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2024-05-04

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通用8篇)

篇1: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作者:廖浠伶

论文关键词:养老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结合

论文摘要:近年来养老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指出,在养老保险领域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二者的有效结合更能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

养老几乎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将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养老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联合国评定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我国早在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这是严重的在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渡到老龄化国家的未富先老。并且我国老龄化现象来得早、发展快,老龄人口基数大,因此,采取有效社会措施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老百姓养老主要有三种途径:个人储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其中个人储蓄是最传统的的养老方式。但由于收入有限,绝大多数人无法依靠储蓄积累较多资金,并且储蓄具有随意性、无计划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仅靠个人储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养老的重心应在于养老保险计划的参与和实施。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障程度普遍较低、资金投资运营渠道较少且资金收益不高、资金安全性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实践表明,单一的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已不能够解决日趋复杂的养老保险保障问题。从国际保险业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以建立多支柱、市场化为方向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商业保险具备多年累积的精算优势,同时还具有营业网点众多、账户管理经验丰富、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完善、社会资源分配利用合理、收益无需纳税等明显优势,已逐渐渗透到社会保险的管理中,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在养老保险方面,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向参保退休人。员提供最低保障待遇,即当地平均工资20%左右。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了保持人们的就业积极性,防止“动力真空”的情况出现,社会保障率不能越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界限。因此,如果遇到购房、生重病或长期生病等情况,老年人很可能陷入贫困的窘境。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恰能较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它不仅能提供适度的保障,为保户提供多元化的领取养老金方式,如每月领取、每年领取或一次性领取,还开拓了养老保险的多功能,如分红、保障最低收益、投资账户等。第二,加速养老金的积累,实现养老金的有效支付。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国际警戒线为20%,世界各国企业平均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率为10%.我国偏高的缴费率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动机,使养老保险基金隐性流失严重;二是加大了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给企业经营造成压力。另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随着退休人员的急剧增加,退休费用也飞速增长,这导致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基本养老金。因此政府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将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都用作现收现付,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转,无法积累。商业养老保险具有精算优势和丰富的账户管理经验,它能够积累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解决因退休人员迅速增加以及物价上涨而导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不足的难题。这有利于缓减社会养老保险对企业和政府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劳资负担,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基础。第三,有助于加强资金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社会保险基金是“高压线”,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切实管好用好,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在加强资金管理合健全监督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业保险本质上属于盈利事业,因此在养老资金的运用和管理上更注重效益及效率,在监督上也更加严格。它对社会保险的渗透可以加大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提高资金周转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流失,改善社会统筹账户及个人账户资金缺乏的现状。

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也可以对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很好的补充。商业保险的服务对象是具备保险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其保障范围较窄,不具备保险能力的人来说无法得到保障。这时社会保险就能发挥作用,它是人民的养老“保护伞”.它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筹集保险基金,来为保障人们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越多,受保障的人群也会不断扩大,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会提升。

总的来说,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商业养老保险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只有先解决好生存问题,才能去解决生活问题,所以社会养老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运行基础和前提。然而,仅仅解决生存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尽量去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为人民谋福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架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器”.而社会养老保险正是养老保险领域的稳定器、减震器、调节器。而商业养老保险在方案设计、资产管理和待遇发放等方面,对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有着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综观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需要依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结合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有限实施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光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

[2]熊盛文。关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

[3]林义。社会保险[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阳义南。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深度分析[J].人口与经济,(3)

篇2: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险 商业保险 结合论文摘要:老有所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会养老保险正面临着资金短缺,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等严峻的考验。因此探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方面的结合对于缓解社会保险压力,减轻政府负担,提升我国社会总体保障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

根据已公布的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2010-2020十年间平均每年将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速达到3.28%,预计到2020年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4.37亿

[2]。离退休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在岗职工的增加速度,领取退休金人口的增加速度超过缴纳养老金人口的增加速度。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势必会造成养老金支付出现缺口,中央财政便会面临着资金压力。

(二)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民失地对养老问题提出新要求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比明显高于城市人口,因而老龄化问题也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超过60%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人口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非常微薄且不稳定,大部分农民没有退休金,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土地。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大批农民因而失去了土地。虽然土地被征用,但是农民真正得到的补偿微乎其微,导致农民的利益严重受

损。农民失去唯一可以依靠的土地而得不到补偿,养老更是遥不可及。从理论上说农民失去土地不再是农民,应该纳入到社会保障范畴,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短期内这些失地农民是不会被纳入到保障范畴。因此这些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三)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

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也就是指养老保险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社会统筹部分,二是个人账户部分。然而这种运行模式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由于我国一直在经历着各种改革,改革必然会因触及到既得利益获得者而付出高昂的成本,因而由于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了一些债务,这些债务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政府只是以社会统筹账户中的资金来偿还这些债务。从而造成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以支付目前的退休金,个人账户的保费收入就被“透支”了,随着支付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会统筹账户透支个人账户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二是覆盖范围难以扩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城镇只有部分人口被纳入,农村接近于空白,这也是由当前政府财力决定的。对于一些未纳入而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的人口商业保险便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替代品。

