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攀比

2024-04-09

学生攀比(精选9篇)

篇1:学生攀比

社会生活迅猛发展,物质世界日益丰富,各种竞争不可避免,许多学生特别是即将成人的高中学生,由于幼稚和虚荣,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完美与盲目向上的愿望,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所新闻报道,某地一名高二学生为了迎接老师的家访,以满足个人强烈的虚荣心,想让收入平平的家长租所毫宅,遭到了家长的无奈拒绝,他却认为家长丢了自己的脸,竟愤然离家出走。这不能不让人深思、痛心。这也折射出学生交往中所存在的一种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盲目攀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只要你稍事留心,便会发现此类现象无处无时不在,从比吃、穿名牌,到比手机,以至于网络消费,甚至比谁能交到更多的异性朋友,比谁的家中住别墅、开名车、去国外旅游„„

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斯廷格曾说过:每个人天考都有自我评价的需要,由于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人们往往习惯于通过社会比较来自我定位,以便从中确定自身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比较对象的选择多种多样,而比较方式也各不相同。经过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呈现以下三种形态:向上比较,向下比较,相似比较。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将直接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客观全面地科学比较,可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盲目攀比显然无此积极作用,相反却滋长了人的虚荣心,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并进而产生一些恶习。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近乎本能的一种社会活动,且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群体与社会活动之中。俗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处的美是一种比较,也包含着完美、优秀、胜人一筹、卓尔不群,所以人人都有一种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愿望,总渴求并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这无可非议,那么,如何科学客观地与人比较?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握好与他人比较的分寸,否则,会受到盲目比较的严重危害。

那么,盲目攀比究竟有什么危害呢?对此众所周知,但各持一端,我将其归纳如下几点:第一,助长虚荣心,使自我价值物质化,驱动学生焦虑感,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政党的生活中。第二,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落后”与“追赶”地位的劣势同学,这种攀比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游离于群体之外。第三,个别人为了满足强烈的虚荣心,可能会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去获取钱物,甚至引发犯罪。高中生盲目攀比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竞争意识无处不在,物质需求不能满足,子女较少,惟我独尊。许多学生为此喜欢争强好胜,认为别人有的,自己凭什么没有。

(二)高中生处于成长阶段,生理特别是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不能理性地把握与别人比什么,怎样比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三)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外界不正确的消费理念,无疑也助长了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

明白了盲目攀比的危害与成因,我们应如何尽快走出盲目攀比的思想误区呢?

首先,要认清危害,坚定信心。盲目攀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害己,也会害人,所以必须努力加以控制并从根本上戒除。

其次,要加强个人心理修养,学会自我约束。要有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懈追求,平凡而不平庸。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是一名消费者,自己的消费无权凌驾在家庭之上,对家庭收入,父母的劳动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学会量入为出,不盲目与他人攀比,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也应杜绝奢侈浪费,养成节俭美德,俭以美德,以俭为美,注重精神追求。

第三,尊重社会差异,形成独立人格。贫富差异是目前社会上的一种真实存在,但贫富并不能注定一个人的贵贱尊卑。只有尊重社会差异与生活的多样性,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既不因家庭富有而飞扬跋扈,也不因父母贫穷而自卑自弃,要自尊自强,相信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平台上,只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第四,寻找最伟大的幸福。人们都渴望幸福,但权威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财富积聚达到一定数量时,人的幸福感与财富几乎毫无关系。人生的最终追求并非是最大化的财富,而是伟大的幸福。个性使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我们不必与他人盲目攀比,只有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做出最大贡献,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人生最伟大的幸福。

篇2:学生攀比

【摘要】:小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性

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其重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互相攀比”已悄然成为小学生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何避免小学生受“攀比心理”作怪而身心扭曲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攀比心理”发展自我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合理利用 攀比现象 处理方法

【正文】:每当久别后重新来到学校时,每个人都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到学校。这时不难发现小朋友们总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在炫耀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有的是在骄傲的叙说自己丰富的假期,有的是在展示自己新买的书包,有的小朋友们静静的在听,有的小朋友悄悄的走进教室„„这一个个画面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攀比”已经无处不在,让我切身的体会到正确处理攀比的重要性。

