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2024-04-07

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精选6篇)

篇1: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关于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近期,市信息中心针对全市目前存在的政务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对照国家和省要求,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的要求部署,紧紧抓住建设智慧城市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有利契机,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推动网络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全市政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一)加快推动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夯实光网城市接入能力。实现市内主城区光纤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光纤,已覆盖全市 4937 个城区点位、1514 个乡村点位,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 7330G。167 个热点区域和全市 5000 多辆公交车实现免费 WIFI 网络覆盖。二是市政务外网基本建成。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已形成上链国家和省,下链区县,横链市直各部门的一张

网,市直单位政务外网全覆盖,各单位实现统一互联网出口,合计带宽 4.5G。政务外网区县所属单位覆盖率为 96%,街道、乡镇为 92%,社区、村为 79%。三是推进 5G 试点。年初获批全国首批 5G 通信组网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信号覆盖、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快了建设步伐,其中移动已建成 5G 基站 141 个,联通 49 个,电信 20个。四是市政务云平台有效利用。目前承载全市 45 个部门的 89 个业务系统。市政务云的 CPU 算力、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等使用率均已超过 75%。市政务云还与东网云、华为城市产业云、联通苏北云、移动北云进行连接,实现部分服务资源的接入,为政务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二)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初见成效。

。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取得进展。全市已梳理资源目录 3974 条,发布资源目录 3750 条,其中无条件共享目录 1257 条,有条件共享目录 1964 条,不共享目录 529条。二是基础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其中常住人口库 908 万条,法人库 77.4 万条,建筑物库 16 万条,房屋库 408 万条,车辆库 40 万条。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接入单位 339家,归集数据累计 3898 万条,向社会公示行政许可 82 万条,行政处罚 3.6 万条,国家、省级各领域红黑名单信息 6万余条。三是主题数据库加快建设。建设市区两级统一的电子证照库,目前生成各类电子证照 14.1 万个,日均新增300 个;政务云数字认证安全服务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身份验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服务等一体化安

全服务。目前发放数字证书 2.4 万个,电子印章 5554 个。四是推动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经采集整合了 29 个单位(机构改革后)的数据。存储数据 7 亿多条,月均交换数据 3500 万条。积极对接国务院各部委数据库,目前有 16 个国家部委共计 45 个数据库可供我市申请链接查询;完成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级联工作,为各单位查询数据提供方便。

(三)加快推动智慧应用平台建设,政务和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是多规合一平台已受理 2000 余个建设项目,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总审批时间控制在 85 个工作日内,较原时间压缩 50%。二是安管平台接入 27 个部门的 56 个系统,确保了安管中心与相关部门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双向互动。三是环保 110 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环境治理市区两级联动,对各个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控,环境信访案件办理时限由 60 天缩短为 10 天。四是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覆盖面积 1600平方公里,划分责任网格 1094 个,实现了发现、立案、派遣、结案、监管、核查的工作闭环。五是正风肃纪监督平台建立了 86 个原生数据库,通过比对分析技术实施精准监督。六是建成了人口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停车、智慧旅游等一批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惠民成效不断显现。

此外,加快推进政府网站群、政务 APP、政务服务热线集约建设。截至目前,纳入政府网站群网站总计 73 家,其中上线运行 47 家,试运行 8 家,待开发 18 家。建设易行、智慧医保等20余个政务APP,拓展了政民互动的信息交互渠道。整合“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暨营商环境诉求平台”,更加方便有效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

二、存在问题 市电子政务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交换共享、政府效能提升、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政策和规划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信息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但由于规划落实不到位,加之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缺乏电子政务等专项规划,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间的交换共享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问题,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年审计调查的 130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的有 40 个,占比 30.8%;完全不共享的有 26 个,占比 20%;共享范围为处室内部的有 17 个,占比 13.8%;共享范围为部门内部的有 37 个,占比 28.5%;单机运行的系统10 个,占比 7.7%。

二是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壁垒。

。政府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部门内部和系统内部,国家的金税、金关、金审、金盾等信息工程以及省市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在横向部门之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一些单位过分夸大本部门

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人为形成难以横向跨越的信息壁垒。目前有19个国家部委自建系统、1个省级自建系统,还没有实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三是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足。

