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关系称谓表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亲属关系称谓表范文

书信称谓表

给长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祖父之祖父 高祖父 玄孙(女) 令高祖 家高祖

祖父之祖母 高祖母 玄孙(女) 令高祖母 家高祖母

高祖之兄、嫂 高伯祖(母) 玄侄孙(女) 令高伯祖(母) 高伯祖(母)

高祖之弟、弟妇 高叔祖(母) 玄侄孙(女) 令高叔祖(母) 高叔祖(母)

祖父之父 曾祖父 曾孙(女) 令曾祖 家曾祖

祖父之母 曾祖母 曾孙(女) 令曾祖母 家曾祖母

曾祖之兄、嫂 曾伯祖(母) 曾侄孙(女) 曾伯祖(母) 曾伯祖(母)

曾祖之弟、弟妇 曾叔祖(母) 曾侄孙(女) 曾叔祖(母) 曾叔祖(母)

曾祖之姐、妹 曾祖姑 曾侄孙(女) 令曾祖姑 家曾祖姑

曾祖姑之夫 曾祖姑丈 内曾侄孙(女) 令曾祖姑丈 家曾祖姑丈

祖母之父、母 外曾祖(母) 外曾孙(女) 外曾祖(母) 外曾祖(母)

母之祖父、母 外曾祖(母) 外曾孙(女) 令外曾祖(母) 外曾祖(母)

祖父 祖父 孙(女) 令祖 家祖

祖母 祖母 孙(女) 令祖母 家祖母

祖父之兄嫂 伯祖(母) 侄孙(女) 令伯祖(母) 家伯祖(母)

祖父之弟、弟妇 叔祖(母) 侄孙(女) 令叔祖(母) 家叔祖(母)

祖父之姐妹 祖姑 (姑婆) 侄孙(女) 令祖姑 家祖姑

祖姑之夫 姑公 内侄孙(女) 令姑公 家姑公

母之父、母 外祖(母) 外孙(女) 令外祖(母) 家外祖(母)

母之叔伯 外叔伯祖 外侄孙(女) 令外叔伯祖 家外叔伯祖

妻之祖父、母 岳祖(母) 孙婿 令岳祖(母) 家岳祖(母)

妻之叔、伯祖 岳叔伯祖 侄孙婿 令岳叔伯祖 家岳叔伯祖

岳母之父母 上外祖(母) 兰婿

夫之祖父、母 祖翁姑 孙媳 令祖翁、姑

家祖翁姑父 父(严父) 儿(女儿) 令尊 家父(家严)

给长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母 母(慈母) 儿(女儿) 令堂 家母(家慈)

父之兄、嫂 伯父(母) 侄(女) 令伯父(母) 家伯父(母)

父之弟、弟妇 叔父(母) 侄(女) 令叔父(母) 家叔父(母)

父之姐妹 姑母 侄(女) 令姑母 家姑母

姑母之夫 姑丈 内侄(女) 令姑丈 家姑丈

姐妹丈之父 姻翁 姻晚生 令姻翁 敝姑翁

舅公、姑婆之子 表伯、表叔 表侄(女) 令表伯叔 敝表伯叔

父之表姐妹丈 姑丈 内表侄(女) 令姑丈 敝姑丈

伯叔母之兄弟 姻舅台 眷侄(女) 令姻舅台 敝姻舅台

母之兄弟 母舅 甥儿(女) 令母舅 家母舅

母之堂兄弟 母舅 侄甥(女) 令母舅 敝母舅

母之姐妹丈 姨丈母 襟侄(女) 令姨丈 敝姨丈

母之姐妹 姨母 甥儿(女) 令姨母 家姨母

母之表兄弟 表舅 表甥(女) 令表舅 敝表舅

母之表姐妹 表姨 眷侄 令表姨 敝表姨

母之表姐妹丈 表姨丈 表姨侄 令表姨丈 敝表姨丈

妻之父、母 岳父、母 子婿 令岳父(母) 家岳(母)

