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教研真正实效

2022-08-23

第一篇:让校本教研真正实效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师生生命成长

——2009学年第一学期英语学科研究计划

常 州 觅 渡 桥 小 学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为导向,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将生命·实践思想融入新基础学科研究之中。我校英语学科研究活动展开的基本立场:1.以“阅读教学”为抓手,培育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教研组文化生态。 2. 逐步实现“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成长。3. 由“成事”最终落实为“成人”。

二、研究基调

(一)人本化:研究安排从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

1.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以往以“事”和“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逐步转变为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以往的计划核心价值放在“做事”上,现在则以“成人”为核心,所有事情的完成最终的指向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在成事中成人。因此,研究活动的策划不再局限于对事务性工作的设计,而是把重心放在对每一位教师的解读和发展空间的营造上,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真正发展。

2. 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往研究活动常常呈现出散点状态和表层状态,同时过分关注活动的外在效果。比如:读书活动的安排,往往只为读书而读书,书读完了任务就完成了。活动的设计、策划体现出一种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现在的研究活动要以“新基础”理念为主线,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整体背景下的活动,同时必然是关系性的。读书、研讨与课要建立内在的关系,彼此相融共生。另外要有过程性思维,读书和理论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既是上学期学习的延续,也是下学期学习的铺垫。通过高频度的活动安排,使学习和研究意识、态度渗透于日常性教学生活的过程之中。

(二)专业化: 关注 “阅读教学”研究的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阅读教学的研究需要教师具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思维,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研究该课型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使教师能最终成为新型教师。

三、研究任务与内容

1.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观

现状: 实验班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堂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质量与以前

1相比有了一定改善,同时许多学生跳出过去的那种“听老师讲解→机械模仿→再听老师点评”框框,有意识的转变角色由忠实听众变为了主动参与者,与教师的互动由单向变为了双向,主动提问、主动补充老师的介绍、主动解答同学的疑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叶老师所提倡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观点。但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观在学生身上体现不足,在语言知识,学习能力,社会文化知识和英语学习品质这四个维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体现出了问题,甚至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没有任何的改变,在学习上出现了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也造成了干扰。

解决策略: 叶澜老师说,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研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根据英语学科本身的育人角度以及我校学生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本学年我校英语教学育人观着重以下四个价值维度:

(1)语言知识:重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现知识规律的过程,注重主话题贯通课堂教学全过程,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在教学推进中的统一,实现英语教学过程的意义化与言语化的内在统一,遵循理解,记忆和运用语言规律的顺序,呈现多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提倡发现式学习,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现和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则,并能举一反三的在生活中运用。

(2)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内含学习策略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3)社会文化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渗透,构建英语学习环境,开展英语文化节等方式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融合于教学之中,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

(4)英语学习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意志,毅力,兴趣,自信心,勇于实践和创造性学习的品质。

2.新基础教育小学各年级英语教学目标与要求梳理

现状: 我校学生于常州在英语学习上属于起步早,要求高,基本功较为扎实的类型,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英语学习目标于要求上学有余力,现有的常州市英语考核目标已不能满足我校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期,在此种情况下,我校亟需梳理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特色的英语教学目标与要求。

解决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主要是掌握英语学习的一些基本元素,养成英语学习的良好能力,态度于兴趣.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综合,相互统一的。

(1)正确认识教学总目标与基本原则: 组织教师阅读“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英语)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学要求与英语学习特征,通过对该章节的认真学习,把握梳理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原则。

(2)以年级为单位,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梳理出适合本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目标与要求。由备课组长负责,组员按其所负责备课内容,结合学生与班级实际,梳理出单课知识点,最后年级组老师共同讨论,整合,梳理出本年级知识点。

(3)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统整出全校各年级英语学习目标和要求。在各年级学习目标与要求初步建构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小学英语教学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为依托,参照国家课程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与要求,根据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能力、态度与兴趣,统整出多元、综合、相互统一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其初具雏形。

(4)寻求专家的引领,力求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我校英语教学目标与要求,为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石。

