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农民消费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进城农民工消费状况分析1.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及其特点。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是指他们在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用、行、劳务消费等)过程中,为了满足他们的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收入条件取得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的行为总和。单纯的消费数量往往不足以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点。

第一篇:农民消费论文范文

四川农民消费结构优化与收入增加

摘要:农民消费结构与其收入具有一定的互为因果关系,又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离开对方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变。面对农民暂难增收,现从优化农民消费结构来增加其收入角度进行探讨。农民消费结构问题突出集中在住房、家庭用品、文化教育、交通及人情消费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两者最大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收入增加

Exploration abou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Farmers′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Income Increase

NING Yi-f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00, China)

Key words: farmers′ consump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come increase

增加农民收入与优化农民消费结构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中,这种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增加收入去优化消费结构方面。面对农民增收困难,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即着重从农民既有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出发实现其收入增加,进而,取得更多的消费。显然,这实际是偏重挖掘农村农业农民内部增收潜力的一种研究,并符合中央解决“三农”的基本精神。

一、农民消费结构与收支关系

农民消费结构通常是指农民在生活中使用各类生活资料的比例,具体反映为占有和消耗生活资料的种类及其多少。并且,都可以货币的支出结构来表示。农民消费结构主要取决于价格与收入水平,还受自身的消费习惯、观念、能力与资源和环境等等的影响。其中有两个农民消费的特点还始终存在特定影响。这就是农民消费具有自给性,即农民可直接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成果获得消费资料;农民消费具有循环经济性,即可对消费后的剩余物实行再利用而不成为废弃物,如稿杆还田、泔水喂猪、粪便作肥等等。可见,农民消费及其结构不一定都受货币收入影响,即使货币收入减少仍可能维持乃至增加消费及调整其结构。

从现有理论看,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是农民既有消费现状和结构不断由不合理向合理状态调整或变迁的过程,它可直接体现为消费者需求状态的满足程度及提高——包括能获得的消费品数量、种类及质量和实现满足的条件与手段及效率。其标准是应尽可能合乎所在国家或地区当时能达到的时代性、科学性、文明性、健康性、经济性。并可反映为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现有消费结构质的突变即升级,二是现有消费结构量的渐变即经常性地调整。

本文认为消费结构的升级虽能反映消费结构的优化,但并不一定就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反之亦然。因此,消费结构的优化必须将消费者方面的实际需要和满足与消费对象的构成相结合,才能真正说明——这无疑包括了在具体生活中是否有利和有效即有利性和有效性;而消费结构的升级仅从消费对象构成的变化,就会清楚辨别。既然如此,离开或不是主要考虑消费结构的升级,来探讨消费结构的优化,仍然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考察的是农民既有消费结构量的渐变即经常性地调整,即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合理化。从此出发,对于广大农民来讲,优化消费结构首先表现为,一是调整优化既有支出结构及其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购买比例,二是调整优化自给性物品的消费比例及其产出结构,其次才是其他途径或手段如增加支出等来调整优化的行为与结果。

农民的收入可以这样定义,即是农民从自身拥有的资源与从事各种生产经营及非自身行为(如来自赠馈、政府转移性支出等)中所获得的一切经济利益,体现为农民可支配的物品与货币两种形式,都可用货币单位计量。农民的收入取决于社会制度及政策、农民生活方式的取向、农民素质与能力和付出的努力及其效果、农民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状况乃至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形势或市场情况等等。因为部分收入直接就是可用于消费及再生产的生产成果和环境资源,无须通过市场交换去实现,所以,农民收入总是具有直接取得性与交换取得性和多渠道性。

农民的消费结构与收入状况密不可分,主要反映在:

1.农民收入状况决定其消费的总量,从而消费结构及其改变。在其他一定的情况下,农民收入越多,能用于消费的支出就越多,消费的种类及数量就越多,消费结构就越丰富或优化。尤其是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支出有足够的增大,更离不开收入的不断积累和极大提高。

2.农民的消费及其结构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收入,本文认为,消费结构有一定的自身调整功能和效应。因为除了收入,其他原因也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消费结构。这也包括消费者可改变或增减或替代原有消费的种类及数量,如减少不合理的增加合理的、减少吃的增加用的,减少价格高的增加更价格低的;还包括充分利用消费对象的每一部分与每一次消费后的剩余物或废物等,亦能增大消费满足。如此等等,都可不需要直接来自或改变收入而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可归纳为,消费结构具有内部的替代功能与效应、扩展功能与效应、缩减功能与效应等自身调整功能与效应。而这一切,进一步看,又会尽可能节约收入、更好利用收入和弥补收入不足,相当于获得了更多收入,或者相反。因而,消费结构的自身调整又具有相对的收入功能与效应。

