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外活动论文

2022-04-17

【摘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文章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开展课外活动就很好地突破了时空的有限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课外活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课外活动论文 篇1:

北京市创新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自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以来,伴随着政府、学校、社会的通力协作,北京市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源起

我国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针对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相关要求在国家教育政策中时隐时现,在理论界也曾引发诸多讨论,在实践操作层面亦出现过多种“变体”。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促进了人们对课外活动的高度重视。

首先,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布,开启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序幕;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方面为课外活动的再度兴起提供了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也为课外活动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其次,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被人们誉为“新课改”的启动。新课改的实施,使人们对课程的内涵以及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人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由此,课外活动的“边缘性”角色逐渐得以转变,其功能也逐步得到充分肯定。

再次,整个社会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关注也促使课外活动备受关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已成为客观现实,并且在既有的教育条件下学生难以从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补偿”,这就为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契机,课外活动为改善青少年体质问题提供了平台。

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主要围绕体育、艺术、科技三个领域,在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推行课外活动计划。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需求、新要求、新标准,体现了对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深刻理解。

201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课后服务工作内容包括“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通过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

由此,北京市中小学学生课外活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在真正意义上沿着一条有系统并有规划的路径前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呈现出各种创新模式。当然,以崭新模式推进的中小学课外活动工作,在启动之初难免遇到各种矛盾,这其中既有实践模式的问题,也面临经费保障的问题;既有师资队伍的难题,也有管理监督的困境。

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断征得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反馈,同时系统总结课外活动实施的成果,冷静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北京的课外活动工作可以持续推进并向全国推广经验。

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特点

为确保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北京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北京市通过配备专项资金推进课外活动的实施,这成为北京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北京市率先推进的课外活动计划实施中,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积极配合,系统规范了课外活动实施的实践架构。与以往有关学校课外活动的政策相比,北京市有关此项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了课外活动的地位、目的、实施范畴和途径、实践标准、管理机制与责任等问题,为课外活动的实践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宏观指导。

以科研为引领。为了保证中小学课外活动工作的有效实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课外活动计划研究室,研究室聘请教育行政人员、高校研究人员、中小学区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组成专家顾问指导组,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推广工作,各中小学校以子课题校的形式参与课题研究,对课外活动的实施模式进行探索、对开展的工作及其成果进行提炼。

创新性地提出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等方向的课外活动。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得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教育,开展学生喜聞乐见的活动。充分挖掘社会艺术、科技、体育资源,国家非遗项目、戏曲、茶艺、冰球、冰上舞蹈、冰壶、网球、棒球、高尔夫球等活动被引入校园,“名人大讲堂”邀请奥运冠军等人物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故事与演讲。同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学校还聘请家长为学生讲学,促进了家校合作。

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学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自己的优势,探索不同的实践模式。例如,有的学校与社会上的传统文化组织合作,向青少年传递传统文化精华;有的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活动平台,邀请家长参与课外活动;有的学校利用课外活动的契机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成为课外活动开展的主体;有的学校将某一特色课外活动纳入课程模块,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分层次、分类别推进。北京市有上千所中小学,所在区域不同、学校资源不同、学校历史不同、学校发展现状不同,因此课外活动的推广应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分层次、分类别推进。例如,有的学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资源,但是有的学校因为地域原因资源匮乏,就需要根据自身的现状进行设计,一部分学校以普及为目标,一部分学校以提高为目标,分层次推进。有的学校天文方面有特色,有的学校体育方面有特色,可根据学校所长,分类别推进。

跨区域、协同联盟发展。北京市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推行伊始即立足首都,以树立首都品牌为根本,而不是立足某所学校出成绩、某区的学校成为典型。在计划的推广过程中,北京市注重于校校之间的合作、区区之间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北京市的做法吸引了外省市的学校前来“取经”,进一步形成了跨省市的合作;北京市中小学利用首都的资源、文化优势,还积极开展了与国际优质资源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提升了课外活动的质量与效益。

关于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未来走向的思考

越是崭新的事物,越是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也越是问题集中凸显的时期。从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来看,这项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课外活动社会资源的问题。社会资源走入学校,为学校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外聘人员专业能力很强,但是缺乏组织教学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了解,由此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外聘人员的稳定性不足,难以保证课外活动实施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外聘人员的资质审核有待完善,出现部分外聘机构工作人员鱼龙混杂的现象,以及对外聘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评估等。

关于课外活动特色的问题。很多学校对课外活动的本质与内涵缺乏认识,没有深入研究课外活动的功能,导致在行动中用力过猛、用力不当、用力不足。例如,不重视课外活动,只是随便请学校教师上几节课;或是对学校自身定位不清楚,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同时,课外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区域及学校条件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实施效果参差不齐的局面。

学校教师工作负担的问题。在前一个时期,因本校教师承担课外活动任务不得从课外活动经费中获得酬劳,出现本校教师“无薪工作”的现象,或是学校校外资源不足,本校教师必须承担部分任务;或是基于安全考虑,本校教师需要辅助外聘教师组织课堂、组织学生放学;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课外活动中增加的工作量影响了其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同时也对教师的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挑战。

