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制度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土地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深度探讨土地储备的收购、整理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土地储备离不开土地规划,充分了解土地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储备部门盲目储备土地,笔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共组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第一篇:土地管理制度论文

土地整治下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建议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及农村地籍管理工作存在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清晰、农村土地资产流转市场管理不规范、农村用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政府公共投入不够大等问题,本文给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土地管理改革;建议

农村的土地整治和国土整理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平台。我国政府部门在农村土地整治模式、投资管理、农村土地流转等领域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尝试。但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改革创新事业,本身机制还不够健全,最关键的问题是部分涉及农民利益权益保护的重要问题,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机制创新来得到保障。

一、农村土地整治运动与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登记多头管理,土地确权进程缓慢

目前的国土登记注册体制相对分散且不健全,由宅基地所有权、耕地承包所有权、林权等从属于国土、农业、森林等不同的部门]登记注册。农村土地在流转程序、交易手段、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方式等方面还没有统一规范。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产权的空间布局也将出现相应的变动,而在广大农村各地由于还没有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所以农户中尚未在册、未经发包的地块将大量出现,不利于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以及宅基地所有权的重新调整。

(二)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仍不健全

经过耕地整治,农村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以及村庄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使用带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流动,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农村土地交易技术水平较高,规模化经营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首先,由于缺乏明晰的市场主体与客体,准入资质模糊不清[1]。且农村耕地的经营以行政管理为主,一般农户无法作为农村土地交易的市场主体。因为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将农村耕地经营资金局限于农村集体机构之内的交易从城市地区进人障碍较多。其次,由于农村耕地资金流动程式的不合理,农村耕地交易规模也较小。部分农户对流动耕地资金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完成必要的登记手续,因此农村土地资金流动随意性很大。农户间关于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信息较为封闭,且土地的流转也相对散乱,无法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再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制度,没有必要的交易服务中介组织。因为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商品性不明晰,没有历史价值,同时因为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无法借鉴海外农村土地价款,从而导致农村土地资产流转价值较少,农村土地流转没有更多的收入。

(三)政府收益分配不尽合理,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土地整治后所获得的剩余土地收益分配,往往是地方政府通过农村与基层社会的政治运作而带来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的倒置。无法确保已转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耕地以外获取固定的收入,能应付诸如衰老、患病,以及失业、贫穷等风险。

(四)程序上政府主导为主,公民参与度不足

首先,主要体现在对建设项目的申请与审核上,农村土地整改身为一个惠民工程项目,应该事先由村民清楚意识并积极性主动性的寻求建设项目,而在实际实践中大多是由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建设项目,并确定了施工区域。其次,在对国土整治的策划上,规划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在制度设定上应该是政府与规划主体之间不断磋商的过程,但以政府意愿与规划专家思想为基础的整治策划过程往往忽视了公民积极参与的需求,公民与国土整治规划信息联系不畅,参与环节逐渐减少,因而存在着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与村民的实际生活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

二、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规范农业土地权属管理工作,以促进农业确权登记进程

1.协调土地权属的纠紛,并尽快明确土地所有权

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权利平衡,权利纠纷的处理过程首先以协调为主。由当事人利益各方自行组织协商,由第三人和村委员会共同组织协调,进一步完善由居委会、村民小组等协调机构共同建立,在必要时形成配套的法规,以保证土地权利调整的规范化和公平性[2]。协调后无法办理的问题提交乡国土管理机关解决问题,经多次协商后仍未向仲裁组织机关提出的诉讼,则由县农耕、森林、司法机关、国土,以及信访等行政部门组成的农村土地权属问题纠紛仲裁组织机关,在农村依法处理建议的基石上依法组织裁决。而农村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2.健全农村土地登记管理组织,做到土地权属登记管理规范化

各地村都要设立专门的农村土地登记机关或由国土管理科负责,对国土整治工程区内农田、园区、林业等的农村土地所有者、权利、农村土地发包使用经营者等实行系统登记注册,并系统开展有关农产品用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住房财产权等的申请受理工作,在办理过程中还要审核已完成登记注册的农村土地所有者的用地规模、四至、使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等状况,以强化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注册工作中的登记注册收件调查绘图、申请资料初审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建立土记录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形成了土地权属信息资料数据库,增强了土地登记管理结果的公示与法律效力。

