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2024-05-03

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通用8篇)

篇1: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管忠发

案例:新副总的三项变革调整

前段时间,一位创业办厂的同学为笔者讲述了他企业的一个案例。这是一家小型的塑料制品厂主要业务模式是OEM,即为其他企业代工。该企业常年员工规模在20-30人之间,同学作为老板主要负责原材料采购和市场业务,而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技术则外聘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担当副总进行管理。这位副总曾在其他大型塑料制品企业任职,对工厂管理和生产技术都比较精通,因此自他加盟公司后,就沿用了他在以前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创业之初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在这位副总的领导下,生产逐步走上正轨。没想到在后来某年的春节前后,工厂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在职员工纷纷以回家过春节为由辞职;其次是员工普遍没有激情,上班迟到、旷工和产能下滑、品质不良等现象日益增加。春节结束后,同学满以为工厂会有好转,但却发现员工流失得越来越厉害,几个主操手等关键人员也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副总感到无计可施,最后也辞职走人了。

在这关键的时刻,同学重新招聘了一名副总经理。这位副总入职后并没有做很大的调整,只是做了以下三项决定:

第一,改变员工的作业时间。该工厂以前的工作模式是完全按大中型工厂的作业模式设计的:即每天白天工作8小时(上午、下午各4小时),晚饭后再加班2—3小时。新来的副总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员工的离职与工作时间有关,于是对此做了调整:早上提前一小时上班,午休压缩半小时,从而实现了在员工日工作时长基本不变的同时,保障员工可以在晚上六点半之前下班的目标。这一招效果很好,员工流失得到控制,新员工招聘也渐有起色。

第二,员工在保障生产任务能完成的前提下,具体的下班时间更加弹性化,且可以自主调休。

第三,在薪资模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对优秀员工的激励,每月奖励先进员工100—200元。

在这些改变的影响下,该工厂渐渐走出危机,员工思想情绪和工作状态迅速好转,工厂重新同到了以前井然有序的状态。

案例看起来很简单,新来的副总经理制定的对策也不是什么重大的政策调整,但是认真琢磨,却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和启示。

从管理的本质看经理人的使命

关于现代管理,理论界有很多定义。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概括,都不能忽略管理的本质一一即通过整合组织的资源、规范组织个体成员的行为以及动态的监督控制和持续的调整,使组织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状态,从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一项管理活动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管理者制定计划和达成计划的措施,并将资源输入以获得预期输出的过程。

经理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主体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所谓经理人,就是那些受组织授权为组织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以专门的管理技能为职业,并通过提供这种管理技能获得报酬的人。从管理的本质及经理人的角色定义来看,经理人在组织中大致包括如下三项使命:

一是组织目标分解和达成。经理人在组织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目标的达成。将管理职责放在首位,将完成目标视为本分,竭尽全力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经理人的基本心态,因为组织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着经理人在组织中的生存状态。在一个系统里,经理人可以根据组织的分工将组织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到组织的个体成员,以达到分工明确,提升组织效率的效果。在做好分工的同时,经理人还必须做好有效的监督,督促组织成员按计划完成分解下去的工作。

二是组织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管理是一个将资源输入转化为成果输出的过程。经理人是组织资源的配置者,有责任建立一套有利于目标达成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通常包括组织运转的程序流程、奖惩措施等。这项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目标达成使命的引申和拓展。经理人首先要承担目标达成的责任,同时要寻求方法努力去完成。这里所说的方法即管理措施和手段。一个组织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离不开和组织相匹配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没有这些作为保障,完成组织任务将无从谈起。

三是组织服务。经理人要及时了解组织的需要和诉求,并做好沟通协调和指导帮助。经理人对组织的服务程度通常可以影响组织的氛围和效率,组织的需要和诉求得到的回应越及时,其组织氛围就会越协调,工作效率也会越高。

上文的案例中,生产副总作为该企业负责生产和技术的经理人,其使命和职责应该是协助老板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的生产任务,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前一任副总在工作中主要的失误在于没有较好地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策略调整,同时也没有了解或者忽视了员工的诉求,导致原来的管理措施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从而造成了企业的危机。第二任副总在了解企业需求及问题后,做了一些策略性的创新,适应了企业的管理需要,结果让企业重返生机。

管理模式要因需而变

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采用的管理理念、方法、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回归到案例本身,针对同样一个企业实体,管理模式只要做出细微调整,就能使企业有很大的变革。这给了我们很多管理启示。