课外活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首先是内容体系上的不均衡,目前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内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艺术和科技两个领域,体育活动的效果不够凸显,主要由于组织管理的困难、师资的匮乏、场地的限制等,但是目前青少年的体质问题颇令人担忧,如何通过课外活动予以破解需要思考;其次是学段发展的不均衡,目前主要以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为主,形式多样、成果丰富,但是初高中阶段因为升学压力,较难开展工作,因此需要探寻课外活动与中学实际情况的契合点,以此作为推广课外活动的突破口。

此外,在这项工作的操作层面,在具体问题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课外活动与学校已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尚不明确,反映出课外活动的定位不够清晰。课外活动形式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关联不足,所谓形式效果是开设活动的数量和种类、外聘专家的数量、学生的参与规模等,实际效果则是学生受益的广度与深度、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提升,如果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课外活动的开展难免落入追求形式效果的陷阱。

总体来说,新时期北京市中小学课外活动工作的推广,在保持已有优势的同时,应进一步探索新的实施模式,突出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搭建学校与社会合作的有效机制与平台;应该充分考量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利益;应构建有效的知识动员机制,展开充分而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外活动工作的开展。

纵观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发展,可以看出课外体育活动经历了从附属地位到主体地位的发展过程,其育人的功能日益凸显。放眼未来,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功能中的作用将更为重要,不可替代。這不仅需要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指引与支持,更需要一线体育教师、家庭、社会相关资源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当然,在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我们也要审慎地思考如何做好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以及其他课外活动的衔接与协同发展的问题。

作者:孙伟

创新课外活动论文 篇2:

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

【摘 要】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文章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开展课外活动就很好地突破了时空的有限性。文章从五方面论述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略,说明了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特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张庆林. 创造性研究手册[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 顾志跃. 科学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陈月桂

创新课外活动论文 篇3: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创新研究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紧扣课堂难点、学生能力短板、语文兴趣爱好及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活动 创新研究

在传统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理念创新,为课外活动赋予更丰富和全新的内涵,笔者主要针对课外活动的作用及其创新路径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的一系列与语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职能。

一是可以拓展延伸语文课堂。教师在40分钟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内,有些知识点的讲解无法完全透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外活动这一载体,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巩固拓展,特别是部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深化理解、有效掌握的目标。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能力与情感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而能力培养环节更多时候应当在更宽泛的空间进行。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此时,借助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写字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是课外活动的重要职能之一。

三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外活动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轻松和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充实、更生动。

二、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创新开展的路径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当注重创新,特别是要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整体发展等方面融合起来,重点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紧扣课堂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点强化对学生的重难点突破引导,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独立思维、相互探究,从而达到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有些难点在一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或是一部分的内容教学结束后,都没有令全体学生达到全面掌握的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对掌握不够牢固的这一群体加强辅导。例如阅读分析能力,对于中后位置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位置脉络及分析写作的技巧手法,但是这些不能让学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中后位置的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专题训练,要求他们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尝试运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并相互探讨,教师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对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

2.紧扣学生的能力短板进行突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或多或地存在一些能力短板。例如有的学生朗读韵味不足,停顿节奏控制不好;有的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立意不够新颖,主题缺乏深度等。这些都属于语文学习的能力短板,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在课外开展专题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突破。针对学生朗读方面技巧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朗读技巧,从规范发音开始,正确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然后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语气语调。采取激昂兴奋的语调,还是低沉哀怨的语调,这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在朗读的停顿节奏等方面,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技巧方法,并且在课外经常组织学生朗诵,进入作品的世界感悟思想,带着情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在朗读方面的技巧。在构思创意能力短板方面,笔者在课外进行多读多想活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选题立意的,如何巧妙选择角度展示主题的,怎样从表面现象发掘出更具深意的主题等,这些专题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作文构思立意能力。

3.紧扣语文兴趣爱好进行突破。兴趣爱好对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将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然后制订针对性的活动计划,并周密组织实施。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了问卷了解,有些学生对书法比较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文学比较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演讲比较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在课外指导学生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技巧训练。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同时还结合这些兴趣活动,在全班组织开展相关联的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小作文竞赛、书法竞赛、读后感展览等。这些竞赛活动让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推动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动力,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活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良好机会,体现课外活动在这一方面的积极作用。

4.紧扣校园文化生活进行突破。小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精彩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围,在这一环境中得到熏陶、得到成长?教师需要对课外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例如,编辑文学小报、学习小报是近年来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运用较多的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或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从小报内容的选择、主题的确定、框架的安排及美术排版等都让学生自主进行,还要在班级进行评比活动,配合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在橱窗中进行优秀作品的展览。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有更充实的内容,为了出一张精品小报,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借鉴一些优秀的习作,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结合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的研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既充满童趣又美观大方,让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具有文化气息。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方面,广大教师既要立足教学实际,又要放眼更大范围博采众长为己所用,使课外活动真正成为推动教学工作开展、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张利红.浅谈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神州,2011(17).

[2]王丽平,罗洪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性点滴谈[J].新课程(教研),2011(06).

作者:赵雨云

上一篇:美学研究选择论文下一篇:商价核心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