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2023-03-13

第一篇: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省文化馆副馆长王水乔到文兴乡检查文化共享工程

省文化馆副馆长王水乔到文兴乡检查指导

文化共享工程

11月25日,省文化馆副馆长王水乔来到宣威市文兴乡检查指导文化共享工程。随行的有曲靖市文化馆副馆长侯思莹、宣威市文化馆馆长朱珍贤及相关工作人员。

在文兴乡领导和文化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王副馆长一行参观了集镇文化广场的建设,观看了文兴刺绣、文体活动及文化广场建设图片展,实地检查了乡文化站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详细了解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台帐资料。在乡党政会议室,王副馆长听取了文兴乡文化建设专题汇报,与会的省、地、市三级文化部门领导分别做了发言。

王副馆长高度评价了文兴乡文化建设工作,他认为文兴乡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高、观念超前、投入到位、措施有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硬,各项工作运转良好,文兴乡有条件成为“省文化共享工程示范乡镇”之一。并建议要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进一步加强对本乡农民群众、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的培训;充分借鉴其它地区好的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拓宽文化资源共享的覆盖面,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

文兴乡党政办蒋学宽

2011年11月25日

第二篇:廉政文化资源共享问题的探索思考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新形势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认真探讨廉政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

础性作用。

一、实现廉政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腐败现象处于高发期,腐败文化一度泛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2年工作规划》和中央纪委近年历次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作出了整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去年底,中央纪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总书记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廉政文化具有导向、陶冶、凝聚、规范、预防等功能,应努力实现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有效抵御腐败文化的侵蚀和蔓延。

(一)买现廉政文化资源共享,能够进一步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工作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相比,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反腐倡廉制度措施有效运行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影响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腐朽落后文化的存在,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致使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廉政文化建设,各地成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廉政内容的公益广告、书画图片、格言警句、文学作品、歌舞戏曲以及影像制品等,整理出大量的古今中外廉政案例教材,感染力和渗透力极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通过共享廉政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引领和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实现廉政文化资源共享,能够加快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大众化

廉政文化既是先进的政治文化,也是人民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其建设者和承载者不局限于官员,而应该是全体公民。只有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才能全面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广大群众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明事理、辨是非,有效压缩腐败的生存空间。多年来,各地坚持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为渠道,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廉政文化创建和推广活动,人民群众普遍受到了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还着眼网络化环境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探索设立网络平台,实现了良性互动。因此,通过共享廉政文化资源,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破现有的各种资源限制,努力增强廉政文化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实现廉政文化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高廉政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长期以来,各地党政机关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实际,积极收集整理各种廉政典型和反面警示材料,并发掘地方传统廉政文化,集聚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资源。毋须讳言,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廉政文化资源的有限性比较明显,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层级之间的分配也不均衡。一些财力较好的地区和效益较好的单位拥有较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曾一度出现资源闲置甚至浪费,而广大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效益较差单位却无法企及、短缺严重。因此,通过共享廉政文化资源,能够较好地弥补廉政文化资源差距,为干部群众的学习教育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廉政文化资源,进一步提高廉政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廉政文化教育的增长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廉政文化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现廉政文化资源共享,可改变一些地区和单位廉政文化建设落后状况,不断协调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但存在一些亟须妥善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意识不到位

随着我国科普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共享步伐加快,社会共享氛围趋于浓厚,但廉政文化资源的共享观念并没有被各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接受。例如,有的偏重于突出本地本系统本行业特点和资源的便捷实用,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单兵作战,搞重复劳动;有的考虑到前期投入及后续维持成本过大,共享收益低或无偿提供,因而共享态度不积极、不热心,宁愿闲置资源;有的受本位主义思想影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有的认为共享即免费使用,往往舍不得投入,乐于坐享其成。如此等等,影响了共享工作的进展及成效。

(二)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

目前,廉政文化建设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为主。如果没有纪检监察部门的牵头,其他部门很少主动抓廉政文化