3.农民消费结构的状况决定了农民的素质及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提高,从而,决定着农民获得收入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目的的更好实现。农民素质及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农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消费形成。无疑,即使收入不变,如果能使农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消费结构越合理、越丰富,农民的素质及人力资本就能得到培育和提高。相应,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达到收入绝对增加;也能又进一步科学合理消费和使用收入,实现收入相对增加。如此形成不断的良性循环。

4.农民消费结构的取向决定着农民增加收入的愿望及其强度,从而采取的行动,导致收入增加与否及其多少。为了消费结构升级,购买和使用更多的耐用消费品,需要去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安于清贫的生活,则可不考虑去创收。

5.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带来收入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不同的产出及其收入,而消费结构的优化会使一些消费对象减少或消失与另一些消费对象增加或产生,由此导致相应的生产及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新的消费对象出现或新的消费热点形成,会推动新的产业兴起和发展,形成新的收入来源。这种情况,已被我国农民消费结构逐渐丰富多样化即优化与农村产业门类增加及收入增加互为因果或同步化的事实所证明。

显然,从“1”到“5”都反映出农民消费结构及其改变,具有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收入的功能与效应,使收入得到相应的变化或增加。

综上所述,农民收入与其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改变,存在一定的互为因果关系,又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离开对方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变。仅从消费结构来看,这种自身调整和改变就正面讲,实际上就是消费结构的一种优化。因此,无论收入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从事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因此,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直接和间接与相对和绝对的作用与意义。不仅如此,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将直接影响和提高农民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制度文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其对收支的影响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现状,虽然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是远低于其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别。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农村基本情况仍然相同,因此,其共同或相同方面是主要的,即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相对差别不大。对此,朱信凯在《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一文中有具体的论证①。因此,可以通过多个或一个地区,来探讨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

本文着重从四川农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总体情况和四川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现实的具体情况(主要是对绵阳市江油东安乡9村与三台县紫河镇3村和遂宁市射洪县陈古镇6村与金家镇11村进行了重点走访与座谈调查,对四川宜宾、泸州、内江、巴中、广元等市部分县的共30多个村作了问卷调查所获得)来探讨这个问题。其中总体情况依据《四川统计年鉴》(2000—2008年),用消费支出额变化、消费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和结构变动度贡献率等来说明。计算方法是,用期末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即得一定时期各项消费变动值;将各项消费变动的绝对值相加,即得的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变动值;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结构变动度 = ∑│Xi1- Xi0 │/ 年数);将各项消费变动值除以消费结构变动值,即得各项消费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同时,由于重点是探讨农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所以,不需在时间上向前追溯较远。

从表1可见,2000-2004年这4年,四川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值为9.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结构变动度为2.33个百分点。从表2中可见,这4年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住房和交通通讯分别为32.47%与28.92%,但前者是下降、不过其数额在表3中居第二位;医疗消费结构变动值不到1个百分点,变动贡献率10%;其他项5消费除食品外结构变动值都为负。

2004-2007年这3年,四川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值提高到14.6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上升为4.89个百分点,与前4年相比结构变动度上升了109.87%。这3年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食品、交通通讯和住房,贡献率分别为22.9%、16.63%、11.52%。与前四年相比,食品消费是负增长,其结构变动值降低了4.39个百分点;住房消费的结构变动值变为正,增长了4.71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衣着消费结构变动值分别增长了1.54与1.33个百分点,结构变动贡献率为8.59%与7.36%;文教娱乐消费结构变动值由-0.31百分点降为-3.98个百分点,进一步下降了3.67个百分点,十分突出;医疗消费消费结构变动值下降了0.41个百分点。

同时从表1、表2中可见,2000-2007年这7年,四川农民消费结构变动值为16.8百分点,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2.4个百分点,变动最突出的是食品、住房、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其结构变动值为-2.33、-1.34、5.13、-4.29、1.46个百分点,变动贡献率为13.87%、7.98%、30.56%、25.54%、8.69%,但有正有负,其中文教娱乐消费极不合理。不过,对于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着重依据近3年。

表3提供了2000-2007年以来四川农民消费支出额变化,显示了结构变动的计算依据,并可为下面具体分析提供一些说明或参考。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见,近些年来,影响四川农民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住房、食品、交通通讯,而文教娱乐也较为突出,医疗消费作用正在加大,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则跟随其后。同时,这些影响有正有负,明显存在问题。如果再结合农民消费结构现实具体情况进一步分项分析,将会看到这些主要影响农民消费结构变动因素的原因及合理性与否等等,也能了解其他情况,从而便于农民消费结构优化与收入增加的具体探讨。据所调查的四川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实际消费情况:

1.食品消费不断由量到质提升,主食细粮及副食增多,有的家庭已注意营养搭配,但还不很均衡。到目前为止,所调查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粮食及禽蛋肉类蔬菜主要还是自己生产的自给性获得,生活用水一般来自山泉或地下,燃料来自稿杆或山林,如此等等,虽可俭省现金支出,但毕竟缩小了消费的范围及种类。同时,80%的农民户现金消费支出尽管多少有别,但从2005年至2008年四年看,春节期间都占到了全年扣除储蓄的现金收入的70%左右,婚丧嫁聚生日庆典约占13%,农忙时节约占11%左右,其他节假日约占3.5%左右,而平时大多数时间仅占2.5%左右,且种类贫乏简单,仅随季节变化,其消费效果较差。由于同城镇居民仍有差距,食品消费还会增加,但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相对比例会减少即所谓恩格尔系数还会下降。所有这些,与收入有待提高,大量农民长期外出打工及种种不良消费习俗等直接相关。

2.衣着消费对于今天的农民,大多数已超过基本必须的支出,温暖已不是问题,且成衣化基本普及,其数量质量在不断增加提高。虽与城镇居民仍有20%差距,但这是所调查地区农民在现有条件下的整个消费结构中,相对问题最少的一项消费,其变化也最自然。因为这项消费虽仅次于食品,但消费弹性却大得多。当基本必须的需要满足,多数农民会将此项消费放在其他消费之后考虑,很难使其畸形发展。

3.住房消费得到了普遍改善,但不少农民投入过多且盲目,利用不足,浪费或闲置突出。一方面,农民用很大部分收入来建新房或改造旧房,居住面积和质量不断提高,有的建了几年后又撤了重建,或不断改造扩大;与此同时,又在集镇建房或县城买房逐渐增加。据调查,平均一个村3%左右的农民(家庭)在县城购买了新房或二手房,县城新建住房购买者多层60%(或高层30%)以上为农民。另一方面,无论新购房(包括二手房)或改造房在哪,半数以上农民因打工(有的村达2/3)在外使用不足或很少居住,而农村的房屋对部分不想终老农村的农民是否真正有用很不确定,对一些住入县城的农民则将其空置。同时,有的村庄建设布局面临调整,大部分现有住宅将被撤除异地重建。此外,目前农村住宅高度分散、占用土地太多,也不利于改善生存环境。

显然,农民在住房消费上存在的问题,既极大妨碍其消费的合理化和有效化,严重挤出了其他消费的改善,也突出浪费了十分有限且增长缓慢的收入,何况建房开支极大,要花3-12万以上②,一般占去农民一生投资的60%左右。显然,对农民住房消费的调整,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4.家庭设备日用品及服务消费数量正在增加,种类也在增多,但仍有待开发,又呈现出特殊情况。据2008年四川农村统计年鉴可知,2007年四川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分别为93.48台、50.50台、21.38台。结合所调查情况看,在农民家庭中,彩电基本普及,影碟机在跟进,洗衣机不断增加,对于电冰箱,少数家庭已买,部分家庭正在考虑购买,空调、抽油烟机、电脑出现在个别农家,但服务消费却很少近无。随着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全面实施,水电设施纷纷改善,通讯网、广播电视网基本形成,从而越来越有利于农民家庭设备日用品及服务的消费。与此同时,政府也将农村作为家庭设备日用品及服务大力开拓的市场,并推出了优惠政策,农民对于此项消费面临较快增长的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相对于大多数(起码80%)农民的实际具体需要,却反映出中国农村独特的情况。如电冰箱,农民买了可能不使用。因为大量农民常年在外,不会使用留在农村家中的家用电器。而农民平时消费支出有限,日常所需如蔬菜鸡蛋等可直接取自身边的种植养殖,几乎没有必需存放和需要存放的东西,因此,又完全可以不用。不仅如此,也存在买得起用不起的突出现象。因为使用要不断支付水电费及收视费等等,一年累计下来,对于农民很难小视。无疑,此项消费同住房消费一样,如何对待,关系着农民消费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优化和既有收入合理有效使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③。

5.医疗消费正在改善,但日常支出仍然不够重视,保健消费近无。从所调查地区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农村医保的推广和收入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逐渐减轻,医疗支出在增加,看病地点日益多处化,健康素质有所提高。不过,新农合报销比例偏低、范围有限、程序较繁,保障能力仍待增强。同时,由于我国医药费较高,即使小病花费也常不小。因此,农民对一般不能报销的医疗消费支出仍然较少,总体呈现出小病少治或随便买点药治,大病努力治或尽量住院治的基本情况。表3表明2005、2006、2007年四川农民医疗保健支出人均为144.45、160.31、174.75元。显然,不能仅凭农民本身直接在此项的支出来衡量其消费的具体情况。综观农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历史与现状,可以说随着新农合及医保的完善提高,农民对此项消费的满意度正在提高,前景越来越好。

