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攀比现象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学生攀比现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四招克服攀比心厦门仙岳医院精神科医师张振清同事买了件名牌服装,你就买了件更贵的;邻居家的孩子考试得了98分,你就非得让自己的孩子得100分;一旦别人的某些方面比你优秀,你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这是典型的攀比心在作怪。

第一篇:学生攀比现象论文

我国高校学生退学现象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退学意味着其学业过程的非正常中断,以及高校教学管理秩序的失调,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退学学生进入社会意味着社会将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成本。对我国高校学生退学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减少大学生退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退学;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杨芳(1978-),女,湖南娄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教学服务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刘在云(1963-),男,湖北宜昌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校级项目“基于教务信息化教学业务管理规范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手段、方式都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以实现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如此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学生退学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契合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选择。

一、高等学校学生退学情况

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从学生成长过程来看,正常的途径是“入学-接受教育-毕业”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而学生退学则表示部分学生提前退出这个过程,脱离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一种“非正常代谢”状态。笔者根据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本专科生的退学人数与退学率作了一个统计,2004~2009年全国本专科学生共退学364290名,占所有在校生的0.38%。①笔者对各个高校进行调研,发现各个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原因的退学现象,而且退学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高校学生退学的特点如下:

高校退学率居高不下,退学人数不断攀升。全国高校本专科学生的退学率维持在0.3%~0.4%之间,各高校之间的退学率存在差异,有的高校退学率相对较高,有的相对较低,但总的来说退学学生人数在逐年攀升。从全国退学学生人数来看,2009年的退学学生人数是2004年的1.87倍。

退学学生呈现一定的群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男生退学率高于女生退学率;专科生退学率高于本科退学率;理工类退学率高于文史类退学率;城市学生退学率高于农村学生退学率等。

学生退学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通常来说,学生退学并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原因或某一个因素所引起,而是由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学生退学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校风、学风、学生本人的各方面原因等多种因素有关系。

二、对高校学生退学原因的多视角观察

笔者经过对退学学生的跟踪调查及与退学学生进行交谈、调查,对学生退学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退学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一部分学生从高中阶段跨越到大学以后对大学生活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以往高中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处于迷茫的状态。

(2)学习方法不得当。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有很大差异,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于如何学习不得要领。

(3)学习兴趣不浓厚。一部分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没有对专业进行很好的了解,听从家长的选择而选择,到大学以后发现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

(4)大学生活不适应。由于大学的管理方式和中学阶段的管理方式差异很大,中学以他律为主,而大学以自律为主,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束,自制能力又比较差,有的学生上网成瘾,有的学生谈恋爱严重影响学习,导致学习跟不上。

(5)人生道路多选择。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看问题的认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的道路不仅有上大学这一条,在面对选择时每个学生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学生应征入伍,考上军校以后从地方院校退学,而后在部队服役;有的学生在找到工作以后或选择自主创业以后会选择退学;有的学生对考上的学校不满意,会选择退学复读继续考大学;还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然后为了家庭、孩子选择退学。总之,学生在上大学时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2.家庭原因

家庭对学生退学产生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长的大包大揽。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通常大包大揽比较多,尤其是在专业的选择上学生受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大,而父母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爱好影响孩子的专业选择。二是家长的漠不关心。大包大揽的另一个极端是家长的漠不关心,家长把孩子送入大学后对大学的学习关注甚少,全部交给学校。

3.学校原因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学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管理的因素。1)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僵硬,如转学、转专业制度,学生转学和转专业都比较难,而学生在高考时选专业并不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2)教学方法。老师讲课不能吸引学生,照本宣科。学生坐在课堂上,心却不在课堂上,或者干脆逃课。

(2)学生管理的因素。学生在大学的管理方式和中学阶段有很大差异。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载体,从班级管理来说,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很重要。笔者对某大学的退学学生进行了跟踪,发现退学也像一种传染病,在學生之间会互相影响。某大学2008~2013年共有728名学生退学,有2名学生退学的班级有81个,有3名学生退学的班级有32个,有4名学生退学的班级有10个。由此可见,学生退学也是可以互相影响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退学有影响。

(3)校园设施的因素。扩招以后,学校的相关设施配套没有跟上来,如学生的住宿环境、校园环境等没有跟上来。学生进入到校园以后会产生失落感,有的学生会到学校以后因为学校住宿条件不满意而申请退学。

4.社会原因

大学生退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出国潮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过程,所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2003年自费留学的学生为10.92万人,到2011年已经增长到31.48万人。其中不乏退学出国的学生。一部分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就酝酿出国并进行出国手续的办理,入校后手续办理下来以后就办理退学手续出国;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遭遇挫折,便求助于改变学习环境,转战国外留学;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出国留学申请成功以后就义无反顾地办理退学手续出国深造。

(2)扩招的影响。扩招是教育大眾化的结果,也是教育大众化的手段。而扩招在带来广泛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伴随的是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同时随着大学生的数量级增长,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形势不容乐观。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张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导致学生对学业的懈怠。