二、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方面结合的必要性

(一)增加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两者相结合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基于前述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覆盖范围小等问题,发展商业保险能够增加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商业保险在投保和支付方面不受身份的限制,在岗不在岗等方面的限制,可以将社会保险中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商业保险也能够集中经济单位的资金,通过集中管理更好地使资金保值增值,进一步强化保障功能。商业保险还能够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等公共活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商业保险能针对投保对象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以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各个层面的保障需求。总之商业保险弥补了社会保险供给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充分体现保险公平与效率的原则要求两者相结合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注重公平原则,通过国家强制力实现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有利于低收入者,也就是缴纳的保费高的并不一定能拿到高的退休金,这样就可能出现少缴费多收益,多缴费少收益的情况,这主要是出于兼顾公平的考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社会扶助性质,可能对投保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而商业保险不仅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还能够兼顾效率。商业保险的费率杠杆能够克服劫富济贫或劫贫济富,多缴费多收益,少缴费少收益,实现真正的公平。商业保险公司是企业法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吸引客户投保聚集资金,并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队伍对资金进行最优配置,更好地实现保费资金的增值,兼具公平与效率的商业保险更能激发人们的投保意愿,从而实现保障范围的大幅提高。另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国家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政府的压力。

三、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分析

(一)保障作用和范围的互补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只能向参保退休人员提供最低保障待遇,也就是当地平均工资20%左右。社会养老保险投保金额和给付金额都有一定的限制,保障作用非常有限,其根本目的只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碰到患重疾,老年人的生活将会陷入困境,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养老保险恰能较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商业养老保险中投保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决定保额的多少,商业保险的给付标准依据被保险人的投保额度而定,缴费越高,保额越高,给付越多,充分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商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作用更强,范围更广,成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

(二)养老金的互补

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高于世界其他各国平均水平的10%[4],从而导致企业倾向于逃避缴纳养老金或者拖交养老金,使得养老保险金无形中减少了。另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的负债需要用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支付,另一方面退休人员急剧增加,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在不断增加,使得社会统筹账户入不敷出,为了能够支付当年的基本养老金,政府就动用了个人账户的资金,最后导致个人账户实际是空账运转,无法积累养老金。而商业养老保险是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拥有强大的管理团队,它能够使保户上缴的保费实现最优配置,从而获得较可观的回报,进而积累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能够有效解决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带来的基本养老金偿付不足的问题。

(三)实施方式的互补

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强制性保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规定凡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数额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具有强制性和非营利性。商业养老保险则是一种自愿性和盈利性的商业行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投保险种,保额和期限等等。是否投保和投保多少都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没有任何强制性。这两者的互补既能满足社会稳定需要,又能给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空间。

(四)职能的互补

由于社会养老保险主要体现的是公平原则,属于政府职能,主要是对低收入者的扶助,保费资金产生的收益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更多考虑的是稳定的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投保人的意愿,对缴纳保费高的个体可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在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险领域政府只能比不可少,但是这种完全依靠政府推动的保险缺乏利益驱动。而商业养老保险的运营就是一种市场行为,主要依靠市场经济规律驱动,投保人可以为自己购买更多的养老保险从而给自己的晚年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两种职能的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利益驱动的商业养老保险正常运营,又能提高保险的保障程度,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基本的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职能应该为主,在补充养老保险领域应该以市场职能为主。

四、促进商业保险在养老方面的发展建议

总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商业养老保险正好能够补充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因而应该促进商业保险在养老方面的发

展。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商业养老保险利国利民,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提高人们老年生活质量,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如适度地减税等。保监会应该制定和完善保险法,使商业养老保险更好地推广应用。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宣传,使人们具有一定的保险意识,增加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使人们从旧的攒钱养老的观念解脱出来,积极购买人寿保险。三是保险公司应该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寿险产品,提供不同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障,还可以全面设计覆盖住院医疗、意外伤害、死亡伤残等风险保障,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参考文献:

篇3: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1 海盐县“机器换人”和农机政策性保险的现状

海盐县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2014年, 全县农机总动力16.7万k W, 农机固定资产原值2.82亿元。海盐县同时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全年大小麦种植面积1.07万hm2多, 水稻种植面积1.67万hm2多。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加快了海盐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大批与效益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得到试验、引进和推广, 为农业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提供了载体。目前, 农业机械承担了全县78%的农业生产劳动量、56%的农村运输量和73%的农副产品加工任务;全县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收率达到100%, 机械翻耕率达97.2%, 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74.6%, 机械育秧、机械插秧、粮食烘干等环节实现跨越发展。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进程不断加快, 从2004到2014年的10年间, 海盐县先后引进、试验、推广了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182台、高性能插秧机89台、育秧流水线及配套机械17台套、半喂入收割机82台、全喂入收割机89台、粮食烘干机械76台、植保机械1 586台、冷藏保鲜库4.1万余m3。在进入2015年后, 海盐县标丰农场、华星农场、丰联农机合作社先后引进航空植保无人机2台、有人机1台, 投入资金252万元。实现传统农业农机装备的改造和提升。

为了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海盐县创新“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理念, 海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 农机主管部门加强警农协作, 健全监管机制, 深入开展“农机事故隐患排查”“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农机安全免费实地检验”“农机安全生产月”“平安农机”创建等活动。2013-2014年海盐县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县农机安全生产死亡事故严格控制在年度指标内, 连续10年出现零增长;农田作业保持零事故。2013-2014年海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文件形式出台了农业机械政策性保险政策, 对插秧机、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保险给予50%资金补助。

2 海盐县“机器换人”和农机政策性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器换人”发展不够平衡。“机器换人”产业不平衡, 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 其他产业机械化推进相对缓慢, 一些经济作物, 如油菜机收、蔬菜移栽、苗木喷滴灌、水果分拣等机械化作业还没有取得突破。“机器换人”环节不平衡, 粮食生产耕作、排灌、植保、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栽植、烘干等环节还处于低位。“机器换人”地区不平衡, 于城镇、通元镇、澉浦镇、武原街道等机械化发展迅速, 元通街道、秦山街道等发展相对缓慢。与此同时, 农机从业人员缺乏新型农机技术知识的系统培训, 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高性能农业机械操作技能要求, 导致农机安全事故隐患增加。