在社会观、价值观刚刚萌生的小学,作为一位启蒙老师,我们有责任去正确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们已经萌生向别人炫耀的思想时就是攀比心理正在影响他,我们应该及时避免这种想象的继续产生以及其对周围学生造成坏得影响。攀比作业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包括这任何一个可以成为谈资的东西,例如:家庭条件、外表长相、荣誉、学习等等。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也是有很多种的,比如:社会的不利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的不当学校教育;怕孩子赶不上人的不当家庭教育;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和虚荣心、表现欲强的自身心理因素等。虽然人们总是给攀比以不好的坏印象,但是以我的观点来看,攀比不完全是不好的,里面也有合理竞争的积极因素的。但并不是代表我是同意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大多是一种片面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促使学生只在物质享受方面向高档看齐。当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想一种挫败感、自卑感。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会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的发展受到影响。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扭曲了小学生的心灵,给家庭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这种现况急需我们解决。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处理“攀比现象”。

一、齐心协力,塑造良好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滋润了,但是这也滋生了不少奢侈之风。不少成人包括家长在内流露出了相互攀比的思想与行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小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小孩子们的生活便受到了污染,产生了攀比心理。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改变社会整个环境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抓住现象,分析成人攀比行为背后所需要的过硬本领和践行的劳动作为保障的事实。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慢慢的尝试着让学生们去认识到并去理解这样的事实,让他们知道漂亮的背后还需要有本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学生的心灵得到应有的洗礼。当然,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们知道这些,更应该让家长们知道不正当的攀比所产生的危害性。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将来会有怎么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更能间接的影响到一生。有了父母这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校的教育,相信学生一定能都健康的成长为栋梁之才。相反,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准确的把握合理的攀比,那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现如今学生们的观念正处在形成阶段,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更要求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正确处理攀比。如果学生是在学校处于炫耀的一方,难免将来会犯唯我独尊,蛮横的毛病;如果是处于静静倾听的一方或者是悄悄走进教室的一方,难免他不新生羡慕更甚嫉妒,难免将来不会自卑,更深产生其他的心理扭曲„„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也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远看到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被影响到的那一个人。为了让我们的呵护能正确帮助他们成长,齐心协力,共同构建抵制不正当攀比的防线是十分必要的。

二、循序善诱,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攀比

攀比虽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存在着,但是人们对攀比现象的认识确实不全面的。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攀比是一个消极的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攀比,把攀比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物质对比上。但实际上攀比也是有合理竞争的积极因素存在着的,它还可以作用于其他积极的精神等方面。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面对的是一群可爱无邪的小朋友们,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时间活动把小学生的攀比现象从传统的片面的物质和表面现象中拯救出来。引导他们将攀比的范围扩展到比内涵、比能力等积极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合理竞争意识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互相对比,实现超越自我,激发个人的拼搏精神和学习热情,而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等表面现象。但由于竞争有排他性等特点,正当合理的竞争也有转化为恶性竞争的可能。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应该多倾向于集体性的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体力区别等条件分成不同小组,经常性的开展“优秀小组评选”活动,并将互帮互助作为其中重要的标准。以此来激励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在某方面落后的学生建立正确的攀比心理。为避免在某方面落后的学生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点。通过优点的发挥来建立自信,进而达到拥有在不足之处奋力直追的兴趣和勇气。相信这样在经常性的团体活动的熏陶下和老师的呵护下,小朋友们一定能从意识上淡薄物质条件在个人心中的地位,从而换来良好的心态和品德以及对攀比心理合理的理解。

三、纵向引申,实现自我超越

小学生在攀比的时候,往往是自已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者别人获得的荣誉自己也非常渴望拥有。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不能理解认得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将自己拥有的和别人没有的进行对比。但是这种方法仅仅是权宜之计,不可长期依赖。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转一转,加上父母给孩子们讲的道理,慢慢的让孩子们知道那样的攀比是不可取的。即使这样我认为不能满足小孩子们争抢好胜的欲望,当再次出项差距时,相信攀比这头怪兽依然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因此我认为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就在与正确的引导,将攀比对象逐渐从其他人转换成对自己的超越。要引导学生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也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汉字今天会了,原来不会的东西今天会了。在攀比的过程中不在于别人会怎么样,而在于自己今天会怎么样,明天又会怎么样。在不断的攀比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鼓舞人心的。我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信心是十分强大的,足以引导小学生战胜所谓攀比的坏影响,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四、松弛有度,避免攀比、对比、竞争激烈

