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

2024-04-10

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共8篇)

篇1: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

让音乐活动真正“活”起来

——大班幼儿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

一、案例背景:

在以往的经验中,歌唱活动一直被认为枯燥无味。许多老师在进行歌唱活动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幼儿记住歌词,一句句地按老师的要求学唱,轻重强弱和快慢全听老师的,只要能完整、连贯、有表情地演唱,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要组织公开活动的老师们在选材时常常会舍弃歌唱活动而选其它。然而,音乐活动中最易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唱歌,如何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呢?案例中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二、研究对象:

二、案例的展开

镜头一:执教老师在活动开展之前悄悄地对听课老师们说:“等一下孩子们会模范几种人物形象出场,请老师们配合一下,假装有点难猜的样子,等孩子们投入地表演后,你们再把答案说出来。”活动开始了,教师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孩子们,你们有没有信心表演好啊?”“有!”“老师们,你们敢来猜吗?” “敢!”“那好,开始吧!音乐响起来!”第一队的小解放军们挺起了胸膛,手在胸前做起了握枪的动作,迈开了“正步”,脸上充满了喜悦,为自己出色的表现而神气呢!

镜头二:“那就我来当镜子,你来照吧!”皮皮对小宝说到。小宝想了一下,点了点头。待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并分好角色后,老师开始唱起了歌曲,孩子们在老师的歌声提示下,兴奋却又努力控制着情绪地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扮演照镜子的孩子要表情夸张的创编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刮胡子、拔胡子、画胡子的动作,扮演镜子的孩子则要灵敏地跟着,变化动作和表情。还真是有难度呢!

镜头三: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很多造型的胡子,和红色、黑色、棕色的眉笔,供孩子们自由选择装扮自己。阳阳选了一个黑色卡纸剪的胡子,他说:“我是解放军,这个黑色的胡子最酷。”嘟嘟拿着一只红色的眉笔,想了很久,然后对着镜子在嘴巴的上面画上了红色的胡须。也许,还是觉得红色更适合女孩子吧!一个蓝色的八字胡在角落里无人光顾,子健看到了,扔了手上的眉笔,扑了过去:“刚好,我就可以扮演兰精灵了,呵呵!” 镜头四: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了胡子”后,老师放起了音乐,请长胡子的孩子们去找喜欢的“胡子”握手交朋友。孩子们兴奋地相互握着手,胆子大的孩子还把几个听课老师也拉进了活动中一起游戏。浩东靠在墙边,有点畏怯地看着大家游戏。老师走过去,问“浩东,你怎么不去游戏啊?”“因为我没有画胡子。”“为什么不画呢?”“我觉得很脏!”哦,原来是这样。“没关系,那你就当超人吧,超人没有胡子!”浩东这才快步走进孩子中参与游戏。案例分析:

教师将整个活动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了演唱歌曲,又在愉快的游戏中体验到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友爱。而这次活动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当我们一线教师天天思考如何教的同时,也应该思索如何让幼儿主动学。歌唱活动的顺利开展更是依赖于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参与活动,并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最大的熏陶。本案例中,教师首先就运用分角色进场这样一个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参与的成就感。在众多老师前面神气地表演并得到肯定,使幼儿觉得自己才是活动中最重要的成分,自然而然萌发了“主人翁”的意识。

二、用游戏将活动进行到底。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可见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本性,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是不持久和易转移的。案例中教师用游戏贯穿活动全过程。先运用“照镜子”的游戏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使幼儿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歌曲;再用“我们也来画胡子”的游戏使幼儿体会到参与活动的乐趣,并滑稽地表现出这首歌曲所特有的幽默性;最后,游戏“胡子Party”让孩子真正领略到音乐散发的无限魅力,原来音乐可以这么好玩。

三、面向全体,注重个性。

我们组织歌唱活动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一位幼儿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允许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和表现。在玩“我们也来画胡子”的游戏,教师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不同喜好,准备了很多造型的胡子,提供了各色眉笔,让孩子们自由地挑选。当浩东小朋友拒绝画胡子时,老师没有刻意去要求,而是以尊重和建议的口吻与孩子进行交谈,使孩子没有负担地参与到下一个环节中。操作与实践:

在《幼儿园工作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感受和表现”,是音乐教育的宗旨,教师如何把握和实现这一宗旨,如何使音乐教育、歌唱活动开展的有声色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

要让幼儿摆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使之转变成自主学、主动学、参与学,关键问题是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 “幼儿在前,老师在后”,“幼儿先探索,老师再引导”。同时,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在实践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尝试出更新的教学方法来。

