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称谓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交友称谓范文

亲属称谓

浅析亲属称谓中的宗亲称谓

——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胡岭村为例

我的家乡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胡岭村,这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胡岭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少,直到前年才修成一条蜿蜒崎岖的马路通往圩镇。一条潺潺的溪流,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胡岭人,而且胡岭人用它灌溉,洗衣洗菜。饮水思源,我对家乡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胡岭是我魂牵梦萦的土地,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刻在我的心里,融入了我的血液,家乡的每一次变化都会牵动我的思绪。胡岭村长时期与外界隔绝,“邻村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社会变迁极其缓慢,乡土的基本秩序得到维持,民间习俗、社会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靠农业为生,“土地”是乡土人的命根。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农田耕作中,好多村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未踏出过这片土地,“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胡岭村是血缘和地缘合一的村落。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而血缘是维持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姻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空间本来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而胡岭村村民分布上呈现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胡岭村以吴姓和肖姓为主,吴姓的村民聚在一起,肖姓的村民也聚在同一地方。

亲属称谓充分体现了这种血缘和地缘关系。作为一种习俗,亲属称谓是发生在特定空间的语言行为,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亲属称谓有面称和背称之分。所谓面称,是指面对面交谈时直接使用的称呼语;而背称,又叫叙称,是指面对面交谈时的间接称呼。姻亲称谓语的面称与背称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是两套不同的用语,如媳妇对公婆当面称“爸爸、妈妈”,背称时叫“公公、婆婆”。后者是确切表明双方姻亲关系的词语,较为客观,较少礼仪成分;而前者实际上是一种拟血缘称谓,媳妇用之称呼公婆是受礼俗规范而为的。下面笔者以自己的家乡胡岭村为例,浅析亲属称谓中的宗亲称谓。 宗亲称谓又分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血亲称谓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称谓,是对血缘关系亲属成员的称谓;姻亲称谓是通过婚姻关系而建立的称谓,是对配偶及其亲属的称谓。血亲称谓包括对祖先的称谓、对祖父辈的称谓、对父辈的称谓和对同辈的称谓。而血亲称谓又分为夫妻称谓和媳妇和夫族姻亲之间的称谓。

一、血亲称谓

1、 对祖先的称谓。

胡岭村所有的村民都是客家人,众所周知,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保留了浓厚的敬重祖宗的传统,无论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如何,客家人都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宗。不管迁徙到哪,客家人都会背负着祖先的灵位,定居下来后,首件事就是安放祖先的灵位,让祖先时刻陪伴在身边。每逢重大节日,最重要的礼节就是祭祖仪式,敬祖时客家人无比虔诚。烧纸上香后向着祖坟磕头,称“老爷爷”,“老爷爷”便是对祖先的称谓,这个称谓确指爷爷的父亲,概指爷爷的父亲及其以上的祖先群体,有时也包括他们的配偶即“我”的“老奶奶”们,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从属于男性的,他们跟着“老爷爷”们一同受着孝子贤孙的供奉。“祖宗”“老祖”的说法比较含糊,但他们在村民心中占有一个象征性的尊容地位。祖先的事迹也代代相授,每每提到自己的祖先时,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在胡岭村,最恶毒的攻击人的方式便是骂人祖先,诸如“断子绝孙”和“玷污祖宗十八代”之类的话,忍无可忍时,被攻击方可能会六亲不认,甚至大打出手。胡岭人特别看重“光宗耀祖”这个词,绝不容许往祖先脸上抹黑。

2、 对祖父辈的称谓。

胡岭村现在还维持着长老权威,老人在村中受到尊重。“爷爷”“奶奶”称谓所指称的是在家庭亲人中享有最受尊崇地位,并与“我”有着密切接触和亲近感情的一对老人。称呼祖父母时,面称和背称基本相似,不过和普通话一般的称呼不同。村民称爷爷为“公”,称奶奶为“婆”,背称时在“公”、“婆”之前加上一个“我”字,而在书面上的文雅称谓是“祖父”“祖母”。祖父母的名字是我所讳称的,甚至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或记不住奶奶的名字。“我”的父母在别人面前提起“我”的祖父祖母时,习惯说“他公”“他婆”,邻居也持相同的称呼,这样“我”的角度不直接称呼祖父母的名字,是出于对“我”的祖父母的尊重,也是对“我”父母的礼貌。

