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亲属关系称谓大全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亲属关系称谓大全

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主要亲属关系示意图

亲属称谓大全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

“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亲属和称谓

(一)亲属

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配偶

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血亲

血亲,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自然血亲是指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统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

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

(二)称谓

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像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也是很有必要的。

1、称谓的规律

(1)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弟

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其他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如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3)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4)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其余可加一"愚"字,如愚叔、愚舅等。

(5)业师自称,无需太谦,亦不宜过于直率自称为师,古人称"友生",现一般直书已名。

2、尊称

所谓尊称,是指带有尊重色彩的称谓。如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一般来说,如果双方年龄相差不远,就可以尊称对方"大哥"、"大姐"、"嫂子"或"弟弟"、"妹妹"、"兄弟"等。对年长者一般尊称为"大爷"、"大娘"、"爷爷"、"奶奶"、"大妈"、"大叔"、"大婶"、"大伯"、"伯母"、"叔叔"、"阿姨"、"老大爷"等。

第二篇: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一、亲属的概念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二、亲属关系的分类

根据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三类。血亲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前者是指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后者是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的条件,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如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就是拟制血亲。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姻亲之间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权利义务关系。

血亲还可以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

三、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下载 (29.88 KB)

2010-5-4 10:50

四、亲属关系的重复

亲属关系的重复,又称亲属关系的并存,指有亲属关系的两人之间,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亲属关系。这主要因婚姻或法律拟制而形成。如在一些不禁止中表婚的国家(我国1950年《婚姻法》即一般地不禁止中表婚),表兄妹结婚后可同时存在配偶和旁系血亲的关系。又如叔侄间在收养成立后,可同时存在养父母子女和旁系血亲关系。应如何对待这种并存的亲属关系?各国法律无明文规定。传统的亲属法理论认为,在亲属关系并存时,采取“一关系不为另一关系吸收或排斥”的原则,即并存的亲属关系各自独立存在,各保有其固有的效力。如一亲属关系消灭,不影响另一亲属关系的存在。但应该指出的是,当亲属关系并存,互不吸收,各自独立时,其法律的适用采取“从近从重”原则。即同时并存的亲属关系中,适用亲属关系近者、权利义务重者的法律规定,发生该种亲属的效力;同时停止亲属关系远者、权利义务轻者的亲属效力。

第三篇:中国的亲属称谓为何最复杂 大象公会

中国的亲属称谓为何最复杂

大象公会

为什么汉语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而有的文化亲属称谓则非常简单,今后中国的孩子会怎么称呼亲戚。文/郑子宁 中国孩子在学说话时,正确掌握七大姑八大姨之类亲属的不同称谓,恐怕是件极难过的槛。中国亲属称呼之复杂举世罕见,仅与父亲同辈的男性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五种称谓。虽然各地亲属称呼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汉族社会都不会像英语那样把与父亲同辈的亲属男性用一个uncle就打发了。

更能体现汉语称呼复杂的还是同辈人,英语中用cousin大而化之的概念在汉语中则必须根据具体的亲属关系选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八个中的一个指代。

对亲属的称谓一般有类分法和叙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将同等、同类的亲属用同一种名称表示,不管该亲属与自己的具体关系。英语中的cousin就是典型,只要是自己的同辈,不管是伯父、叔父还是舅舅、姨妈家的孩子,都是cousin。 叙称法则正好相反,一个叙称法的称呼明确表示了该亲属与自身的关系,如汉语中的堂弟一定是父亲兄弟的儿子,而且比自己年纪小。

显然,一个社会类分法使用的越多,其亲属称谓系统越简单,而叙称法用得越多,则其亲属称谓系统就越复杂。 世界上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亲属称谓系统,19世纪,人类学家摩根将全世界的亲属称呼分为六个大类,分别以对应的五个印第安部落和南苏丹土著命名,今天,世界上绝大部分社会的亲属称呼都可归结为当中的一类。六大亲属称谓体系 在摩根的分类系统中,最简单的亲属称谓系统为夏威夷系统,该系统差不多把类分法用到了极致,只区分性别和辈分:如家族中跟母亲同辈的女性都叫makuahine,跟父亲同辈的男性都叫makuakane,和自己同辈的女性则都是kaikuahine,男性则是kaikua ?ana。

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则为苏丹系统,苏丹系统中大量采取叙称法,一个亲属称谓对应的亲属关系非常少。该系统的特点是对直系和旁系的亲属都采用叙称。中国的亲属称谓即属于苏丹系统。

处于苏丹系统和夏威夷系统之间的其他四种系统,并不太容易对其系统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副做出精确排序。英语中的亲属系统为爱斯基摩系统,主要特点是对直系亲属采用叙称,但对旁系的亲属如姑舅堂表兄弟之类大而化之,并不多加区别。英国王室家谱