6.交通通讯消费增长最快,比重加大,对农民的实际生活影响极大,但部分浪费较为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加快、增大和频繁,此项消费势不可挡,成为农民消费结构中变动值和变动贡献率最大的项目。从所调查地区看,在通讯上,除可移动座机,手机正在普遍使用,70%的家庭在两部以上。每人通讯资费平均每月30元,一般不超过40元。在交通上,90%的家庭有了自行车,70%-80%的家庭购买了摩托车。农民到省外县外或县城务工不断增多,旅途费用也不断增加。到省外回家次数少,70%左右的人一般一年一次,往返平均花费400-600元(按乘火车为主算);在县城回家次数多,按一月1.5次算,有30-40元。但是,部分农民因对于外地务工信息及其变动了解或掌握不准确或不及时,常常在外出与回家之间或外地之间盲目往返、徒劳奔波,有的一年要跑两三次乃至更多。尤其是春运期间购票等票和乘车拥挤的烦苦与过多花费,由汽车替代火车的翻倍费用等,使农民们支出更加增多。因此,减少与避免交通通讯消费增长中冤枉的无效花费,也十分重要。无疑,这也极利于农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收入相对增加。

7.文化娱乐消费正在改善,但总体上显得单调、贫乏,支出十分不足、不重视,从而妨碍农民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观念和能力的形成,进而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农民素质及人力资本的提高。在表1、表2及表3中,2000-2007年这7年该项的消费结构变动值是负增长,且居末位;消费结构变动贡献率位居第二,但为负;消费额近三年不断下降。从所调查地区看,农民此项支出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培养的学杂费等上。同时,农村中不愿报考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至少在25%-30%左右。农民平时的文化与娱乐消费主要是看电视或打牌打麻将,相应,滋长了农村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使得此项消费畸形发展。同时,农民很少在图书报刊上花钱,平均受教育只有7年,参加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也少,不少地方不足7%。所有这些,造成农民素质和能力不能提高,既难合理有效使用好有限的收入,也无法改变收入长期低水平。显然,此项消费是十分值得加以调整和优化的。

8.其他或曰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绝对量有所增加,但消费结构变动值变动最少,贡献率最低。从表1、表2、表3有关此项的数据明显反映出这种情况。因为相比之下,此项消费毕竟是最次要的。也由于农民人均此项消费绝对量很小,如2004-2007年四川农民人均分别为30.92、31.54、36.18、42.26、52.56元,因此,对其深入分析意义似乎不大。但是,如将人情消费等列入此项,则表现出使人不能不重视的问题。从所调查的部分地区看,农村人情消费开支大,送礼名目繁多。而且近年来,数量、档次在提高,金额在增加,乃至一些人家不得不举债应付。如按家庭户计算,除开高收入户,不少人家实际占到家庭总支出的10%左右或以上。此种消费虽多属礼尚往来,一般有去有回,但是,该不该支出,该支出多少,则不是令人满意的,也不是多数农民都很愿意的。显然,仅根据农民有限的收入来看,此类消费可以减少,应该加以调整和优化。

三、优化农民消费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

从第二大部分可见,农民消费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总体仍低(相对城市居民),具有不均衡性、盲目性(无计划、从众、冲动、攀比)、限制性、不充分性(利用差)、不合理性、特定的轻视性及无效性等等方面。其中突出集中在:各项消费结构变动值与变动贡献率不尽合理,有的消费额过多或过低。具体反映为:食品消费支出仍需丰富,且支出时间分布极不均衡;住房消费支出盲目性大且量多;交通消费支出有部分盲目性大且量多;已购家庭设备用品花费大,并占去很多消费资金,却使用率极低;文教及保健等消费支出太少;其他消费支出或多或少违心而为;同时,对农村特有的自然福利(自然环境及产出等)缺乏利用或利用不足。所有这些,浪费了农民有限的消费资金,挤占了其他正常或更需要的消费,使农村农业农民仅有或独有的消费优势不能发挥,妨碍了农民消费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农民实际消费的真正满足感愉快感,不能取得消费效用最大化。进一步,还阻碍了农民素质及人力资本的培育和提高,从而增收创收能力的改观,也让与消费结构有关的各个方面的改善都受影响。如此等等,既使农民相对收入大大减少,也使农民绝对收入难以增加,不利于整个三农面貌的改变。

