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健康教育

2022-07-05

第一篇:焦虑症的健康教育

教育焦虑症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一道道升学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一个新名词“教育焦虑症”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母爱变味,焦虑的妈妈们变得越来越凶猛了。

“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焦虑,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行为失控,于是悲剧发生了。”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类似的这种焦虑情绪在很多家庭中却相当普遍。“每年有上百个出现心理危机的孩子来咨询中心求助,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很多人抑郁、自闭、厌学、网瘾,甚至多次自杀。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大多数都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根源,就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孩子却病倒在„起跑线‟上。” 据调查,目前出现各种心理疾患的青少年呈逐年递增趋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长焦虑引发的,“教育焦虑症”正在摧毁越来越多的家庭。

“家长焦虑症”:自测焦虑症状,引发众多家长恐慌

不少家长表示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在有焦虑症状的家长中,打骂孩子已经是一种常态。大多数家长表示,都曾经不同程度打过孩子,家长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压不住火,打过之后觉得很后悔也很心疼,可下次还是忍不住。在很多家庭,亲子战争一触即发,焦虑情绪就像一种有毒气体,无处不在。这种焦虑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这些症状出现4条以上,说明已经出现焦虑,8条以上则情况严重,应当引起警惕。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边,生怕他(她)浪费时间; ■一到晚饭后就坐立不安,老想进屋看孩子做作业是否认真,但又怕打扰他;

■常常忍不住一遍遍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忍不住发脾气;

■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严厉,说话偏激,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亲切,连自己都觉得不自然;

■听说孩子要测验考试,自己便坐立不安,觉得压力比孩子还大,却要装得若无其事;

■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他; ■担心孩子太疲劳,又担心他们营养不够,内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试那天会生病;

■无论干什么,心都挂在孩子那边,坐卧不宁,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莫名其妙地抑郁、痛苦、难过,悲伤得不想做任何事,有撑不住的感觉。”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 21.6%至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焦虑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 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告诉记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这些孩子的家庭通常亲子矛盾很突出。”她表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的形象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等,“很多孩子有明显的考试焦虑症,有些孩子出现幻觉,抑郁自闭,有自杀倾向;有的出现心理倒退症状,二十出头还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还有严重的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据了解,来到美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所说的很多话令人听起来非常痛心,“有次举办亲子心理沙龙,我坐在一群孩子中间,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 „我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 „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接着说。„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说这话的高三男孩已经出现典型考前焦虑症。”

“听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当今孩童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最后孩子承受不了,崩溃了。”韩美龄向记者分析。

“精神暴力”以爱的名义进行 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遗书时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

这10万元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家长曾经和邻居议论这些事情,说一个认识的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花钱买学位6年大概要花10万元,表示很贵。孩子听到了,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承受不了这种恐慌选择了轻生。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就是,儿童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焦虑。而这种恐慌正在越来越厉害地在未成年的孩子中弥漫着。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有些学生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摧毁是用爱的名义在进行。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然而越付出越焦虑,即使不像那名杀死儿子的妈妈那样直接使用暴力,但是冷暴力和精神暴力在更多的家庭存在。家长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自己连电影也没看过,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甚至还要具体说出自己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这些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把孩子压垮的时候,“家长就成功地用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谁制造了“童年恐慌”

对60所中小学2400名学生进行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超一半的学生作业时间超标、58%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76%学生因考试而心情不好……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研究”的这一组数字显示,严重扭曲的儿童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使现代的孩子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应引起社会的高度警惕。

童年恐慌原因:忽视人格教育是最大危机。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是绝对不可实现的。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危机是教育荒废的偏向,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但人格教育却被忽视了。其次,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也导致学生“童年恐慌”。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习成绩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童年恐慌: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不被人理解和成绩不好。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甚至有绝望的感受,有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主要来自学业。调查表明,升学考试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学习压力大、找不到好工作、学费高等都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年来,由于中小学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高考,为就读名牌小学和名牌中学,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更多的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公共外语考试本来是对中学以上学生或成人的,在2005年北京的公共外语考试中,小学生却成了主角。

父母过高期望间接造成童年恐慌: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指出,“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19%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针对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的调查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连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青少年专家们指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渲染了压力和恐慌氛围。“不少父母对教育规律知之甚少,教育方式简单,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不考虑孩子的压力承受能力,将成人的恐慌心理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说,“调查发现,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8.4%的父母直接警告孩子将来没有好前途。”