二、勤于积累,善于迁移;勇于创新,巧编巧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这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功夫。首先,要勤于积累,善于迁移。在平日里,教师应有心去搜集和收集各种音乐,如儿歌、童谣,世界名曲,广东特色潮汕歌曲,奥尔夫经典乐曲等等。然后,面对这些素材的积累,教师要大胆地进行创新,以便在日后的活动中灵活运用。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歌唱活动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一)、案例的设计。

设计意图:在大家的经验里,胡子都是长在男人的脸上的,而且老爷爷的胡子最长。可在这首歌曲里幽默地唱出了爷爷、叔叔、爸爸和妈妈的胡子,令人捧腹。实际上,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积极理解的基础上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都特别敏感到蕴含于这些善意的“幽默”中。所以,在设计活动时,着重让幼儿通过动作来表现歌曲,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歌词,同时也是一种幽默的感受。活动目标:

1、能基本准确地唱出歌曲,创编出夸张的动作表情来表现歌曲中的幽默。

2、唱出“拔胡子” 和“画胡子”两处地方的不同。

3、能友好地与同伴合作,并体验游戏的愉快。活动准备:相关的图片 眉笔及与孩子共同做的胡子 CD音乐 活动过程:

1、和听课老师玩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游戏,孩子们分组扮成老爷爷、小姑娘、解放军叔叔、小鱼等形象出场。

2、教师范唱歌曲,用歌声来讲述《胡子的故事》。

3、幼儿学唱歌曲。

(1)利用图片讲解歌词,并尝试创编动作来表现歌词。(2)老师唱歌,请幼儿做表情和动作。

(3)游戏:照镜子。孩子们两个两个一组,一个当镜子,一个当照镜子的,在老师的歌声提示下做动作。

(4)请幼儿齐唱,并做出夸张的表情和动作。(5)强调“拔胡子”和“画胡子”两处地方的不同。

4、分组表演唱。一组孩子唱歌,另一组孩子表演。

5、游戏:我们也来画胡子。

6、游戏:胡子 Party。

篇2: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

从起思想政治课实施课程改革,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旧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设“活动课”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活动课”的内容包括正文、辅助文和活动设计方案,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让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必须正确处理好如下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因此,在活动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象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群龙无首,成为无舵之舟,学习就存在盲目性。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要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其次,要处理活动课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求知的信念、科学的观点、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而不是创新结果。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否高昂,是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否新颖。至于活动的结果,比如辩论赛、讨论会结论的对错及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创新结果作为主攻方向,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要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现代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和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活动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觉意识与能动作用的支配下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同时,由于活动课的内容结构是由正文、辅助文和实践活动组成的,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把活动课搞成纯粹的讲授课或单一的活动课,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又因为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先天赋予和后天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学生的个性通过创新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学生的个性也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或分类教学,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活动课离不开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外,重点要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复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书本中找问题,力求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原有知识和材料的束缚,要换一个角度地看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做到思维“求新”、“求异”。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活动课开展创新教育,要坚持思想感情政治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要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真、善、美”的能力,否则,不仅达不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教育产生反效果。“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既利用教材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有创新,学生更要有创新;教师既要认真组织、加强指导,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或束缚学生的实践活动;既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结果。

篇3: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教材活起来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 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而且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 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材中一些静态的、背景平淡, 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例习题, 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 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 结合实际大胆用活例、习题, 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学第二册《十几减几》中, 课本上的主题图是小猫观金鱼图。我在讲授这课时, 并未直接使用这副静态的主题图, 而是创设了小猴爬树摘桃的情境。多媒体呈现13只猴子在桃树下玩耍, 然后动画一变, 呈现一些猴子爬上桃树 (画面上可以看见的是5只) , 地面上留下6只猴子。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使问题呈现更具有现实意义, 能很快吸引学生, 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 这样的设计也避免了算法上的暗示。再如:数学第一册的实践活动练习“小小商店”, 我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 学生的桌子整理排放后变成一个个柜台, 让学生自由选择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巩固了购物时的计算方法, 而且兴趣高涨,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 数学课堂活动不是简单地将知识通过教师的传授“复制”给学生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己的观察、猜测、比较、尝试、推理、抽象、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如:听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时, 她和学生一起玩“石头, 剪子, 布”的游戏。先是老师和学生玩, 后来学生自己玩了一会, 老师开始提问:“你们谁赢了?怎么知道自己赢了呢?”学生纷纷说没有算。“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记呢?”学生相互讨论了一会, 有的说用脑子记着、有的说赢一次画一个圈。老师说:“我们可以用画‘正’字来记, 赢一次画一笔, 那么如果出现了平局记不记?”“平局, 不用记。”学生喊道。接着老师让学生再一次玩“石头、剪子、布”。学生一边玩, 一边在纸上画“正”字。当老师再问:“这次你们知道谁赢了吗?”“我赢了, 我赢了……”学生纷纷举手。

