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2024-05-20

个人信用评级指标(精选6篇)

篇1: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定量指标口径说明

一、资本充足状况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一)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 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之后再减去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二)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核心资本净额等于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减项的值。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要求执行。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三)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1.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

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各项贷款指农村信用社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2.不良资产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期末余额/信用风险资产期末余额×100%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其中,不良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相同;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四)正常贷款迁徙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五)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期末余额/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 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指银行根据对信用风险资产预计损失实际计提的准备。

信用风险资产定义与不良资产率指标中定义一致。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是指依据信用风险资产的质量分类情况应提取准备的金额。其中,贷款应提准备主要依据《贷款损

失准备计提指引》及相关法规确定;贷款以外信用风险资产的应提准备标准将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贷款实际计提准备包括实际计提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三种准备,定义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一致。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

贷款应提准备主要依据《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及相关法规确定。

(六)单一集团客户贷款比例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单一集团客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

(七)十大集团客户贷款比例

十大集团客户贷款比例=十大集团客户贷款比例/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

(八)不良信贷资产余额下降率

不良信贷资产下降率=(100%-不良信贷资产本期末实际余额)/不良信贷资产上期末实际余额×100%

不良信贷资产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待处理抵债资产期末余额-抵债资产待变现利息期末余额

三、盈利状况

(九)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净利润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损益表中净利润。资产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余额。

(十)资本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所有者权益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余额。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十一)成本收入比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 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

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

(十二)风险资产利润率 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风险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加权风险资产×100% 净利润定义与资产利润率指标中定义一致。加权风险资产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四、流动性风险

(十三)流动性比例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表中各项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应收账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随时可抛售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各种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

(十四)核心负债依存度

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期末余额/总负债期末余额×100%。

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

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

总负债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总额。

(十五)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具体内容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中“基础报表资产负债表附注G01附注V”

(十六)(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余额-运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各项存款

各项贷款口径同不良贷款率中的各项贷款

各项存款包括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银行卡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应解汇款和结算保证金存款。

(十七)拆入资金比例

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各项存款×100%

拆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

各项存款同存贷款比例中的各项存款。

篇2: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一.信用评级及贷款业务相关流程 1.资格初审

本环节要对客户做资格审查,对客户提供的有关材料进行初审。这里要求注意的是,对已做客户评价和未作客户评价的客户要区别对待。

2.调查评价

对客户初审合格后即进入调查评价环节。先看客户是否需要出具贷款意向书,如需要,就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如初步调查合格,就先出具贷款意向书,然后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调查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评价

客户评价是指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客户的偿债能力作出全面的评价。该评价包括客户信用评级和确定对该客户的信贷业务总控制量(也叫授信额度)两大方面。

(2).业务评价

业务评价是指对客户申请的某比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和成本效益情况加以分析,如是固定资产贷款,就是开展项目评估的过程。

(3).担保评价

担保评价是指对客户为申请信贷业务而提供的担保措施的合法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

3.审批

是指对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并根据合规的申报材料对信贷业务进行审批的过程。

4.发放

是指根据审批决策意见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如有的项目是有条件同意发放,则需要落实贷前条件,待客户协商落实后再签订有关信贷业务合同。合同签订后要监督客户按照规定的用途支用贷款。

5.贷后管理

包括对信贷资产的检查、回收、展期重组及不良信贷资产经营管理等。

二.客户信用等级的概念

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简称客户信用评级)是对商业银行各类信贷客户在内外

因素作用下的偿债能力变化可能导致的违约风险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其内容 包括客户资信调查、财务状况分析和信用风险因素的揭示与风险抵消因素的权衡比较,评定信用等级。一般而言,客户信用等级是用来反映客户偿还债务能力高 低和还债意愿强弱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普遍开展对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但对评价客户信用等级的具体的指标构成则不尽相同。如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就是主要从客户的市场竞争力、资产流动性、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考察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把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F级等七个等级。