。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问题,部分单位担心共享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导致目前归集的政务资源目录不全,数据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共享交换需求。截至5月底,54个市直部门仅上报资源目录 526 条,其中上报超过 10 条的仅有 12 个部门,有 21个部门上报数为 0。而在其他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济南、青岛市级部门分别填报了 4000、4300、2800 余条资源目录,差距极其明显。因上报目录少,造成征集数据偏少。目前市共享交换平台归集数据资源 7 亿条,其中,水、电、气数据 5 亿条左右,占数据资源总量的 76%,其它数据资源主要是民政、公安、人社、房产、市场监督管理、公积金等部门数据。截至年底,杭州市归集数据 293.6 亿条,深圳市龙岗区归集数据 200 亿条。

四是规范标准尚未统一。

。我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选择的逻辑架构、应用管理规范等尚未统一,存在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等问题。数据采集规范尚未形成,无法保证稳定及时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更新,造成目前政务基础数据库数据种类不全、质量不高、更新周期过长。比如,同样的“性别”字段,公安局人口数据表0代表男,1代表女;民政局人口数据表1代表男,2代表女,两部门在进行数据共享无法直接进行数据比对,还需二次沟通。

五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各部门政务信息化项目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业务系统后续使用、效能评估、共享情况监督考核不到位,导致我市在政务外网覆盖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政务一体化服务建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等方面的一些工作落后于国家和省的目标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需要。

六是安全防护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应用系统(网站)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薄弱,我们抽查的 121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仅有 8 个开展过等级保护测评工作;重要数据信息无异地备份、存在丢失泄露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网站防护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多个市直部门办公网络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一旦出现病毒传播,不仅易造成本单位局部网络瘫痪,甚至会导致所连接的整个网络瘫痪;安全防护设备设置的策略不全面,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联动。

三、措施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五个统一”(统一工程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备案管理、统一审计监督、统一评价体系)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借鉴海南省(数据、人员、资金、管理、技术“五集中”),山东省(机构、规划、网

络、软件“四统一”),深圳龙岗区(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运维、保障“六统一”)等先进地区经验模式,加快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信息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议在政策规划、网络支撑、共享交换、规范标准、绩效评估、安全保障等方面,实行“六个统筹”。

(一)统筹政策规划。

。一是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于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布局,由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具体负责,结合国家、省关于政务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编制市数字政府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体系、保障措施及时间表、路线图。目前市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党政机关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建议适时调整并注重发挥智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政务信息化等工作,强化工作推进、监督考核,使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以创城的精神破解“信息孤岛”问题。三是加快搭建数字政府系统平台。建议借鉴深圳、上海、杭州等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数字大脑”方面建设经验,立足实际,完善和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加快构建统一安全的政务云、政务网,加快建设开放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上接国家和省、下联区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目前信息中心已初步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期技术框架设计,正推进专家审议。

(二)统筹网络支撑。

。一是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针对部分县区政务外网尚未达到 100%覆盖的问题,要加快推进“纵向到底”网络建设,由区县(市)负责,加大投入,按规定要求,力争 2019 年底前实现 100%覆盖。二是加快政务专网迁移整合。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落实配合,除有文件明确说明系统、数据属于涉及国家秘密或要求不得接入政务外网外,市、区县(市)两级政务部门各类业务专网均要向政务外网迁移。三是进一步提升市政务云平台承载能力。由信息中心负责,针对市政务云可用空间不足的情况,以采购产品或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扩容;对市政务云平台各类资源以及承载的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调配、监督和管理,实现计算、存储和安全等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动态调配;抓紧梳理和清查各部门现有机房、服务器等资源,除保留必要的网络设备空间外,关停一批规模小、能耗高、管理维护水平低的机房。四是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由信息中心负责,实现全网 IP 地址的统一管理,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统筹考虑各类政务信息系统的 IPV6 访问需求,实现 IPV6 能力建设与网络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

(三)统筹共享交换。

。一是重新梳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

目录。由市信息中心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共同负责,针对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调整情况,编制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等。二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参照任务分工,由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完善信息资源库,充实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数据,加快形成自然资源、交通设施、公共资源交易等各类主题信息资源库。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配合,整合相关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及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各类专业系统和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三是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由市大数据局负责组织协调,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以政务数据为基础,以市现有的开放平台和网站为依托,在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鼓励社会各方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四是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各责任部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落实,整合后按要求分别接入市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四)统筹规范标准。

。一是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由信息中心负责,参照国家政务信息化总体标准,制定我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范、数据转换标准等系列标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二是建立数据访问机制。由信息中心负责,开发政务数据综合查询功能,方便政务数据的检索查询,实现政务数据的实时、全量上传至市政务共享交换平台中心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行集约化运维模式。2019 年全市电子政务集中运维项目总计 300个,其中 190 个项目由信息中心负责集中运维占比 63.3%,没有纳入集中运维的项目有 110 个占比 36.7%。市级信息系统由市信息中心负责构建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运维框架,将分散的运维资源整合为一套有机整体,统筹提供标准统一的管家式服务。