(3)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应试教育的环境。学生在小学与中学阶段都是面对应试教育,在考上大学以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都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学生心理上也会有所放松,一旦松懈下来就会有赶不上功课的危险,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毕业无望而“被迫”主动申请退学。

(4)社会意识的影响。以前大学生退学是一件让学生和家长都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退学也不再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一方面,上学不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另一方面家长也会尊重学生的选择,整个社会对退学的宽容度增加了。

三、新形势下破解高校学生退学现象的新思路

1.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胡锦涛同志也强调人人皆可成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尽量不让学生面临退学,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对学生学业问题建立预警机制,让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早发现问题,早改正。二是面临退学的学生也应该有改过的机会,如建立试读机制,让实在无法继续上学的学生才走到退学那一步,尽量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机会。三是对已经退学的学生也要关爱,要进行跟踪,不让学生因为退学而在人生道路上失去前进的方向。

2.建立“齐抓共管”的人才管理模式

对学生的管理不是由哪一个部门来进行的,也不是由哪一个具体的部门来负责的。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齐抓共管”的人才管理模式,社会、家庭、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

社会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要改革。家庭对学生的学习不能漠视,不能当甩手掌柜。学校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管理进行过程管理,对学生成才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学校的各部门要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工作。只有在退学没有发生之初开展工作是最有成效的,所有的工作都要防患于未然。在出国留学问题上,从国家政策方面来说,“全方位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稳妥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涉外管理方面职权。加强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设,完善多边和双边教育交流机制。提高公派出国留学质量与效益,加强自费出国留学服务管理。”②从学校来说,则要加强国际交流,做好国际交流的配套制度建设与完善的相应措施。

3.建立贯穿全程的人才培养机制

从学生进入大学,高校就要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监管到位,要建立一套贯穿全程的人才培养机制。

(1)新生。做好新生入校教育,对新生建立新生辅导机制和专业导学机制。新生辅导机制重在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新生的自理能力,引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专业导学机制重在开展专业教育,培养新生的专业兴趣,使其了解和热爱专业。

(2)在校生。在校生的管理重在学习过程的监控,建立学业预警和家长督学制度。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及时改进。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家长可以参与对学生的管理,随时登录家长督学系统查询孩子的学习成绩。学生工作部门配合建立家长督学机制,定期通报学生的学业成绩、纪律处分、异常表现、情绪波动等,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学业激励机制,在辅修专业、攻读双学位和考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带动学习风气。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不良学生辅学机制,通过辅导员、班级助理、党员助学团等形式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的学生采取一对一方式帮扶,建立学习小组或一对一辅导方式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3)毕业生。针对毕业生重点做好就业和就业教育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毕业生评教、校友评教、用人单位评教、家长评教等多元评价机制,特别是强化用人单位评价机制。

4.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

学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完备的制度。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实行学分制改革,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转专业政策的制定,高校应当在允许的条件下营造相对宽松的转专业环境;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制度,同一专业类招收的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先按专业类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建立心理辅导制度,采取辅导员深度辅导、班级助理、党员助学团等形式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的学生采取一对一方式帮扶,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学生学业个别辅导制度,对休学、保留学籍等学业上中断过的学生重点关注,对留级的学生更应该进行学业上的辅导,使其不掉队。

总之,高校学生退学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只有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把学生留在学校,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可用之才。

注释:

①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0-12-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list.html.

②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EB/OL].[2013-01-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1/147136.html.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杨芳 刘在云

第二篇:四招克服攀比心/创造快乐的方法/心碎综合征

四招克服攀比心

厦门仙岳医院精神科医师 张振清

同事买了件名牌服装,你就买了件更贵的;邻居家的孩子考试得了98分,你就非得让自己的孩子得100分;一旦别人的某些方面比你优秀,你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这是典型的攀比心在作怪。

适当与他人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斗志和勇气。可若陷入攀比的漩涡,则会变得争强好胜、不会宽容他人,进而引起心理不平衡,甚至导致身心疾病。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行动起来,和攀比心“过招”。

第一,拥有凡人心态。喜爱攀比的人,自尊心总是很强,习惯把目标定得很高,但是这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自己的期盼值太高,就会时时刻刻给自己带来种种烦恼。

第二,少设对手。很多人喜欢自觉不自觉中,把同事或朋友当成自己的“对手”,使自己经常处于竞争的紧张状态。要学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人,而不是时时刻刻把别人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变“对手”为“帮手”。

第三,不要把想法强加于他人。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喜欢攀比的人在自己一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把期望寄托在周围最亲密的人的身上,有的妻望夫贵,有的望子成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本身就不切实际。

第四,欣赏已经得到的东西。就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知足常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能帮我们赶走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创造快乐的方法

文/任滕

今天为读者介绍几个创造快乐的小方法。

用蓝色装饰环境 色彩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天看到两次蓝色物体,人的想法会更积极。快给自己营造一个“蓝色港湾”吧。

把自己想象成孩子 当一个人想象回到童年时,大脑更容易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保持一颗童心,你的心理就不会衰老。

