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指标分析

2022-08-20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指标分析

农村信用社常用经营指标计算公式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

1、备付金比例=备付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

备付金包括:现金、业务周转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存农业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

2、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3、存贷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各项存款含应解汇款和保证金,不含待结算财政存款、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和财政预算专项存款

4、对流动负债依存率=流动负债净额÷长期资产×100%;

流动负债净额=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资产。

5、中长期贷款比例=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100%;

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中长期贷款;一年期以上存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存款和长期储蓄存款。

6、拆借资金比例 ①拆(调)入资金比例=拆(调)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②拆(调)出资金比例=拆(调)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③净拆(调)入资金比例=净拆(调)入资金余额÷流动负债×100%; 拆(调)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4%;拆(调)出资金包括: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拆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净拆(调)入资金是指拆(调)入资金与拆(调)出资金的差额。

7、贷款质量指标

①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②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③呆滞呆账贷款比例=(呆滞贷款余额+呆账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④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⑤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余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

8、呆账贷款抵补率=贷款呆账准备÷呆账贷款余额×100%;

9、单户贷款比例

① 对最大一户借款客户贷款比例=对最大一户借款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② 对最大十户借款客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借款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

资本总额=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贷方余额)

③对最大十户贷款欠息比例=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本期实收利息额)×100%;

10、资产风险加权后的资本充足率

①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 ②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资本净额=所有者权益贷方余额-所有者权益借方余额+贷款呆账准备-呆账贷款-入股联社资金(中间应将当期损益纳入利润分配。呆账准备超过风险资产的2%部分,不得计资本净额。); 核心资本=所有者权益贷方余额-所有者权益借方余额(中间应将当期损益纳入利润分配);

11、资产风险加权前的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资产总额×100%;

12、呆滞呆账贷款抵补率=(核心资本+贷款呆账准备)÷呆滞呆账贷款余额×100%;

13、资本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总额×100%;

14、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资产平均余额为年初至报告期末的资产季平均余额。如:第三季度末资产平均余额=(1/2年初资产总额+第一季度末资产总额+第二季度末资产总额+1/2第三季度末资产总额)/3(银监局口径)。

15、利息回收率=(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内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外应收利息增加额)×100%;

16、非利息收入比率=非利息收入÷各项收入×100% ; 各项收入=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非利息收入=各项收入-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

17、资产费用率=费用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 费用总额=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

二、经营状况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l00%;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信用社在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各种存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是指现金、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等项目的合计数,它们具有直接快速变现的能力,因此称为速动资产。

3、资本风险比率=不良贷款÷资本金×100%;

4、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所有者权益(不含未分配利润)×100%;

三、经营成果指标

1、考核利润=账面利润总额+(应收利息科目年初余额-应收利息科目期末余额)+提取呆账准备金额+(应付利息期末余额-应付利息年初余额-定期存款平均余额增加额×当期一年档次利率);

2、资产利润率=考核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平均余额资产类科目月均借方余额-资产类科目月均贷方余额+或有资产负债类月均借方余额

3、百元贷款收息率=(利息收入+应收利息科目年初余额-应收利息科目期末余额)÷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含贴现)×100%;

4、综合费用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应收息比年初增加额)×100%;

5、人均考核利润=考核利润÷上年末全辖正式职工总数;

四、会计分析有关公式

1、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权益比率(产权比率)=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

3、负债对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4、应收利息比率=应收未收利息÷利息收入总额×100%;

5、存款付息率=实付利息÷各项存款月均余额×100%; 实付利息=期末利息支出余额-(期末应付利息余额-年初应付利息余额); 各项存款月均余额含保证金平均余额

6、备付率=应付利息余额÷定期存款月均余额×100%;

7、呆账准备金比率=呆账准备金余额÷风险资产×100%; 风险资产=各项贷款+调出调剂资金+拆放银行业+待处理抵债资产+拆放金融公司+入股联社资金+(其他应收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2

8、拆入资金平均利率=拆入资金利息支出额÷拆入资金年平均余额×100%;

