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气象观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前,地面气象观测已进入观测自动化的新阶段,对观测设备和业务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业务分工,不断增强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能力,确保观测自动化业务的稳定运行。本文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第一篇:气象观测论文范文

浅谈基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发展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发展进行了简单分析,有重点地介绍了由全人工观测到逐步基本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现代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还将发生更大的深刻变化;随着“一网、二链、三星”业务格局的构建、“四化”“五高”目标的建设,气象资料的布局加密,网点增多,传速快,服务性增强。

关键词基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发展

加快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气象局在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气发[2009]463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2014~2020年期间我国发展综合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一网、二链、三星”业务格局的构建、“四化”“五高”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水平的提升,发展规划中再一次明确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实质性飞越的基础,加强贯彻落实了《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气发[2012]15号)文件精神仍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工作重心和基本要求[1]。自2012年3月31日起实施的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以来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基层气象台站由全人工观测到逐步基本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现代化的过程。

1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层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均是以人工观测为主,观测、查算资料、编发气象报、传输资料、统计气象资料以及抄录制作报表等全是由人工完成,观测人员的工作繁重而辛苦,工作效率不高,且难以避免错情的出现,工作质量压力也相当大。80年代中后期有了一些简单的地面观测程序,可以利用PC1500机的程序简单进行查算和编报,但报表和资料的抄录还是得由人工完成,工作效率仍不高。到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可以利用计算机打印观测报表。自2000年开始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自动观测部分气象要素仪器的出现,逐渐把观测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特别是OSSMO 2004地面气象观测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测报数据质量和气象服务水平,简化信息传输流程,降低数据传输时间,减少人工测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自2012年3月31日起实施的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以来,新的业务软件的使用更加优化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人工观测时期,收集的气象资料面小、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对气象服务的需要。现在随着“一网、二链、三星”业务格局的构建、“四化”“五高”目标的建设,气象资料获取的站点有了大量的增加,单站资料也丰富了许多,小时数据、分钟数据,要有尽有,并能及时传输到系统的终端,增强了气象服务资料的时间性和空间性[2]。尤其是区域网站的建成,一个县域有几十个站点,资料的密集性大大增加,对大风、暴雨等具有破坏性的灾害天气的监测很有必要,为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的使用状况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的OSSMO 2004版本自2005年上线使用以来,历经多年,为适应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需要,根据各气象站的需求和反馈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加以修订、不断地升级,历经21次,由V3.0.0版本最终升级至V3.0.21版本,各台站可以根据本站的情况选择补丁升级或全新安装2种方式进行软件升级。软件在运行中由不成熟、问题多、不好使用以及观测员的不熟悉等,使软件逐渐成熟和完善,使地面气观测工作走向了现代化。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的深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不断发展,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的OSSMO 2004版不再适应现代化建设地面观测业务的需要。目前使用的地面观测新型自动站ISOS软件系统在地面监控模块和通讯组网接口模块等方面均有了进一步的升级,大大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和资料传输速度,更加适应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需求,对地面观测业务的现代化建设又更进了一步[3]。下面对ISOS软件系统进行简要介绍。

2.1ISOS系统架构ISOS系统功能强大,各级分工明细,总系统为国家级,其次为省级,接着为台站级;而台站级又分SMO和MOI模块,其中SMO负责自动观测,MOI完成业务处理,FTP完成报文传输(图1)。ISOS系统的运用具有如下特点:①系统设计合理,地面气象观测人员、业务管理人员、系统研发人员、气象业务流程设计人员及其他用户职责分明、工作流程明确,实时数据采集、资料归类、业务数据处理等层级清晰,数据处理和传输速度快;②系统设计有调度控制器,在一系列的计划信息和时间信息的相互传递、资料积累、资科管理、资料审核均可实现自动化调节、自动化处理;③系统将实时采集的分钟数据、小时数据通过文件的存储系统分类形成“每日逐小时数据文件(B文件)”、“每月逐时、逐日的数据文件形成(A文件)”、“每日逐分的状态文件形成(J文件),文件的存储格式灵活自配;④系统采用COM方式、以太网方式或其他方式接入,接口集约化,接入串口灵活,可根据业务需要增减串口;⑤系统设计了业务流程体系,业务操作清楚好用,并分层架构体系清晰可辩;⑥以SQLite关系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操作管理人员易于操作,也方便日常的仪器维护以及气象要素维护,根据需要可配置及多应用端口的接入,使采集的各种气象要素清晰明朗可辩。

