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案例分析

2024-05-27

焦虑症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焦虑症案例分析

考前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求助者资料:

林XX,男。18岁。某重点高中高三求助者。父亲经商。母亲是小学老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感情融洽。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一直是班内前三名。进入高中后,排名稍落后,在班内前十五名以内。

从小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小学时很活波,进入初中开始变得话少了,交际也少了。到高中后,一般不出去玩,只学习。稍有时间也会上上网玩玩小游戏。节假日会在父母的伴随下出去游玩。但回来后就会后悔,想着别的同学肯定在用功学习,自己在班上的学习名次会下降,没有面子。自小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别的同学的榜样,也是家里亲戚们小孩的榜样,同时更是父母的骄傲。

二、躯体症状及心理问题描述:

在初三时有时就有头皮发紧,一考试便失眠的情形出现。进入高中后,这个问题加重了。高二很严重,考试前头晕头痛,胃胀吃不下饭,伴随拉肚子低烧。考试一过就自行缓解了很多。到医院看过多次,没有什么病变,医生开些抗焦虑的药吃,开始几个月有明显效果,一学期后吃着药依然不能睡觉。进入高三,不光考前紧张得不成样子,吃药一点效果也没有,而且感觉大脑不当家,记忆力下降了很多,因知道药有很重的副作用,觉得是药量过大的原因,就不吃药了。而且后来考试过后也不缓解,甚至出现了幻觉,开始一进班里就认为大家都在看着他,都在背后说他,瞧不起他。后来,在大街上也认为走路的人都在看他,说他,瞧不起他。精神科医生诊断他是精神分裂症。他一下子精神迸溃了,差点自杀成功。

三、心理咨询过程

对林XX咨询总共有四次。总共用时七个咨询时。

第一次咨询:用时两个咨询时

咨询目标:

1、收集资料,2、去诊断化,3、消解幻觉

咨询技术:情景剧游戏疗法。

咨询内容:首先给求助者进行精神分裂症去诊断化,有幻觉不等同于就是精神分裂。他的幻觉是过度焦虑紧张导致的。通过感知让他认识到自己产生幻觉的由来。让他明白任何人在一种极度的情绪状态下都很可能产生幻觉。

学习本来是实现个人良好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让人获得知识充实感的良好目的。由于目前教育模式的不合理,学校偏重于升学率,老师偏重

于成绩,总是以学习成绩以班级年级的排名论英雄的方式当作最有效督促手段;家长和社会对求助者的学习成绩及名次的关注强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一部分求助者过分重视“成绩排名”。以至于他们在学习中,不是把注意力放到到底学会了没有,到底掌握了哪些学习内容,而是过度的关注分数和名次,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自己行为的标准,从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这样弄得自己心态浮躁,情绪焦虑。由于他们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左右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导致学习目的和手段的倒置,舍本而逐末,于是痛苦莫名。其实,人不能总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而要懂得靠自己的实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高考的过程,是自己和自己战斗的过程。抛弃杂念和别人的评价,就更容易专心,更容易成功。

他还表现在对考试结果的认识误区,认为考试成绩与排名与自己的未来是“荣辱与共”,考试成绩将决定自己的一生。其实考试远远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将来的发展如何,并不是说考上大学,一生幸运;考不上大学,终生无为。所以求助者要看透高考,理解学习。在冲刺时刻,实事求是地增强能力,淡泊名利,关注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二次咨询:与第一次时间间隔一周,用时两个咨询时

上次咨询效果:幻觉消失。焦虑情绪也金明显减轻。能看书学习了。咨询目标:改变不合理认知使情绪合理化

咨询技术:

1、认知疗法,2、团体咨询游戏疗法,3、系统脱敏焦虑情绪

咨询内容:和求助者一起分析患考前焦虑综合症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得来的结果是患得患失,妄自菲薄。对自己的成绩、别人的分数,往往特别计较,只看一时一地,不能纵观全局,用一时的现象,来推断将来的事情,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无法专心应考。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求助者应多与自己纵向比较,关注自己的特点,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尤其是在复习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候,时间非常宝贵,复习任务又大,求助者要学会自我调试,总盯着别人的学习或者行动,只会先让自己乱了阵脚。通过分析让求助者要明白,高考面向的是全国的中学生,同班同学既是竞争者,更是合作者。所以自己只要认真规划,踏实解决自己的问题,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到考试前就会有很大进步。

同时,和求助者一起总结出提高学习效率必须端正如下认知:一是你的付出可能还不到回报的时候。在学习上很多同学容易犯的毛病是希望今天努力了明天就获得成效。其实付出和回报的周期有时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不在意付出和回报是否相符,我们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经验。二是你的方法可能不对头,南辕北辙。高三的复习,不仅量大,而且复杂,仅靠努力和勤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所说的付出,不是你在学习上花费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脑筋,而是指在学习上你做出了多少实实在在有效的学习行动。因此,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复习方法的反思上,而不是盲目担忧。