这样宽松的课堂氛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也拉近了师生距离, 促进了师生交流, 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思维活起来

虽然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 存在着差异, 但数学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所设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给每位学生一块自己的天地, 增进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 动手操作为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 我让学生把积木带到课堂中来, 在讲授新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 搭一搭, 同桌一起搭积木, 说出搭出了什么, 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2) 摸一摸, 感受一下这些物体的面; (3) 描一描, 将这些物体放在纸上, 沿着边描下来; (4) 猜一猜, 这些图形是从哪个物体上画下来的; (5) 找一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平面图形, 并小组内交流; (6) 围一围, 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 再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圆形。通过操作, 学生初步体验到曲线图形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来的。在此教学活动中, 我关注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 激活思维。

再如,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 我又组织了这样的活动: (1) 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 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 并进行比赛, 参加的学生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 (2) 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 进行展览; (3) 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 通过“眼睛的不对称, 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 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 化抽象为形象, 变空洞为具体”,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 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 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师生关系活起来

“亲其师, 信其道”。实践证明, 学生往往喜欢哪一位老师, 也就特别喜欢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 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所有的学生不歧视, 一视同仁, 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抱有亲切感, 信任感、期望感,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被老师所关注的,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俞老师在接一个新的班级后, 他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好, 他们也很专心地学习。他对这些成绩上不去, 而又拉班级后腿的学生没有责骂, 没有批评, 而是给他们以家长般的温暖, 朋友般的鼓励。从心灵上给了他们莫大的鼓励, 经常跟他们聊天, 交流。一个学期后, 他们的成绩提高了不少。这跟俞老师的辛勤教学离不开, 但我觉得俞老师用了心理鼓励的方法, 与学生的和谐愉快相处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原来的教学中, 老师一直都看不起他们, 觉得他们没有希望, 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

随着教材的不断变更, 书本上的知识也越来越活, 学生学得也要越来越灵活。因此, 只有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让学生学的知识活起来, 我们才跟得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郜舒竹.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篇4:让“活动”真正“活”起来

“活动”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对物理实验的统称,“活动”以探究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乐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但是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对新教材使用情况的一次调查中,有51%的教师认为新教材中的“活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教材中的一部分“活动”操作难度比较大,教师往往不能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二是部分“活动”编写与实际的学校实验室的器材相脱节,实验器材不配套或实验器材短缺,教师准备实验困难;三是教材中部分“活动”现象不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弱化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亟需加以改进。

2解决问题的方法

德国物理教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教师能否做好演示实验,能否改进、提高或创新演示实验是衡量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度。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提高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效果”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活动”,寻找可以提高和改进实验效果的方法,力争使每一个“活动”都真正“活”起来。下面通过案例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2.1改善实验器材及条件,使“活动”“活”起来

案例1声音具有能量(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

问题描述: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录音机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的烛焰在摇晃。可是,在课堂上让录音机发出那么强的声音,必定会对上课的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对其他班级的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噪音污染,而且即使声音很强,烛焰摇动的幅度也不一定很明显。

改进方法:首先此实验最好在远离其他教学班的地方进行,并且要关闭教室的门窗。如果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以用MP3配合电脑音箱演示该实验:将音箱上连接电脑音频插孔的插头改接到MP3播放机上的耳机插孔即可,在MP3播放机内预存一首“打击乐”,音箱的电源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演示时火焰不但能晃动,而且能熄灭。如果没有电脑音箱,可以直接改用鼓,将鼓面中心对准蜡烛的烛焰,然后用力敲击鼓面,烛焰会瞬间熄灭,很好地解释了声音具有能量。

案例2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

问题描述:在该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来加热水,并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气泡和声音的变化情况,从而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因为酒精灯不能直接加热烧杯,需加垫石棉网,所以实验时间太长,影响后面教学内容。此外为节省时间,有时要用热水瓶中热水做实验,但是由于热水已沸腾过一次,再次沸腾前后产生的气泡较少,不利于学生观察。