称呼祖父辈的兄弟时,则加上“大”和“小”字。比如,我爷爷有三兄弟,他是老二,我称呼爷爷的哥哥为“大公”,称呼爷爷的弟弟为“小公”。

3、 对父辈的称谓。

传统观念认为父系宗族的血脉是由男性成员继承的,一个个的父子关系的排列就构成了宗族谱系的框架。父亲对子女负有社会性的教育责任,子女对父亲的称谓也就多了一种敬畏成分。一般情况下,村民称父亲为“爸”,面称则称“我爸”“我爷”“我爷老”。而子女对母亲有更多更深厚的天然亲近感,对母亲的称谓伴随着人一生的内心情节,母亲充当的更多是生理上抚育的责任。对母亲的称谓幼年时用最多,子女长大后,他们认为继承了父亲的血脉和姓氏,加重了父亲在他们感情上的分量,对父亲的称谓偏于理性,而对母亲的称谓偏于感性。因而对母亲的称谓是最自然、最深厚感情的一种称谓。村民们一般称母亲为“妈”,在别人面前说起母亲时,则称呼“我妈”“我娘”。

在胡岭村,值得注意的是偏称现象。所谓偏称,是指父母不按本来的关系称呼,而改用别的称呼。可能是民间传统的原因,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一套称呼法,如称父亲为“表”,称母亲为“妹”。根据这种称谓,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胡岭人的祖先表兄妹结婚是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伸到亲属称谓了。还有由于封建迷信的原因,孩子出生后,根据算命先生的箴言,为了祁福避邪,孩子称自己的父亲为“叔叔”或“姨父”,称自己的母亲为“婶婶”。而且这套称呼以后将不会再做改变,一直延续到父母去世。民间相信“八字相克”,儿子命大,就会“克父”,于是降低父亲的辈分。后来演变成一种被一般人广泛采纳的辟邪风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什么场合,父子都不同坐,父子同坐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表现,小孩不懂规矩,合父亲坐在一起,母亲此时便会严厉呵止。

称父亲的兄长时,没有“伯伯”这种称谓,也称“爸爸”。称呼父亲的弟弟时,背称和面称都为“叔叔”。比如,我父亲共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我称呼大伯为“大爸”,称呼二伯为“小爸”,称呼叔叔则加上他的名字,成“某某叔叔”。对父亲的姐妹,一般称“姑”“姑姑”“姑妈”,或加上排行称“大姑”“小姑”“二姑”“三姑”等。对父亲的堂兄弟姐妹,当面称所用的口头称谓一般和上述称谓一样,在背称时会有区别,通常在姓名背后加上某亲属称谓,比如“某某叔叔”“某某姑姑”等。

4、 对同辈的称谓。

同辈血缘宗亲中最重要的是兄弟关系,一般弟弟对兄长持敬重态度,在称呼上不能直呼其名,称“哥”“哥哥”或“大哥”“二哥”等。背称时一般称“我哥”“我二哥”等。兄长队弟弟当面不用亲属称谓,而直接叫名字,背称时说“我老弟”,如对方知道自己的弟弟是谁,则直接说弟弟的名字。然而小时候,弟弟称呼哥哥有时直呼其名,等到弟弟懂事,哥哥长大成人后,弟弟在面称时称哥哥为“哥哥”。一般而言,弟弟、妹妹对姐姐也比较尊重,不能直呼其名,当面称“姐姐”“大姐”“二姐”等,被称说“我姐”“我二姐”等。对同族的其他家支的兄弟姐妹,当面称谓时一般遵守上述称谓,也可在“哥”“姐”前加上名字,说“某某哥”“某某姐”,背称也一样。

血亲称谓又分为夫妻称谓和媳妇和夫族姻亲之间的称谓。

1、夫妻称谓。

这是夫妻交往时用以启动谈话的一方对另一方的称呼。夫妻称谓分为老派夫妻称谓和新派夫妻称谓。

先看老派亲属称谓。老派亲属称谓主要以五十岁以上的村民为主。这一派人受传统社会夫妻关系的影响较深。胡岭村一直维持着村外婚和“同姓不结婚”的传统。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宰者男女双方的婚姻命运。媒婆作中介人,为青年男女牵绳搭线,只要青年男女的生辰八字相符,男女双方的父母同意,婚事就基本确定了。由于婚前男女互不认识,没有自由恋爱基础,婚礼过后,俩人便要在一起过一辈子,对方既是你最亲密的人,但双方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在父权社会的框架下,男子取媳妇主要是为父系家族服务,实现三方面的功能,即操持家务,满足性要求,以及传宗接代,因而夫妻双方“没有什么好说的,用不着多说的”。夫妻间没有面称,当面交际使用的相互称谓处于缺环状态。提起对方注意时,男方以“嗯”或“哎我说”开头,女方知道他在跟自己说话。一般而言,五十岁以上的男人面称时称对方为“老婆子”,而女人则称对方为“冷汉”或“孩子他爸”。

新派亲属称谓主要以五十岁以下的村民为主,特别是青年一代。这种称谓产生于现代社会宣扬男女平等,提倡以爱心为基础的夫妻关系中。由于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引入,年轻人用姓名称呼配偶,称呼配偶名字时毫不避讳。背称时也较多的使用姓名称谓。尽管如此,传统的夫妻称谓在这一群体中依然存在。比如,三四十岁的男人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称对方为“孩子他妈”而这个岁数的女人则称自己的丈夫为“孩子他爸”。二十几岁的男人称他妻子时,则直呼其名,背称时,则为“我老婆”,这时期的女人指称丈夫时也直呼其名,背称有时称“他”,有时直接称呼其名字。