(二)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进一步健全土地价格形成管理机制

首先由根据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确定具备流转资质的农民集体提交流转申报,由县乡政府以及农村土地管理机关办好流转审批,同时编制并公开了流转缴纳的相关税收清单,规定流转各方应当签订合作协议并规定明晰权益权责,共同办好所有者登记注册,由县级政府统一核发农村土地使用权证件等。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准人资质的认定,以不变更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中确定的农村土地使用范围为基础,以所有者确定和补办登记手续为前提条件,允許各类机构、企业和个人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流转,直接参与农村规模经营。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国土整治工作应当在明确农村耕地的所有者、严格农村耕地流转政策、科学合理实行利益分享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秩序地开展,并时时以村民利益为优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总结,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及相关法规,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好农村土地管理改革工作,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娜,鲁成树,胡映. 土地整治下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建议[J]. 中国集体经济,2011(36):1-2.

[2] 李哲,李梦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2018(8):5-11.

作者:杨琼艳

第二篇:基于土地储备的土地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深度探讨土地储备的收购、整理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土地储备离不开土地规划,充分了解土地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储备部门盲目储备土地,笔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共组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储备 土地规划 土地整理

1 我国的土地储备机制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口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出让年度计划和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的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的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前期开发后,有计划地将其投入市场再行出让的有效配置土地资源行为的制度。

土地储备包括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和土地出让,土地收购是指通过征用集体十地、收回闲置土地、调整不合理配置用地和土地置换等行为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整理是指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和统一开发等方式对所收购土地进行的整理与包装,土地供应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和供地计划而来取向社会公告、开展招商活动、建立土地招标拍卖制度等多种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在土地管理方式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的背景下,以经营城市为出发点,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目的,合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1996年,上海市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 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1997年8月杭州市成立了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随后,我国的土地储备机构在武汉、青岛、南通等大中城市纷纷成立。2001年4月30 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中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这样,土地储备制度的创新,成了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事件。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全国各城市基本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统一储备、统一拍卖的土地储备制度:市区范围内需要盘活的城市存量土地统一由市储备中心收购,各个用地单位都不能自行招商、转让。土地储备中心按照土地规划的要求,完成被收购的土地的征地、拆遷,土地整理等前期工作后,将储备土地纳入政府的土地储备库,然后由政府按照年度土地出让计划以公开招标、挂牌、竞价拍卖等方式公开出让储备地块。

2 土地储备的收购、整理实践模式

(图1)

2.1 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广州市是我国较早实行土地储备的城市之一,该市的土地储备工作由市国土房管局下属的土地开发中心负责。土地开发中心根据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通过对全市土地供需状况的调查,每五年编制一次全市的土地储备规划,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土地开发中心根据五年规划制定年度士地开发和出让计划;广州市国上房管局土地开发中心同时对储备地块的规划、开发、出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让城市运营商参与地块的评估、策划和开发工作,再组织专家评审、优化,然后向社会公示,结合社会各界意见,最终订出每个储备地块的开发建设方案。

广州市的土地储备是以市场化营运模式、项目化管理为导向的运作方式,中心成立了土地储备前期研究发展部,对所有储备地块开展深入的可行性分析和经营策划,对每一个储备用地,都先做好策划、算好账,使一级市场推出的地块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但是,如果计划储备的土地市场前景不好,投资风险大,政府则会调整土地规划,直至调整的土地规划满足土地储备的盈利要求。例如,该市的琶洲地区作为城市储备用地项目,经过前期的项目测算,该区域土地的可出让建筑面积较少,土地开发资金收支不能平衡。政府即对琶洲地区的规划方案做出了调整:如某地块是将原来的5个分地块整合,把综合医院、行政办公、图书展览等诸多功能调整合并为国际学校,原定为旅馆业和商务办公用地的另一地块因原容积率、高度无法满足五星级酒店基本建设要求,就将地块划分为2个分地块,并调整提高了地块容积率。一些开发商提出,珠江新城的地块出让面积都比较小,基本都是500平方米、700平方米的小地块,这样要造出好的产品比较困难。市土地开发中心就考虑开发商规模开发的要求,在金沙洲、员村等地区推出了一些10公顷以上的大地块出让,而且这些地块的出让都采用了招标出让方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广州市的土地储备是“以地生财”、“经营城市”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市场引导土地储备、土地储备指导土地规划。在这种模式下,土地规划变成了保证和提高土地储备收益的“工具”,土地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因为土地储备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往往会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的移址建设或缺失。