二是“机器换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经过10多年农机化大发展, 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加大, 呈现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 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 单一功能机具较多、高性能多功能机具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仅为1∶1.26, 动力利用率不够高。老旧、高耗能农业机械淘汰更新速度不快, 装备结构优化调整仍靠新增机械为主, 超期服役的机械很容易引发农机事故。截至2014年底, 全县已达报废使用年限的1 586台纯农田手扶作业拖拉机, 仅报废淘汰了538台, 占33.9%。在册的1 552台上道路行驶拖拉机中, 已到报废使用年限的有256台, 报废淘汰了112台, 占43.7%。大量已到达报废年限仍在使用的拖拉机, 技术状况恶化, 功率效率下降, 油耗、尾气排放及噪声增大,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三是“机器换人”农机农艺不够融合。受多年种植习惯和栽培传统影响, 一些产业、环节机械化作业不适应性较为突出, 而与机械化作业相适应的农作制度研究还未取得突破, 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农机与农艺的不协调、不配合, 直接影响了农机化技术装备的推广普及, 尤其是油菜、蔬菜、瓜果机械化收获一直困扰海盐农机化的发展。

四是“机器换人”要素保障能力不够强。农机库房用地政策在一些乡镇 (街道) 难以有效落实, 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机具存放难、维修难问题日益凸现,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贷款难问题仍然是农民机手的最大心病。农机事故救助手段的落后和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的缺失, 可能导致农机手因事故致病致残而返贫返困。

五是“机器换人”管理服务不够适应。基层农机干部特别是乡镇农机员年龄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的矛盾比较突出, 新生力量注入不足。管理服务能力还不够强, 农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更高要求、更多任务的实际。上述问题既有历史积累的老问题, 也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镇 (街道) 农机专管员专管变兼管, 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农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认识不到位。

3 推进“机器换人”和实施农机政策性保险的对策

3.1 加大农机资金投入力度

在保持国家财政投入资金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逐步增大个体资金的投入。要充分运用政策、财政资金补助的导向作用, 积极调动全县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民购置农机、经营农机的积极性。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经济作物和现代农业全程机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为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提供物质基础。

3.2 创新农机化发展理念

农机部门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 加强宏观指导, 加大政策扶持, 积极推动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培育和加快发展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 真正实现“兴机富民”目标, 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节本增效为核心, 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落实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完善农机管理和服务手段, 努力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3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联合整地、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 以及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 重点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稳定粮食生产。要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畜禽污染治理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创建和巩固农机化示范基地。

3.4 培育农机服务主体

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服务主体, 发展区域性农机维修、育秧、烘干、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中心, 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3.5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政府贴息、经销商贴息、经销商贴保险等方法, 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主管部门要利用阳光工程培训、两创人才培训、农民高级维修工培训等平台, 积极促进农机操作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 切实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农机主管部门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农机安全监管, 突出安全发展主题, 进一步完善警农协作执法机制, 深化“平安农机”建设, 强化农机安全宣教, 加大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切实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发生。根据农田作业机械快速增长的实际, 在保持上道路拖拉机安全监管力度不降的基础上, 将工作重点进一步向农田作业机械安全监管转移, 扎实推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 探索建立农田、场院等道路外农机安全巡查机制, 积极引导淘汰老旧废、安全性能差的农业机械, 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

3.6 加大农机政策性保险政策的落实

农机政策性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实做好农机政策性保险工作, 落实好这项强农惠农政策, 有利于及时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理农机事故, 有利于增强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抵御风险和恢复生产的能力。

4 结语

篇4: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保险合同与一般合同的共性以及其自身的特性,结合保险产品的特点来说明目前我国的保险合同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去解决保险领域的一些争议。

关键词 保险学 合同法 保险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自1995年通过并施行后,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规范和促进作用。最新的《保险法》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保险法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亟待完善。在保险领域中,保险合同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属于合同法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合同,为了解决保险纠纷,完善保险合同法是很有必要的,而保险合同的内容在很大程度是是依赖于合同法的。目前,我国的合同法和保险合同法都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合和完善。保险合同法作为合同法在保险领域的重要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合同法与保险学的关系

“合同”是一种以确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协议。合同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其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工具,是保障交换的法律形式。合同订立的原则是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和公序良俗,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它所规范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保险是一种以经济保障为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数理预测和收取保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由大多数人来分担少人的损失,实现保险购买者风险转移和理财计划的目标。

保险产品是一种无形的商品,投保人只能根据很抽象的保险合同条文来理解其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保险产品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保险合同在保险领域的重要地位。

保险学是一门非常具有综合性的学科。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都以民法和合同法为依据。

二、合同法与保险合同

(一)保险合同的特性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合同分为不同的种类。保险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因此它具有一般合同共有的法律特征,但是,因为保险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保险合同又有不同于一般合同的特性:1.双务性: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负有按约定缴付保费的义务,而保险人则负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但保险合同与一般的双务合同又有不同。在一般的双务合同中,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双方应同时对等给付。而在保险合同中,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才履行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2.射幸性:保险合同履行的结果建立在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基础之上。3.补偿性:保险人对投保人所承担的义务仅限于损失部分的补偿。4.条件性:只有在合同所规定的条件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才履行自己的义务;反之,则不履行其义务。5.附和性:大部分的保险合同为格式条款,具有附和合同的性质。6.个人性:保险合同所保障的是遭受损失的被保险人本人,而不是遭受损失的财产(主要在财产保险中)。