(五)统筹绩效评估。

。一是制定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估框架和标准。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数据共享、使用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评价、运维经费约束联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管控力度。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市信息中心配合,对未完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任务的单位,从严控制新建项目,从源头上杜绝“边整合共享、边新建孤岛”现象。三是建立审计监督机制。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掌握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信息,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六)统筹安全保障。一是强化技术保障。由网信办牵头,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建设覆盖全市政务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中心,不断提高感知预警、安全分析、动态防护、全面检测、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不断

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二是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管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风险评估,加强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共享、使用的安全保障,做好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建设整改等网络安全工作。三是研究数据容灾备份方案。由信息中心负责,按照重要数据异地备份的原则,抓紧提出数据异地备份解决方案。

篇2: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目标是:

1、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其资源,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目标。

2、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

从时间、空间和数量3方面尽可能保持整个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完整和全面,来保证充分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3、合作性。

即分立的各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立足整体,放眼全局,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调剂余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从而发挥整体效益。

4、一致性。

即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标引等要统一,实行标准化。

二、实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1、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亟待改变。

突出的问题反映在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档案的来源上,一般仅有本行政区域一级机构的档案,二、三级机构的档案甚少。

二是从档案的内容上看,记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职能活动方面的档案居多,反映民众生活方面的档案甚少;宏观管理方面的档案居多,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档案甚少。

三是档案的门类单一,文书档案居多,其他门类甚少。四是在档案的制成载体和记录手段上,纸质档案居多,光盘、照片、录音、录像等新型载体档案甚少。要丰富档案来源,改善馆藏结构,增强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中的核心地位。

2、推进体制创新。

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逐步实现档案实体资源、数据资源、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发挥档案集合效应,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同时,打破“壁垒”,纵向加强监督指导,主动加强与经济职能部门的沟通,逐步理顺关系,寻求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横向加强联合,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公共档案馆和机关文件管理中心的新模式,要在优化档案工作制度与创新档案工作理念的前提下,明确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人员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关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应该采取一方建设、全社会受益的方式,由政府引导,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体,使相关部门明确认识所有的档案信息固然是支撑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面向社会开放,才能更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逻辑整合。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网络时代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质上又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档案信息化也只有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才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级档案馆在积极争取条件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准备工作。本着“利用为本,急用先上;单向突破、整体推进;快速反应,即时见效”的目标,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主攻方向。

4、科学规划,统一标准。

为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实施,在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技术标准与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可行。整合实施过程涉及到各级各类档案馆,覆盖地域广,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原则。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在整合过程中,涵盖了整合范围、集成化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从馆内的整合到馆际间的整合,从同一地区内档案馆的整合到不同地区间档案馆的整合,乃至整个国家各类档案资源、技术、服务、功能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管理。

篇3:浅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1) 缺乏统筹规划和规范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 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尽管有70%的以上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 但目标不明确, 标准不统一, 造成信息量少, 实用性小, 共享性差等弊端。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基本要求的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冲突, 各部门、各层级独自投资建设信息化平台, 各业务系统建设模式不统一, 信息资源分散, 很难在本级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不足。全社会信息资源约有80%在政府部门, 但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分散在各职能部门, 缺乏统一的开发和整合,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信息网络建设, 能够形成具有权威性、规模化、规范化综合信息或数据库的为数不多, 存在“专用数据库多, 公益型数据库少, 网络共享数据库少, 动态数据库少”的特点, 一方面是资源不足, 另一方面却是资源闲置, 信息孤岛, 限制了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

(3) 政府部门业务系统协同不足。各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自成体系, 标准不统一, 互联性差, 业务系统协同不足。如工商有第一手的企业注册信息, 统计、税务部门希望了解这些信息。税务有企业的征税情况, 工商、统计部门同样需要掌握。公安有大量人口基本信息, 社保部门为准确管理劳动保险、失业保险, 必须与公安、社区部门相互配合。同一行业和领域的部门也希望得到周边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和宏观调控统计部门的信息资源, 综合部门对其他所有部门的数据感兴趣。

(4) 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现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机制很难吸引中高层次人才和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信息化人员所占的比例偏低, 专职人员少, 且专职人员中既熟悉机关行政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少, 造成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信息化工作由办公室人员兼任。

