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钱越焦虑的美文

2024-04-13

越有钱越焦虑的美文(精选8篇)

篇1:越有钱越焦虑的美文

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谈到男人的使命:第一男人要是一个开拓者或冒险家,充满胆识和魄力;第二是士兵,很强壮的人,保护弱者,主持公道;第三是技术专家,小到换灯泡,大到修汽车,卷起袖子就能干;第四是提供面包的人,能挣钱养家;第五还得是上帝,帮助他人脱离苦海。

其实,女同胞也有纸枷锁:从小玩着芭比娃娃长大,要求自己胸多大、臀多宽、腰多细,如果不符合标准,照镜子就不能接受自己。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枷锁又甚之。在我认识的中国人中,纸枷锁相对少的人不多,张朝阳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喜欢挑战现有制度。在卡拉OK包房,我们唱歌,他在一旁跳着自创的舞,极其投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高兴就行。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他不是“成功人士”,还能如此随性吗?也许不能。不过换个角度看,究竟是因为成功才随性,还是因为随性才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北京,我的一些很富有的朋友,希望跟我一起去纽约,看看那里的“成功人士”如何生活。我给他们讲起美国富商格兰的故事,他曾请我去他家度周末,那是位于纽约郊区的一座从洛克·菲勒后人手中买下的庄园,有山川、湖泊、网球场,养着马、百年老龟和大块头的火鸡,一派宁静素朴的田园牧歌,他们追求自然,注重环保,不穿PRADA,也不戴劳力士。兴致好的时候,他们会买几头牛,从阿根廷运过来,让它们在庄园里闲散地走一走,然后打电话呼朋引伴:“我们家的牛到了!”大家都来欣赏这道“移动的风景”。

可惜我所接触的大部分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都还停留在对奢侈品顶礼膜拜的阶段,财富为他们带来了体面,同时为他们套上了枷锁。我有一位老大哥是很有钱的商人,长期焦虑失眠,看见床就恐惧,后来只好去印度一家瑜伽学院学睡觉。英文中用“婴儿般的睡眠”形容一个人睡得香,折腾了半生,反而不如婴儿时期睡得好,这是人生的悖论。

年轻姑娘们也早早给自己套上了枷锁,目标是嫁给有钱人。譬如港台地区那些“德艺双馨的女艺术家”,不嫁入豪门便没法向公众交代,更没法向自己交代,实在进不了豪门,就嫁给外国人。对外国人的评价要纳入另一套体系——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处级干部还是科级干部,住的是别墅还是公寓,做的是上市公司还是小本买卖,好像都不再那么重要,因此不失为一条很体面的退路。

我见过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们用钱买不到快乐。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边际效应”,通俗地解释,就是吃第一块红烧肉感觉特别香,第二块、第三块感觉还行,吃到第五块就腻了,物质带给人的“边际效应”是极其有限的,快感迅速递减,相当靠不住,层次越高,能够实现的满足感越小。今天开拖拉机,明天开宝马,感觉太好了。连开一个月就审美疲劳,最后只有开飞机了,但是开多了也就那么回事。

篇2:越有钱越焦虑的美文

“认真看看你周围的人,那些从小就大手大脚地请朋友吃饭或者花钱的人,到现在依然有条件大手大脚地花钱,而那些每次一到了付钱的时候就自行车锁不上或者就是没有带钱包的人多少年之后,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

在大半年前一次在听国学大师翟洪生讲国学的课上,听到这话对我触动很深,认认真真地从小时候的童年到现今的朋友中发现,确实如此,似乎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朋友却越穷!

这让我不想不要紧,一想真的是吓一大跳。怎么可能?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在教育着:只有节约才能省下来,越节俭才能越攒的下钱;不管赚多少,只有省下来的才是自己赚的等等的理念难道都是错误的吗?

