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读课文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冬冬读课文范文

《冬冬读课文》教学设计

1、 这是咱们的学习小伙伴---(板书冬冬),她正在干什么?(板书读课文,这三个字都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生字宝宝,跟着我书空,“读”和“课”左边是言字旁,表示与说话有关,“文”的第二笔是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2、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读什么课文,怎样读课文----)

3、 我也特别想知道冬冬是怎样读课文的,打开书50页,用小手指着课文认真听我读。

4、 喜欢这篇课文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拼拼音节哦!

5、 大屏出示词语,和同桌一起读一读,不认识的问一问,再记一记。 ①咱们来开火车。②提示:胆子(声母左下半圆ddd;“胆、脸” 都是月字旁,多与人体或人体器官有关。“请’后鼻韵读得准;“遍”声母右下半圆bbb;“掌”:伸出你的手掌,难怪它的下面是手)③孩子们真能干,词语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每个组推荐一个孩子朗读,其他孩子当裁判哦!

6、 孩子们评价的真好,指出了同学读课文的优缺点。开始,冬冬是怎样读课文的,小声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冬冬读课文的句子。 1) 谁来说说?(出示第一自然段),这个句子藏着生词“害怕”“越读越小”,可以看出冬冬是个怎样的孩子?(胆子小,板书不自信)“越读越小”让我们感觉到冬冬的声音慢慢小了,我们也来说说这样的词语吧?(我们的种子发芽了--越长越高,雨--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暖和、比赛时运动员们---越跑越快)用“越__越____”可以向形象的表现事物的变化过程 2) 正因为冬冬的声音越读越小,有几个同学笑起来-------冬冬再也读不下去了,如果你是冬冬,你会怎么想?(是我的声音太难听了吧,同学们都笑我,我再也不站起来读书了;我好笨呀,课文都读不好-----)冬冬此时的心情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吗。(惭愧、难为情、难受、伤心)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她的心情吗?

7、 后来冬冬读课文怎么样了?小声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相关句子。出示句子:“这一回,她的声音又好听又响亮,大家都为她鼓起掌来” 1) 谁来说说(出示句子),刚开始冬冬读书的声音越读越小,现在的特点是?(板书又好听又响亮)你喜欢这样的声音吗?因为这样的声音让我们觉得冬冬是个怎样的孩子?(充满了自信),读一读,你和冬冬读书一样,声音又好听又响亮,我们也为你鼓掌,读读生词“鼓掌”

2) 你读词语时声音“又好听又响亮”,像这样介绍事物的两个特点时可以用上又-----又------如:西瓜---又大又圆;小弟弟长得---又白又胖;春天来了,柳枝---又细又长、寒冷的冬天穿起羽绒服----又漂亮又暖和;咱们的教室----又干净又明亮

3) 出示两组句子:刚开始声音越读越小,不自信,现在又好听又响亮,自信满满,我纳闷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丁丁帮助了他,鼓励了他)

8、 丁丁是怎样说的,自由读第

三、四自然段,用横线勾出丁丁说的话。 1) 冬冬再也读不下去了,多伤心呀,这时丁丁站起来说----(出示第一句) 2) 丁丁发现了冬冬的优点是?(声音很好听) “喜欢听他读课文”,丁丁不仅发现了她的优点,还欣赏她呢,成了她的粉丝呢,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一种优秀的品格。 3) 听了丁丁的赞扬,冬冬会怎么想?(我都有粉丝了,我应该美美的读课文;我太不自信了,我要加油)

4) 丁丁的话犹如一缕阳光照进冬冬的心田,冬冬慢慢对自己有了信心,咱们一起来表扬和鼓励冬冬吧!(齐读,板书自信)

9、 丁丁又向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让冬冬再读一遍,好吗? 1) 谁来当丁丁,建议老师给冬冬一次机会?