2、媳妇与父族姻亲之间的称谓。

这包括媳妇对父族姻亲关系的称谓和夫族姻亲对媳妇的称谓。传统观念认为,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她对丈夫的亲属的面称与丈夫相同。当女子嫁入夫家后,于是有了媳妇对夫族姻亲的称谓。背称时,对父之父母:家公,家婆;他公公,他婆。对夫之兄嫂:老爸子,妯娌,大嫂子。对夫之弟、弟媳:小叔子,叔媳儿。对夫之姐妹:小姑子;他姑。在面称上则从夫称,称丈夫的爸妈为“爸妈”,称丈夫的哥嫂为“哥嫂”,称丈夫的姐姐、姐夫为“姐姐、姐夫”。

在宗族文化体系中,媳妇是丈夫的附属品,所以她在家族秩序中的辈分依附于丈夫,在与其他家族成员的社交礼仪上也作为丈夫的配偶敬重长辈,并享受晚辈的敬重,在称谓上也有相应的体现形式。婆婆对媳妇的称谓最常用的是“某某他妈”,面称和背称都可如此。另一种称呼是“媳妇儿”,或直接称呼名字;背称时,向别人说起儿媳时可以说“媳妇儿”“我新妇”,也可直呼其名。

主要参考书目:

(1) 齐涛主编,黄涛著:《中国民俗通志 民间语言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黄涛:《语言民俗和中国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

第二篇:书信称谓表

给长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祖父之祖父 高祖父 玄孙(女) 令高祖 家高祖

祖父之祖母 高祖母 玄孙(女) 令高祖母 家高祖母

高祖之兄、嫂 高伯祖(母) 玄侄孙(女) 令高伯祖(母) 高伯祖(母)

高祖之弟、弟妇 高叔祖(母) 玄侄孙(女) 令高叔祖(母) 高叔祖(母)

祖父之父 曾祖父 曾孙(女) 令曾祖 家曾祖

祖父之母 曾祖母 曾孙(女) 令曾祖母 家曾祖母

曾祖之兄、嫂 曾伯祖(母) 曾侄孙(女) 曾伯祖(母) 曾伯祖(母)

曾祖之弟、弟妇 曾叔祖(母) 曾侄孙(女) 曾叔祖(母) 曾叔祖(母)

曾祖之姐、妹 曾祖姑 曾侄孙(女) 令曾祖姑 家曾祖姑

曾祖姑之夫 曾祖姑丈 内曾侄孙(女) 令曾祖姑丈 家曾祖姑丈

祖母之父、母 外曾祖(母) 外曾孙(女) 外曾祖(母) 外曾祖(母)

母之祖父、母 外曾祖(母) 外曾孙(女) 令外曾祖(母) 外曾祖(母)

祖父 祖父 孙(女) 令祖 家祖

祖母 祖母 孙(女) 令祖母 家祖母

祖父之兄嫂 伯祖(母) 侄孙(女) 令伯祖(母) 家伯祖(母)

祖父之弟、弟妇 叔祖(母) 侄孙(女) 令叔祖(母) 家叔祖(母)

祖父之姐妹 祖姑 (姑婆) 侄孙(女) 令祖姑 家祖姑

祖姑之夫 姑公 内侄孙(女) 令姑公 家姑公

母之父、母 外祖(母) 外孙(女) 令外祖(母) 家外祖(母)

母之叔伯 外叔伯祖 外侄孙(女) 令外叔伯祖 家外叔伯祖

妻之祖父、母 岳祖(母) 孙婿 令岳祖(母) 家岳祖(母)

妻之叔、伯祖 岳叔伯祖 侄孙婿 令岳叔伯祖 家岳叔伯祖

岳母之父母 上外祖(母) 兰婿

夫之祖父、母 祖翁姑 孙媳 令祖翁、姑

家祖翁姑父 父(严父) 儿(女儿) 令尊 家父(家严)

给长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母 母(慈母) 儿(女儿) 令堂 家母(家慈)

父之兄、嫂 伯父(母) 侄(女) 令伯父(母) 家伯父(母)

父之弟、弟妇 叔父(母) 侄(女) 令叔父(母) 家叔父(母)