9、利润增减率=(本年实际利润-本年计划利润)÷本年计划利润总额×100%;

五、折旧公式

1、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季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原值×年折旧率÷12;

2、工作量法

①单位里程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总行驶里程;

②每工作小时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工作小时。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季折旧额=净值×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净值×年折旧率÷12;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2年内,将其净值平均摊销。

4、总和法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100%;

季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4; 月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12。

六、其他常用公式

1、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100%;

2、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资本总额×100%;

3、利差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100%;

4、现金资产比率=现金资产额÷资产总额×100%;

5、负债(资金)自给率=(自有资金+各项存款)÷负债总额×100%;

6、存款增长率=本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上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00%-100%

7、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率=100%-不良贷款本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上期末实际余额×100%

不良贷款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待处理抵债资产期末余额

不良贷款比例增减幅度=(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基期不良贷款比例)/基期不良贷款比例×100%

8、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100% ; 非信贷资产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国债投资、上市长期企业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拆放全国性银行、拆放其他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其他应收款、不良非信贷资产。 不良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其他长期投资(到期没有兑现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和当年没有收益的其他长期投资,下同)、逾期拆放全国性银行、逾期拆放其他银行业、逾期拆放金融性公司、逾期调出调剂资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利息、应收再贴现款项、应收转贴现款项、长期其他应收款(挂账一年以上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附件:

部分经营指标标准表

指标名称 基本标准 “良好银行”标准 备注 备付金比例 ≥3% ≥5% 资产流动性比例 ≥25% ≥30% 存贷比例 ≤80%

对流动负债依存率 ≤30%

中长期贷款比例 ≤120%

拆(调)入资金比例 ≤4%

拆(调)出资金比例 ≤8%

净拆(调)入资金比例 ≤4%

不良贷款比例 ≤15% ≤7% 逾期贷款比例 ≤8%

呆滞呆账贷款比例 ≤7%

呆账贷款抵补率 ≥50%

对最大一户借款客户贷款比例 ≤30% ≤30% 对最大十户借款客户贷款比例 ≤150%

资本充足率 ≥8% ≥8% 票据兑付≥4% 核心资本充足率 ≥4% ≥4%

资产风险加权前的资本充足率 ≥6%

资本利润率 ≥5%

资产利润率 ≥0.5% ≥1% 利息回收率 ≥90% ≥95% 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

≥10% 成本收入比

≥45% 人均经营利润 8万元以上

利润增长率

≥15% 拨备覆盖率

≥6%

附件1:农村信用社加权风险资产计算表

一、银监局规定

(1)风险权数为100%的资产

逾期拆放其他银行业、逾期拆放金融性公司、短期农业经济组织贷款、短期农村工商业贷款、短期其他贷款、中长期农业经济组织贷款、中长期农村工商业贷款、中长期其他贷款、各类逾期贷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各类呆滞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利息、应收再贴现款项、应收转贴现款项、待处理财产损溢(借贷双方轧差后借方余额)、不良其他长期投资。 (2)风险权数为50%的资产

逾期拆放全国性银行、逾期调出调剂资金、农户联保贷款、短期农户贷款、中长期农户贷款、各类正常抵押贷款、助学贷款、其他商业银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应收承兑汇票、长期其他应收款项、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投资。 (3)风险权数为20%的资产

存放其他同业款项、拆放其他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4)风险权数为10%的资产

存放联社款项、入股联社资金、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调出调剂资金、正常质押贷款、全国性银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短期投资、上市长期企业债券投资、其他应收款项。 (5)风险权数为0%的资产