三.信用等级在信贷政策中的基础性作用

客户信用等级是商业银行管理与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营销与服务对象选择、信贷政策和审批决策、授权与授信客户的资信实力不太理想,客户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从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结果来讲,对于低于A级信用等级的客户一般就会分类到次级及以下类别,也就是这些客户的贷款会划归到不良贷款类别。

信用等级是利率和费率定价的基础。在国有商业银行利率管制放开之前,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政策是:存款利率是全国统一,存款利率不准上浮;贷款利率国有商业银行则是在法定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幅度为20%,最低下浮10%。一般地商业银行对AAA级客户贷款利率不会上浮,对其中的一些绩优客户贷款利率会下浮5-10%,对AA级客户贷款利率最低也可下浮10%。举例说明:

如2003建设银行扬州市分行单户授信审批权限为5800万元人民币,即对于任何一个客户的信用需求总量如果在5800万元以下,建设银行扬州市分行均有权审批发放。并且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等级水平,这一单户授信控制量还可以上浮一定比例,如AAA级客户可上浮至5800万元**(1+30%)=7540万元,AA级客户可上浮至6960万元。A级客户可上浮至6380万元。如客户有超过单户授信控制量浮动幅度的信用需求,须向管辖(如省分行)逐户申报 授信额度。

信用等级各级别的参考定义表:

信用等级 市场竞争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偿债能力、发展前景、风险状况 AAA很强、很好、很高、很强、很好、很小 AA 好、好、高、强、很好、较小 A

较好、较好、较高、较强、好、(原文乱码不清)BBB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可以计量 BB 较差、较差、较差、较弱、较差、较大 B

很差、很差、很差、很弱、很差、很大

F

不符合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客户或存量可疑损失类客户

四.中国建设银行现行客户信用评级评价指标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综合的方法,对于定性指标也设定一定的份值。

定性指标由评价人员根据情况判断得分。定量指标的评价采用“功效记分”

方法,该方法是在选定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指标都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满意值,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际值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功效分数:

指标的功效分数=(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不允许值)/(指标的满意值-指标的不允许值)将指标的功效分数乘以该指标的权数,得到该项指标的评价得分,比满意值好得满分,比不允许值差得零分。

:

客户信用评级标准表: 信用等级总得分s 市场竞争力得分c 流动性得分L 管理水平得分M 其它指标说明

AAA70

AA60

BBB450

篇3: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关键词:指标选取,信用评级,因子分析

一、引言

不同指标对结果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 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又非常密切, 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必然存在不必要的指标变量。而指标的精简程度直接影响模型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以信用评估为例, 信用评价指标作为信用评估的基础居于核心地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信用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统计方法, 另一类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在统计计量方法如回归模型中, 指标的冗余会导致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在智能技术方法中, 庞杂的指标占用大量存储空间, 不仅降低模型的运算速度, 也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 如何减少信息冗余, 建立一套精简的指标体系, 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指标选择的方法上, 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如Bachir Sakaa、Saifi Merdas等人 (2015) 在对流域的研究中利用因子分析将30个变量分为四组, 马晓青等人 (2012) 在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信用评估前先用因子分析缩减变量, 但是对于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而言, 如果指标之间的的相关程度不高, 在一定解释能力的情况下选取的因子就会较多, 选择因子的代表性也会逐渐降低。且这种方法改变了指标的原始性, 不便于直接使用。特征选择也是常用方法之一, Antonio J.Torija、Diego P.Ruiz (2016) 在噪声影响研究中利用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对指标精简。我国自刘扬、刘伟江 (2006) 将特征选择方法引入指标选取, 史小康 (2015) 、熊志斌 (2016) 等人也都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探究和应用。现在一种更为流行的方法是粗糙集, 其基本思想是将不确定或不精确的信息用已有的知识库进行描述。肖智、李文娟 (2011) 针对神经网络方法训练时间长、结构复杂的特点引入粗糙集, 形成RS-ANN模型。同样的原因, 杜婷 (2012) 将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结合建立评估模型。这些方法有其明显优势, 但也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前提。此外, 还有徐映梅、丁俊君 (2007) 基于指标间的关联性、因果性和动态相依性进行宏观经济指标选取, 沈沛龙、田菁 (2011) 将马田系统运用于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 在不降低准确度的情况下剔除对预测结果产生负面影响的指标等。

