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

2022-04-18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教学策略一个人的阅读史即精神成长史,学会自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终身受益的本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编统编本语文教材发布以来,课内自读课文是打通课堂内外、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路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然而以往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自读课文教学,总是将自读课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项活动,因此,学生对于自读课文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自读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对学生的阅读总量、阅读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自读课文指导教学工作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要务。

一、转变教学观念,搭建自读平台

漫长的教育长河中,应试教育观念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即便是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多数教师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放在如何提升的学习成绩上。自读课文并没有列入考试的范畴,因此并没有受到重视。然而,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学科素养融入课堂之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更加明显地发挥出来,而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一门课程。

自读课文作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素材之一,其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贯彻落实新型教育观念的同时,要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更加轻松、和谐的自读平台,在多样化的平台上展现自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借鉴居家学习期间,语文线上活动开展的经验,教师组织线上阅读活动,学生们可以从教材的选读课文中,或者从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选择一些比较感兴趣的文本进行自读分享;通过自主创作PPT进行自读感悟的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二、多样指导方法,提升自读能力

改善教学观念,搭建自读活动平台是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基础,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因此,从语文学科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当前的阅读能力入手,自读课文教学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初”读——了解内容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接触这篇文章,也可以理解为课前的预习阅读,自读课文教学同样需要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活动,预习阅读活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对文章进行初步的了解。

以《动物笑谈》为例,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制定课前预习计划,或者老师提供一定的预习思路。首先是初读目标的制定,通过默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与此同时欣赏精彩语段,体会作者对动物、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感……除此之外,初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生字、生词以及精美语句的步骤,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找出一些多音字、易错词等,夯实基础;初读理解课文意思的过程中,还可以从文中勾画出一些关键性的语句,比如作者与动物相处的趣事、生动幽默的语言等,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总结。

总之,初读课文的过程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致了解的过程,也是奠定自读课文学习质量的基础。

(二)“泛”读——明确思路

在泛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信息等进行发散式的知识搜集与整理,从而对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以课文为圆心,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比如作者的履历简介,包括一些其它的代表作等;主要的内容还是汇聚在课文部分,比如文章中写了哪些动物、哪些趣事、为什么叫做笑谈……等等,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方说谁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泛读课文的过程,学生对于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本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有了最初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精读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三)“精”读——感悟情感

情感的感悟是自读课文教学的升华,以前两个步骤为基础,自读课文教学情感的升华便是水到渠成。在精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轻松、灵活的探究学习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学习,比方说课文经典段落的品味与研究。像《动物笑谈》一文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中的一些诙谐幽默的介绍动物生活特点的段落和语句进行探讨和分享,感受文章语言特点的同时,也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感……

(四)“深”读——延伸拓展

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自读教学过程之后,便进入了“深”读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三阶段的升华,这里所说的升华并不单纯指的情感的升华,还包含了学生阅读面的拓展和延伸。自读课文本身就是学生阅读拓展的素材之一,从自读课文向外继续延伸能够让学生基础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样以《动物笑谈》为例,在明确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了课堂拓展,将作者劳伦兹的《所罗门的指环王》引入大家的阅读课程中。此外,教师还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自己所知、所想的内容表现在思维导图之中,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其中的学生不明确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自读课文拓展延伸阅读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自读课文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拓展,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

借助“深”读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思路,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让学生逐渐明确自读课堂结束并不是阅读课堂的结束,而是拓展阅读的开始,引导学生慢慢的养成拓展阅读的好习惯。

三、結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善自身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阅读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从多维度入手,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全面推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发展。本文从“初”读、“泛”读、“精”读、“深”读等几个方面对自读课文教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初中生当前的阅读现状以及阅读能力,在自读指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罗利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 篇2:

刍议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读 教学策略

一个人的阅读史即精神成长史,学会自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终身受益的本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编统编本语文教材发布以来,课内自读课文是打通课堂内外、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路径。

一、课内自读课文的教材定位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结构为主,每册课本6单元,每单元教读课文2-3篇,自读课文1-2篇。除每单元随文推荐个别拓展阅读篇目外,每册教材另设名著阅读(6部)、课外古诗词诵读(8首)等课外专题阅读内容。教材形成了从课内教读到课内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系统,引导学生自主走向课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最终旨归。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如何有效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则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创新点。

通过把新版统编本教材与以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对比,不难发现尽管教读与自读课文的区分在以往教材中类似于精读与略读,但实际上,“精读”和“略读”更多的是就教学文本而言,而“教读”和“自读”更多的偏向于阅读主体。专业术语的变化体现的是从“文本”到“读者”的课型定位变化、由“教师教”到“学生学”教学理念的转换。