除上述一至四类风险资产外的其他资产

二、人民银行规定

行列名称 本币 外币 本外币 权重 加权风险值 a.现金

aa.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

ab.贵金属

ac.存放人民银行各种款项

b.对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债权

ba.对我国中央政府的债权

bb.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债权

bc.对一级国家和地区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 bd.对二级国家和地区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 c.对公共企业的债权(应剔除对其所属的商业 ca.对一级国家和我国国家投资的公共企业 caa.对一级国家和我国国家投资的公共企

cab.对一级国家和我国国家投资的公共企

cb.对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投资的 cba.对其发放的贷款

0.5 cbb.持有期发行的债券

0.5 cc.对二级国家和我国地级市以下(含地级市) cca.对其发放的贷款

0.7 ccb 持有其发行的债券

0.7 cd.对其他公共企业的债权

1 cda.对其发放的贷款

1 cdb. 持有其发行的债券

1 d.对一般企业和个人贷款

da.信用贷款 1

0.2 0.5 0.7

0.2 0.2

db.担保贷款

dba.保证贷款

dbaa.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保证

0.1 dbab.非银行金融机构保证

0.5 dbac.境内注册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保证

0.1 dbad.境内注册外资或中外合资非银行金

dbae.境外注册的金融机构保证

dbaea.一级国家和地区

0.2 dbaeb.二级国家和地区

1 dbaf.国家特大型企业保证

0.5 dbag.国家大型企业保证

0.7 dbah.其他企业保证

1 dbai.其他保证

1 dbb.抵押贷款

dbba.土地房屋产权转让抵押

0.5 dbbb.居住楼宇抵押贷款

0.5 dbbc.动产物业抵押

0.5 dbbd.其他抵押

1 dbc.质押贷款

dbca.人民币存单质押

dbcb.外币存单质押

0.1 dbcc.一级国家及地区和中国政府的国债

0.5 dbcd.二级国家及地区的国债质押

0.1 dbce.现汇质押

0.1 dbcf.金融债券质押

0.1 dbcg.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承兑票据贴

0.1 dbch.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1 dbci.其他有价证券及可转让权利质押

dc.融资租赁

1 e.对金融机构债权

ea.存放同业

0.1 eb.拆放同业和金融性公司

eba.政策性银行

ebb.国内商业银行

0.1 ebc.非银行金融机构

0.5 ebd.中国境内注册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

ebe.中国境内注册外资或中外合资非银行

ebf.中国境外注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ebfa.一级国家和地区

0.2 ebfb.二级国家和地区

1 ec.购买金融机构债券

eca.政策性银行

ecb.国内商业银行

0.1 ecc.非银行金融机构

0.1 0.5 0.5 ecca.非国家投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0.1 eccb.其他金融机构债券投资

0.5 ecd.中国境外注册金融机构

ecda.国际金融机构

ecdb.一级国家和地区

0.2 ecdc.二级国家和地区

0.5 f.其他

1 g.表内风险资产合计

h.负债表中为资产方减项,在加权风险资产未

i.未计入加权风险资产中的各项资产

ia.委托贷款

ib.资产负债表内的内部往来资金余额

ic.资本充足率报表中的其他扣除项

id.其他

a.银行承兑汇票

0.7 b.融资保函

0.7 c.非融资保函

0.5 d.开出即期信用证

0.2 e.开出远期信用证

0.7 f.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

0.5 g.买入远期资产

0.5 h.银行贷款承诺

0.7 i.其他

1 k.表外风险资产合计

附件:

部分经营指标标准一览表

指标名称 基本标准 “良好银行”标准 备注 备付金比例 ≥3% ≥5%

资产流动性比例 ≥25% ≥30%

存贷比例 ≤80%

对流动负债依存率 ≤30%

中长期贷款比例 ≤120%

拆(调)入资金比例 ≤4%

拆(调)出资金比例 ≤8%

净拆(调)入资金比例 ≤4%

不良贷款比例 ≤15% ≤7%

逾期贷款比例 ≤8%

呆滞呆账贷款比例 ≤7%

呆账贷款抵补率 ≥50%

对最大一户借款客户贷款比例 ≤30% ≤30%

对最大十户借款客户贷款比例 ≤150%

资本充足率 ≥8% ≥8% 票据兑付≥4% 核心资本充足率 ≥4% ≥4% 资产风险加权前的资本充足率 ≥6%

资本利润率 ≥5%

资产利润率 ≥0.5% ≥1%

利息回收率 ≥90% ≥95%

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

≥10%

成本收入比

≥45%

人均经营利润 8万元以上

利润增长率

≥15%

拨备覆盖率

≥6%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各项经营指标计算公式2010

经营利润=利润总额+应收利息净下降额+当年提取呆帐准备-当年新增贷款额*1%+计入成本的往年财务损失金额

(2009年还要加上弥补上交养老保险金的缺口部分,减去节余部分)