攀比虽然存在一些合理的竞争机制,但也是不可过分取之。愈演愈烈的攀比现象最终必将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影响,难免不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功利性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松弛有度,避免攀比、对比、竞争的过分激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们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教会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

以上四点就是我对如何正确处理攀比现象的理解,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的我一边在实践一边在摸索着更好的方法。总希望我的一腔热情能够换来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尧勇.新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 清迎修.青少年心理教育与犯罪预防[J].民主法制建设.2003,(1).19~21 [3] 曹专

篇3:学生攀比

一、认识“攀比”

1. 正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2. 负性攀比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二、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分析

1. 小学生虚荣心、表现欲强

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喜欢引人注目,不愿比别人差。因此,他们一有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就会向同学显示;如果看到人家有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又有不服气,要去买比他更好的,以争一口气。

2. 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

由于年龄太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他们不能分辨什么才是自己最大的拥有,常常缺少自信,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大好的学生,因此便追求外在的物质方面的满足,以此寻求自己的骄傲。

3. 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逐渐富裕,一些腐败奢侈之风油然而生。不少大人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他们并没有顾及到小孩子,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小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4. 家庭教育的不当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之风很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只要孩子开口,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而且千方百计地想比人家的孩子好。这样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造成教育的困难。

三、小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与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

1. 把攀比引向良性竞争

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比。要引导小学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比,在比中求进。

2. 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的欲望都很强,都具有与人“比”的欲望。要抓住小学生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

转移小学生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的目的在于引导和生成正向的攀比内容。攀比是一种不满足现状、不甘落后的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对孩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努力引导小学生把眼光放到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比好的行为上,这才是有意义的。

3. 鼓励小学生自己与自己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此时,父母再给孩子讲些道理,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所获得的东西、所具备的能力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孩子心里会平衡一些。

4. 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

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总之,在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和教师树立好形象是关键。首先,家长和教师必须对名利,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的从事职业等问题上保持一颗平凡心,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是让小学生学会爱和理解,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提高他们爱与感受爱的意识和能力,在爱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小学生有了一颗“平凡心”,减轻了小学生身上的心理负担和学习任务,他们就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从而走出攀比心理的阴影。

参考文献

[1]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魏惠忠.坚持独立思考克服攀比心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31-34.

[4]关颖.使人沮丧的攀比要不得[J].中国健康月刊,1994(05):15-17.

[5]刘媛媛.孩子爱攀比怎么办[J].少年儿童研究,2003(09):23-25.

[6]林昭棠.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探索与争鸣,1988(03):8-10.

[7]臧琪琳.浅谈思想工作对象的消极性心理及其矫正[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9(01):5-7.

篇4:谈小学生的“攀比”现象

关键词:攀比现象;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家庭教育

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一生下来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几个家长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可见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光怪这些孩子们。

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成年人的言行随着生活逐渐富裕,产生了许多变化,一些腐败奢侈之风也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负面影响。

二、家庭生活中父母的错误引导

现在多数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而且有意无意地灌输孩子,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其实这就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的形成。

三、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1.教师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教育,如:开展主题中队会,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

2.讲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从正面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比的。

总之,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曹专.小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

作者简介:张艳春,女,1966年7月出,专科,就职于吉林省磐石市取柴河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薛永福,男,1979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吉林省磐石市取柴河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篇5:大学生攀比心理

目前,我国校园贷套牢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某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谁又能想到还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债务居然能高达百万元。一起接着一起因为网络贷款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的案例接连发生。很多人把矛头都指向了乱象丛生的“校园网贷”。可是,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使这个怪诞的网贷市场“蓬勃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

篇6: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近年来,笔者发现具有人格特征的学生群体间攀比现象的变化。我们所讲的“攀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要探讨的指广义的学生攀比行为,它是超越了单一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涉及学习认知、物质生活、精神意义等多方面的一个宽广的社会现象。我们只有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思想,为教书育人服务。

一、学生攀比现象所呈现特点及趋势

比起以往时代的学生,近年来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及趋势:

1.学生的攀比现象日益多元化、负责化

学生攀比现象多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攀比现象由较单一的知识学习层面(指以往群体多数学生行为)向生活的多层面化扩展。单从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就早已证明的生活的多彩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的是群体意识的转变。过去的学生,最关心的莫过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都向他看齐,进而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然而,过去流行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最终在素质教育呼声中消寂下去,成绩好坏的荣辱意识淡化了,转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是全面发展加一技之长。很明显地,现在学生的攀比现象中,自身多方面能力攀比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诸如提高音乐素养;提高书画技能及其鉴赏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等等已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要求,更逐步成为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攀比现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攀比现象(即攀比物)的宽广性。过去学生的攀比对象廖若晨星,但近年来却给人有些“琳琅满目”的感觉。衣物饰品、生活用具、食品、体育运动、小说、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电脑等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追逐时尚的特点,学生在平日的攀谈中比的不仅是它们的质量、内容,也比品牌,流行趋势等。

2.学生的攀比出现信息化迹象,并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校园里手机的出现、电脑的引进、校园电脑的网络化,网络的普及化……都以其震撼人心的高速魅力吸引着极富理想的年轻人,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平时最乐意讨论的问题之一。而网友如何、电脑游戏怎么玩、上网速度快慢、网页制作效果、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3.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群体的攀比现象变化呈以下特点:

对严肃问题的兴趣下降,而对通俗文化、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

二、学生攀比现象变化活跃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变得如此活跃?总结起来基本有三点:

1.学生攀比现象既然反映的是群体心里结构特征,而“社会塑造了人的精神与自我(米德语)”①,所以,社会群体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有着最密切的关联。中国社会在90年代进入剧烈转型期,市场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与学校日趋一体化,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有形无形的渗透成为了雕琢学生思想的一柄利刀。社会的攀比行为很容易“传染”成学生的攀比行为,所以学生攀比行为在保留着自身独有特征的同时也带上复杂的社会特征。此外,随着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化和教育的普及化,人的知识水平呈整体提高的态势,从而促使人的主体意识不同程度地增强,为人的精神需求开拓了一块空白地带,使通俗文学等有市场立足。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对物质的更多更好的追求,推动了攀比的浪潮。加上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日渐密切,不同地域文化思潮的撞击增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的动荡程度(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一例),因此,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也就分外活跃。

2.就个体而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凡事希求完美满意(奥地利个别心理学家阿德勒语)”②。这基本上是攀比者的心理态度之一。就群体而言,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地论(field theory)的解释,“群体中的个体的.一切行为,大至宗教信仰活动,小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会影响别人。”③具体地说,在学生攀比行为中,存在着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交互影响效应,个体潜意识跟群体的攀比行为。换言之,学生群体的心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个体的心理欲求,抱着超越其他个体以满足虚荣心的目的的消费行为也是引起攀比的原因之一。

3.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对攀比现象的变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改革时期,思想意识的动荡中,人缺乏道德标准的心理依靠,孱弱的精神文明无法制衡于物价和欲望的双重膨胀,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从理想主义后撤回了现实的实用的境地,攀比的恶性膨胀也就无法避免。

三、引导学生攀比行为的对策

对学生来讲,学校和其他教育部门向来是不提倡“攀比”的(当然这里的“攀比”一般指狭义的且多少带有盲目性)。因为“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一定程度内它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消费者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也没有必要禁止),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在这里我们可分为两方面辩证地加以分析:

1.要在某些领域保持一定限度的攀比,特别是在学习领域。这样有利于形成较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赶超心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制止超越了临界点的盲目攀比。首先应该淡化局部的攀比氛围,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其次可适当的运用一些心理治疗。如用现实治疗法,使个体面对现实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转变,懂得只有自己负起应负的责任后才能获得满足的道理;或用沟通分析法、厌恶制约法,使个体心理恢复于正常状态。

注释:

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第139页.

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462页.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577页.

