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的亲属称谓词

2023-03-12

第一篇:武汉方言的亲属称谓词

英语亲属间的称谓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很多家庭亲属间的称谓。例如:Mum ,mother;Dad,father。孩子开口说话,总是从最简单的词开始,所以最先学会的对妈妈的称呼是ma ,mama或mum ,mummy,mon,最后才是mother;同样,对父亲的称呼也有pa ,papa ,daddy和father四种。 Parent(父/母亲)不用于当面称呼,只在对别人提起父母亲时用。当然,在有些家庭中,孩子们也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英美人的名字都有pet name(爱称、昵称)。父母总喜欢用pet name称呼自己的孩子(这与中国孩子的乳名有相似之处。)如:William的父亲总喜欢称他 Will,Willy。

英美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平时不以brother或sister相称,而是彼此直呼其名,并用爱称。brother和sister没有长幼之分,big brother只有"哥哥"的意思,不一定是排行第一。当对别人提起,需要区别时,美国人用older brother(sister)表示兄(姐),英国人则用elder brother(sister)表示。另外,little brother(sister)在美国可以表示弟弟(妹妹)。

下面是几个跟亲属关系有关的词。 grand(祖、孙)表示"隔代的",grandfather是"祖父"或"外祖父",grandson既是"孙子"又是"外孙";great表示"隔两代的",如great grandmother表示"曾祖母"或"外曾祖母";step-(继),half-(养), step-brother或half-brother表示"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in-law表示姻亲,如"sister-in-law"可指"小(大)姑子"和"小(大)姨子"、"弟妹"。

英语中的uncle表达了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同样 aunt一词也包括了我们的四"母"---伯母、婶母、姨母和舅母。而niece是"侄女"又是"外甥女";nephew是"外甥"也是"侄子"。英语中如此贫乏的亲属称谓源于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西方人家庭结构简单,人口流动性大,同一家族中的人很少聚在一起,甚至终生也不谋面,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仔细分辨相互间的确切关系,英语亲属称呼贫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篇:中国的亲属称谓为何最复杂 大象公会

中国的亲属称谓为何最复杂

大象公会

为什么汉语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而有的文化亲属称谓则非常简单,今后中国的孩子会怎么称呼亲戚。文/郑子宁 中国孩子在学说话时,正确掌握七大姑八大姨之类亲属的不同称谓,恐怕是件极难过的槛。中国亲属称呼之复杂举世罕见,仅与父亲同辈的男性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五种称谓。虽然各地亲属称呼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汉族社会都不会像英语那样把与父亲同辈的亲属男性用一个uncle就打发了。

更能体现汉语称呼复杂的还是同辈人,英语中用cousin大而化之的概念在汉语中则必须根据具体的亲属关系选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八个中的一个指代。

对亲属的称谓一般有类分法和叙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将同等、同类的亲属用同一种名称表示,不管该亲属与自己的具体关系。英语中的cousin就是典型,只要是自己的同辈,不管是伯父、叔父还是舅舅、姨妈家的孩子,都是cousin。 叙称法则正好相反,一个叙称法的称呼明确表示了该亲属与自身的关系,如汉语中的堂弟一定是父亲兄弟的儿子,而且比自己年纪小。

显然,一个社会类分法使用的越多,其亲属称谓系统越简单,而叙称法用得越多,则其亲属称谓系统就越复杂。 世界上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亲属称谓系统,19世纪,人类学家摩根将全世界的亲属称呼分为六个大类,分别以对应的五个印第安部落和南苏丹土著命名,今天,世界上绝大部分社会的亲属称呼都可归结为当中的一类。六大亲属称谓体系 在摩根的分类系统中,最简单的亲属称谓系统为夏威夷系统,该系统差不多把类分法用到了极致,只区分性别和辈分:如家族中跟母亲同辈的女性都叫makuahine,跟父亲同辈的男性都叫makuakane,和自己同辈的女性则都是kaikuahine,男性则是kaikua ?ana。

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则为苏丹系统,苏丹系统中大量采取叙称法,一个亲属称谓对应的亲属关系非常少。该系统的特点是对直系和旁系的亲属都采用叙称。中国的亲属称谓即属于苏丹系统。

处于苏丹系统和夏威夷系统之间的其他四种系统,并不太容易对其系统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副做出精确排序。英语中的亲属系统为爱斯基摩系统,主要特点是对直系亲属采用叙称,但对旁系的亲属如姑舅堂表兄弟之类大而化之,并不多加区别。英国王室家谱

为什么不同的社会的亲属称谓差别会如此之大?莫非亲属称谓系统都是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

早期有观点认为,亲属系统的演变往往和社会的演进程度相关:如果使用夏威夷系统,则说明这种社会相当原始,并且推论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性方面的禁忌,两个男女之间可以随意发生性关系,因此不需要复杂的亲属系统以规避乱伦风险。随着时间演进,社会伦理逐渐建立,对区分亲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称谓发展得越来越细。

这个解释虽然貌似有力,实则简单粗暴且不符合事实——夏威夷人虽然亲属称呼极其简单,但却并非乱伦狂人,而且有证据显示,夏威夷社会的亲属称谓系统曾经更加复杂,是后来逐渐简化成今天这样的。

亲属称谓系统由复杂演化为简单,其实并不只是夏威夷,譬如现今采用爱斯基摩系统的英语社会,历史上其称谓系统就曾经是更加复杂的苏丹系统。

英国人的祖先是来自今天德国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亲属称呼相比他们的现代后代要复杂得多。 现有资料显示,盎格鲁撒克逊人称呼姨母为Modrige,姑母为Fathu,舅父为Eam,叔父/伯父为Faedera。显然比现代英语uncle aunt两个词包打天下要复杂得多。而现在叫cousin的,在当时则要根据具体关系,有Faederan sunu(叔伯之子)和Modrigan sunu(姨之子)等区别。

现代英语这种相对简单的爱斯基摩称谓系统,是由入侵的诺曼人从法国带来的。当时法国的亲属称谓已经相当简单,不过,法国简单的亲属系统也并非其原生态,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简化的演进过程。

法语源自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拉丁语中亲属称谓相当复杂。舅父为avunculus,姨母为matertera,叔父/伯父为patruus,姑母为amita。同样,拉丁语对表兄弟姐妹的称呼也相当详细,某些方面复杂程度超过汉语。

譬如汉语中的“表兄弟”和“堂兄弟”,在拉丁语中还有更精细的划分:舅父的儿子叫consobrinus,姨母的儿子叫matruelis,叔父的儿子叫patruelis,姑母的儿子叫amitinus。在直系亲属上,拉丁语也相当复杂精确,如拉丁语中祖父为avus,曾祖父为abavus,高祖父为atavus,均可区分。

