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2023-01-14

第一篇:略论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略论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作者:张红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12期

[摘要]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民营企业文化,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在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论述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张红梅,新乡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人事科科长,经济师,河南新乡,453000[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2-0134-000

2一、文献回顾

理论界开始对企业文化显示出一定的兴趣,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80年代形成理论探索的高潮。事实上,国际企业文化的兴起,就是以各国相互学习管理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所孕育出来的。企业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在总结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之后提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其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美国理论界于1981年出版了自己对日本企业的研究成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这本书提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一观点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企业文化的研究。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国又连续出版了三本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

日本企业和管理学界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道”。东西方企业管理界的学者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排名前500名的大企业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有近三分之一破产或衰落了,著名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40年,大大低于人的平均寿命。这些大企业早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培养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而其作为一种主流的管理思想则最早出现于日本。作为管理哲学的企业文化,它是管理实践的结晶,又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基点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营造整体的企业人

生,使管理从技术上升为艺术。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尽管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别,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第一,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代表着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阶段,强调要把企业建成一种人人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把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员工的团体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和核心。

第三,大多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认为企业文化的内涵中,既不包括厂房、设备、产品之类的物质性因素,也不包括科学技术知识,更不包括行政性的规章制度,因而其含义比较狭窄而专一。

第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格、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观念,企业正是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目标之下。

在我国国内,企业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企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内的企业普遍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从开始着重学习国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到有意识地关注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反映了国内企业管理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技术相当落后、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不可能得到企业家的过多重视,只能停留在谈论和宣传的阶段。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在品牌方面的竞争迫使其开始重视企业的形象,而企业对外的形象要靠其内部的文化来支撑。正是在这种品牌竞争的压力下,中国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开始具体实施企业文化建设。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的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比精神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一方面,人们总是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可有可无,与企业赢利无实质关系。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从何入手?由哪个部门负责?许多企业都是一问三不知。在现在的民营企业中,文化建设工作似乎都全部落在了所有者即民营企业家身上,很少有民营企业成立企业文化建设专业部门,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又分身乏术,于是企业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受到冷落。

2.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是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的。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民营企业基本价值观的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地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窒息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3.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地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部过程中。由于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只顾投资者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对普通员工的利益考虑不够,更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和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进行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并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规划。

三、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按市场规则运行,必须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装修门面,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应成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2.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崇高的品格;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进而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4.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李贵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第二篇: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我国整体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也更加迅速。我国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以前比较封闭的大学校园冲击尤为明显,为了进一步引导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高校教育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学习。这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功不可没的,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国家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全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觉悟。因此,高校必须适时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不断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集合,反映了师生们的信念和奋斗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奋斗的目标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沿,是培养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时代发展的大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时间活动,体现自身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高雅、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所指导的政治方向,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把握社会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要以人为本,符合青年特点,维护青年利益,服务和团结青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子。高校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为党的事业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有生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新时期要加强文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适应新要求、研究新情况、谋划新思路、推进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实现新突破。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魄力、发展的办法、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实际,深化校园内部的比如教学、科研、管理、制度等改革,营造优良的校园育人环境。通过改革,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吸收和辐射的功能,教育和导向功能,还有激励和凝聚作用,创新和愉悦身心的作用。这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又具有自己个性、掌握现代化技术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用创新的精神开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要积极的推动文化创新,才能体现文化的先进性,使先进文化不断扩大思想文化阵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挥造就创新人才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所产生出的任务,要以党的先进性为指导,不断的变换思路,创新改革,实事求是;以改革、发展、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局面。

第三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安全文化进行建设”

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如今已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无论是在政府的法规性文件中,还是在媒体文章中,该词与“企业安全文化”总是几乎同时在使用。但是,与“企业安全文化”不同的是,至今很少有人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概念来看待,更没有什么人对它下过明确的定义。大家好像不约而同地觉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无非就是“对企业安全文化进行建设”的简称罢了,只要把建设对象——“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搞明白就行了,其他没有什么值得思考和解释的。更有甚者,对“企业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这两个概念不加甄别,使用起来混杂不清,在该用“企业安全文化”的地方却使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反之亦如此。例如,“企业安全文化评估”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估”,前者是对一个企业的

为了使大家在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摆脱模糊混乱的说法,有必要认真分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内涵,并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出于这一目的,毛海峰教授在执笔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标准时,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设定为该标准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并经过反复斟酌,意图使用尽量简洁的话语给出准确的定义。在标准中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下的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管理等手段,使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我们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界定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要用到各种组织管理手段,要实现企业安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目的。简而言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管理过程。因此可以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属于安全管理的范畴,是安全管理的一种运行形态。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与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二者不在同一个范畴内。在标准中作为专门的术语给出明确的定义,就是希望今后不会有人再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或随意使用,正如“作风”与“作风建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并且所属概念范畴与使用场合也不一样是同一个道理。

摘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体系化建设》

第四篇: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煤矿矿长资格证》培训论文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证号:20050812

22007年6月16日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树立良好的安全价值观念、实现煤矿企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构筑先进的安全文化体系,营造职工生命安全、企业财产安全平台,是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化水平企业的基础性工程。

一、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厂貌、厂风、厂纪、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规章与制度的建设,沉淀于企业和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价值观等。

