的是证明我国完全有必要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适应形式的发展和财务会计的要求。

关键词: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 必要性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界定和起源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界定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Aecounting,“CF”)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早已屡见不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最重要的是必须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相等。国内外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还是—致的。美国FASB认为:“CF是一项章程,是—个具有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的首尾一贯的体系,它应导致相互—致的会汁准则的产生并指出财务报表的性质、功能及局限性、目标,辩明会计的目的和意图。其基本原理是指会计的基本概念指引应予会计处理的事项的选择、各项事项的计量以及汇总并将之传递给利害关系集团的手段。由于这类概念派生其他概念在制定、解释和应用会计与报告准则时又必须反复引用,在这个意义上这类概念是基本的。”1981年,英国会计学家RichardMacve在提交给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的—份报告中的定义为:一种理论努力,其目的是阐明财务报告的目标及备选实务如何达到这些目标。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CF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系统,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会计准则未曾涉及的会计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定义通俗易懂,且抓住了本质,凸现了CF的作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CF本身不是准则,而是准则的基础和坐标。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源对cF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由来以久,系统地对CF进行研究,始于1961年成立并开始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会计专题研究(AccountingResearchStudy,ARS)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会计研究部(AceountingResearchDivision,ARD)。而广义地看,该领域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Canning的《论会计中的经济学》,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等。但CF作为—个专门术语却是在1976年由美国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首次出现的。由于CF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压力,这种模式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纳。利用CF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世界多数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普遍做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一)评估修订会计准则 概念框架是章程,在会计领域中相当于凌驾于具体法律、法规之上的宪法,包含着高层次的会计制度,是具体准则制定的基础,不可能象低层次的会计准则那样轻易改变,也因此为低层次会计准则中不可避免的调整提供了连续性和可预见性方面的框架,有权力和能力评估现有会计准则。CF如若经过评估有调整、增删等必要,则可以据以进行具体准则的修订。葛家澍、杜兴强(2003)就曾举例说明FASB是如何借助于概念框架评估目前生效的公认会计原则。

(二)指导制定新会计准则 当今世界资本市场瞬息万变,需要不断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而会计准则要想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保证前后连贯和内在一致性(consistency),需要理论的指导。CF的存在为会计准则的制订提供了—个一致的概念基础,使其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惯性”促使形成内在逻辑严谨的会计准则体系,避免因“救火式”的准则制订方式走“弯路”。如1978年美国在第1号概念公告(SFACNo.1)《财务报告目标》(ObjeetivesofFinanciaIReportingbyBusinessEnterprises)中,FASB建议把财务报表扩展到财务报告,使第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33)《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FinancialReportingandChangingPriees)顺利制定,满足了上市公司根据物价变动调整财务报告的需要。再如公允价值,FAS分别在1984年SFACNo.5《财務报告的确认与计量》和2000年SFACNo.7《会计计量中现金流信息和现值的应用》中两次列举五种通用的计量属性,其中就包括较常用的公允价值。正是这两个概念公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使2006年美国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三)填补空缺会计准则 随着进人新经济时代,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新的交易或事项层出不穷,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现有的会计准则必然有规范不到的地方,即存在准则真空。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CF可以起到对会汁实务的基本规范作用。美国1992年审计准则公告69号已经将CF跻身于CAAP之列,尽管其层次最低。更有力的证明是2001年安然财务丑闻爆发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SEC)会甚至在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进行研究认为,美国GAAP应将FASB的概念公告列为权威文献的第一层次。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一)基本准则不等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我国基本准则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总纲,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普适性,但客观上基本准则的指导作用有限,缺乏对新情况的适应性。在新会汁准则中,尽管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的确比原基本准则更像国际上的CF,但两者还存在着本质区别。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CF存在差距,其法律条款形式与其所意欲表达的内容的逻辑性是矛盾的,真正意义上的CF仍未建立。从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有关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的规范来看,基本准则还很难实现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功能。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准则缺乏明晰的界限,准则中会汁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电不清晰,阻碍了其应有的作用。CF的作用之一是评估和发展财务会计准则,如果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相当于CF的话,就意味着基本准则可以评估和发展会计准则。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定cF的时机尚不成熟,匆促制定的CF可能与现有的会计准则存在冲突或不一致,很难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其特定功能的发挥,但这不应该成为妨碍CF制定的永久理由。令人担忧的是,一直呼吁研究和构建我国CF的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因“误会”、“法律地位”等所谓的借口(Excuse),我国的会计体系中不宜制定“概念框架”,有“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完全适应于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这种直接否认概念框架的思想,背离了财务会计发展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的会计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影响很大。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价值增值的任务,公司制企业是一