资产利润率=经营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余额=资产类科目借方余额-资产类科目贷方余额+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借方余额-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贷方余额-信用社上存联社款项余额-调入调剂资金

资产费用率=费用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费用额=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叽哩咣当科目下的其他营业支出-营业外收入科目下县联社管理费收入

收入费用率=费用额/营业收入净额

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投资收益-金融机构往来支出

百元贷款收息率=(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收入)/当年贷款平均余额(不含贴现)*100% 非生息资产=现金+业务周转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待处理抵债资产变现利息+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广告费结转+待处理财产损溢

拨备充足率=拨备年末余额/应提取拨备额(按五级分类计算)*100% 应提取拨备额(按五级分类计算)=年末关注类资产(含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2%+次级类资产*25%+可疑类资产*50%+损失类资产(不含历年挂帐亏损)*100%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业务状况表“中呆帐准备金科目年末余额/(年末关注类贷款*2%+次级类贷款*25%+可疑类贷款*50%+损失类贷款*100%)

系统运营率=内县级联社支付系统实际运行天数/内支付系统工作日数*100% 查询查复率=本内支付系统实际回复查询数/本内收到的查询数*100%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

监测考核主要指标计算公式

1、 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期末余额*100%

2、 不良贷款比例变化=本期期末不良贷款比例-上期期末不良贷款比例

3、 不良贷款变化额=本期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上期期末叽哩不良贷款余额

4、 不良贷款收现率=七期期末不良贷款现金清收额/七期期末不良贷款收回总额*100%

5、 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新发放贷款形成的叽哩咣当不良贷款余额/新发放贷款余额

6、 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本期期末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比例-上期期末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比例

7、 不良非信贷资产变化额=本期期末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余额-上期期末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

8、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9、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10、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11、

改革指标计算公式

1. (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贷款(五级分类)按正常贷款的1%,关注类贷款的2%,次级类贷款的25%,可疑类贷款的50%,损失类贷款的100%加非信贷叽哩咣当资产风险资产。

2. 核心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未分配利润+其他(当期利润)

3. 核心资本净额=核心资本﹣50%投资﹣损失准备未提足部分﹣其他 4.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100% 5. 附属资本=一般准备

6. 资本净额=核心资本净额+附属资本 7.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100%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1.资本充足率≧8%;

2.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75% 3.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25% 4.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10% 5.同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其他规定

信用社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指标

(一) 经营状况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流动资产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叽哩咣当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信用社在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各种存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算款项等。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2. 资本风险比率=不良贷款÷资本金×100% 3. 固定资本比率=(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 ÷所有者权益(不含利润分配) ×100% (二) 经营成果指标

1.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2.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3.成本率=总成本÷营业收入×100% 4.费用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投资收益) ×100% 5.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100% 成本收入比

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

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指标释义: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叽哩咣当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成本收入比率是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出银行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因此,成本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三篇: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及评价指标研究

安翔

【专题名称】金融与保险

【专 题 号】F62

【复印期号】2007年12期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家》(桂林)2007年4期第46~50页

【作者简介】安翔,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天津 300071。

一、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

根据国发[2003]15号文和国办发[2004]48号文的规定,从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份到第二批新增加的21个省(区、市)所享受的国家扶持政策包括:

1.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具体办法是,由财政部核定1994~1997年农村信用社实付保值贴补利息数额,由国家财政分期予以拨补。