根据前面分析的农民消费结构与收入的关系,本文认为应对农民消费结构中问题突出的项目进行不同方面和程度的调整或优化,以实现农民相对或绝对收入增加。

1.节制或减少住房消费。从所调查地区看,平均每村每年仍有3%左右的农民家庭打算建(买)新房或改造旧房,且并不一定使用或常年使用或完全使用。如果这些农民节制或减少此项支出,则一户会少花费或相对多出平均3-12万左右的收入④;在每100户农民中,总额可达9万到36万左右。由此,可添补其他消费,使整个消费尽可能有效些,从而尽可能提高消费结构真实的合理化程度,实现相对增收。与此同时,还可提倡有房不用或少用的农民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暂时缺少房屋使用的农民,使后者从长计议,避免盲目建(购)房,也使出租房屋者获得绝对增收。

2.慎重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虽然家用电器为主的家庭设备用品逐渐普及被认为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最重要表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标志,但是对于很多农民目前的需要而言类似于住房,既无多少用处,还挤占较多资金。不过,另一方面,政府又鼓励家电下乡,给农民购买补贴优惠,并把这作为促进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措施;同时,家用电器等家庭设备用品又具有住房没有的可流动性,即可搬移到不同地方的房屋使用,因而不像住房消费支出(尤其是重建或改造)那样最好尽可能减免。因此,除收入已较宽裕,不存在影响别项消费的农民外,则以慎重消费支出为宜,最好是暂缓支出,至少如电冰箱等可暂时不买。这样在此项可支出中,每户能买能不买的农民平均将少花费或相对多出2 000-5 000元左右的收入。按每100户算有75%属于此种情况。当然如果都买,也不会在一年内完成,如分三年陆续购买算,100户中头两年每年可平均少花或节省共达5-12.5万元左右。

3.校准或避免失误的交通消费支出。近些年来,农民工外出平均占农村人口50%以上,平均每户占一半人口,其中每年平均外出8%左右人属于这种情况。综合各种徒劳往返情况,平均按每人一年1.3次共520-780元计算(按火车),在每百户(每户平均4人)农民中约16人可少花“冤枉”钱0.832-1.248万元左右。这应是一种收入相对增加。

4.避免或减少人情消费支出。对于已占到农民家庭年收入10%左右的人情消费,从所调查情况看,起码一半可取消。这样平均每户农民能节省5%的家庭年收入。按四川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547元算,每百户(每户平均4人)农民中可节省7.094万元左右。这仍可看作一种收入相对增加。将此项与前三项相加,可得每百户农民将节省或相对增加收入21.926- 56.842万元,按每户平均4人计算每人平均548.15-1 421.05元,大约相当于2007年人均收入的15.45%-40.06%左右,取平均值为984.6元,27.76%。这对于长期处于低收入的农民来说,其数目不可小视。虽然在实际中只有与上述四项支出发生减省关系的农民才能获得这种相对增收,且多少也不一致,但总会在整个农村农民中引起突出的反应。

5.增加文教消费。这是整个消费结构中最需要的。有关研究分别表明,“如果每个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加一年,那么他从事非农活动的可能性会增加2.2%;一个地区初始人力资本存量将提高1%。对经济增长将达到4.52%”④。同时增加教育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比对强势群体有更高的回报⑤。因此,应尽快尽可能更多地提高农民文化教育等消费支出。在外部增收有限条件下,上面通过节省或减少的消费支出正好用于这个方面,而且主要是非义务教育上,尤其是短期技能和职业培训——因为中央确定到“十一五”末期使农村地区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当然不是每农民都有这种支出。不过如平均地看,其具体数量,可在上述人均节省或减少支出平均值984.6元的50%-100%之间,即每人每年平均可多使用492-985元。其作用不可低估,至少可够当年培训费用。无疑,这必将使不少农民知识、能力和技术等不断提高,从而能适应不同种类或程度的工作,找到越来越多的就业门路和创收机会,尽量避免工作中生活中的种种失误,实现收入的有形及无形的绝对增加。

6.优化自给自足的消费,主要是调整及开拓食品消费。作为最基本的消费,农民还须在品种、质量和档次上不断提高。在其收入暂难改观时,完全可以在其消费的自给性方面下功夫。虽然现有自给性消费多少限制了农民食品消费的范围和种类,但自给性本身却是能变动的。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充分挖掘种植与养殖业内部及自身多方面的潜力,调整农产品种植或品种结构,增加饲养种类,乃至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来扩大自己的消费范围和品种,丰富自己生活。这种做法如需资金也不会较多,部分农民可从上面节省部分中得到。显然,这不亚于通过新增收入去购买所得到的消费满足,尤其还十分生态绿色、安全放心。而这种做法,不仅能使自己消费得到提升,如果在生产中推广普及,也会带来农民收入绝对增加,并且这也是在大力提倡或推行的。在现实中,已有农民将自己吃的和卖的同类产品分开种植养殖,虽然目的尽有不同,但总说明农民是能够通过自身种植养殖等,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消费。与此同时,农民还应尽可能利用好身边及周围已有的种种生活资源,如对山泉或地下水及建成的沼气设施等等,保持良好地使用或利用,而不让其闲置。如此等等,都会使农民不付钱地获得不同程度效益,从而实现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收入增加。