2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浅析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重要性的认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是电子政务发展到深化应用、突出实效阶段的重要工作, 是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 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为此,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 大力倡导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用,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能力与水平。

(2) 坚持统筹规划, 加强协调推进力度。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需要跨部门协同作战,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整体协调推进的作用, 坚持统筹规划, 统一框架、统一部署, 各部门要在总体规划和框架的指导下, 制订本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从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平台和基础信息的共享做起, 分步实施。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 强化综合协调和推进力度, 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管理工作纳入电子政务绩效考评内容, 完善信息资源应用管理的考核奖惩机制,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整合和综合应用。

(3) 统一规范标准,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资源作为信息化系统的基础,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 需合理建设基于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信息资源库。对各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新建的信息资源库按统一技术标准与现有的信息资源联结起来, 做到互联互通, 成为统一的整合的信息资源库。针对目前部门专业数据库多, 公益性、基础性、应用性数据库少的现状, 分类整理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 建立共享数据库, 制定高效可操作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明确各类信息资源在整合与共享过程中的职责界定, 做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有法可依, 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效益。

(4) 建设共享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电子政务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信息资源分散、内部OA系统建设不统一、重复建设、应用水平低的现象, 政府应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抓手, 提供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 为各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供统一的应用支撑服务, 实现公共的基础性的数据集中式管理、公共服务式发布和应用导向式共享, 一体化地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 支持核心业务集中统一管理,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综合服务,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5) 强化信息与网络安全, 提高保障能力。由于政务信息的敏感性和保密性, 必须从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体系, 确保政务信息快速运行。在管理上, 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制度与标准规范, 保证信息资源在采集、存储、交换、发布等过程中的安全。建立政府信息网络安全系统, 保障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在技术上, 强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应用, 加大电子政务自主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研制力度, 重点推进自主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在电子政务中应用, 建立应用评估机制。在组织上, 提高公务人员的信息和网络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系统的安全宣传、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和处理等工作。

(6)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 针对各部门电子政务分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 开展不同层级的业务培训, 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培养建设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其次,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摘要:在现行体制下,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是在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 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 各业务系统建设模式不统一, 形成独立封闭、异构分散的“信息孤岛”,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因此,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构建“互联互通、集约节约、服务高效”的电子政务技术应用体系, 实现政府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需求, 已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4:整合地理信息?共享数据资源

而在此之前的4月30日,经过一年半时间建设的“数字株洲”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数字国土、数字城管、规划信息化系统、数字公路、数字地下管线、数字旅游等应用系统,均与该工程进行了链接,共享地理信息资源。

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株洲”建设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为“数字株洲”提供统一的、权威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政府及各部门提供标准统一的地理信息,实现城市信息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有效解决现在存在的诸如多套地理坐标和各种地图出现差别的问题,使数字城市建设在一个高起点上健康发展。“数字株洲”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5部分构成。

起点较高、进展顺利

2010年6月,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株洲被列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推广计划城市。12月,市政府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签订“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合作协议书,并明确由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具体承建。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基本完成。

“数字株洲”已建成高精度、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多时相的株洲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搭建了全市统一、内容丰富、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集成了中心城区310平方公里1∶500、中心城区及周边1400平方公里1:2000以及全市域1.12万平方公里1∶10000?数字线划图更新数据,中心城区及周边1400平方公里1∶2000和全市域1.12万平方公里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及全市域1.12万平方公里1∶10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全市域地名地址数据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获取了城市主干道80公里全息街景影像数据,建立了城市核心区14平方公里真三维精细化模型。

目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务版和公众版已分别部署在市政务内网和互联网上试运行,平台各项检测调试工作正在紧张运行当中,近期即将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

查询分析、专题加载

“数字株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直接应用、定制应用、标准服务、内嵌调用和数据源调用5种应用模式,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式。

平台用B/S构架模式,用户端无需安装第三方插件,只要输入政务网服务器地址,就可以快捷方便地调用各类空间数据,进行浏览查询。为满足专业应用部门需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专题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共有两种加载模式:一是针对已具有地理信息坐标的专题数据,通过平台内嵌的转换工具直接叠加到地图上;二是针对不具有地理坐标的专题数据,通过平台的地名匹配实现加载。针对加载后的专题数据,可进行定制化的查询、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及打印输出。平台还提供了标准的二次开发接口,对于现有功能不能满足有关部门需求的部分,可进行界面定制、功能修改以及模块添加。为实现城市的一体化科学管理和运营,需要依赖全市各部门分布式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分布式多源数据的发布、引用功能,能够对各部门分散存储维护的数据进行实时调度,实现全市数据的物理分布、逻辑集成。