2.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第二批试点地区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06年底);对其他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对试点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①(对第二批试点地区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3.允许试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1.0至2.0倍范围内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不超过1.2倍)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款,利率还可适当下浮。

4.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一是由人民银行安排一部分专项再贷款。专项再贷款利率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减半确定,期限根据试点地区的情况,可分为3年、5年和8年。专项再贷款由省级政府统借统还。二是由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票据期限两年,按适当利率分年付息。该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抵押,可有条件提前兑付。上述两种方式由试点地区和农村信用社选择。

二、改革的阶段成果

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此次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经营绩效的连年增长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1.2004年度全国农信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全行业首次实现了年度统算盈余,盈余金额达104.62亿元,其中,有26245家农信社实现盈余,盈余面为81%。8个试点省(市)农信社分省统算全部实现盈余,其中吉林、贵州两省与上年度相比实现了扭亏为盈。

2004年农信社存贷款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业务收入的增加。全国农信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3623.8亿元,比上年多放4046.9亿元。当年清收盘活不良贷款1370亿元。截至年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初下降544.64亿元,不良贷款率②为23.1%,比年初下降6.27个百分点。

2.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14.8%,比2002年末下降了22.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快速提高,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到8.03%、12.93%和8.78%。

截至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257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6%。贷款余额22354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0%,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007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5年农信社实现盈余18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盈75亿元;另外,农信社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支农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81%提高到87%。

3.2006年末,按“一逾两呆”口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为11.56%(其中农村信用社为13.73%),比2002年末下降25.37个百分点。同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支持“三农”服务功能有所增强,支持“三农”的信贷投入明显增加。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17%,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幅2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1%③。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2007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分别达到8.2%、10.6%、8.0%(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口径计算)④。主要指标见图

1、图2所示。

图1 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

图2 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5年、2007年第1季度),中国人民银行。

4.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分别采取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合作制3种制度模式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以及县乡两级法人等4种组织形式。

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共组建银行类机构10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4家、农村合作银行89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453家。除西藏没有农信社外,全国30个省市均开展了农信社改革的试点。

在管理体制上,参加改革试点的省(市)均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明确并初步落实了省级政府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其中:27个省市选择组建省级联社;北京、上海选择在原市联社的基础上,改制为全市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市选择了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在2006年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我国形成了“8+21+1”的先后改革格局。

总结以上各项,从数据上显示,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从自身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到产权制度、管理体制都已取得了成效。当然,每一项改革都会引发资源的重新配置,新的制度安排取代旧体制将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由利益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费用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构成了改革的成本与收益。

三、改革的成本与绩效分析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有的成本是显性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成本,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隐性的、无法计量的制度和社会成本。首先,国家是此次改革中最大的出资人。为了深化农信社的改革,国家采用了四种形式向农村信用社注资。一是财政补贴。由财政部核定1994~1997年期间亏损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多支付的利息给予补贴,已实际拨付到位69亿元;二是资金扶持。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或发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此项资金扶持总额为1656亿元。按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清收比例下限再打五折测算,发行专项票据所置换资产的清收所得超过50亿元,用于补充农村信用社的拨备。三是税收优惠。从2003年1月1号对中西部地区

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对其他地区减半征收所得税,已减免营业税、所得税99亿元。将同期按3%所征营业税留给省联社作为风险基金。四是利率优惠。除小额农贷和个别风险较大以及受灾地区的农贷以外,其余的农信社贷款利率允许上浮1~2倍。由于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增加可用资金来源800亿元;持有改革试点专项票据累计增加利息收入57亿元。以上合计,对试点农村信用社增加资金支持约2731亿元⑤。