妻之伯、叔 伯叔岳 侄婿 令伯叔岳 敝伯叔岳

妻之舅父 岳舅 甥婿 令岳舅 敝岳舅

亲家之父 太亲家 姻晚生 令太亲家 敝太亲家

契父 谊父 谊男 令谊父 敝谊父

夫之父、母 君舅(爹) 慈姑(妈) 媳 令翁 令姑 家翁姑

夫之伯、叔 伯叔翁 侄媳 令伯翁 令叔翁 家伯叔翁

给长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夫之姑 姑母 侄媳 令姑母 家姑母

夫之姨母 姨妈 姨侄媳

老师 老师(夫子) 学生(受业) 令师 敝业师

老师之妻 师母(师娘) 学生(门入) 令师母 敝师母

世交长辈 世伯、世叔 世侄 令世伯叔 敝世伯叔

一般老者 仁丈老伯 晚生(晚辈)

给平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丈夫妻子 写名字 写名字 嫂夫人 尊夫人 爱人丈夫 爱人内人

兄 兄 弟(妹) 令兄 家兄

嫂 嫂 夫弟(夫妹) 令嫂 家嫂

弟 弟 兄(姐) 令弟 舍弟

弟之妻 弟妇(媳) 夫兄(妹) 令弟妇(媳) 舍弟妇

姐 姐 弟(妹) 令姐 家姐

妹 妹 兄(姐) 令妹 舍妹

姐之夫 姐夫 内弟(妹) 令姐丈 敝姐丈

妹之夫 妹丈 内兄(姐) 令妹丈 敝妹丈

伯、叔之子 堂兄(弟) 堂弟(兄) 令堂兄(弟) 敝堂兄(弟)

伯、叔之女 堂姐(妹) 堂妹(姐) 令堂姐(妹)

舅姑之子 表兄(弟) 表弟(妹) 表兄(姐) 令表兄(弟) 敝表兄、弟

表兄弟之妻 表嫂媳 表弟媳 表弟(妹) 表兄(姐) 令表嫂 令表弟媳 敝表嫂 敝表弟媳

给平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妻子之兄、弟 内兄、兄、哥哥 内弟 弟弟 妹夫(弟) 姐夫(兄、哥哥) 令内兄 令内弟 敝内兄(弟)

妻之姐、妹 妻姐、姐姐 妻妹、妹妹 妹夫(弟) 姐夫(兄、哥哥)

丈夫之哥 丈夫之弟 兄哥哥 弟哥哥 弟妹 嫂

丈夫之姐 丈夫之妹 姐姐 妹妹 弟媳(妹妹) 嫂

妻子的姐夫 襟兄、兄、哥哥 襟弟(弟)

妻子的妹夫 襟弟、弟 襟兄(兄)

丈夫的姐丈 姐夫、兄 弟媳(妹) 令姐夫、兄 敝姐夫、兄

丈夫的妹夫 妹夫、弟 嫂 令妹夫、弟 敝妹夫、弟

姨母之子 襟

兄 襟弟 襟弟(妹) 襟兄(姐) 令襟兄 令襟弟 敝襟兄 敝襟弟

母舅之子 表兄 表弟 表弟(妹) 表兄(姐) 令表兄 令表弟 敝表兄 敝表弟

母舅之婿 表姐丈 表妹丈 眷弟(妹) 眷兄(姐) 令表姐丈 令表妹丈 敝表姐丈 敝妹丈

契兄弟 兰兄 兰弟 兰弟 兰兄 令兰兄 令兰弟 敝兰兄 敝兰弟

兄弟之亲家 亲家 姻眷弟(妹) 令亲家 敝亲家

世交平辈 世兄 世兄 令世兄 敝世兄

朋友 仁兄 弟 令仁兄 敝仁兄

同学 同学(学长) 学弟 令学友 敝学友

战友 战友 战友 令战友 敝战友

给平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姐妹丈之兄弟 亲兄台 亲弟台 眷弟 眷兄 令亲(弟)兄台 亲兄(弟)台

子之岳父 尊姻兄 愚姻弟 令亲家 敝亲家

子之岳母 亲家太太 姻待生 令亲家太太 敝亲家太太

亲家之兄弟 亲家 姻眷弟

亲家之亲家 大眷望 眷弟

丈夫之表兄弟 表兄 表弟 表弟媳 表兄嫂

丈夫之兄弟妻 兄嫂(几娘、几姐) 弟媳(几娘、几妹) 夫弟媳兄嫂

给晚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儿、女 吾儿(女) 父(母) 令郎、令爱 小儿、小女

兄弟之子、女 侄(女) 伯(叔)父(母) 令侄(女) 舍侄(女)