首先,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案例中第一任副总简单地将以往大公司的管理模式照搬到一家新企业,可以说一开始就为后来的管理危机埋下了伏笔,大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提炼而成的,一般比较成熟,值得业内其他企业借鉴,但是却不能盲目照搬。通常小企业具备人员少,管理灵活的优势,在制定管理模式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案例中,第二任副总对作业时间的调整就是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因为人少,就可以在工作时间方面做得弹性化一些,以更人性化的措施留住员工。

其次,管理模式应该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受宏观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在案例中,同样是工作10-11个小时,先后不同的安排却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管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收益。

再次,管理模式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是组织的需求。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一下案例中第二任副总三个方面调整的出发点。改变作业时间和实现更弹性的工作制就是为了解决小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为企业获取所需的人力资源;实现激励措施则是为了在组织中树立标杆,激励员工,振奋士气,解决企业士气和活力不足的问题。这些调整都是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的,因为这种调整是企业需要的,所以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来源:《HR经理人》2011年第7期

篇2: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杜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的两个月还正常上学,但是两个月后却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 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即使没来上学的日子,她都能自学。有一天她来上学了,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步:组织主题班会,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 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3: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平安险 (FreefromParticularAverage, FPA) 是中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基本险之一, 英文直译“单独海损不赔”。实际上, 不仅对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单独海损仍然负责赔偿, 而且对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单独海损也不是完全不赔, 因为平安险第3项规定在一个航程中, 发生了自然灾害的前后又发生了意外事故, 造成货物部分损失, 保险人也予以赔偿。许多学者因此认为:“即运输途中只要有过意外事故, 则对于海上风险保险公司都应该赔偿, 不再区分单独海损和共同海损, 在该情况下平安险的承保范围基本上接近水渍险。” (1) 果真如此吗?本文通过一个案例说明这个问题。

某外贸公司按CIF术语出口一批货物, 装运前已向保险公司按发票总值110%投保平安险, 6月初货物装妥顺利开航。载货船舶于6月13日在海上遇到暴风雨, 致使一部分货物受到水渍, 损失价值2100美元。数日后, 该轮又突然触礁, 致使该批货物又遭到部分损失, 价值为8000美元。问:保险公司对该批货物的损失是否赔偿?为什么?

二、案情分析

本案被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两次遇险造成货损。第一次遭遇暴风雨, 造成部分损失2100美元;第二次遭遇是触礁, 造成部分损失8000美元。其中8000美元货损属于意外事故造成的部分损失, 属于平安险的赔偿范围。

本案的焦点是暴风雨所致的2100美元货损, 保险人是否应该赔偿。许多学者认为保险公司应予以赔偿, 这是因为平安险第3项规定:在运输工具已经发生搁浅、触礁、沉没、焚毁意外事故的情况下, 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属于保险人的赔偿范围。本案中遭遇暴风雨受损的2100美元, 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 是在触礁意外事故发生之前造成的, 保险公司应当赔偿。 (2) 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 本案中要确定保险公司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必须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暴风雨”属于自然灾害吗?——即平安险第3款中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范围界定问题;二是暴风雨造成的部分损失发生在触礁数日之前, 这样符合第3款“在此前后”的规定吗?——即平安险第3款中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的前后顺序以及是否需要连续的问题。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范围界定。

对于保险责任范围的表述有两种, 一种是列明式, 即保险人只对列出的风险承担责任;另一种是除外式, 即除条款中规定的风险作为除外责任外, 对所有的风险均承担责任, ICC (A) 就是典型的除外式。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一切险属于列明式还是除外式尚存争议, 但就平安险的这个问题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即平安险属于列明式。所以, 平安险第3项中的意外事故仅指“搁浅、触礁、沉没、焚毁”四项, 而非第1条中所列举的7项。问题出现在条款中关于自然灾害范围的规定。平安险第3项责任在列明“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后面用“等自然灾害”的措辞, 这个“等”字很容易产生歧义。