但是,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储备方式使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使得土地储备中的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土地储备量较大,2002年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的土地储备量为9.27平方公里,2003年的土地储备量达28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可进行土地拍卖的经营性土地约为19平方公里(合190公顷),而广州市每年的拍卖土地数量约为50公顷到90公顷之间,土地储备满足了市场对经营性土地的需求,政府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土地储备、土地拍卖、房地产开发进入了良性循环。目前,广州市正在制定土地储备十年规划,重点加大对新机场、新火车站、大学城周边、沿江沿线土地储备规划的研究,规划成型经市政府批准后,将指导广州市未来十年的土地开发。

2.2 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土地储备过程包括土地征购、土地整理和土地出让。土地储备实质上是政府垄断士地一级市场的开发,完成土地整理后,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完成经营性土地的出让。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规模较小、实施土地储备的资金不足,当有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看中了大片的土地后,政府往往就与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合作,以土地储备的名义,由开发商代替政府进行土地储备的前期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完成后,政府通过招标、挂牌、拍卖等方式进行公开出让,如果价格较低,开发商就直接受让开发,如果价格较高,开发商就让其他竞拍者取得土地,开发商则获取土地一级整理开发的地产开发利润。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借开发商的资金实现了城市开发建设的目的,但是,却减少了土地储备的收益。而且,这种模式往往是开发商主导土地储备,开发商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随意地调整储备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指标,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随意地调整土地规划。

2.3 以土地规划为导向的土地收购、整理

土地储备离不开土地规划,充分了解土地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储备部门盲目储备土地,防止土地储备部门储备了城市东边的用地,实际上城市要用西边的用地;防止土地储备部门储备了很多用地,但是城市这一阶段用很少的用地,或者储备很少的用地,城市发展要求很多的用地,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平衡的现象发生,保证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土地规划不能跟着土地储备走,土地规划应当指导土地储备。

3 用地规划管理

3.1 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体制划分中属于建设管理部门。因此,全国各个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在行政业务管理上都归属于省(自治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的建设厅又归属于国家建设部管理。全国各个城市的规划局大都成立于八十年代后期,甚至,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仍然属于各市建设局(委)下面的一个部门。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主要是对土地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土地规划用地管理业务管理上与国土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出于管理的需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许多城市将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与国土管理部门合并成“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国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后,国土管理部门业务上进行了垂直条线管理,各市的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又相继分开,国土管理部门直属于省级国土部门管理,而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仍然是当地政府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行政体制下,当地市政府无权管理土地资源,城市发展所需的用地都必须通过国土管理部门的审批。

3.2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程序现状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是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即“一书一证”)的行政许可行为,是根据土地规划法规和批准的土地规划,对土地规划队内的建设项目用地讲行规划选址、明确规划用地性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核心工作是:确定项目位置、确定项目用地规模、确定项口规划设计要求。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控制和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规划法》、建设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各个省(自治区)、市制定的《土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土地规划等。《土地规划法》规定了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在土地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土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土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相关的行业用地规定是土地规划管理部门确定具体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的主要依据。

3.3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于1989年,在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土地规划法》己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管理的需要。

