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47例待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探讨

2022-10-30

疼痛是产妇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但如果疼痛剧烈刺激产妇中枢神经系统之中的交感神经, 导致其机体完全处于应激状态, 将分泌出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 进而导致其分娩难度以及疼痛程度加剧[1]。为探讨分析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对于产妇的影响, 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期间的94例待产产妇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待产妇共94例, 年龄在20~34岁之间, 平均为 (24.6±1.1) 岁。所有产妇经产前检查显示, 胎儿的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水平, 产妇均自愿参与该研究。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组47例。

1.2 方法

观察组予以硬膜外麻醉镇痛行阴道分娩:即在产妇宫口开大到约2~3 cm时, 由麻醉医师在经无菌消毒以后, 选择腰L2-3间隙作为穿刺点行硬膜外穿刺。成功置入导管并达到患者的硬膜外时, 再轻轻向头端插入3~4 cm以后再将其固定, 确认无误后予以10 m L 2%的利多卡因, 然后进行麻醉平面测试, 并注意询问产妇的疼痛情况, 以明确镇痛效果, 待患者满意以后, 连接自控式的硬膜外镇痛泵, 加入镇痛药物混合液 (0.1%的罗哌卡因+2 mg/L的芬太尼) , 控制速率为10 m L/h, 直至产妇的宫口开全以后再停止给药。待胎儿娩出直至阴道缝合整个过程中应继续给药, 结束缝合以后停止给药并拔出导管。对照组产妇不予以镇痛麻醉, 仅行常规阴道分娩。两组孕妇均予以低流量吸氧, 控制流量在2~5 L/min左右, 同时密切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胎儿的宫内情况等, 对于发生宫缩乏力、胎位异常、宫内窘迫、产程延长甚至是产程停滞且经纠正无效者, 需立即实施剖宫产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缩宫素的应用情况、疼痛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的状况等。其中, 新生儿的状况以Apgar评分评估;疼痛评定以WHO疼痛分级标准以及产妇的率表现进行评价, 其中, Ⅰ级表示无痛且能够安静地合作, Ⅱ级表示存在轻度疼痛, 能够忍受且合作, Ⅲ级表示中度疼痛, 难以忍受并且合作不佳, Ⅳ级表示重度疼痛, 不能忍受且不能合作。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行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有43例为Ⅰ~Ⅱ级疼痛, 4例为Ⅲ级疼痛, 无Ⅳ级疼痛, 镇痛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无Ⅰ~Ⅱ级疼痛, 27例Ⅲ级 (57.4%) 疼痛, 20例 (42.6%) Ⅳ级疼痛,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的产程比较

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情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中有4例发生产后出血, 平均为 (268±32) m L,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 (320±22)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产妇的分娩过程中, 子宫收缩、胎儿的胎头降低、产妇情绪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剧烈疼痛, 疼痛可导致机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大大增加, 可能导致产妇的产程延长甚至是滞产等, 严重时还将导致难产或者产后出血, 严重威胁母体及婴儿的健康[2]。因此, 选择一种镇痛效果好、起效快、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对于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生育质量非常重要。

相关研究显示, 第一产程的后期是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最剧烈的阶段, 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产妇的子宫存在规律性的收缩, 其子宫底以及宫体中的平滑肌纤维的神经丛受到巨大的牵拉以及扩张, 痛感传导至产妇的胸腰椎直至脑中央的后回, 进而产生剧烈的疼痛。而第二产程主要是由于胎儿下降以及盆底组织扩张等因素所致, 因为胎儿下降可导致产妇的阴道以及盆底周围组织巨大扩张, 可引起机体损伤反射并传导至体表, 进而表现为体表疼痛。在产妇分娩时予以有效镇痛能够显著缓解或者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 可降低血浆儿茶酚胺的含量, 对于减轻分娩时产妇宫缩性的疼痛有重要作用[2,3]。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应操作简便, 具有可靠的镇痛效果, 对于产妇及胎儿的影响较小, 不得影响产妇的运动以及产妇宫缩。其次, 应不影响产妇的意识状态, 使产妇能够清醒地参与整个分娩过程。此外, 对于产妇中转手术分娩应无影响。该研究应用的镇痛药物为罗哌卡因以及芬太尼, 经硬膜外麻醉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由于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的局麻药物, 该药物对于产妇的心脏以及血液循环均无明显影响, 且胎儿对于利多卡因的吸收量也比较小。此外, 在低浓度下, 罗哌卡因的运动及感觉分离较为明显, 因此其对于产妇的腹肌及子宫收缩均无明显的影响[4,5]。将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麻醉, 具有协同镇痛作用, 有效减轻产妇的宫缩性疼痛, 此外, 其对于胎儿的循环及呼吸均无影响。

该研究予以产妇持续泵入罗哌卡因以及小剂量的芬太尼, 结果显示, 产妇的疼痛显著减轻, 能够较好地配合分娩。且研究中发现, 观察组的第一产程以及总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且有效降低了宫内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 产妇的缩宫素应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虽然两组的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差异, 但观察组出血产妇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顺产率明显提高。表明给产妇应用罗哌卡因以及芬太尼实施联合硬膜外麻醉, 可有效镇痛, 且可显著缩短分娩产程, 对于产妇及胎儿的影响较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待产妇应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待产妇共94例,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7例, 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镇痛, 对照组行常规分娩, 未应用任何镇痛药物, 对比分析两组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情况以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娩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在待产妇中应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缩短产程, 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待产妇,镇痛分娩

参考文献

[1] 彭健红.产妇在硬膜外麻醉下分娩镇痛中的相关护理分析[J].心理医生, 2012 (10下半月版) :434.

[2] 陈常霞.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分娩镇痛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0, 8 (4) :325-326.

[3] 陈华娟.刺激乳头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产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 :125-126.

[4] 黄锡欢.硬膜外麻醉对分娩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产程观察[J].河北医学, 2011 (11) :1492-1494.

[5] 赵爱梅.硬膜外麻醉在产妇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 :14-15.

上一篇: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从实验入手下一篇:左旋氨氯地平贝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