综上所述,通过不新增收入的现有消费结构合理优化,可使农民有限的收入尽可能取得最大效用即消费满足,使农民减少大量不必要的消费或浪费而实现收入相对增加,使农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提高而带来收入绝对增加,实现消费与收入最大的良性互动。这无论如何对农民都是可行的、有利的、值得实施的,对政府、社会及方方面面也是不费而惠、获益不小、值得提倡的。虽然这种调整优化涉及每户农民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但必然在一部分农民中产生突出效果,并带来较大的影响和示范效应,使所有农民养成科学、理性和有效的消费,从而收入增加。当然如何提倡和实施需另外深入探讨。总之,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实现其收入增加是大有可为的。

最后需指出的是,本文强调的相对增收与探讨的实际主要属于短期收入变化及作用可能常常被低估。因此,必须明确,收入的增加总是包括绝对与相对两个方面,总是离不开开源与节流。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源更是增收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但不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何况人类总是摆脱不了资源稀缺性的制约,何况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节约型经济。因此,节流即相对增收始终都不应被忽视。而对于农民,短期收入对其消费的作用远远大于城市居民。因为农民对未来的预期和担忧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他们对无保障似乎早已习惯,而且还有农村土地作最后的依靠,加之收入太低,自然会更多或主要使用其短期收入——这也有学者做过实证分析。因此,短期收入对于农民消费影响至今仍十分重要。所有这些,也正是本文最起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还说明在农民消费与收入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地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不拘一格。

注释:

① 朱信凯.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J].经济研究参考,2008(27).

② 文中的高低数据都是各自平均数,即是去掉了最高与最低的数据。

③ 不少三农学者都持这种看法。可参见贺雪峰等人近年来在《三农中国》季刊-三农中国(http://www.snzg.net)上发表的文章。

④ 杨国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6(6).

⑤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3-82.

[2] 邓永成.经济转型期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宁一非

第二篇:进城农民工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探析

一、进城农民工消费状况分析

1.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及其特点。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是指他们在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用、行、劳务消费等)过程中,为了满足他们的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收入条件取得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的行为总和。单纯的消费数量往往不足以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点。笔者对湘潭市进城农民工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42份,进城农民工的基本消费结构如表1所示。

表1中主要项目的基本状况表明,农民工多以简朴型消费为主,在基本生存方面的支出比例较大。调查发现,87%的农民工在基本生存方面的支出占了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而用于交友人情及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的支出在10%以下,用于学习技能培训的自我发展型的消费则更低。在他们的月实际可支配收入中,有61.2%的农民工把可支配收入的21%~50%用于储蓄,有的甚至将收入的70%储蓄起来,以汇款的形式寄回老家。由此可见,进城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不合理,生存性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大,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较小。这表明农民的消费层次较低,消费形式较为单调。

2.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及其特点。消费观念是生活消费方式的内核,对消费观念的考察可以显示出进城农民工的消费方式。从表2中可以看出,进城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多为理智型和经济型,赞同量人为出、崇尚节俭、追求实用,不赞同盲目从众购买;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受到城市消费方式的影响,如在对待价格打折商品、崇尚品牌、分期付款消费等态度上,又表现出与传统农村居民不同的消费特征,而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态度逐渐趋同。

二、影响农民工消费的主要社会因素分析

进城农民工因为进城打工,职业身份的转变带来的经济收入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他们消费状况的改变,但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消费模式产生较大影响。

1.由于社会体制的制约,农民工一直处于一种无保障、低福利的状态。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后,大都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的工种。劳动辛苦,收人却较低,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里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作为非城市居民,即使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从事同样的产业,付出同样的劳动,但却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在工作中受到的身体伤害得不到合理的赔偿,工资经常被拖欠,他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常常处于一种无保障、低福利的状态。笔者调查时间到“老板为你购买保险吗?”有264人明确回答“没有”;对于回答“有”的人中,问到“购买的是什么保险?”时,有38人回答是意外伤害保险,25人回答是医疗保险,13人回答是养老保险。老板为职工购买保险的只有76人,不到调查总人数的1/4。正是这种非福利和低福利的状态,在农民工的支出中,租房费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而且,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保险,而农民工没有。

