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气象科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4月中旬以来,西南大部分地区迎来多次有效降雨,目前总体旱情明显缓解,农作物受旱面积大幅减少,旱区群众饮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春耕生产正在加紧进行。

第一篇:气象科学论文范文

气象局科学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气象局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承担了大量基础建设任务、资产购置业务等。文章从四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气象局预算编制执行体系、总体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管理和预算绩效评估。旨在为气象部门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气象局;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考核;预算绩效

一、气象局的科学预算编制执行体系

财政改革步伐的加快,作为公益事业部门(如气象局)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成为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气象局应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气象局预算编制应该遵循以下程序。

(一)编制原则

气象局编制预算,一要以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编制依据;二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做到收支平衡;三要遵循完整性原则,做到不遗漏;四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所有预算支出项目必须依据真实资料进行测算,不得估算;五要遵循统一性原则,按照提的科目进行编制;六要遵循年度原则,按照年度编制预算。

(二)编制方法

气象局在编制预算是需要根据本单位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科学编制。首先,理清本单位实际各项资源情况,在清算和核查的基础上编制出本年度预算需要;其次,根据本年度各项工作实际需要和重要程度,计算出本单位预算需要额,核定出各项工作所需占用的资金总额。在整个编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根据规章制度实行经费问责制,充分考虑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

(三)编制流程

1. 制定预算前的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谁提出预算目标?根据什么提出预算目标?提出什么预算目标?

2. 预算草案的编制

(1)确定气象局收支标准等各项具体指标。根据相关制度文件测算出各项目实际需要的资金额度,结合具体项目的收支需要和进度安排,确定收支标准。

(2)加强气象局内部各部门间的协作。结合气象局的实际,就是要加强财务部门和实际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由财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技术事项进行把关,由业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内容事项进行把关,业务部门要结合本部门项目实际资金需求提出资金预算,同时考虑市场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确保项目资金预算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预算资金过多或过少,尽量使项目预算资金接近实际需求,避免项目资金出现过大缺口。因此,实际业务部门必须与财务部门紧密协作才能使预算尽可能符合实际需求,这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

(3)划分工作权限。按照预算编制中的部门预算和专项预算的内容不同,划分预算编制和管理中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并按照权限确定具体部门和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

3. 预算方案审批

(1)气象局应在上年度预算执行考核的基础上,结合本年度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增减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案上报气象局财务主管领导审议批准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下达预算控制数,核算具体财政资金指标下达给气象局。

(3)气象局收到下达的财政资金预算指标后,遵循预算编制原则重新编制新的预算方案上报主管部门。

(4)上级主管部门再次对气象局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复核,通过后,在规定的工作日内给予批复,经过批复的预算即为气象局的正式预算,也是气象局预算执行的依据。

4. 预算执行和调整

(1)预算到位后,气象局相关部门需要对各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监督,确保各项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到位。

(2)完全按照编制预算时的预算额度按照项目进度和相关制度支出。

(3)履行预算调整的法定程序。预算调整发生主要有两大条件,一是事业任务进行了调整;二是外部不可控环境发生了变化。预算进行调整时,必须经过充分调查和论证,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才可以依法定程序进行调整。调整预算的方式包括调剂预算科目和追加或抵减预算指标两种。

5. 预算监督和评价

(1)预算项目的执行单位要提交本单位事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2)预算管理单位(气象局财务部门)要提交预算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

(3)审计监督部门要提供该单位的预、决算审计报告。

(4)按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对预算执行和调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气象局的总体预算编制

(一)成立气象局预算编审委员会

气象局成立以局长为首、由财会部门和业务部门参加的预算编审委员会。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思想——“全员、全程、全额”的全面思想组建预算委员会。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工作规章和制度,来明确预算编审委员会的分工和职责,确保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预算编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上一年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对未来的发展预测为依据,制定气象局年度预算的总体目标。