服务管理、助推发展

已建成的数字株洲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突出了民生服务功能,融合了一系列与民生事业息息相关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随着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将成为集政府各部门服务信息和医疗、企业、金融、餐饮、旅游等公共服务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用户通过网上查询即可方便快捷地获取衣食住行等信息,在拓宽公众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转变了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

平台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窗口,满足公众在株洲行、购、游等服务需求,为公众提供权威、及时和内容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将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建成后的数字株洲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非常强大,实现了以在线方式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体现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权威性、现势性和统一性。平台在功能设计上具备专题信息加载、空间分析、可视化输出等服务功能及二次开发接口,并依托政务内网与互联网分别进行在线服务,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更新。

平台现已成功实现与株洲市“数字城管”、“数字国土”和“数字管线”专题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并正在筹备“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规划”等系统的联接应用。

此外,平台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多套方案保障信息化应用需求,实现地理信息及专题数据的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应用,为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服务,将节省公共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在地理信息基础上通过叠加专业信息,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和人文信息的空间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使城市管理和服务空间化、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通过政府专网,可以随时查询全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矿产资源、房地产等诸多现状信息,将管理决策建立在具有综合集成能力的现实观测信息基础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的支持下,城市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地点和时段准确覆盖,实时了解掌握最新情况,为株洲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现状监测,提高了市政府各部门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土地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保障株洲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篇5: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1 现状

近年来淮委信息化依托淮委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淮河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和淮委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数据采集传输、防汛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容灾以及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积累了水利基础空间数据、防汛抗旱综合数据、水资源综合管理数据等 9 大类数据资源;建设了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 51个应用系统。淮委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为流域水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长期以来以各部门的单一业务和事务为主的项目建设模式,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导致淮委信息化资源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资源分散,统筹建设的整体性不足,架构不够合理;

(2)数据分散,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能力不足;

(3)业务系统综合性和协同性不够,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4)基础设施仍存薄弱环节,众多分散的设备保障能力不高,管理压力巨大;

(5)运行管理保障能力显现不足,缺乏有效的运维及安全管理手段。

因此,为针对性地解决淮委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淮委综合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统筹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成果,通过面向对象的水利数据模型整合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交换和共享体系,整合形成合理的应用体系架构,补充完善运行支撑环境,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有效提升淮委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进一步增强淮委水行政管理和服务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 思路

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淮委水利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数据资源、业务应用、运行环境等多个层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内容多、牵扯面广,因此项目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理念。

(1)以《淮委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指导,整合共享总体构架应符合其发展要求。

(2)系统需采用松散耦合的多层次架构,一方面便于局部单元的调整和变动,另一方面也便于未来的扩展。

(3)注重新技术应用,顺应虚拟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发展趋势。

(4)尽量整合并重用已有设备,以整合为主、辅以必要补充完善。

(5)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产品,功能稳定,便于后期的运行管理维护,同时能够提供优质的支持与服务,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6)关键设备设施考虑冗余配置,保障系统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3 原则

淮委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设计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1)合理统筹

以整合共享为主要目标,牵涉到淮委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将在各环节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的标准规范,在国家整体的信息共享、开发框架之下构建淮委信息化体系,避免出现更多的孤立资源和更大的信息孤岛。以《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为依据,遵循水利部及淮委相关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要求,旨在建立淮委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框架和长效机制,对现有综合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已有、在建及新建项目资源。

(2)继承扩展

将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源,依托水利部和长江委先行开展项目的建设成果,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统筹考虑淮委已有及在建项目的成果,尽量整合并重用已有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并坚持适度原则,以共享和应用需求为导向,避免盲目整合,对于无法整合设备或应用系统等,仍保留使用直至自然淘汰。

(3)开放可维

在实用的`前提下,顺应虚拟化、移动互联应用的发展趋势,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软硬件平台,构建良好的体系架构、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等,同时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标准性、开放性和可继承扩展性,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和接口,也能为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整合共享服务,整合后的资源应具有很好的可维护性,不因整合加重管理的成本与压力。

(4)安全可靠

国家对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对涉及不同敏感程度的信息以及各级别的应用人员,在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应首先把信息安全放在首位,切实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信息的保护和隔离,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同时注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关键设备应考虑到冗余设计,选用的产品应方便使用,并提供优质的支持与服务,便于后期的管理维护,使得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4 目标