参考书目:

[1]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2]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3] 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

[1][2]下一页

篇7:当代小学生攀比现象的研究

摘要:在当代小学生中间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而且其中的恶性的攀比导致了青少年心理的扭曲,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为解决青少年攀比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青少年的攀比现象。消除恶性攀比,引导良性攀比,让攀比变害为利。

关键词:当代 小学生 攀比现象 研究

在当代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不同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业,因此校园攀比现象的研究,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学生攀比现象的表现

汉语中对攀比的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因此人们对攀比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他的负面性。但从心理和文化上理解攀比行为应该是广泛的。所以我们认为的中小学生之间的攀比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上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那些有利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其中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中:1)比消费,文具、衣服、玩具等等,都追求名牌或者高档的,每天消费上百元。2)比追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偶像,闲时都谈论这些,比谁手中掌握的明星资料多,拥有相关物品丰富。3)比面子,谁爸妈官大,谁家里有钱,谁在学生会当过干部,谁的号召力大。4)比潮流,服饰新颖、发型时尚,各种新奇的用品,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1)比学业,敢与“尖子生”作比较,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加以实行。2)比品德,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3)比能力与理想,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为自己将来制定长远的目标。4)比对集体的贡献,为班级、为学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很显然第一个方面的现象中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是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另一方面中所攀比的内容则能使人奋发,追求向上,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值得提倡的。

二、学生攀比现象的特点

第一,自我展示与虚荣性。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财富、外貌特征以及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

第二,频发性与广泛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横向和纵向的攀比,有内在和外在的攀比,有物质和精神的攀比,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攀比等。

第三,从众与盲目性。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解攀比的真正涵义,也就在随大流的情况下产生的攀比行为。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各种因素影响,为他人所利用。

[1]第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充满竞争性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由于受情境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也就是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攀比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消极的攀比是一种浮躁的心态,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自我满足。比外在的、物质的,没有意义的事物。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青少年会沉溺于外在的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心理的虚荣,迷前进的方向,导致理想和志向的丧失。积极的攀比是一种向上的心态,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和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相比、比理想、比道德、比目标,在这样的攀比中,青少年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从而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因此,青少年攀比心理既需要控制和批判也需要激发与鼓励,把攀比行为引到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轨上去。

三、学生攀比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一,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学生就代表着一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待攀比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形成的源动力。1)家长的关爱方式。在长辈的溺爱下,孩子会养成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的坏习惯。这种放纵的行为也就导致了不良攀比的产生。若只是适度的关爱,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性。2)家长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心理,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大官、挣大钱、出人头地。有的则比较关注子女的内在修养和学业追求以及自身健康的成长。家长不同的期望势必导致学生攀比心理的不同。3)家长的表率。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和他们所攀比的内容,都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孩子。对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产生最直接的作用。

其二,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发展。1)学习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同辈之间的攀比现象尤为突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之间的攀比也较为容易实现,同时也是比较广泛的。学业攀比、志向攀比、贡献攀比都是比较常见的。2)班级与学校的风气。校风和班风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校风气下,学生更会注意到学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反之学生则可能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消费。而且班风是每个学生共同形成的一个大环境,会使每一个同学产生彼此间的比较行为。3)学校导向。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风向标,所以学生攀比现象的形成也受学校导向的影响。

其三,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明确,因此社会环境也就复杂多样。成人在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处事态度、消费观念都会为青少年们所模仿,也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去。而且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地位的竞争、物质财富的竞争、声望名气的竞争等等,不管是良性的竞争还是恶性竞争都已经屡见不鲜,同样广大小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带来攀比,所以一系列的攀比现象也就因个人观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而且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环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可以包含在社会环境下,一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社会对攀比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学生攀比现象的解决措施

攀比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之间,可以说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攀比。人们无法消除攀比的存在,其实也大可不必去抑制攀比,只要是良性的、有益的攀 比就值得提倡,这些攀比不仅无害,而且会促进发展,激励向前。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攀比现象,我们更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抑制,只有把攀比引入正轨才能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隐患。以下是几种解决措施:

其一,家长的表率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孩子的性情受父母影响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表率是引导孩子正确攀比观念形成的最佳途径,首先家长自己应该先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以其为准则做人处事,孩子在观察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言行举止时,自己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形成。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同时大多数孩子也会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目标。家长如果比较重视物质的享受,孩子也会养成贪图享受的习惯,家长如果比较注意自身素养的追求,孩子也可能会比较重视内在的发展。

