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及学术价值

2022-12-15

“习惯上, 中国地理学上把横亘我国中部大致呈东西走向的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淮河发源于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伏牛山, 干线长约1000 千米, 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之间。以淮河为中轴的区域作为我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交叉地带, 是中原文化向东、向南扩散、演进中明显存在的一条过渡文化带”[1]。因而在此区域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舞蹈也在中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 体现出独特的风貌, 有着自己独特的流变轨迹。在此区域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舞蹈, 可统称为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

一、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

“古代人类总是选择沿河流域作为他们的活动区域, 河流衍生文明”[2]。而舞蹈自远古起, 就与人的生命活动须臾不分, 当古代人类以淮河流域作为他们栖息、生产、生活的区域的时候, 舞蹈就相应的产生了。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在原始舞里才能看得出舞的真面目, 因为他是真正全体生命的总动员, 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这段经典的论说, 一方面说明了舞蹈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舞蹈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舞蹈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随之传衍与发展。

花鼓灯, 是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的。除此之外, 还有小车舞、大班会、踩高跷、肘阁、小黑驴等。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也造成了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过渡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既有南方的秀丽, 又有北方的豪迈;既有自身的特点, 又凝结着各种形态的社会文化;既能保留原始社会的基因, 又能吸收着现代文明的精华。

二、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原因

至今, 淮河流域仍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民间舞蹈, 并且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质。原因有如下两点:

1、文化的传播

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是当地人民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传播的产物。据考史资料表明, 在对淮河流域的“禹会会诸侯”遗址的发掘与科学论证后得出结论“该遗址的年代与大禹治水年代吻合, 遗址特征表明该地曾举行大型集会活动……禹墟遗址出土的陶器带有明显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特征, 从陶器的联系上使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的龙山文化形成关联, 从而证明淮河流域是中原文明向南传播的一个重要路径”[3]。由此, 我们可以推断, 传统民间舞蹈在淮河流域的传播是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传播的直接产物。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的舞蹈表达中, 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 又兼具南方灵巧秀丽的风韵。

2、文化的移植

“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古属楚地范围, 与中原地区毗邻, 文化交流关系特别密切。在中原文化随着部族之间文化的传播、渗透的过程中, 与楚文化相碰撞、交汇、融合”[4]。由于受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民间舞蹈也随之产生了流变。淮河流域民间舞蹈, 就具有了新的地方性特征了。以“楚文化”的移植为例。当原有的传统民间舞蹈由于中原与楚地文化传播过程的交汇、融合就会被部分地移植和取代了, 被“楚地化”了。楚人具有“尚武、细腰”等习俗, 在花鼓灯、大班会、棒槌鼓等舞蹈中现在仍然存在着来自武术、武功技巧的元素, 这些都是尚武精神的体现;而在花鼓灯、双条鼓等女性动态形态中, “三道弯”、“S”型的体态等, 则是细腰的延伸。这在舞蹈中, 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移植作用。

3、文化的流变

“传统民间舞蹈继承保留了原始舞蹈的群体性、综合性、即兴性、自娱性等特征” [5],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舞蹈从部落的大规模集体活动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的健身娱乐、文化旅游等现代生活中, 且继续向前发展着。千百年来, 人们通过对舞蹈动作、姿态、节奏的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 通过身体语言展示了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 反映了历史的流变以及生活的变迁。

三、研究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学术价值

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在发展与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过渡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征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文化蕴含, 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1、可以触摸到祖先上古的历史

民间舞蹈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可以反映原始民众的“图腾崇拜”和“巫术”。因为苏珊·朗格说过:“当宗教思想孕育了‘神’话概念时, 舞蹈则用符号表示了它” [6]。在远古时代, 淮河流域的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 与神进行交流, 用节奏和舞姿来达到“娱神媚神”的宗教目的。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感受到凤图腾崇拜、龙文化以及上古先民的刚劲而温情的性格。

第一, 凤图腾崇拜。通过舞蹈的姿态和名称可以感受到, 如花鼓灯中的“凤凰三点头”等, 动作具有女性的色彩, 既潇洒豪迈, 又娇俏动人。

第二, 龙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舞蹈的名称和所走的路线路径。如“龙舞”, 一般都要由男子来舞, 龙与凤相对应, 凤一般代表女子, 而龙一般指的是男子。淮河流域龙舞的种类, 初步统计有手龙舞、草龙舞、空心龙舞、绳索龙舞、冬瓜龙舞、板龙舞等六种。

第三, 刚劲而温情的性格。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大都在锣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 例如大家熟知的花鼓灯。在独具特色的锣鼓点的伴奏下, 舞蹈演员往往通过“逗”、“引”、“吵”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

2、可以了解传统民间舞蹈从原生态到次生态流变的轨迹和形态

舞蹈有原生态与次生态之分。原生态指最初的舞蹈样态, 是舞蹈的原始状态;次生态舞蹈是经过演义的原生态舞蹈, 以原生态为母体, 保留着一定的文化基因, 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变异。远古时代的舞蹈在由原生态向次生态演变的过程中, 出现了其特有的过渡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淮河流域, 由于这一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 使得该地域传统民间舞蹈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得到发展和变迁, 而且也为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流变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 也为其他地域的舞蹈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用比较、分类、案例、归纳、演绎等方法梳理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流变的轨迹, 探索传统民间舞蹈流变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阐释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原地区影响传统民间舞蹈流变的文化因素。

3、通过对传统民间舞蹈的研究, 可以跟踪淮河流域文化研究, 促进其深度和广度

随着对淮河文化研究的深入, 不少学者结合考古资料对淮河文化进行了分析论证,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 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传统民间舞蹈, 为我国古代舞蹈的地域性流变研究奠定了一个个案研究的基础, 对于我们进一步对淮河流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为舞蹈教育、舞蹈创作提供源泉

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是课堂民间舞蹈、艺术教育提供资源, 为舞蹈创作提供文化资源。

综上, 从文化传播和移植的角度来看, 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的流变显示出其过渡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对其的研究有助于现代人触摸到祖先在上古中的历史脉搏, 可以了解其发展与变迁的流变轨迹和形态, 可以跟踪淮河流域的文化研究, 为舞蹈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 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视,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四、结语

淮河流域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着自身的文化流变的轨迹, 对其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 要深入进行挖掘, 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以淮河为中轴的区域作为我国南北文化融合的交叉地带, 是中原文化向东、向南扩散、演进中明显存在的一条过渡文化带, 因而在此区域流传的传统民间舞蹈在其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体现出去独特的地方性特点, 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流变轨迹。对淮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该区域的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 也有助于深化淮河文化的地域研究,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民间舞蹈,淮河流域,基本特征,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时阔.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6) .

[2] 张春平, 盛跃明.流域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J].求索, 2009, (6)

[3] 张建平.禹墟考古:巨大的“?”已改写成“﹗”[N].蚌埠日报, 2007—06—19

[4] 李艳洁.淮河流域大禹神话的基本特征及学术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5)

[5] 黄明珠.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8) :1

[6] [美]苏珊·朗格.[M].刘大基, 傅志强, 周发祥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217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当中框剪结构技术措施得到的应用下一篇:探索信息时代STEAM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