2.2SMO模块在安装新型自动站ISOS业务软件系统后,对本站台站参数、分时段月份的分钟极值参数、小时极值参数、历史及值班参数以及通信参数等进行正确设置,在软件进入运行状态后,可对本站所采集的要素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和处理。由于多应用端口的接入,使得仪器撤换调试、维护维修、历史资料的下载更为方便。

2.3MOI模块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平台MOI的功能是将数据采集平台SMO所采集的气象要素数据和人工交互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将人工观测的气象要素录入相应的格式,并对所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有数据异常进行自动报警,根据需要输出气象资料和电报文件,对观测数据自析并自动形成A文件、J文件、R文件等,并对各类文件进行维护,输出各类气象报表、对数据进行实时快速的传输、进行系统维护和业务管理。模块MOI由MOI和MOIFtp 2个功能软件组成,其中MOI软件可将SMO模块所采集的数据自动录入、正点观测数据录入、形成重要天气报、对地面日数据和辐射日数据进行维护。MOIFtp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形成长Z文件和所有报文进行传输。

3地面观测业务调整的质量控制要点

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新的业务软件ISOS操作系统的全面实施,与原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操作上有较大不同,在观测、发报、信息传输、报表制作、数据的处理上有所调整,操作人员应尽快熟练掌握软件的所有功能,熟悉新型自动站所调整的仪器性能。原来2004年出的《地面气象观测规定》已不适应新型自动观测系统的操作,而新型自动气象站的运行还缺乏规范的文献对基层操作人员进行指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对基层业务人员加强相关培训。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后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地面气象观测基础业务的转换基础业务调整后主要的变化包括:①多数台站取消了气象常规仪器的观测和使用,全面实现了自动化气象仪器的运行,常规气象仪器作为替代。②守班时段和观测次数的调整,基准站和基本站均调整为08:00~20:00为连续观测时段、夜间不守班也不连续观测,天气现象仅保留21种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取消了13种天气现象,定时人工观测次由8次调整5次;20:00~次日08:00夜间不守班。这样的改变举措对一些数据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和气簿的记录、报表的形成等产生比较大的变化。③发报任务的减少与变化。对于基准站和基本站,业务调整之后要将以前的8次定时天气报发报任务改用每小时新长Z文件上传,其中增加了质量控制信息、加密报等重要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数据内容,自动仪器观测到的重要天气由软件自动编发重要天气报,同时对20:00~次日08:00重要报的发报有特别的规定。

3.2业务调整后相关记录的处理及影响

夜间降水记录的处理包括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夜间固态降水数据的处理、夜间雨量计故障的降水处理。对于夜间滞后降水量的处理,应按照夜间不守班台站的相关要求及规定执行;固态降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特定时段内的记录,如果能够确定固态降水的起止时间,要及时对加盖时段内降水量作缺测处理,同时启用称重式雨量器进行观测记录;对于夜间雨量计故障的降水处理,按原规定,可以使用自记仪器作为替代方法,而调整后,不再使用包括虹吸雨量计在内的自记仪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故障无法获取相关数据时,应按缺测处理[4]。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发展不断扩大,我国大部分台站观测环境被破坏,只能实行了台站搬迁,原台站已有很长时间的气象资料积累,新站址所积累的气象资科和旧站址的资料或多或少均有一定差异,因此对资料的连续性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3.3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的应对措施

3.3.1

加强业务学习,熟悉业务软件的操作。为保证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正常升级运行、提升气象观测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应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软件使用操作细则,细化部门、人员和业务流程,对相关技术要求、规章制度、业务调整技术规定进行熟练的掌握和考核,确保改革前后业务的衔接。对于业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与兄弟单位和上级部门进行沟通交流,重点研究,查漏补缺,并抽派业务骨干对新人进行手把手的业务知识培训、指导,要使全体业务人员适应业务调整带来的新变化,增强业务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好地面观测业务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

3.3.2

加强网络运行管控。自动化的升级要求新型自动气象监控设备的不断建设和投入,硬件的完善促进了自动站实时监控短信报警功能的实现。监控设备24 h的实时监控,对于台站出现的突发故障和网络事故可及时地发布预警,使责任人第一时间得知相关信息并及时做出处理,从而有效地降低自动站的故障率,提升业务质量和自动化的效率,加强了网络运行管控的力度。