放声大笑 有人发现,当人们看完一段惹人发笑的喜剧短片后,能够比平时多解决20%的问题。笑容,可以拯救我们疲劳、紧张的神经。

少说晦涩的词语 如果总把一些专业用语挂在嘴边,人的思维也会不自觉地变狭隘。建议我们还是多说“大白话”,在平凡中创造奇迹。

做白日梦 做白日梦,心情会更好。赶快抽点时间,让你的思维天马行空。

换个环境 “环境影响心态”,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待着,思维也容易受限制。换个地方,哪怕换把椅子,也会大有不同。

走到外面看看 开放的世界给人开放的思想,感觉大脑枯竭时,不妨站起来到外面走走,让大千世界带给你灵感和好心情。美国圣塔菲学院的研究发现,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的创意能增强15%。不妨用“花花世界”刺激一下大脑。

心碎综合征

文/吴刘佳 胡志鑫

“心碎综合征”,是指人在受到多种强烈的情感刺激时,例如失恋、突然失去亲人、巨大的恐惧等。出现剧烈胸痛或呼吸困难等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

这是因为人在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后,交感神经会大量分泌儿茶酚胺、心肌肾上腺素等,在这些激素过量分泌的刺激下,导致心脏心室收缩无力,心跳能力突然减弱。

其实,“心碎综合征”并不是真的心碎了,心脏通常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经过心理治疗以及适当的心肌营养治疗,一般会很快得到康复。但是,如果对“心碎”放任不理,血管痉挛厉害,也有可能会使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出现猝死。

第三篇:青少年学生消费现象剖析

现象一:今天是圣诞节,正好又是甲同学的生日,中午回教室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花花绿绿的盒子,有的是买来送给同学的,有的则是别的同学送给自己的,中午自习课上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物,还热烈地讨论这个礼物好看,那个礼物值钱。这时候的教室,就像一个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超级礼品商城。甲同学拿出手机,脸上神采飞扬:“爸爸,今天放学后开车来接我,我收到好多礼物,拿不下……”

现象二: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最近我班同学流行玩踏板,我没有滑板车,只能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尽兴,那么潇洒,心里老觉得痒痒的。这个星期天我决定用奶奶给的压岁钱给自己买一个,人家有我没有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所以,人家买,我也要买;人家玩,我也要玩,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才显得合群……”

现象三:李同学的爸爸是个商人,平时走南闯北顾不了家,更是冷落了三代单传的宝贝儿子,所以每次回家几乎都要给儿子带上一套又一套的名牌服装,似乎这样才能弥补和寄托他的爱。看,这就是李同学:身穿一身阿迪达斯运动服,脚穿一双鳄鱼皮鞋,腰间皮带也是名牌,整个就是崭新亮丽的包裹下,好一个“豪华气派”的学生。

诸如上诉情况,在当今的小学校园也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上各种享受思潮、攀比思潮,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已经波及到校园,使得一些学生正在走向畸形消费的误区。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档饮料,穿名牌服装,用时尚手机,逛精品商店。别的同学穿“耐克”自己怎么也得买套?“阿迪”,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表情达意,自己当然要迎头赶上,不甘落后。如此的消费令人咋舌,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出现不良消费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他们强烈需要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这种心理使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甚至是有点另类的表现方式来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认为这样才是有个性,与一般人不同,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又在消费中体现出来。

2.社会风气的传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中蔓延开来,一些人只看重消费,讲求个人享受,甚至追求奢靡,挥霍浪费,纸醉金迷,把消费等同于享受。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迷失了方向,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而不能自拔。

3.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迁就。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家中的经济状况好了,手里有钱了,曾经经历过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宁愿自己缩衣节食,也要让孩子“吃得营养,穿得漂亮,玩得高档,用得排场”,另外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与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也导致了家庭消费上的一些问题。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而受到重点保护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切毫无感激之情。

4.消费教育的缺失。学校的消费教育多数停留在节约教育上,要求学生身边不带钱,或者要求学生要少花钱甚至于做到平时生活不花钱;学校开设的品社课程虽涉及到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问题,但那只是抽象的理论,缺少现实的说服力和实际的操作。因此,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从上述种种畸形消费和滋生原因中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健康消费,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培养懂消费、会消费的消费者是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对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懂得勤俭节约,又懂合理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学生认清金钱的作用。生活中无钱则无法生存,但“没有钱不能,有钱也不可能万能”,“一切向钱看”都是错误的,钱能买到我们所需的东西,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正如散文女作家孙淡宁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

2.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可以要求家长有计划、有限制的给孩子零用钱,并关注孩子的消费,鼓励孩子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3.指导学生养成节俭的美德,合理使用零花钱。教师可以利用晨会、班会等场合,宣讲一些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心目中树立更多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把压岁钱交给家长或存入银行,把零用钱用于买书籍、学习用品等,绝不乱花钱。

总而言之,生活消费是一种生活常识,又是一门教育科学,金钱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引导,指导学生健康、合理消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钱莉华

上一篇:建筑施工职称论文下一篇:古希腊神话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