2.农民工与农村的稳定密切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由于绝大部分进城打工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或为送小孩读书,所以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尽可能节衣缩食,舍不得在文化娱乐方面花钱,千方百计多积攒些钱,并将相当可观的收入寄回家乡。对于这种现象,清华大学李强教授进行了解释:一是进城农民工与家庭互补,是一种双方平等交换的、信守合同的“契约安排”。家乡、家庭确实为农民工提供了躲避风险的港湾,一旦发生经济上的危机,农民工可以回到家乡去。二是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家庭内部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保持着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密切的互动关系。可见,进城农民工与农村的这种斩不断的联系,客观上阻碍了其在城市的消费,他们要将自己在城市打工所得带回农村的家进行消费。

三、农民工消费行为与方式的深层分析和启示

1.农民工的两种参照群体: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撞。进城农民工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经历社会地位和消费角色的转换,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不同场景中的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的消费行为深受原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消费经验、消费模式或消费习惯的影响。从成员资格参照群体理论角度来分析,会给我们某种启发。根据农民工的文化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消费模式,应符合原来家乡和现在农民群体成员的资格规范。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户籍壁垒,城里人的成员资格对他们不太现实。因为他们人虽然在城市,但城市的主文化并不接纳他们,他们只能自我形成一个“次文化圈”,即农民工自身形成的群体文化。他们虽在工作时与城里人有所接触,但在生活上、观念上却有较大的差异。消费者在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时,往往按照参照群体的“示范作用”与“评价和规范”来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多年来进城务工者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大批量进城务工者开始游离出原来的农村社会体系,正试图融人城市的社会体系中,处在两种社会体系的边缘。在城里生活时,他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城市居民的影响,行为上会模仿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当他们回到农村的时候,会把城市的消费品、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带回老家。因此,他们成了农村的“消费信使”,同时又是城市中生活与消费方式亦步亦趋的“新生学徒”。进城农民工通过模仿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来寻求社会地位的提升,其实是进城农民工对于其边缘身份的一种反抗。

两种参照群体,实际上反映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冲撞。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要参照家乡成员及打工者群体的消费方式;作为城市打工族,他们又不可避免地要参照城里人的某些生活方式。这种矛盾的处境,构成了农民工消费方式的本质特征。

2.消费转变与中国城乡现代化变迁。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农民的生活负担随之减轻。打工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收入供自己支配,而且受城市氛围和文化熏陶的农民工们,都会渐渐地将新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带回家乡,引领着农村消费的变动方向。通过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折射出人的现代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城乡现代化中的诸多问题。

研究表明,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具有理想与进取精神、社会公德和独立人格、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科学文化知识和时空观念等价值取向上。当然也包括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现代化。虽然城市打工族离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他们毕竟已步入现代城市生活,他们的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正在出现变革。他们也在讲究生活结构是否合理、饮食是否营养,逐渐讲究精神和闲暇生活丰富与多彩,追求生活的现代化。只要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他们就会越来越偏向城市消费文化。所以城市应当向进城农民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随着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消费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化不仅从消费角度向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的变革必将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消费方式。农民工游离于工人和农民之间,尽管大部分时间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其身份仍是农民。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户籍壁垒,农民工成了工作在城市,根却在农村的“两栖人”。所以,农民身份变革尚需进一步的制度变迁。当务之急是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对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逐步做到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保。除此之外,我们要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加强农村售后服务工作,让农民(工)买得放心,用得称心,吃得省心。只有这样,农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才能享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而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另外,要加强对进城农民工消费文化的引导。因为进城农民群体消费行为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一部分人比较轻视文化消费;一部分人娱乐消费层次低下,停留在麻将赌博上;还有一部分人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盲目与城市居民攀比消费水平。这些不良的消费行为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的形成。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消费教育,优化社会消费风气,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逐步树立适应现代化消费方式要求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总之,要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须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经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消费环境和文化环境。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消费方式。

作者:欧阳力胜

第三篇: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体育消费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制约着体育消费水平;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余暇时间少,体育技能与意识差,经济收入低,缺少农民工体育组织。

关键词: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的研究是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农民工权利保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政治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由于农民工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经历,他们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他们的身心健康已引起众多部门的高度重视。因而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等体育文化生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消费研究的视角,对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因素,提出改进与发展对策,对提高农民工的身体素质、体育参与意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邢台等城市的农民工。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对部分城市的农民工进行调查;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特征

(1)农民工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体育消费是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以及家庭的消费行为。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承担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体育消费水平是衡量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有532人,占总数的39.5%。有体育消费的农民工中,年平均消费1元~100元的占78.7%,消费100元~150元的占15.2%,消费150元以上仅占6.1%,说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2)农民工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体育参与者在一定时间内的体育消费中,对各类体育产品消费数量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体育消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物性消费,主要指购买体育活动的体育实物,如运动服、体育器材等;第二类是观赏性体育消费,是指购买门票、入场券等,观赏体育比赛与表演的行为;第三类是参与性消费,是指购买体育服务资料的消费行为,如购买体育书籍、体育彩票、参加体育培训等。在有体育消费的532名农民工中,实物性体育消费比例最高,达78.3%,主要购买运动服装或健身器材;参与性体育消费比例为16.2%,绝大部分为购买体育彩票,有投资想中奖的投机心理;观赏性体育消费仅占5.5%。