2) 你把“再”读重了,你知道了老师一定会让东东读课文的,这一行为马上就要发生了。

3) 谁再来向老师提提建议?“好吗”你的声音向上扬,多么诚恳地向老师提出要求,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4) 谁在为冬冬争取一次机会?(读 提示句式:谁,让谁干什么,好吗)像这样真诚的,有礼貌的提出合理的要求,一定会得到支持的。如:走进森林,鸟语花香,多么想放声歌唱呀,于是你会对小鸟说:小鸟,让我和你一起唱首歌,好吗?(真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星期六,你想和同学去放风筝,你会对妈妈说------ 5) 我们一起读读丁丁真诚的话语吧,丁丁不仅发现了冬冬的优点 ,帮助冬冬找回自信,而且为冬冬争取了读书的机会,你觉得丁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助人为乐,发现他人优点)向丁丁这样,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板书单元主题,一起读一读)

10、这节课孩子们表现特别棒,咱们的生字宝宝给你们送大苹果来了(开火车)

第二篇:冬冬读课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音,会正确书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学会尊重朋友.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识字和写字,在田字格中正确 、规范的书写生字。

三、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回顾生活,讨论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朋友卡” 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 说“朋友”导入

师:同学们你有哪些好朋友呢?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生:自由谈自己的朋友。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朋友”这一单元。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和冬冬是好朋友,今天冬冬通过一件事,更加确定了丁丁是她真正的好朋友,是什么事呢? 师:板书课题 冬冬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识字教学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2.和同桌合作读课文,自己读一读生字。

3.朋友合作学习,同桌之间互读、互评。对朋友的朗读提出中肯的建议,对朋友的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

(三) 了解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思考:同学们看到冬冬这样有什么表现?在课文中找答案。(同桌讨论)。

3.老师:当冬冬读不下去时,丁丁是怎么做的?师生合作读第

三、第四自然段。老师读文中叙述的话,学生读丁丁的话。

4.同桌互读。再次体会冬冬和同学们的感受。

(四) 拓展练习

1.选择填空

再 、 也

、又

课件出示例句。生:读例句在语境中的感受“再”、“也”、“又”的意思,并模仿例句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

指名板演、个别订正。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中再次感受朋友的真正的含义。

3.部分作业汇报展示

填写朋友卡。

(五) 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不错。不仅熟读了课文,还学会了欣赏别人、帮助别人的人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才会成为别人真正的朋友。

(六) 板书设计

阅读声音越小

“我觉得冬冬的声音很好听,我喜欢听她读课文”

冬冬读课丁丁说声音又好又好听又响亮

“老师,让冬冬再读一遍好吗?”

(七) 作业设计

1. 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本课所学生字 2. 课文收集有关朋友的短文或诗歌

第三篇:自读课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的自读课文的教学

王十万乡中学

胡爱花

【摘要】: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它与讲读课文一样,是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有目的地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的弊端 更新观念 自主合作探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都在每单元选配两到三篇略读课文(即自读课文)。通过学生自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语文单元教学中尤其是自读课文教学却存在着三种弊端,严重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置之度外”式。现在中考、高考出题皆围绕基本面目,而未把非基本篇目(绝大部分是自读课文)列入考试范围。于是,许多学校、老师无视教材编排体系,急功近利,认为基本篇目(绝大部分为讲读课文)才是教学之本,自读课文为“闲文”,教之多此一举,置自读课文于课堂教学之外。叶圣陶先生说,“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置之度外”式教学方式未能正确认识自读课文的地位与作用,到头来学生只能是“死”读书本者,更谈不上“知”向“行”的转化,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养成成为了一句空活。以这种态度教学,充其量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

2.“一刀切”式。有些教师不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辩正关系认识含混,认为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课文,不管它讲读还是自读课文,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偏颇,于是出现两类课文每篇必讲,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方式一样“一刀切”。由于两类课文并驾齐驱,主次不分,结果造成教时不够,篇篇详教,篇篇教不好,从表面看,学生的“知”似乎得到强化,但根本点“行”却未得培养,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的未得实现。

3.“若即若离”式。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自读课文,就得教;但中考、高考中又未把自读课文列于其中,故不应重点教,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若即若离”式教学。这种教学对自读课文只作简单、草率的处理:有的要求学生只背字词、文学常识;有的让学生抄下练习答案及所谓的重点并背熟;有的干脆让学生读读了事,不作任何教学要求。这种教法从表面看是教了,实际上是一种应付式教学,“知”未得强化,“行”未得培养。