3.新基础教育小学英语课型的锁定与研究

现状:此前,我校普遍采用任务型教学,虽然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活动化、生活化和情景化,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学生不会无障碍阅读,猜词能力欠缺,对语言缺乏整体把握能力,教学重心不清晰等。进入新基础后,虽然在课型上整体有了突破,低年级着重词汇教学,中年级着重对话教学,高年级注重阅读教学,但整体提高不快,效果不明显。通过反思,我们发现因低中高年段注重课型不一样,貌似是遵循了学生学习能力由词汇---对话---阅读的逐步递进,但由于教师的把握度与教师更替等原因,事实上造成了三种课型的互相割裂,而非互相补充。在此种教学的熏染下,学生大部分存在阅读能力缺失的问题。现以“阅读教学”为例具体阐述问题所在:

(1)重活动,阅读训练少。我校英语教学中尤以中低年级为甚,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词汇的认读和拼读,这导致了学生到了高年级接触一些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时,一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便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另一方面,由于听说能力的游戏能较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乐趣,而阅读方面的活动则相对较为沉闷,教师往往弃而不用,阅读训练的减少,更加快了学生阅读能力下滑的趋势。

(2)重视阅读结果,轻过程指导。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缺少针对性,更多注意的是阅读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导致学生在阅读式走过场,学生只注重阅读的结果而非过程,不理解阅读材料,不懂阅读方法的运用,没有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而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发展。

(3)固守课本,缺少拓展。在经过数次与上海新基础实验学校的联系与学习,深刻的感受到我校教师在课本外阅读材料拓展能力的缺失。教师能力的缺失,必定导致学生能力的缺失。此外,

即使教师能够进行阅读材料的拓展,但毕竟是“照猫画虎”,学其形,而不能抓其魂,是阅读教学停留于浅层次,渐渐约束了学生的视野,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4)教学方法单一,把阅读教学当成一般的课文教学。我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或过分注重词汇与语法的教学,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或把阅读教学理解为解释生词,对对答案。此两种形式非但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空话。

(5)英语阅读面窄,缺乏适宜材料。我校英语阅读材料还停留于现成购买材料,缺乏针对性和校本化特色。

解决策略: 英语阅读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正确认识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准确了解阅读的内在思想和方法,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1)在教学中,遵循 “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争取教师与上海等新基础学校联系的机会,多听多学习“阅读课型”, 加强对该课型的学习与研究力度,邀请实验先进学校教师以讲座,观摩教学等形式给予帮助,使教师能够通过学习与帮助,尽快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教学素养,进而促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根据低中高年段的学习特征,有的放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低年段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学段,教师力求要加强低年段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设计新颖板书,辅助认读,结合新旧知识,反复认读,布置意义作业,巩固认读,在教学中重视单词发音等规律的渗透,帮助学生人单词,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声朗读材料,与优秀英语网站,指导家长“陪同”朗读,固定朗读时间,形成朗读习惯。中年段为发展学段,则重点在于帮助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有阅读能力的归类与积累的意识。高年段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提高阶段,教师应该督促,培养每个学生 “阅读积累”的习惯,在教学中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培养其猜测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反复练习阅读策略,通过引导与练习,使学生熟悉阅读策略的运用,获得阅读策略的预期效果,培养信心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4.寻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新基础教育中自主成长的路径

现状:通过长期扎实的校本教研活动,新基础的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在理论水平,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梯队已形成,并逐步辐射到非实验教师,但教师群体庞大,个体对新基础学习理解上的差异,理论知识欠扎实,部分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较少,缺乏与先进新基础学校直面的机会,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教师都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解决策略: 英语教学改革由 “成事”最终落实为“成人”的基本任务是寻求一条当代英语教师在变革中自主成长的路径。

(1)加强学习,练好内功。以新基础理论学习、英语专业学习以及其它人文素养学习为主,

丰富精神内涵,转变教育观念。

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整个教研组共读一本书 << “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指导改革纲要(英语)>>,根据本学期的研究任务,重点研读第四章—小学英语教学要求与英语学习的特征以及第四编,通过研读,充分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特征和各类课型的价值,特征,要求以及育人价值.研读过程分三个周期展开:第一周期——暑假,写一篇1000字以内读后感并上传校园网。第二周期——开学后第

一、二周,交流暑假读书心得,制订新学期个人读书计划。第三周期——第三周到学期末,根据读书计划展开读书行动。(提供新基础系列丛书菜单,分必读与选读,读书学习活动以个人自学→笔记摘录或网上发表心得→大组交流→期末小结方式展开。具体要求参照教研组“读书交流制度”)

