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60例的临床观察

2022-09-11

分娩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剧烈疼痛易使产妇产生不良生理应激,从而造成母体和胎儿内环境混乱,发生胎儿窘迫。随着围产科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妇采用适当的镇痛措施从而改善母体和胎儿的氧供平衡,降低剖宫产率成为产科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我院自2008年起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分娩60例,临床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自愿要求分娩镇痛且无禁忌证的产妇60例为观察组;同期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6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头位,年龄在22~33岁之间,孕周在37~41周之间,上述有关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且2组产妇均无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

1.2 方法

产妇宫口开大2~3cm,按常规于(L2~3或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cm,注入首量镇痛液10~15mL,观察5min,排除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并证明硬膜外阻滞有效,维持量为5~10mL/h,在镇痛作用减弱时硬膜外追加用药、鼓励产妇休息或下床活动,以利于产程进展和胎先露下降,给药后严密监测胎心,定时产前检查,了解产程进展,监测宫缩情况。

注:2组各级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1.3 统计学方法

所用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表1)

采用产妇自测疼痛VRS(Verbal Rating Scale)评分法[1],参照WHO疼痛分级,以宫缩时产妇自觉疼痛反应为诊断标准。0级:无痛;Ⅰ级:轻度疼痛,可忍受,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疼痛,睡眠不安,呻吟;Ⅲ级:重度疼痛,吵闹不安。

2.2 产程及产后2h出血量(表2)

2.3 对分娩方式及胎儿宫内窘迫情况影响(表3)

3 讨论

分娩疼痛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可使产妇体内产生各种生理化改变[2]。造成母体和胎儿内环境紊乱。分析其原因:(1)由于子宫肌纤维缺血,宫颈管进行性缩短,宫口进行性扩张;(2)由于子宫韧带、腹膜受到牵拉造成的内脏痛;(3)由于软产道下部及会阴受挤压,最后与精神心理因素所引起痛阈降低,神经介质分泌增加有关[3]。

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2)对胎儿、产程影响小;(3)产妇清醒切勿运动阻滞,能主动参与分娩过程;(4)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需要,必要时可满足手术需要[4],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毒性小的特点,同时在低浓度使用时有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5]。

注:2组正常分娩与剖宫产相比。P<0.05差异显著,胎儿窘迫发生率P>0.05无明显差异

注:2组相比活跃期P<0.05,差异显著;第二、第三产程及产后2h出血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本观察研究表明,镇痛组疼痛明显减轻,活跃期明显缩短(P≤0.05其可能与提高宫颈容受性,消除产妇紧张情绪,减少儿茶酚胺释放等有关,且使用分娩镇痛后,患者仍可离床活动,有利于抬头下降和宫口扩张,因而加快产程进展。镇痛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正常分娩数明显增加(P<0.05),2组在产后出血及胎儿宫内窘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其原因:(1)消除产妇疼痛及烦躁,能够充分进食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2)降低剖宫产率。

小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明确,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可减轻疼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妇围生期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情况。结果 镇痛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活跃期明显缩短(P<0.05),正常分娩数明显增多(P<0.05),剖宫产率显著降低(P<0.05),2组在第二、第三产程、阴道助产、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小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可减轻疼痛,加速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分娩镇痛

参考文献

[1] 武庆平,姚尚龙,张小铭,等.低浓度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11):652.

[2] 徐惠芬.分娩镇痛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3):319.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

[4] 罗爱伦.患者自控镇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9~132.

[5] 庄心良,曾因明,陈拨銮,等.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8.

上一篇: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下一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