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行山地区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

2023-01-27

1 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分析

1.1 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以及三农问题的愈发重视,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环太行山地区农业发展总体的抗风险能力随着农业保险这一专业化风险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而进一步提高。例如,河北省阜平县近年来试行了6类涉及不同内容的特色农业保险,共计约5.9万户农民被纳入到农业保险范围内。2015年,该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赔偿额度超过590.万元,极大地减少了农户损失,农业保险作用初步显现。在此基础上,该县投入3 000万元支持农业保险基金,有效地提高了保险赔付能力。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河北省顺平县的发展经验看,至2015年6月,该县土地流转面积共计4 507.3 hm2,约占该地区耕地承包总面积的25%,初步实现了农村地区经营方式、方法的转变,即由分户承包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最后,农业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的提升而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普及率的提高在保证了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抵御干旱、洪涝以及病虫害等风险能力的提高。

1.2 环太行山地区抗风险能力存在不足

1.2.1 农业保险发展不足。

一方面,环太行山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风险意识淡薄,加之职能部门的引导、宣传工作有所欠缺,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环太行山地区,部分农民的农业保险参保意愿相对欠缺主要是由于对相关险种功能缺少了解导致的。另一方面,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灾害情况复杂,偶然事件和故意行为难以区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保险公司用于支付农业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道德风险成本约占配框总额的30%。环太行山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逐利本质引致的道德风险势必会影响到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推广。与此同时,环太行山部分地区在农业保险运营模式上仍有改进空间。从数量方面考虑,在河北省某市15家保险公司中,仅2家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从质量层面考虑,已有的农业保险不仅险种相对有限,且承保技术有待完善,定损理赔技术仍需改进。

1.2.2 农业投入不足。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是环太行山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环太行山地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其中大多属政策性投入,加之近年来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的逐步上涨,补贴效果难免受到影响;从农业投入结构方面考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历来被视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就目前环太行山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规模以及在其占“三农”总投入的比重增长中,都相对比较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其次,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向的逐步细化在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作用明显。

2 提高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建议

2.1 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区农业保险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参保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包括总体运营目标、保障覆盖范围、组织机构原则以及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可以通过细则、条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关保费、赔偿以及资金运用等具体内容。

其次,为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和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给予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在提高农民缴费能力的同时,降低业务运营成本,从农业保险市场供求两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

再次,针对环太行山地区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充分的问题,可通过扩大宣传力度和开展政策性引导等方式予以解决,在鼓励保险公司入村宣传的同时,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农业保险业务咨询会的方式增进农民对农业保险作用的了解,增强环太行山地区农民的农业保险参保意识。

最后,受环太行山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推广可以采取类似于低水平、广覆盖的模式,通过调低费率、降低保额、压缩成本的方式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在实现农业保险扩面的同时努力实现农民负担与企业成本的最小化。

2.2 协调发展,与支持保护制度结合发展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政策的核心内容,在环太行山地区的实践中效果显著。而农业保险与支持保护制度的契合点,可以从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金融创新机制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支持保护制度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旨在将农业、农村发展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以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稳中有增为主要目标。以此为基础,可以将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向农业保险补贴方向适度倾斜,有利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其次,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存在为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扩展提供了方向,即农民可以将农产品价格作为投保对象,以农产品生产成本作为最低标准,当农产品价格区间低于这一标准时,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补偿。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展了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最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作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与保险公司直接相关业务之一的农业保险,是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交叠的部分,如何促使二者更加协调、有序发展,农业保险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提供更加直观且具体的经验。

2.3 源头预防,科学防灾减灾

太行山脉作为二三阶梯分界线的一部分,毗邻地区的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历来是农业生产的巨大威胁。源头预防,科学防灾减灾,即在准确分析灾害可能形势的基础上,分析灾害趋势及次生灾害动向;职能部门在发布干旱、洪涝以及病虫害等相关预警的同时,帮助农民开展灾害预防和灾后恢复工作也应纳入其工作内容中。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广大农民,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仅局限于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灾后生产恢复,还要提升灾情处理能力,配合职能部门开展灾害处理工作,切实提高灾情处理过程中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环太行山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其他地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保险作为直接联系农业生产的保障内容,对提升环太行山地区的农业抗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逐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与保障水平,势必成为提升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

摘要:本文阐述了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现状,并提出提高该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太行山地区,农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晓强,韩锦绵.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研究[J].经济纵横,2009,11:83-85.

[2] 邢慧茹.主体行为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 高廷群,吴静,丁现利.黔西县农业抗风险的调研[J].农业与技术,2015,08:240.

上一篇:“互联网+”新业态下劳动用工争议及解决途径研究下一篇:企业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