笔者认为本研究中指标的选择相比起同类问题有以下特点和要求: (1) 以个别公司的时序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因此无法建立时间序列数据对指标关系进行研究; (2) 大多数指标选择方法需要训练样本或者被解释变量, 而本问题中的信用等级为非客观变量, 也是通过对指标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得到的, 若以其为标准选取指标, 则存在逻辑上的循环论证错误。因此, 本文仅从指标的相互关系出发, 减少指标间的冗余性和共线性; (3) 一般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是将原变量用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因子代替, 这样虽能减少模型中的变量, 但原数据的收集工作依然庞大。本文希望通过直接减少原变量, 从数据的来源和使用两方面减少数据压力。

对于以上特点和要求, 已有的方法均效果不佳或难以适用, 故需要基于以上观点构建一套新的方法, 利用因子载荷系数并结合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 达到精简指标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方法概述

当指标间相关性较低时, 为保证指标的解释能力需要选取较多的因子, 而随着因子解释能力的减弱, 提取的指标的代表性也在减弱。为避免这一情况, 可先进行聚类分析, 将性质相近的指标归类分组, 将问题分解以便分别提取代表性指标。为检验各组是否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 在对指标组进行提取之前, 还要先进行巴特利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检验组内指标间是否具有足够显著的相关关系。符合检验要求的指标组可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 即通过求解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提取具有最大载荷因子的指标。而对于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指标组, 可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指标的提取。

利用旋转后载荷矩阵提取指标为本方法的核心, 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 因子分析理论

因子分析的第一步是求解因子载荷矩阵,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主成分法。主成分法从寻找公共因子的相关阵出发, 找出p个主成分。将p个主成份表示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 并进行从X到Y的可逆转换。为了把Y转化为合适的公因子, 须将主成分Y变为方差为1的变量, 为此要将Y除以其标准差。最终式子呈现如下形式:

这样就得到了载荷矩阵A和一组初始公因子。对于因子数目的选取, 通常以特征根大于1或使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为标准。

然而得到的初始因子解各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是很突出, 为了使因子的实际含义清晰, 可对其进行旋转, 尽可能使新的因子载荷系数要么接近于1或0, 越接近1说明提取的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相关性越强, 即对该变量的解释能力越强。

这里介绍基于方差最大法的正交旋转方法。在只考虑两个因子的正交旋转时, 令载荷因子A右乘一正交矩阵得到矩阵B。为使得每个变量都仅与一个因子相关, 这里要求 (b211, b221, …b2p1) 与 (b212, b222, …b2p2) 两组数据的方差尽可能大, 即下面式子中的G最大:

当因子个数大于两个时, 逐步对因子两两进行上述旋转, 重复多次直到总方差无较大改变即可停止。

经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会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即每一个因子都与一部分原始变量高度相关而与另一部分原始变量几乎不相关。这说明每个因子都体现了相应一类指标的共同特性, 且系数越大, 这种相关性越强。因此可以选择这一类指标中载荷系数最大的指标作为这一类特性的代表性指标。