儿之妻 媳 父、外舅(姑) 令媳 小媳

姐、妹之子女 甥(女) 母舅 令甥(女) 舍甥(女)

舅姑之孙 表侄 愚表伯(母) 愚表叔(母) 令表侄 舍表侄

表姐妹之子、女 表甥(女) 表舅(母) 令表甥(女) 舍表甥(女)

子之亲家 亲台 姻生 令亲台 舍亲台

子之妻舅 舅台 眷生 令舅台 舍舅台

妻之侄(女) 内侄(女) 姑丈(眷生) 令内侄(女) 舍内侄(女)

妻姐妹之子女 襟侄(女) 眷生(姨爹) 令襟侄(女) 舍襟侄(女)

女婿 贤婿 岳父(母) 令子婿 小婿

给晚辈的信

称呼谁称呼自称他人称对他人称

夫之侄儿女侄(女)伯(母)叔(母)令侄(女)小侄(女)

孙、孙女吾孙(女)祖父(母)令孙(女)小孙(女)

兄弟之孙、女侄孙(女)伯祖(母)叔祖(母)令侄孙(女)舍侄孙(女)

姐妹之孙儿女甥孙(女)舅祖令甥孙(女)舍甥孙(女)

女之子、女外孙(女)外祖(母)令外孙(女)小外孙(女)

女之侄(女)外侄孙(女)外伯祖(母)外叔祖(母)令外侄孙(女)小外侄孙(女)

女之婿外孙婿眷拙令外孙婿小外孙婿

孙之亲家亲台姻拙令亲台舍亲台

侄之女婿侄孙婿着拙令侄孙婿舍侄孙婿

妻之侄孙(女)内侄孙(女)姑公(眷拙)令内侄孙(女)舍内侄孙(女)

女婿之子女外孙(女)外祖(母)令外孙(女)小外孙(女)

远亲小辈世台(世讲)眷生眷拙

社会之间

称呼谁称 呼自 称

同志(个人或集体) 同志(个人)同志们(集体)写名字、不用自称

老师、老师的妻子老师、师母学生

父母亲的同事朋友、战友伯伯(伯)、叔叔(叔)姨姨(阿姨)侄、侄女

同事、战友、朋友的父母伯伯(伯)、叔叔(叔)伯母、叔母、婶母(婶)侄、侄女

社会之间

称呼谁称 呼自 称

同事、战友、朋友友、同志(也可称兄、姐)只写名字(如称对方兄姐,则自称弟妹)

同学同学、学友、学兄、学姐同学、学友、学弟、学妹

学生同学(或写名字)老师(师)、师母(或只写名字,不用自称)

儿女的战友、朋友、同学侄、侄女(对不太熟悉的可称“同志”或写名字)伯、伯母、叔、叔母(或只写名字)

同事、战友、朋友的儿女同上同上

初识的男友、女友(未婚女性)先生、女士(小姐)只写名字

上下级之间职务(总经理、董事长、校长、乡长、厂长等)或同志、先生职员、职工(其它职务)或只写名字

第二篇: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主要亲属关系示意图

亲属称谓大全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

“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亲属和称谓

(一)亲属

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血亲、姻亲。

1、配偶

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而发生,因离婚而解除。

2、血亲

血亲,又分为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自然血亲是指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法定血亲是法律承认的血亲,并无自然的血统关系,如养父母、养子女。

旁系血亲:虽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但出于同一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示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在直系血亲,从本身往上或往下数以一世为一亲等,如自己与父母隔一代,是一亲等,与祖父母隔二代,是二亲等,往下数也相同。旁系血亲则从本身往上数到同一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身计算亲等的人,二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

3、姻亲

姻亲就是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血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一般不承认"血亲的配偶的血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广泛了。兄嫂、弟媳的父母,或姐夫、妹婿的父母都不是姻亲。

(二)称谓

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十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像先人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也是很有必要的。

1、称谓的规律

(1)凡家庭中的至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父母亲、岳父岳母、兄弟

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小辈的传统称呼是用一"吾"字,如吾儿、吾孙等。其他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一"尊"字,在晚辈、小辈前加一"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如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姻世皆有者加"姻世"二字,均无者冠一"仁"字。

(3)在至亲长辈和平辈面前自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4)直系长辈及外祖父对小辈自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父即称父,其余可加一"愚"字,如愚叔、愚舅等。