依据《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引入虚拟化、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用2年时间建立淮河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成覆盖9大类43个子类的共享信息数据库和淮河综合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整合 10 余套基础工具集,构建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应用整合框架,实现移动综合办公和公众服务门户一体化;完善淮委信息化运行环境,整合已有9台服务器和2套存储系统,构建一套拥有56个CPU、内存超过1200GB、存储量达到121.5TB的分布式计算存储环境,实现运维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数据资源共享和综合管理应用,使得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率达到95%,计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70%以上,信息存储保障率达到99%,建成较为合理的淮委信息化体系架构,实现“一朵云、一套库、一张图、一证通、一站式”应用服务模式,为后续水利业务应用整合与建设提供集中统一的开发、管理和运行环境,为保障淮河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信息服务支撑。

5 架构

以水利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和《淮委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指导,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五统一”发展理念,淮委综合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项目相应采用松散耦合的分层架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以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安全及支撑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等四个层次组成,每层功能相对集中和独立,能够为上一层提供很好的支撑服务,层与层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划分,这种松散耦合的结构也便于未来软硬件及应用服务的调整与扩展。

整合与共享主要工作部署于淮委政务外网网络,政务内网方面不作建设。但考虑到数据资源整合的需求,需对政务内网中存储的涉密基础空间数据资源进行脱密处理,经有关部门审批后的迁移至政务外网进行整合和应用,保证满足安全保密的要求。

(1)基础设施层

以淮委政务外网中现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为基础,通过完善项目基础设施的运行环境,整合已有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等硬件设备,构建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将虚拟化的硬件资源作为一种服务支撑信息化系统运行。初步建立云计算管理平台,构成计算存储资源“一朵云”,提供弹性计算、存储和数据库服务(关系型数据、开放存储、开放结构化数据)、开放数据处理等多种服务,该层又进一步细分为:物理层、资源抽象和控制层、运维管理层。

(2)数据资源层

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根本出发点,在源数据规范化处理和加工完善的基础上,根据应用与共享的需求,对数据资源进行解耦、整合,建立统一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构建由生产数据库集、前置数据库集和中心数据库(共享服务库)所组成的淮委水利数据资源“一套库”、“一张图”存储共享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水利数据统一存储管理和交换共享,为上层应用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和资源服务。

(3)支撑层

平台应用支撑层是综合业务应用的基础与核心,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构建,由基础支撑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构成。基础支撑层包含 ETL 工具、全文检索引擎、消息中间件、工作流引擎、报表工具等基础软件工具,为应用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层提供完整的基础软件服务;应用服务体系主要面向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包括统一地图服务系统、统一报表服务系统、公共业务组件系统、统一用户及授权管理系统、统一数据交换系统、统一信息分发系统等内容,实现“一证通”服务。

(4)业务应用层

以平台支撑层和中心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业务应用的解耦、整合和规范化建设,形成公众服务类、事务类以及专业决策类三大类应用体系,按照应用“五统一”要求,加强应用系统间的交互、协同,建立统一的应用门户以提供“一站式”的应用服务。

(5)安全及支撑保障

建立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可视化、规范化,提高运维管理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以保障水利业务的安全运行与管理规范化;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等。

5 结语

3月,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以《关于印发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通知》(水文[]100号)指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阶段,为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整合共享不足和开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明确了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坚持的“五统一”建设原则,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集成”。

4月,水利部颁布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水信息[]169号),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实现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促进业务应用协同”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水利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五统一”建设原则。

篇6: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一、课题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各幼儿园经费普遍紧张,不能为幼儿提供足够优越和宽裕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支持,然而我们也有必要采取措施,使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幼儿园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拓与整合是教育观念发展的必然,是幼儿园节约资金的需要,是幼儿发展的呼唤。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拓与整合是可能的。

现实中我们看到,园内现有资源得不到开发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幼儿园建筑设施及户外活动场地不够宽敞,幼儿专门活动室欠缺。

2、幼儿园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幼儿园各班之间教玩具、教学用品重复购置,造成了隐性浪费,图书资料被尘封,现代化教学设备成为噱头的摆设,未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

3、环境创设更新周期长,内容没有从根本上为课程服务,其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

4、师资素质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没有形成很好的交流促进、优势互补。教师的案头工作有些部分无实际意义,浪费宝贵时间,增加教师的负担;

5、教科研局限于小范围的课题组,不能以点带面,成果未得以推广和利用;

6、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始得到重视,幼儿本身这一群体作为一种资源还未引起教师的注意和利用。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探索资源共享的新路子,根据新《纲要》提出的统整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思想。我们对园内现有资源进行统整,避免资源的隐性浪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特立项研究。

