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的改革初探

2022-09-11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它主要强调对医疗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因此, 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操作能力的培养, 是高等医学院校进行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目前,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 如何让这门课程适应目前学生的现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 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同时, 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也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因此,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1.1 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现在, 在许多中学和小学的高年级中, 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大多数内容与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求重复, 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基础较好,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埋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 没有新知识可以学习, 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而另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乃至偏远山区, 中学计算机教学尚未完全普及, 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也都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 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而, 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既有新鲜感, 有掌握它的迫切愿望, 有强烈的求知欲, 又觉得深不可测, 稍遇困难便会认为自己不是学计算机的料, 心灰意冷, 丧失学习积极性。

1.2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 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速度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越来越广, 而我们的教学内容一是跟不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速度, 二是联系不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现状, 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下降。

1.3 严峻的就业压力, 使学生盲目考取各类等级证书

学生们为了增加就业机会, 努力去考各种证书, 当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不例外, 而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以来也都在此框架内进行, 正是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内容的限制, 学生把精力都花费在大量的试题练习和考试技巧上, 只关注各种证书考试及等级考试的内容, 而无视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 以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2 改善教学效果应采取的措施

2.1 培养学生虚心求学的精神, 不管有多好

的基础, 在课程中总会学到新的知识,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很多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长期的经验积累起来的, 任何一个老师或同学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很多同学对于课堂上讲解的问题一听就似曾相识, 然后就心不在焉, 不再继续听课, 连老师布置的练习都不动手操作。但实际上他们对于各类软件的使用仍处在“门外汉”的阶段, 操作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此类学生, 在课前应该准备容易混淆出错、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 通过“问题”来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 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应安排应用性较强的任务让学生完成, 如制作名片、简历、板报、万年历等, 使学生每次课程结束后都有作品可以保存, 以此来提升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面对成千上万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在课堂上既没必要也不可能一一讲解。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几个软件的使用, 而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对待一个新软件。根据具体情况, 可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甚至掌握一个新软件。一是查看、运行README。二是通过在线帮助及屏幕提示来自学相关的软件。三是使用帮助系统以获得相应的使用说明。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相关的CAI软件以及观看相关的声像资料进行学习。五是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报刊或通过INTERNET等获得相关的信息。

2.3 改革辅导形式, 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由原来的只能课堂答疑或者课后批改作业, 转变成了既可以现场辅导, 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指导, 还可以利用QQ、MSN等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 并通过邮件递交作业;学生在BBS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 老师定时登录论坛给予解答等。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获取知识, 接触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这一系列的辅导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4 鉴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质, 考核方式应采取上机操作

对于学生应了解的基本知识可采取选择题的形式占总成绩的10%左右。对于应用能力测试部分的应取消笔试, 可采用分阶段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制度。充分利用网络考试系统, 按知识点的分类分阶段测试, 每一阶段都应记录相应的成绩, 作为期末总成绩的评定参考。例如, 学习完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 就可让学生上机考试, 重点考核一篇文档的录入、排版、格式等操作。这样, 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可确保学生对每个阶段的操作都能熟练掌握。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2.5 选择适合医学类学生使用的教材。以培养目标为指导, 选择合适的教材

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师、检验师、药剂师、护士等医学专业人才, 因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上, 培养其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在选用教材方面, 专业性较强的教材, 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 容易产生枯燥感。因此, 应选择适合医学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材, 以适应当今社会和职业岗位对医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使他们不断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发展。

2.6 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 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在本科生中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 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 (数据库、网络、多媒体) 应用基础, 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 医疗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这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更受青睐。因此, 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等医学教育, 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要彻底摆脱“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框架, 开展更符合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需要的教育。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医学院校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不能仅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注重医学与计算机的交叉点, 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昌林, 苏小英.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07 (8) :64~65.

[2] 史素娟, 张连鹏.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20) :121~122.

[3] 陈宝明, 沈士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学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155~160.

[4] 刘景红, 韩颖, 董路.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1999 (5) :79.

上一篇:基于汽车消音器可调节压焊夹具的设计分析下一篇: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