此外,保险合同与一般的合同相比还有很多的特殊性,比如,一般的合同不需要合同的当事人履行完全告知的义务,即是否完全告知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但是,由于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投保人在投保前必须向保险人报告已经存在的事实或情况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二)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

合同的解释是指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发生争议时,根据合同的词句、合同的目的、交易的习惯及诚实信用原则等,来确定有关合同条款的真实意思的行为。合同解释的对象是合同中有争议的条款。

《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合同解释原则为:1.文义解释原则:即按照合同词句的通常意义进行解释,是一种客观的解释原则。2.目的解释原则:根据合同的目的来解释有争议的条款,通过解释,是合同的内容、文句等等符合合同的目的。3.整体解释原则:把合同的全部条款看成一个整体,从各个条款的总体联系上阐明有关争议合同条款的真正含义,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的文句。4.习惯解释原则:指当事人对合同的条款有疑义时根据习惯或惯例所做的解释。5.有效解释原则:指对合同发生效果进行的解释。6.历史解释原则:指根据当事人交易过程中的事实材料来解释合同。7.不利于条款拟定者的解释原则:指对有争议的合同条款做出的对条款拟定者不利的解释。8.诚实信用原则:在解释有争议的合同条款时,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从公平合理、兼顾当事人双方利益的立场出发来确定合同条款的含义。

《合同法》中所规定的这些合同解释条款,在保险合同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不利于条款拟定者的解释原则而言,正是因为保险合同大部分为格式合同,有很强的专业性,保险人掌握保险技术和业务经验,而投保人往往不熟悉保险业务,很难对合同的条款提出异议,因此,为了避免保险人利用其有利地位,侵害投保方的利益,保险合同法中使用这一原则,通过做出有利于保险人的解释来解决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但是,我国的在保险合同法中,关于保险合同的解释还有很大的漏洞,这些都可以借助于《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合同解释原则来予以解决。比如涉及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无法确定先后顺序,保险金应如何给付的问题,究竟应当将保险金给付给投保人的继承人呢还是应当给付给受益人的继承人?对此,我国保险法并无明确的规定。我国有关继承法的司法解释中共同死亡的继承原则,是基于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的法定权利义务关系规定的,并不能适用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继承人享有对被继承人财产的继承权与其对被继承人生前所尽的义务是对等的,而受益人的受益权源于被保险人或通报人的指定,因此不能以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衡量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依据《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释的有关规定,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如果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无法证明死亡的先后顺序,若推定被保险人先于受益人死亡,则保险金归受益人所有,由于受益人也已经死亡,保险金就成为受益人的遗产,由受益人的法定继承人继承。这种结果,使得保险金可能由与被保险人关系非常疏远甚至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人所得,违背了投保人为自己的利益或者为被保险人的利益投保的初衷。根据《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解释的目的解释原则,投保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显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当出现上述争议时,应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被保险人死亡在后,保险金应给付给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

关于保险实践中的很多争议都可以参考《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释原则来进行解决(前提是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存在争议)。

(三)保险合同的转让

合同的转让,是指在不变更合同内容即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将合同规定的权利或义务或权利与义务转让给第三人。

合同債权让与的构成要件:1.须有合法有效的债权存在。2.合同权利的转让须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协议。3.让与的债权须具有可让与性。我国《合同法》一方面肯定债权让与的作用,同时也对债权让与做出了必要的限制。下列债权不可成为债权让与的标的:①依照债权的性质不可转让。这主要是因为此种权利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有效,否则就违反了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②当事人特约禁止转让的债权。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当事人约定禁止转让的债权不得转让。③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4.债权让与须通知债务人。《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保险合同中的合同转让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合同具有个人性,即保险合同所保障的是遭受损失的被保险人本人,而不是遭受损失的财产。由于个人的禀性、行为等将极大地影响风险标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因此,保险人在审核投保人的投保申请时,必须根据各个不同的投保人的条件以及投保财产的状况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抑或是有条件的接受投保。保险合同的这一特性表明,投保人在转让自己的财产的同时,不能同时转让其保险合同,除非经过保险公司的同意。所以,除了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以外,大多数财产保险通常都规定,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将标的物转移他人而未取得保险人的同意或批准的话,保险合同的效力终止。不过,这一规定侧重要求获得保险标的的物的人履行批准手续,并未排除保险利益可随保险标的物的让与而转移的情形。

但是在人身保险合同当中,我国的保险法对合同的转让以及保单所有人对保单所拥有的权利所作出的规定并不完整。我国保险法规定保单所有人有变更受益人和领取退保金的权利,但是,只要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不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是否仍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都可以获得保险金,这其中不会有道德风险的产生,因此,笔者认为,应规定保单所有人可以自由转让保险合同,也可以用保单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或在保单现金价值的限额内申请贷款。

(四)保险合同的效力

合同效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所发生的法律后果,狭义概念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

《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合同生效的要件为:1.合同当事人签约时必须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由于其不符合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特定条件或要求并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被确认为无效的合同。