童年恐慌后果

童年恐慌让孩子的学习动机扭曲:童年恐慌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认知需要,从而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恶性循环地陷入到焦虑之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30.3%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将来造福社会,以及让父母满意等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调查还显示,对于本应成为儿童隐私的成绩及成绩排名,却有49.9%的儿童认为应该公开成绩,62.1%的儿童赞同成绩排名,73.6%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67.4%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也反映了相当多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竞争需要。

这种情形肯定是为孩子殚精竭虑的母亲始料不及的。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话题:什么是真爱?怎样去真爱?

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爱不能强加: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如何爱孩子,却是许多父母未必能及格的考题。孩子虽小,却是和父母有平等权利的人,爱不能强加,爱是有尊严的享有。

美国有一个儿童父母双亡,被一位富豪资助,顺利长大并完成了学业。在他大学毕业前,有一位记者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很感谢资助他的那位富豪,打算毕业后怎样报答他。这个孩子回答说:“不,我不感谢他,他用我的贫穷来换取他的名声,我们是一种等价交换,根本不需要报答和感恩!”人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弱小的人。如果在中国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想必会遭大多数国人唾弃。

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尊重是第一位的。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我们成年人还常常被人一厢情愿地去安排做不情愿的事,用这样的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想想孩子,就会明白怎么把真爱给孩子了。

留出足够空间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你吃鸡蛋的时候观察过吗?所有的鸡蛋都有空隙,因为有空隙才能生存。如果鸡蛋变成实心的,必死无疑。孙云晓说,我们家长难道还不如一个鸡蛋吗?为什么不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些磨难。磨难是人生最好的历练,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在磨难中站立起来的。如果大人替孩子打理一切,化解所有磨难,一时顺利了,或许换来终生的软弱和依赖。

父母生儿育女,就有了爱的责任,爱的唯一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除了学习,更要注重品德、性格、体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单纯注重学习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畸形的,不能真正适应未来生活,他们的独立性、动手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才干都会有缺陷。一直以来所说的“高分低能”是这类缺陷的形象化。有人认为“高分低能”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品质和能力。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上帝对谁都不会免费。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孙云晓说,我经常写的8个字是:“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亲身体验过了,才叫真切的经验,每个人实际上都是靠着经验来生活。你相信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你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怎么样做是安全的,怎么样做是危险的,这些都是你的经验告诉你的。所以我们如果对孩子包办代替,就使他丧失了这一切,使他们变得无能而脆弱,有翅膀不能飞翔,有脚不能走路,有知识不能运用,遇事就惊慌失措。现在出现一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30岁儿童”,指的是30岁的人了还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这是一种人的退化。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警醒。

最后,孙云晓给父母们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建议: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总结,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

我们讲的是现在的老师整个群体,不是个别老师,好的老师当然也有,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从德和智两方面来看,现在的老师的水平和师德很难令人恭维。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模范,但看看现在的老师,很少不势利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很多老师还有师德吗?再说说教书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靠天生,师范生在学习上只能说中等偏下,可以说思维能力说不上非常高,看看很多小升初的考题,我真的感到现在的教育走入了误区,那些百科考题都需要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都还没接触过的,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样考有意义吗?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老师不看答案的话,能答对几道题?再说说素质教育,现在比较流行谈素质教育,以为会弹琴会画画就是素质高了,在我看来,会弹钢琴跟农民会种田有何区别啊,就是一种技能,不是素质高不高的问题,真正一个人的素质要看待人接物,公德心,敬业,善良,讲信用等优秀品德。 小学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上课 的时候手背后,昂首挺胸,我们跟着照做,听老师的话,不要作错事就是好孩子,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成绩也还不错,如果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那对老师简直是感恩戴德。到了大学的时候,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要自己想,也很难想出来,这时候才明白我们的创造力已经丧失了,这该怨谁呢,我想老师是无辜的,错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

中国畸形教育下的多数学生论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个性决不是穿着前卫,行为怪诞,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早熟,处事的方法看起来都很圆滑,看似成熟,其实不然,这些都是从别人那里盗版来的,而不是自己的体会。这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和教育的方式。