其二,学校的引导。自古以来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获取知识、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另外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同辈最多,最易于攀比的地方。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授的形式将攀比这一行为的利弊传达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攀比,什么是错误的攀比、什么应该攀比,什么不应该攀比、应该跟谁攀比,不应该跟谁攀比等等,让学生们学会攀比,合理的运用攀比。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风、班风的建设引导学生的攀比,在好的校风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德行的良好风气。同时如果班上流行一股竞争学习的风气,学生们也会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三,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有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会在社会上表现出来,而青少年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虽然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把彼此隔绝开来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较好的改善学生间的攀比现象就应从社会环境的改善出发。跟家庭环境类似,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做到不攀比,或良性的攀比,那么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可以从基础出发,从细微处着手,对身边能够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改善,在有青少年出入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的攀比现象,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四,学生自身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外部因素,攀比现象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一个学生的如果性格上不喜欢攀比,那么他就会刻意的去避免攀比这一行为,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攀比,那他就会一个劲的拉人攀比。要改善学生的攀比现像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学生的感悟提高了攀比现象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攀比引向竞争。由攀比到竞争是一个进步,也是认识的变化,只有通过竞争才可以把攀比的效果最优化的表现出来。2)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学生搞清楚了内在和外在重要性的问题,自然会改变自己的攀比内容。3)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而在于通过比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攀比变害为益,从根本上解决攀比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8:浅析中学生的攀比心理

一、攀比心理的概念及分类

在心理学上, 攀比心理是指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进行过度比较的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往往要求获得过分夸大的自身尊重, 从而导致虚荣动机增强, 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 我们将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两个方面。一是正性攀比。所谓正性攀比指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面的积极的比较。这种正面性的合理竞争, 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向上的欲望, 并由此获得克服困难的源泉;二是负性攀比。所谓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负面的甚至是极端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 这种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偏执而失去自我判断。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

(一) 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满足某种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中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都飞速成长。在成长的初级阶段, 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还不是很强, 易受外界或他人影响。在学习交往过程中, 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想靠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来弥补;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看到别人得到老师的表扬, 自己心中很不平衡, 于是他们会找到自认为有优势的东西来比较, 通过与人攀比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还有部分学生是性格敏感或者是因为他受到了同学的欺辱, 从而产生逆反的心理。

(二)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影响。很多电视广告都在宣扬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光鲜靓丽”, 这对中学生影响很大。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 会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 周围的同学比较追求物质享受, 而孩子很从众, 陷入攀比的怪圈。某中学的李同学谈到:中学生面对着新时代不断提供的诱惑, 不自觉地相互攀比起来, 手机、打扮、时尚、追星……成为大家相互比较的平台。于是在这样相比较的过程当中, 部分学生们认为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这种观念在中学生中是很普遍的。

2. 家长的“言传身教”。

有些家长自身的审美观、消费观不科学, 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可以给孩子买高档衣服, 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我接触的部分家长中, 有少数人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他们往往在经济条件上比较宽裕, 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却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孩子在吃穿上一定要比他们的同学优越才能体现出家长的价值。在这种不科学理念的诱导下, 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相互攀比消费, 造成了不良风气。

三、攀比心理的引导调节

引导调节心理是指通过有效方式引导个体对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 从而调节自身行为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 针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进行合理的引导调节, 实现负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转化, 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比较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的方法包括:

1.要培养自己的务实精神, 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准则。通过自我暗示, 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 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 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 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 久而久之, 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一所中学的张同学对攀比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他说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面对生活物质的攀比行为要合理地去看待。首先, 要清楚这种攀比是否正确, 是否是好的事情;其次要立足于自身的状况, 如经济支柱, 身份状况和所处环境等等因素状况。再次, 攀比要在自身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作为中学生, 本分就是要全身心投于学习。

2.尽可能地纵向比较, 以平常心对待一切, 还自己一片宁静。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 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 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 从而建立希望体系, 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但是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们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 忽略了纵向比较。作为教师, 应当鼓励中学生把注意放在学习、特长及成长方面, 通过良性比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作为中学生,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 学会思考。遇到事情首先要仔细思考, 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符合一名中学生。中学生都是消费者, 应当树立勤俭、节约、朴素的作风, 不能增加家长的负担, 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 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参考文献

[1]白爱华.如何纠正中小学生的攀比心理[J].教学与管理, 2009.