建设,即使抓了,也是突击一阵、应付检查等。同时,各部门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分工合作责任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文化部门还没有真正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此外,廉政文化资源的发掘、集成、普及、创新等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基层党组织往往承受不了。如何集中有限的力量,促进廉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一些地方

廉政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干部学习廉政文化的考评机制、廉政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不健全,共享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三)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渠道不够畅通

多年来,有两种共享现象值得关注:一是纵向与横向之间的资源共享效果不同,一是承担挂钩帮扶任务与否的资源共享效果不同。究其原因,党组织的纵向主体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相互交往多,比较知根知底,思想行动容易统一,能比较全面及时准确地交流信息,而建立了挂钩帮扶联系的党组织,各自分解承担了一·些指标任务,特别是帮扶方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地交换信息,容易形成共识和合力,因而廉政文化资源的共享成效比较明显。可以说,当前跨地域、跨城乡、跨行业、跨系统党组织之间的交流磋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廉政文化资源的共享渠道不够畅通,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没有很好树立,因而难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四)廉政文化资源存在较多闲置现象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各地廉政文化产品日渐丰富,已摄制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批感染力强的廉政文化教育影视剧,推出了群众易学、易记、易传、富有渗透力的反映廉政文化的书籍报刊影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必须承认,受活动场地、经费等限制,多数城乡基层单位的廉政文化资源不多,教育设施较缺乏,也无法组织党员群众外出接受廉政知识教育,因而往往满足于开小会、念文件、读报纸、贴标语、表决心等单一一呆板形式,明显缺乏生气和活力。而拥有较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的单位并非经常开展廉政教育,除偶尔参与送廉政电影、书籍下乡等活动外,更多地将它们束之高阁,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

(五)廉政文化资源网络化建设进程缓慢

截止今年5月,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全国99.1%的乡镇接通了互联网,网民人数4.0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网络化环境给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县以上党组织基本建立了党建网、纪检监察网,开设了廉政网页或理论专栏,深入认真地解剖一些重大案例,便于网民学习了解廉政文化知识。同时,也开通了“空中通道”,向党员干部及时发送一些廉政文化内容的短信,帮助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然而,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相互转载的多,特别是地方党建网站的特色不够鲜明突出,当地重大案例剖析的甚少,运用音像资料开展教育的更是少得可怜,不能很好地满足网民的多元需求。目前,相对于其他流行文化,廉政文化的声音还很微弱,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待于加快提高。

三、促进廉政文化资源共享的对策措施

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地方党建实际,切实强化共建共享理念,明确思路重点和有效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廉政文化资源的共享工作。

(一)建立健全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促进廉政文化资源共享的关键。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基础上,努力形成分级管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的常态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共享的合力和实效。既发挥对口联系作用,又避免资源配置不均衡,整体推进共享工作。一是交流协作机制。避免简单的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探索建立跨地域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日常党政信息交流、专题研讨会、联谊活动等方式,拓展交流协作新局面。三是多元投入机制。继续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文化建设,单列财政预算或专项经费。坚持财政投入为主体,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专项经费为补充的经费筹措原则,并积极创造条件,吸纳其他社会主体和民间资金的参与,以期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资源。四是考评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廉政文化资源共享的指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单位和个人,通过严格的绩效考评,不断强化共享意识和责任感。要建立共享激励机制,使共享主体根据投入和贡献来获取相应的利益。

(二)不断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内容

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内容是提升共享绩效的根本。一是着力赋予廉政文化的时代内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唱响时代主旋律,及时总结提炼出一批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积极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要注意将廉政题材纳入文艺创作、音像制作计划,创作更多的廉政文化精品,建设廉政文化作品共享库。二是认真汲取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资源。我国廉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自古就有崇廉尚廉的优良传统(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倡导“仁、义、礼、智、信、廉”等清官文化),历史上还有许多被老百姓广为传颂的清官(如包青天、海瑞、范仲淹、于谦、徐九经等),各地也涌现一些廉洁名人。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尊重并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那些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的廉吏、清官和廉政诗文故事。三是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廉政文化资源。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国际背景,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积极引入廉政文化产品,学习借鉴西方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的先进廉政思想,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主人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并努力推动西方廉政文化的本土化进程。