都说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一个开发研制的大国,这决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阻挠了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学生最擅长的是什么,不是思考,也不是自学,通常是在等着别人来教,等学会了俨然就是师傅级的人物,我想靠这种方法中国永远也不会强盛到那里去。

也许我这也说,可能有失公允,但现实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你思想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就决定了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的,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确实,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他们的人民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我们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靠一味的灌输式的教法是绝对不行的,而要学会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研究,我想这样的效果要好的多,教育是要从小孩抓起的,等大了在培养就已经晚了。

第二篇: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教育心得

在早期教育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另一方面使其产生重大丧失感和被抛弃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要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一般孩子在2岁之前,持续跟妈妈分开9天以上,所产生的分离焦虑将终身不可逆转,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仅是因为隔代教育的不足,而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给孩子的保证。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够跟爸妈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其实是不值得同情的,该被同情的反而是孩子。

现在的家长大多了解这点,也有很多像我一样,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家长,但是在一些小事上,有时处理得不够到位。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比如简单的出门,宝爸每天都会很认真地跟小宝说清楚爸爸要去上班,晚上回来陪宝宝玩,他在家可以跟妈妈一起,想爸爸了可以打电话,然后高兴地跟他再见,让他等着爸爸回来。等宝爸回到家,一定是第一时间跟他打招呼,抱抱他,然后洗了手跟他玩。宝宝到目前为止,只是有几次流露出不舍,一直抱着爸爸不撒手,但是从来没有哭闹过,现在已经能每天很愉快地爸爸再见,然后帮我关好门。如何让宝宝有安全感,有时就是这些日常的小动作在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坚持,这也是宝爸“教育”我的。

第三篇:近期亚健康?防年关“焦虑症”

焦虑原因:回首一年碌碌无为

焦虑点评:也许说到工作现状,很多人都会用“忙”一字以概,然而,若是真让大家整理出手头的工作,仔细盘算一下这一年所成就的事情,不少人都会感觉有些迷茫。年初时信誓旦旦地定下职业发展规划,年末总结时却突然发现忙碌一年,自己好像还在原地踏步,职位、收入、能力乃至生活等等都与当初的壮志豪情相去甚远,这一年来几乎没改变,一时茫然,心里陡生焦虑。

焦虑原因:工作繁忙恐惧应酬

焦虑点评:辞旧迎新是表达谢意、联络感情的最好名义,于是各类名义下的宴请纷至沓来,稍有职权的职场人士以及以客户为衣食父母的销售人员等都难逃一轮又一轮的应酬侵袭,为权的、为利的各有其主。一来一往敬不完的酒、说不尽的话,能喝半斤却不得不喝八两。这样的应酬让人欲“逃”不能,请客的、被请的还不得不为之焦虑。

焦虑原因:新年伊始何去何从

焦虑点评:是去还是留,这是年关时困扰着大多数职场人的关键问题,选择留在原单位难有新突破;选择跳槽新单位又面临着一切从头来过和成本损失的风险,不甘心继续平庸又不敢于冒风险构成了他们对前途的焦虑。眼看春节在即,一切应该有个定局,没有应对的措施就等于被动地接受,心存忧患中只求能找到一个出口,一条指明前途方向的出路。

焦虑原因:年终奖有人欢喜有人愁

焦虑点评:年终奖是大家努力一年后的最大期盼之一,发不发年终奖、发多少、怎么发都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回顾过去的一年,是否有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是否业绩不够突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到手的年终奖,看看工资条上的阿拉伯数字,想想过年时面临的大成本支出,年终奖这一“资产主力支柱”怎能不让人欢喜让人忧呢。

焦虑原因:考核业绩最后一搏

焦虑点评:绩效考核是各公司用于衡量员工一年工作情况的量化表现,原本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机制,不想融入了太多主观因素的考核工作如今成了职场人的心理负担。

由于考核成绩直接关系薪酬多少和职位的升降,考核不合格者甚至可能丢了工作,因此,年关的绩效考核成了职场人又一放心不下的方面,每个接受考核的员工在诚惶诚恐间真恨不能拿一切努力奉献给一个体面的成绩。

专家:“年关焦虑症”是心理失衡的表现

一些人在年关遭遇心理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年关之际,许多单位的体制、人事往往会在这个时期有一个调整。而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最大压力源自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想干得出色,不想让上司的期待落空,并争取提薪升职。企业中能人甚多,这样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竞争感增强了,同时压力感也增强了。