(5)业师自称,无需太谦,亦不宜过于直率自称为师,古人称"友生",现一般直书已名。

2、尊称

所谓尊称,是指带有尊重色彩的称谓。如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一般来说,如果双方年龄相差不远,就可以尊称对方"大哥"、"大姐"、"嫂子"或"弟弟"、"妹妹"、"兄弟"等。对年长者一般尊称为"大爷"、"大娘"、"爷爷"、"奶奶"、"大妈"、"大叔"、"大婶"、"大伯"、"伯母"、"叔叔"、"阿姨"、"老大爷"等。

第三篇:家族关系称谓(推荐)

家族关系称谓

1、你把你爸爸的哥哥叫伯父。你爸爸的弟弟叫叔父。你爸爸的姐姐跟妹妹应该喊姑妈。

2、你把你妈妈的哥哥跟弟弟都应该喊舅舅。你妈妈的姐姐妹妹你应该喊姨。大姨、小姨。

3、堂兄堂妹和表哥表妹区别就是。堂兄堂妹就是你爸爸的兄弟生的,跟你是一个姓。表哥表妹就是你爸爸的姐姐或妹妹生的。你妈妈的兄弟姐妹生的儿女你应该叫表哥表妹。

4、对于他们的子女,你就算是长辈了。直接喊你喜欢喊的名字就OK 。

5、你看你那邻居把你妈妈喊什么?她要把你妈喊姐姐。你就得把她喊阿姨。她要是喊阿姨。你就喊大姐 他老公嘛。就不是喊叔叔就是喊哥哥。

6、你同学的朋友你就喊名字。你们是一个辈分的。同学的爸妈,你要喊叔叔跟阿姨。 奶奶级别的就跟你同学喊。他喊什么你就喊什么。 懂没?

爸爸的姐妹----姑姑,爸爸的哥哥----伯伯,爸爸的弟弟----叔叔,妈妈的姐妹----阿姨,妈妈的兄弟----舅舅

爸爸兄弟的老婆----婶婶,爸爸兄弟的子女----堂兄弟,堂姐妹 爸爸姐妹的老公----姑父,爸爸姐妹的子女----表兄弟,表姐妹 妈妈姐妹的老公----姨父,妈妈姐妹的子女----姨兄弟,姨姐妹 妈妈兄弟的老婆----舅妈,妈妈兄弟的子女----表兄弟,表姐妹 基本上是这个样子啦,至于将来你要是结婚后,你老婆那方面的亲戚的话,你老婆叫他们啥,你就叫他们啥了。

你爸爸的姐姐是你的姑姑;你姑姑的儿子(比你大)是你的表哥;你表哥的老婆是你的表嫂;你表嫂的父母与你们没有血亲关系,算是姻戚族关系,你可以称表嫂的父母姻伯、姻母或亲(念庆音)伯、亲娘。

第四篇:亲属关系称谓及人际关系称呼查询

祖 祖

母 父

│ │

└┬┘

└─┬─┘

┌───┬─┴─┬───────┐

┌─────────┬┴──┐

姑 姑 嬸 叔 伯 伯

舅 舅 姨 姨

丈 媽 嬸 父 母 父

舅 媽 媽 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表

堂 堂

弟 弟

嫂 哥 │自│

姊 姊

妹 妹

兄 姊

兄 姊

│ │妻(夫)

弟 妹

弟 妹

媳 弟

嫂 哥 │己│

姊 夫

妹 夫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媳 兒

女 女

│ │

姪 姪

外 外

婦 子

兒 婿

子 女

│ │

│ │

甥 女

└┬┘

└┬┘

┌┴┐

┌┴┐

│ │

│ │

孫 孫

外 外

子 女

孫 女

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血统 直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 夫之父 公 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血统 旁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

血统母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亲属关系称呼讲解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历史上的皇帝家族称谓

皇帝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 --- 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 --- 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 ---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 --- 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 ---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 ---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 --- 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臵,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臵,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 --- 嫔妃的称号。三周魏文帝时始臵,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臵。

才人 --- 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臵。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 --- 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臵,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臵。

七子 --- 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 --- 西汉嫔妃的称号。

美人 --- 嫔妃的称号。

贵人 --- 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 --- 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 --- 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 --- 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 --- 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 --- 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 --- 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 --- 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家庭关系称呼总汇