除上述可以测算的显性改革成本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制度成本。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在政府安排下进行的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信社对原有的体制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这有可能导致改革并未按照最初设计的路线进行。农村信用社为了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而采取非常规手段,增资扩股、实现盈余,但是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却未必得到根本改善。例如,2004年底从损益表上表现出全行业扭亏为盈,2005年底从资产负债表上表现出由“资不抵债”转为资本充足率达到8%。剔除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试点省市农信社经营绩效的提高,有多少是由于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所引致的,就成了疑问。另外,在选择央行资金扶持方式上,各省多选择“央行票据”,而需要偿还的“再贷款”方式受到冷落。究其原因,“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法人治理结构”等三项容易达标。这里面除加强自身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在报表数字上的作假,甚至包括地方政府、当地监管部门在内的各方联合对付人民银行达标验收的可能(王硕平,2005)。《财经》2004第16期就披露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在增资扩股时承诺保息分红,股金存款化,创造了日均扩股逾1亿元的奇迹。这种改革目标的短期化,必然导致操作行为的短期化。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行为扭曲,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这些构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巨大的制度成本。

社会成本指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式选择失误而导致的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失信行为普遍发生等给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此次农信社管理体制中省级联社的成立以及隶属关系的改变,使农信社实际成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表现为在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市中,农信社的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均系省市政府副秘书长,甚至联社主任也来自省级政府;非省级政府官员改任的省级联社主任和副主任,也分别来自人民银行或银监局。虽然增资扩股后股东人数降低,人均股本数增加(谢平,2006),但股权结构依旧分散,监管成本高;资格股股东以获取信用社贷款服务为目的,而投资股股东又不能参与决策;在信用社主任和理事长由省联社任命的前提下,“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不可避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初衷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而改革前农信社在所有者权益保护以及监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改革后可能依旧存在。政府花钱没有买到机制,农信社改革出现法人治理结构机关化倾向。

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为享受政绩带来的利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信用社的经营;信用社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也会冒失败的风险,因为是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在为信用社的损失买单。地方政府、信用社、中央政府三方博弈的结果是,本应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以及地方政府,却将精力用在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易中,这种寻租行为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信用的缺失使金融业行为扭曲,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成本与收益对比变化的过程。但是目前衡量收益的指标过于简单。虽然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选择是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被关注的重点,但是通过银监会公开发布的数据,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主要由注册资本金等规模指标控制;省级联社的成立以及隶属关系的改变,也是通过行政手段完成的,更不应作为绩效评价的一项标准。

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从监管机构的角度看,也一直在坚持这一原则。首先中央银行提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于2000年初在我国推行了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随之又于2002年3月12日做出了利率浮动的探索。为了支持苏南三个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提供了

50亿元,5~8年期的无息再贷款予以支持,以缓解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希望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支农义务,加大支农力度。然而从农户贷款增加的比重中可以看出,改革成效并不显著。对东部地区江苏省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新改制出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向私人企业放贷”(张军,2002)。2002年,对新改制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存、贷款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贷款总额中,农业贷款的比重仅为10.75%。可以看出,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股份制改革的农村商业银行,其最终的发展很可能从管理模式、客户结构到服务手段都趋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中等发达的以种养为主的地区,农业贷款也未显著增长;在相对贫困地区,农户贷款占比已经高达90%,很难再有增长空间(谢平,2006)。

四、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因此,对于此次改革成效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选择标准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状况是否好转、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产权是否清晰,而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之中,而农村金融资源保有率⑥的提高才是检验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否成功、农村金融绩效的惟一标准。所谓保有率,是指来自农户的金融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于农户。在假设农村信用社可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借鉴Yaron于1992年所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评估框架⑦。以此为标准评估农村信用社的业绩,从而评价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带来的农村金融融资效果。

该框架包括两个基本指标:目标客户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性。其中目标客户覆盖面是一个混合指标,它可以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服务目标客户,以及满足目标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程度。覆盖面指标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既能衡量深度(所服务客户的类型和贫困程度),又能衡量广度(利用不同方法所服务的客户数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

1.资产规模: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

2.贷款和存款的规模及其增长率:反映了农村信用社在此次改革中对目标客户金融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

3.贷款的结构及农户贷款的增长率:反映农村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体,以及信用社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的广度。