其实,心理压力早已存在,只是到了年关,积累了长时间的压力愈加凸显出来,会出现“年关心理失衡焦虑症”的各种表现,许多心理脆弱者甚至会一蹶不振。据调查,在罹患心理疾病的职业人士中,50%以上的人是在年关的岗位调整中被蒙上心理阴影的。

专家表示,更积极的方式应该是,积极顺应职场变化,以变应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已从“追求终身的就业”变成“追求终生的就业能力”。正确的理解应该调整为,空间可能是你能力、潜力的空间,不是职位空间;而对于职位,公司提供的只能是机会,而不是空间。

消除年关焦虑症三招

方法一 备“精神年货”

每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之外,还应该有健康、家庭、亲人等许多事情值得关注,这样,才不会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心理失衡,才不会因失去某一方面的优势,就如同失去整个世界一样悲观。要善于将自己融入家庭或集体中,切莫“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通过与朋友交流、寻求专业的帮助以及心理指导等方法,尽快得到恢复。

方法二 吃“快乐水果”

大多患上年关焦虑症的人都会化郁闷为食量。水果中,香蕉、樱桃和葡萄柚可以称为“快乐水果”的前三名了。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樱桃中的花青素有抑制炎症作用。国内外科学家认为,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会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经常吃点樱桃,这些症状可有所改善。而葡萄柚浓郁的香味不但有助于提神醒脑,而且其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C,有增强抗压力的本事,使人精神愉悦。

方法三 做“阳光运动”

健康专家指出,运动是消除焦虑的最好方式。上班族在年末时不妨选择一些游戏性强、能够转移注意力的运动项目,如台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不要选择太耗费体力的运动,比如极限长跑。尽量不要选择独自慢跑的运动方式,这样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反而影响心情。如果喜欢慢跑,最好听着音乐或结伴跑,这样能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运动时,最好选择充满阳光的户外场所,因为灿烂的阳光也可以改善情绪。

第四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中学生考试焦虑》

教学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这种现象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北京孔庙都有大量考生敬香,专家分析,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有一个考生在考试时就是因为没有焦虑,考了一会就交卷出来了,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卷子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可见没有焦虑也是不行的。焦虑必须有,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有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失眠,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等。

二.焦虑的原因 A、 内部因素:

a复习不充分: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进行充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b自我期望值:从期望价值理论分析,行为取决于期望和价值,任何一个行为都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失败正确面对,避免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态。

c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泼,乐观,开朗,自信,勇于进去,对环境适应力强,易不安和兴奋。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脆弱,对自己过分苛刻,易出现负向情绪。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易焦虑,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d身体健康因素:身体不健康的人在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总想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比别人优秀,因此,他们更致力于学习方面的努力,加大自己的压力,增强了考试焦虑。

e 性别因素:女性本身的焦虑特质就比男性高,而且不良情绪的宣泄表现的没有男性明显,因此常常因为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其焦虑程度比男性偏高。

B、外部因素:

a 社会因素:现在相当的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学历看得特别重,甚至出现连厕所清洁员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的荒谬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一棒定终身”的现实社会中,这也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人为的加重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期望值,造成考试焦虑。

b 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管教过严,期望水平过高,或强迫式的学习,都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产生压力,形成考试焦虑。

c 学校因素:虽然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受到封建社会采育的教育制度的影响,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现象仍普遍。

三.如何进行调控。

A、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准确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下目标,但总幻想有奇迹的出现,这就增加了思想负担。目标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应对自己的水平、在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作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去定目标,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试来塌实得多。

B、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心中暗暗的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把他变成激励者,组织者,行为的评定者,也可以与他多多谈话,体会那种遇险不惊,沉着机智等良好心理状态。

C、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动,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动转化。有些同学的心理状态是波浪式的,时好时坏,自己也深为苦恼。这是不良心理与良好心理进行冲突,进行斗争的结果,,有时良性的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反之。当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出现时,考生就应该克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把它转化。———(应注意持之以恒)。

D、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学习的某些失败肯定存在,失意也很正常。在考试复习中,更是充满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数上,应尽量增加生活情趣,让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只要认真发行,即使在“沉闷”的课堂也有很多新鲜事,“枯燥”的复习也有许多乐趣。放松紧绷的神经,体验生活学习的精彩。