1、爷爷:爸爸的爸爸。

2、奶奶:爸爸的妈妈。

3、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

4、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

5、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6、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7、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8、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9、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10、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11、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三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12、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13、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14、舅爷:奶奶的兄弟。

15、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16、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17、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18、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19、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20、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21、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22、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23、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24、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25、叔叔:爸爸的弟弟。

26、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27、姑姑:爸爸的姐妹。

28、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29、舅舅:妈妈的兄弟。

30、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31、姨:妈妈的姐妹。

32、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33、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34、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35、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36、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

37、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

38、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39、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40、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41、侄子:兄弟的儿子。

42、侄女:兄弟的女儿。

43、外甥:姐妹的儿子。

44、外甥女:姐妹的儿子。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45、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

46、大伯娘:丈夫的大嫂。(口语称呼叫大嫂即可)

47、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48、小婶子:丈夫的弟媳。

49、妯娌: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

50、大姑子:丈夫的姐姐。

51、小姑子:丈夫的妹妹。

52、大舅子:妻子的哥哥。

53、大妗子:妻子的嫂子。

54、小舅子:妻子的弟弟。

55、小妗子:妻子的弟媳。

56、大姨子:妻子的姐姐。

57、小姨子:妻子的妹妹。

58、连襟:妻子姐妹的丈夫。(也叫:担儿挑、一般沉。)

59、公公:丈夫的父亲。

60、婆婆:丈夫的母亲。

61、岳父:妻子的父亲。(也叫:丈人、外父。)

62、岳母:妻子的母亲。(也叫:丈母娘、外母。)

亲戚称谓

一、直系血亲

(一)、父系

1.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2. 高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二)母系

1. 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2. 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三)、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四)、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五)、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六)、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七)、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八)、来孙:夫妻间的由第五子代至九子代。

旁系血亲

一、父系

1、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伯伯、大爷。

2、伯母:伯父的妻子。

3、叔:父亲的弟,也称叔父、叔叔。

4、婶:叔叔的妻子。

5、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妈。

6、姑父:姑姑的丈夫,也称姑丈。

二、母系

1、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2、舅母:舅舅的妻子,也称舅妈、妗母、妗

3、姨:母亲的姐妹,也称姨母、阿姨、姨妈、姨娘;有些地区“姨妈”专指母亲的姊姊,“阿姨”、“姨娘”则称母亲的妹妹。

4、姨父:阿姨的丈夫,也称姨丈。

三、晚辈

1、侄儿:兄弟的儿子。

2、侄女:兄弟的女儿。

3、外甥:男性称姊妹的儿子。

4、外甥女:男性称姊妹的女儿。

5、姨甥:女性称姊妹的儿子。

6、姨甥女:女性称姊妹的女儿。

姻亲

1、公公:丈夫的父亲,又称家翁,有时也直称爸爸,有些地区称“老爷”。

2、婆婆:丈夫的母亲,又称家姑、家婆,有时也直称妈妈,广东称“奶奶”。

3、岳父:丈人,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粤语称“外父”。

4、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粤语称“外母”。

5、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又称媳妇、新妇。

6、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7、嫂: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8、弟妹、弟媳、弟妇: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9、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10、妹夫、妹倩: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11、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12、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13、大伯子:对丈夫的哥哥的称呼,又称“大伯”。

14、小叔子:对丈夫的弟弟的称呼,又称“小叔”。

15、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粤语称“姑奶”。

16、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姑”或姑妹。

17、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称“大舅”或内兄。

18、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称“小舅”或内弟。

19、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又称“大姨”或姨姐。

20、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姨”或姨妹。

第五篇:恩施方言的亲属称谓

恩施方言称谓系统的文化内涵

张倩 2010211616

摘要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它也是文化的承载物,方言又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文化。本文以恩施方言为对象,对其称谓系统进行分类与探讨,并从中总结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发现了它对当地文化有很好的反映。 关键词 恩施方言 亲属称谓 文化

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与重庆、湖南相邻,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混居,使恩施方言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形成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而亲属称谓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使用较多的词汇系统,我们就以恩施方言的称谓系统为中心,对其进行描述,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称谓系统包括两类:社交称谓和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包括同姓的本族和异姓的外族,亲属称谓的系统非常庞大,这里从血亲和姻亲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介绍:

一、 血亲称谓系统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血亲里面又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其亲属称谓系统也分为这两类。

(一) 直系亲属称谓系统

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

1、长辈亲属称谓

(1)父亲:爸爸、嗲、伯伯;(2)母亲:妈、伯娘;(3)祖父:爷爷、公公、伢伢、嗲嗲;(4)祖母:奶奶、婆婆、娘娘;(5)外祖父:嘎公;(6):外祖母:嘎嘎;(7)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太太,从这一代往上都统称为太太。

2、晚辈亲属称谓 (1)儿子:儿;(2)女儿:女、姑娘、儿;(3)孙子:孙娃儿;(4)孙女:孙姑娘、孙女;(5)外孙:外孙;(6)外孙女:外孙女;(7)曾孙(女):曾孙(女);(8)曾外孙(女):曾外孙(女);(9)重孙(女):这一代及以下都统称重孙(女)。

(二) 旁系亲属称谓系统

旁系亲属是指非直系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在恩施方言中旁系亲属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

1、父系旁系亲属 甲:(1)哥哥:哥哥;(2)姐姐:姐姐;(3)弟弟:弟娃儿、佬佬;(4)妹妹:妹妹、妹娃儿;(5)堂兄:一般以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哥哥称呼;(6)堂弟:弟娃儿、佬佬;(7)堂姐:一般以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姐姐称呼;(8)堂妹:妹妹、妹娃儿。

乙:(1)伯父:伯伯,通常父母那一代的兄弟姐妹都很多,为了区别,根据排行在前面加上“大”、“二”、“三”等再加上“伯伯”称呼;(2)叔叔:叔叔、幺幺;(3)姑母:孃孃,根据排行在前面加“大”、“二”、“小”等称呼,对于比父亲小的姑母,也有的以小爸爸称呼;(4)堂伯父(父亲的堂兄):伯伯,并根

据排行加以区别;(5)堂叔父(父亲的堂弟):叔叔、幺幺;(6)堂姑母(父亲的堂姊妹):统以孃孃称呼。

丙:(1)堂祖父(祖父的兄弟):以排行+爷爷或嗲嗲称呼;(2)姑祖母(祖父的姐妹):姑婆;(3)舅祖父(祖母的兄弟):舅爷爷;(4)舅祖母(祖母的姐妹):姨婆婆。

丁:(1)侄子(女)(自己兄弟的孩子):侄儿子(姑娘),自己堂兄弟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称呼。

2、母系旁系亲属 甲:(1)表哥:哥哥,或前面加上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2)表姐:姐姐,或前面加上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3)表弟:弟娃儿、佬佬;(4)表妹:妹妹、妹娃儿。

乙:(1)舅父:舅舅,前面加上排行如“大”、“二”、“小”、“幺”;(2)姨妈:比母亲大的,排行+姨,如“大姨”、“二姨”,比母亲小的称呼“幺姨”也可统称为姨娘;(3)表姨妈、表舅父:和自己的亲姨妈、舅父一样的称呼。

丙:(1)堂外祖父(外祖父的兄弟):比外祖父大的,以排行+嘎公称呼,比外祖父小的以幺嘎公称呼;(2)姑外祖母(外祖父的姐妹):姑嘎嘎;(3)姨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姨嘎嘎;(4)姨外祖父(外祖母的兄弟):舅嘎公。

丁:(1)外甥(女)(自己姐妹的孩子):外甥(女);自己表姐妹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称呼。

二、 姻亲称谓系统

姻亲指没有血缘关系,以婚姻关系为中介产生的亲属关系,如夫妻关系。姻亲称谓则是由姻亲产生的亲属关系中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 姻亲中的长辈亲属称谓 甲:(1)婆婆(丈夫的母亲):婆子妈,大多跟随丈夫而称呼妈;(2)公公(丈夫的父亲):公公老儿,大多跟随丈夫而称呼爸爸、嗲或者伯伯;(3)岳母(妻子的母亲):亲娘、丈母娘,大多随妻子称呼妈;(4)岳父:亲爷、丈老儿,大多随妻子称呼;(5)再往上的都是随丈夫或妻子而称呼。