(三)集中建设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廉政教育基地是廉政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和有效载体,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利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一是分类建设、突出特色。制订科学标准,对现有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进行筛选、整合,分类推进以各级党校和大学为依托的理论教育基地、以看守所和监狱为主体的警示教育基地、以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基,地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政务公开基地等建设。要突出基地特色,各显其功能。一是合理布局、方便实用。坚持就近教育原则,善于挖掘和提炼历史文化资源中廉政文化教材以及本地本单位和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在一些代表性强的乡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各自打造一批富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廉政文化广场、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大院等,使党员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三是项目带动、集聚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方式,确定一批重点廉政文化项目,公开招标,鼓励联合攻关,以期凝聚一批高素质的精干创作队伍,实现出成果、出人才、上档次。设立党政部门奖励基金,激发不同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坚持组织牵线和单位自愿相结合,吸纳更多的单位参与共建共享,提升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全面提升新闻传媒的宣传影响力

当代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新型媒体,已全面深入地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在廉政文化资源共享中的作用,抢占廉政文化教育阵地。一是完善传统媒体功能。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加大反腐倡廉建设的宣传力度,办好廉政专版、专栏或专题节目,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时段报道反腐倡廉建设重大事件,解读重要党纪法规,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刊播廉政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和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党外人士通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制度,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一是善借新兴媒体作用。注重发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优势,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经常向领导干部免费发送手机廉政短信,用浓郁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警言警句温馨提醒,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亲和力。三是增强对互联网的引导力。各级重点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要开设廉政频道、网页,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有关反腐倡廉热点问题,推动健康向上的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要善用电子论坛、qq群等互动交流平台,了解民众诉求,正确引导舆论。

第三篇:实现文化主体价值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随6月26日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在贵阳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按照此次会议的部署要求提出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集聚了49个民族,各个民族继承并发展了各自独有的民族文化,这一系列的文化凝聚着民族的血脉,寄托着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环境里,民族文化的地位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越显突出,它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贵州是集山区和多民族的省份,区域文化的复杂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制约着贵州的文化体制改革。不同的地理特征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但在历史的沿革中,具体的民族有其独有的民族情感及文化价值体系。在如今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下,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加强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共享合作、协调发展,实现文化的和谐。

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在贵州面临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是基于贵州民族的多样复杂化以及实际的社会发展水平,如苗族在贵州的分布显示了贵州民族的复杂化,黔东南、黔西南、黔西北分布着不同的苗族苗语支系和文化。由于贵州的民族大省特征,贵州的文化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传统文化在与当代文化的结合发展过程中,诸多民族文化在与当代文化的接触中产生了文化价值的艰难抉择,传统文化价值核心与当代文化价值之间相互取舍,使原存的贵州地方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发生价值转移。在价值取向不清晰的抉择中,为引导文化价值的正确取向需要加强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和主要目标的学习,完善和健全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参与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人民群众在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建设可以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中行使主人翁的使命感,有效地完善文化主体的有机转型,进一步推动文化人才的发展建设,完善文化的传播体系、增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强化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在文化主体的主导作用下刺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地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篇:共建人文奥运 共享奥运文化

摘要: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贯彻人文奥运这一理念,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做好以下工作:努力展现运动员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向大众,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积极开展公众的文明教育。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精心组织策划好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善待媒体,做好奥运会的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工作。

关键词:奥运会;北京;人文奥运;奥运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09-03

穿过历史那久远的尘封,可以发现无论是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运会还是1896年近代奥运会,都反映出奥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竞技场,又是展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几乎每一个主办国都不失时机地利用媒体宣传来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特别是1964年东京和1988年汉城两届在亚洲举办的奥运会,以及最近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对国民素质提升、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雅典奥运会既重视硬实力更重视软实力,两者相得益彰的理念设计,给希腊国民带来的精神财富和综合效益,难以用金钱衡量,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索。