(二)气象局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清查登记气象局内部各项资产,理清债权债务关系,核实资金收支渠道和金额,在对具体的财务资源认真掌握的基础上,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统计人员编制、實际人数和资金支出情况,分别登记造册,仔细核对。

清产核资结果如实报告,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清产核资政策,对实际资产清查中出现的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等问题,经申报和核实后进行账务处理。

建立和完善各项预算管理制度,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估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使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编制收入预算

1. 做到专款专用

财政拨款只能用于气象局开展正常业务活动的消耗性支出上;对于基本建设拨款,只能用于固定资产新建、改扩建工程,不能挪作他用。

2. 不同补助收入分类管理,严格区分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

(1)明确经常性与临时性财政拨付收入的具体项目,确定各部门的收入拨付管理责任人。

(2)要尽可能地将经常性和临时性财政拨付收入体现到预算中来。

(四)编制支出预算

1. 基本经费

主要包括气象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这部分经费是气象局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资金。具体包括在职职工人员经费、离退休费用等刚性支出,日常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事业的开展所必需的财务开支。

2. 专项经费

主要包括气象局专项工程项目经费和专项工作任务经费。这类经费需要根据项目实际工作进度进行科学预算,特别是跨年度的项目,更需要进行合理的预算,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五)编制预算说明书

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经过气象局财务部门汇总审核,经过反复论证和复核,确保无误后,形成气象局最终年度预算建议数。这些工作完成后,还需要撰写详细的预算编制说明数,需要说明根据什么依据编制的此预算。

三、气象局的预算执行管理

(一)建立预算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必须建立日常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构,可由各部门人员共同组成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组,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按照可变即可控的原则和权、责、利对等的原则,合理确定部门和个人在预算执行中的权利和责任。要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在对预算层层分解执行的工作过程中,明确具体责任,将由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引发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

(二)严格执行预算安排

气象局各项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合理支出,不得挪用公用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项目进度支出经费,避免脱节,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年度预算层层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后,各部门还需要做好资金使用的把控工作,将责任落实到人,由分管负责人或领导对各项专项业务经费进行考核。

(三)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 建立和制定组织管理制度

对预算管理工作组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工作流程、考核办法等相关工作内容进行明确。

2. 建立和制定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通过监督制度的建立,让财务部门、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进来,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确保预算资金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受到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挪用。

3. 制定预算执行考核办法和标准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不仅从总额对项目支出加以控制,而且还要每一个费用明细加以细化控制,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度。同时,通过奖惩机制,对于预算执行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执行差的部门进行处罚。

(四)预算执行动态调整

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预算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只有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才能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可操作性。预算调整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核实,取得详实证据后,按照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啟动调整审程序。预算调整的程序主要如下:首先,执行单位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并说明理由,提出详细的调整方案;其次,预算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派出工作组详细调查核实,确认资料真实可靠,确实需要调整,提出审核意见后包上级部门审批。

(五)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经过“两上两下”(即两次上报和两次下达)的过程后,再根据各自责任中心细化分解任务,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因此,预算控制是预算编制的重要保障,预算计划编制的再好,没有严格的预算控制,预算计划也很难执行。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纠偏,采用全方位、全程、多角度的监督,实现立体化的控制,确保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因此,强化预算领导小组的功能,对预算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是确保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奖惩体系、监督体系等,各级预算部门实现自我监督、相互监督,激励和约束并重,达到“人本管理”的境界。

(六)动用指标工具监测

1. 经费超支或节支情况

适时运用动态指标检测经费使用情况,及时纠偏。经费超支或节支数=本年实际支出数-本年预算支出数。这一动态指标用于检测预算和实际支出情况的偏差,这个数值大于0即超支;小于0即节支。

2. 支出预算完成情况

当然,预算执行情况不能简单的用超支和节支来衡量,还需要结合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和进度来综合考量,确保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完成进度相吻合。只有这样的预算管理才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节约经费而不顾工程进度,也不能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盲目超支,影响全局工作。