与英语社会和法语社会的称谓演进方式不同,中国整体上走的是一条逐渐复杂化的路径。如上古时期父亲和父亲的兄弟,子和侄的区别并不明显。《汉书·疏广传》就有“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以今天中国的亲属称谓体系来看,这两位当然是叔侄关系而非父子关系。《礼记·檀弓上》更说“兄弟之子犹子也。……不为之别立名号。”

侄,本来是女子对兄弟子女的称呼,男子称呼自己兄弟子女为侄的风气要到晋朝才开始流行。伯父叔父和父亲并不太区分的习俗,更是至今仍然在中国部分地区存在,如西安地区对伯父、父亲和叔父都可以用“大”、“爸”称呼,“大大”即可以是叔伯、也可以是父亲。 同样,上古时期同辈亲属中,对兄弟和姊妹的区别也不明晰,能见到以“兄弟”代替“姊妹”的用法。对弟弟和妹妹的分别也比较模糊,《史记》中“女弟”的用例非常多见。此外,当时妹限于男子称呼自己的妹妹,女子称呼自己妹妹则使用显然和“弟”同源的“娣”。

而母系亲属则更为简单,上古时期母系各亲属中只有舅的称呼比较独立,而且和叔父伯父等父系称呼不同,舅当时不称舅父。母亲的姐妹则几近没有专门的称呼,硬要区分,只有“从母”这样的说法。而“姨”当时则是指妻子的姐妹。随后转为母亲的姐妹,则是子随父称。

亲属称谓既可以简单化,也可以朝复杂方向演变,这些演变难道是完全随机,无方向可循吗?为体现自己的王权,慈禧让光绪叫自己“亲爸爸”

亲属称谓的演变虽然有着一定的随机性,但也和社会结构息息相关。越精密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一般情况下对应着更加复杂、阶层更加分明的社会结构。作为亲属称谓体系最复杂的一类,苏丹系统的亲属称谓和大家族和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除了中国的亲属称谓是苏丹系统外,波斯和土耳其的亲属称谓也是苏丹式。

反之,当复杂的社会结构解体时,纷繁的亲属称谓体系就变成了记忆上的额外负担,会遭人扬弃。

如法语的cousin,其词根来自consobrinus,本来在罗马社会中仅指舅舅家的儿子。但罗马帝国后期经历了蛮族入侵后,复杂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亲属称呼随之被剧烈简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弄清一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不重要,除了属于核心家庭的几个近亲之外,其他亲属只需要知道和自己有一点血缘关系即可。所以就囫囵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堂、表兄弟了。英语的称谓简化也同样发生在诺曼入侵打乱了旧有社会秩序的时代。

但中世纪以后英国贵族阶层的逐渐确立,对血统的重视在贵族中变得非常重要。于是英语中的cousin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让关系更明确的说法。如表兄弟的子女互相之间是second cousin,而表兄弟与表兄弟的子女之间的关系则为first cousin once removed(removed用作亲属关系限定最早的记录在1548年)。

这些变动终于让英国的新贵家族有了追根溯源的仪式感,不过由于绝大部分人对这些区分并不在意,所以在一般口语中并不常用。中国现代亲属称谓 出自裘燕萍的《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

中国现代的亲属称谓系统定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乱频仍,单凭小家庭很难在此环境中自保。家族的重要性空前提高。隋唐时期成为著名家族的崔、吴、郑、王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

这些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在历史舞台上的崛起,对中国称谓系统的不平衡演进提供了助力。

——中国复杂的亲属称谓的一大特点,就是父系母系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并平衡:父亲的哥哥和弟弟能够区分,但母亲的兄弟则被归为一类。在堂亲、表亲方面则差别也相当明显,只有父亲兄弟的子女算作堂亲,而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统统算作表亲——这种父系比母系复杂的情况正是父权社会的特征。

碰巧的是,中国的另一项传统也使得称谓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人一般会避免对亲属直呼其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交谈过程中如果涉及某个特定亲属,则往往得依靠其他方式精确定位,因此中国的亲属称谓不但要分叔父、伯父、姑父、舅父,而且往往还要在前面加个“大”、“二”、“三”、“小”等表示排行的字,以在不提及姓名的情况下能准确指称一个特定亲属。有了排行的助阵,使得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规模在大家族中呈指数级上升,比一般的苏丹系统更胜一筹。 虽然中国的称谓系统今天是全世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但其前景却不太妙。

计划生育带来的家庭规模缩减、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个体原子化,对中国亲属称谓系统的延续构成重大挑战——中国社会结构已严重偏离典型苏丹式称谓系统的特征。

譬如,由于亲戚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地位不断降低等缘故,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怎么正确称呼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下一代中国人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各种亲戚了。

第三篇:《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摘要:《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体现汉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尊祖敬宗的家族观念;第二,体现汉代的繁杂的婚姻礼俗与独特的婚姻制度;第三,体现汉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关键词:词语释名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由来的训诂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词源学第一部专著。《释名》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刘熙,全书八卷,二十七篇。《释名》以声训为主,训释亲属称谓词语时,不仅指明词义,更着重探究词语间音义的联系。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汉代复杂的亲属关系。这里我们通过《释名?释亲属》所记录的亲属称谓词语,对汉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以及汉代妇女的地位进行初步探究。

一、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产生的宗法制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以子继父、兄统弟、嫡统庶为内在结构,用来尊祖敬宗、维系亲情。

汉民族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是人们由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集合。“家”是人们心中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避风港。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与不同层次上的血缘亲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家族中以父系为中心,脉络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一)以父系为中心

《释名》中亲属称谓以父系为中心,强调父系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刘熙将“父”定义为“始生己”,从根源上阐释血缘关系从“父”开始,体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释名》中对祖辈亲属称谓词语主要有“祖”“王父”“曾祖”“高祖”,对孙辈亲属的称谓词语有“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由此可见,《释名》中的亲属称谓词语,以父亲为中轴线向上为“及祖、曾祖、高祖”,由子而下为“及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构建了整个亲属称谓系统的框架。与父亲相关亲属的称谓词语划分细致,仅对父之兄弟的称谓词语就有5个,按照长幼,有“伯父、仲父、叔父、季父”,还有一个对父之长兄的尊称“世父”。《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指出在庞大的家族中,父亲的哥哥即家族中的嫡长子“世父”有着嫡统地位,享有绝对的财产继承权,父亲死后则由嫡长子继承,这一方式使得其他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不会对家族财产觊觎,更加牢固地保持家族的稳定。为了维护父系中男性的地位和身份,不仅区别父系和母系,还在父系中区别男女,形成一套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对父之兄弟的称谓词语有“伯父、仲父、叔父、季父”,对父亲的姊妹的称谓只有“姑”。对其他亲属称谓的区别也都是以男性为基点,如与母亲相关亲属的称谓先列出母之兄弟,再列出母之姊妹,对母亲的兄弟并没有分出大小,仅用“舅”一个称谓词语。与男性配偶相关亲属的称谓有“夫之父”“夫之母”“夫之兄”“夫之弟”,与女性配偶相关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有“妻之父”“妻之母”“妻之姊妹”“妻之兄弟”。简而言之,在这种家族观念下,就可以根据亲属称谓词语确定其在家族内的地位,辨别身份,并能知晓他们所享有的权利。