众所周知,雅典奥运会的筹备一波三折。不断延迟的工期、各项预算缺口,当时特定的反恐形势和安保能力,都使雅典承办奥运会的能力受到普遍担心甚至饱受讥讽。然而,当一个“独特、梦幻、史诗般的奥运会”把人们的疑虑冲得烟消云散时,人们不得不对希腊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理性务实的筹备策略表示钦佩和敬意。雅典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除建设必要的硬件设施外,着力突出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国家形象、公众素质等要素,在文化、教育、宣传等方面作了大量铺垫。比如,以“显示当代社会的奥林匹克理想”、“为运动员、观众、志愿者提供一次独特的奥运经历,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遗产”等为主体,在全国的宣传声势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宣传既紧扣当今社会的发展主题,又激发了希腊社会固有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准确地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于通过奥林匹克运动表现出的古老文化和当代文明的认知。这种持续有效的努力在雅典奥运会举办期间厚积薄发,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通过每一个热情洋溢的志愿者和雅典市民传递开来,各种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奥运村、赛场及社区通宵达旦,人流络绎不绝,一踏上希腊土地就会强烈感受到向往青春、友谊,热烈欢快的奥运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可以说,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当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深度浸润、完美演绎,体现出希腊人把握“成功奥运”的睿智头脑和良苦用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我们来说,北京奥运会在建设必要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形象、有助经贸往来、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方面下大功夫。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灵魂。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是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 的特点;努力实现“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实现发展着的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文明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的注视。在本届奥运会中,我们既要不失时机地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人类的价值观是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既具又有普遍性,又具有时代精神,打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比如:人们珍视生命、健康,珍爱生活、理想,追求自由、幸福、和平、平等、友爱、公正等等,作为理念,都是超越国界的。一百多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正是在这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中形成的。

自从顾拜旦1894年创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促成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以来至今,在不同的历史际遇、不同的国度举行的历届奥运会,有各自具有其主题口号与风格的创新,从而不断丰富着这一运动的内涵,扩大着它在全人类的影响,不但在继承发展奥林匹克精神方面,而且在推动人类文明使之与时俱进方面,起着独特的、无可争辩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发展的今天,各个民族既要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更要学习和吸纳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一个音符无法谱写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璀璨的画卷。因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一系列宣传活动以及我国体育健儿和观众在赛场内外的文明表现,都要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打造出立足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多彩文化。

人文奥运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使北京奥运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北京奥运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广阔舞台;更要坚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使北京奥运成为东西方和南北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纽带和桥梁;坚持现代奥林匹克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力争使北京奥运成为一次在继承发展、在推广中提高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的里程碑。人文奥运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展示中国人民文明礼貌、热情友好、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展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丰富资源,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借此良机,积极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不断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文化欣赏和旅游观光需求;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形象景观,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神韵和现代活力;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工作,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为成功举办一届有创新、有特色、高素质、高水平的奥运会,贡献全民的热情和力量。

同时,贯彻人文奥运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凡的意义。为此,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做好以下工作。

努力展现运动员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和核心,是体育行业的突出代表,是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在国际体育交往和北京奥运赛场上,中国运动员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集体、国家的形象代表,不仅要表现出精湛的运动技艺,还要表现出应有的文化素质和文明风范。因此作为运动员来讲,备战奥运会不仅仅是技战术训练,也包括思想作风、精神风貌、人文精神的锤炼培养。在备战奥运会的过程中,要围绕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一方面加强运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奥运赛场上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文明大度,公平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运动员和专职的、志愿的服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加强友好交流,增进和平友谊,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使者,从而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面向大众,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奥林匹克运动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重要宗旨和目的,是促进公众的身心健康和人的全面均衡发展,这也是人文奥运的重要内涵。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举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奥运为契机,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激发群众的体育热情,培养群众的终生体育观念。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掀起群众体育的新高潮,努力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公众的文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依托,广泛深入地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奥运筹办和全民健身。以此为契机,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在大中小学积极开展“为祖国争荣誉、为奥运做贡献”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做文明市民、迎奥运盛会”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普及礼仪知识,制定礼仪规范,开展礼仪竞赛,塑造公众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要引导教育球迷和啦啦队队伍加强管理,使广大观众养成既热情观赛,又能看懂比赛,遵守国际规则,因人因项因时恰如其分地给参加竞赛的各方运动员加油喝彩的良好风范。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奥运会筹备阶段及举办期间,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和首都的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组织各种大型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已建成和即将竣工的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一批重点现代文化设施,同时加强街道、社区和村镇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除了北京之外,在上海、天津、青岛、沈阳和秦皇岛等分赛场,也要利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改进服务、展现特色;精心组织一批有品位、有民族风情、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为各国朋友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将作为非正式比赛项目,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要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把武术比赛办成2008年奥运会期间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华武术,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文化魅力。