这个疑问开始困扰着我,迫使着我开始认认真真地体察这个结论,也开始看大量的关于财富的秘密、犹太人金钱观等等关于钱得书籍,来考核这一结论————越能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人越贫穷是否正确,最近终于得到了解答,现分享出来。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困惑他的故事:

他以前有一个同事,极其的节俭,节俭到了什么地步呢?早晨几乎从来不买早点,能从同事那蹭到就蹭,蹭不到就不吃,是一个抽烟者,几乎从来都不会带烟的,就是看怎么能从同事那里抽到,借钱呢,又不还,照这个样子,应该是典型的“节约型”的过生活致富的人吧,照一贯的理,节约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的,也就是说他应该能致富,生活可以积攒很多钱的啊,然而,几年之后,他的儿子得了病,自此,他所有积攒的没有舍得花的钱,全部花完,朋友亲戚们能借的几乎借遍了,犹豫以前的作风,愿意借给他钱的也只有亲戚们,朋友们自然没有几个愿意借的,最遗憾的是,欠了一屁股的债不说,最后儿子依然还是去世了。

而他的生活呢?从此也依然更加的需要节俭,而且内心承受更大的负担压力。真的是,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花钱风格就吸引了什么样的外在环境来与之相匹配,似乎真的是越舍不得花钱的越穷。

在北京,由于一些关系,可以经常的出入一些聚会,自然也结识了很多的身家都至少上亿的朋友,自然也经常的一起吃饭,当然由于我刚起步,所以几乎都是朋友们请客。在北京的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北京高档的消费场所可以说去了不少。比如说,北京饭店、深圳大厦之类的,韩式、日式各个特色店的,朋友们郊外自己的豪华山庄等等,喝的酒也是就说茅台、五粮液,从大众、顶级的、珍藏版的、限量发行的太多太多的动辄一瓶都是大几百,上千几千的甚至很多都是没法买到的内部酒,每一次消费都是大几千,大几万的,奢侈吗?当然,有人会说?这也叫奢侈?你还没有见过更奢侈的呢?是,我承认,当然,哪些更奢侈的,是我日后一定回去享受的生活。我举次些例子也不是为了叙家常事,只是为了说明一些事情,有一点我相信大家都认同,就是这些生活至少比一般的节俭型、安稳过日子的人在外面吃一顿也就是一二百元的花费要铺张很多很多倍吧?

按理说,他们这样的花钱,应该是越花越少才对啊,但是事实是,从他们都身家上亿元,甚至有上百亿元的,他们的钱却是越花越多的,似乎,这又印证了:越花钱的人越有钱的结论。

讲到此,相信,肯定会有朋友心里想:废话,我要是身家有个上亿资产,不要说上亿就是上千万我也会那么的消费的。因为我曾经的学生时代确实也是这么想的,将来有钱了之后怎么怎么样?有私人游艇,有个人上千平米的豪华别墅,有凯迪拉克,有奔驰。。然而,现实,究竟是先有铺张的花钱的习惯,思维之后才变得有钱,还是有了钱之后才能适合铺张请客呢??

如果是后者,那么节俭可以致富就是正确的了,因为,我们也只有靠自己的大力节俭来才能攒下更多的钱,我们也应该更加的少花钱,那样,我们也才能早日的富裕;但是如果结论是前者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说一贯的节俭就是错误的呢?或者有其他的奥秘在里面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的思考下。

如果是后者,我们社会上节俭的人太多太多,80%以上的人,都是在不断的节俭着,把能省的都省下,能少开支就少开支,能存银行就存银行,存银行的钱,可以说占到了自己财富的80%以上,(当然由于这两年股市的火爆,有些激进的想在股票上改变命运的朋友也许已经把所有积蓄都炒股而亏损完或者套住,而我要告诉你的是,不管你的钱是在证券所还是银行,其实有些本质都是相似的,想请你就假设你的钱都是存在银行里的,因为今天我们的课题不是来说明为什么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至少两年以前你没有炒股以前存款是占到80%以上的)而对于富人呢?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富人们几乎银行里的存款也可能就是几十万左右,(这里的富人是指身家上亿的,占到自己的财富1%都不到),而这些钱也就是为了自己近一段时间铺张花费的开销,其他的钱,绝对不会放在银行里,不但不会放在银行里,反而会想方设法的从银行里贷款出去周转,银行是什么?“银行就是一个把不喜欢花钱的人的钱聚集起来,给那些喜欢花钱的朋友花的地方。”,这是我一个银行副总裁朋友给我分享的,然而现实也是如此,所有80%主张节俭,少花钱的人的钱,都是被哪些“大手大脚”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人所花着,而最可恶的是,这些人却越花还越多?