(七)分析因素反馈优化

要注意加强对收支预算完成情况的因素分析工作。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诸多方面,对于每一个支出项目都需要仔细分析,逐项分析测算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出可能影响支出预算的影响因素,找出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影响因素,及时做好预案,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相应情况的再次出现。

四、气象局的预算绩效评估

预算执行终止后,要分析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整个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预算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要详细调查原因,各责任中心要对考核结果承担责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轮的预算编制工作;对预算工作合理、高效完成的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使责权利真正有机地对等起来,以利提高该部门在以后预算执行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预算考核的原则

1. 总体优化原则

预算管理的核心是调动整体的积极性,要把预算责任的利益相关者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因此,预算考核标准要制定的科学合理,预算考评要符合单位总体目标,将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相结合,个人目标实现了单位目标同时实现。

2.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的绩效评估必须做到奖惩结合才能确保预算顺利执行,因此,未来确保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必须进行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

3. 分级考评原则

预算考评是一个系统工程,预算考核的指标和预算目標相结合,逐层考核,层层深入,将权利和责任相结合,逐层下放考核权限,确保考核的公平性。

4. 公平、公开原则

考核的目的是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公平合理的考核标准是确保预算考核透明化的前提,因此,预算考核贯彻落实好公平公开原则,防止暗箱操作。

(二)预算考核的方法

1. 因素分析法。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并且确定其影响程度。

2. 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这种考核方法需要根据考核内容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一个权重,各类因素通过加权的方法计算出考核分数。

(三)预算考核的内容

财政部门主要考核预算收支落实情况,除此之外,还要考核预算经费支出绩效情况。因此,气象局应该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项目支出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强化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预算各项指标顺利完成。

(四)预算考核的指标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预算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财务预算考核时,必须着重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预算投入的效益进行考核与分析。但就气象局而言,绝大多数支出的经济效益都不好测量,应以社会效益的评估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社会效益的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气象监测仪器设施投入对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影响程度、计算机投入对提高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等,都可以对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考核。

参考文献:

[1]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焦建国.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变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2(03).

[3]孔径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07).

[4]李兰英.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侯文龙,等.现代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王加林.发达国家预算管理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M].中国财政济出版社,2006.

[7]卢洪友,等.政府预算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彭健.政府预算理论与制度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姜春兰.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审计机关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6(07).

[10]黎精明,等.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J].商业会计,2006(20).

(作者单位:青海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作者:冯琳琳

第二篇:气象服务保障科学抗旱

4月中旬以来,西南大部分地区迎来多次有效降雨,目前总体旱情明显缓解,农作物受旱面积大幅减少,旱区群众饮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春耕生产正在加紧进行。在抗旱减灾的行动中,气象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去年秋末至今,在中国气象局领导下,受旱地区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测、择机人工增雨、服务森林防火,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超常规服务方式和手段,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减灾气象保障服务的各项工作。

及时发布应急响应

对于西南地区的旱情,气象部门高度重视,反应迅速,西南区域气象中心统一部署规划,强化服务效果。

西南干旱很早就引起了气象部门关注,面对旱情的发生,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迅速进入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状态。中国气象局2月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四川气象局相继启动Ⅲ级应急响应。3月2日,贵州省气象局根据旱情将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Ⅱ级;3月10日提升为Ⅰ级应急响应;3月17日12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将干旱Ⅲ级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Ⅱ级;应急响应期间,中国气象局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检查指导抗旱减灾气象服务工作。

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以来,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每天与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四川气象局滚动会商旱区短期、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和干旱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降雨等重大转折性天气,及时组织进行天气和短期气候专题会商;西南区域气象中心和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气象局也加强区域联合预报预测专题会商,认真分析研究天气变化,全力做好、做准预报。

与此同时,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四川旱区气象台站打破常规,及时启动干旱加密观测;除采用传统土壤测墒方式外,充分采用移动自动测墒设备开展土壤墒情普查和加密观测;加强干旱、火情、植被等卫星遥感监测。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气象专家组赴旱区一线调查旱情、墒情、苗情,为抗旱减灾气象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及时开展干旱背景分析和影响评估工作。