从教读与自读的关系来看,教读是自读的基础,是教师带领学生“学法”;自读是学生运用教读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法”。由此可知,自读课文是联系“课内教读”和“课外自读”的纽带,是由教师主导的教读课文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外自读课文的过渡,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读课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自读,而自读课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走向完全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横向比较而言,为加大阅读课型的区分力度,促进差异化教学,自读课文在编写体例上与教读课文差别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助读系统方面:自读课文在“注释”“读读写写”等板块与教读课文保持一致,但没有设置“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板块,辅之以“旁批”“阅读提示”等全然一新的助读系统。很明显,编者的意图在于体现自读课文应该自主阅读的理念,不设置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精讲精练,设置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是为了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特质并进行拓展延伸。纵向比较而言,七年级教材中自读课文占比较少,七年级之后,教材对学生的自读要求有所提升。具体而言,首先,自读课文篇目增加,七年级每单元的教读课文多为3篇,自读课文多为1篇,八、九年级每单元的自读课文多为2篇;其次,八、九年级每册教材各增设了1个“活动·探究”单元,其选文均属自读课文;再次,八、九年级每单元的自读课文中有1篇不再设置旁批;最后,八、九年级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所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数量有所增加。由此可见,作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慎重对待自读课文,并要在教学方式上与教读课文有所区分。

二、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误区

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既应区分于课内教读,又应区分于课外阅读。然而,根据笔者调查,因为没有正确认识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和教材地位,导致目前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活动存在两种极端的截然相反的教学现象。

1.过度指导:把课内自读课文等同于课内教读课文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认为教师毫无必要在课堂上精讲自读内容,因为自读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在教读课上所习得的方法,更加自主地进行文本阅读。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总篇目减少的情况下,有的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把握知识点而把自读课当成教读课来上,内容庞杂,花样繁多,用一节课的课时完成了相当于教读课文两课时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在自读课堂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甚至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但实际上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与教读课型并无二致,很难在课堂上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感自悟的学习建构过程。

2.放任自流:把课内自读课文等同于课外自读课文

因受“自讀就是略读,略读可以不读”的思想影响,加之很多自读课文为新人选教材的文章,个别老师不重视自读课文。在教学任务紧张的情况下,率先删减的便是自读课文的学时,甚至即便课时充裕,部分老师依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读方法指导,不讲或少讲自读课成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即便是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略读课文也应当给予学生指导,如果只是放任其自由阅读,而全无指导,则很容易让学生误会略读只是粗略地阅读,甚至于忽略地阅读,从而应付了事。故此,教师应当正确把握课内自读课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之间的的收放关系。

三、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区分教读课文,把握自读课文的教学个性,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广袤天地,笔者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尝试统一教材与学材,简化教学设计,教出自读味。下文即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为例,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1.研究文本特质,落实单元目标

新版统编本语文阅读教学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个独立单元的一组课文,大体上拥有相似的内容类型和语文知识,因此必须要重视单元目标的整体性,把握大方向,落实单元目标。同时,也不能忽视单元内独立篇目的文本特质,要能够把握个别文章的艺术特色,尊重课文之间个陛差异,真正达到—课—得的目标。

首先,通过研读《带上她的眼睛》的“单元导读”可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科幻探险,语文要素要求学生学会浏览,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并有思考和质疑。其次,通过浏览课文,该文多处设置伏笔,文笔细腻,情感含蓄,凸显着伟大人性的光辉和魅力,彰显着崇高的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价值,对于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则成为理解文章深层内涵的关键。由此,笔者通过挖掘文本特质,结合单元目标,将本课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定为:1.学习浏览,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意。2.体会伏笔的妙处,了解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3.品味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加深对生活的感悟。课堂上,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学生围绕核心任务进行有针对性地读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单元其他教读课文所学到的浏览文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迁移到自读课的教学中来,则更有利于学生学生自主解读文本、高效把握文章内容与思想内涵。

2.善用助读系统,精简教学设计

由“旁批”和“阅读提示”构成的助读系统是自读课文的显著特征,是帮助学生自读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抓手。“旁批”随文设置,注重启发性,点拨思考方向与重难点,主要分为点评式批注和提问式批注,自读课文正文旁的留白页也为学生学写批注提供了大量空间;“阅读提示”结合单元目标,评点文章特色,拓展阅读视野。教师可以通过细读课文,抓住文本特质,洞悉旁批的设计意图,并将旁批按照类别、主次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简化教学设计,不求面面俱到,让旁批和阅读提示能够成为解读自读课文的有效路径,实现其助读价值。