在管理体制方面,《土地规划法》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对于现在的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自己编、自己审批、自己公布,监督体制不到位。土地规划随意性大,调整变化快,“规划跟着变化走”、“领导一换、规划就变”的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封闭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土地规划需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因而需要建立磋商机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和质量,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观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土地规划越来越需要充分听取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城乡规划许可要严格规划审批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减少规划许可的自由裁量权,保证规划许可公开透明、高效便民。《土地规划法》对于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方面的问题却没有涉及,使得《土地规划法》无法适应当前土地规划管理的需要。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土地规划决策和实施的民主化,城市的规划是为谁规划?“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老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地规划的功能己经从原来的技术文件逐步向公共政策的功能进行转变,原来的《土地规划法》仅仅是作为指导、规范和执行土地规划技术文件的法律,而缺少作为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在违法用地、擅自变更现有用地使用性质、变更房屋原来的用途等方面,由于土地规划法仅仅对违法建设的处理较明确,对于违法用地、违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内容的,于利用原有建筑改变用途的处理在《土地规划法》中都没有明确法律责任和有效的强制执法手段,仅仅在第三十九条规定:“在土地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準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这使得土地规划用地管理缺乏有效的执法依据,实际管理中的执法效果不佳。另外,《土地规划法》在与房管、工商、土地、建设等方面的法律衔接不够,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不够。这些也给土地规划用地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参考文献

[1]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土地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耿毓修.土地规划管理与法规[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郑富信

第三篇: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展开研究,先提出其必要性分析,然后以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研究依据,重点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律的制定、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宣传、强化项目管理建设、注重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效率,并有力推进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工作。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土地规划利用;措施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来说,主要是指相关政府机关单位应注重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将在具体行动中落实下去,有效管理我国土地财产,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常来说,国情、历史阶段的不同,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于我国来说,要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利用效率,应与当前技术与经济、政治等情况结合在一起,积极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条例,并加大监控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率的稳步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土地资源整治管理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人们生产生活建设方面,土地为重要资源之一,这不仅可以便利于人们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在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由于土地污染问题的出现,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所以要想与城市建设需求相符,应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最大程度地杜绝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口数量增加迅猛,再加上建设活动用地越来越多,必须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化使用,加强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合理规划,确保其利用率的稳步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非常有必要,其现实意义突出[1],应在实际工作中大力落实。

二、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较不完善

要想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规划的作用极其显著,这与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土地规划方面,应紧密融合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确保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但是在实际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土地规划管理体系较不完善[2],特别在城建部门日常工作中,制度指导严重缺失,所以很难给予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有力的制度性保证,进而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二)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为重中之重,结合土地管理和规划自身了解到,其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突出,尤其在环境保护和农田水利等方面,高度关系到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结合当前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其管理效率并不高[3],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为低下,而且欠缺完善的宣传力度所致,同时一些土地資源部门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缺失,所以很难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管理力度比较弱化

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规划利用过程中,一些施工团队并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存在严重的非法挂靠承接项目行为,工程矛盾时常发生,这不仅很难有效提高工程进度,而且也严重加剧了项目管理实施的难度性。同时,组织实施监管力度不足,职责关系比较混乱化、无序化,不利于提高项目监督与管理水平。

(四)土地资源规划与其他资源规划尚未结合

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与农田、水利等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应将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工作落实到位,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资源,旨在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众所周知,土地资源作为国家资源,其管理和规划工作,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4],所以相关部门既要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下去,也要高度融合其他资源规划工作。但是在现实上,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规划,与其他资源规划尚未有机联系在一起,其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五)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足

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利用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点,在管理和规划过程中,存在着较多影响因素,所以很难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比如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流失现象经常出现,很难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一些开发商虽然投入了较多资金,但是周围环境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在一系列影响因素下,极容易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措施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律的制定

现阶段,土地资源滥用现象比较常见,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法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利用土地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基于此,对于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来说,必须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构建,深入调查和分析土地使用情况,对于违法使用土地等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最大程度地预防土地资源流失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要想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土地资源管理条例进行分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的制定,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土地资源管理流程,要进行不断简化,针对于特殊地区,还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

此外,应加强评估机制的引用。在土地综合规划利用方面,应发挥出评估机制的扶持作用。由此可见,评估机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强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方案的构建[5],从地区土地具体状态出发,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合理划分土地类型,全面评估其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便利性。同时在土地评估方面,应基于生态环境,综合化考量土地利用管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证规划利用方案高度符合当地环境发展规律、发展趋势。

