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索

2022-09-10

当今社会, 种种迹象表明, 提倡“学会感恩的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显得滞后, 广大教育和德育专家已经极力呼吁。举目远眺, “象牙塔”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说, 一家长竟投诉南京某大学, 责问为何不开一门“良心课”。儿子上了大学, 这个家已负债累累, 可儿子在学校还大肆挥霍, 还屡屡写信骗钱, 稍不如意就大骂大闹, 父母为此伤心至极。还有一例, 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曾耗资300万元资助178名贫困生, 当他病重住院经费困难之际, 竟然没有一个受助者前来看望, 更不用说慷慨解囊了。更令人气愤的是, 一个受助的大学毕业生竟然无耻地说:“他救助我是为自己出名, 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些例子让人不可思议更让人痛心疾首。这些活例子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大学生加强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任重而道远。

1 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应联系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

1.1 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身子女, 父母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 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 父母不求任何回报, 使本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 成为了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 只要学习成绩好, 就能“一俊遮百丑”。其次,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 很少涉及精神领域, 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过度溺爱, 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

1.2 学校教育降格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

多年来,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 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小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考入大学后, 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少数高校教师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 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感恩教育本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普遍的情况是在中小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 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因此, 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 让学生“成才先成人”, 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 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1.3 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

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 一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的现象, 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倡导、弘扬感恩文化, 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 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

2 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在大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感恩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 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懂得什么是感恩, 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公民道德基础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

2.1.1 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给予他的爱最多的是父母, 他们首先要感恩父母, 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漠然置之, 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和来自祖国的培养呢。

2.1.2 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

当今社会, 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 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 大学校园里, 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却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对老师的辅导答疑, 连句“谢谢”都不会说的学生并不鲜见。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在学生的成长中, 无不凝结着教师的心血。

2.1.3 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

一位哲人说过,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 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自己任何东西。只有懂得感恩, 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 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 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

2.2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代大学生必须常怀感恩之心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到今天, 却有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没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作心灵的准则并身体力行。有的大学生整日浑浑噩噩、不求上进, 或者耽于爱情、虚度时日, 也有的人每天沉溺于网络, 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业上不思进取, 学习低标准, 故作深沉。对此, 很多人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部分大学生荣辱意识淡薄, 归其缘由, 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感恩思想。由此可见,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一个人懂得感恩, 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 实践于生活中。践行社会注意荣辱观, 当代大学生应当常怀感恩之心。

2.3 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却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 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 他们却很少深思。为了虚荣心, 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 受到过许多恩泽, 主要有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大学生只有有了感恩的心, 才会有对社会、对家庭、对工作的责任感, 学会感恩, 才会少些抱怨, 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工作报以敬意, 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 行报恩之举, 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3 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3.1 将感思教育结合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我们国家应该把“学会感恩”列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范畴, 让所有的人都学会感恩, 高校则应该把“学会感恩”列入《大学生守册》, 并从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将“感恩教育”安排进他们的德育教育课程中, 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作用, 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救助之恩。相信如果有一批高素质的德育教师, 能在德育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感恩教育, 一定能为大学生成才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教育出“成人”与“成才”的优秀大学生, 为祖国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2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感恩教育

在大学生通过德育教育课程对“感恩教育”有了一定认识后,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橱窗、展板、海报、横幅、校园网络等宣传平台, 大力进行感恩教育宣传。宣传内容可涉及感恩教育的内涵、引用感恩教育的正反面事例、学生通过做出感恩行动后的一些感想等, 从而让感恩教育更加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中, 让大学生能够在“感恩教育”中主动去学习和思考如何感恩, 争取真正成为社会和祖国需要的人才。

3.3 将感恩教育结合在高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充分利用高校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课余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能生动形象, 针对性、贴近性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学生党小组活动、团支部的组织生活、青年志愿者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

3.4 联系学校、家庭和杜会三方面做好感恩教育

学校应做好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联系, 在开展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更好地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 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天之骄子”学着感恩父母, 尔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感恩师长, 感恩朋友, 感恩生活, 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学会感恩, 学会做人, 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 把关心留给他人, 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忠心留给祖国, 把信心留给自己。

摘要:当代中小学、大学生缺乏感恩教育已引起广大德育教育专家的重视, 强调感恩意识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尤其是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学会感恩, 使其领悟先“学会做人”, 再“学会学习”和“学会成才”的道理, 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的结合, 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思想素质高、业务强的大批人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 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3] 漆智辉.新时期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实践模式探讨[J].2006.

上一篇:新形势下档案文化资源挖掘之设想下一篇:提高试验室质量管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