4.贷款条款:即农村信用社主要客户群的贷款方式及其效果。它能反映信用社是否能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5.交易成本:反映农村信用社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指标,是影响其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性指标,用补贴依赖指数(subsidy dependenceindex)来衡量。主要用来计算农村信用社为保证其收益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时所需要的补助金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SDI=金融机构所获年净补贴/年均利息收入

A—借入的贴息资金的平均余额

m—该机构应该支付的借款利率

c—农村信用社为其平均年优惠借款实际支付的加权平均年利率

E—年平均所有者权益

k—农村金融机构所接受的所有年度补贴合计(如国家所支付的部分或全部操作费用)p—报告的税前年利润(经过对贷款损失准备金,通货膨胀等的调整)

LP*I—贷款余额所赚取的利息

补贴依赖指数(SDI)为零,表示该机构已经实现完全的持续性;补贴依赖指数为1,表示普遍将平均贷款利率增加一倍才可以取消补贴;补贴依赖指数的最小值是-1,但没有最大值界限(Benjamin,1994)。通过对农村信用社SDI值历年的比较,若该指标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则说明信用社经营业绩的好转和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增强。这些指标虽不能对农村信用社运作的经济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数量分析方法来度量一个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并使与扶持机构相关的社会成本透明化(世界银行,1992)。

因此从农村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根据金融功能观的理论,笔者提出以下关于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第一类,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活力评价指标,包括反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资产安全性等财务指标。

第二类,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评价指标,包括对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评价以及内部稽核、审计、决策的独立性等,可以参考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的体系设计。第三类,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可以用目标客户覆盖面和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性两个指标来衡量。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的惟一体现是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是农户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的资金融通量对民间融资比率的提高,是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目标的实现。如果在农村地区,资金融通的瓶颈现象依然存在,农户的资金需求依然要通过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那便与此次改革的初衷相悖了。通过用以上三类指标,具体衡量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并与改革成本相比较,才能得出一份客观、公正的结论。

注释:

①农业商业银行税率为5%,其他商业银行的税率是6%。

②不良贷款率指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之和与贷款余额之比,它的降低可以通过清收不良贷款、利用盈利核销不良贷款以及增加贷款余额的方法。

③《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4季度

④《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1季度

⑤《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3季度。

⑥陆磊.降低准入门槛是不够的.财经,2007(1)

⑦J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 products,World Bank,1999

【参考文献】

[1]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 products[J].World Bank,1999.

[2]JACOBYARON Successful rural finance institutions[A].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C].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2.150.

[3]李明贤,黄亚林.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本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42-45.

[4]刘民权,徐忠.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探索[J].金融研究,2005,(4):99-113.

[5]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进展——访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张功平[J].农村金融,2005,(16):35-36.

[6]宋磊.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与创新[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24-26.

[7]王硕平.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得失五年后[J].南方金融,2005,(2):38-41.

[8]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1):23-39.

[9]张元红.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观点综述[J].中国经济导刊,2005,(11):19-20.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财务分析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XX七财务分析报告

XXXXXXXXXXXXXXXXX:

我县农村信用社上半年在州办事处、银监局和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下,在各级地方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加强信贷支农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上半年财务活动情况分析如下:

一、各项存款

截止x月末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为xx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xxx万元,增长xxxx%,较年初增加xxx万元,增长xxxx%,其中活期存款xxxxx万元,占存款总额的xxx%,较上年同期增加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xx%,定期存款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x万元,增长xxxxxxxxx%。

二、各项贷款

截止x月末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xxxxx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x万元,增xxxxxx%,较上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x%,其中正常贷款xx万元,不良贷款xx万元,分别占贷款总额的xx贷xx万元,较上年同期加xx元,增长xx%,农业贷款占累计发放数的x%。收回x万元,其中收回不良贷款x万元。存贷比例xX%。

- 1 -

三、财务收支情况

表内总收入x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一是贷款利息收入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X%(农户贷款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XX%,农村工商业贷款利息x元,(其中应收利息x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X%),其他贷款利息收入X.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XX%)。二是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元,递减XX.XX%,其中存入农业银行利息收入X.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XX,存入人行利息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XX%。