(二)脉络分明

按着现代亲属分类标准,可将亲属称谓系统分成“亲属的总称、祖辈、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姊妹、孙辈”这七大类。各大类之间的区分十分严格,丝毫不相杂糅。同一个辈分、同一个性别,因为所属的类别不同,称谓词语也不相同,如父之兄弟称“伯父”“仲父”“叔父”“季父”,母之兄弟通称“舅”;父之姊妹称为“姑”,母之姊妹称为“姨”;在子辈中,父之兄弟之子女称为“??”,母之姊妹之子女称为“甥”;在孙辈中,?┲?子称为“归孙”,甥之子称为“离孙”。脉系分明的亲属称谓词语,体现家族中以血缘关系区分亲疏,规定了家庭内部成员远近的血亲、姻亲。《释名》亲属称谓系统脉络分明、划分细致,体现了汉民族对亲属关系的重视,注重维系亲属关系,使得亲属间的关系更为协调与稳定。

(三)内外有别

在汉代,亲属关系内外有别。在家族中,“宗亲”即内亲,是针对父系亲属来说的,宗亲的范围专指属于“己身”的这个家族,姓氏相同,女子没有出嫁以前算是内亲。“外亲”即非宗亲,包括母系亲属以及已经出嫁的姊妹。《礼记?大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宗亲有同样的姓氏,属于同一父系亲属。又《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尔雅》时代已经开始把母系、妻系与宗族相区分。

为了区分宗亲和外亲,与之相对应,亲属称谓词语也内外有别,区分开了男子一系的男性亲属和女子一系的男性亲属。如把兄弟之子女“??”与姊妹之子女“甥”相区分,把?┲?子“归孙”与甥之子“离孙”相区分,通过改变称谓区分家族中宗亲与非宗亲。这种区分是有必要的,因为从父系世系来看,嫁到别的家族的女性宗亲及其后代子孙,已经不属于“自己”家族了。这也体现出家族观念以血缘关系区分亲属远近。

(四)长幼有序

《释名》中对父亲兄弟按照长幼进行严格的区分,如“父之兄曰世父”“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叔父之弟曰季父”。对兄弟的称谓词语有“兄”“弟”,《释名?释亲属》:“兄,荒也;荒,大也。”“弟,第也,相次第而生也。”用“大”训释“兄”,用次第的“第”训释“弟”说明兄比弟早出生,兄长弟幼。对姊妹的称谓词语有“姊”“妹”,《释名?释亲属》:“姊,积也,犹日始出,积时多而明也。”“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用“积”训释“姊”,用“昧”训释“妹”,解释“姊”比“妹”早出生,接触的事物多,对事物分析更加明朗。

班固《白虎通?姓氏》对“伯、仲、叔、季”有详细论述,这四个词语的出现与一年四季相关。“伯、仲、叔、季”等排行,标志着长幼有序,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排序是汉代家族观念的中长幼有序的体现。首先,这种排序表明了宗主继承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区分血缘集团内的分支间关系,否则亲属关系就会被打乱。家族观念的制约下,辈分要比长幼更为重要,在一个家庭中,首先看辈分,然后论长幼,即使舅舅的年龄小于外甥,但舅舅的辈分要比外甥高,所以我们要按辈分称之为舅舅,而不能以平辈称谓论之。汉语亲属称谓词还严格区分亲疏和长幼,长幼有序是中国人一直遵循的伦理规范,家庭中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弟妹们亦要遵循“事兄如父”“长嫂如母”的道德准则。

同辈之间亲属称谓词语对长幼区分十分细致,同辈男性中年龄大的称“兄”,年龄小的称“弟”,女性中年龄大的称“姊”,年龄小的称“妹”。兄弟之妻中年长的称“长妇”,年龄小的称“少妇”。父系中根据长幼分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长者为尊,所以长者称为“伯”,“伯”代表着“大”,有特权。《释名?释亲属》:“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在同辈兄弟中间,年长者为兄,故为大。《释名?释亲属》:“弟,第也。”弟由“次第”引申为“其次”。这是同辈之间,不同辈分之间的区分也是层次分明,中国人注重辈分,祖、父、子、孙按长幼顺序,不能越级。

亲属称谓系统与汉民族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将人伦关系作为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孟子认为教育有助于人们“明人伦”,宗法制度使这种规范内化于心。亲属称谓词语是汉民族家庭观念在语言上的表现,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人们形成尊宗敬祖的意识,认识到家族对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农耕经济社会人们通过宗族来划分集体,亲属称谓词语更是直接记录了一个家族如何井然有序地管理家庭成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比较明确,好比“捆柴”,界限划分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团体结构。但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在的“圈子”,但是每一个“圈子”波及的人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圈子”来区分他们的亲属关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属关系网,这个网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亲属关系网可能会与其他人的有交叉,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家族观念中的尊宗敬祖意识,就是将“圈子”中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结成族群力量,同一个亲属称谓系统中的人们有着同一个祖先,祭拜祖先已不能简单看作家庭内部的礼仪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凝聚家庭成员精神的活动。他们通过隆重的祭祖活动凝聚族群力量、组织和团结族人。他们还通过修建家谱维系家族关系,形成庞大的亲属关系网,保持家族血脉的延续。在一个大家庭中,个人的权利不被强调,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家族观念中每个人的行为不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与整个家族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同理,上升到国家层面,家国同构的理念使中华儿女爱国如家,这种理念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把家族兴衰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对现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进步意义。

宗法制体现的家庭观念对家族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即使后来把这种宗法意识强化到极致出现了一些消极影响,它们的存在也有合理成分。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要辩证地看待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由家族观念推及社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家庭和睦到社会安定团结、统一有序,从家庭凝聚力到社会向心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中汲取营养,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精神特征也是当今社会家庭美德的文化渊源。

受家族观念的影响,在汉民族的潜意识中认为同一家族之间的关系比外族要亲密。因此,有些亲属称谓词语不仅用在具有亲属关系的成员之间,还用在一些没有亲属关系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如“叔、哥、姐、弟”等,大量地使用于本该使用社会称谓的人际关系中。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使人与人之间交往亲切,缩小距离感。