《合同法》中所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为: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同时,《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①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②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在保险合同中,由于保险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还有很多,由于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有说明义务,投保人有如实告知义务,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根据《合同法》中合同无效情形的第③条,投保人应该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向保险人保证做或不做某事,或保证某种状态存在或不存在,并且对目前所存在的事实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毫无隐瞒的向保险人作出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否则的话,投保人很有可能通过订立保险合同,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从而促使道德风险的发生。但是这些条款所保障的都是保险人的利益,国外的保险法中一般还包括弃权和禁止翻供,所谓弃权,是指合同的一方自愿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所谓禁止翻供,是指合同的一方即以放弃其在合同中的某项权利,日后就不能再向另一方主张已放弃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可以很好的保护投保人的利益防止保险人以欺诈的手段欺骗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却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以合同无效为由拒绝赔款。

三、结论

综上,我国的保险法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保险合同部分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实践中的一些争议,很多是可以参考《合同法》中有关的规定进行解决的,由于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以及施救费用的计算等等问题与《合同法》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本文并没有涉及,但是其中存在缺陷部分的完善也可以在《合同法》中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我国的保险法应尽早加以完善,以促進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长青.合同法(第一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6.

[2]孙祈祥.保险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篇5: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1] 杜晓山,孙同全,张群.公益性及商业性小额信贷社会绩效管理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05)

[2] 王东胜.农村信贷+保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疆金融.2009(01)

[3] 徐家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10-112

[4] 邓金炉.农村小额的功能演进与发展创新.西部金融,2008(11):67-68

[5] 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J].湘潭大学学报,2009,(01):66-69

[6] 张蕴萍.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创新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1,(8):169-173

[7]《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启示—诌议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思考》,理论月刊,2008

(12)

[8] 李安渝,张曼.基于信息经济学观点的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信息界, 2011,(10).[9] 程秀玲.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财经界,2011,(10).[10] 祝美群.大力推进农村信贷担保模式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2011,(9):49-50.[11] 叶青.当前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选择与发展路径一基于农村金融拓展的视角[s].北京:中国 外资,2011,(10).[12] 陆磊.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转型[J].新疆金融,2007,(09):6-13.[13] 易红林.我国农村信用社改制模式适用性分析及选择[J].金融经

篇6: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财政学》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浅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学生姓名:李思颖 学号:*** 专业:13会计学 班级:02班 任课教师:钟显龙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经济管理学院《财政学》期末考查评卷要求

一、考查内容

在《财政学》的相关知识范围内,以一种跟本课程相关的财政现象或财政问题或财政事件为考察对象,撰写一篇财政学论文。

二、评分细则

(一)A类答卷(优秀等级):

1、题目新颖,中心思想明确,有自己的观点及分析;

2、结构层次清楚,内容充实,有较多的事例或数据、图表作支撑;

3、文章篇幅较大(字数在5000字以上),且行文排版规范;

4、论文重复率低于10%。

(二)B类答卷(良好等级):

1、自拟题目,中心思想明确,有自己的观点及分析;

2、观点正确,结构层次清楚,有一定的案例及事实分析;

3、文章字数在4000字以上,行文排版规范;

4、论文重复率低于20%。

(三)C类答卷(一般等级):

1、自拟题目,有主题思想;

2、内容基本正确,叙述基本清楚;

3、文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行文排版基本规范;

4、论文重复率低于30%。

(四)D类答卷(不及格等级):

1、标题及所回答的问题与试卷考试的要求不相符;

2、观点及内容有明显的错误,或问题讲述不清楚;

3、文章字数太少(在3000字以下),行文排版不规范;

4、论文重复率大于等于30%,或者抄袭他人论文;

5、不按时交卷。

任课老师:钟显龙

浅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社会保险支出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随着我国的经济深化改革和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增长的现象,我国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本篇论文主要分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并找出优点与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还有,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进行剖析。

关键字: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空账”;多层次体系

浅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姓名:李思颖 任课老师:钟显龙

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各个保险项目中,养老保险是实施最广泛的一个险种。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养老保险制度在人们的心里更加重视,同时受益人数也急剧增加。但是,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空账”问题。现在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日益严重,规模也越来越大,埋下的隐患也逐渐暴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规模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等等,因此,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情景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高效的法律保障

由于养老保险牵涉着国家财政的稳固持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个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必须采取措施来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这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因为体系不够健全,所以存在着许多缺陷。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的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国家和企业在负担着,职工个人缴费的比例并不大。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费用的不断增加,养老保险筹集渠道窄,国家和企业的担子会越来越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1]。

(二)养老保险金的受益人群范围不够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我国目前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城镇区、县以上的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照执行,区、县以下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均不能享受养老保险金。全民和集体企业中德劳动合同制职工、临时工,以及区县以下集体与私营企业、新的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劳动者,至今是没有明确的养老保险办法的。这种局限性,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养老保险还需进行改革,也缺失了社会的公平性。

(三)“画地为牢”的单位养老模式,造成企业职工队伍老化,缺乏活力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没有“按劳分配”的说法,仍然是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经济体制模式。统一实行分配,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收入的多少,均实行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缺乏生机与活力。这种养老模式,容易造成企业中人员懒散,职工队伍趋于老化,缺乏企业应有的活力,对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不少隐患。并且,也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制度不相一致,对控制待遇水平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有着不利的影响[2]。

(四)养老保险资金流动性弱,“双轨制”不被重视,“空账”问题愈发严重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的改革,我国养老金的筹资模式分为了三种,一种是现收现付制,一种是完全积累制还有另一种是部分积累制。但是,在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过程中,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正是由于存在着缺口,流动性困难,所以地方财政需要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税收收入来弥补这一资金缺口,所以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就慢慢浮出水面。据了解,2015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达到24859亿元,并且数字有增无减。这种“空账”现象会导致养老保险固态化,因为非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仍未建立养老保险体制,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不会流动到非国有企业,所以很多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大部分不愿选择到非国有企业去就业[3]。