“等”字位于列举名词之后在汉语解释上有两种解释, 一是列举后煞尾。如北京、天津、武汉等三大城市。说明除这三大城市外的所有城市都没有入选。二是表示列举未完。如煤、铁等资源都很丰富。说明煤、铁之外的其他资源也很丰富。“等”字如果取第一种含义则第3款中的自然灾害仅指“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四种。“等”字如果取第二种含义则第3款中的自然灾害除“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四种之外还包括其他的自然灾害的种类。那么这个“等”字到底应取哪个含义呢?目前, 存在两方面的论点:一方的论点:“自然灾害不限于恶劣气候、雷电、海啸三种” (3) 。即这个“等”字事实上是代替了上已列举的恶劣气候、雷电或海啸之外, 其他未列明的自然灾害。另一方的论点截然相反:“本条是指在运输工具发生搁浅, 触礁, 沉没, 焚毁这四种意外事故之际, 随之又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 雷电, 海啸这三种自然灾害, 造成被保险货物的部分损失, 保险人也负赔偿责任。” (3) 即除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四种之外不列明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致损失, 保险人不承担责任。

对于“等”字的上述争议, 本质上是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对平安险责任范围界定的争议。被保险人当然支持第一种“扩大”的解释, 理由很充分,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30条:“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 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有法可依, 而且保护了对保险条款一般不会有过多了解的弱者———被保险人的利益。而作为保险人, 当然支持第二种“等”字做煞尾的解释, 理由如下:列明险自然是列明的才赔, 未列明的不赔。另外, 平安险条款主要是根据1963年旧伦敦保险条款制定的, 新修订的与原来的F.P.A相对应的ICC (C) , 其对自然灾害所致的损失, 无论是全部损失还是部分损失均不负赔偿之责。这里的自然灾害做“缩小”解释是符合海上保险规则的发展趋势。

对于这种争议,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在制定具体的保险合同具体指明采用哪一种解释。二是保险条款的制定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是进一步明确平安险的责任范围, 力求语言准确, 减少由于语言模糊带来的争议。实际上, 本文中的案例并没有涉及上述复杂的自然灾害的范围问题, 因为这里引起损失的是暴风雨, 属于平安险第3款中列明的恶劣气候。但是这并不等于保险公司就要对暴风雨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因为在平安险下保险人要负责赔偿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还要考虑其他条件是否满足。

2、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的前后顺序以及是否需要连续。

关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的前后次序问题, 平安险第3条中是这样表述的:“在运输工具已经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下, 货物在此前后又在海上遭受……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已经”表明自然灾害必须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 “在此前后”表明自然灾害发生在意外事故前后都可, “又”表明自然灾害应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一句话中用了三个这样的词语, 逻辑颠倒, 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如果要求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那么导致部分损失的自然灾害是必须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 还是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前之后皆可呢?如果这个条款的含义是要求导致部分损失的自然灾害是必须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 上述案例中的暴风雨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前, 那么保险公司是不予赔偿的。如果这个条款的含义认为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前之后都可, 则保险人不能拒赔。对于二者的先后顺序问题, 学者的看法还是比较统一的, 认为在一个航程中, 只要在运输途中既发生搁浅、触礁、沉没或焚毁意外事故, 又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或海啸自然灾害, 则无论自然灾害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前还是之后, 保险公司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也负责赔偿 (2) 。

而保险人的认识则恰恰相反, 保险人认为, 如果货物在列举的意外事故发生之前或者虽在上述意外事故发生以后, 但运输工具已完全脱险, 在正常的海上运输过程中又遭受上述自然灾害所造成被保险货物的部分损失, 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 (3) 。也即自然灾害如果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前, 保险公司是不赔的, 即使自然灾害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 也必须连续, 保险公司才负责赔偿。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保险的近因原则来进行分析。近因原则认为保险人只对承保风险与货物损失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在实际业务中, 区分损失的近因和远因分一下几种情况: (1) 由单一原因造成的损害; (2) 由同时发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损害; (3) 由连续发生的多项原因造成损害; (4) 由间断发生的多项原因造成损害。

在平安险的第3款中, 涉及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两种原因, 因此我们主要分析第二和第三种情况。

首先, 假设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同时发生。近因原则认为, 同时发生的原因致损, 如果这些风险都是承保风险, 则保险人负责赔偿;如果同时出现的风险既有承保风险, 又有非承保风险, 若二者造成的损失能够区分, 保险人只承担承保风险造成的那部分损失, 若二者造成的损失不能确定时, 保险人对损失负责。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最符合平安险第3项规定的目的:很多情况下, 货物的损失有时很难分清是意外事故还是自然灾害所致, 可能两种原因均存在, 此时保险人应予以赔偿。