乙:(1)姑父:姑爷;(2)伯母:伯娘,在前面可以加上排行,如“大伯娘”;(3)叔母:婶娘、幺婶娘;(4)舅母:舅娘,在前面可以加上排行,如“二舅娘”、“幺舅娘”;(5)姨父:姨姨。

(二)姻亲中的平辈亲属称谓 (1)丈夫:我们屋里的、男客;(2)妻子:媳妇儿、我们屋里的;(3)姐夫:姐夫、姐夫哥;(4)嫂子:嫂嫂;(5)妹夫:妹夫;(6)弟媳:弟媳妇儿;(7)大小姨子(妻子的姐妹):姨姐姐、姨妹儿;(8)小舅子(妻子的兄弟):舅老倌;(8)对丈夫的兄弟姐妹随丈夫称呼。

(三)姻亲中后辈亲属称谓 (1)媳妇(儿子的妻子):儿媳妇;(2)女婿:女婿;(3)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3)外孙媳妇、外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4)再往下为曾孙、重孙媳妇、女婿。

三、恩施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一种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它产生的社会相融合,从而带有那个社会的各种文化特点。恩施方言的称谓系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当地的文化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一)恩施方言称谓系统很大,尤其是对长辈的称呼分的非常细致,从父辈到祖父辈,其中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婆、舅公等等称谓,直系、旁系、姻亲、血亲都分的很清楚,而对后辈的称呼则相对较少,粗略来看只有儿女、孙子(女)、侄儿子(姑娘)、外孙(女)、外甥(女)等几类。同时,对长辈的称呼特别注重排行,例如在父亲的兄弟这一类里,就要按排行来进行称呼“大伯伯”、“二伯伯”,比父亲小则称呼“叔叔”或“幺幺”(幺,是最小的意思,在恩施方言中很常见),其他如舅父、姨妈都要按排行区分开来,而对晚辈的称呼则没有排行观念。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对于长辈的重视与尊敬,二是对于长幼次序的强调,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文化对于长幼尊卑观念的重视。

(二)在恩施方言称谓系统中,有时一个对象有几个称谓,例如对祖父,就有爷爷、嗲嗲、公公、伢伢几种叫法,而这种差别通常是存在于不同姓氏之间的。恩施地处山区,到现在大部分地方还是维持着一个地方以一个姓氏、一个宗族聚居为主的状态。田姓一般称呼祖父为爷爷,张姓称呼为公公,在以王姓为主的地方,称呼祖父为伢伢,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以地缘为基础,以族姓为依托的一些特征。

(三)在恩施方言中,有的称呼自己的父亲为伯伯,母亲为伯娘,这其实是对伯父与伯母的称呼,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即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好养,为了让孩子好好长大,就要贱养,即不让孩子和自己过于亲密,以伯父伯母的身份把他们养大,这其实是当地一种比较迷信的思想,和很多地方给孩子起名叫狗儿等类似,这种比较传统的迷信思想也通过亲属称谓反映了出来。

(四)有的称呼女儿为儿,称呼最小的姑姑为小爸爸,这都是对男性的一种称谓,这反映了对生男孩的某种期待,或者是把女孩当作男孩养,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传统家庭观念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

(五)恩施方言中对堂亲表亲并不是分的很清楚,例如堂兄表兄都是同样以哥哥称呼,并没有亲疏之分。在姻亲称谓中,除了少数,大多都是随夫妻中的另一方而称呼的,也就是把姻亲关系从称呼上纳入自己的血亲,如称呼妻子的母亲作妈,称呼妻子的父亲做爸爸等,这反映了对亲属关系的一种重视。将整个姻亲、血亲都纳入自己最亲密的范围中,以维系良好的亲戚关系,维系宗族团结,这是当地重亲戚关系民风的一种表现。

亲属称谓,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词汇系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对生活有着深刻的反映。恩施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恩施方言的一个部分,它以其对当地文化的深刻反映,让我们认识到方言与当地文化的密切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了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吸收与包容。

参考文献

胡明扬 1987年《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尉迟从泰 2005年《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姓氏和称谓》 南通大学学报第2期 史金宝 2003年《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复旦学报第2期 石晶莹、李增苹 2012年《试析巫山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 语文学刊第3期 向亮 2012年《湘西民族聚居区母辈亲属称谓词释源》中南大学学报第1期 李莉 2009年《地域文化之镜与灯》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上一篇:亲情无价下一句范文下一篇:期末后进生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