(3)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从被调查的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来看,26.2%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必要的,57.8%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有些是必要的,16%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性别差异对体育消费意识有一定的影响,男性农民工的消费意识好于女性;从年龄的角度看,25岁以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在公众场合表现、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比较强。40岁以上的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意识比较强,因此,25岁以下及40岁以上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相对较强;从文化程度看,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意识越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对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工资收入的差异看,工资水平高,体育消费意识强。

(4)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推动体育消费者进行体育消费活动的意图、愿望、信念等。体育消费动机是引发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与动力,具有指导和选择行动的方向、维持和强化消费行为的功能。从调查结果看,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维持健康,占总数的65.5%。第二是希望通过购买体育彩票,中奖改变自身生活状况,占总数18.1%。第三是消磨时光、寻求娱乐,占总数6.3%。

(5)不同层面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差异性。年龄差异:从不同年龄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来看,大多数选择经济实惠以购买运动服装鞋帽为主的实物性消费,25岁以下年龄段购买运动服装的人口比例最大。25-40岁的农民工购买体育彩票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观赏性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40以上的农民工群体。性别差异:女性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低于男性,年平均消费1元~150元的女性农民工仅占8.6%,而男性占89.2%。文化程度差异:高中及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工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工资收入差异:实物性体育消费方面,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消费呈增加趋势。

2.影响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主、客观因素

(1)农民工自身素质及农村生活陋习。本次调查的

1 346名农民工中,初中文化及以下的占大多数,占83.4%,文化素质可以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从而影响体育行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他们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体育的健身功能、娱悦功能及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甚微。另外,由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不健全性,导致他们没有掌握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更谈不到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受多年农村生活习性的影响,即便是有余暇时间,仍然以看电视、聊天、下棋、打扑克、逛街、睡觉为主。

(2)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及传统的消费观念。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的工资,主要集中在900元~1500元之间,占总数的71.4%。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前三季度月平均工资为1 850元,也就是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收入比农民工收入高出几百元。另外,农民工就业的非正规性和有些企业明目张胆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等状况,还会造成他们收入的不稳定。这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民工的直接收入,同时也会让他们在进行消费支出时更加谨慎和保守。由于受农村传统的节约为本、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影响,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可支配财富较少,体育消费受限。

(3)农民工繁重的工作状况。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左右,有的超过了12小时,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劳动强度分为4级,几乎所有的农民工的劳动强都在3级或4级。另外,农民工打工是为了挣钱,为了多挣钱,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甚至节假日法定休息也无法保障。较长的工作时间和大强度的工作负荷,致使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参与体育活动,也就谈不到体育消费。

(4)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极度匮乏。调查显示,农民工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极度匮乏。仅有5%的农民工有较充裕的运动场地与设施,20%左右的农民工居住地有能基本满足需求的体育运动环境,有45%的农民工居住地体育场地设施相当缺乏。出现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建筑业农民工居住在建筑工地,不具备体育运动的条件。一部分农民工居住在条件较差、相对廉价的城乡结合部,这些区域的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虽然有一部分农民工居住在场地设施较好的社区,但因受到各种歧视,农民工无缘体育运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5岁以下年龄段购买运动服装的人口比例最大。25—40岁的农民工购买体育彩票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观赏性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农民工群体。女性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低于男性。高中及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工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月收入1 000元以上的农民工,参与性消费与观赏性消费的人数比例较高。

影响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主、客观因素。农民工自身素质及农村生活陋习,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及传统的消费观念,农民工繁重的工作状况,较长的工作时间和大强度的工作负荷,致使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极度匮乏,农民工的权益无法保障。

2.建议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是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从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劳动监察、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

强化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意识。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向广大农民工倡导“花钱买健康”的新的体育消费观,使体育锻炼行为成为农民工消费的一种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逐步树立适应现代化消费方式要求的价值观念,引导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69-90.

[2]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6):4-7.

[3]彭善民.从结构到文化:农民工消费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7-51.

[4]李相如,等.北京是农民工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1):133-138.

[5]付丽敏,等.河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致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18-20.

The research of city farmer athletics consumes the characteristic

WANG Xian-feng1 YU Tao-yuan2

(1.Tangshan college department of sportsTangshan 063000,China;

2.Hebe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thletics workBaoding 071001,China)

Key words: city farmer, the athletics consume, present condition, research

作者:王贤峰,袁玉涛

上一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医药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