第二次咨询结束时建议求助者回校学习。

第三次咨询:与上次咨询间隔一周,时长一个咨询时

上次咨询效果:回校学习一切都正常起来了,就是有些焦虑也不再关注它。咨询目标:个人职业规划

咨询技术:用成功立志学激励成功。

一个人要想成功不是他要成为别人,而是要树立个人品牌。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他在基础教育中考试怎么样,考上什么样的学校,而是他在走入社会后能否独立,有无个人溶入集体的作用和无人替代的价值。只有树立起自己长远的理想追求,才会有做不完的事情,才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飞得更高。这时头脑就会充实,生活很有乐趣。有长远具体的目标和信念就少了许多虚拟焦虑与恐怖。

第四次咨询:与上次咨询间隔两周。咨询时长两个咨询时

上次咨询效果:回学校学习十分有心劲,不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专心学习,很是开心。

咨询目标:对前几次的咨询作个总结。

学会在生活中见风使舵,不让情绪说话。及时良性应对生活学习的压力,把焦点集中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上。这次又提出一个问题:他有时会手淫,手淫感觉很不好。问怎么解决。当时对性进行一番生理心理认知后,只反问他一个问题。你饿了,要不要吃饭,你吃饭怎么吃,只要不刻意在人前表演,关起门来自吃,只要你吃饱了,谁管你怎么吃,吃多少。求助者笑着说我明白了。没问题了。

心理咨询结束。一年后求助者来工作室看我,得知他考上一重点大学,并在班里当选为班干部,目前状态良好。

(本文由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中心韩美龄原创,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否则追究责任)

篇2:焦虑症案例分析

摘要: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对焦虑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胡某是一位具有典型的焦虑型人格障碍的青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基本消除了其焦虑症状,并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适应社会。

一、一般资料

胡X,男,28岁,硕士毕业后在某大学工作一年,独生子。身高约1.78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均为个体户,高中文化。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病历史。

胡X,智力正常,性格内向。父亲性格内向,与其交流很少;母亲为人谨慎,处事周到,对其要求严格,尤其在学习方面,从小给他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要求必须完成,如要求考试必须在班级中排名前5位,或各科成绩必须达到优秀等。从小朋友少,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进入大学后,学习比较努力,但在没有母亲的管束下,学习比较放松,但没有不及格的科目。连续考了两次研究生,最终被录取并顺利完成学业,并在一所大学当教师。他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唯恐自己工作不好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责。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使他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备课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两个月。

心理测验结果:

《卡特尔16种人格问卷》测验结果:性格内向,焦虑性较高且敏感多疑、忧虑抑郁。

《抑郁自评量表》测验结果:中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结果:中度焦虑

二、主诉

胡X说:“我是独生子,我从小由于母亲对自己要求严格,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从小我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亲戚们、邻居们都夸我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母亲虽然对我要求严格,但从来不严厉地批评我,或说伤害我自尊心的话,但从她对我的教育中,我能体会到她对我的殷切期望,所以,养成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好,直到别人表扬为止’的习惯,担心做不好,别人就会笑话自己,并且对不起父母,对自己要求苛刻,总是提心吊胆,把自己弄得总是很紧张。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因为自己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表现很积极,唯恐自己工作不好而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责。最近单位发生了两件事情,使我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备课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工作和学习。第一件事情是,单位新分配来一个硕士毕业生,他非常出色,领导很重用他,原来由自己做的一些事情,现在领导都让他来做,我觉得领导已不再信任我了,不再重用我了,感觉自己很无能,担心自己的重要的课程也会被夺走,从此这种想法总在脑子里浮现,整日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第二件事情是,前几日单位领导告诉我,下学期派我到其他大学去进修,听到消息后,我更是紧张害怕,犹豫不决,担心学习回来,会失去现有的工作环境,并且更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学不好,完不成任务而被别人笑话。为此事,我左思右想,最后我终于找了个借口,向领导提出放弃这个学习机会。但又担心领导对自己有看法。这两件事让我心烦意乱,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虽然我多次试图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可是怎么也办不到,近来反而越来越重,内心十分痛苦。我自尊心很强,生怕别人的批评指责,所以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别人嘲笑。在众人面前我十分拘谨、不自然。其实,我知道自己性格不好,也想找几个朋友一起玩玩,可总怕被别人拒之门外,遭到嫌弃。我害怕遇事,比如工作中缩手缩脚。我这种自卑心理,总也改不了,它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最近这两件事情,给我造成很大的痛苦。”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智力正常,行为得体,很有礼貌,说话语气谦逊、谨慎,内容有条理,逻辑性强,对自己的症状表达得清楚明白,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并表示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会密切配合心理咨询师,希望尽早摆脱烦恼。