父之姐妹 姑母 侄(女) 令姑母 家姑母

姑母之夫 姑丈 内侄(女) 令姑丈 家姑丈

姐妹丈之父 姻翁 姻晚生 令姻翁 敝姑翁

舅公、姑婆之子 表伯、表叔 表侄(女) 令表伯叔 敝表伯叔

父之表姐妹丈 姑丈 内表侄(女) 令姑丈 敝姑丈

伯叔母之兄弟 姻舅台 眷侄(女) 令姻舅台 敝姻舅台

母之兄弟 母舅 甥儿(女) 令母舅 家母舅

母之堂兄弟 母舅 侄甥(女) 令母舅 敝母舅

母之姐妹丈 姨丈母 襟侄(女) 令姨丈 敝姨丈

母之姐妹 姨母 甥儿(女) 令姨母 家姨母

母之表兄弟 表舅 表甥(女) 令表舅 敝表舅

母之表姐妹 表姨 眷侄 令表姨 敝表姨

母之表姐妹丈 表姨丈 表姨侄 令表姨丈 敝表姨丈

妻之父、母 岳父、母 子婿 令岳父(母) 家岳(母)

妻之伯、叔 伯叔岳 侄婿 令伯叔岳 敝伯叔岳

妻之舅父 岳舅 甥婿 令岳舅 敝岳舅

亲家之父 太亲家 姻晚生 令太亲家 敝太亲家

契父 谊父 谊男 令谊父 敝谊父

夫之父、母 君舅(爹) 慈姑(妈) 媳 令翁 令姑 家翁姑

夫之伯、叔 伯叔翁 侄媳 令伯翁 令叔翁 家伯叔翁

给长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夫之姑 姑母 侄媳 令姑母 家姑母

夫之姨母 姨妈 姨侄媳

老师 老师(夫子) 学生(受业) 令师 敝业师

老师之妻 师母(师娘) 学生(门入) 令师母 敝师母

世交长辈 世伯、世叔 世侄 令世伯叔 敝世伯叔

一般老者 仁丈老伯 晚生(晚辈)

给平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丈夫妻子 写名字 写名字 嫂夫人 尊夫人 爱人丈夫 爱人内人

兄 兄 弟(妹) 令兄 家兄

嫂 嫂 夫弟(夫妹) 令嫂 家嫂

弟 弟 兄(姐) 令弟 舍弟

弟之妻 弟妇(媳) 夫兄(妹) 令弟妇(媳) 舍弟妇

姐 姐 弟(妹) 令姐 家姐

妹 妹 兄(姐) 令妹 舍妹

姐之夫 姐夫 内弟(妹) 令姐丈 敝姐丈

妹之夫 妹丈 内兄(姐) 令妹丈 敝妹丈

伯、叔之子 堂兄(弟) 堂弟(兄) 令堂兄(弟) 敝堂兄(弟)

伯、叔之女 堂姐(妹) 堂妹(姐) 令堂姐(妹)

舅姑之子 表兄(弟) 表弟(妹) 表兄(姐) 令表兄(弟) 敝表兄、弟

表兄弟之妻 表嫂媳 表弟媳 表弟(妹) 表兄(姐) 令表嫂 令表弟媳 敝表嫂 敝表弟媳

给平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妻子之兄、弟 内兄、兄、哥哥 内弟 弟弟 妹夫(弟) 姐夫(兄、哥哥) 令内兄 令内弟 敝内兄(弟)

妻之姐、妹 妻姐、姐姐 妻妹、妹妹 妹夫(弟) 姐夫(兄、哥哥)

丈夫之哥 丈夫之弟 兄哥哥 弟哥哥 弟妹 嫂

丈夫之姐 丈夫之妹 姐姐 妹妹 弟媳(妹妹) 嫂

妻子的姐夫 襟兄、兄、哥哥 襟弟(弟)

妻子的妹夫 襟弟、弟 襟兄(兄)

丈夫的姐丈 姐夫、兄 弟媳(妹) 令姐夫、兄 敝姐夫、兄

丈夫的妹夫 妹夫、弟 嫂 令妹夫、弟 敝妹夫、弟

姨母之子 襟

兄 襟弟 襟弟(妹) 襟兄(姐) 令襟兄 令襟弟 敝襟兄 敝襟弟

母舅之子 表兄 表弟 表弟(妹) 表兄(姐) 令表兄 令表弟 敝表兄 敝表弟

母舅之婿 表姐丈 表妹丈 眷弟(妹) 眷兄(姐) 令表姐丈 令表妹丈 敝表姐丈 敝妹丈

契兄弟 兰兄 兰弟 兰弟 兰兄 令兰兄 令兰弟 敝兰兄 敝兰弟

兄弟之亲家 亲家 姻眷弟(妹) 令亲家 敝亲家

世交平辈 世兄 世兄 令世兄 敝世兄

朋友 仁兄 弟 令仁兄 敝仁兄

同学 同学(学长) 学弟 令学友 敝学友

战友 战友 战友 令战友 敝战友

给平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姐妹丈之兄弟 亲兄台 亲弟台 眷弟 眷兄 令亲(弟)兄台 亲兄(弟)台