为什么不同的社会的亲属称谓差别会如此之大?莫非亲属称谓系统都是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

早期有观点认为,亲属系统的演变往往和社会的演进程度相关:如果使用夏威夷系统,则说明这种社会相当原始,并且推论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性方面的禁忌,两个男女之间可以随意发生性关系,因此不需要复杂的亲属系统以规避乱伦风险。随着时间演进,社会伦理逐渐建立,对区分亲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称谓发展得越来越细。

这个解释虽然貌似有力,实则简单粗暴且不符合事实——夏威夷人虽然亲属称呼极其简单,但却并非乱伦狂人,而且有证据显示,夏威夷社会的亲属称谓系统曾经更加复杂,是后来逐渐简化成今天这样的。

亲属称谓系统由复杂演化为简单,其实并不只是夏威夷,譬如现今采用爱斯基摩系统的英语社会,历史上其称谓系统就曾经是更加复杂的苏丹系统。

英国人的祖先是来自今天德国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亲属称呼相比他们的现代后代要复杂得多。 现有资料显示,盎格鲁撒克逊人称呼姨母为Modrige,姑母为Fathu,舅父为Eam,叔父/伯父为Faedera。显然比现代英语uncle aunt两个词包打天下要复杂得多。而现在叫cousin的,在当时则要根据具体关系,有Faederan sunu(叔伯之子)和Modrigan sunu(姨之子)等区别。

现代英语这种相对简单的爱斯基摩称谓系统,是由入侵的诺曼人从法国带来的。当时法国的亲属称谓已经相当简单,不过,法国简单的亲属系统也并非其原生态,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简化的演进过程。

法语源自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拉丁语中亲属称谓相当复杂。舅父为avunculus,姨母为matertera,叔父/伯父为patruus,姑母为amita。同样,拉丁语对表兄弟姐妹的称呼也相当详细,某些方面复杂程度超过汉语。

譬如汉语中的“表兄弟”和“堂兄弟”,在拉丁语中还有更精细的划分:舅父的儿子叫consobrinus,姨母的儿子叫matruelis,叔父的儿子叫patruelis,姑母的儿子叫amitinus。在直系亲属上,拉丁语也相当复杂精确,如拉丁语中祖父为avus,曾祖父为abavus,高祖父为atavus,均可区分。

与英语社会和法语社会的称谓演进方式不同,中国整体上走的是一条逐渐复杂化的路径。如上古时期父亲和父亲的兄弟,子和侄的区别并不明显。《汉书·疏广传》就有“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以今天中国的亲属称谓体系来看,这两位当然是叔侄关系而非父子关系。《礼记·檀弓上》更说“兄弟之子犹子也。……不为之别立名号。”

侄,本来是女子对兄弟子女的称呼,男子称呼自己兄弟子女为侄的风气要到晋朝才开始流行。伯父叔父和父亲并不太区分的习俗,更是至今仍然在中国部分地区存在,如西安地区对伯父、父亲和叔父都可以用“大”、“爸”称呼,“大大”即可以是叔伯、也可以是父亲。 同样,上古时期同辈亲属中,对兄弟和姊妹的区别也不明晰,能见到以“兄弟”代替“姊妹”的用法。对弟弟和妹妹的分别也比较模糊,《史记》中“女弟”的用例非常多见。此外,当时妹限于男子称呼自己的妹妹,女子称呼自己妹妹则使用显然和“弟”同源的“娣”。

而母系亲属则更为简单,上古时期母系各亲属中只有舅的称呼比较独立,而且和叔父伯父等父系称呼不同,舅当时不称舅父。母亲的姐妹则几近没有专门的称呼,硬要区分,只有“从母”这样的说法。而“姨”当时则是指妻子的姐妹。随后转为母亲的姐妹,则是子随父称。

亲属称谓既可以简单化,也可以朝复杂方向演变,这些演变难道是完全随机,无方向可循吗?为体现自己的王权,慈禧让光绪叫自己“亲爸爸”

亲属称谓的演变虽然有着一定的随机性,但也和社会结构息息相关。越精密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一般情况下对应着更加复杂、阶层更加分明的社会结构。作为亲属称谓体系最复杂的一类,苏丹系统的亲属称谓和大家族和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除了中国的亲属称谓是苏丹系统外,波斯和土耳其的亲属称谓也是苏丹式。

反之,当复杂的社会结构解体时,纷繁的亲属称谓体系就变成了记忆上的额外负担,会遭人扬弃。

如法语的cousin,其词根来自consobrinus,本来在罗马社会中仅指舅舅家的儿子。但罗马帝国后期经历了蛮族入侵后,复杂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亲属称呼随之被剧烈简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弄清一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不重要,除了属于核心家庭的几个近亲之外,其他亲属只需要知道和自己有一点血缘关系即可。所以就囫囵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堂、表兄弟了。英语的称谓简化也同样发生在诺曼入侵打乱了旧有社会秩序的时代。