在《带上她的眼睛》一文中,共7个批注,其中4处点评式批注是对文章的点评和对学生的阅读提示,另外3处提问式批注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引导关注重难点。笔者即以这3个问题贯穿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我”度假的過程,思考批注2:“小姑娘的表现是不是有些奇怪?”学生经过自主梳理文章情节,提取关键信息,把握人物心理,从具体到抽象,自然地掌握了伏笔的概念与作用,理解了文章构思的妙处。其次,引导学生探究“我”的心理变化,思考批注3:“如何理解“我”精神上的变化?”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体悟“我”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姑娘对“我”的影响。再次,引导学生精读第·自然段(批注7):“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学生通过代入角色、深情朗读、学写批注、续写故事、分享、点评等方式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形成了崇高的情感认同,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拓展群文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1+x”的教学设计是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走向课外阅读,教师可由此设计“1+x”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力求打通课内外隔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带上她的眼睛》的阅读提示向学生推荐了刘慈欣的《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科幻作品;在“名著导读”中,教材推荐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基地》、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世界名著。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推荐内容,教师可以举一反三,根据作家作品的体裁、风格、主题、特色、流派等,自行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比如,学习《带上她的眼睛》之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集、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以及电影《流浪地球》,经过简单评述并展示预告片,学生便兴趣盎然,一颗颗课外阅读的种子也随之生根发芽,以此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此外,师生可以在单元主题基础上,根据课内课文所延伸的课外阅读篇目,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共建班级图书角,组织主题读书会和故事分享会、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举办诗歌朗诵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阅读延伸到课堂之外。

综上,在初中语文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与教读课进行区分,在阅读指导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生为本,借助助读工具,教会学生自读的方法,让学生善用批注、善写批注,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并向课外阅读不断延伸,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促进学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王铎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探索

摘 要:通过一堂“同课异构”的自读课文教学公开课获得的启发,引发了我对自读课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探索。

关键词:自读课文;文本解读;读写结合;实效高效化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指导,我们对于自读课文的教学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原来的自读课文的教学几乎是和讲读课文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类似,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只是所讲析内容有详略之分,课时有所不同。新课标对自读课文教学要求是: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训练。现在我们对自读课文基本放手,以学生自读为主,但这样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课堂的实效高效化。

近日,我上了一堂自读课文《心声》的公开课,因为学校要求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同课异构,这就需要我和另一位语文教师,就这篇课文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在这个备课过程中,我对于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教学案例如下:

教学目标:

1. 通过内容分析,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2. 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心理描写的特点。4. 学以致用,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法,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课堂过程:

一、 导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二、 文本探究,知心声

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

1. 最明确,贯穿全文的心声是?2. 开启发现之旅,层层剥茧,探求真相,了解心声深刻含义。(学生探究内容,围绕心声提问,寻找文中语句回答)

三、 体会品析,评人物

1.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

(1)心理描写概念探讨;(2)请同学们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诵读,认真体悟,并将他的心里话说出来。

2. 学生试着梳理出李京京的心理情感变化历程。

3. 学生评价人物形象: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李京京的心声,我们了解到人物的什么特点?

四、 比较赏析,识写法

1. 心理描写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那么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呢?

同学们回顾、补充其他课文中的心理描写,进一步了解心理描写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归纳提示:心理描写方式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具体方法:(1)内心独白。(2)心理概括——直接描写。(3)肢体,神态等。(4)环境描写——间接描写。

3. 学生回归课文,体会文中句子心理描写的具体方法。

五、 揣摩心理,探主题

(一) 现学现用,学生运用掌握的心理描写手法,展开想象,进一步评价程老师形象,了解作者心声

1. “声音发颤地说:……”揣摩程老师的此时的心理活动,各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内心独白、心理概括两种心理描写方法)2. 补充“过了好一会儿……”之前的程老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3. 补充“声音发颤地说:……”之后的环境描写,烘托程老师此时的心情。

(二) 学生由自己补充的内容,评价程老师人物形象。

(三) 探讨主题:学生讨论归纳作者心声。

(四) 总结:细腻贴切的心理描写可以展示不同的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

六、 结合习作,试提升

修改《期中考后》习作中的心理描写,提升写作能力。(学生展示)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有了这样的一些新思考、新探索。自读课文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文本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的主动学习意识,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学有所获,提升能力。自读课文的教学,如果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对于自读课文的运用,就实在有些浪费了。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于最大化地提升教材运用的实效高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完成听、说、读、写训练,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

那么具体如何实施自读课文的教学呢?

1. 文本解读,确立方向:教师备课中对于文本的先行解读,要进行大胆取舍,选择每篇自读课文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确立本文课堂教学目标,给学生更明确的自读指导。在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指向更加明确,一文一法,每堂课都能学有所获,实实在在掌握一个阅读方法,或一个写作方法等等,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能真正落到实处。

2. 巧妙指导,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的课堂是学生进行自我阅读的实践阵地,把课堂时间尽量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教材,朗读精彩语句,思考讨论,现学现用,进行练笔,从而完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阅读,指导归纳、欣赏点评的作用。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3. 比较阅读,及时归纳:自读课文的学习应该与讲读课文的教学相辅相成。所以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与讲读课文相关内容的比较阅读。将讲读课文中通过教师讲析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迁移到自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中。一堂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最后环节的归纳总结,非常重要。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一定要在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感受、收获的归纳总结。这有利于学生每堂课的学有所获,获得知识的系统性积累以及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

以上这些是我通过一堂自读课教学进行的一些思考,探索。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教學的实践道路上,需要保持一颗永远学习、思考的心,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

黄幼琛,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三中学。

作者:黄幼琛

上一篇:变径桩优化设计论文下一篇:会计委派制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