(2)着眼课堂,扎实基本功。通过专题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我校的阅读教学研究更加科学有成效。

专题研究活动的具体内容:

三四年级——阅读教学研究重点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五六年级——阅读教学研究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专题研究活动的方式:

定内容分组活动上研究课

(人人设计教学方案)(备课组内交流,形成小组教学预案)(听课者观察并记录“阅读策略”运用情况)

研讨、重建上重建课

(充分发表意见,形成重建预案。)(再次观察并记录“阅读策略”运用情况。)

(3)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教师反思总结的能力。

以专家引领式的总结与提升为起点,教师个体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总结,然后对话与交流,使自己的研究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富有灵性与个性,鼓励教师在遭遇否定自我,建构新我,再否定,重建新我„„的反思总结过程中,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要有转变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力量。通过历练,使教师最终成为乐于自觉进行变革性研究的实践者,成为以自我更新为自主追求和享受快乐的人。通过历练,使教师一次次的蜕变,最终成长为真正的新型教师,收获喜悦,成功和幸福。

第二篇: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河洲中心小学熊美根

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建立起了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没有具体明显的效果)、经验化(没有重视相应科研方法的学习和选用)等倾向。要有效克服上述倾向、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本人认为可以从增强“四性”入手:

一、 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前提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具体明显的实效。因此我们可以说,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 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如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针对性问题、小学数学复习课和练习课的特征与教学策略问题、各学科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问 题、大班额合作学 习中的全员有效参与问题、优化教学过程与增强教学实效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发现并科学梳理校本教研问题(主题)的原则(方式、要求):①校本教研 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②这些问题(主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有操作 性);③这些问题应该是全校教师(或学科组教

师)都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格局和浓 厚的校本教研文化。

二、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要跨过两道关键门槛:一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研究创新上会遇到技术的难题)、二是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难以进行理论创新和操作技术上的突 破,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被更多的人认可,从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这是因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有效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储备,可 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校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操作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率。

有些教师不重视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先进经验)学习吸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持久的、有效学习的教师并不很多。其原因有教 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其实平常的先进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吸收是教育科研的准备与积淀);也有学校校 本研修抓得不实、抓而无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引领教师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注重借鉴他人的先进实践经验呢?我们可以探索校本研修的新形式,以增强学习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老师们尽快尝到理论学习的甜头。

比如,我们如果要开展一次以“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为主题(课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在活动前2—3周,学校教科室(或学科教研组)就可搜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文章提供老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专题研究(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 的理论知识。这样老师们就会感到这种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的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能使课堂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 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成果。这叫做“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组织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等。

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 成性。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 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校 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

怎样提高校本教研过程的科学性呢?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一是明确校本教研主 旨:“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展开,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 教师,它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模式:如我 们可以创建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教研模式。 基本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三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对于广大基 层学校和教师来说,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课堂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比运用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研究等技术性要求更高的 方式更适合。但这并不是说运用这些更适合于基层学校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就不讲技术性、科学性。而恰好相反,我们只有在实际操作上讲究科学性,才可能取得实 效。比如,拿运用课堂观察法来讲,我们就要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等具体的观察要求。以一堂识字 课的课堂观察为例,我们想以“如何将新课程的理

念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为校本教研活动和课堂观察的主题,就可以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反应作为观察视角, 以“复现频次、复现的字词、复现方法、复现情境、识字效果”为视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这个观察研究的过程既科学又简便易行。

四、增强研究制度的规范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障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校本研修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但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的是因为停留在 纸上、墙上,没有认真落实。这就难以使校本教研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为此,我们指导各校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 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运用上述策略,务实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从实际出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目前,我们学校教研活动主要还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学校教研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学校教研随意化——不讲求质量;

3.学校教研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必须“由形式走向内涵”。

那么如何由形式走向内涵呢?我的思路是: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我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前提。在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主要是缺乏引领,老师们像一只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

上学期我校语文组,经过一周的听课,发现了十几个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浓厚的课外读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班级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问题;文本理解中教师指导策略问题,等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哪些问题是适合校本教研的问题?