呵呵,看到了吧?如果,你不喜欢花钱,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钱让别人来帮你花。而为什么: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而越不喜欢花钱的人越贫穷呢? 本质就是思维的角度不同:节俭的人的思维模式,永远都是:买东西的时候总是想,能便宜就便宜,攒下钱还有其他的用呢,等以后钱攒多了再买。如:买衣服的时候,看到一件几千元的衣服,感慨:哇,这么好的衣服,这么漂亮,质量还这么好,转念一想,算了,等我以后有钱的时候再买吧,想买鞋的时候亦如此,想买一辆车的时候,算了,我的钱不够,买了之后小孩上学就有麻烦了,等等。。总之,想的都是等有钱了以后怎么怎么样。

而那富人怎么样想呢?他们对他们喜欢的东西,永远考虑的都是,我如何做才能够买到它呢?我如何才能赚到那么多的钱呢?大家发现了吗?由于他们想的是如何才能赚到钱,而不是想:“有钱了之后才怎么怎么样?”就这一个差距,使得富人的赚钱的点子,路子,方法越来越多,而这种路子方法都是伴随着自己的欲望,伴随着自己的野心而成长着,今天赚的钱开上了桑塔纳,明天喜欢上了别克,就开始想着现在转的钱太少了,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呢?迅速调整自己的工作,调整自己的事业,进而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到,进而过着别人不可思议的生活。

另外,我们从宇宙的能量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发现,我们内心长久的向往什么,能量就会来实现什么,正如有些人所感觉的:为什么我刚前段时间的念头,今天就变成现实了呢?这就是宇宙的吸引力法则。心想事成!认真的反思自己的生活,真的是你以前一致所思考的样子,所思考的结果,我们的今天是我们过去思考的结果,那么,明天的结果,也必然是今天思考的结果!现在就请认真的来再回味下: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人越贫穷的结论吧。

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早在好莱坞巨头之

一、同样白手起家的刘易斯赛尔茨尼克告诫其子大卫(电影《飘》的制片人):过奢侈的生活!大手大脚的花钱!始终记住,不要按照你的收入来过日子,这样能使你自信!

想象如果你现在穿着你喜欢的衣服,喜欢的鞋子,挎着自己喜欢的包包,是什么感觉?至少肯定比现在自信很多倍!而自信带来的价值呢?是你的能力成很多倍的增加,因为自信的力量是最大的,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干成别人认为不能做的事情,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干成自己不自信的时候认为做不成的事情。自信,可以让一个人更乐于与人交往,更乐于表现自己,进而有更好的心态,有更好的外在积极的环境,进而就会有更多人的朋友愿意与你交往,愿意拿好项目,好的赚钱事情与你分享,进而就会有更好的收入,如此的进入到良心循环当中。

人突破习惯是很难的,尤其是突破几十年根深蒂固的思维,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已经把此篇文章看到这里了,那么说明你绝对是一个向往高品质的收入向往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朋友,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改变吧,立刻改掉以前舍不得花钱的习惯,现在就以如何做才能赚到钱实现你的欲望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去商场买下,你一直想买的服装,配件等,但是以前都舍不得买(当然这里让你买的是你可以承受的了的东西),就向我的一个朋友穿的鞋三千元左右,但是却已经穿了三年了,二三年里,如果你回忆下,估计买的鞋子也已经不止 这个数字了的,更何况的是,他穿了三年多的鞋子丝毫没有变型,就像刚穿了一个月左右的鞋子,什么感觉呢?买好东西,高质量,耐用的不仅享受,而且却也是最好的节约方式,记得,我是一再的倡导花钱,敢于突破自己来一步步的过上富足美满,自己所向往的生活,而没有倡导大家去浪费钱,赚钱是为了花的,而不是用来浪费的,而花钱也是有艺术的,至于应该怎么花?富人们就这个理念:钱只要不浪费,所有花的都是合理的,举个例子:为了一个项目吃一顿饭五万元,打个麻将输个几十上百万心情很愉悦,去欧洲、埃及旅游一次消费个几十万也很逍遥。但是,就像上面,买高品质的鞋子一旦舒服,就会穿上几年也不换,当然买之前出发点相信除了可以提升自己内心的自信和社会地位之外也是为了耐用,因为这是一种投资观念;我有一个喜欢书法的朋友,坐着近二百万的车子,和他一起出去的时候,我们两个住最豪华的套房。然而每次练习书法时,一张不到一毛钱的练习纸可以成几十遍的反复利用,为什么,不浪费!把握,感悟透了这一点,对于越花钱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越没钱的理念,相信会有透彻的认识的。