(五)当前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在我国,有一项这样的规定,养老保险资金在留足两个月的支付范围以外,应该把所有的养老保险资金用于购买银行储蓄、国债、企业债券、投资,不能将其投入到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然而目前我国养老资金主要用于购买银行储蓄和国家债券,收益是很小的,这样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脚步有点出入,对于实实在在保值、增值养老保险金存在着阻碍。

二、对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弊端提出建议对策

(一)增加渠道去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国际上成功进行养老保险改革的国家,建立了三种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的主要融资渠道。在我国,基本依赖于国有资产转移来满足养老保险的改革。这种做法显然会欠缺有效性。因为国有企业的规模、数量和质量的有限,还有资本市场吸收的能力和发达程度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增加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增加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减轻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负担,让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积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增强个人自己投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认识、责任与义务。促使养老保险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使得整个保险体系都能实现规范化管理,也为促进个人账户迈向实账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4]。

(三)把个人账户“做实”,解决“空账”问题

应当建立账户独立制,进行独立、专项管理个人账户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资金中分离出来,可以避免社会统筹要从个人账户中抽取资金的风险。还有可以建立专门、科学的基金管理机构去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记录、运营和管理,从而确保其保值和增值。

(四)寿险公司应在养老保险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寿险公司一直是具有活力与生命力的,如果可以把寿险公司这一队伍充分得投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来,可以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1、寿险公司帮助扩大覆盖人员范围,因为国力也是有限的,加大寿险公司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寿险公司填补社会保障的一大空白;

2、寿险公司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得养老基金作出最恰当的投资组合策略,得到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3、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合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也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变化相协调。

三、我国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实行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尽快实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可以对养老保险建立实行全国统筹制度,就等于消除了地区的局限性,方便于人们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不论职工转移到哪个地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养老保险金卡进行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从而根本解决了因流动性困难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的问题。

(二)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基金监管体系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结构中,必须保证收入与支出相分离,专款专用。并

且应当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监管系统,统一地进行管理。对于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政府应该成立独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于企业以及其他保险也应该由政府直属机构进行监管,实行统一集中的监管模式。还有要求专门的人员进行记录、运营和管理养老保险的各项情况[5]。

(三)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因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涉及范围还是很小的,但是可以扩大覆盖面积,适当地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统一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现制度公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年轻劳动力慢慢向城市转移、农村的人口老龄化也在急速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渐渐淡薄,所以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逐步实施、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和国家扶持为辅、自助互济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合理降低缴费比例

之所以我国养老保险费比例比较高,是因为隐性的债务偿还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没有任何基金积累“老人”的养老金来源以及“中人”过渡性养老金,只能靠较高的缴费比例去填补。在这么多年来,这种方法一直都存在着缺陷,不是长久之计。从目前的基金状况可以看出,如果不尽快偿还债务,而是继续长期补贴,会导致资金越来越缺乏。若能弥补资金的缺口,降低缴费比例,会吸引到更多的人参加投保,使得基金进行良性循环。

2、要运用科学的、可行的方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一看到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很多人都想到第一方法就是增加参保人数,但是这种方法是片面的。应当运用保险精算原理,科学地预测未来基金状况,考虑基金的收支平衡,可扩的人数等等多种因素,制定五年以上的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计划。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只是单方面地根据当前的基金状况去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6]。

3、政府应当起到推动作用

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实施,包括养老保险,政府是强大的助推力。政府在养老保险工作中,应当具有市场管理的职能,调节服务。树立公民的服务意识,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管理机制。多观察市场变动,提高运行效能,贴

切地遵循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四)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市场化与规范化

因为我国当前就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应与市场相结合。增大养老保险在整个经济保障体系中的比重,使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中,更多地转变为由全体社会成员主动共同地参与到体系中去。

1、分别成立中央级养老保险基金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这种划分方式,可以体现各个地方的利益,也体现了公平性。把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以及税收收入放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中,各个地方的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放到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放在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以此增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

2、规范中央对地方的养老保险金转移性支付管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是采用“属地原则”,中央应当明确指定养老保险金的转移支付标准和流程,保证公平、公正和透明[7]。

(五)可以适当地提高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可以在减少人口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在职人口的数量,降低赡养比例。降低老年的抚养比例,可以有效的减轻养老金发放的沉重压力。但是这个需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虽然说延迟退休可以降低抚养比,但是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六)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

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行权力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企业为主力,个人为辅力,共同建立企业年金保障。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自愿参加的全体职工,并根据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策略、职工贡献程度等因素,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年金保障体系,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同时也使企业的养老保险更加有活力,流动性更强。

总结:经过以上的分析,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已经有更深的一层理解。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比例上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养老保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险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受益于养老保险的人

群还不是很广泛,局限于国有企业,覆盖面不广,缺乏社会公平性。养老保险体系也不是很健全,法律保障不够强大,筹资的渠道窄,国家和企业担负着很大的筹资角色,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应该有所改革,而不是一味地颁发养老保险金,这样会很容易丧失企业的活力与生机,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还有更加严峻的是,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暴露了国家的隐性债务的存在,资金的缺口需要去填补。流动性困难,导致国有企业固态化。所以亟需采取相应地措施去把个人账户“做实”了,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确保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在将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问题,抚养比下降,养老保险肯定会越快越受人们的关注。因此,需要健全与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监管体系,扩宽筹资渠道,增大覆盖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让我们的上一代、这一代以及下一代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带来的春风。