以上几种弊端主要是对自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没有理解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受应试思想影响的结果。显然,这三种方法皆有悖于教学原理,没有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如不认识这些问题,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便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的自读课文,有必要端正思考,提高认识。

一是更新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用好教材,新编语文教材在课文编排上,搜出同年级要求,以单元教学为单元,编排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的自读课文,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曲,目的是要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连功夫”“得法于课外,得力于课外”,即让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得到认识,又在自读课文中训练能力,养成习惯”,因此认识如教材编排的目的和意义,正确使用好教材,是提高语文教学能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主要战略目标准备途径。

二是释放思想,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论述过评议教学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本身包含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意义。对教师来说教学中就要尊敬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以导演、教练的身份启发引导学生自求自得,让学生在如学演戏学游戏这样的实践中,自己动手动脑筋,变被动为主动,并配角为主角,变依附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过分地强调讲解的作用,有意无意地将自读课文变成教读课,简讲课,既是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更是不相信学生,把学生当容器,硬塞硬填。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教学真正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中的自读课文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愿与各位老师“合作,探究”。

第一是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每个学年份段都应该重视朗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每个单元提示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也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时,朗读教学也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泛读,滥读,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这样,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夏感》这篇自读课文时,把朗读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1是听读。先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

2是自读。在听读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作品中蕴含的那种“磅礴之势”,感受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3是精读。朗读前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读,必免朗读的盲目性。比如,(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2)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3)文章以“夏”为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4)细读品味优美句子:⑴“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象再仿写一两句吗?⑵“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⑶“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使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扎根。

第二是重视自读课的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地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标。自读课文教学尤应如此,如教学《散步》这篇自读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理解文意。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根据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要求,完成课文的初步阅读;第二步,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并能提出疑问。比如,“分歧”是如何解决的?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第三步,运用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调动生活积累和经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报导,而你喜欢看动画片,而摇控器在你的手里,你该怎样做?运用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幸福,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珍爱生命,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是重视自读课的合作、互动,让课本剧走上自读课的讲台。 课堂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推崇“整合”。在教育理念上,强调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整合;在教育结构体系上,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整合;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个体差异与整体协调的整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则强调读、写、听、说、活动的整合。而演课本剧正是对这些整合要求的再整合。在这一独特的动态中,使语文剧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而和谐的体现,使学生获得心灵智力的启迪。正如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教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这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场景,有情节,基至于还有对话,比较适于学生表演,采用“演”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恰当的。分配角色,讨论台词,计议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几天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后演出。结果,学生在表演中把盲孩子的心理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而且学生在准备和演出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盲孩子失明的痛苦、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关爱弱者的感情,也深深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收到了好的效果。同样的手法,我在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也让学生当演员,分别扮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生先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课文,对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自命不凡有了一定的认识,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演,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再分小组合作编写剧本,进行演出。这时,学生异常的活跃,一系列带有夸张性的戏剧动作,居然演得活灵活现,十分动人。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凝聚着自觉、合作、探究、创造、智慧的结晶,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总之,在自读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抛弃过去教师把繁琐的分析和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的做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同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略读指导举隅》z

第四篇:有感于“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今年先后参加了郧县、竹溪及我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对第一课时的朗读教学感触颇深,特别是在乡镇小学听课,观摩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常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每每如此,就会有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因为,从这一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中,欣喜的看到我县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开始并注重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不少教师,包括在郧县、竹溪举行的阅读教学展示课、研讨课中的部分教师,却“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一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像流星一样从空中划过,其遗憾显而易见:

有的把自由读,当作“随便”读,如全班齐读、唱读,教师似乎听而不闻、不评、不纠正;有的坐姿不端正,读书姿势不规范,教师视而不见,不要求,不指导;有的明明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却不检查,或检查了不评价、不示范、不指导,就急于教认生字写字,或提出一大堆有关课文内容的思考性问题;有的象征性的让优生读一遍,不管效果如何就“棒,棒棒!”或“你读得真好”而草草收场,致使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成为一句空话。

究其原因,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不够,钻研不深,没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目标,没有把握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理解与实践脱离,只关注教学预设,不注重课堂教学生成。三是教师自身对如何朗读、怎样朗读体验不到位,或自身朗读能力欠缺。

那么,如何把“读正确,读流利”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呢?

