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对策研究

2022-09-12

当前, 我国正在逐步地调整和变革经济结构, 目的就是为了更加适应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 影响因素越来越多, 对企业内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能力强的企业, 容易在行业中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而内部控制能力弱的企业容易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企业间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 已经从产品的竞争演化为经营管理的竞争, 只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系统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进而达到控制成本、降低风险,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我国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应结合企业自身具体情况、市场环境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应该考虑到以下五个要素:

第一, 内部环境。比如, 企业的治理结构、责权分配、审计机构、反舞弊机制等, 均属于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奠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 企业内部控制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健康良好运转的企业内部环境。优良的内部环境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 风险评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 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被称为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有利于正确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了解其中的优势和不足, 制定出妥善的应对策略, 帮助企业实施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包括四个环节:设定目标、识别、分析和应对。首先, 目标设定是对经营、财务报告、合规性、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的目标, 根据目标确定风险的承受能力, 判断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其次, 风险识别。众所周知, 识别风险是进行风险控制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全面的分析调研, 才能够有效的识别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各种内外部风险。再次, 风险分析。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分析风险的重要程度、可能性大小、严重程度等, 对重要风险要严加防范。最后, 风险防范。根据风险成因、承受能力、可接受水平等指标, 确定风险的防范策略, 具体包括风险回避、降低、分担、承担等四点。

第三, 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然后及时地落实控制措施,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控制措施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比如预算、审批、授权、绩效考评、会计管理、信息技术控制等, 结合具体的业务和事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加强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企业制定控制措施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风险评估结果, 保证控制措施的形式得当, 有利于控制措施的执行、落实, 提高控制活动的针对性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控制活动, 比如, 对高层的审查、对其他部门的控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查证核实和对账等。落实控制措施要注重责权分离, 人员的安排和职责不能发生冲突, 能够做到责权明确。

第四, 信息与沟通。信息对称、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是实施企业现代化治理的关键, 只有及时、准确收集企业信息, 保证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传递。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沟通机制, 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信息在收集和整理过程中, 要注重全面性、完整性, 搜集内外部各种信息;在交流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 实施内部和外部信息充分交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 要注重信息的系统化发展, 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需要各方面的信息, 比如内部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行业信息、外部信息等, 只有保障信息全面、准确、有效, 并且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 才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不折不扣地实现。

第五, 监督检查。仅仅开展内部控制管理还不够, 还要需要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持续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不定期开展各种专项监督检查, 包括对某一方面进行检查, 形成相应的检查报告,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监督检查是发现问题, 进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内部控制上述五要素和目标实现有效结合, 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该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考察企业内部制度是否完善, 应该从上述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衡量。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1、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权责分配关系

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把组织内部各有机构成要素有效合理地组织起来, 形成完善的组织构架。组织构架优越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 并在企业的经营效果。所以应该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 把各职能部门按照不同进行合理分工, 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保障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战略任务。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构架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前提条件, 包括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 配备高质量的工作人员, 协调各部门发挥整体效应。合理的组织结构如同一个框架, 规范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企业在此构架下能够完善责权分配, 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与权力, 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奖励与惩罚机制, 从而调动起员工投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明确了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各自的岗位职责, 同时确立了董事会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公司内部控制建立、运行主要依赖于董事会, 董事会负主要职责。现代企业大多数采取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的所有权属于股东大会, 所有股东的代表通过股东大会推举出董事会, 董事会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 拥有企业经营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 有利于防范内部管理人员机会主义倾向, 同时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保护全体股东合法利益的关键就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关键。

3、加强企业内控持续监督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功能, 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内部审计必须遵循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 同时依据组织内的政策制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监督, 保证内部审计的真实性、有效性。

一是转变内部审计功能。内部控制制度和约束机制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各个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了各种制度, 再加上电算化的普及, 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 因此内部审计管理应该与时俱进, 向内部分析和评价等方面转变, 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功能, 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二是重视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风险, 随着市场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企业决策风险越来越高, 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 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 能够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

三是配备高素质的人才。内部审计管理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 审计人才除了懂得财务知识外, 还要懂得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企业只有配备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实施科学的内部审计管理。因此企业要根据需求制定出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 吸引优质人才的加入, 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 激发员工的能力, 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 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1、加强授权批准体系的建设