改进方法:用大试管代替烧杯来做水沸腾实验,方法与教材相同。优点:(1)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大试管,减少实验时间。(2)因大试管比烧杯截面积小得多,所以同样多的水放于试管中比放于烧杯中深得多,水沸腾前后产生的气泡在水中上升过程历时长,水底与水面处压强差值大,方便学生观察气泡体积的变化。(3)操作简单方便。

案例3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

问题描述:教材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感知来体会影子的形成,但并没有介绍如何用实验验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是否是沿直线,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一普遍规律时缺少客观事实的支撑,容易形成认知的不完垫

改进方法:上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透明的玻璃瓶(带玻璃片)、一小段蚊香、激光笔、火柴分发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利用玻璃瓶收集蚊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并用玻璃片盖好,形成一个烟箱。实验时,学生可以用激光笔射出的激光照射玻璃瓶,可以清晰地看到玻璃瓶内光的传播路径是一条直线。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演示实验,在向空气中喷射空气清新剂的时候,用激光笔发出一束光线沿着空气清新剂喷出的方向照射,可以看到空气中出现一条笔直的光线,也可充分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记得自己在初中学习这一内容时,物理老师点上一支烟后猛吸了一口然后喷出,随即打开手电筒,一条笔直的光路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室里同学们纷纷热烈鼓掌。

案例4碘的升华与凝华(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上)

问题描述:该演示实验需要用酒精灯对碘锤进行加热,从而让学生观察碘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但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数量的碘锤,所以学生并不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该实验的现象。在对碘加热时玻璃管内出现紫红色的气体,但玻璃管内是否出现液态的碘学生大都无法看清。另外,在自然冷却的过程,由于碘蒸气弥漫在整个碘锤内,凝华而成的固态碘颗粒很小,只能是前排几个同学在老师的指点下看到,而为了让后边的同学看到固态的碘,教师必须将器材拿到学生中间,而且是经过指点才能“看清”。对后续班级实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基本属于“一次性”实验。

改进方法:在对碘锤进行加热时一定不能整个管子全身加热,否则实验现象不明显。当碘锤内产生大量紫色碘蒸气后,教师可以人工制造一个“冷”点,就是用小指沾一点点水抹在重点加热的区域,很快在抹水的区域就会出现“黑斑”,那就是碘蒸气凝华而聚集的地方,现象非常明显。

案例5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苏科版物理教材·八下)

问题描述:向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用酒精灯给易拉罐加热,当有“白气”冒出时,停止加热,再用橡皮泥将易拉罐的口封住,停止加热,冷却后会看到易拉罐变瘪。此实验的意图很好,利用易拉罐变瘪,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但是易拉罐长时间加热后温度太高,很容易伤到手。另外橡皮泥在高温的作用下收缩而使封口容易漏气,有时也会由于大气压力太大将橡皮泥直接吸入易拉罐内,导致实验无法进行。

改进方法:不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向易拉罐中倒热水,这样易拉罐的外壁的温度不会太高,而且节省了组装仪器和加热所用的时间。另外,在用橡皮泥封口前先在易拉罐的开口处放一枚硬币,再将橡皮泥封在上面就解决了漏气问题。

2.2

就地取材,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活动…‘活”起来

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学校实验设施没有跟上,教师开发低值教具的能力也不是很高,导致许多学生“活动”难以开展,很多教师不得已采取“以讲代做”或“以多媒体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其弊端可想而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主编、南师大物科院教授刘炳异老师大力倡导“就地取材,利用瓶瓶罐罐,大胆创新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物理课堂因实验创新而精彩。下面列举几个利用学生文具开展实验教学的案例:

案例1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方法:①将直尺压紧在桌子上,一部分伸出桌面,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拔动伸出桌外的一端,振动快时音调高,振动慢时音调低;②取两头一样粗的圆珠笔管一只,用细铁丝绑一小棉花

团蘸水,从圆珠笔管一端塞进去不让漏气,在另一端用嘴吹响,推拉铁丝改变棉花团的位置,体验声音频率与气柱长度的关系;③取两把直尺,用一支的边缘去划另一支的边缘,划动快时音调高,划动慢时音调低。

案例2演示摩擦力

实验方法:①比较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铅笔、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檫;②用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匀速拉动文具盒,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将文具盒放在铅笔(圆珠笔芯)上在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文具盒,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比较两次视数可以知道用滚动代替滑动摩擦力变小;③观察圆珠笔、中性笔笔筒的花纹,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