E、表现不良心理。复习考试的种种烦闷,苦恼、痛苦,考生还可以把它表现出来。第一,请老师、家长和朋友帮助。考生大可不必认为倾诉不良心理状态不好意思。请他们帮助、疏导,大脑变得清醒,心灵也得到了慰籍;第二自我宣泄。放声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以证明事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F、进考场前的自我调节: 1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考好”。

2身体的放松是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办法。(右半脑的控制)

3考前睡眠:7-8小时,晚上不得超过10点。方法“先睡心,后睡眼”。

G、给过去的失败归因。害怕担心是不必要的,要想消除,重要的方法是对过去失败正确归因。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过去的失败,丢掉模糊不清的担忧、摆脱失败阴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动与客观联系起来、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

四.总结:教给学生考试答题的基本要领:

“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的。”

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很多科都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是指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要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分享: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中学生考试焦虑》

教学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 2.导入新课。

由谜语引入“虑”字,再引出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 谜语:有心的老虎没几只(虑)。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这种现象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北京孔庙都有大量考生敬香,专家分析,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有一个考生在考试时就是因为没有焦虑,考了一会就交卷出来了,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卷子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可见没有焦虑也是不行的。焦虑必须有,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有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失眠,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等。 3.讲授新课。

1)关于考试焦虑的成因:

A、 内部因素:

a复习不充分: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进行充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b自我期望值:从期望价值理论分析,行为取决于期望和价值,任何一个行为都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失败正确面对,避免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态。 c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泼,乐观,开朗,自信,勇于进去,对环境适应力强,易不安和兴奋。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脆弱,对自己过分苛刻,易出现负向情绪。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易焦虑,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d身体健康因素:身体不健康的人在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总想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比别人优秀,因此,他们更致力于学习方面的努力,加大自己的压力,增强了考试焦虑。

e 性别因素:女性本身的焦虑特质就比男性高,而且不良情绪的宣泄表现的没有男性明显,因此常常因为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其焦虑程度比男性偏高。

B、外部因素:a 社会因素:现在相当的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学历看得特别重,甚至出现连厕所清洁员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的荒谬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一棒定终身”的现实社会中,这也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人为的加重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期望值,造成考试焦虑。

b 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管教过严,期望水平过高,或强迫式的学习,都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产生压力,形成考试焦虑。 c 学校因素:虽然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受到封建社会采育的教育制度的影响,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现象仍普遍。 2)如何进行调控。

A、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准确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下目标,但总幻想有奇迹的出现,这就增加了思想负担。目标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应对自己的水平、在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作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去定目标,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试来塌实得多。

B、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心中暗暗的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把他变成激励者,组织者,行为的评定者,也可以与他多多谈话,体会那种遇险不惊,沉着机智等良好心理状态。

C、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动,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动转化。有些同学的心理状态是波浪式的,时好时坏,自己也深为苦恼。这是不良心理与良好心理进行冲突,进行斗争的结果,,有时良性的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反之。当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出现时,考生就应该克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把它转化。———(应注意持之以恒)。

D、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学习的某些失败肯定存在,失意也很正常。在考试复习中,更是充满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数上,应尽量增加生活情趣,让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只要认真发行,即使在“沉闷”的课堂也有很多新鲜事,“枯燥”的复习也有许多乐趣。放松紧绷的神经,体验生活学习的精彩。

E、表现不良心理。复习考试的种种烦闷,苦恼、痛苦,考生还可以把它表现出来。第一,请老师、家长和朋友帮助。考生大可不必认为倾诉不良心理状态不好意思。请他们帮助、疏导,大脑变得清醒,心灵也得到了慰籍;第二自我宣泄。放声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以证明事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F、进考场前的自我调节:

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考好”。

身体的放松是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办法。(右半脑的控制) 考前睡眠:7-8小时,晚上不得超过10点。方法“先睡心,后睡眼”。 系统脱敏: G、给过去的失败归因。害怕担心是不必要的,要想消除,重要的方法是对过去失败正确归因。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过去的失败,丢掉模糊不清的担忧、摆脱失败阴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动与客观联系起来、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引出下次课题:如何进行正确归因。

4.总结:教给学生考试答题的基本要领:

“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的。” 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很多科都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是指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要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上一篇:监理实施细则隧道下一篇:激励新生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