参考文献:

篇7: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宠物进入到中国家庭,由宠物产生的相关医药费、门诊费、手术费等费用也在随之增长。由国外的经验看来,这些费用将会越来越困扰宠物主人。本文将从我国宠物保险的现状入手,结合国外该险种的实践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宠物保险的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宠物的保障问题。

[关键词]宠物保险;护理和医疗费用;意外死亡;第三者责任

一、我国宠物保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内容日益丰富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像猫狗之类的宠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家庭拥有的宠物总量激增。仅在北京一地,猫狗等宠物数量就有100万只左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宠物数量也与此相当。

1.市场需求增加

宠物数量的急剧增加,其所产生的疾病、护理等支出也相应增加;其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初级产品以及能源供应的紧缺,物价水平的上涨,宠物看病、手术等费用恶性增长;再次,原先因为高昂的宠物注册费和年检费所造成的“黑户”现象,目前正在逐步消除,有户口的宠物数量的增加将会带来宠物保险潜在客户范围的扩大;最后,我国老年人口、单身、丁克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宠物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宠物被视为家庭成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宠物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

综上所述,随着宠物数量的增加,宠物医疗、手术等费用的增长,宠物主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客观上刺激了宠物主人的保险需求。此外,注册费和年检费的减少或者废除,也使得宠物保险潜在投保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宠物地位的提高,还从主观上增加了主人的保险需求。

2.供给主体不足,险种单一

与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宠物保险市场相比较,我国宠物保险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发育程度低,保障范围小。国内目前开展宠物保险的保险公司寥寥可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推出了可以独立购买的宠物保险险种,如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些保险公司的宠物保险则是作为家庭财产综合保险的附加险种,如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这些保险公司仅对宠物的第三者责任风险承保,即只承担因被保险人合法拥有的宠物造成第三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的直接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且规定了多种责任免除条款,保障范围狭窄,不能有效满足人们对宠物保险的潜在需求。

二、我国宠物保险市场的创新

我国的宠物保险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应该更多地借助国外成熟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根据国外宠物保险的现状,再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建设我国的宠物保险。

1.扩大保障范围,积极开发新险种

鉴于我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大的现状,进一步发展宠物保险可以借鉴类似于公共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即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宠物保险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宠物市场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先行推广试点工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宠物保险市场。在试点地区,应逐步扩大宠物保险的保障范围,将医疗费用、意外死亡等基本保障先行引入到宠物保险中,满足因宠物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等原因而产生的扩大宠物保险保障范围的需求。当宠物保险的经验数据、数理精算、核保、理赔等技术不断完善,宠物保险保障基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保险公司可以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保险保障产品,满足人们对宠物保险的个性化需求。

2.开展与宠物医疗机构的合作,打造信息交流平台

宠物保险中的医疗、意外死亡等保障的费率设定需要大量的经验数据。如果单凭保险公司的一己之力去搜集理念的观测数据,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显得十分被动。而通过与宠物医疗机构的合作,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则可以使保险公司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宠物医疗机构掌握的经验数据可信度高,又较为全面,恰恰迎合了保险公司的需要。此外,利用这样一个信息平台,保险公司还可以了解大量的潜在客户的信息,这对于扩大宠物保险的覆盖水平,提高承保质量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保险公司还可以采取类似于银行保险这样的销售方式,直接委托宠物医疗机构代理营销宠物保险,扩大销售渠道,节约销售成本。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险意识

现代宠物保险诞生至今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宠物保险第三者责任险的兴起更是最近几年的事,因此很少有人对宠物保险有所了解。即便是在宠物保险较为发达的美国,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听说过宠物保险的现象。因此,要扩大宠物保险的覆盖面,刺激国民的保险需求,促进宠物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宠物保险产品以及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养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习惯。具体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报刊杂志、公车广告、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娱乐场所的宣传海报等传播媒介吸引国民的眼球,起到宣传宠物保险的作用。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应聚焦宠物购买、治疗等环节,因为这些环节最接近于潜在的客户,若是能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培养起保险习惯,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保险的价值,那么宠物保险必将会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结论

我国宠物保险业方兴未艾,宠物保险市场上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借助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宠物保险的发展现状,可以着力解决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宠物保险发展的道路。但同时不能忽视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缺乏统计资料、新险种开发的定价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保险产品的创新需要宽松的市场行为监管和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环境。在这个层面上,如何发挥政府的职能,落实监管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8:浅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养老保险领域的结合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污染具有隐藏性, 它们的副产品或污染物大多是微量的、缓慢的、难以发现的,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中使用的有毒化学物质和产生放射性物质都属微量, 但是它却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身边, 危害人们的身体和破坏着生态环境, 并且受高新技术污染伤害的对象也不会立即反应出来, 而是在不知不觉中, 长期地作用于环境与人体。而且高新技术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技术, 发展速度快、创新性强, 使得人们无法同步了解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污染。可见, 高新技术产业污染与传统的工农业产业污染相比, 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本质的区别, 从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污染更加危险, 后果更加严重。

二、高新技术产业推行循环保险制度的好处

目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的污染也开始加快出现, 而我国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缺陷, 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污染环境。循环保险制度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目前在高新技术企业领域还没有循环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循环保险制度, 可以有效地防范高新技术产业污染产生的后果。