再接下来,想象自己都有哪些可以给自己带来惊喜的朋友,很长时间没有吃饭了,大大方方痛痛快快的请他们吃顿饭吧。

小故事大道理,记得,无数你身边 的事实已经证明:越舍不得花钱的人越贫穷,即吝啬导致贫穷,所以千万不要吝啬,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大气的来花钱,如果连大方的对待他人的心胸都没有,如何能赚到大钱呢?一个人的格局、心胸是靠修出来的,也许以前没有注意上好这堂课,那么现在就做一个全新的自己吧,相信会赚钱的你从此刻开始已经走上更加五彩富饶的生活的道路上了。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今天的课题:

一天美国一个数学家在逛一家人满为患的大超市时,在咖啡厅休息的时候,看到附近坐着一个抽雪茄的人,由于看此雪茄独特,再加上自己对数字敏感,于是顺口就问了下那个人,你抽的雪茄多少钱呢?那人回答道::“一只80美元”。

此人迅速坐姿笔挺:“什么?一只80美元?哪你一天抽几根呢?”

“看情况的,平均每天至少也要五只吧。”

“ 那你这样的雪茄一共抽了多少年了呢?”

“抽了三十年了吧。”

听完这些后,此数学家本能的开始计算了,片刻之后,此数学家看似感慨的对此抽雪茄的人说道:“我初步计算了下,如果你这三十年没有抽这种雪茄的话,就把抽雪茄的钱省下来,足以可以买下这个大型超市了,哎!”

篇3:越有钱越焦虑的美文

笔者认为, 实物感知是幼儿探究周围事物的有效途径, 他们通过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获取关于该物体的特征之外, 还能充分调动已有经验, 获取或重建大脑对这种物体的经验架构, 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深入地探究会让他们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螺旋式学习, 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宽松的探究空间, 培育自主的观察者

幼儿园每日的活动总是一环扣一环, 老师如何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 乐意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教师需要创设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物质环境及自由探究的空间。在幼儿的活动中, 环节交替的时间可以由幼儿自由掌控, 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周围现象感兴趣的孩子有机会主动去观察和发现。同时, 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物质空间, 幼儿的活动空间基本在教室里, 探究的范围有局限性。种植地、自然角以及科学区等活动场所的分布可以考虑相对就近, 幼儿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物质环境的创设需要老师有个预设, 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动植物、自然物在各个区域呈现, 并且结合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建议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把自然角与移动种植地设置在班级大门周边, 科学区则设置在有阳光且相对安静的区域, 利于幼儿安静观察。这样的设计让幼儿不经意间喜欢上安静地观察, 自发地看看、聊聊, 这就为幼儿自主观察创设了非常好的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自主观察兴趣会越发浓郁, 而且还会带着好朋友一起加入到探究中去, 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观察的氛围, 这对于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和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因此, 我们还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简单的小实验, 偶尔做做小调查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更好地引发他们自主观察的兴趣和行为。

二、真实的探究对象, 催化自主的探究行为

在对《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中, 笔者印象特别深的一条教育建议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 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其中包括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 对其发现表示赞赏。其实在日常活动中, 这样的案例无处不在, 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去支持。

【案例】

“你们看, 你们看, 这是蚕豆。”小杰指着蚕豆茎与叶交叉中生长的带有黑点的扁圆形的部分向同伴介绍道。一旁的朵朵马上反驳:“这是蚕豆花, 不是蚕豆。”此时围在一起观察的小伙伴也讨论起来, 他们有的说是花有的说是蚕豆, 各执己见, 到最后就形成了两种争执的观点。

孩子实实在在的探究是其主动获取新知的一种学习, 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问题, 而发现问题后的猜测和争论正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最为难得的过程体验, 孩子在彼此的观念冲突中对观察对象有了更为明晰的印象, 他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推理和猜测, 孩子的探究能力就在其中慢慢积累起来。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直观具象的探究对象, 发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的真实的探究对象, 易于催化幼儿自主探究。