种最重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理论比较一致地认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大量的中小股东不可能参与企业的具体决策,更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知之甚少。因为每个股东都是理性人,在行动之前必定要做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积极参与倒没有“搭便车”的好;现实并非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完备知识并不存在,股东的理性也是有限理性,每个人都会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理性的“无知”。经过复杂而反复的博弈,企业向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报表(随后发展为财务报告)成了—个纳什均衡。同时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国外投资也呈几何数增长,这些变化都使财务报告的作用日益凸现。而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也成为企业的资金来源,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为了规范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会计准则作为市场经济中—个不可或缺的经济约束机制也就应运而生。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是以一系列同外在经济环境相联系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假定为前提的,在利益相关者目标的指引下,运用一整套cF来建立和评估的规范系统。会计准则不仅从技术上需要cF作为基础,而且由于会计准则所具有的多维属性,使得目前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作为单纯的技术规范而存在。所以,cF的存在,还体现为—种抵御外来利益集团压力的“缓冲阀”。从而会计准则没有CF作为其基础,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如(图1)从—个侧面说明构建CF的必要性。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对财务报表的要求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相关的规定中。这些制度和规定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是由于对提供会计信息所涉及的框架性标准缺乏统一性,因而对会计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持续更新已有的准则和提供更为详尽的操作指南,这就难免出现“朝令夕改”的尴尬局面,使准则日趋复杂。另外,由于缺乏CF,根据既定的交易或事项制定的准则常包括一些界限检验,致使例外情况在检验点两侧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导致了准则内在的不一致性,这为公司高层为达到其个人最大效用,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机会。而且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准则制定者难以充分预见会汁准则必须适用的各种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构建CF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实现我国对世贸组织的允诺和适应会计全球化的挑战,增加对会计的概念与处理程序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的程度,我国制定CF和会计准则与IASBFramework趋同(converge)已是大势所趋。不趋同就没有可比性,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就要花费大量的额外费用。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分别在上海、香港、纽约和伦敦四地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了符合当地的会计准则就必须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所需的费用就变成了沉没成本,而这些费用在各国CF和会计准则足够趋同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至少可以降低到足够低。所以,构建CF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发展方向。

四、建议及展望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趋同”不等于“完全相同”。我国制定CF只能与IASBFramework趋同已是大势所趋。但“趋同”决不等于“完全相同”,如若完全相同,我国则无构建CF的必要,尤其是新世纪以来。1ASB和FASB的合作更坚定了这一立场。2001年以后,美国因其一系列的财务丑闻放弃了对IASS一贯的漠视态度,积极参加IASB的工作。这说明IASB诉求的全球趋同准则的目标迈了一大步,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美国迅速占据了IASB和TrasteesoflASCFoundafion的高位。如Trustees的首任主席就是SEC前主席ArthurLevitt。作为一个国际性民间组织过分倚重美国,IASB能否代表全球各国的利益、能否广泛地考虑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就值得怀疑。—方是强势的FASB,—力是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IASB,联合制定的CF必定带有严重的“美国色彩”。但IASB同FASB联合的大局已定,并已经制定了联合概念框架(初步意见),我国要在这种格局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在趋同的大环境中,构建适应我国经济事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的CF。(2)谨防误區。虽然中国构建CF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需要谨防误用甚至滥用“中国特色”。我国—些会计概念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而实务界理解和掌握上的偏差更大。为了减小因这种偏差而造成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也需要借建立CF之机,采用概念化的方法,尽可能解决重要概念的误解和误用问题。正确地做法应该是。即使我国的会计理论还不够成熟,也应该投资源去研究CF;不然我国的会计理论就永远也成熟不起来。(3)正确借鉴他国经验。FASB的CF发布后。很快就被各国的会汁准则制定机构奉为“圭臬”。很多人认为:我国之所以要构建CF就是因为美国已经构建,而且相当成熟、相当成功。这其实是—个错觉,是对CF的曲解。并非美国有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关键要看对我国有没有用,能不能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进步,为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保驾护航。客观地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个国家完全照搬FASB的CF,而都进行了适度地发展,这也正是CF活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自诩拥有顶级质量财务会计准则的美国也不得不在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之后重新审视其财务会汁存在的问题,这说明美国有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国情存在差异。所以,在肯定CF意义的同时,—定要有鉴别的吸收别国的经验,少走“弯路”。(4)构建CF一个长期的过程。CF的构建不能—蹴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理论探讨,是—个长期的过程。为了保障我国CF的最终出台,还应该进行观念创新、加强舆论宣传、加强理论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看到我国构建CF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密切关注国际CF联合项目的进展,制定适当的计划与策略,既吸收国际上研究的先进成果,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需要,从而构建出—套既与国际趋同、又体现公允价值和中国国情的CF。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展望 本文对CF的界定和起源、CF的作用、构建CF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反驳了—些学者置疑陶建CF必要性的观点。其初衷就是为了证明我国完全有必要构建CF,以适应形式的发展和财务会计的要,求;是为了尽快走到构建CF的具体步骤中来构建CF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是采用的FASBCONs的“综合模式”(包括的概念公告较多、内容也较丰富,既包括对财务信息的概念性分析,也包括对非财务信息的要求),还是采用LASBFramework的“简约模式”(既包括了概念性的分析,又提供了达到框架目标的主要标准没有冗长的陈述内容,比美国的财务概念框架精练得多);是否可以将整个cF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理论层次和应用理论层次等,这些具体问题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

郭照蕊(1980-),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朝黎明(1974-),女,内蒙古库伦旗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郭照蕊 朝黎明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建设论文下一篇:城市与郊区旅游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