二、婚姻礼俗与婚姻制度

在古代社会,婚姻有着重大意义,婚姻制度被看作基础社会制度。一切的社会关系由此而推展出,也被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汉代是古代婚姻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俗的基础上,将婚姻礼俗发展得更加系统与完善,形成了古代婚姻礼俗的基本规范。亲属称谓词语承载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不仅清楚地显示了汉代家庭、婚姻的内部结构,还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礼俗与婚姻制度。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释名》亲属称谓词语出发,探寻汉代独特的婚姻礼俗和婚姻制度。

(一)婚姻礼俗

“婚”,《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偾子?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婚”本身是个后起字,原本作“昏”。“姻”,《释名?释亲属》:“?僦?父曰姻。姻,因也,女往因媒也。”《礼记?昏义》孔颖达疏:“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女”为阴,男为“阳”,男方在黄昏去女方家里迎亲,而女方随男方而行,故“婚姻”为“阴来阳往”。《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婚”指女方家即妇家,“姻”指男方家即夫家,父亲为一家之主,故《释名》中“婚”作“妇之父”,“姻”作“?僦?父”。文献中提到的黄昏迎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抢婚习俗。抢婚,男子看上某个女子经常在黄昏时候趁其家人没有防备,用掠夺方式强娶女子为妻。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提到过这种野蛮的抢婚习俗,由于男子没有得到女子及其亲属同意,女子对男子怀恨在心。《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即便是结为夫妻,同住一屋,那又怎么样,这里只是个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家”的含义。后来,虽没有抢婚习俗,但是有些地方娶妻仍然沿用这种习惯,在夜间迎娶。

《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偾子?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其中提到男子昏夜迎亲,女子的父亲送亲,男女双方在昏夜完成婚礼,说明婚礼在《释名》时代已经存在。《礼记?郊特牲》:“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婚礼被认为是万世万物的开始,举行婚礼为了向众人宣布双方已经建立婚姻关系,需要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反之,如果没有婚姻之礼,夫妻生活则不美满。《礼记?经解》:“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因此,婚姻礼俗变得十分重要。汉代男女婚姻关系的确定需要一定的仪式,这些仪式是为巩固男女双方关系而形成的,也是经过社会的认可和监督的,形式上更加复杂、隆重。

《释名?释亲属》:“?僦?父曰姻。姻,因也,女往因媒也。”汉代男女双方婚姻的缔结需要媒人作中介。媒人是婚姻礼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把媒人缔结婚姻看作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诗经?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孟子认为没有媒人的婚姻是卑贱的。刘向在《新序?杂事》提到:“妇人因媒而嫁。”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白虎通?嫁娶》:“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桑弘羊在《盐铁论?大论》中说:“故士因士,女因媒。”他把媒人比作推荐贤士的人,因为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互相不认识,男女双方的才能与相貌全凭媒人来说,由此可见媒人在婚姻关系确立中的重要性。

《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偾子?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释名》提到汉代“六礼”中的“亲迎”。“六礼”最早记载于《仪礼?士昏礼》,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嫁娶》中详细记载了婚仪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具体来说,“纳采”是男方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问名”是女方同意后询问女子姓名与八字,“纳吉”是占卜吉日,“纳征”是宣告正式订婚,“请期”是男方把迎娶吉日告知女方征求同意,“亲迎”即结婚当日男方迎亲和女方送亲。“亲迎”是汉代婚姻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指的是男方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男子“亲迎”体现了对夫妻感情的重视,表示对新娘的尊重与爱护之心。《礼记?郊特牲》:“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白虎通?嫁娶》:“天子下至士,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礼记?哀公问》:“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汉代的婚姻礼节程序繁杂,体现汉代对婚姻关系的重视,进而更加重视由婚姻关系联接的亲属关系。

(二)婚姻制度

《释名?释亲属》:“耦,遇也,二人相对遇也。”“耦”是指“配偶”,刘熙训释为“二人相对遇”。《释名?释亲属》:“妾谓夫之嫡妻曰女君,夫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君也。”夫为“男君”,嫡妻为“女君”,两个亲属称谓词语相对称,可见汉代夫妻关系已经有一夫一妻的雏形。《释名?释亲属》对“天子之妻”有不同的称谓词语,“天子之妃曰后”“天子妾有嫔”。天子有正妻“后”,妾为“嫔”。由此可知,汉代处于人类婚姻家庭发展的一夫一妻多妾制阶段,即一个男子与若干女子建立婚姻关系,仅一人为正妻,其他皆为妾。《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此之盛德。”

《释名?释亲属》:“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吩浑簟k舫惺碌找病!薄?╂贰笔枪糯?诸侯贵族女子出嫁,对从嫁的妹妹和?┡?或同姓女子的通称。《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反印!薄半簟庇搿?╂贰毕嗤?。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后亦用以称妾。汉代的婚姻形式表现媵妾婚。封建诸侯结婚时,新娘有八名陪嫁,称为“媵”,这些“媵”即未来的妾。冯汉骥在《中国亲属指南》中详细解释了这种婚姻形式:“封建诸侯以下述方式来接收这些媵:新娘和八名媵被分成三组,每组三人;第一组包括新娘、新娘的一位妹妹或同父异母的妹妹――‘娣’以及新娘哥哥的一位女儿‘??’,这三位女子构成最基本的一组;与新娘同姓的另外两个封建诸侯国各提供一名‘媵’、一名‘娣’和一名‘??’,因此总共为三组九位女子。”②“媵”的地位十分低下,对于新娘来说“媵”是陪嫁,处于从属地位。《释名》对“??”的训释也体现了姑?┩?侍一夫。《释名?释亲属》:“姑谓兄弟之女为??。??,迭也,共行事夫,更迭进御也。”“迭”有“轮流交换”之义,《释名》用“迭”训释“??”,说明?┡?与姑母轮流侍奉同一夫婿,姑?┩?夫。又《释名?释亲属》:“母之姊妹曰姨,亦如之。《礼》谓之以母,为娣而来,则从母列也,故虽不来,犹以此名之也。”“姨”是对母之姊妹和妻之姊妹的称谓词语,母之姊妹作为陪嫁来到夫家,儿女称母之姊妹“从母”,即“随之而来的母亲”,对姊妹之夫称之为“私”,即“自己的、私人的”,从这三处可见汉代有姊妹同婚的现象。《释名》这样训释是有理有据的,古代文献资料中也有关于姊妹同夫的记载。西汉时期景帝王皇后与其女弟共同入宫,赵飞燕姊妹同侍汉成帝;东汉时期章帝窦皇后“与女弟俱以选例入见长乐宫”等等。这些婚制多见于汉代封建贵族中。一夫多妻,除了妻、媵之外,还有地位更加低下的妾。《释名?释亲属》:“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庶,摭也,拾摭之也,谓拾摭微陋待遇之也。”“妾谓夫之嫡妻曰女君。夫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君也。”妾不仅比男子地位低下,而且还低于正妻的地位。