其次, 假设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连续发生。近因原则认为, 最先发生并造成一连串事故的原因, 为近因。如果它属于承保风险, 保险人负责赔偿;不属于承保风险, 保险人不予赔偿。据此, 如果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连续发生, 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前, 则近因为自然灾害, 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 则近因为意外事故。平安险的本意既然是“单独海损不赔”, 以自然灾害作为近因所致的单独海损是不能纳入的平安险的赔偿范围的。所以, 即使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连续发生, 自然灾害也必须发生在意外事故之后, 因为只有这样, 作为连续发生的原因, 先发生的意外事故, 才能作为损失的近因, 保险公司才必须赔偿。

综上所述, 平安险中的第3款中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 如果要使保险人负责赔偿, 只能是两种情况: (1) 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同时发生, 二者损失难以分清; (2) 自然灾害在意外事故之后连续发生, 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结果。

本案中, 保险标的首先遭遇自然灾害 (6月13日在海上遇到暴风雨) , 经过一段时间后 (数日后) , 已经在暴风雨中脱险的船舶和货物遭遇意外事故 (该轮才触礁) 。不属于上述保险人负责赔偿的自然灾害造成部分损失的任何一种情况。遭遇暴风雨和触礁本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事件, 对于两个独立的灾害事件导致的损失, 属于承保风险, 保险人负责赔偿, 属于非承保风险和除外责任, 保险人不负责赔偿。所以笔者认为, 本案中暴风雨所致的2100美元的损失, 保险公司是不应当赔偿的。

三、本案带来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平安险中第3款以意外事故的发生为前提, 把平安险中自然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的责任扩大到部分损失, 确实扩大了保险人的责任范围, 但是, 这种扩大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约束的, 是有限的。平安险第3款的规定的含混不清, 逻辑颠倒已造成诸多争议, 应对平安险条款作必要的改进, 使其趋于准确和完善, 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良好服务。可以酌情考虑选取以下三种方式的改进。

1、重新制定新的平安险条款。

英国自十七世纪以来就一直是国际海上保险的中心, 英国海上运输货物保险条款长期以来为世界各国奉为经典, 纷纷模仿和借用, 据统计, 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2/3的国家, 其中发展中国家3/4都在采用“协会货物条款”。由于PICC的《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主要参照的是1963年的英国伦敦协会货物险条款, 现在可以参照新的伦敦协会条款重新制定平安险条款, 明显缩小其责任范围, 对自然灾害所致的损失, 无论是全部损失还是部分损失均不负赔偿之责。其实, 从保险的实务操作来看, 这样做也是不无裨益的。因为如果平安险范围过广, 势必造成平安险与水渍险界限不明, 内容重叠, 起不到不同险别的差异作用。而当今国际承保风险的制定趋势就是:明确承保风险, 扩大非列明风险险别的范围, 缩小列明风险险别的范围。

2、修改完善现有的平安险条款。

可以对考虑保险条款进行完善修改, 力求做到文字, 表述准确, 符合逻辑推理, 结构严谨, 避免词义含混, 模棱两可。应进行修改: (1) 如平安险第3款中的“等”字或直接删除, 或改成“及其他自然灾害”字样。 (2) “货物又在此前或此后在海上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一句改成“货物同时或在此之后又遭受恶劣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

3、保险监管部门出台条款的解释。

如果更改保险条款短期之内难以完成且成本过大, 近期内保险业的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先行出台保险条款的解释, 对实务工作加以指导, 以避免实际操作中不必要的纷争。

摘要:平安险第3款规定在一个航程中如果被保险货物遭遇自然灾害的前后又发生了意外事故, 自然灾害造成货物的部分损失, 保险人也予以负责。许多学者因此认为运输途中只要有过意外事故, 平安险对于海上风险保险公司都应该赔偿。笔者认为平安险第3款对保险人的责任范围的扩大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约束的, 是有限的。平安险第3款的规定含混不清, 逻辑颠倒已造成诸多争议。本文围绕一个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索赔案例, 对海运平安险第3款中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平安险,责任范围,近因原则,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海.对海运货物一切险承保范围之界定.法律适用[J], 2006 (Z1) .

[3]陈朝晖.海上保险近因原则解析[J].大连大学学报[J], 2004, (03) .

[4]游源芬.浅析人保公司货运险条款的平安险责任.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1995, (01) .