经过讨论,学校确定了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而且明确了选择校本教研主题的四大原则:一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二是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这些问题应该是教

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四是这些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理论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灵敏度,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在我校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如何突破理论学习这个“瓶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对教师主要采取“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拓展式理论学习”和“问题式理论学习”等形式的培训。

我校开展了以“快乐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学校教导处搜集了许多有关“兴趣阅读”的理论文章提供给教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以后的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教师们对这种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反映很好,好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了,与过去那种为了应付检查的理论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三、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教学中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说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发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我校教师研究的方法,而科学的课堂观察更是进行有效教研的不可或缺

的因素。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了课堂观察的三点要求: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

四、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所以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保证。

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我校构建了“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我做现代人”的“三我”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我校教师进行教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实施两大策略。

基于我校教研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确定了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即“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他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两大策略:

(一)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我们学校就曾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以教科室为指挥棒,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中心,带动一级二级及其新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跳出我们自己学校的范围,吸取其他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自己上公开课

的老师也可以得到众多优秀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因此,这样的活动给我校很多参与的教师极大的帮助,受到我校部分教师的赞赏。这样的活动可以以点带面,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创建具体的操作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教研模式。

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我们看到,校本教研的行动促进了我校教研的变化: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我校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体会到: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校本教研是一种成就,在研究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第四篇:立足校本,提高教研的实效性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立足校本,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为了打破制约我校教研课改的一些瓶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寻求推动我校教研课改的新的突破点和途径,学校决定开展“立足校本,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我校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掀起人人重视教研、人人参与实践的良好风气,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本次活动以校本教研为立足点,通过开放式公开课活动,邀请县级教研员以及兄弟学校老师观摩听课,共同探讨、分析、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各教研组要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精心准备,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围绕教材和教学实际,反复研究,通过个人授课、教研组评课、议课,使每一节个人展示课成为优质课,为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探索和引领的作用。

2012-11-30

第五篇:让校本教研成为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教研的发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所重视。每一所学校都在进行着自己的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创建了我校的校本特色,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本文就如何创建校本特色的一些做法作初步的探索。

一、联系教学实际,创建校本特色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了适合我校的课程。例如:第1课 《无公害生姜》使学生了解宁阳的特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讲解生姜的产地:磁窑镇,重量:姜肉质茎单株重0.6—1.00kg外形:外型美观,表皮光滑洁白带鹅黄色。嫩芽粗壮,呈浅紫红色,肉质细嫩,汁多渣少。医药作用:姜兼具健脾开胃,驱寒、祛湿、发汗等保健功效,具有解毒、消炎、去湿活血、暖胃、止呕、消除体内垃圾等作用。并且使学生知道磁窑镇的无公害生姜于2002年6月10日,经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实地监测,由山东省农业厅予以发证认可的,现已发展种植面积1.6万余亩,王府、泗望种植基地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万亩无公害生姜种植基地”。 另外,磁窑镇枣庄山蕴藏还有丰富的齐鲁灰大理石资源。已探明储量为6亿立方米,远景可开采储量为10亿立方米,该矿体及矿山高度为270米,倾角为45度,东西走向,厚度为200米左右,形态简单,呈块状,完整性好,适于地表开采。齐鲁灰花岗岩,板材色调调和,花纹一致,无辐射。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装饰行业相关标准规定。岩石坚硬,属非碱-活性反应骨料,经北京铁科工程检测中心济南分实验室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京沪高速铁路等工程用石标准。

二、开发本土资源,积累特色素

我们大伯完小处在粟裕将军指挥基地,具有传统的红色教育,根据学生的学生的受教育时间主要是课堂,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否幸福关键在课堂。所以我们的校本教研一定要集中精力于“快乐课堂”的研究。苏霍林斯基说过“快乐是学生的一种权利”。“寓教于乐”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当然这里的“快乐课堂”决

不是一种纯粹感官上的快乐,也不是只强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即“玩”)的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等,而是老师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快地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方法千千万万,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老师应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我们的校本教研究应基于这点做好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研,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朝着能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方向进行。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要想形成“快乐课堂”,首先,老师从思想上要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学习目的、方法和能力上进行引导和锻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其次老师不能把“分数”作为课堂教学目的,要有大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不能只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使课堂不再呆板和教条,让课堂时时焕发出生命气息,处处涌动勃勃生机。 第