子之岳父 尊姻兄 愚姻弟 令亲家 敝亲家

子之岳母 亲家太太 姻待生 令亲家太太 敝亲家太太

亲家之兄弟 亲家 姻眷弟

亲家之亲家 大眷望 眷弟

丈夫之表兄弟 表兄 表弟 表弟媳 表兄嫂

丈夫之兄弟妻 兄嫂(几娘、几姐) 弟媳(几娘、几妹) 夫弟媳兄嫂

给晚辈的信

称呼谁 称呼 自称 他人称 对他人称

儿、女 吾儿(女) 父(母) 令郎、令爱 小儿、小女

兄弟之子、女 侄(女) 伯(叔)父(母) 令侄(女) 舍侄(女)

儿之妻 媳 父、外舅(姑) 令媳 小媳

姐、妹之子女 甥(女) 母舅 令甥(女) 舍甥(女)

舅姑之孙 表侄 愚表伯(母) 愚表叔(母) 令表侄 舍表侄

表姐妹之子、女 表甥(女) 表舅(母) 令表甥(女) 舍表甥(女)

子之亲家 亲台 姻生 令亲台 舍亲台

子之妻舅 舅台 眷生 令舅台 舍舅台

妻之侄(女) 内侄(女) 姑丈(眷生) 令内侄(女) 舍内侄(女)

妻姐妹之子女 襟侄(女) 眷生(姨爹) 令襟侄(女) 舍襟侄(女)

女婿 贤婿 岳父(母) 令子婿 小婿

给晚辈的信

称呼谁称呼自称他人称对他人称

夫之侄儿女侄(女)伯(母)叔(母)令侄(女)小侄(女)

孙、孙女吾孙(女)祖父(母)令孙(女)小孙(女)

兄弟之孙、女侄孙(女)伯祖(母)叔祖(母)令侄孙(女)舍侄孙(女)

姐妹之孙儿女甥孙(女)舅祖令甥孙(女)舍甥孙(女)

女之子、女外孙(女)外祖(母)令外孙(女)小外孙(女)

女之侄(女)外侄孙(女)外伯祖(母)外叔祖(母)令外侄孙(女)小外侄孙(女)

女之婿外孙婿眷拙令外孙婿小外孙婿

孙之亲家亲台姻拙令亲台舍亲台

侄之女婿侄孙婿着拙令侄孙婿舍侄孙婿

妻之侄孙(女)内侄孙(女)姑公(眷拙)令内侄孙(女)舍内侄孙(女)

女婿之子女外孙(女)外祖(母)令外孙(女)小外孙(女)

远亲小辈世台(世讲)眷生眷拙

社会之间

称呼谁称 呼自 称

同志(个人或集体) 同志(个人)同志们(集体)写名字、不用自称

老师、老师的妻子老师、师母学生

父母亲的同事朋友、战友伯伯(伯)、叔叔(叔)姨姨(阿姨)侄、侄女

同事、战友、朋友的父母伯伯(伯)、叔叔(叔)伯母、叔母、婶母(婶)侄、侄女

社会之间

称呼谁称 呼自 称

同事、战友、朋友友、同志(也可称兄、姐)只写名字(如称对方兄姐,则自称弟妹)

同学同学、学友、学兄、学姐同学、学友、学弟、学妹

学生同学(或写名字)老师(师)、师母(或只写名字,不用自称)

儿女的战友、朋友、同学侄、侄女(对不太熟悉的可称“同志”或写名字)伯、伯母、叔、叔母(或只写名字)

同事、战友、朋友的儿女同上同上

初识的男友、女友(未婚女性)先生、女士(小姐)只写名字

上下级之间职务(总经理、董事长、校长、乡长、厂长等)或同志、先生职员、职工(其它职务)或只写名字

第三篇:家族称谓

祖父 (そふ) お祖父さん (おじいさん) 祖父 / 外祖父

祖母 (そぼ) お祖母さん (おばあさん) 祖母 / 外祖母

両親 (りょうしん) ご両親 父母

父 (ちち) お父さん (おとうさん) 父亲

母 (はは) お母さん (おかあさん) 母亲

息子 (むすこ) 息子さん (むすこさん) 儿子

娘 (むすめ) 娘さん / お嬢さん (おじょうさん) 女儿

兄弟 (きょうだい) ご兄弟 兄弟姐妹

兄 (あに) お兄さん (おにいさん) 哥哥

姉 (あね) お姉さん (おねえさん) 姐姐

弟 (おとうと) 弟さん

弟弟

妹 (いもうと) 妹さん 妹妹

伯父 叔父 (おじ) 伯父さん 叔父さん 伯伯 叔叔

伯母 叔母 (おば) 伯母さん 叔母さん 伯母 婶婶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亲属间的称谓名称繁多,分得很细。估计与孔子的学说有很大的关系。礼教发达。很多中国的亲属称谓名称无法对应翻译成英语或日语。即使是中国人自己,见到亲属对称呼对方什么也要深思熟虑一番才行。否则会称呼错误,导致失礼。如果是中文小说翻译成英文或日文的话,翻译和读者都会感到很困难。下面谈谈日语中的亲属称谓问题。日语的亲属称谓也很笼统,没有中国分的那么详细。比如:哥哥,姐夫,姐姐,嫂子