1、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破产的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意外损失, 其造成的损失与治理费用可能非常巨大, 并且污染的后果比传统企业更加严重, 更加难以治理, 企业花费的代价更加高昂, 一般企业都难以承受。巨额赔偿和治理的风险使得无论有无主观故意或过失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通过企业加入循环保险, 保险公司会对投保企业的风险预防工作进行检查, 督促企业加强事故预防能力, 发生事故后, 由保险公司给被害者提供赔偿, 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则可以避免高新技术企业破产的风险。

2、及时地对受害者提供赔偿。

目前在我国, 当受害者受到污染损害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赔偿时, 我国现有的解决途径主要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调解, 受害者不仅要面对冗长的诉讼程序, 还要承担高昂的诉讼费和律师费, 而且取证难度大, 在索赔过程中困难重重, 最后又可能面对企业丧失赔偿能力无法获得赔偿的结果, 使很多受害人实际得不到赔偿。如果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投保了循环保险, 当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使第三者受到损害时, 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介入, 受害人可以直接请求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其损害将及时得到赔偿, 使污染受害者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济, 从而能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权益。

3、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过去我国一旦发生重大的企业环境污染事故, 往往都由全社会来“买单”, 例如松花江污染等多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 每次事故处理涉及的巨额费用, 都由国家承担。这种污染承担方式, 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并对广大纳税人来说, 又是一个不公平。所以通过循环保险制度, 引入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分散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避免了破产, 政府减轻了财政负担, 受害人及时得到赔偿, 符合企业、受害人和国家三方的共同利益。

4、增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排污的监督。

目前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行政手段, 但由于环保部门人员和权力范围限制, 他们的监督力量不足, 使得我国企业污染越来越严重, 污染治理与监督有些力不从心。通过引入循环保险制度, 可有力补充环境保护措施, 利用保险公司的市场监督机制, 则可以使企业排污时又多了一对监督的眼睛, 在循环保险制度的利益杠杆下, 保险公司会请专家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这种市场监督机制会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这是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将环境污染损害从“外部化”转为“内部化”的有效手段, 也是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有效方式, 从而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三、高新技术产业推行循环保险制度的困难

1、企业投保意识不强。

由于循环保险制度会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支出增加, 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支出成本, 推行有较大困难。例如, 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认为自己不产生污染, 或发生污染的概率较小, 不值得去购买循环保险;有一些企业认为污染事故发生后, 照样要进行赔偿、罚款, 循环保险没什么用处;而有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 则认为自己财力雄厚, 设有安全生产保证基金, 可自行解决污染赔偿问题, 没有必要再去购买循环保险。所以推行循环保险制度, 目前必须打破高新技术企业认为没必要参保的认识误区。

2、可能成为某些高新技术企业肆意排污的借口。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环境污染, 并且符合国家标准的排污行为也是合法的、正当的, 但是即使是合法的排污行为, 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发生。环境污染的难避免性和污染控制带来的成本增加, 可能会有高新技术企业可能利用加入循环保险制度为借口, 不去考虑如何治理污染和降低污染, 反而以出现污染事故后有保险公司来垫底埋单, 而放心大胆地去排污。这样一来, 循环保险制度可能起不到降低污染的作用, 反倒成了某些企业“排污保险”的定心丸。

3、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处罚标准过低, 导致企业污染成本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环境污染的几率, 再加上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 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并不彻底, 加剧了企业将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冲动。因此目前循环保险制度只能采取强制责任保险方式, 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又没有对循环保险制度实行强制保险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4、保险公司能力的限制。

循环保险制度要求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风险评估能力, 要求保险公司了解各种高新技术企业污染排放的可能性, 并有相应的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能力, 然后根据高新企业的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及危险等级等要素确定不同费率, 而我国保险公司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很让人怀疑的。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推行循环保险制度的对策

循环保险制度把循环经济与保险制度结合起来, 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循环经济的一项制度创新, 但它也是一项难度颇大、内容较丰富的制度, 要求必须联合各方力量才能尽快建立。

1、确定循环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

首先尝试在各省市的环保法律法规中增加循环保险的条款, 其次条件成熟后再出台循环保险的专门法规。在目前探索阶段, 应仅对环境污染损害的直接损失进行赔偿, 以保障循环保险制度的平稳起步, 现阶段可以在易发生污染事故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进行试点, 逐步探索循环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方法。

2、强制企业保险。

对于污染风险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弃物处置企业, 特别是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 纳入到被保险范围, 强制他们缴纳保险, 并且保险收费与污染风险级别挂钩, 针对不同风险状况的企业分类制定不同的费率, 充分发挥费率的杠杆作用, 起到奖优罚劣的调节作用。防止有些企业以改进生产工艺、治污达标或自身清偿能力足够为由不参加保险。

3、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

循环保险制度只是环保工作的一个创新, 它的效果还有待通过实践来验证, 期望值不能过高, 因此环保部门的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环保监管不能因为有了循环保险, 就认为把对高新技术企业环境监管的任务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就懈怠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只有多头并进, 加强监测与监督, 才能督促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 避免污染纠纷和事故, 才能从源头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才能使“企业违法污染获利, 环境损害大家买单”的现状不再持续下去。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污染有着不同于传统产业污染的特点和形式, 从而使得高新技术污染长期以来被忽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与循环保险制度的结合进行研究, 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循环,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Helge Brattebo.Toward a Methods Framework for Eco-efficiency Analysi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4) .

上一篇:寺家庄小学器乐社团工作小结下一篇:奥巴马竞选的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