二、课题实践研究阶段与内容

(一)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2003年9月——10月,学习新《纲要》,查阅幼教类杂志关于幼儿园教育资源的相关文章,明确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涵义及实现园内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意义。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制度。第二阶段:

03年11月——12月,对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剖析。04年1月——4月,研究幼儿园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拓与整合的途径与方法。04年5月——6月,研究幼儿园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拓与整合的评价。第三阶段:

04年7月——8月,整理课题资料,形成书面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幼儿园各空间设施的整合利用

2、教玩具、图书、器械的共享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

4、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

5、师资及人文资源的挖掘利用与整合

6、盘活社区、家长教育资源

三、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课题组针对现状制定了对策,开展了幼儿园各方资源的挖掘、开拓、整合的一系列活动。

(一)幼儿园建筑设施及空间的整合

在硬件建设方面提出了“先天不足后天补,硬件不足软件补”的策略。由于建园早的原因,活动室设计不是很科学,没有专门的活动室。为了尽量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我们把幼儿午睡室的床叠置后变为两用教师,教师变主配班为主副班,幼儿分为两个小组同时上课,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并设计了可临时摆设的区角,增加了幼儿动手动脑以及表现自己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班级中所能利用的各个空间。

(二)教玩具资源的整合

1、在日常教学及其他活动中,教师要制作许多教玩具,但往往在完成该活动后,就被闲置或丢弃,其他教师需要时又要重新制作,造成重复劳动和不必要的浪费。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所有教玩具及自制教具分类登记、集中存放,严格借用制度,大大方便了教师查找和使用,减少了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使教玩具发挥更多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平时基本闲置的教师集体备课室改进为可以专门进行教玩具制作的制作室,这样教师在制作教玩具时,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汇集集体的力量,制作出更好、更实用的教玩具。

2、往常各班的体育器械都是每个班品种数量齐备的,雷同较多,幼儿园资金投入多不说,各班的器械由于疏于管理常常互相混淆,有的班器械多得占地方成累赘,有的少了集体活动时不够用。我们就把全园的活动器械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每班只留少量符合本班年龄特点的、易于幼儿随取随用的器械。把一些跳绳、皮球、高跷、呼啦圈一类的器械集中摆放,由专人管理,并安排了使用轮流表。使各班能有序取用,器械充足,避免了重复购置,同时也使每天的户外活动场地安排更科学,减少拥挤和冲突。

3、桌面玩具每学期结束进行整理,按年龄段统一调配和补充,同时把每班所拥有的玩具进行登记公示,班级间可以互相借用。这样避免了同类型玩具在各班重复,并且经常能更换玩具尝到新鲜,同时减少了玩具重复购置的开支,更多地用于新玩具的购置。

4、幼儿园的图书积累比较丰富,其中专业类杂志教师基本人手一套,阅读率很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绝大部分专业书籍被搁置在书橱里,有意无意地被冷落了。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通过研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一方面把图书目录张贴在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等教师经常逗留的位置,让她们经常去关注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从而去借阅。另一方面,以教研活动的形式,每次给教师指定几本关于教改方面和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让她们阅读,并互相研讨心得体会,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园的多媒体教室建设得比较早,对我园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观念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场地等种种原因,这些设备没有得到普遍的利用,多媒体平台、摄像机、闭路电视的利用率都极低。通过课题的开展,我园从上到下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

首先从闭路电视入手,利用幼儿家庭中的资源,把一些优秀的儿童VCD带到幼儿园,在洗手、起床等过渡环节进行播放。一方面稳定了幼儿活动的秩序,也丰富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更使幼儿获得了有益的儿童影视作品的熏陶和教育。

摄像机也是教昂贵的现代化设备,其作用一开始只是运用于拍摄外面的观摩课给教师观看学习。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能根据教学需要利用摄像机拍摄所需的场景和活动为主题教学服务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利用,丰富了课题教学形式和内容。在节庆活动中,诸如家园同乐活动、庆“六一”活动等,把每位幼儿的精彩表现拍摄下来,播放给她们看,激发了她们的活动兴趣和自豪感。把幼儿的日常表现拍摄下来,在家长会中播放给家长们看,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利于协助幼儿园共同教育。在多媒体平台的利用上,在原有的基础上添置了大量的教学课件,鼓励教师自制课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相应的课件进行教学。向杭州童易多媒体软件公司购置了一套多媒体辅助系统,可以将主机连接到班级的电视机中利用教学课件进行教学方便了师生,不要每次都带幼儿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改善了教学质量,真正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了全园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幼儿体验到了电脑鼠标操作的乐趣,更进一步的了解电脑。