4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拓展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目前一些气象台站不断拓展业务,增加许多观测项目。

4.1太阳辐射的自动观测

太阳辐射资料可用于农业气象和农作物生长等方面的研究,以往的农业气象在应用太阳辐射时是用本站的日照时数进行计算,差异很大、精确度不高,太阳辐射的自动化观测资料更为客观,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气象的研究。

4.2激光雨谱的自动观测

激光雨谱的观测资料可用于人工增雨的应用和研究,以用于对雨滴形成的研究和应用。

4.3大气生态和空气质量监测的自动观测

空气质量的监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直接观测到大气气溶胶的状况,根据观测到的大气中PM1.0、PM2.5、PM10资料,直接显示出空气质量的好坏,从而划分空气质量的等级。

4.4大型蒸发的自动观测

将原来的小型号蒸发改为了大型蒸发的自动观测,大大提高了蒸发资料的质量,使蒸发资料更加准确和更加有代表性。

4.5闪电定位的自动观测

闪电定位的观测资料为防雷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4.6酸雨的观测

由于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对酸雨的观测也为降水的酸碱程度掌握一手资料,为防止大气污染提供可靠的依据。

5结语

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还将发生更大的深刻变化。随着“一网、二链、三星”业务格局的构建、“四化”“五高”目标的建设,气象资料的布局加密,网点增多,传速快,服务性增强。同时,也促使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更加进一步熟悉现代化地面观测业务的进程,熟练掌握业务软件的操作,熟悉地面观测仪器的性能,加强网络运行管控,为加快实现我国的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Z].2012.

[2] 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Z].2013.

[3] 黄金洪.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存在的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7):109.

[4]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作者:郑大全等

第二篇:观测自动化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研究

摘 要:目前,地面气象观测已进入观测自动化的新阶段,对观测设备和业务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业务分工,不断增强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能力,确保观测自动化业务的稳定运行。本文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分工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气象观测方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相结合的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观测自动化技术可以降低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小人工观测误差,使观测结果更加客观可靠[1]。观测自动化工作主要依靠观测设备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对观测设备的可靠性和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地面观测自动化业务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业务调整,进一步增强地面观测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地面观测业务的新课题。

1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现状

从2020年4月1日起,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进入业务运行阶段。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一步优化观测项目和改进观测方式,取消观测站日常守班、报文编发、人工观測等传统工作内容,以前由台站处理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改由省级业务单位接管,观测数据主要通过仪器自动化观测或国家级综合判识的方式获得。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改革后,基层台站的工作将调整为定期开展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保障、探测环境监控、业务技术档案管理以及特定情况下开展应急观测工作等。

2 观测自动化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方向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使业务人员从日常值守、人工观测、数据录入、报文编发、数据质量控制等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加强观测设备维护维修、观测仪器核查校准、气象观测仪器管理及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促进地面观测业务继续向前发展[2-3]。

2.1 进一步加强观测设备维护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改革后,地面观测业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按业务流程定期巡视、维护观测设备,开展设备和仪器的保障工作。由于观测自动化技术发展成熟,观测设备、仪器的故障率较低,业务人员遇到故障的机会较少,不利于设备、仪器出现故障时的快速修复。为了提升业务人员的设备保障水平,可以尝试在基层台站搭建一个观测设备模拟实验室,配备一套自动观测设备,帮助业务人员熟悉各种观测设备、仪器的工作原理,平常多进行设备、仪器的维护及模拟故障维修操作,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设备故障时能迅速判断故障原因,及时完成修复工作。有了模拟实验室,各业务人员之间、各台站之间可以加强技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操作技能,为加强观测设备的维护保障,确保观测自动化业务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开展观测仪器的校准核查

目前,国家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仪现场核查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校准工作主要由地市级气象技术保障部门承担。地市级气象技术保障部门还承担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数据中心和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维护、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与管理、气象应急通信与信息保障等业务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人员不足,业务规范要求能见度仪每6个月现场核查一次,一般一天能完成一个台站的现场核查工作,技术保障人员来回奔波,这项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于预报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数量将越来越多,站点越来越密集,观测要素要求越来越多,以前的单雨量站和两要素站将逐渐被4要素站、6要素站取代,计量校准工作将越来越繁重。