三、基于上市企业信用评估的实证分析

吴金星 (2003) 在其对企业信用评级的研究中验证了财务指标作为信用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此处也以财务分析为基础, 选取定量指标、相对指标, 在综合考虑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下, 初步选取以下23个指标为研究对象:销售利润率 (I1) 、资产报酬率 (I2) 、成本利润率 (I3) 、股本报酬率 (I4) 、应收账款周转率 (I5) 、存货周转率 (I6) 、固定资产周转率 (I7) 、总资产周转率 (I8) 、销售现金比 (I9) 、资产现金回收率 (I10) 、销售收入增长率 (I11) 、净利润增长率 (I12) 、所有者权益增长率 (I13)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 (I14) 、资产负债率 (I15) 、有形资产负债率 (I16) 、固定资产比率 (I17) 、权益乘数 (I18) 、产权比率 (I19) 、流动比率 (I20) 、速动比率 (I21) 、流动负债保障率 (I22) 、负债保障率 (I23) 。

下面以50家上市公司2015年年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具体分析。

(一) 指标聚类分组

用SPSS22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取聚类重新标定距离等于20为划分标准将指标分为四组。第一组包括流动负债保障率 (I22) 、负债保障率 (I23) 、资产现金回收率 (I10) 、销售现金比 (I9) 、流动比率 (I20) 、速动比率 (I21) 、应收账款周转率 (I5) , 第二组包括成本利润率 (I3) 、存货周转率 (I6) 、固定资产比率 (I17) , 第三组包括资产报酬率 (I2) 、股本报酬率 (I4) 、销售利润率 (I1) 、销售收入增长率 (I11) 、净利润增长率 (I12) 、权益乘数 (I18) 、所有者权益增长率 (I13) 、固定资产周转率 (I7) 、总资产周转率 (I8) , 第四组包括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 (I14) 、有形资产负债率 (I16) 、资产负债率 (I15) 、产权比率 (I19) 。

(二) 因子分析可行性的检验与判断

利用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来判断指标组是否可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

经操作,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为, 四组指标的统计观测值较大, 对应的概率P值均小于一般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有充分理由认为这四组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

KMO检验统计量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 经检验, 四个组的KMO检验统计量分别为0.669, 0.491、0.662、0.438, 根据Kaiser的度量标准, 第二组和第四组的KMO值低于0.6, 组内指标相关性较弱。

以上检验结果说明每个组中都至少有一对线性相关指标, 即每个组都存在冗余变量, 但是整组的相关性受平均水平的影响, 因此指标变量数较少的第二组和第四组的KMO统计量显示出较低水平。考虑到因子分析的前提与特点, 这里仅对第一组和第三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而对第二组和第四组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即可。

(三) 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选择

这里以第一组为例进行因子分析, 第三组同理。

因子分析的第一步是求出因子载荷矩阵。其中, 最简单也最广为使用的是主成分法。对于公共因子的选取, 这里以使方差累计贡献率超过85%为标准, 在减少变量数目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信息流失。在这一标准下对第一组共提取出三个公共因子,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240%。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因素F1对I10、I22、I23、I9均有较高解释能力, 而对其他指标的解释能力较弱, 说明I10、I22、I23、I9是具有强相关关系的一类指标, 且与其他指标几乎不相关, 取其中载荷因子最大的I10作为代表性指标。因素F2与I21、I20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同样取载荷因子最大的I21作为代表性指标。因素F3仅与I5强相关, 说明这一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都较弱。因此, 可对第一组提取资产现金回收率 (I10) 、速动比率 (I21) 、应收账款周转率 (I5) 这三个指标。

根据同样的方法, 对第三组提取净利润增长率 (I12) 、销售利润率 (I1) 、总资产周转率 (I8) 这三个指标。

(四) 根据相关性对剩余指标的选取

第二组和第四组指标数量较少, 经KMO检验可知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不够良好, 故这里从相关性检验入手并结合回归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

第二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可知, I6与其他两变量的相关性均较高, 而另外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为检验I6与I3、I17是否共线性, 我们对其进行回归, 对方程得显著性检验中, P=5.4267E-9<<0.01, 有充分把握认为该回归方程有效。说明I6可由I3和I17的线性组合进行表示, 将其剔除。因此, 第二组指标中可选取成本利润率 (I3) 和固定资产比率 (I17) 。