三、自主的探究行为, 引发持续性的探究过程

自主探究行为源于自身的兴趣, 幼儿一旦对某一事物进行了连续性的观察之后, 他们会更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自发探究的对象一般会落脚在动植物及小实验上, 对于幼儿来说, 它们的变化是未知的, 充满神秘的色彩, 因此更易引发幼儿持续性的探究。

【案例】

情景一:喜仔和好朋友一起寻找蚕豆的秘密, 菱说蚕豆开花了, 中间绿绿的叶子就是小花, 小杰同意菱的观点, 喜仔不同意, 她说蚕豆花是白色的, 这些是蚕豆的叶子, 因为前几天她和妈妈在乡下家里看到蚕豆花了, 不是这样的, 三个小伙伴产生了两种观点。

情景二:喜仔每天都会去看看蚕豆, 前些天她发现蚕豆好像真的开花了, 因为她看到了几朵白中带紫的像花一样的长长的东西 (含苞待放的蚕豆花) , 她仔细观察着, 还自言自语起来, 这是蚕豆花么?我上次看到的好像有点像蝴蝶, 你们为什么不像蝴蝶, 你们会长大么?会不会长得和乡下的蚕豆花一样漂亮?

喜仔有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妈妈, 常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让她看到了平时在城市里很难见到的东西。喜仔的观点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而对于同伴的猜测她能提出不同的想法, 甚至说出理由, 这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实, 她对蚕豆花的感知也不是特别清晰, 只是见过, 她自主地对蚕豆进行了连续观察, 寻找答案。跟踪性观察对小班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偶然的, 鉴于她自己对该事物的兴趣所产生的非常自然的探究活动, 她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她在日常探究中逐渐习得的好奇、好问的探究习惯, 勇于质疑也是她身上难得的学习品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 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对于幼儿自主连续性的观察, 老师的支持就是做个有心人, 结合幼儿的观察情况, 对幼儿的观察对象进行适当干预, 使得他们的观察更具象、更直观, 更具观察点。

篇4:越有钱越焦虑

其实,女同胞也有纸枷锁:从小玩着芭比娃娃长大,要求自己胸多大、臀多宽、腰多细,如果不符合标准,照镜子就不能接受自己。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枷锁又甚之。在我认识的中国人中,纸枷锁相对少的人不多,张朝阳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喜欢挑战现有制度。在卡拉OK包房,我们唱歌,他在一旁跳着自创的舞,极其投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高兴就行。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他不是“成功人士”,还能如此随性吗?也许不能。不过换个角度看,究竟是因为成功才随性,还是因为随性才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北京,我的一些很富有的朋友,希望跟我一起去纽约,看看那里的“成功人士”如何生活。我给他们讲起美国富商格兰的故事,他曾请我去他家度周末,那是位于纽约郊区的一座从洛克·菲勒后人手中买下的庄园,有山川、湖泊、网球场,养着马、百年老龟和大块头的火鸡,一派宁静素朴的田园牧歌,他们追求自然,注重环保,不穿PRADA,也不戴劳力士。兴致好的时候,他们会买几头牛,从阿根廷运过来,让它们在庄园里闲散地走一走,然后打电话呼朋引伴:“我们家的牛到了!”大家都来欣赏这道“移动的风景”。

可惜我所接觸的大部分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都还停留在对奢侈品顶礼膜拜的阶段,财富为他们带来了体面,同时为他们套上了枷锁。我有一位老大哥是很有钱的商人,长期焦虑失眠,看见床就恐惧,后来只好去印度一家瑜伽学院学睡觉。英文中用“婴儿般的睡眠”形容一个人睡得香,折腾了半生,反而不如婴儿时期睡得好,这是人生的悖论。

年轻姑娘们也早早给自己套上了枷锁,目标是嫁给有钱人。譬如港台地区那些“德艺双馨的女艺术家”,不嫁入豪门便没法向公众交代,更没法向自己交代,实在进不了豪门,就嫁给外国人。对外国人的评价要纳入另一套体系——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处级干部还是科级干部,住的是别墅还是公寓,做的是上市公司还是小本买卖,好像都不再那么重要,因此不失为一条很体面的退路。