在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条件下,地面观测业务工作量将大大减轻,业务改革到位后,部分地面观测业务人员可能需要进行转岗安置。国家气象观测站可以承接能见度仪现场核查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校准等工作,一方面,地面观测业务人员对观测仪器比较熟悉,经过简单培训即可开展工作,为开展核查校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该项工作又会进一步促进观测设备维护保障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国家气象观测站承接观测仪器核查校准工作,有利于妥善解决业务人员转岗安置难题,也能为必要时开展应急观测提供人才储备,有利于观测、设备保障、仪器核查校准等业务一体化工作开展。

2.3 气象观测仪器及耗材管理工作

观测自动化运行后,地面观测业务人员可以承担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观测仪器及耗材的管理工作,更好地掌握各类观测仪器及耗材的型号、性能、参数及储备情况等信息,更有利于观测设备维护保障工作的开展。业务人员可通过分析近两年辖区内的各类观测仪器损坏情况及耗材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年度的需求计划并组织实施。观测仪器及耗材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2.3.1 做好仪器的出入库登记。要登记仪器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出厂编號、生产厂家、检定日期等信息。

2.3.2 做好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更新。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气象部门信息化和规范化的物资管理系统,通过气象装备专用编码系统和编码信息化技术,实现全国气象行业装备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寿命周期的编码信息化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国气象行业的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接收仪器时,首先检查仪器二维码与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直接确认接收入库,如果不一致,则向仪器发出部门核实,确认仪器信息是否流转错误。发出仪器时,要将仪器的状态更改为待用、待检或待修,部门属性更改为需要接收仪器的部门。

2.3.3 每月做好仪器盘点。保证各类仪器备份充足,备份不足时,及时向上级物资管理部门申领,确保仪器出现故障时能有备件,及时更换。

2.3.4 监控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上的仪器超检信息。在仪器到检日期前两个月向上级计量部门申请更换,在收到仪器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到检仪器的更换,更换完毕后十个工作日内把到检仪器寄回上级计量部门,避免使用超检仪器,保障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4 探索使用新技术开展创造性工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物联网、5G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地面观测工作中,探索使用这些新技术成为可能。在观测自动化条件下,不再要求业务人员长期在观测台站值守,局站分离的台站可以探索使用一些新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在不影响观测仪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设备巡视、安全巡逻等,还可以通过分析无人机拍摄的视频资料,分析观测场周边是否有影响探测环境的新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物体出现,方便对探测环境开展定期监控。研究引入物联网和5G技术对各类观测设备及观测资料进行管理,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平台,对各类观测设备、传输设备、存储设备、辅助设备等进行有效管理,实时监控其工作状态,出现异常时及时预警并切换备份设备无缝替换开展工作,通过5G技术快速准确地将故障信息送达技术保障人员,既能确保观测业务工作不受影响,又能为故障修复争取宝贵的时间。物联网和5G技术可以实现万物互联,将使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布点不断加密,对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将更加精准有效,5G技术应用于观测资料传输,将可能实现观测资料真正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为快速开展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结语

观测自动化改革使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和技术革新,对地面观测业务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探索将地面观测业务工作重心向设备维护维修、仪器校准核查、仪器设备管理等方向转移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为探索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提供新的实践经验。在地面观测工作中,探索使用无人机、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将能进一步促进地面观测工作产生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铂岷,黄红辉,黄菊.应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的一些措施[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2):81-82.

[2]覃爱金,陈韦菊,胡祖权.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无人值守运行模式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4):58-61.

[3]李胜军,黄忠.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策略分析[J].南方农机,2019(23):253-254.