大学同学(非常要好)的反映(求助者同意):他在大学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学校或系里组织的比赛,我总鼓励他参加,我认为他有实力去竞争,但他说,他不行,做不好会让人笑话的,并给系里抹黑,如果别人去会好些。他性格内向,为人处事非常谦逊,说话不心翼翼,很怕别人不喜欢他,也很注重别人对他的评价,那时我们开玩笑说他没个性,不象我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去做,不会太在乎别人怎样去说,怎么评价。他很聪明,但就是不自信。另外,他不擅长交际,不会和女生交往,就更不会去追求女孩子了,其实他的外在条件非常好,应该不愁没有女朋友,但他到现在也没有。

四、评估与诊断

1、主要症状或表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心理测验的结果,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评价过低,无自信心,自卑;

(2)人际交往能力差,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

(3)追求被人认可,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烦恼、焦虑,并伴有睡眠障碍。

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焦虑性人格障碍或回避性人格障碍。

2、诊断依据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自知力完整,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等。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根据CCMD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某些焦虑症状,但他的焦虑属于特征性焦虑,而不是状态焦虑,其焦虑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其人格特征,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该求助者出现问题的原因

(1)生物原因:本案中未见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的教养严格,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并经常给他施加精神压力,使他养成了苛求自己的习惯。其次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两件对一般人看来不是问题的小事,却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最后是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少,很少与人交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出现了心理的.烦恼无处诉说。

(3)心理原因:首先认知上有错误,就上述的两件事,他不是从积极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从消极的角度去猜测,认为领导不再重用自己,觉得自己无能。其次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问题不知所措。最后是个性上,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自卑,人际交际能力较差,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认知治疗派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是: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赫尔及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人们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不良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通过改变不良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强化和训练等治疗措施,可以矫正人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篇3:焦虑症案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所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焦虑症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其中, 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4例;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 (36.38±5.47) 岁;患病时间20~50个月, 平均患病时间 (34.3±5.2) 个月。排除患者标准:近期服用过抗焦虑药物;患有其他类型神经症、重型精神病或者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1.2方法:安排专业人士对30例焦虑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在对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之前, 了解患者的病史, 分析患者出现焦虑的原因, 同时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焦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表现, 同时告知患者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 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疾病的态度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行为和心理活动,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态度, 灌输积极的思想, 了解一些新的观念, 消除或者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 (3) 帮助患者熟悉、了解周围环境, 改变患者对周围环境不理性的态度; (4) 多和患者进行接触, 帮助患者改变对某些观念的错误态度, 对新事物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 消除自身错误的想法和焦虑的症状,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总而言之, 焦虑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解释焦虑病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 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认知, 对患者暴露治疗方法, 辅助放松、呼吸控制以及催眠训练。治疗安排如下:治疗第1周, 每天治疗1次;治疗第2周至第4周, 每2 d治疗1次;治疗第5周至第12周, 每周治疗1次。本次研究患者共需治疗12周[3]。

1.3观察指标: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以及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症状。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实验数据和资料都经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经过t检验, P<0.05,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30例焦虑症患者治疗前后在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躯体性焦虑评分、精神性焦虑评分、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焦虑症主要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同时压力也随之增加, 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较大的影响, 焦虑症发病率持续上升[2]。焦虑症患者在行为和心理上对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生活质量水平持续下降, 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来源于Beck的认知治疗方法, 是将由患者错误观念和认知导致患者出现错误行为和不良情绪作为认知治疗方法的依据, 治疗关键在于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缓解焦虑症状, 改变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的态度, 帮助患者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治疗焦虑症的最终目的。有关文献中明确的指出, 因认知而产生的抑郁、暴躁、焦虑等不良情绪障碍都是因为患者认知失衡而导致, 而认知行为治疗正是针对这种情况, 通过改变人们认知的观念和行为, 改善患者的错误行为和不良情绪[3,4,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焦虑症患者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 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所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 治疗时间为12周, 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以及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情况以及社会功能。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得分以及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焦虑症患者而言, 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认知行为,焦虑症患者,治疗效果,汉密顿焦虑量表

参考文献

[1]张玲, 潘润德, 陈强, 等.认知行为治疗33例焦虑症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54-55.

[2]胡央儿.认知行为治疗38例焦虑症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 (12) :1487-1488.

[3]戎伟, 李江波, 万承龙, 等.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0) :235-236.

[4]佟峰.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焦虑症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1) :412-413.