我见过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们用钱买不到快乐。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边际效应”,通俗地解释,就是吃第一块红烧肉感觉特别香,第二块、第三块感觉还行,吃到第五块就腻了,物质带给人的“边际效应”是极其有限的,快感迅速递减,相当靠不住,层次越高,能够实现的满足感越小。今天开拖拉机,明天开宝马,感觉太好了!连开一个月就审美疲劳,最后只有开飞机了,但是开多了也就那么回事。

篇5:人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不可否认,这是相当励志的人生态度。但你将会越来越不满足现状,于是越来越焦虑。实现更高的目标也难以变得平静。这种焦虑也被带到职场上来。

这些焦虑的人通常都有较为严苛的父母或者对他有过高期待的师长,这种挑剔的外界环境总是无时无刻地表现出对他的不满,会经常拿他与别人对比。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却永远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关爱。

他们总是令自己变得更优秀,以得到师长或者父母的关爱。他们足够努力,看起来也足够成功,但是内心永远无法获得平静。他们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始终是被一种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落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驱使着。

成功学的风靡令很多人认为只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全民都理所当然的追求成功的集体倾向,使人们都开始变得积极向上,甚至演出现了“你不努力就是LOW逼”,“最美的年华必须要拼命”之类的一种对“不努力者”的批判。

于是所有人都变得焦虑了起来。大家都害怕被别人落下,都害怕被别人批判,害怕成为别人口中的low逼与loser。

集体性的对“成功”的追求,对“不努力”的批判造就了一个每个人都难以接受自身消极一面的大环境。

再落到每个人身上,越努力、越焦虑,归根结底有三个根本性的直接原因。

1、“焦虑努力者”的努力一开始的动机就是被焦虑所驱使着

他们因为自己不够好,因为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会被别人看不起等等而产生了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他才会努力去变强,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同。

但是恰恰是他的这种“摆脱焦虑”的渴望令他又产生了一种「二级焦虑」,也就是“因为无法摆脱焦虑而产生的焦虑”。

所以,他越是“努力”的想摆脱焦虑,却只会令焦虑变得更多;他会因为焦虑情绪的存在而无法专注做事,于是他达到目标的进度就会变慢,而进度变慢又会加剧他的焦虑。于是他的焦虑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他最后无时无刻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而无法再去做任何事,无法再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2、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最后的结果

做事情当然是为了得到最后的结果了,但“焦虑努力者”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做事的目的“只”在于最后的结果,他们“只”是为了某个产出,某个结果,某个目的。

所以这就会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做事的过程,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当下,在他们看来,生活好像只有一个接一个的目的和节点,他们只想完成任务似的尽快从这个节点赶到下一个节点。

没错。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像是一场被别人安排的任务。

所以,如果你的生命中只有任务在,那么,“你”在哪里呢?

3、过度求快

因为你将生活当成了一个被别人安排给你的任务,你就不可避免的想尽快完成它。只有尽快完成了,你才能尽快从你所讨厌的生活中逃离。

比如你拼命赚钱,为的是某一天可以不用赚钱;你努力考研,为的是尽快摆脱考研的痛苦;你硬写一篇公号文,为的是写完了就可以好好的放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逻辑,常见到你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个逻辑中存在的问题。

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去做别的。所以,当你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你不感兴趣的事,你强迫自己去完成一件你很抗拒的任务,这无可避免的会令你产生很多的焦虑。而且,你越是求快,则越是会更加焦虑;你越是焦虑,你做事的效率就越低;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根本含义。

那么你要如何才能从这种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呢?不如放弃努力。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去做一些你真正兴趣所在的事情。

这个回答当然无法令“焦虑努力者”们满意

因为毫无疑问当他们看到放弃努力的时候已经本能地感受到了一种“恐慌”。他们会认为如果不努力的话只会更糟糕,如果放弃努力,他们的生活就会失控,他们认为他们一直在逃避的那些生活中最坏的结果都会铺天盖地的向他涌来,他的生活会一团糟糕,他会变成一个废物。