①详见高运胜.基于C_I_C基本险承保的责任范围谈保险险别的选择[J].上海保险, 2005, (10) .案例在我国海洋运输保险条款 (C.I.C) 教学中的运用[J.]国际商务研究, 2007, (4) ) .对此案例的答案及解释可见:2009年报关员考试培训讲http://bgy.antong.org/Qual/Decl/2009/0106/12238.html#1http://bgy.antong.org/Qual/Decl/2009/0106/12238.html#1.2010-10-20.

②姚新超.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7:P297.

篇4:浅析一则案例引发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见义勇为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案例

2011年10月28日,刘某骑车途中遇见数名手持匕首的歹徒挟持两名女青年,当时黄某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与歹徒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不幸身受重伤,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令人感到极度愤恨额是,刘某用宝贵生命救下的两名女青年及他们的其父母对此却表现出了冷漠的态度,声称:“刘某的死与他们无关,况且国家已经给其家属发了见义勇为奖金,还找我们干什么?” 面对被救女青年及其父母,忍无可忍的黄某父母愤然将两名获救的女青年告上法庭。

很明显,这两个年轻妇女和她们的父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他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法律规范和责任已经引发了争议,作为受益人的英雄,需要支付必要的费用?或作为受益人和需要给予必要的补偿受害人的侵权?

二、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简单对比

见义勇为立法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约定的义务,为避免失去别人的利益,主动管理或为他人提供服务。见义勇为立法成分是:(1)管理者管理或提供服务的交易人没有法律或合同义务;(2)经理的主观自愿管理他人的利益或提供服务;(3)客观的管理或服务行为管理。

对比和见义勇为立法,英雄是不难发现:见义勇为立法包括良好的行为,在见义勇为立法要件线性能好,属于见义勇为立法的法案,但英雄的行为与不作为之间曾行为相同,只是准备之间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特殊的“勇”,这是迫切和非常危险的,都属于交叉。

三、影响见义勇为无因管理人主张损害赔偿的因素

(一)见义勇为者的利益保护未纳入到无因管理制度中来

热情的人站在了其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果不在法律规范和定义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传统美德的社会风气和有益的,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立法应扩大见义勇为立法制度的外延,至少应包括英雄见义勇为立法的特殊形式。所以有其法律基础相对完整的保护,而不是只根据第109条的规定在《民法通则》。

(二)见义勇为者作为受损管理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温暖的倾向于在危险时刻和犯罪人的大部分身体造成损伤的发生,损害的英雄往往大于其工作人员的保护下,结合侵权人逃逸及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受益人拒绝支付或他们的工资远不足以弥补管理者的损失。

在经理的补偿电流法的规定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第23条中规定的侵权责任法》为防止和制止其他民事权利的侵害,使自己的损害的,被侵权人的责任。逃避侵权人或不能承担责任,专利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司法解释没有指定管理员的损害赔偿的要求和受益人利益问题的比例,使受益人往往由于缺乏对消费量的期望和选择逃避。

(三)见义勇为者作为受损管理人的利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

法律为见义勇为立法和管理人员建立索赔补偿和无损害的有益结果符合标准。现实中,管理者倾向于保护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的经济损失,损害,费用由受益人请求不急。在没有解决的案例达到,诉诸法律。

见义勇为多建立在危险时刻且多数情况对行为人身体造成损害,见义勇为者接受治疗时,医治费用数额较大且医院要求及时支付医疗费用。此时,不能等到法院判决再去救助,见义勇为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终身伤残甚至死亡,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和悲剧发生。

四、对完善见义勇为无因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我国法律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规定,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

这是加快公民的英勇行为的立法保护势在必行,实践与法律。完全清楚,法律逻辑严密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加快见义勇为立法制度的立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尽快。通过法律明确管理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形式,明确费用率,避免在法律适用模糊的问题,法官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兼顾各方利益和提高效率。

在社会热点,对案件争议焦点视图,完善见义勇为立法在法律解释制度。在社会生活的英雄损害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问题,应适当扩大包括见义勇为立法系统良好的扩展。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给见义勇为者撑开法律保护伞,促进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观念中,对法院系统是一个拒绝,受害者往往选择谈判解决彼此。和协议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合作伙伴可能会选择逃避,使得受害者的权益难以得到及时、充分的保护。

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提高人们的意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在同一时间的函数,使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权利内容的英雄权益保护,改进传统的道德观念。

(三) 国家与社会理应多多保护见义勇为的人,及承担起救助他人的义务

(四)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见义勇为更加值得全社会大力褒扬。

篇5: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今天早上看新闻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戳中自己泪点的新闻。