精心组织策划好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据统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全球收视率达30至40亿人次。奥运会不仅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类聚会和全球的文化庆典。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奥运的标志性成果,对奥运会成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希腊文化部长佩拉丽娅访华时告诉我们,雅典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在编导上既重视现场效果,满足本国人民的胃口,更重视电视转播效果,充分考虑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的审美和接受度。前不久多哈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容的同时,也应在编导及电视的转播形式和手法上具有国际化眼光,不仅让现场观众为之感动,而且要让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认同与赞赏。使之成为既符合奥林匹克宪章要求、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最新发展,又独具东方魅力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盛典。

善待媒体,做好奥运会的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工作。“奥运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作出评判的。”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这句话,揭示了媒体对于奥运会的重要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有2万多名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奥运会以及围绕奥运会发生的一切将通过新闻媒体传向四面八方。在宣传中国体育成就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宣传各国体育健儿友好交流、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和精湛技艺,避免狭隘的东道主意识和单一追求金牌至上的价值导向。认真实施《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完善媒体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对中外媒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奥运会提供高水平的媒体服务,兑现我们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

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提得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奥运会的举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几年来,北京奥运会所激发的民族精神,正在日益成为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纽带。北京奥运会孕育着中国大众的全球视野,也使中华民族感受到在共建和谐世界过程中的国际责任。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筹办奥运会正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建人文奥运,共享人类文明的大舞台。

让我们共同期待: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将成为世界奥运史上辉煌绚丽的一页。

第五篇: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6月,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湾举行,覆盖台北、台中、台东、高雄、台南等重要县市,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期间,除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和演出话剧《最后之胜利》外,还开展包括“天工遗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化境——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乐会”、“浙江婺剧综艺——欢乐春节”、“老照片,新北京”展览等7大系列活动。

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

让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11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中市佛光缘美术馆开幕。

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顾问杨志今,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柳河,以及台中市副市长徐中雄、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如常法师、台中惠中寺住持觉居法师、台湾中部美术协会理事长倪朝龙等两岸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开幕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当晚,杨志今一行还观看了话剧《最后之胜利》。

杨志今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与具体体现,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希望通过创办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搭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让海峡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交流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为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如常法师在致辞中表示,佛光山星云法师非常高兴两岸携手促成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佛光山愿继续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成两岸交流和平富强的中国梦。徐中雄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中揭幕,台中是台湾的“文化城”,拥有众多文化资源,愿与大陆展开全方位文化交流合作。

随后,杨志今等与到场嘉宾共同参观了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开幕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下午会见了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晚上在台中市文化局长叶树姗的陪同下观看了游本昌演出的话剧《最后之胜利》。

参观展览时,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表示,台湾与大陆近年来交流日益频繁,此次能来举办“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大家都很开心。他特别强调《护生画集》能在佛光缘美术馆展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因缘,两岸未来也将继续扩大宗教、文化的交流。

而主演《最后之胜利》中弘一法师角色的游本昌,笑言“自己就是看《护生画集》长大的,丰子恺对众生的爱,值得我们弘扬与学习。”他巧妙地形容这次的活动是因缘很好、来源无尽,是星云大师多年来弘扬佛法的悲心愿力所创造出来的因缘,此次有机会来台湾办文化活动,十分欢喜。