加强抗旱信息服务

面对持续旱情,做好科普宣传,及时发布旱区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抗旱科普知识至关重要。气象部门直面灾情,科学回应,答疑解惑,成为科学抗旱的重要力量。

一条条及时有效的干旱及森林火险气象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报纸、12121电话和网络等媒体传递给公众;而中国气象局网站、《中国气象报》、中国天气网、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等也通过各种专题形式,及时发布旱区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抗旱科普知识,提高了社会公众主动应对干旱灾害及防范森林火灾的意识。

大旱当前,国家防总、国家减灾委、财政部、民政部、水利部、农业部等迅速行动起来,相继出台应急措施,就抗旱工作作出部署。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及时有效、针对性强的优质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强化抗旱减灾部门联动,深化与民政、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协作沟通。

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和《中国气象局值班快报》的同时,中国气象局针对云南干旱情况及时发布了《中国旱涝气候公报》和《重要气候信息》,并向相关部门报送《抗旱气象服务专报》,及时提供旱区天气实况、旱情墒情、热源点监测、未来天气和旱情发展趋势、影响评估和建议、人工增雨作业情况等决策服务信息。旱区各级气象部门也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决策服务信息,提出抗旱减灾决策建议;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发布天气、干旱最新情况。

科学实施立体增雨

统一指挥,跨地区协作,科学实施,形成立体联动网络,有效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效率,成为此次抗旱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

每一次降雨过程对旱区都是宝贵的机会,气象工作者不放过任何一点天气动向,争取多降雨。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抗旱的积极成果,气象工作者坚守抗旱一线,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旱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预报,提前做好增雨作业各项准备。

在3月上旬、中旬两次弱降雨过程中,气象部门加强旱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预报,强化作业统筹,集中作业力量,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跨区域立体化人工增雨作业。

多普勒雷达站和多部数字化天气雷达24小时开机,通过“千里眼”捕捉人工增雨时机,工作人员密切关注雷达扫描的一切动向。同时,大幅度加密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使监测数据更加精准,预报人员充分发挥各种气象科技手段的优势和作用,认真分析天气变化过程,搞好精细预测预报,并将预报结果及时送到作业人员手中,确保最大化地增加降雨。

据统计,自2月27日至4月14日,西南五省(区、市)气象部门实施飞机增雨作业87架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4116次,作业区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降水,对缓解旱情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5月,因降雨分布不均,西南部分地区已进入汛期,江河水及水库蓄水量逐步增加,局部地区防汛形势严峻。由于旱涝并存,西南地区气象部门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继续做好抗旱后续的各项工作和防汛准备。

作者:韩 霁

第三篇: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 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深刻钻研教材,理清知识层次结构,打好基础,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并在教学中补充相关地学热点研究内容,以使得课程内容变得丰满而又富有个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学科特点教学改革

1.《气象学与气候学》在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土壤圈。它们分别是部门自然地理分支学科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另外,自然地理学还包括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地球概论和研究地球内部环境的地质学。

地球表层的岩石、气候、水体、生物、土壤等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着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环境[1]。其中,气候又是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植被、土壤类型,就有相应的水文、地貌特征。所以,《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学的专业基础课。

2.《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学科特点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2]。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学要求对气候系统进行定量观测和综合分析,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研究。现代气候学从概念上已经不再是气象学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经典气候学,而是大气科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天文学、生物学以至于有关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共同研究的交叉科学[2]。

在地理系、环境科学系等系科开设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以普通气候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2]。

3.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材是由周淑贞教授于1996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此版本由于编写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对于目前的高校地理专业学生来说,太深太难,且无多大实际意义,而有些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新学术观点教材中又未论述。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与地理科学专业紧密结合,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有所改革。