都统称为兄、兄さん;姉、姉さん。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则通称为しゅうと、しゅうとめ;義理の父、義理の母 伯父,叔父,姑父,姨父,舅父,叔叔 一概称为:おじ 伯母,叔母,姑姑姨娘,舅妈,婶婶 一律称为:おば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一概称为:いとこ

汉语翻译成日语时候,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日语翻成汉语时,应根据上下文章意思,把亲属关系整清楚后翻译比较好。

おじさん:伯父、叔父、舅父、姑丈、姨丈、父母親的男性朋友

おばさん:姑媽、舅母、伯娘、姨媽、嬸嬸、父母親的女性朋友。

いとこ

従兄弟 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おい

甥:和中文不同,並非自己姐妹的兒女而是指兄弟姐妹的兒子,所以有個「男」字。

めい

姪 :亦並非指自己兄弟的兒女,而是指兄弟姐妹的女兒。所以有個「女」字。

日語中沒有「大哥」、「大家姐」、「二家姐」的稱呼的,一般都是在名字後附上兄(NIISAN)、姉(NEESAN)而已。

統一的稱呼相當方便,但要講出對方和自己有何關係時,就頗為麻煩了。

第四篇: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 简介

称谓礼仪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大家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现在的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符合身份称谓

当清楚对方身份时,既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当不清楚对方身份时,可采用以性别相称“某先生”、“某女士”或“XX老师”,亦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 符合年龄称谓

当称呼年长者时,务必要恭敬,不应直呼其名,可敬呼“老张”、“老王”等;当尊称有身份的人时,可将“老”字与其姓相倒置,如“张老”、“王老”;当称呼同辈的人时,可称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但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体现出真诚;当称呼年轻人时,可在其姓前加“小”字相称,如“小张”、“小李”,或直呼其姓名,但要注意谦和、慈爱,表达出对年轻人的喜爱和关心。

作用

讲解称谓礼仪称呼有二个作用:一是表明说话动作或内容的指向对象;二是表明对该对象的态度。要讲究礼貌,就不能忽略第二个作用。

1.在面对面的称呼中有礼节。有些同学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只要对方知道自己是在对他说话就没有必要称呼他了。其实,懂礼貌的人经常会单单为了表示敬重而称呼。比如,上学路上看到老师了就叫一声“老师”,放学回家后看到父亲了就叫声“爸爸”,这在礼仪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哪怕是叫过后什么话也不说,被称呼人也会领会你对他们的敬重。

2.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有礼节。大家都知道,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这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但是我们还要知道,用“老师您”、“叔叔您”、“经理您”比单用“您”也更显敬重。还有,用量词“位”也可表示尊重,如说“这位同学”比说“这个同学”要好。 3.对说话对象的家人称谓中有礼节。比如,对老师的妻子可以称“师母”,对兄长的妻子称“大嫂”,如领导年龄与自己父母差不多,对其夫人就可称为“阿姨”,不要直呼其名或“你老婆”。 4.对说话对象所属的事物的称谓中有礼节。对对方的姓(名)要称“贵姓”或“尊姓大名”,对老师的作品可称“大作”,对方的观点可称“高见”,对老人的年龄要称“高寿”,对对方的公司称“贵公司”,在书面语言中,对年轻女性的名字可称“芳名”,对其年龄也可称“芳龄”。 5.对对方的行为的称谓中有礼节。如:宾客的来临可敬称为“光临”、“惠顾”,对方的批评可敬称为“指教”,对方的解答可敬称为“赐教”,对方的原谅可敬称为“海涵”,对方的允诺可敬称为“赏光”、“赏脸”,对方的修改可敬称为“斧正”,在书面语言中,对方的到达叫“抵”,对方的住宿叫“下榻”。 类别

称谓礼仪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规范

古代称谓礼仪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然频繁地出现。 一般来说,在中国,称谓应按职业、年龄来选择。如到机关联系工作,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也可用“小张”、“小王”之类称谓。在医院称“医生”和“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教授”或“同学”。邻居按辈数称呼,如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老伯”等。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等。 使用称谓的注意

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主”、“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婆”、“小子”等。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效果;

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免给人以“团伙”之嫌。 称谓礼仪的次序

一般情况下,同时与多人打招呼,应遵循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进行人际交往,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称呼时应注意以下细节: 不因粗心大意,用心不专而使用错误的称呼。如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错误判断,产生误会。 不使用过时的称呼。如“老爷”、“大人”等。

不使用不通行的称呼。如“伙计”、“爱人”、“小鬼”等。 不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不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如“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称呼。 不使用绰号作为称呼,不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 传统称谓

古代称谓礼仪中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庚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

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 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 殿下 阁下 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 小姐 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国际交往中的称呼礼仪