《释名?释亲属》中“夫之父曰舅”“母之兄弟曰舅”“夫之母曰姑”“父之姊妹曰姑”。《释名》收录的“舅”不仅是对丈夫的父亲的称谓,还是对母亲哥哥的称谓;“姑”不仅是对丈夫母亲的称谓,还是对父亲的姐姐的称谓。《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公婆)如事父母。”《释名》收录的亲属称谓词语“舅”“姑”反映了汉代流行表兄妹通婚的习俗,即交表婚。交表婚指男子与自己父之姊妹或者母之兄弟的子女缔结婚姻的习俗,中国的交表婚又称“姑舅表婚”。当男子娶舅父的女儿或者姑母的女儿为妻,女子亦以舅父的儿子或者姑母的儿子为夫,妻子称丈夫的父母自然是“舅”“姑”,男子称妻子的父母分别为“外舅”“外姑”。后来不再盛行表兄妹通婚,便采用“公婆”称丈夫的父亲母亲,而不再用“舅姑”。《白虎通?三纲六纪》中也将“舅姑”训释为“夫之父母”。《尔雅》中给出了足够的证据加以佐证,《尔雅》将亲属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并且将父之姊妹之子、母之姊妹之子、姊妹之子和姊妹之夫归为“妻党”,把不属于姻亲的亲属放到“妻党”中。这种分类方式清楚明晰地表明《尔雅》时代确实存在交表婚现象。

三、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汉代女性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期,她们的地位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一方面,封建礼制尚未完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代中期还有远古时代遗留的尊母风俗。这些因素使得汉代妇女在家庭内部的地位相对于封建社会后期较高;另一方面,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开始束缚女性的独立意识。由于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汉代女性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可以说汉代女性地位的双重性与不平衡性,使得汉代在中国女性史研究上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女性带有强烈的汉代风貌。

《释名》是汉代的重要训诂学著作,所收录的亲属称谓词语中,与妇女有关的亲属称谓词语有30多个,是探讨汉代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第一手材料。《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刘熙对“女”的训释,明确指出女子一生中的三种不同身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未出嫁为“女”,出嫁为“妇”,生子后为“母”。汉代女性在家庭中基于不同身份,权利和义务也不相同。基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本文把妇女分为母亲、妻子、女儿三种不同的角色加以叙述,以此来研究汉代女性的家庭地位。

(一)母亲的地位

《释名?释亲属》:“母,冒也,含生己也。”“母,含生己也”与“父,始生己也”形成对称。“冒”本义“帽子”,由“帽子”义,引申出“蒙盖”之义,蒙上盖住即有保护的意思。孩子未出生之时,母亲将婴儿含蒙于腹中保护之,孩子出生后也如保护伞一样,时刻保护着孩子。有关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班固《白虎通》提到,“三从”乃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但高世瑜的《说“三从”――中国传统社会妇女家庭地位漫议》对“三从”中的“从子”有自己的想法,“‘从子’是‘三从’中最没有意义的一项,由于家庭中长幼人伦之序高于男女两性之别及对“孝道”的重视,相对于母权而言,‘从子’只是一种规范女性总体地位的大原则,极少实行。”③从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来看,“父亲死后,母亲则代表其人格”,④母亲在家中继承了丈夫生前的权威,还有家庭事务的最终决定权。汉代注重“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治”,汉武帝设举孝廉科作为选官的标准之一,通过“孝”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据《汉书》《史记》记载,汉代对母亲十分尊重,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如此。全国和地方对孝悌褒奖次数极多,社会形成尊母的风气。《史记》中记载汉文帝在母亲病重时为母尝药;梁孝王为母亲病情担忧,寝食难安。许智银在《汉代人的母亲情结》中说:“汉代人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统治者或神化母亲,或尊母亲以封号,或厚葬母亲,民间则为母亲尽孝服丧。汉代人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往往杀死侮辱母亲的人,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尽心奉养母亲。统治者所颁行的法令法规促进了母亲情节的深化,社会舆论对母亲情节的强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⑤由此可见,汉代母亲在家中有一定的地位,她们的意愿一般都能得到尊重。然而,儿子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只是局限在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秩序仍然存在,如果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独立,就不能与男子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可见,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且是短暂的。

(二)妻子的地位

《释名?释亲属》:“妻,齐也。”《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白虎通?嫁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释名》《说文解字》《白虎通》都用“齐”训释“妻”。说明汉代夫妻关系较平等,妻子在家中有较大的权利。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男子承担家庭经济的主要任务,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当好丈夫的贤内助,无形中提高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周易》作为最早阐释男女地位的著作,它提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将男女阐述为乾坤,它把人的性别与天地阴阳联系在一起,足见对男女关系的重视。汉武帝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阐述了男女关系,他认为“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阴阳亦可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他将男女关系与阴阳联系起来,承认了“阴助”的作用,要阴辅助于阳,妻辅助于夫。“男外女内”“男主女辅”的阴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女性的辅助地位。“妾谓夫之嫡妻曰女君,夫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君也。”“君”在汉代成为对人的尊称,用“女君”称嫡妻,也可以看出汉代对妻子的尊重。《汉书》记载张敞为妻子画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后汉书》中梁鸿和孟光相敬如宾等等。从中可见汉代夫妻之间不是尊卑的主从关系,在家庭中妻子的地位与丈夫较为平等。

“三从”严格规定了女性“既嫁从夫”,依附于男子,没有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三纲”强调“夫为妻纲”,妻子要对丈夫的话绝对服从。《释名》中出现的对女性配偶的称谓词语有“女君”“妃”“后”“夫人”“内子”“命妇”“妻”“嫔”“妾”“?╂贰薄半簟薄捌ァ薄榜睢薄暗铡薄笆?”“寡”16个。对不同阶层的男子的配偶的称谓词语也不一样。“天子之妃曰后”“诸侯之妃曰夫人”“卿之妃曰内子”“大夫之妃曰命妇”。《释名?释亲属》:“大夫之妃曰命妇。妇,服也,服家事也。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大夫的妻子称为“命妇”,从字面义看,受命于人的已婚女子,刘熙从声训的角度,将“妇”与“服”联系在一起,阐释了妇人以“服从”为天命的特点,规定大夫受命朝廷,君为臣纲,妻子受命于家庭,夫为妻纲,一家之主又为丈夫,强调妻子对丈夫的服从自然且合理。