3.1深刻钻研教材,理清知识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

在通常情况下,整体教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是首先要弄清楚的,这是最基础的环节,教师在第一节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层次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周淑贞教授主编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材而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全书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篇。第一篇为气象知识,第二篇为天气学,第三篇为气候学。但编者没有用标题把三部分知识分开,对于初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的高校地理专业学生来说,就难以把握教材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3]。为此,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介绍全书内容的知识层次结构,即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气象知识,它是学好天气学、气候学的理论基础;第五章为天气学,主要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第六章至第八章为气候学部分,主要介绍气候的形成、分布及变化。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弄清教材的层次结构,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讲课模式是:介绍章节知识层次结构—具体分析内在联系—概括总结。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讲授,能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结构与内在联系,学生减少了盲目性,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3.2兼顾系统和重点,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为一门课程,有其学科的背景支持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一门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系统理论结构,否则就体现不出该课程作为有机整体的特性。但课程内容选择的系统性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而是要在以系统性为主线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做到点面结合。同时重点教学内容常常作为课程系统内容骨架的链接物,使得课程内容变得丰满而又富有个性。如《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其系统结构体现在由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至天气再到气候的理论体系上,其重点内容是以大气环流为主线,贯穿于上述的理论体系中[4]。因此,笔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意突出讲解大气的理化性质、天气及气候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以便兼顾系统和重点。

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气象知识,但里面不乏一些难懂的内容,如:第一章里的虚温;第二章的有关辐射的基尔荷夫定律、位温和假相当位温、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等;第四章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第五章第二节里温带气旋的发生和发展。对于这些较难的知识点有些可以不要求掌握,有些可以只领会结论而不要求掌握整个推导过程。具体要视其重要程度及与其它内容的联系程度而定。还有一些内容较多,但不是重点,典型的如:第三章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第三节降水;第五章第四节对流性天气系统;第六章第四节里的地面特性与气候;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一节等内容可以只作为了解性的内容。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度,抓住主线,分清主次,掌握重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教学中补充相关地学热点研究内容。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材由于编写较早,没有编写有关大气污染的内容,也很少涉及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于气象灾害的形成及防治措施也未列入课程内容当中,同时缺乏在生产建设应用上的研究,对环境教育有着明显的制约影响。地理学科的新发展为气象气候学开辟了新天地。资源的调查研究与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已发展成为国际上的合作项目,自然灾害的防治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门,全球变化是21世纪研究的焦点[3]。为了能把握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跟踪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地理学科前沿,笔者认为在教学时特别需要补充以下内容:

第一,增加有关大气污染及其危害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理应承担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的重任。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大气污染及其危害的事实,就难以采取保护大气环境的行动。为此,教师在讲授大气的物质组成时,应引导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同时由于人类改变大气成分,又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是全球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其后果非常严重。为了唤起学生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在第一章第二节有必要增加臭氧层保护的专题讨论。当讲到第二章大气稳定度、逆温现象时,应结合大气污染物扩散补充一些内容。

第二,增添气象灾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气象气候灾害,通过对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探讨防御气象灾害的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研究气象灾害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唤起学生探讨减灾防灾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建设中。

第三,增加气象学与气候学在生产建设上的应用的内容。通过增补当地气象资料和天气、气候资料,学生能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为当地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效应的分析。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一直是国内外气象气候学者和环境学者研究的课题[5]。《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师应随时获取这些新研究成果,将其补充到课堂上,可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具有空间性强、物理概念多、图片多等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教学内容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6]。《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广泛,空间性、动态性强,这些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特别是教材中数百幅图表,教师应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成辅助教学的示意图,这样教师讲解就比较省力,学生也容易理解,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而且,大量的图表分析对培养学生地理统计技能及地理定量分析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智力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还能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升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空间想象力和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掌握综合思维的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淑贞,张如一,张超.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兰芳.高师地理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24):100-103.

[4]陈志彪.大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福建地理,2001,1,(16):57-58.

[5]刘兰芳.气象气候学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4):68-70.

[6]赵咏梅,罗娟娟.多媒体计算机在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7,2,(23):107-109.

作者:胡巍巍

上一篇:保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护士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