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2022-07-03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环境地质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环境科述职述廉报告

胡--发--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下面我代表地质环境科向大家做述职述廉报告。

按照局里的安排,我在去年3月份负责地质勘查办公室、又于4月份负责地质环境科,将近一年来,我刻苦学习有关地质矿产的法律法规、办事流程以及业务知识,以尽量短的时间尽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地质环境科的全体同志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与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兄弟科室与国土所的帮助下,廉洁勤政、团结实干,积极主动地履行有关服务职责,不断地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能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下面就廉洁自律及业务工作等情况进行汇报:

一、 加强政治学习,廉洁勤政,提高总体素质

在思想上、行动上时刻同局党组保持一致,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地质环境科全体同志严格遵守“八项规定”、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加强自身修养,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原则。按照“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做到有素质、有知识、懂业务、讲原则,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二、尽职尽责,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我县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地质环境科职责以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为主,兼顾负责全县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和古生物化石保护。地灾防治责任重大,需具有很强的责任心;矿山环境保护对于矿山企业又是一项制约行为,面对的困难重重;地质业务知识专业性极强,需要不断学习。我们树立牢固的大局意识、保持高度责任心、廉洁勤政,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一)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

我县地质环境复杂,总40个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西北部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汛期尤为严重。我们制定了相关的预案、方案,成立了指挥部、领导小组、汛期24小时值班、提前搞好宣传,发生地灾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设置警戒线、分析原因、预测趋势、采取措施、彻底消除隐患、发放宣传资料、安抚民心、日常监管、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无防”,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于治理与搬迁。今年全县无一例地灾造成人员伤亡。

(二)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

我县总81处矿山,全部在发证前就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并备案。全年按规定认真收取了矿山治理保证金762万元,未缴齐的一律不予办理延续发证等一切手续。以收取保证金的形式监管矿山企业在闭坑前予以恢复治理是较有效的手段。

(三)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

每年上级都有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复绿工程等切块资金,但各县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认真梳理立项项目、积极沟通乡镇、协调财政部门、县政府、不辞劳苦地请示市局、省厅,在去年争取350万元用于金场塌陷搬迁和80万用于西山治理的基础上,今年又争取了940万元用于铜井莱坪矿山治理、435万元用于西山治理,马上到位的切块资金有:用于铜井叶落沟塌陷治理的498万元和用于岸堤罗圈峪山崩治理的201万元。全年总争取已经拨付与马上到位上级资金2074万元,为配合沂南经济大发展、造福沂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在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方面

我县现有一处国家地质公园,即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孟良崮园区,是省内唯一的以典型的太古界泰山变质岩景观为主体国家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为更好的保护与治理地质遗迹、地质地貌景观及旅游资源,我们已上报市局、争取专项资金。同时认真做好全县水文地质调查与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于地质环境科的工作性质,使我们与各位领导同志们特别是土地管理方面科室的思想交流机会比较少,今后我们将加强请示与汇报、加强与各科室所的沟通。

其次,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昼夜值班比较辛苦;防治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以乡镇地方为主体、协调经费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在争取上级资金的时候,因为竞争激烈,面临压力很大。造成我们工作中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明年我们根据部省市要求,计划在地质环境科加挂“沂南县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牌子,从机构设置上加强我县地灾防治;同时继续克服困难,更加积极的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计划在4月份,力争张庄和庄山体治理500万项目立项。

一年来,地质环境科认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业务水平和完成质量不断提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领导和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振奋精神,继续按照党组的要求,锐力进取、开拓创新、继续认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努力为我县国土资源事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值此新春到来之际,我代表地质环境科全体同志预祝大家新春快乐、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汇报完毕,谢谢!

地质环境科

2014年1月14日

第二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自查报告-范本

(矿上名称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自查报告 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管理办法》(内政发[2013]23号),我公司认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工作,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依法缴存保证金,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列入矿山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人、财、物等保障措施,制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实施边开发、边恢复治理的责任。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采矿权人;矿山名称;采矿许可证号;矿区位置;矿区面积;首次设立矿权时间;现保有储量;剩余服务年限;

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

哪年委托哪个公司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于哪年那月在哪备案,核定保证金?哪年按照规定缴存保证金?《方案》中规定矿山近期治理任务?截止目前,我公司已完成多少?治理面积多少?工程量多少?投入多少资金、人力?分期治理方案编制情况。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计划

2015年,我公司计划治理哪?将投入多少资金?怎么治理?采取什么措施?