外国称谓礼仪普通男女的称呼。一般情况下,对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称为“先生”(Mister);对于女士,已婚的称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称“小姐”(Miss);婚姻状况不明的,也可称为“Miss”。在外事交往中,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也可将其称为“女士”(Madam)。

官方人士的称呼。对高级官员,称为“阁下”,也可称职衔或“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为“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对其他官员,可称职衔或“先生”、“女士”等。 皇家贵族的称呼。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技术人员的称呼。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军人的称呼。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称“阁下”。

服务人员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教会人员的称呼。教会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也可以职称加“先生”,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同志称呼。凡是与中国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其各种人员均可称为“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 相关词条

婚庆礼仪中餐礼仪宗教礼仪文明礼仪公关礼仪个人礼仪

第五篇:称谓礼仪

1、生活中的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下面关于称谓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对于有身份、年纪长者,可以以“先生”相称

B.对于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者,均可以称之为“老师” C.对宗教界人士,可以称姓名加神职 D.已经结婚的那一位称对象

2、下列关于语言礼仪正确的有(ABC )

A.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循“六不问原则”; B. 语言要正规标准;

C. 商务语言的特点:“少说多听”; D.双方初次见面无话可说时,可以“聊天”—谈天气。

3、尊重他人要点:( ABCD )

A.尊重上级 B.尊重同事 C.尊重下级 D.尊重客户 E.尊重所有人

4、讲究礼仪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为( ABC )

A.内强素质 B.外塑形象 C.增进交往 D.使问题最小化 E.便于理解应用 F.有利于交往应酬

5、商务交往中女性佩戴首饰的原则是( ABCD )

A.符合身份,以少为佳; B. 同质同色;C.不佩戴珍贵的首饰; D.不佩戴展示性别魅力的首饰(如胸针、脚链)。 E.体现人价值

6、商务人员职场裙服穿着四大禁忌: ( ABCDE )

A.穿黑色皮裙 B.裙鞋袜不搭配 C.光脚 D.三截腿 E.发型与服装不搭配

7、在美国,(C )岁以上男子享有“先生”的称呼。 A、18 B、16 C、12 D、15 8在现实生活中,对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采取下列ABCD方法称呼

A 同志 B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 C以职务职称相称 D入乡随俗 9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不可称呼为(D )。 A.先生 B.职衔 C.阁下 D.小姐 10在君主制国家,按习惯应该怎样称呼(ACE )。

A.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B.称亲王为“阁下” C.称王子、公主为“殿下” D.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阁下”,但不可称“先生”。 E.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爵位

11以下对涉外礼仪中惯用的称呼方式,描述正确的是( ABCE)。

A.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职称 B.对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可相应称 “博士”,同时可以加上姓氏 C.对医生,可相应称 “医生”同时可以加上姓氏。 D.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 E.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12在涉外交往中,对外国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可称为:(C ) A,陛下 B,殿下 C,阁下

13,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服务员的"接待三声"的是:(C ) A,迎客之声 B,介绍之声 C,留客之声

14与外宾交往时,为了表达彼此的亲近感,可以 A

A. 征得对方同意后,直接称呼其名字(given name)

B. 不必征得对方同意,直接称呼其名字(given name)

C. 直接称呼对方全名(given name + family name) 15商用名片讲究三个三,以下属于这三个三内容的有( ABD )

A.商用名片负责制时要有企业标识、企业全称、部门; B商用名片要提供本人称谓:姓名、行政职务、学术头衔;

C.商用名片的交换三原则是交换索取,双手送上,注视接受。

D.商用名片通常只能提供三种联络方式.联络方式:企业所在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办公电话。邮箱、传真要酌情给,手机等私人联系方式不要印; 16下列关于语言礼仪正确的有(ABCD)

A.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循“六不问原则”; B. 语言要正规标准;C. 商务语言的特点:“少说多听”; D.双方初次见面无话可说时,可以“聊天”—谈天气 17在商务交往中,尤其应注意使用称呼应该(B A就低不就高B就高不就低C适中D以上都不对 18办公室礼仪中打招呼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职员对上司的称呼上,应该注意:( A ) A,称其头衔以示尊重,即使上司表示可以用名字,呢称相称呼,也只能局限于公司内部 B,如果上司表示可以用姓名,昵称相称呼,就可以这样做以显得亲切 C,随便称呼什么都可以

19如果在书写Mary White(玛丽· 怀特)时,下面哪种是合乎礼仪规范的:( C ) A,M.N B,Mary.W C,M.White 20如何恰当地介绍别人是商务人员必备的礼仪技巧,能够正确地掌握先后次序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在介绍中,下面不符合正确礼仪的是:( B ) A,首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 B,首先将女性介绍给男性 C,首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21合理的称呼也能表现礼仪,下列称呼方式不正确的是:( C ) A,应使用合理的称谓 B,当不知道对方性别时,不能乱写,可用职业称呼 C,很熟的朋友在商务场合可称小名或是呢称以示亲切 名字可缩写,姓不可以 22公务式自我介绍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D ) A单位、部门、职务、电话 B单位、部门、地址、姓名 C姓名、部门、职务、电话 D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23商务会面中正式称呼即(、ABD )