篇4: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心理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情绪影响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5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心理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以及焦虑自评量表来对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症状改变情况以及焦虑得分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焦虑患者通常存在心理防御不成熟、效率下降、紧迫感、焦灼、生活沉重感以及缺乏自控感等心理特点。结论: 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心理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心理护理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 焦虑症;心理护理;临床治疗;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不具备可证时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改变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与素质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1-2]。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焦虑症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3]。为了对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护理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50例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5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8例女性,32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43.8岁。在本研的所有患者中,3例患者的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29例患者为高中文化,18例患者为大专及以上文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心理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以及焦虑自评量表来对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症状改变情况以及焦虑得分进行评价。

2 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焦虑患者通常存在心理防御不成熟、效率下降、紧迫感、焦灼、生活沉重感以及缺乏自控感等心理特点。

3 讨论

焦虑实际上就是一种过度紧张的心理,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为过度紧张的心理长期不能得到积极有效地缓解而形成的一种心理障碍[4]。松弛与紧张属于两种相反的心理过程,人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得到缓解,就很容易出现焦虑症等精神障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或某些事情需要去做时,就会出现一种潜在力量。即适度的紧张,以此来应对目前的状况[4]。人的紧张程度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总而言之,人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中时出现适度的紧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事后必须及时对其进行调节,避免出现紧张状态长时间不能缓解的情况。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帮助患者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减轻其心理依赖程度

患者在住院后,其社会角色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其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患者在住院后,其社会义务相较于健康时也有所减少,同时还可以享受劳保待遇以及患者的部分特殊权利,再加上患者对自身的细微变化过度关注,患者就会对自己的健康过分担心,同时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内心冲突,使其依赖性增加。此时患者的归属感以及爱心增强,且希望得到医护人员以及家人更多的关爱,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自怜、孤独等消极情绪,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必须尊重患者,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患者,并站在患者的角度来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自控的观念,对患者的依赖心理不能一味的迁就,尽量让患者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自理。

3.2 消除患者的猜疑心理

焦虑症患者在发病后通常容易出现角色冲突、不习惯心理以及猜疑心理,此类情况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这与患者的临床体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焦虑性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在客观原因不充足或缺乏时,容易出现恐惧以及紧张不安的情况,同时还有可能出现部分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情况,而其它类型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相对较为复杂。患者的猜疑心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我消极暗示,患者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通常会对一些事物或某些人产生武断猜疑,患者一旦出现此类情况,通常会表现为难以适应环境以及不安。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最好对患者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有效地改变,用唯物主义思维来替代患者之前被歪曲的想法,以此来改变患者的行为。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还必须对患者给予适当的解释、保证、鼓励以及同情,以便于让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缓解。

3.3 针对性护理

在对焦虑症 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以此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一般将情况下,焦虑症患者除了在猜疑心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外,患者在其他方面均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患者出现此类情况可能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求治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必须尽量为患者创造较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刺激,让患者能够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以便于让药物治疗效果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由于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其焦虑程度也会大不相同,对于此类患者采用同一护理方式来对其进行护理,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最好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

综上所述,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必须对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心理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心理护理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楊晶,贾娟,王玉兰等.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8):111-112.

[2] 姚建玲,王艳明,张惠云等.焦虑症患者生存质量评估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10,05(9):75-76.

[3] 罗燕华,洪蝶玫,蔡志雄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焦虑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z2):186.

[4] 武春建,殷松.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55-357.

篇5:焦虑症案例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程度与家长焦虑水平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中考和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家长的.焦虑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初一、初三、高一和高三共208名学生进行测试, 同时对学生家长进行SAS测试.结果: 初三和高三学生及其父母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初一和高一学生及其父母, 初三学生的SAS评分高于高三学生, 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TAS评分在初三和高三学生差异不显著.结论: 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的焦虑水平高于非升学考试的学生及父母; 中考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高于高考学生的焦虑程度.因此, 为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对考生及家长采取恰当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作 者:王秀珍 邓冰 WANG Xiu-zhen DENG Bing  作者单位:王秀珍,WANG Xiu-zhen(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

邓冰,DENG Bing(贵阳医学院 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贵阳医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31(6) 分类号:B844.2 B844.3 关键词:考试焦虑   焦虑   学生   表现焦虑量表  

篇6: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述评

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述评

本文对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和雅各布森提出的.焦虑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认为焦虑产生的真正本质是由于个体意识到某种刺激对自尊造成威胁,并感到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其产生的决定因素分别涉及刺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范畴.

作 者:王立新 作者单位:涪陵师范学院教育系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分类号:B089关键词:焦虑 焦虑理论 焦虑根源 自尊 重要的他人

上一篇:城市乱停车问题分析及对策下一篇:中班个人教师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