对第四组同样先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矩阵 (见表3) , I14和I16、I15和I19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为了降低指标之间信息的冗余性, 仅需从I14和I16、I15和I19中分别选择一个指标即可。考虑指标间的低相关性和指标常用性, 最终选择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 (I14) 和资产负债率 (I15) 。

(五) 结果的相关性检验

综合上述讨论, 简化后的指标体系包括:资产现金回收率 (I10) 、速动比率 (I21) 、应收账款周转率 (I5) 、净利润增长率 (I12) 、销售利润率 (I1) 、总资产周转率 (I8) 、成本利润率 (I3) 和、固定资产比率 (I17) 、有形资产负债率 (I16) 、资产负债率 (I15) 。表4为这10个最终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基本控制在0.5以下, 说明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信息的冗余程度。 (表5)

四、结语

对于现在普遍使用的信用评估方法, 指标精简在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发, 构造一套新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为, 先用聚类分析将众多指标分为几个相关性较高的指标组, 对指标组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其中对通过检验的指标组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旋转后的载荷矩阵提取每个因子对应指标, 而没有通过检验的指标组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

以2015年度上市企业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最终将23个指标简化为10个代表性指标,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被降到充分小, 基本达到了精简的目的。但是对于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 以及对最终评价结果的解释力, 还需要在这套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方法对指标进行赋权。

篇4: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关键词: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2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05

一、引言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也称资信评级、信用评估或资信评估)是指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未来完全或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业务。最近,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财政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成的课题组发表了《美国渗控我国信用评级业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研究报告》[1],以详实的资料揭露了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评级机构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掌握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

国内部分学者已经提出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开放过度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然而,对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开放度的衡量问题,一直没有相关的研究与评价。本文以经济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的内涵和度量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的具体情况,站在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角度上,初步构建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指标体系。

二、信用评级开放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对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笔者引入经济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的借鉴研究。

(一)经济开放度

1.经济开放度的内涵

经济开放度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体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跨越本区域参与到其他区域生产与消费活动的程度。从计量角度来看,开放度可分为两方面:一国经济在总量规模上的开放度(即对外开放的广度)和一国经济在价格上的开放度(即对外开放的深度)。

对外开放广度指该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经济之间往来的总量占其经济规模的比重,对外开放深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动与国外经济活动一体化的程度。真正能够反映一国对外开放总体水平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包括了对外开放广度和对外开放深度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2.经济开放度的度量

(1)国外关于经济开放度的度量

二战后,国外学者对经济开放度的度量主要是采用外贸依存度,即一国对外贸易额与该国国内贸易总值的比值。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国外学者对经济开放度的研究逐渐沿着贸易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

(2)国内关于经济开放度的度量

李翀(1998)提出度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必须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三个方面着手;姜波克(1999)认为,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主要包括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黄繁华(2001)构建的经济开放度计算公式是:经济开放度=商品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直接投资开放度+间接投资开放度;胡智、刘志雄(2005)选取了贸易开放度、实际关税率、金融开放度、投资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这五项代表性指标,引入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开放度进行测算,较好地解决了各项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

(二)金融开放度

1.金融开放度的内涵

金融开放是指一国金融业向全球开放,其金融活动跨出国界,并且与各国金融融合在一起。金融开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和本国金融机构走进国外市场。同时,金融开放具有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涵:从静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对国外资金和资本的开放;从动态来看,金融开放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金融封闭状态向金融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2]。

2.金融开放度的度量

(1)国外关于金融开放度的度量

Williamson与Mahar(1998)提出全面的金融开放包含六大范畴:1)信贷控制的取缔;2)利率限制的取消;3)金融服务的自由准入;4)银行的经营自主权;5)银行产权私有化;6)国际资本自由流动;Aaditya Mattoo(1998)对商业银行开放度的衡量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服务贸易不同的提供方式和贸易政策进行评估,尤其是各成员国提交的承诺表中关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3]。