A、行政职务 B、技术职称 C、地方性称呼 D、泛尊称

24在一个严肃的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是如下介绍与会者的:“史学博士王伟”。

(对)

25职称性称呼是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对) 26下列称呼不属于尊称的是(B) A、尊君 B、家君 C、君 D、令郎 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衔性称呼(A) A博士后B博士C硕士D学士 28特殊问候一般有(ABC) A节日问候B喜庆问候C不幸问候D打招呼E聊天

29 (多选题)学衔性称呼的类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ABCD )

A.将学衔具体化,说明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 B.在学衔前加上姓氏 C.仅称学衔 D.在学衔前加上姓名

30单选题)下列关于职称性称呼的类别不正确的是 (B )

A.在职称前加上姓氏 B.仅称姓名 C.仅称职称 D.职称前加上姓名 3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衔性称呼的是 ( A )

A.孙研究员 B.法学学士李丽珍 C.博士 D.杨博士 32(多选题)职场称呼中是有禁忌的包括哪些呢?( ABCDEF )

A.过时的称呼 B.不当的行业称呼 C.以绰号为称呼D.错误的称呼 E.庸俗低级的称呼 F.不通行的称呼

33(单选题)下列关于选择正确、恰当的职场称呼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D) A.反映了对对方得尊重程度 B.体现了双方关系发展的程度 C.反映了商务人员自身的修养 D.表明了自身的立场 34(单选题)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务必要记住 ( A)

A.摆正位置 B.以对方为中心 C.入乡随俗 D.以上都不对

1. 在实际工作中,接待人员往往需要在同一时间之内对多名接待对象同时加以称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有主有次?

所谓有主有次,通常指的是在需要同时称呼多名接待对象时,一定要首先分清主次,然后再由主到次,依次而行。在实际操作中,其标准做法有下列4种:

(

1、)由尊而“卑”。它的具体含义是,称呼多名人士时,应当自其地位较高者开始,自高而低,按顺序进行。

(

2、)由疏而亲。它的具体含义是,若被称呼的多名人士与自己存在亲疏之别,为避嫌疑,一般应当首先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生疏者,然后再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亲近者。 (

3、)由近而远。有时不便细分多名被称呼者的“尊卑”、亲疏,那么则不妨以对方距离自己的远近来进行,即先称呼距离自己最近者,然后依次称呼距离自己较远者。

(

4、)统一称呼。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多名称呼者不必一一称呼,或者不便一一称呼时,则可采用统一称呼对方的方式作为变通。例如,以“诸位”、“大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等方式直接称呼对方。

2. 在接待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因为称呼而冒犯对方的禁忌。一般而言有几种错误称呼,都是接待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请问他们是?

(

1、)错误的称呼。在称呼接待对象时,千万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差错。因为不论是何种差错,显然都是十分失礼的。

(

2、)庸俗的称呼。某些市井流行的称呼,因其庸俗低级,格调不高,甚至带有显著的黑社会风格,在接待活动中应当绝对禁止使用。接待人员在正式场合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则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

3、)绰号性称呼。在接待活动中,对关系一般者,切勿擅自称对方的绰号,也不应以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至于一些对对方具有讽刺侮辱性质的绰号,更是严禁使用。接待人员一定要记住,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

4、)地域性称呼。有些称呼,诸如,“爱人”、“对象”、“师傅”、“小鬼”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一旦对其不分对象地滥用,往往难免出错。

(

5、)简化性称呼。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既不正规,又不礼貌。

(

6、)无称呼。在需要称呼接待对象时,一定要有适当的称呼。若是根本不用任何称呼,或者代之以“喂”、“嘿”、“下一个”、“那边的”以及具体代码,都是极不礼貌的。

(

7、)距离不当的称呼。在接待活动中,若是与仅有一面之缘者称兄道弟,或者称其为“同学”、“战友”、“朋友”、“老板”等,都是与对方距离不当的表现,接待人员应当避免使用此种称呼。 3.请列举出几个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 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4.请列举出几个学衔性称呼?

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仅称学衔。 “博士” b)、加姓氏。 刘博士 c)、加姓名。 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5. 国家公务员使用敬语时应注意的四点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要学会区分场合;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敬语;三是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四是要心有所诚,才能口有所言。 6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和女子怎样称呼?

答: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可根据情况称夫人、女士、小姐。 7与人初次见面或谈业务时,要怎样注意称呼?? 姓+职务,要一字一字说的特别清楚 8称呼礼仪的基本原则

要合乎常规;入乡随俗;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就高不就低

上一篇:经验介绍范文下一篇:军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