其实焦虑努力者们现在所处的状态就像一个正在学游泳的人。他对水很陌生,他感觉自己有点儿在往下沉,他很恐慌。于是他赶紧用力挣扎想要抓住些什么好让自己不坠落下去。但是他却抓了个空,自身却往下沉的更深了。于是他更恐慌,更用力,更拼命的挣扎,然而他越挣扎就越是往下沉的越快。

焦虑努力者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像是一个游泳新手所做的挣扎,自以为可以努力的“抓住”变得有钱、人缘好、学习好等这些幻象就能够将自己从“恐怖”的生活中拉上去,但他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却正是导致他越来越陷入危险的原因。

那么不会游泳的人通常都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呢?你去问所有的会游泳的人几乎他们都会回答你:放松。

当你放松的时候,你不再挣扎,不再僵硬的时候,水本身的浮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将你托上来。就像你对生活放手,不再紧缩自我,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来抓紧什么的时候,生活本身就会带给你“安全”和“平静”。

你一直害怕的是,如果不努力了就会失去一切,就像不挣扎了就会落入水底。但就像水会将你托起来一样,当你不再被紧张和焦虑驱使,你自身的兴趣,你本身的某些动力,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等等会自发的引领着你去探索这个世界,会带领着你去进行许多有意义的创造。而在这个时候,你的生活才会是充实和有意义的。

篇6:越有钱越焦虑的美文

烟台三中心理教师张智超:其实,临近高考,有些同学都会有类似这位同学的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

首先,这位考生把自己的注意焦点放在如何获取成功上,这是不合适的。有考前焦虑的考生,总爱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自己会不会失败、失败后又如何如何的想象里,这样越想越担心,越想越无法安心学习。因此,考生们不妨多这样想想:考试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怎样才能创造这样的条件?这样一想,就会越想越有信心,有利于把自身的各种因素调整到最佳状态。

其次,考生要想有一个平稳的心态来迎接考试,就应拥有一个正确合理的应试动机。一般对考试感到过分紧张焦虑的人,往往是这么两类人,一类是明明自己有一定实力,却总是杞人忧天地担心着自己会考砸,对自己没有自信;另一类是平时的成绩表现平平或不太好,却希望在考试时来一个突飞猛进,创造一个“奇迹”。这两类人,由于心理负荷太重,结果反而连自己的正常水平都发挥不出来。

篇7:越谦卑,越伟大美文

还有一次,一位内地企业家慕名前去拜见李嘉诚,向他“取经”。李嘉诚和儿子热情地接见了他。最让他感慨的是,李嘉诚的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粤语,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懂粤语的实际,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他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

这一迎一送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彰显了李嘉诚做人、做事的谦卑和细致。正是这种谦卑,不仅成就了李嘉诚的事业,而且使他在走向事业成功的同时,让他的人格走向伟大。

篇8:越抽象越直观

案例一“原来不该那样拉手的!”

在一次阶段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00平方米, 那么2800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为10000平方米, 即1公顷。”刚交完试卷就有几个孩子围住我, 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小齐急切地说:“老师这道题是不是对的, 你看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面积为100平方米, 2800是28的100倍, 所以2800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是100平方米的100倍, 100乘100等于1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不就是1公顷嘛。”听他说得头头是道, 旁边有不少孩子附和道:“是的, 我就是这样想的。”小天一听, 有些急了, 脸涨得红红的, “不对!”声音虽不大, 但很坚定。“老师你说过, 28个小朋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每条边站7个小朋友, 大概是10米, 所以面积是100平方米, 那2800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每边站700个小朋友, 应该大约长1000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应该是100公顷。”听了他的讲述, 刚才那几个洋洋得意的几个孩子也定了定神, 觉得他说得也不错,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围在周围的几个孩子一个个面露难色, 陷入了沉思状。

看出他们眼中的疑惑和对正确答案的渴求, 我故作神秘地问:“平常你们在玩游戏时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怎么围的?中间站人吗?”