表内总支出X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XX%,其中一是利息支出X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X万元,增长XX%;二是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XX%;三是营业费用XX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万元,递减X.XX%;四是其他营业支出XX.X万元,较上年增加X.X万元,增长XX.XX%(其中固定资产折旧XX.X万元,呆帐准备金XX.X万元):五是营业税及附加X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X.X万元,递减X.XX%;六是营业外支出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X%。

四、盈亏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我社上半年亏损xxxx元,较上年同期增加xxxx万元。

- 2 -

五、下半年财务工作计划

X、进一步推行农户小额贷款,深入扎实开展“五个一”信贷支农工作和“党员农贷快车”的活动。

X、积极开展按季收息工作,努力盘活不良贷款。

X、加大组织存款力度,有效增加低成本存款。

X、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以“增收节支、勤俭办社、艰苦创业”为指导,为完成全年任务达下坚实基础。

xxxxxxxxx

- 3 -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析

1、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是放贷人员未尽职调查客户所有信息而盲目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与客户串通,或直接使用虚假客户资料骗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三是未核实第一还款来源或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向客户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四是房产中介机构以虚假购房人名义申请二手房贷款,骗取信用社信用;四是内外勾结编造客户资料骗取信用社贷款;五是因未及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而使开发商有机会将抵押物重复销售等。

2、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一是内部人员编造、窃取客户资料假名、冒名骗取贷款;二是为规避放款权限而化整为零为客户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三是客户出具虚假收入证明、诈骗信用社贷款等。

3、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一是内部人员未对个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尽职调查,不了解贷款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二是向无营业执照的自然人或法人客户发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三是抵押物未按规定到有权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形成无效抵押或未按规定保管抵押物;四是贷款抵押物被恶意抽走或变更,形成无效抵押或抵押不足等。

4、个人质押贷款:一是质押单证办理止付手续或手续不严密,质押单证未经所有权人书面承诺、签字,形成无效质押;二是未对保单、存单等质押物进行真实性验证;三是申请人以假存单和假有价单证办理质押贷款等。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三农”的发展、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当地农户的发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不符合贷款条件和范围的农户发放信用贷款;二是贷前调查不深入,还款来源不充足;三是未对贷款用途进行深入调查,造成转移用途和帮贷的现象较多;三是超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四是借款人未亲自到场而由家属办理又未办理相关授权手续;五是贷款催收不及时,导致贷款丧失诉讼时效等。

归结起来,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二是法律意识淡薄,借款手续容易存在瑕疵。三是对已产生风险的信贷资产保全不及时,催收手段单一,催收主动性差,不能根据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的清收措施,错过最佳清收时机。

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我区联社为例,现有信贷人员28名,平均年龄38岁,虽然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86%,但整体素质并不高,在接受新知识、新制度、新法律手段的能力上不足,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信贷业务的分析判断不全面。同时,信贷人员人均管理贷款500笔左右,同时兼顾存款、中间业务、支农宣传、信用评定、贷款清收等一系列工作,人均业务量偏大。此外,随着社会的开放,泥沙俱下,部分信贷人员道德意识削弱,存在一些有悖于金融业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检查激励机制不到位。基层信用社服务的地域范围广、客户多、人员少,检查部门对信贷人员业务检查面不够全,监控手段落后,监督效果不明显。同时,对信贷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信贷操作不规范,依法管贷意识不强,给信贷业务留下风险隐患。

(三)制度执行不严。在日常贷款管理中,大多数信用社对联社下发的制度办法照抄照搬,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细化,导致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一些信用社负责人在工作中疏于监督和管理,未认真规范和监督信贷人员行为,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另外,由于基层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在贷款前不能深入调查,准确评估风险;在贷款放出后不能做到及时跟踪检查,导致贷款出现风险难以控制。

上一篇:农家乐美术教学反思下一篇:南京外国语学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