1、要明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含义。一般来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基本目标。所谓“正确”,就是要发音准确、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按标点符号要求停顿。所谓“流利”,就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不读破句,熟练地、流畅地读。

2、要清楚“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标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只是几个优生所为,而是要求班上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算第一课时朗读目标的基本达成。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培养朗读能力,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3、要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层次。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是一蹴而就,一味要求学生读多少遍,而是要分层、分类,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默读、分组读等形式中逐步达成的。把课文读正确,首先要正确地认读生字、生词,把生字生词所在的句子读正确。要把课文读流利,先要把每一句、每一段读通顺、读流利。这就要求多次的重复“读”,从整体到部分地读,从部分到整体地读,就像认识陌生人一样,见面机会多了,交流多了,自然就熟知其容貌与个性。

4、要落实“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至少要进行三个层次的训练。

一是从整体上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对课文结构内容有大概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一定要教师问、学生说,它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生字、生词、句子、段落及课文内容的心理感应。在这一层次训练中,应做到: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②根据学段特点自主读,如默读、大声读等,杜绝齐读、唱读;③关注坐姿、读书姿势;④培养阅读习惯,用笔圈点段落序号、生字词、难读的句子等;⑤学生借助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识字经验、工具书等认读生字词。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自主认读生字词的时间与空间,不随意在学生读书时又设臵过多、不切实际的问题;关注读书信息,把握读书质量。

二是从部分结构上疏通阅读障碍,反馈读书、识字信息。通过检查初读与识字情况,指导学生疏通阅读障碍,进一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或段落。在这一层训练中,应做到:①检查初读情况,师生认真倾听,关注读错、易错字词句;②相机评价,板书或出示生字词及多音字;③指导识记生字;④字、词、句结合认读,读正确,读通顺。教学时应注意:检查初读,实事求实地评价、激励学生;识字教学根据学段,从读音、字形、语境等循序渐进,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切忌识字读词语时孤立地让学生解释语词意思。

三是从部分到整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经过初读感知,字、词、句、段阅读障碍清理,再回归整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层训练中,应做到:①把前面训练环节中的字词回归课文,找出所在的句子再读几遍,巩固识字;②同伴互相认读、评价,加强合作,提高兴趣;③自主朗读课文,从整体上读正确、读流利;④分层检查、交流、反馈朗读信息,师生倾听、评价;⑤教师指导、示范,学生模仿、强化训练。教学时应注意:关注识字巩固、朗读训练的层次,注意不同的次数、形式、方法、要求,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阅读求知中;关注语文成绩较差学生的识字、朗读和学习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有基本的模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既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要教学环节,又是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更是第一课时朗读教学的基本目标。用什么样的模式和方法去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的课题。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基本模式,深刻领会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段阅读教学重点、学生认知水平、教师特长及课文整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校对:张光印)

第五篇:怎样范读课文

[作者] 薛明 [内容]

范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的目的和作用是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语文,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如何达此目的,挥其作用呢?

一、先钻研,把握基调,标记符号。要范读得好,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弄清课文的几个基本东西:①作者和时代背景。不了解这些,就很难掌握当时当地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于掌握时代的脉搏,读起来就难以把握感情的尺度。②课文的结构和中心。结构不清,停顿难把握;中心不明,语调难处理。③句子的重点和难点。不明重点,重音不好掌握;难点不清,速度难处理。搞清了这些,就要给范读定一个基调,正如唱歌、演奏要定调一样。如,范读《难忘的一课》,范读的基调是要有充沛的爱国激情。然后,在课文中标记一定的朗读符号。如句中停顿的“/”、段中停顿的“‖”、显示重音的“·”、表明速度的快“<”、慢“>”、显示语气的“”(升调)、“”(降调)、“N”(曲折调)等。