作者:陆曼曼 林明 叶青

第三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分析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进行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还能够促进不同资源的科学配置,这有助于提升气象观测的效率以及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当继续发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根据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为了确保自动化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针对如何优化观测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使地面气象自动化质量取得稳步提升。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质量

引言

近几年间,我国的气象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各种自动化设备开始逐渐运用到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这些设备的运用也导致我国气象观测的质量取得了大幅增长。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1.1环境因素

当前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站所采取的观测设备开始使用高集成现代化智能元件,这使得其灵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更加敏锐的反映出周边环境中发生的变动,这也会导致观测数据的结果收到一定的影响。此外,气象站周边的气温、气压等环境因素也处在持续变动的状态之中,这些因素的变动也会导致观测结果的精确性受到干扰。

1.2 人员因素

许多观测工作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可能会在进行观测时产生错误操作以及维护不当等问题,最终使得观测业务的整体质量进一步降低。举例而言,在夏天开展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因为降水量增加与雷雨天频繁出现等原因,业务计算机长期处在调制解调器拔掉的情况下。同时在雷雨天里,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也会遭受一定的影响,最终使得设备发生故障,以至于难以继续进行观测。

1.3 设备因素

目前,测量设备是否拥有足够的精确性已经成为了气象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为此世界气象组织设置了一套自动观测设备精度标准,在此标准下虽然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气象观测设备都可以达标,但在常规观测设备的精确性方面,许多国家使用的设备并不满足精度标准。为了确保自动观测仪器的精确性可以满足世界气象组织所设置的标准,设备的制造费用、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都会发生一定的增长,这也导致设备维修以及实际运用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2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的影响

人工观测的主要缺陷在于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几乎所有观测人员都具有各自的观测习惯以及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若发生误差就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做出补救,这会导致观测结果的精确性下降。在开展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观测设备不会发生故障,各种监测与业务软件能够稳定运行,并实现各种气象要素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依靠上述流程取得数据信息,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并为气象观测预警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持。

3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当前已经初步达成了各大气象观测站点的自动化发展,同时针对其服务体系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以确保资源能够得到科学的配置。为了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开展以下几项改革工作:首先应当调整观测项目,依据气象局提出的具体需求来扩充观测项目以及业务,确保项目能够契合气象服务的需求,从而让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益;其次要进行技术创新,把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进行实践运用,并使用数据控制系统来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实时传输,从而让气象信息拥有更强的时效性;再次要优化气象服务业务,在搜集各种气象数据的同时开展高效的质量控制,从而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质量;最后要增加在观测设备方面的投入,为各大气象部门提供更加优质的观测设备,同时对相关技术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能够运用这些设备进行气象观测。

4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质量控制措施

4.1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想保证自动化业务的工作质量,需要结合气象观测需求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精准观测。在使用仪器对气象数据实施自动观测时应当确保观测软件可以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保证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在观测时应当和同期观测到的数据展开对比分析,结合检测数据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确保可以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提升观测作业和传输作业的准确性。其二,服务高效。在自动化观测业务中会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对气象信息实施监控,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数据、传输数据、加工数据,将其制作为更加直观的信息或者产品,能够及时满足相关对象的需求。如果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需要立即对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到故障出现的原因,提高故障解决速度,为自动化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4.2建设合理的仓储设备管理制度

在气象观测作业中设备的应用性能会直接影响到作业质量,因此需要针对设备制定相关的管理控制措施。为了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及合理化水平,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设备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为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约束使设备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序。首先,应当明确设备管理工作的内容,告知设备管理人员在对设备进行管理时,应当对气象观测设备参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记录,可以为后续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技术。由于气象观测涉及到的设备数量较多,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可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还可以避免数据丢失现象的出现。

4.3 提高业务人员综合能力

人才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拥有专业思维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业务人员才能完成质量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业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利用培训活动的开展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意识以及职业素养水平,丰富业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性较差的问题,进而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作业队伍。除去对现有业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应当积极吸引新型人才前往工作岗位,由专业人才实施气象测报,为业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积极利用人才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升业务人员对观测仪器的了解程度,对仪器工作原理、内部构造有新的认知,加强设备使用熟练度,从而提高气象测报工作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观测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使得气象预报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准确。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传统气象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人工投入,对气象数据进行自动收集、自动处理、自动存储、自动传输,能够提高气象观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防止数据记录错误的现象出现。但是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容易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从而影响到气象数据的质量,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作业的质量,推进我国气象观测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晓旭.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及优化处理[J].新农业,2021(02):8-9.

[2]吕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存在的弊端及优化处理[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45+44.

[3]陆占东.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正式运行后人工观测项目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17):86-87.

[4]陆曼曼,林明,叶青.观测自动化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研究[J].河南科技,2020(20):151-152.

[5]白玉玲.地面氣象观测自动化的弊端分析及应对处理[J].农村实用技术,2020(07):174.

作者:曾广香 曾广鹰

上一篇:护理个案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概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