这个新闻讲的是,一个病塌上的老人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他的儿子,老人的.儿子其实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但是因为骗子的声音和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太像了,老人竟然舍不得挂断,听了好久,终于老人说出了实情,并且请求对方:“请你再说一句吧”,骗子思考片刻以后说:“爸,保重”,然后才挂断了电话。

篇6: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我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由于客人不多,我们就顺便和小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于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做了。朋友心存疑虑地问他为什么。

“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开始的时候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是按销售量分成的,一碗面给他一元的提成,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这样一来他就在每碗里放超量的牛肉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五块,本来就靠个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赚哪门子啊!” “后来看看这样不行,我当老板,钱全被他赚去了!于是就有换了原来的那种分配方式,给他每月发固定工资,把工资提到比原来更高,高点也无所谓了,这样不至于多加牛肉了吧? 因为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没关系。” “但你猜怎么着?”老板有点激动了,大声说‘他开始在每碗里都少放牛肉,少的不像话把客人都赶走了!”“这是为什么?”现在开始轮到我们激动了。“牛肉的分量少,顾客就不满意,回头客就少,生意肯定就清淡,他(大师傅)才不管你赚不赚钱呢,他拿固定的工钱巴不得你天天没客人才清闲呢!” 啊!结果一个很好的项目因为管理不善而黯然退出市场,尽管被管理者只有一个。

是啊,就这个小小牛肉面的故事,却反映出了一个小企业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每碗多放几片牛肉

这是典型的虚增成本以获取牟利的手段,该激励方案的缺失在于只有正增长奖励没有负增长控制,所以成本只会不断上升,这个在90年代只追求市场份额和销量而不注重成本与资金链控制的年代十分普遍,比如三株、爱多等,各地分公司只对销量负责,不对成本负责,所以刺激了执行者借机为自己铺路牟利,导致了整个公司摊子越铺越大,利润率不断下降,资金链变得异常脆弱,进而引发各种管理危机。

篇7: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学生网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引发的思考

案例主题:

本案例研究的主题是:通过对个别学生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切实有效的通过网络文明和网络建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促进作用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案例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时随身必备“大三件”即:电脑、手机、mp3(mp4),而进入学校后,很多同学流连于学校附近的网吧,“通宵上网”现在在我院也普遍存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合理运用网络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味沉迷于网络游戏,则会打乱自身的作息时间、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可能面临留级、退学。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问题事件:

靳XX,2008级工程测量与技术学生,大一上学期控制测量等三门课不及格。

王XX,2008级工程测量与技术学生,大一上学期公路概论等三门课不及格。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

在他们大一第二学期一开学我找了以上两名同学谈话,发现他们出现如此多门不及格科目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所致,而且这两名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当我问他们不及格的科目考了

多少时,两人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考了多少分根本就不在乎。为了帮助他们摆脱网瘾,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他们进行了分析和要求:

以上两名同学一个来自农村,一个虽是来自城市但父母均为下岗工人,两人的家庭条件都很困难。通过谈话我发现他们两人虽然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在乎,但当谈及我院的学籍处理制度时,两人却都表现的很紧张,他们感觉如果因考试不及格留级或退学而不能顺利毕业,将无颜面对为了自己上学而辛苦挣钱的父母,只是目前关于上网一方面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每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是否能毕业时,心里会更加觉得恐慌,从而借助更加频繁的上网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抓住了他们“孝敬父母”的心理,我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和他们仔细分析了一个农村家庭和一个下岗工人家庭要供一个大学生是何等的不易,而这样家庭的父母对自己孩子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通常是高于其他家庭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大学的学习,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说到动情之处我发现这两名学生潸然泪下,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制订了相应的计划:

1、重点关注这两个同学。我安排了他们班级和宿舍的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重点关注这两个同学,如再发现这两个同学沉迷网络,则马上给我打电话。

2、要求他们借一套测量仪器,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在校园进行测量实训,一方面转移他们注意力;另一方面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

3、我找了他们所在班级的体育委员,让他们每到周末就带动这两个同学去打篮球,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他们和班内同学的交流,同时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体育运动上来。

4、加强对这两同学的检查,如果发现这两个同学上课时间不在教室或夜不归宿,则找两个同学谈话。

谈话结束后,我一般每周都会找他们简短的了解一下情况,通过

几周的努力,这两名同学的情况都有所改观,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不少,加上有我和学生干部的监督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在随后时间里不仅解掉了对网络的迷恋,而且学习成绩逐渐上升,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再没有出现过挂科现象,王XX同学还在大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获得了三等奖学金。现在两位同学已经上单位顶岗实习一年了,而且据了解两个同学在单位表现都很优秀。