二、后提示,激发兴趣,创造气氛。教师做好以上准备工作之后,结合板书课题后的启始阶段,给学生简介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讲读顺序,在整体的起始阶段,通过谈话,抓住课题,让学生搞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启发性的话,让学生带着问题注意听老师的范读。如,范读《再见了,亲人》,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记叙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车站上告别的情景后,让学生注意听,课文中写了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与志愿军告别,她们与志愿军是怎么结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持重的课堂气氛,教师再开始范读。

三、再范读,注意语调,进入角色。学生有了听读的兴趣和听读的精神准备和气氛之后,教师按朗读课文的要求去范读课文。读中注意语调,进入角色。大纲要求,小学朗读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首先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范读中要注意语调。语调通常是指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它依附在句子上面,可以区别句型和语义。如何注意语调呢?

1.恰当的停顿。

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朗读中的停顿有三种。(1)标点停顿。就是根据文中的标点符号进行的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是: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叹号、问号、句号。(2)感情停顿。为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一感情,在句子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在句子用“/”表示。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这句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如此停顿,旨在突出邱少云舍身为公的英雄形象。(3)结构停顿。这是为了表示文章层次、段落所作的一种停顿。一般来说,层用“|”标记,段用“‖”标记。间隙的时间长短为:段落>层次>句子。

2.合适的重音。

重音,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一般来说,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短句里的谓语、名词前边的定语、表示形状和程度的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提前的宾语以及某些比喻词等,都要读重音,用“·”标记在词语下面。如《视死如归》中的这段话:一天晚上,几个特务·闯进牢房,·掏出手枪,对准王若飞的胸口。带头的特务·恶·狠·狠地说:“现在只要你说一个·招字,就·放了你;不说,·马·上送你·回·老·家!”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抠·掉了!”如此重读,把敌人阴险毒辣的丑态及王若飞的忠贞不渝,有对比地表现出来。

3.一定的速度。

速度指朗读的快慢急缓。朗读的速度有快速、慢速和中速三种。分别用“<”(快速)、“>”(慢速)表示,中速不标记。一般来说,快速用于表达激动、紧张、惊惧或者兴奋、欢乐的感情,或者叙述变化的事情,或者表达愤怒、反抗、斥责、质问、申辩等内容。慢速大多表示沉重、悲痛、悼念的情绪,或者叙述平静、庄重、迟疑的内容,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中速一般用于感情没有多大变化的句子,或者是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句子。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这两句话:“>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

4.适当的语气。

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也是语调的升降抑扬。语气贯穿在整个句子中间,但在句子末尾的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显著。一般句子里常常使用叹词和语气词来表达各种语气和各种感情,朗读时就需要把这种语气和感情表达出来。常见的语气有四种。(1)升调。表示疑问、反问、惊异、号召的语气,句末上扬。(用“”表示)如《海底世界》中的这句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又如《手》中王新春说的话:“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2)降调。表示陈述、祈使和感叹的语气,句末下抑。(用“”表示)如《繁星》中的:“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黄继光》中的这句话:“指导员,请把任务交给我!”(3)平调。表示严肃、冷淡、悲痛或一般叙述、说明等语气,句中始终保持同样高低。(不标记)如,《心愿》中的第一句话:“巴黎有许多街道公园。”(4)曲折调。表示强烈的惊讶、赞叹、愤怒、斥问等语气。句中语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表示语气先升后降,“∨”表示语气先降后升,“N”表示语气先升后降再升)。如,《将相和》中蔺相如见秦王有意占璧的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在范读中,除了注意以上说的语调之外,还要进入角色。范读中的进入角色绝不是演员演戏,说台词。它仅仅是用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行了,不可用大的动作,贻笑大方,而是稳中有别。如,范读《晏子使楚》中楚王与晏子的对话: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盗窃)?”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苦又小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教师在范读中,要表现出楚王嘲笑、愚弄齐人的奸诈来;对晏子的话,要读得处惊不乱,读出晏子引喻确切的大智大勇来,表现出他维护祖国尊严的凛凛正气。

上一篇:读根鸟有感范文下一篇:订婚宴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