二、 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作业”的量和完成方式。

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因而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反馈,但在有些教师看来,作业似乎成了每堂课的必要部分,作业一旦成了目的,人们便有可能不再关注它的量和学生完成它的方式了,要是有一堂课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老师总会感到不圆满、不放心,当然学生也会感到意外,有时评课者直接把作业作为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仿佛我们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解决好课后的作业。此时作业倒成了课堂教学的目的了。于是我们的作业往往变成了不需多少思考的、重复的、机械的活动。学生可以不用脑子做作业,他们只是在用手写作业,他们甚至可以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最终,作业成了学生学习的最重要任务,倘若学生的作业做不完或是不会做,学生因此也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差生了。从小学到中学,没完没了的,且不断增加的各种作业不仅使学生学习变得越来越累,而且迫使相当一批学生在作业堆中疲于奔命,最后终于不堪重负或是破罐子破摔“混”到毕业,或是中途辍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自找幸福去了!我们校本教研要赶快行动起来搞好“作业”的研究,在浩如烟海的大量“基训”“同步”题海面前,至少我们应考虑作业的选择与分层,以及不同学科作业的完成方式,使作业也能成为幸福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 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空内容。

课外活动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增强学生生活能力有效办法,但说实话,眼下研究教育教学的人很多,不过他们当中很少在研究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课外活动,去年合肥市在有些小学开展了大课间活动,但这还是很不够的,一则中学没有开展,二则即便是开展了大课间活动的部分小学也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外活动,基本上还是一种放松,大多数还不能叫做教育,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而劳动、科学、艺术有多少是在课内呢?我们不去研究这些非课内的教育又怎能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会使我们的教育效率倍增,也会使学生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真正的幸福教育才会形成!

第四、 校本教研要研究德育的内容形式

学校的德育并非游离于学科教学中的一种教育过程,但德育又确实不同与各学科的教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意义远大于任何其他学科的教学,就是说人们的幸福体验和幸福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长过程中德育的效果。因而校本教研应将德育作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或者说学校应该有专门的德育研究队伍,建立长效研究机构,从德育的分类到德育实践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实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德育工作全推倒班主任头上,成单打独斗状,让大家各自发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造成德育工作的被动。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大胆实行德育创新,从新生教育到诚信教育,从行为习惯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从班级命题日记到年级集体班会,逐步完善了德育系统,使同学们在体验自我进步的快乐的同时,亲身感受着整体氛围优化的宜人环境,体会着学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校本教研应着眼于教师的幸福

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进行的,显然幸福教育不仅是指学生的幸福,同时也是指教师的幸福。不仅要让学生学得幸福,还要让教师教得幸福,使幸福成为

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和共同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关注学生的幸福越来越多,而教师幸福的关注度就明显偏低。有时人们甚至忘记了“学生幸福的学”是源于“教师幸福的教”!偶尔我们还会看到有人把学生的幸福与教师的幸福对立起来的现象!为了我们的教师群体,为了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校本教研一定不能忽略教师的幸福。

简单地说,科学研究都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我想校本教研也许可以理解为:怎样珍惜师生的生命,让他们活出更多的精彩。作为辛勤园丁的老师,很多人长期的高负荷工作,饱受起早贪黑之苦不说,还要为学生成长殚精竭虑,为学生的安全牵肠挂肚。同时还要直面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沉重的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使不少教师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关爱教师,要走进教师家庭,走进教师心灵,更要用实际行动还教师本该拥有的幸福。当然这里有许多工作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校本教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致力于教师的幸福研究:

第一,如何降低教师个体的劳动强度。这里既包括怎样有效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构建班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以及特殊学生心理辅导研究等方面工作;同时要以加强对学生行为与学习习惯的研究,使每一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有序的环境中和有效的指导下开展,从而大大降低老师的工作负荷。比如,我校通过近几年入学教育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新生教育范式,以军训、语言基础、英语基础和“新生入学23条承诺”为主要内容的两周教育活动使本来非常困难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变的有章可循和有效。从源头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强度。

第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通过学习使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能宽容学生,从容教育,让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会享受育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学校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使此项工作制度化,将诸如教师定期体检、心理辅导以及业余生活的开展等真正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思考和落实。让健康的教师和幸福的教师工作去实现幸福教育的伟大理想。

总之,校本教研不应是轰轰烈烈的形式,更不应成为师生负担的源泉,而应将师

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上一篇:入学第一课主题班会下一篇:热血忠诚铸警魂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