“老师, 我知道了!”一声急促的伴随着兴奋的叫声打断了别人的思路。小鹏拿起粉笔, 走到讲台前自顾自地边说边画了起来, “我原来的想法小朋友是这样拉手的 (如图) , 现在我明白了, 小朋友们手拉手全部站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 里面应该没有人。”看着小鹏的得意之作, 孩子们一下子醒悟过来:“对、对, 让里面的人都站到外围来拉手, 围成的面积肯定不一样, 比原来大多了”, “画了图, 一看就明白了, 原来不应该那样拉手的。”平时不太喜欢开口的小炜也在旁边小声嘀咕着。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认识公顷”这一课时中, 课本上安排了这样一个认识活动 (如下图) , 为了加深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借机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了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实践活动, 并推想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就是1公顷。

在上述案例中, 不少孩子的脑海中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 然后借助数据进行推算, 2800个小朋友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100组, 却忽视了实际拉手的生活表象。小鹏借助图形将自己原先的思维过程展示了出来, 虽然图形画得不够美观, 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足以让其他同学通过这个图形意识到自己思考过程中的不足, 原来混沌的思维, 通过几何直观的演示, 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架起了联结具体与抽象的桥梁。

弗莱登塔尔说:“几何直观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重要、可能有意义和可接近的, 并使我们在课题、概念与方法的荒漠之中免于陷入歧途之苦。”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 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囿于常规, 带有一定的跳跃性, 但由于语言发展的滞后, 有时他们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这时利用图形也许就能帮上大忙。看来,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向孩子们学习, 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 在逐步地渗透与指导下让学生意识到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 让直观几何成为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案例二“不要那么麻烦!”

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 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从1~9中任意选出两个数相加, 得到的和有多少种?

第二天批改这道题时, 发现不少孩子思路不够清晰, 只是凭感觉找出几个和, 没能做到有序列举, 结果中自然就出现遗漏的现象。也有少数孩子完成得相当不错, 如下图:

在作业讲评时, 我大大表扬了小宇等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能做到有序思考, 注意到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 体现了思维的严谨、周密, 值得全班同学学习。接着我让大家把这道题再次在脑海中回顾一遍, 让原来没能找全答案的同学找出自己原来解题中的不足, 以便进行自我纠错。

“不要那么麻烦。”坐在第一排的小震嘟囔了一句, 虽然声音很低, 但却被我捕捉到了。

我走过去, 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了一些算式, 在算式的右下方画了这么一副连线图:

虽然字迹有些潦草, 但我却发现他的结果是正确的, 而且写出的算式显得很有序, 我的直觉告诉我小宇有他独特的想法。我把小宇的作业放到展台上, “你能给我们说说你的想法吗?”我神情殷切地问道。“一开始是1加几, 后来是2加几, 第一个加数多了1, 第二个加数少1, 和还是一样, 前面就不需要了, 只要2+9=11就行了。”小震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 平时语速就比较快, 再加上他的思维有些跳跃, 孩子们一下子没领悟过来, 但是我却感到无比震撼, 内心充满欣喜。

我请小宇到展台前来, 指着他的弧线图给其他孩子们再讲一遍。

“2加3的和与1加4的和相同, 所以算式就不要再写了, 同样, 2加4、5、6、7、8分别于1加5、6、7、8、9的结果相同, 都不需要写下来, 只有2+9的和前面没有出现过。”有了图的帮忙, 再加上小震的解说, 同学们一下子都恍然大悟。“太棒了!”座位上的小阳猛地一击掌, “同样的道理, 后面只要再找出3加9、4加9、5加9、6加9、7加9、8加9的和就行了。”其他同学听了也不住地点头, 教室里先是响起几处掌声, 继而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正如波利亚所说:图形不仅是几何题目的对象, 而且对几何一开始没什么关系的题目, 图形也是一种重要的帮手。在解决这道题时, 小震借助连线图来表征问题情境的成分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进而敏锐地捕捉到“当一个加数减少1, 另一个加数增加1时和不变”, 然后将和相等的算式直接剔除, 找出和不同的算式, 在比较、分析、想象和推理过程中, 把复杂烦琐的问题变得简约、直观。这是多么难得的直觉感悟啊!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 很多时候解题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几何直观, 学生只有具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可借用的几何直观问题, 才可以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者要充分意识到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利用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感受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 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更偏重于直观形象。运用图形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让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更明了、更快捷。

关键词:图形,直观,感知,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楚平.“图形与几何”内容变化及教学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 (4) .9-13

上一篇:医学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下一篇:应用化学专业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