四、下一步整改措施

我公司针对《2014年度储量动态检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

第三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文字报告编写提纲

DZ/T 0223-2011

前言

一、任务的由来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

三、方案的适用年限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一、自然地理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矿体(层)地质特征

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二、现状评估

三、预测评估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一、分区原则及方法

二、分区评述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部署

(一)总体部署

(二)实施计划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按防治对象分述工程名称、主要工作量、技术方法等。

(一)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二)含水层破坏防治

(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提出重点监测的内容、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等。

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一、工程量估算

二、经费估算

三、进度安排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技术保障

(三)资金保障

二、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二)环境效益

(三)经济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主要附图:

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部署图

第四篇:达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值班制度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站实际,特制定本值班制度。

一、值班地点:站业务室。

二、值班时间:每年4月1日-10月31日,特殊情况下需提前或推迟值班时间的将另行通知,每天值班时间从当日上午9:00-次日上午9:00。

三、值班人员:全站干部职工,每天值班人员以值班安排表

为准。

四、值班人员职责:

(一)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地质灾害值班制度,确保通讯设备(手机等)24小时开通。

(二)做好值班记录、上传下达、交接班等有关工作。记录内容包括:上级来电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局、站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汇报的险情、灾情信息等。地灾值班人员对上报的地灾险情、灾情进行分类处置并按速报要求及时向站、局主要领导、县应急办、市局汇报,必要时上报省厅,同时将领导指示传达到各所;做好当天地灾值班工作资料的收集、汇总、归纳等工作。交班人员要交代当天值班时段发生的主要问题、处理结果及遗留问题等,并做好记录。

(三) 对国土资源所的值班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四)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若临时有急事需要短时间离开时,应请示并经站领导同意;确因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当天地灾值班工作,需向站领导书面请假,经站领导同意并有其他人员替班时方可离岗,否则按不在岗处理。

(五)注意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密和值班卫生整洁工作。

五、奖罚措施

(一)汛期未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的,发现一次扣20元/人。

(二)未及时将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上报和传达领导指示精神的,领导批评一次扣值班人员50元/人。

(三)地灾值班人员出现擅自离岗,一经领导检查发现,每次扣罚100元/人,当年不能参加评先评优。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外,年度考核一律不称职。

第五篇:地质环境管理办法

西安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

西安市人民政府令

第 59 号

《西安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8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孙清云

二○○五年九月一日

西安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开发、利用、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地质环境管理实行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谁利用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把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 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对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地质环境保护

第八条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

第九条 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在向所在区、县以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中,如实反映地质环境保护情况,并接受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的,应当停止勘查、开采,及时向区、县以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下列地质遗迹应当建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

(一)有重要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

(二)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及其分布区;

(三)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

(四)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

(五)著名溶洞、温泉等其他需要保护的地质遗迹。

第十二条 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或者其他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由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 第十三条 禁止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从事采石、取土、开矿、垦荒以及其他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

工程建设单位、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时,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向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章 地质环境监测

第十四条 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建设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网。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及资料收集、储存,并接受上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五条 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监测。

第十六条 市、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划定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各隐患点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和监测方案。

第十七条 市、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时作出预测,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地质灾害预报由市、区、县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 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全市地质环境监测结果,发布全市地质环境公报。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工作,不得拒绝和阻挠。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一条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镇建设、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采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二条 经评估认为有可能影响地质环境或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建设项目和采矿项目,确需建设和开采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与项目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二十三条 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当遵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

第二十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并落实各项防灾制度和措施。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本级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八条 市、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应急调查制度。

第二十九条 区、县人民政府必须对出现的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段、点),予以公告,并在其边界设立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三十条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一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第三十二条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治理。

第三十三条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第三十四条 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投资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参加。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 第三十六条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行项目招标制和监理制。禁止无资质或超资质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未按照规定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三)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四)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的;

(五)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九条 拒绝、阻碍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为: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因素诱发的除地震以外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地质遗迹”是指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会计报表审计案例下一篇:环境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