但中世纪以后英国贵族阶层的逐渐确立,对血统的重视在贵族中变得非常重要。于是英语中的cousin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让关系更明确的说法。如表兄弟的子女互相之间是second cousin,而表兄弟与表兄弟的子女之间的关系则为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removed用作亲属关系限定最早的记录在1548年)。

这些变动终于让英国的新贵家族有了追根溯源的仪式感,不过由于绝大部分人对这些区分并不在意,所以在一般口语中并不常用。中国现代亲属称谓 出自裘燕萍的《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

中国现代的亲属称谓系统定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乱频仍,单凭小家庭很难在此环境中自保。家族的重要性空前提高。隋唐时期成为著名家族的崔、吴、郑、王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

这些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在历史舞台上的崛起,对中国称谓系统的不平衡演进提供了助力。

——中国复杂的亲属称谓的一大特点,就是父系母系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并平衡:父亲的哥哥和弟弟能够区分,但母亲的兄弟则被归为一类。在堂亲、表亲方面则差别也相当明显,只有父亲兄弟的子女算作堂亲,而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统统算作表亲——这种父系比母系复杂的情况正是父权社会的特征。

碰巧的是,中国的另一项传统也使得称谓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人一般会避免对亲属直呼其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交谈过程中如果涉及某个特定亲属,则往往得依靠其他方式精确定位,因此中国的亲属称谓不但要分叔父、伯父、姑父、舅父,而且往往还要在前面加个“大”、“二”、“三”、“小”等表示排行的字,以在不提及姓名的情况下能准确指称一个特定亲属。有了排行的助阵,使得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规模在大家族中呈指数级上升,比一般的苏丹系统更胜一筹。 虽然中国的称谓系统今天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但其前景却不太妙。

计划生育带来的家庭规模缩减、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个体原子化,对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延续构成重大挑战——中国社会结构已严重偏离典型苏丹式称谓系统的特征。

譬如,由于亲戚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地位不断降低等缘故,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怎么正确称呼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下一代中国人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各种亲戚了。

第四篇: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

写小说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东西,在论坛里挖了挖,就摘到了这里。

——————————

中国古代女子称谓大全

“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注释,查了下,阃,拼音:kǔn,意思是门槛、门限)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如下: 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第五篇:家族关系称谓(推荐)

家族关系称谓

1、你把你爸爸的哥哥叫伯父。你爸爸的弟弟叫叔父。你爸爸的姐姐跟妹妹应该喊姑妈。

2、你把你妈妈的哥哥跟弟弟都应该喊舅舅。你妈妈的姐姐妹妹你应该喊姨。大姨、小姨。

3、堂兄堂妹和表哥表妹区别就是。堂兄堂妹就是你爸爸的兄弟生的,跟你是一个姓。表哥表妹就是你爸爸的姐姐或妹妹生的。你妈妈的兄弟姐妹生的儿女你应该叫表哥表妹。

4、对于他们的子女,你就算是长辈了。直接喊你喜欢喊的名字就OK 。

5、你看你那邻居把你妈妈喊什么?她要把你妈喊姐姐。你就得把她喊阿姨。她要是喊阿姨。你就喊大姐 他老公嘛。就不是喊叔叔就是喊哥哥。

6、你同学的朋友你就喊名字。你们是一个辈分的。同学的爸妈,你要喊叔叔跟阿姨。 奶奶级别的就跟你同学喊。他喊什么你就喊什么。 懂没?

爸爸的姐妹----姑姑,爸爸的哥哥----伯伯,爸爸的弟弟----叔叔,妈妈的姐妹----阿姨,妈妈的兄弟----舅舅

爸爸兄弟的老婆----婶婶,爸爸兄弟的子女----堂兄弟,堂姐妹 爸爸姐妹的老公----姑父,爸爸姐妹的子女----表兄弟,表姐妹 妈妈姐妹的老公----姨父,妈妈姐妹的子女----姨兄弟,姨姐妹 妈妈兄弟的老婆----舅妈,妈妈兄弟的子女----表兄弟,表姐妹 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啦,至于将来你要是结婚后,你老婆那方面的亲戚的话,你老婆叫他们啥,你就叫他们啥了。

你爸爸的姐姐是你的姑姑;你姑姑的儿子(比你大)是你的表哥;你表哥的老婆是你的表嫂;你表嫂的父母与你们没有血亲关系,算是姻戚族关系,你可以称表嫂的父母姻伯、姻母或亲(念庆音)伯、亲娘。

上一篇:祖国美家乡美主题班会下一篇:中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