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管理的灵魂。当前,在安全生产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尽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员工对制度却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就其原因不难看出企业安全文化不牢固是产生矛盾的根本所在。如果说制度的约束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刚性的、被动的,那么文化的作用则是内在的、温和的、主动的、潜移默化的。企业安全文化是通点滴小事的积累和文化要素的渗透,使员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自主约束倾向和潜在准则,当这种约束和准则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时候就标志着企业员工自觉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的局面初步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会使企业的安全环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经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能使员 - 1 -

工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会带动与安全管理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中心工作的平衡发展,这对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都将大有裨益。

二、如何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内部普遍形成正确的的安全形态、规范的安全行为、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景观,高水平的全员安全素质和企业整体的安全素质以及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段,切实有效的安全设施,充分保障员工安全与健康的企业文化体系。

一要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的领导。为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力度和健康发展,要成立企业安全委员会、党政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并成立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赋予职权、加大投入。各基层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同时,要加大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只有从班组抓起,才能实现“安全管理重心下移”才能将“安全第一”方针和各项法规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要加强对安全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引导员工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要利用电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学习班、板报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员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抗灾避险知识等内容的普及教育,使员工充分掌握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思。要以职工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反面教材,深刻剖析每一起事故的原因,使员工切实感受不安全带来的惨痛代价,牢固树立“我要安全”意识。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 2 -

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要加强企业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各项规程、规章制度,使其规范科学并严格执行。组织清理、修订、完善已有的安全操作规程、标准。同时对企业在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施,建立起安全操作技术规程、标准和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矿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保证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流程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目标、人物、职责、流程、权限互相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四要加强企业全员安全文化的培养。加强全员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以全体员工为主要对象,长期反复的进行安全思想、态度、责任、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从哲学和文学等多角度多员工进行企业安全文化渗透,通过各种形式充分阐释和大力宣传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和认真实践企业安全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人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同时研究、规划和建立一些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浓、艺术性较强、有益于人们增强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的宣传标志、艺术作品,开展各种有益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文体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要深入研究企业安全文化理论,定期分析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针对员工心理易波动的时间、事件,及时帮助员工平静情绪,调整心态,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 3 -

五要建立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其中基础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应建立企业信息反馈网络,通过相对稳定的,畅通的企业安全文化信息反馈网络,将不同层面、不同岗位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意见和建议快速、客观的反馈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以便尽早做出相应的反应;其次应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档案,积累企业安全文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重要历程,帮助找准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要博采众长,在总结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多汲取相关文化建设的知识和营养,开阔视野,及时解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通过积极认真的努力,使企业安全文化真正成为维护企业安全稳定的基石,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 4 -

第五篇: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安全生产已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则成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现结合实际,就建设安全文化,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企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善物质条件,坚持文明生产。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做到物态安全。从客观上看,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水平先进与否、作业环境优劣和安全设施是否健全等等,是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为文明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生产组织,优化要素组合,做到协调运转。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工艺流程与操作环节等要素组合的结果,只有将这些组合达到科学、协调、顺畅的状态,生产组织才能在安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因此,提高企业生产组织水平,科学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

二、丰富安全文艺作品,构建安全价值体系精神形态是安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安全价值体系。对职工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出“安全第一”、“我要安全”等思想特点,行为方式也呈现出“自觉遵章守纪”和“主动追求安全”等趋向,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一是借助企业文化载体,丰富安全文艺作品。企业文化的发展为安全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因此,借助企业文化的各种有效载体,通过艺术创作,对企业安全工作和安全活动的基本内涵,从各个角度进行表现和加工,形成丰富多彩的安全文艺作品。例如,举办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书法摄影比赛,以文明生产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和朗颂比赛,以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主题的小品和快板等等,用这些文艺作品的群众性和通俗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把安全文化价值体系纳入企业经营理念中。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价值体系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各级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理性认识。只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经过不断地实践,深入地总结,逐步对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产生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科学的安全理念、安全思想。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安全工

作的研究,认真总结公司和本单位安全工作的经验教训,广泛吸纳科学理念和典型经验,利用全新的理论成果和安全技术,并将其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用科学的、理性的安全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唱响安全生产主旋律。要在丰富安全文艺产品和强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报纸、横幅、标语以及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以安全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宣传工作,引导职工确立正确的安全价值体系,使员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企业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准则。

安全文化的组织形态,是指安全工作的制度规范。就企业而言,安全文化的组织形态包括国家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制定的安全规程以及企业内部出台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其目的都是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的准则,养成自觉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确立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切实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应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了贯彻落实这些法定的文件,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形成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落实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一些单位还做得不够,必须加大力度,在安全制度的落实上下苦功夫,确保规章制度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发挥约束、调整、控制、激励作用。

二要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创新是企业迸发活力的源泉,是推进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制度是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随着企业自主经营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其生产经营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相应地,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管理应根据生产经营的不断变化而作调整,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创新和提高。

三要制定完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通过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兑现等硬性约束,对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软约束激励了职工的精神意识,逐渐形成了群体关注安全的统一规范。使职工在自觉不自觉中把规范上升为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标准,最后发展为互相作用、互相融合的道德准则。我们要采取措施进

一步建立健全和修改完善这些制度规范,使之更加切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工作实际,使企业安全生产在规范、科学的规则下运转。

上一篇:六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下一篇:两集中四统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