篇9: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策略

一、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表现

1.比物质。比新书包、比新衣服、比谁家的房子大、比谁家生活条件好、比谁的家长给的零花钱多、比谁会炫耀、比谁花钱大方、比谁经常吃零食等。

2.比面子。比谁胖、比谁瘦、比谁最受欢迎。成年人在社会上吃、喝、住的攀比风气,也影响到了小学生。一些家长无意识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3.比父母。比谁的父母官大,比谁的父母挣钱多等。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不当引起的。个别家长在孩子面前、亲戚面前,或者朋友面前炫耀自己,长时间就让孩子认为可以拿父母跟自己同学父母比,这样觉得自己很光荣。

4.比过生日。小学生都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所以每到生日的时候,都会热闹非凡地请同学陪自己过生日。而且父母在孩子生日那天都会去最高档的餐厅,买孩子最想要的礼物,请孩子最要好的同学去庆祝。这样,学生之间就形成了攀比。看谁的生日排场大,看谁收到的礼物多,看谁生日最热闹,看谁送的生日礼物最贵等。

5.比荣誉。现在的小学生很喜欢做官,有些学生当了班干部,在同学面前得意,觉得很光荣。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拿这个去攀比。谁当的官大,谁没有当官。还有的攀比谁最受教师的喜欢,谁在班上最有号召力等。

二、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

1.环境影响。生活富裕了,但人们忽视了精神的追求。社会不正之风多多少少地给小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污染或者负面的影响。父母们在日常生活里不注意教育的细节,如在一起吃饭,互相夸赞,谁长得漂亮,谁的孩子聪明,谁的孩子得到的荣誉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注重起家长们的这些攀比内容了。这样在无形当中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的心理。

2.个性不同。每个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个性不同。有些学生性格舒缓,有些学生个性偏激。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中心,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问题易偏激,遇到什么事情,总喜欢钻牛角尖,不听取别人意见,固执己见,容易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某些方面出色时,认为自己不是不如别人,而是机遇不好,就会不切实际地跟人家比较。

3.家庭教育。现在的很多父母把孩子当自己的“心头肉”,娇生惯养,舍不得打骂,舍不得批评。孩子犯错后,和颜悦色,不正面教育,不对症下药,而是一味地去溺爱。这些溺爱,为小学生的攀比滋生了依赖。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孩子就形成了优越感。一些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的家庭,孩子就形成了自卑感。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条件不好,会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受人欺侮,不被人瞧不起,当孩子要什么东西时,父母都会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些父母的本意是保护孩子,“爱”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好”“更好”,甚至“最好”,让孩子出乎其类。但是,教育不当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利的后果。

4.教师教育。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影响,时间久了,一些群体的不良风气就会形成,这样会致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个别教师因为工作的繁忙,事情的繁杂,在遇到学生偏激行为时,缺乏耐心、爱心,在处理偏激问题时,也缺乏调查,处理事情急躁,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照顾不到个体差异,总是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比如对弱势学生说:“你如果有谁谁同学一半优秀就好了,如果谁谁的一半聪明我就高兴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学生容易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他们会看不清自我,会不切实际地以别人为依据,进行攀比。

三、小学生攀比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这些盲目的攀比,对其成长是不利的,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学习放松。学生在攀比上想得太多,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有些学生不认真写作业,应付学习。他们很多时间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的是同伴的赞美、教师的夸奖。长时间存在这样浮躁的心态,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呢?

2.负担加重。学生平时的花销都是完全依赖父母,这样长期的攀比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他们会想尽办法要钱购买自己的“所爱”的东西,增加了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是虚荣心在作怪。

四、引导攀比心理的策略

1.以故事来引导。通过故事来引导学生,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如《小刺猬烫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有一次,班里举行选美大赛,各个同学的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穿着漂亮的衣服来到学校。只有小刺猬娜娜,有一身尖尖的刺。为了比美,它去理发店烫发了,头发变软了。它赶到学校,得了第一名,当它拿着金灿灿的奖杯回家时,遇到了上次被自己打败的一只大老虎,因为没有了刺,还穿着高跟鞋,它仓皇地逃回了家,却把奖杯弄丢了。用这个故事教育学生,是让学生明白:不要跟着别人攀比。

2.丰富主题班会。在每一周的班队会中,中队辅导员可以设计一些别开生面的班队会,比如,《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主题班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要比什么?是比学习,还是比吃穿;是比进步,还是比浮躁。

3.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有计划地给家长做培训,让父母们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立教。

4.正确引导。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教育,遇到棘手的事情,多做调查,以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精神教育学生。重过程,抓细节,常教育。

上一篇:下大雨的好词好句下一篇:区供销社团总支开展组织生活会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