公司在执行有关经济业务时, 相关人员必须获得授权或批准才能执行, 此种方式都只为授权批准。加强企业授权批准控制, 让各级人员按照相应的权限办事, 不能够有任何越权行为。授权批准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是针对普通业务的一般授权, 二是针对特殊业务的特定授权, 企业采取任何一种授权批准方式, 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授权批准体系, 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和程序等。

2、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增强预算计划控制

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增强预算计划控制是对财务、成本等目标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控制。公司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增强预算计划控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存在一种广泛的错误认识——认为全面预算只是分管财务的管理层与财务相关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部门无关。事实上, 全面预算的“全面”不但指涵盖业务范围的全面, 还指公司员工参与的全面, 全面预算不是领导阶层的事, 而是企业各个部门、所有员工的集体性工作。要想实现全面预算, 必须成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 对企业经营管理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考核, 指出全面预算计划, 然后严格的按照计划落实预算工作。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预算项目的确定、指标下达、授权、监控、业绩考核等环节和步骤。

3、实施财产安全控制

企业为了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财产安全控制措施, 具体包括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入账时, 财产物资账实相符, 能够在账册上一目了然地看出财产物资的具体动态, 包括收发、结存等情况。财产安全控制还包括对财产物资的定期盘点、清查、科学管理, 任何财产物资都必须登记造册, 有据可依。

(三) 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有利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通常属于风险管理导向型内部控制, 只有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才能够做到风险事前和事中控制。

1、增强风险识别功能

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前提条件就是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 运用各种系统的方法, 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 判断有可能造成损失、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 属于风险识别的过程, 一是感知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不可避免, 对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把握风险特征。二是分析风险, 分析有可能引发的风险事故, 了解造成风险的原因。历史数据、经验和洞察力均是风险识别的基础, 根据企业的内外部因素, 判断风险事项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是风险识别的关键。企业在识别潜在风险事项时, 应该利用科学的风险分析法, 比如专家调查列举法、流程图法、分解分析法等, 上述方法均经过实践证明, 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 帮助管理者制定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保障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及时做出反应, 是降低风险带来损失的有效措施。

2、重视风险事项评估, 做好实时监控

企业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财产安全保障措施, 但是财产安全仍然面临着威胁、存在着弱点, 因此要对财产安全进行全面评估, 有效的识别相关风险, 此过程称之为风险评估。风险识别之后, 对风险的危害性、影响性进行全面的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风险识别之后, 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判断风险带来的影响。几何加权平均是比较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 能够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 了解企业综合风险的高低, 也能够衡量出风险发生的概率。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根据企业的规模、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因素, 判断企业的风险承受力, 结合风险概率和风险事件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把风险时间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之内。

确定风险消减与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 具有不可避免性, 但是风险的重要程度有着先后之分, 企业风险识别分析之后, 应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战略目标把风险进行排序, 对较高风险、重点风险应该加强防范。

确定风险消减对策。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风险消减对策, 是加强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带来损失的重要步骤。

3、设置风险应对方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 计算出概率和影响程度, 然后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力、风险性质等因素, 降低或者规避风险。制度确实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 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分析、制定和选择风险应对方案, 能够推动风险控制活动的进一步落实和执行, 或者说, 风险应对方案使风险控制活动的具体措施。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风险应对方案, 执行风险管理计划, 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 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内部控制的管理,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实质上就是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和应用。任何制度只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才能彰显制度功能, 执行力度越高, 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得到有效运行, 才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又将得到有效执行, 必须加强监督, 一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就要立即处理, 树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

三、研究启示

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实施良好的内部控制, 能够实现多个内部控制目标, 但是内部控制并不是万能的, 实现目标有先后主次之分,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过程中, 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的制定出近远期目标, 循序渐进、稳步向前, 逐渐推动目标的实现。

“执行”是内部控制应用取得成效的生命力。任何优秀的制度只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才能彰显其功能。内部控制应用、执行、落实, 才能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化、精益化管理。内部控制系统是由大量的制度、管理活动组成, 只有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落实, 才能发挥其功能。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共同监督, 是推动内部控制应用成功的关键。

摘要:眼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 这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内容,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才能提升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进而为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研究了我国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若干问题,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将为推动我国企业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应用,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余琳梅.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 2019 (02) :177-178.

[2] 姚莉.浅谈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与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8 (23) :21-22.

[3] 彭艺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途径探究[J].经贸实践, 2018 (22) :220.

上一篇: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项目驱动高职《PLC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下一篇:43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小肾癌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