(三)女儿的地位

《释名》收录的亲属称谓词语仅有“女”一例,而且放在《释长幼》篇目中。《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青徐州曰?印?樱?忤也,始生时,人意不喜,忤忤然也。”

史书中有不少记载,汉代女儿在家庭中常常被寄予厚望。汉代的吕后、邓太后少时深受父亲器重,“事无大小,辄与详议”。汉武帝时平民女子卫子夫封为皇后,有歌谣传唱“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女子被寄予厚望入宫为后,为家族争取荣耀,这是汉代女性得到社会认可的表现。不仅如此,普通人家的女儿在家中多是得到家人的关心、疼爱。《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陈平的妻子虽然多次出嫁,在家仍然得到父辈疼爱,父辈为她的婚事亲自到陈平家查看,说明了身为人女的女性在家庭中仍然受到一定的重视。《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其间描绘出女子出嫁时父母对其不舍,女子对父母十分依恋的情景。

《释名?释亲属》:“嫂,叟也。叟,老者称也。叟,缩也,人及物老,皆缩小于旧也。”《释名》中还能看出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妇女作为“嫂”,面对丈夫的弟弟时,才能找回自己女性的尊严。《说文?女部》:“嫂,兄妻也。”从“嫂”字形来看,“嫂”字另一半是“叟”,源自对老人的称呼“叟”,“女”是其意符,代指女性。用“叟”训释“嫂”是对嫂的尊重,其旨在将“嫂”提升到与父母一个辈分,提高“嫂”的地位。现仍有“长嫂如母”的说法,这与“嫂”字的内涵是分不开的。刘熙将“嫂”与“叟”联系起来,尊称“嫂”为长者,也有这层意思。汉代有些女性在同一家庭的女性中地位不平等,地位低下或年幼的女性要服从地位高于自己或年长的女性,先嫁到夫家的兄妻的地位要比弟妻稍微高一些,“少妇谓长妇曰姒,言其先来,己所当法似也。”“长妇谓少妇曰娣。娣,弟也,已后来也。”由此可见,汉代不仅男女之间地位不平等,而且同为女性,地位也不平等。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第46页。

③《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0日。

④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7页。

⑤许智银《汉代人的母亲情结》,《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汉]郑玄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清]陈立撰.吴则虞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9]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殷寄明“姑舅、.姑嫜、公婆”浅释[J].中国语文,1996,

(1).

[11]许智银.论汉代人的母亲情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

[12]胡士云.亲属称谓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

[13]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张昕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

273165

第四篇:俄语亲属称谓大全

一、Кровноеродствопопрямойлинии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

· Отец (папа, папенька, папаня, папка, батя, батяня, папуха; папаша) — 父亲、爸爸

· Мать (мама, матушка, маменька, маманя, мамка, мать, мамочка, матуха; мамаша) — 母亲、妈妈

· Сын (сынок) — 儿子

· Дочь (дочка, дочерь, дщерь) — 女儿

· Родители — 父母、双亲

· Дети — 孩子 o Внебрачныедети — 私生子(байстрюки非婚生子, ублюдки / бастарды杂种, безбатешныедет§ Бастарды — 杂种(体面人物如王室、贵族等的非婚生孩子,这是欧洲中世纪的称呼,现在叫ублюдки) § Сколотныедети — 野种((直译叫“碎子”,沿海地区14至20世纪对婚前所生孩子的称呼) o Морганатическ贵族成员与庶民通婚所生)的孩子

· Дед (дедушка, дедуля, деда) — 爷爷/祖父、外公/外祖父/姥爷(指父亲的父亲或母亲的父亲,奶奶、外婆的丈

· Бабушка (бабуля, баба) — 奶奶/祖母、外婆/外祖母/姥姥(指父亲的母亲或母亲的母亲,爷爷、外公的妻子)

· Внук (внучок) — 孙子、外孙(指儿子或女儿、侄子或侄女的儿子)

· Внучка (внученька) — 孙女、外孙女(指儿子或女儿、侄子或侄女的女儿)

· Прадед (прадедушка) — 曾祖父/太爷爷、外曾祖父/太姥爷

· Прабабка (прабабушка) — 曾祖母/太奶奶、外曾祖母/太姥姥

· Правнук — 曾孙、外曾孙

· Правнучка — 曾孙女、外曾孙女

· Предок — 祖辈、祖先

· Пращур — 远祖、始祖

· Пращурка — 远祖母、始祖母

· Прародитель (родоначальник, праотец) — 祖宗、鼻祖

· Прародительница (родоначальница, праматерь) — 祖宗、鼻祖的女性

· Первочеловек — 原始人、人类祖先

· Пробанд (пропозит) — 渊源人、基人

· Потомок — 后辈、后代、后裔

· (Пра) дед, (пра) бабка, (пра) внук, (пра) внучка — 〔前缀〕构成名词表示“曾”之意,如:правнучата曾(外)孙们

二、Кровноеродствопобоковойлинии有血缘关系的旁系亲属

Брат — 兄弟 Старшийбрат — 哥哥 Младшийбрат — 弟弟

Привенчанный брат — (父母婚前所生的)哥哥 Сестра — 姐妹 Старшая сестра — 姐姐 Младшая сестра — 妹妹

Привенчанная сестра — (父母婚前所生的)姐姐

Близнецы — 孪生兄弟或姊妹,如果是龙凤胎或不同性别的多胞胎,俄语称为 двойняшки。 Сибсы (сиблинги) — 同胞兄弟姊妹(除了孪生兄弟姊妹之外的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的统称) Единокровных (однородных) — 同父异母的孩子 Единоутробных (одноутробных) — 同母异父的孩子 Сводные —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孩子或兄弟姊妹 Двоюродный брат (кузен) — 堂兄弟;表兄弟 Стрыйчич (стрый) — 堂兄弟 Уйчич (вуйчич, вуй) — 表兄弟

Двоюродная сестра (кузина) — 堂姊妹;表姊妹 Стрыечка — 堂姐妹

Троюродный брат — 从堂兄弟;从表兄弟 Троюродная сестра — 从堂姊妹;从表姊妹

Четвероюродные — 远房兄弟姊妹

说明:亲兄弟姊妹同一父母;堂表兄弟姊妹同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从堂、表兄弟姊妹同一曾、外祖父祖母;远Братья и сѐстры родителя и их супруги 父母的兄弟姊妹和他们的配偶 Дядя (дядька) — 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 Старый (стрий, строй, стрыйца) — 伯父、叔叔 Уй (вуй) — 舅舅. Тѐтя (тѐтка, тѐтька) — 姑妈、伯母、婶婶、姨妈、舅妈 Стрыя (стрия, стрыня, стрыйна) — 姑妈 Вуйна — 姨妈