分析与启示:

现在大学生上网是一种普遍现象,除了像以上两名同学那样的上网者,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宿舍或教室利用自己的电脑玩游戏、看电影,而利用电脑查阅资料则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时间,因此我有了以下的分析:

1、大学生接触网络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一个好的引导。平时在我们的班会中,或者在和同学的聊天中,要给同学有这样一种导向:适度的玩游戏看电影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之余放松的一种方式,但绝对不可以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娱乐当中,要分清主次,学生应当以学业为主,利用电脑多查阅资料,多浏览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是对我们自身素质提高的一种良好手段。

2、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本人及他周边同学的思想动向。如果发现有同学经常在宿舍上网玩游戏一定要及早对其进行引导,对于有网瘾者要给予帮助。

3、成立宿舍文明公约。要求宿舍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形成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杜绝在宿舍内长时间玩游戏、看电影。

4、以班级为单位经常组织一些积极上进的活动,如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赛、模拟招聘等,一方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一方面适度的降低了他们上网的时间。

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可怕的。网络给我们假象:都是虚拟的,都是假的,因此没有风险没有责任。但另一方面,当这些看似

篇8: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主体,学校

案情:2010年10月的某一天下午5点左右, 某学校内学生之间发生争执, 其中一位学生被离楼梯口大约两米的一块铝合金门上的玻璃割伤了他的大腿, 随后那位男生送往医院抢救治疗, 同时电话联系校方领导以及两位学生家长。在医院治疗期间, 共花去15 000元医疗费。对此双方家长在校方的调解下达成一致意见:加害方学生家长承担9 800元的医疗费, 校方在学生入学时每人都投了意外伤害保险, 因此保险公司给予4 000元的理赔, 剩下的由受害方自己承担。照理本案应该到这儿应该结束了。但是出院后的那位男生屡次赌博, 最后一次是被派出所抓到的。家长自己觉得孩子学习无望, 准备给孩子找另一条路走走:送他去当兵。但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原来被割伤的地方留下了一个长达15厘米的U型疤痕, 若去当兵, 这么长的疤痕肯定过不了体检一关, 上网了解想要去痕可以, 但花费近15万元人民币。这时该同学的家长想到了孩子是在学校发生的伤害, 学校也应承担责任, 于是他们提出学校应承担孩子去疤痕费用的70%, 30%家长承担。

本案的法律关系并不复杂, 但在确认责任之前, 笔者想要简单阐述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伤害事故

学生伤害事故, 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未成年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对于学生伤害事故这一概念, 我们应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范围, 应当限于学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事故的种类, 包括学生本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以及学生造成的他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学校无过错的, 学校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调整范围。

二、什么是引发学生伤害的原因

在校学生人身受到伤害的具体原因很多, 经过分类归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没有正确履行保护管理职责而引发的学生人身损害。一是体育课上的人身伤害;二是实验课上的人身伤害;三是老师体罚导致学生伤害;四是学生在课堂上嬉斗引起的人身伤害。 (2) 在课外活动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追逐打闹而引发的人身伤害。这类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一起玩耍打闹之中。 (3) 学校对其建筑设施在管理上不尽应有的注意义务, 而引发的学生人身损害。主要表现为教学设施的倒塌、坠落, 学生集体食物中毒, 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 (4) 学校违反教学管理规定侮辱体罚学生, 而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个别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管教方法简单粗暴, 体罚甚至侮辱学生人格, 造成学生思想压力过大, 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一时想不开而自寻短见。 (5) 第三人进入校园打骂学生, 校方没有履行好保护职责而造成的学生人身损害。

三、在学生伤害事故中, 谁是赔偿纠纷的主体

1. 赔偿权利人。

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学生、依法由受害学生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学生的近亲属。在学校遭受人身损害的学生, 既有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 在小学学习的小学生, 也有在中学学习的初、高中青少年和在大学就读的成年人大学生。中国法律规定,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满十八周岁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在校学生除大学生外一般都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赔偿权利人, 应是遭受人身损害的学生、依法由受害学生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学生的近亲属。这一范围内的人有权向加害人提出民事赔偿要求, 也有权以原告的身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人民事诉讼。未成年学生遭受人身损害所提起的民事诉讼, 其监护人应为法定代理人, 所有民事诉讼行为均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