(二)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宣传

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土地规划利用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看待土地管理工作,树立高度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具体来说:

首先,在各个乡村和社区等,应灵活运用传单和公告等方式,对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大力宣传[6],将群众思想工作落实下去,确保民众对土地管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化,并使民众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与政府保持密切配合,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应积极开展土地使用情况调查工作,严厉惩罚非法使用行为,旨在将警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中,要深入分析土地污染所致的不良后果,引导民众提高对土地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为顺利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强化项目管理建设

首先,投入充足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美丽乡村节地工程”建设,优化整合省、市、区等专项资金,将其在试点项目中进行集中投放,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专项资金中,应重点涵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社会统筹保障、扶贫救助等项目,大大推进试点项目[7]。此外,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也要提升上来,加强完善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制定,基于企业、农民等主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满足利益共享性需求。

其次,提高整治模式的多样性。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规划方面,应从当地土地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加强综合化土地整治模式的构建,在这里,政府要发挥出自己的主导性作用,而市场要发挥其引导性作用,最后农民联户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农民联户来说,主要是指农户自愿提出申请,主动将承包土地交出来,而在项目实施方面,专业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一大主体,应积极组织农民施工,使土地整治方式与土地利用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部门也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土地整治建设。

(四)注重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

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土地资源市场化为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方法。要想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上来,应注重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加强有偿使用政策的应用与实施,这在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8],而且还要加强价格机制的构建,进一步控制占地行为,在整体上杜绝土地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针对于工业用地,应加强多种使用方法的应用,如拍卖、招标以及挂牌出让等,对原有划拨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在经营性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对相应的土地出让金进行缴纳,密切联系市场价格。

此外,要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管理水平,价格机制、中介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构建非常重要,其中,要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致力于取得良好的利用效果。

(五)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力度

由上述研究了解到,在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属于重要的监督实体之一,所以应注重将政府的监管职能发挥出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符合科学性原则,给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一定的保障[9]。首先,在监管方面,应发挥出土地资源整体规划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化制定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方案,加大细节管控力度,引导各个部门充分履行好各自的职能。其次,各级政府应严格监督和管理区域土地使用情况,遵循土地集中化管理模式。其中,在集约化管理方面,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予以大力执行,协调统一好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科学化使用土地资源。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常来说,土地资源和整个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土地资源并不是无限使用的,所以要想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应防止过渡开发现象。在新形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应密切融合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创造有力条件。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问题不容小觑,所以在土地管理方面,应密切联系生态管理。基于城市视角,应积极渗透和融合低碳理念,将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注重市民公共用地面积的适度增加,为提高城市绿化率创造有力条件,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至最佳。在各项工程建设活动中,应积极开展地面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以免污染到土地资源[10]。基于农村视角,应加大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力度,贯彻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比如在农耕活动中,应防止过度使用农药,而且在病虫害灭杀过程中,应加强生物法或绿色防治措施的应用,防治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同时避免对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強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而要想确保良好的整治管理效果,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可以满足资源可持续性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赋予经济发展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日,郎海鸥,仲济香,陈美景,张冰松.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0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1):79-91.

[2]陈勤,王慧,殷洪斌.新时代加强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9(12):17-19.

[3]张瑞欣.新时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对策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22):11.

[4]徐燕,王军,王海帆,李刚,郑云坤.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以云南东川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91-192+202.

[5]唐太明.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 积极发挥国土资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J].青海国土经略,2017(05):20-21.

[6]张晓平,崔燕娟,喻圣博,杨俊.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基于技术管理型应用人才培养视角[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04):62-65.

[7]刘晓丽.基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8]黄善林,杨凤海,李玉清.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3):24-29.

[9]周力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支撑宁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如何提高规划耕保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4(06):17-18.

[10]徐忠国,华元春,倪永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01):55-59+63.

作者:徐召雷

上一篇:儿童心理发展论文下一篇:中国工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