Дети брата или сестры 兄弟姊妹们的孩子们 Племянник (племяш, нетий) — 侄子、外甥 Братыч (братанич, сыновец) — 侄子 Братанич — 大侄子(亲哥哥的儿子) брательник — 小侄子(亲弟弟的儿子)

Сестрич (сестренич, сестричищ, сестринец) — 外甥(姊妹的儿子或姊妹的侄子) Племянница (племяшка, нестера) — 侄女、外甥女

Братанина (братанна, братана, сыновица) — 侄女(兄弟的女儿或兄弟的侄女) Сестрина (сестрична) — 外甥女(姊妹的女儿或姊妹的侄女)

Двоюродные братья и сѐстры родителя 父母的堂、表兄弟姊妹们

Двоюродный дядя (стрый малый) — 堂叔、表叔、堂舅、表舅、堂姑夫、表姑父 Двоюродная тѐтя — 堂姑、表姑、堂姨、表姨、堂舅妈、表舅妈、堂婶、表婶 Дети двоюродного брата или сестры 堂、表兄弟姊妹的孩子们 Двоюродный племянник — 堂侄、表侄、堂外甥、表外甥 Дщерич — 表侄

Двоюродная племянница — 堂侄女、表侄女、堂外甥女、表外甥女 Дщерша — 表侄女

Родные братья и сѐстры бабки и деда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亲兄弟姊妹们 Двоюродный дед (великий дядя) — 伯祖父、叔祖父、外叔祖父、外伯祖父 Старый великий — 伯祖父、外祖父 Старый малый — 叔祖父、外叔祖父

Двоюродная бабка (великая тѐтя) — 伯祖母、叔祖母、外叔祖母、外伯祖母 Внучатый племянник — 侄孙、外侄孙

Внучатая племянница — 侄孙女、外侄孙女

Двоюродные братья и сѐстры бабки и деда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堂、表兄弟姊妹们 Троюродный дед — 堂伯祖父、堂叔祖父、表外叔祖父、表外伯祖父 Троюродная бабка — 堂伯祖母、堂叔祖母、表外叔祖母、表外伯祖母 Внучатый двоюродный племянник — 堂侄曾孙

Внучатая двоюродная племянница — 堂侄曾孙女

说明:辈数更多的亲属表达方式可以使用前缀 «пра-». 例如:堂曾祖父(叔伯曾祖父)- «двоюродный прадед伯侄女)- правнучатая двоюродная племянница»

三、Свойство 姻亲 (Родство через брак ) 联姻亲属

Супруги — 配偶/夫妻 Муж (супруг) — 丈夫

Жена (супруга) — 妻子

说明:配偶不属于亲属范畴,因为从来源来说,配偶没有血统关系。

Родители супругов 配偶的父母 Свѐкор — 公公 Свекровь — 婆婆 Тесть — 岳父(丈人) Тѐща — 岳母(丈母娘) Сват — 亲家公

Сватья — 亲家母

Братья и сѐстры супругов 配偶的兄弟姊妹

Деверь — 夫兄、夫弟/大伯子、小叔子 (东欧方言里面叫 швагер) Золовка — 大姑子、小姑子

Шурин — 内兄、内弟/大舅子、小舅子(东欧方言里面叫 швагер) Шурич — 内兄、内弟/大舅子、小舅子之子 Свояченица — 妻姊、妻妹/大姨子、小姨子 Супруг(а) близкого родственника 近亲的配偶 Зять — 女婿、姐夫、妹夫、侄女婿

Примак (приймак, вдомник, влазень, призяченный, вабий) — 女婿 Сноха (сыноха) — 儿媳. Невестка — 儿媳妇;嫂子;弟媳;妯娌

Ятровка (ятровь, братова) — 嫂子、弟媳;夫兄夫弟(деверям)的妻子;内兄内弟(шурин)的妻子 Сношенница (золовка) — 大姑子、小姑子

Свояк — 内兄、内弟、连襟、一担挑 (妻子的兄弟、妻子姐妹们的丈夫) Уй — 舅舅

Уйка (вуйка) — 舅妈

Братаниха — 弟妹;弟媳;堂弟媳

四、Неродственныеотношения非亲属关系

Добрака婚前 Зазноба — 梦中情人 Хахаль — 情夫、姘夫 Жених — 未婚夫、新郎官 Невеста — 未婚妻、新娘 Суженый — 准丈夫、未婚夫 Суженая — 准夫人、未婚妻

Свадьба и брак婚礼及婚姻

Посажѐныеродители — (代替父母主婚的)男女主婚人 Посажѐнаямать — (代替母亲主婚的)女主婚人 Посажѐныйотец — (代替父亲主婚的)男主婚人

Внебрака婚外

Сожитель (вульг. сопостельник) — 同居者、姘居者(男性) Сожительница — 同居者、姘居者(女性) Любовник — 情夫

Любовница — 情妇

Отношения при втором (и последующих) браке 二婚及多婚后的关系 Единокровный брат, единокровная сестра — 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 Единоутробный брат, Единоутробная сестра — 同母异父的兄弟姊妹 Сводный брат, сводная сестра — 异父(母)兄弟或姊妹 Отчим — 继父 Мачеха — 继母 Пасынок — 继子

Падчерица — 继女

Отношения при усыновлении/удочерении или потере родителей 收养子女及丧父丧母后 Приѐмыш — 收养的子女

Приѐмная дочь (названая дочь, удочерѐнная) — 养女 Приѐмный сын (названый сын, усыновлѐнный) — 养子 Приѐмная мать (названая мать) — 义母、干妈 Приѐмный отец (названый отец) — 义夫、干爸 Опекун — 监护人 Соопекун — 共同监护人 Подопечный — 被监护人 Попечитель — 保护人、受托人 духов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宗教关系 Крѐстный отец (крѐстный) — 教父

Кум — 干亲家(小孩的父母及教母对小孩教父的称呼),也可以说восприемник. Крѐстная мать (крѐстная) — 教母

Кума — 干亲家母(小孩的父母及教母对小孩教母的称呼),也可以说восприемница. Крѐстный сын (крестник) — 教子 Крѐстная дочь (крестница) — 教女 Крѐстный дед — 教父教母之父 Крѐстная бабка — 教父教母之母 Крѐстный брат — 教父教母之子、师兄弟 Крѐстная сестра — 教父教母之女、师姐妹

Крестовые братья (братья по кресту, братья названые, побратимы) — 换帖弟兄、把兄弟 Крестовые сѐстры (сѐстры по кресту, сѐстры названые, побратимки, сестѐрны) — 换帖姐妹 Отец — 神甫、牧师