2. 赔偿义务人。

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学生人身损害事故发生后, 只有正确确定赔偿义务人, 才能使纠纷得以顺利的解决。在纠纷处理实践中, 不同原因引发的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其实际赔偿义务人也不相同。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注意的义务。学校未尽管理和注意义务, 是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学校承担民事责任, 一般应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为界定标准, 在某些特殊场合, 如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或者参加体育比赛, 学校也应承担责任。在认定学校过错上, 应对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区别对待。对幼儿园, 要求其尽最大义务去履行自己的注意义务;在中小学里, 则对学生要求相对严格;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 学校仅对校属设施负有注意义务, 对学生之间引发的人身损害, 则不承担赔偿责任。学生进入校园后其监护权并没有转移给学校, 学校只是行使了与教学有关的教育管理职责。所以,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造成其他学生人身损害的, 仍然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 可以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 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纠纷发生后, 如果是学校一方的过错, 那么学校应为单独的赔偿义务人;如果是因学校未尽到管理和注意义务, 但损害事实是由加害学生引起的, 那么加害学生的监护人和学校应为共同的赔偿义务人;如果学校完全没有过错, 损害事实是由加害学生全部责任引起的, 那么加害学生的监护人应为单独的赔偿义务人;如果学校和学生均无过错, 那么可以按照公平原则, 学校和与事故有关的学生监护人可成为共同的补偿义务人;教师履行职务的行为应视为学校行为, 因教师体罚学生等引发的赔偿纠纷, 应由学校承担民事责任, 学校是单独的赔偿义务人;教师只有因教学活动以外的原因实施侵害行为的, 才能成为赔偿义务人。

四、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项目和标准是什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 学生人身损害赔偿的赔偿项目有: (1) 受害学生遭受人身损害的, 赔偿义务人赔偿受害学生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 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必要的营养费。 (2) 受害学生因伤致残的, 赔偿义务人赔偿受害学生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 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 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和后续治疗费。 (3) 受害学生死亡的, 赔偿义务人除应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相关费用外, 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学生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4) 因损害事故遭受精神损害的受害学生或者死亡学生近亲属, 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 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一般不宜超过5万元。上述各项费用的计算标准, 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执行。

五、本案中校方应否对该同学承担责任, 本案应如何解决

据了解该校是一所全国重点中职学校。该校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管理办法, 多年来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其中包括学生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人手一册, 并安排辅导员在第一学期重点辅导学习, 以后分别安排班会课或其他主题活动中宣传安全知识。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上至校长, 下至辅导员每天的轮流值班制度。应该说校方对于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与宣传, 做得都是到位的, 这一点上学校没有过错。我们再看学校在学生发生争执时是否尽到注意义务。回顾案例, 尽管值班的辅导员未能在场, 但值班的宿舍管理员始终在纠纷现场, 他还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劝阻。

那么学校的设施又怎样呢?根据调查了解割伤学生大腿的铝合金门是后加上去的, 本来是由四扇小门组成, 现在为了方便学生进出, 将中间的两扇门卸了下来, 只留两边的两扇。为了让同学们注意, 在门边上还贴上宣传标语:互帮互助, 共创和谐社会。学生家长提出自己的想法:校方的这扇铝合金门为什么不是钢化玻璃?或者门边为什么没有防护罩?学校相关负责人提供当初安装铝合金门时由消防检验部门出具的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证明, 至于门的质量就是普通玻璃的质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提及校舍中的门窗必须安装钢化玻璃或防护罩。这样说来设施没有问题, 学校就不应该承担所谓的赔偿责任。其实我们可以从案情看出本案的受害人也存在过错。他主动请战, 在宿舍楼内。作为一名17岁的限制行为能力人, 他完全有能力知道在楼内打架是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 是可能造成本人或他人的身体伤害, 但他无视规章制度, 无视可能的伤害后果, 我行我素。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6条和第10条的规定, 学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学生家长所说的疤痕修复费用, 这不是因侵权而直接发生的费用, 不属于赔偿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校园伤害案件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J].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 2003, (1) .

[2]解立军.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J].教学与管理, 2000, (7) .

[3]黄松有.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4]方益权.论在校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J].东岳论丛, 2001, (3) .

[5]杨立新, 等.人身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旷操作文450字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难忘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