(2)国内关于金融开放度的度量

李翀认为,衡量一国金融开放的指标是对外资产和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罗龙提出,资金开放度=(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吸收的外国证券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总额+其他长期资本流动)/国内生产总值;傅均文在其基础上加入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这一因素得出:开放型金融深化度=(对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内证券投资+对外证券投资+对内其他投资+对外其他投资+外资银行贷款额)/国内生产总值;姜波克(1999)建立了关于金融开放度的测量模型,即:AO金融业=(直接投资总额/GDP+证券投资总额/GDP+其他投资总额/GDP+央行国外净资产/央行总资产)/2[4]。

因为目前暂无信用评级开放度的理论研究,而信用评级又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经济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的理论对其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因此,本文在其逻辑起点上提出了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的内涵,作为构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的状况分析

(一)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的基础环境

1.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为推动我国短期融资债券市场建设,形成了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5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然而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联合资信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中期票据市场中,由外资参股的联合资信和中诚信两家评级机构在发行期数和发行主体数量的评级市场中占有80%的份额,其中联合资信在发行期数和发行主体数量的评级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7.78%和32.2%,而中诚信则分别为42.05%和47.03%,大公分别占11.65%和11.44%。由此可见,外资参股的评级机构已占据了中国债券评级业务的半壁江山,中国评级的话语权已经丧失(见图2)。

2.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开放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还存在着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法规、缺乏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及监管制度和严重缺乏信用评级话语权这四个问题。

(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进程及其内涵

在构建衡量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指标体系之前,本文先就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开放进程等级及各等级对应的内涵进行概述。笔者参考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开放进程研究成果[5],按照信用评级业的市场准入和业务经营限制的程度不同,信用评级行业开放进程可以分为信用评级行业不开放、低度开放、中度开放、高度开放、完全开放5个等级(见表1)。

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符合“信用评级市场完全开放”阶段中的“对外资评级机构完全取消外资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和经营股权的限制”,然而还未能切实有效地做到“对境外金融机构的介入和重组兼并遵循审慎性原则,采取系统而有效的监管体系”,同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由外资高度垄断的现状,我国信用评级市场极易出现部分学者提出的“过度开放”的问题,而信用评级市场过度开放会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带来很大危害,因此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的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目前还没有信用评级开放度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以经济开放度、金融开放度的理论思想为基础,借鉴我国商业银行开放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

四、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内涵

笔者认为,信用评级市场开放是对外开放的一项长期政策,具有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涵。从静态来看,信用评级市场开放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允许境外评级机构采取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以及自然人存在这四种贸易形式向本国企业和居民提供信用评级服务;从动态来看,信用评级市场开放是一国或一个地区逐步消除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和业务经营的限制,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度量和评价分析一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进行:一是东道国信用评级业的市场准入情况;二是外资信用评级业务的经营情况;三是东道国外资信用评级的市场份额;四是东道国本国商业信用评级的国际化程度。

(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预选

本文运用AHP法,按照支配关系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具有多级阶梯层次的因素体系,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层次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重要性,从而建立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形成重要性的先后排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可见,AHP法是一个综合分解、判断、综合过程的方法体系。下面,本文将分三步来建立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1)建立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并计算出被比较因素相对权重;(3)计算各层次的组合权重。

根据由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本文的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共32个指标组成。一级指标(即目标层)即为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二级指标(即准则层)由市场准入开放度、经营开放度、市场份额和东道国信用评级国际化程度四个指标构成。其中,市场准入开放度和经营开放度指标多为定性指标,市场份额和东道国信用评级国际化程度多采用定量指标分析。

(三)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本文首先构造两两判断矩阵,然后确定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本文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就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的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引入1-9的比例标度(见表2)对其进行定量化处理。本文结合多方面的的意见,构造了16个两两判断矩阵。

2.计算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

根据判断矩阵的结果,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快速准确地得到了两两比较矩阵的排序权值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在计算过程中,通过一致性检验对不符合一致性的两两比较判断进行了调整,得到了满足一致性的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ω。