对于这次的活动,策展人张家献详加说明,策展工作以文化交流为出发点,首先向台湾民众介绍丰子恺《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具有劝世功能,简单的生活小事都能成为一件作品。丰子恺的艺术需要透过人去思考与感受,再反映出来的普世价值,能深深感动人。并特别感谢艺术家游本昌不计成本,率团来台湾演出话剧支持这次活动。

展览内容丰富多彩精典绝伦

这次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活动7大项内容分别为:

一、丰子恺《护生画集》原作展览。2013年11月12日至12月10日,在佛光缘美术馆台中馆展出。这是浙江省博物馆从丰子恺先生的好友广洽法师捐赠的《护生画集》中精选的124件原作。

二、弘一法师话剧《最后之胜利》。于11月12日晚上演出。此剧叙述弘一面对日军强硬利诱与威胁,不惜以身殉教,弥留之际,以坚定信念写下“最后之胜利”,表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展期从2013年12月20日至2014年3月24日,展品71组、133件,地点在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

四、浙江婺剧综艺——“欢乐春节”。婺剧,俗称金华戏,流行于金华一带,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音乐高亢、气势磅礴、节目精彩。2014年2月17日至18日,在南投文化局演艺厅登场;2014年2月20日至3月5日,在高雄市佛陀纪念馆演出。

五、“老照片、新北京”展览。由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组织展品,将在2014年3月至4月在台南萧垄文化园区举办。

六、民族管弦组曲《山水化境——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乐会。该音乐会由浙江省歌舞剧团历时2年时间精心打造、著名作曲家刘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合作完成、两岸120名音乐家合奏,将于2014年5月21日在台北两厅院、5月25日在台北中山纪念堂演出。

七、“天工遗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示华美瑰丽工艺精品38项、500件,将于2014年6月1日至15日,在台中文化创意园区展出。

“中国漫画之父”丰子恺及《护生画集》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一生著作多达150多种,《护生画集》是其代表作,创作过程长达46年。他去世已多年,遗留给后人以丰富的艺术遗产。他的漫画可谓别具风格,有着国画的深厚根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动的图像。特别是他取材多是人世间的辛酸事,为劳苦大家抱不平,因而他的漫画深受人们所喜爱。

1928年前后,弘一法(李叔同)师曾三度来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共商《护生画集》的创作。弘一法师界定护生画集的款式——一幅画配一首诗,并亲自参与护生画第

一、二集的策划,题写诗文。弘一法师圆寂后,丰子恺遵循师嘱,完成护生画六集,共有450幅护生画、450幅诗文。护生画以优美柔和的情调,令阅者生起对生灵的悲悯之心。2012年是佛教南山律宗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和《护生画集》创作缘起85周年,由弘_法师和其弟子丰子恺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也重新出版。

《护生画集》的绘画是有特殊因缘的,根据丰子恺自己在《护生画集》第三集序言中的说法:画集起源于弘一法师50岁时(1929年)与丰子恺同住上海居士林,合作创作了护生画初集,共50幅。由丰氏作画,弘一法师写诗。后来法师60岁时(1939年)住福建泉州,丰氏避寇居广西宜山,又作了护生画续集,共60幅,由宜山寄到泉州去请弘一法师书写。这时,法师从泉州来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于“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丰子恺自思,“那时寇势凶恶,我流亡逃命,生死难卜,受法师这伟大的嘱咐,惶恐异常。心念即在承平之世,而法师住世百年,画第六集时我应当是82岁。我岂敢希望这样的长寿呢?”因此覆信给弘一法师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结果,五集护生画尚未完成,弘一法师已经圆寂,由作为学生及合作另一分子的丰子恺继续努力。

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岁月、命光去实践的约定。少一分虔诚、少一分信守、少一分坚忍,我们今天都无缘见到完整五集的护生画。其间经历的种种人事沧桑、疾病衰老„„困难都得一一克服。护持、协助出版者的尽力亦不可少。手捧护生画集,感觉捧着的是仍跳动着的、温热的,细腻的画家之心,以及所有参与者的热血流动,柔和而温暖。

上一篇:武汉市强制戒毒劳教所下一篇:武汉理工大学普通化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