(四)让环境与幼儿互动

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其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却未能引起真正的重视,以至于一些环境创设长时间不能得到更换,形式一成不变,影响了环境资源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课题的开展,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许多资料,让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儿园环境的知识、情感等教育功能,环境与幼儿互动、在主题活动中的价值。注重物质环境创设的新颖性,留给幼儿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引发她们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根据教学主题更换环境布置,使环境为课程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幼儿的发展服务,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充分挖掘和体现其教育价值。

除了物质环境的创设,我们还极力为幼儿营造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让幼儿与幼儿互动“对话”的开放性学习环境。特别是进行了平行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的尝试:平行班开设不同的区角,幼儿可以自由地到平行班参加活动,并把一些区角转移到公共场地,幼儿随时可以玩。避免了活动区内容材料的雷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幼儿活动区资源得以重复利用和共享,教师的精力可以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实践工作中去,落实到对每一位幼儿的具体指导中去,更充分地体现教师劳动的价值。对幼儿来说,活动兴趣增强,活动空间得以拓宽,交往范围扩大,更有利于社会性发展。充分利用了幼儿自身知识经验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师资的整合

我园师资力量雄厚,但素质也参差不齐,利用优秀的师资带动年轻教师和业务相对较差的教师的成长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最可行的途径。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设教研组组长时考虑其特长遵循人尽其才、各尽其用的原则,教研组分组时按意向进行结对,由教研组长指导该组成员的业务特别是对公开课、家长开放课、教师互相听课等进行指导,达到了师资优势互补的效果。

2、实行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奖者进行说课与汇报课制度。其他教师进行观摩,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寻找差距,激发她们迎头赶上的劲头。

3、平行班课时进度同步,教师每周设计一堂创新课互相到平行班任教。相对来说,教师可以每周少备一节课。因为是小班化教学,一堂课在自己班里已经上了两次,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设计更加成熟,到平行班去上效果会更好。而且幼儿就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性格,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这对教师的专业进步和幼儿的发展都比较有益。

4、每学期每教师提供一个优秀教案装订成册全体教师共享。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位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总有几个较成功的教案。能够得到互相交流,其他教师在开展同样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和借鉴,通过不断地修改使教案更趋科学实用。

5、平行班教师集中备课制。特别是开学初制定计划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们互相交流商讨,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6、教研组、课题组每阶段需要汇报,科研成果纳入教学业务计划中予以实施推广,杜绝了教科研走过场、优秀成果丢弃冷落的现象。

另外,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自由探究、积极向上的态度,包容歧见的雅量,园长的民主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尊重、鼓励和支持,都是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形成人性化的教育。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对游戏的不知疲倦的热情都能为我们教育者所利用。

(六)盘活社区、家长资源

统整家长资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园合作。我们意识到家园合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是两个同样肩负着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携手。因此,我们能遵循不为家长增加负担的原则,正确对待家长资源的利用,为孩子的教育服务。通过分析,家长教育资源具有职业优势、个性优势、家庭优势,关键在于幼儿园如何利用,我们的策略是:

1、盘活家长教育资源

教师通过家访摸底,把资料统一建档,在开展一些活动时争取有相应优势的家长的支持。

2、通过定期的家长开放课活动,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向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在家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促其健康发展。

3、组织家长教育经验交流,发挥其他家庭、幼儿园的优势、强项,使其成为共同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使幼儿在园活动的经验在家得以延续、巩固和发展,在家获得的经验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

4、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引进家长教育资源,如在大班毕业升学的主题中,联系好小学的家长为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讲座,带幼儿到小学的课堂中去体验小学生活。在交通安全的主题中请交警爸爸为孩子们讲解等等。

5、选择双休日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自愿的形式带领幼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园同乐以及远足活动,深受幼儿及家长的欢迎,保证了最让幼儿园头疼的安全问题,同时在不占用家长工作时间的基础上也满足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愿望,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积极参与、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建议与思考

1、幼儿园内的教育资源共享空间很大,但需要管理层的统筹调配,从中协调,避免浪费,充分利用、挖掘利用、整合利用各项资源。

2、幼儿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个有心人,有幼儿园主人翁意识,才能做到“识宝”、“挖宝”、“用宝”,为幼儿创造更有利于其发展的条件。

3、重复投资杜绝后,可根据幼儿园需要增加弱项的经费投资,如供幼儿科学发现的仪器材料等。

上一篇:记发电公司综合管理部副主任个人事迹下一篇:酒店餐饮部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