3.确定各层次因素的组合权重

本文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并检验总的判断一致性,得到表3的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表。

以上是结合多方面的意见得出的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表,其中市场准入开放度权重为0.4673、经营开放度权重为0.2772、市场份额权重为0.1601、东道国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程度权重为0.0954,较符合其各自对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度的实际影响,其余各级指标权重分布也比较合理。

五、规范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的政策建议

为维护我国的金融主权、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技术的信息安全,我国必须规范信用评级市场开放进程,整合行业资源,建立有公信力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争取在国际评级领域的话语权。借鉴世界各国的做法,结合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基本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法律监管,培育评级市场

对资信评级行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与措施,使本国评级机构有能力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并在国际上争取应有的金融事务话语权。完善监管体系,建立信用评级业务的准入和退市制度。加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积极培育我国信用评级市场,提高评级机构自身素质和评级质量,引导、培育和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二)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完善行业自律

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和评级指标体系科学性的研究,并能根据环境变化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加强评级行业的队伍建设,注重行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资信评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我国评级行业加快发展[6]。

国家与机构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必将促进我国本土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使其能够掌握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话语权,同时往国际化方向发展,实现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健康开放。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美国渗控我国信用评级业严重威胁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研究报告课题组.美国控制我2/3信用评级市场 严重威胁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N].经济参考报,2010-04-12(8).

[2]王营.经济开放度测算方法综述[J].经济理论研究,2006(9):98-100.

[3]Aaditya Mattoo.Liberalisation Commitments of the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R].1998.

[4]毛旻旸,杜玉兰.中国金融开放度研究[J].江苏商论,2007(9):167-169.

[5]王伟.我国商业银行开放程度及评价指标体系[J].国际金融,2006(6):48-52.

篇5: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一、个人信用与个人信用制度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个人信用被严格禁止,个人信用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是在“九五”末期国内市场出现疲软、内需不足的形势下提出并开始起步的,是随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增加而产生的客观要求。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失信现象严重。面对这些,就银行而言,为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体系。从上海“个人征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实践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上海市在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后,人们在申办信用卡时,不必再费精力找担保人和提交需单位盖章的个人信用资料,只要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或军官证等有效证件即可。银行可以依据联合征信体系,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降低放贷的风险。对于贷款人来说,则要考虑自己恶意透支的代价,从而加强自律。因为“信用身份证”将对人们的每一笔信贷记录备案,一旦出现恶意透支,则意味着失信于整个社会。因此,建立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体系既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概述

个人信用是一个供分析使用的概念,它在实际的应用中还要具体量化为有关的指标,这些具体化的指标的获得就需要借助于个人信用等级的评估。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是对某一特定对象,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检验和计量,并科学、客观地做出全面评价的过程。在我国,由于受到文化传统、法律环境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统一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的个人信用制度,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2000年末到2001年初,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信实业银行相继在广州、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推出贷记卡。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从2002年1月1日起,深圳市为了建立深圳市个人信用制度,开始执行本市制定的《个

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明确自2003年1月1日起,住房公积金贷款和贴息贷款使用个人信用评估报告,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资信审查。2003年1月8日,北京市历史上第一份住房贷款《个人信用评估报告》正式出台。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成功,实现了在15家商业银行的7个城市的联网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于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2005年12月实现了个人信用信息全国联网查询。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资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把个人信用引入到信贷管

理中来。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石家庄市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贷款的决策依据。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用等级指标体系建立

商业银行个人信用等级指标体系设立的目的简述为银行对债务人在债务期满时偿债能力和意愿的预测。但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分析过程并不是很容易描述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的判断,并且是对未来的预测。

(一)个人信用评分框架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两部分。个人信用档案主要由个人的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税务情况、个人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记录、个人储蓄和债务记录、个人信用历史、个人资产情况、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等资料组成,是个人信用的原始资料。