Батюшка — 神甫(对教士的尊称) Отец — 天主教神父

Духовный отец (духовник) — 神父、接受忏悔的牧师. Мать — 女修道士、修女、嬷嬷

Матушка — 东正教神甫之妻、女修道院院长 Брат — 师兄弟、信徒 Сестра — 师姐、师妹、修女 Владыка — 主教

Б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связи

Донор — 输血者、供血者、献器官者 Реципиент — 受血者、器官接受者 Симера — 移植成活的器官

Молочная мать (мамка, кормилица) — 奶妈、乳母、女供养人 Молочный брат — 同乳兄弟 Молочная сестра — 同乳姐妹 Суррогатная мать — 代孕母亲

五、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й статус 个人身份 Холостяк — 单身汉

Бобыль — 孤家寡人、老光棍 Дева, девица — 处女、未婚少女. Старая дева, бобылиха — 老姑娘、老处女 Разведѐнный — 离异男 Разведѐнная — 离异女 Вдовец — 鳏夫

Соломенный вдовец — 活鳏夫 Вдова — 寡妇

Соломенная вдова — 活寡妇 Солдатка — 士兵的妻子 Мать-одиночка — 单身女人 Отец-одиночка — 单身男人 Сирота — 孤儿

Круглый сирота — 父母双亡的孤儿 Подкидыш — 弃婴、弃儿 Найдѐныш — 捡来的孩子、弃儿 Подменыш — 被调包的孩子

六、Прочее 其他称谓

Дядька, мама (мамка), няня (нянька) — 男、女保姆、护工、阿姨 Кунак — 亲友 (高加索山民用语) Мать-героиня — (生了10个以上孩子的)英雄母亲 Названый брат, названая сестра — 义兄、义弟、义姐、义妹. Отец-основатель — 宗族奠基者、元勋 Сородич — 同族者、同宗者 Земляк (зѐма) — 同乡、老乡

第五篇:中国亲属称谓详解及图例

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外甥和侄子的区别你知道吗?父亲亲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吗?中国人的亲戚关系还真不是一般的复杂,以上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不然,微博上这张“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也不会如此火爆,被网友争相转发近2万次,评论几千条。有人说这张图来得太及时了,过年必备啊。

这张图可以让你叫对亲戚

中国人的亲戚关系称谓,不是一般的复杂,在当前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现实社会里,除直系亲属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再就没有其他亲属了,称谓很是简单。可是在过去多子女的时代,称谓就复杂多了。“【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快失传的东西,收藏一下吧,省得叫错了!”近来,不少热门微博都发布了这张图,转发率都很高。这张图非常直观和清楚,一下就能看明白。下面还配有表格,分称呼对象,称呼,对此自称,对他人称其家族中人,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人等详细说明,另外还有一些补充说明。

这张图让不少网友产生了共鸣,也可以说解救了不少网友,你看,“木木川oO”就发自肺腑地大叫:“天哪!我太需要啦!家里亲戚乱喊乱叫好丢脸!”网友“小進-王”说:“这个必须转,我一直就搞不清楚亲戚关系,唉,从小就那样,见了,不知道如何称呼,赶紧走人。”“翾Kevin”也表示:“总是叫错,除了经常叫的。”“蒋玥Claire”说:“家里人太多了,是应该转个学习一下!”网友“赵庆伟”也深有同感:“小时候傻不拉几的都分不清楚亲戚怎么叫。”署名为“爱就_个字”的网友很直接地表示:“最搞不懂这些东西了!”“蕾蕾-lillian”有些羞涩地说:“确实不会。呵呵,每次都问一下再叫。”网友“笼中兰”则表明了客观原因:“一直没在大家族边上长大的我一直分不清。小时候老困扰了!”

这张图,可以传给下一代

因为省去了很多叙述的语言,又非常实用,很多网友表示可以用来教育下一代,甚至可以直接传给下一代。“五指山夫”网友就热烈拥护:“这个不错,现在亲戚越来越少,有时要跟孩子讲明白这些关系还真是不容易。”署名为“cherish小凱”则认为:“这个我们还能叫的出来,孩子那辈很多称呼都用不到了。”网友“华泰博爱”说:“还真讲究,今后只有独生子女了,恐怕亲戚关系没有这么复杂了吧!”“小硕子在济南的生活很苦逼”也有着同样的感慨:“这计划生育搞的,这些称呼很快就会完全木有用了!”“善良的更生”说得直白:“以后哪还会叫错啊,都没什么亲戚了。”“C套餐”更进一步说道:“计划生育将会使这些家庭称呼和关系渐渐遗失。以后的家庭将不再有叔叔,舅舅这些称呼;更不会有妯娌,连襟这些关系。”“MMM水”则提出了不满:“完全不够看啊,谁来告诉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各自的爹妈都该称呼啥啊!管奶奶妈妈叫太姥的总在想遇到了姥姥的妈妈肿么办!”网友“卡布奇诺娜”也提出了一样的看法:“还少几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父母,我还弄不明白怎么叫。其他的都挺明白的。就差这个了„„”“双子kathy”童鞋说:“真是七大姑八大姨,让老外晕去吧!”

这张图,回老家过年必备

网友“兔歪歪2000”说:“收起来回忆,估计以后的小朋友都不知道了!只能留在记忆里了!”还有不少网友开始进行了研讨。“汪汪嚎HOWIE鯄橼”说:“很多人以为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叫‘表X’,其实姑妈的孩子应该叫‘姑表兄/弟/姐/妹’。”“徐lily”也弄明白了一点:“最早媳就是子之妇,后来北方人才管妻子也叫媳妇。”“影视制片人张谦”点评说:“父亲兄弟的孩子为‘堂„„’,除此外,父亲姐妹、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皆为‘表„„’,看出父系社会的痕迹。”ta的这番话,让不少网友恍然大悟:“赶来”网友留言:“还说打印下来给偶家小盆友科普呢,原来自己也没整明白。”“悠然纸鹤”也表示:“太复杂了!以为父系都是堂呢,敢情还分男女哪!”“毒药_C”童鞋直接提出建议——写进小学教材!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三、师友方面的称谓

对教过自己学业的人称老师先生尊师,自称学生门生。 对教过自己技艺的人称师傅师父,自称徒弟徒儿门徒。 对他们的妻子称师母,自称学生门生。 对自己的学生称学生同学贤契。 对同在一起学习的人称同学同窗学友。 对同在一起学艺的人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 对自己的朋友称仁兄良友挚友。

四、其他方面的称谓

对出家的僧人称师父或法师,对他们的负责人称和尚、大和尚、老和尚(即退居大和尚)。

对出家的道士称法师真人。

对出家的女僧人称师父、法师或比丘尼师父(跟其他人谈及时,或者称二僧)。 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善信或者居士。

上一篇:外经贸局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我记得你的爱情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