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是通过客观公允的评估方法把个人信用的原始资料量化处理,得到在经济活动中易于引用的个人信用评分。

(二)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指标体系

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在个人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科学地评估、预测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才能预测贷款到期时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为上级领导进行贷款审查和审批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银行效益。

1.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内存在的依存和逻辑关系将其划分层次,选择了4大类21个指标来全面评价个人信用等级,从而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根据客户的情况,分别计算21项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加权计算每类的实际得分。计算公式为:

B1(自然状况)= { 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称,户口 }B2(职业)= { 单位类别,单位发展状况,岗位性质,在本岗位工作年限}

B3(收入及财产)= { 收入及资产,个人月均收入,家庭月均收入,易变现资产,其它资产,家庭负债率 }

B4(与银行关系)= {本行帐户,结算情况,中间业务往来,存贷比例,借款情况,不良记录}

信用等级 = B1 + B2 + B3 + B4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采用百分制,按评分标准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客户的信用等级按分数依次划分为六个等级:AAA、AA、A、BBB、BB、B。

信用等级的得分区间:90分(含90分)以上为AAA级,80分(含80分)以上为AA级,70分(含70分)以上为A级,60分(含60分)以上为BBB级,50分(含50分)以上为BB级,50分以下为B级。

2.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所需21个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分,其中有12个定性指标和9个定量指标。根据定量指标的评价准则又可分为3类指标: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和优化指标。

(1)定性指标在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有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职称、户口、单位类别、单位发展状况、岗位性质、中间业务往来、不良记录等。

(2)正向定量指标正向定量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在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指标体系中,正向定量指标有:在本岗位年限、个人月均收入、家庭月均收入、易变现资产、其它资产、存贷比例等。因这类指标是越大越好,该类指标选用所有最大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

(3)负向定量指标负向指标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在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与预测指标体系中,负向定量指标有家庭负债率指标。

(4)优化指标优化指标是指指标具有一个最优的取值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标。在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中,属优化指标的有客户年龄指标。目前研究表明,该指标取36~50比较理想。

四、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尚欠完善和发达,涉及个人信用征信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甚至处于盲点的问题一时还无法迅速解决,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和运用难以交给由社会自行组建的商业性资信服务公司用市场法则来完成。因此,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来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在现阶段是难以推行和实施的,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参与和推动,就显得尤为必要且无可回避。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个人信用体系框架的构建,可实施的途径是,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和政府信用管理相关机构领导,各商业银行参加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目前,据此理论建立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成功开始运行,标志着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篇6:信用评级培训心得

我国目前缺乏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而要发展本国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需从现在起就着手开发内部评级法。目前,信用模型尚不成熟,普遍适用的内部评级标准尚未建立,各家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差异较大,因此,监管当局将难以对各家银行的内部评级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比较。此外,内部评级法还包含了许多主观判断因素。这有可能导致银行监管当局和银行之间在某些风险资产的评估当中产生不同意见。

加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立法,确立信用评级工作的法律地位。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评估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它信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使信用评级行为与评级结果得到有效的法律规范,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

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坚持“三结合”:一是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统一评估体系和标准,实现评估科学化,提高评级质量。

积极培育评级市场。市场经济需要信用评级,而其规范和发展关键在于政府引导、培育和完善。一方面通过类似贷款证的规定来推动评级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鼓励跨地区的评级。提高评级机构素质和评级质量,引导、培育和完善信用评级市场。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因为信用评级主要根据的是公开披露的信息资料,评级对象能否适应外部环境和发挥内在优势最终都集中在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因此财务因素分析在评级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上,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表现象非常严重,必然会影响评级事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在制度上保证企业不得不将真实的数字告知银行,并由此获得一个没有水分的信用级别。另外,银行评级人员也要提高识别真假数据的基本功,要培养自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提高评级水平。

上一篇:中国培训师最新排名下一篇:学转促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