案例3演示物体的导电性

实验方法:将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组成的一个简单电路,将铅笔木质部分、铅笔芯、直尺、三角板、圆规、橡皮等逐一串联入电路中。看灯泡是否发光,灯泡发光,说明接入的是导体,灯泡不发光说明接入的是绝缘体,从而可区分出导体与绝缘体。

案例4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将铅笔的木材劈开露出铅笔芯,将铅笔芯的两端连入电路,这时灯泡发光,调节其中一端线头在铅笔芯上的位置,即减小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时灯泡变亮;若再增加铅笔芯接入电路中的长度时,灯泡变暗。说明导体的电阻大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增加电阻增大。

案例5演示磁屏蔽

实验方法:取一细线一端连接回形针、一端固定于桌面,用一“U”型磁体将回形针吸引悬空,然后分别将橡皮、直尺、小刀等物品放置在回形针和磁体之间,观察回形针的状态,体验磁屏蔽。

学生实验不能总停留在实验室里,不能总是依赖实验室器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学生的文具盒就是一个“百宝箱”,许多实验所需的器材可以从中找到,而且教材中很多的学生“活动”都可以将学生文具作为器材,这样可以将实验室“搬出”学校,将仪器“搬回”家中,让学生摆脱课本、实验室、器材的限制,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反思和讨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正确理解定律和公式的物理意义、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笔者以为:物理教学抛开实验就不是名符其实的物理课,实验应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基础。正如陶洪老师在《物理实验论》一书中说得一样:“不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篇5: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一小 何利群 [ 案例 ] :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 、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

[1][2]

篇6:让小学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华容县注滋口镇中心小学 llxudong

我在英语课堂中采用多样化活动教学,就是把音乐、简单的舞蹈动作、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英语课真正地“活”起来。

⒈用英语歌曲导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爱表演,所以我给每首歌都编了简单的动作,例如“Twinkle,twin-kle,littlestar.”;“Grass grows.”;“Iamalittleteapot.”(动作示范)等等,尽管有些动作很简单,但是学生却很乐于参与。我也曾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意思自己编动作,孩子们更是喜欢,甚至有些孩子编的动作比我编的还要好。

⒉把英语儿歌带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针对第一单元关于颜色的单词,我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真顽皮,手里拿着大画笔,画片天空是蓝色,blue,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white,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green,green是绿色;画串香蕉是黄色,yellow,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purple,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black,black是黑色;对着镜子画自己,黑不溜瞅不美丽,哭着闹着找mummy。”

3.当“小老师”,“模仿秀”,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说“Talkabout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am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amthirsty.(可以作口渴的样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老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up.”;“Verygood.”;“Sitdown,please.”etc.。

4.把身体语言带入教室。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比如说在教单词“big,small,short,long”时,就可以教学生做动作。“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表示很大;“small”用两个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学完单词以后,我们老师一旦做出这个动作,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个单词。

5.幽默―――课堂的“调味剂”。学生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但是对于女教师来说,这似乎比较难做到。有时课堂上来个“小幽默”,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比如在教“sweet,sour,yummy,yukky”这几个单词的.时候,我就试着请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同时,我这样描述“有一天,我们班的小明同学回家以后,感到特别的thirsty,于是他去找water,可惜water已经没了,这时小明发现家里厨房里还有一小瓶的“water”,他一拿起来就喝,哇,soyukky,原来他喝的是味道很sour的醋。”这时班里哄堂大笑,学生不知不觉已明白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甚至不需要老师教就掌握了这几个词。

6.相信学生,大胆地分配任务。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大胆地下达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篇7: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有趣,学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模式和意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都应体现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一、何为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怎样设置活动教学

(1)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了把握这个时期的教育规律,就得分析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2)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达到能运用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并形成能力。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贯穿人的一生。怎样从小就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呢7我构建了以“趣味数学活动”为主线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对在活动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在活动课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我们强化过程参与,淡化结果评价,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要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活动过程都在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下陷入了怪圈,内容的选择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实际上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没有把基础教育“培养人”当做我们的理想追求。教师的目标是关注学生成绩如何,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的确立,从而满足学生全体的个性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有所得。

(4)要研究活动的开放性。数学活动课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5)要研究活动的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更具体的水平上汲取其合理之处,从而建构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怎样实施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其形式一般有以下五种:一是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二是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三是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四是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五是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

四、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教学后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做到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两者相辅相成。开设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改的新课题,其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

篇8: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我在不断探索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主动唱演”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起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

一、引唱—唱趣———欣赏美

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里,可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的歌曲。即使有学生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的不同处理、不同表现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积极参与,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温习学习过的歌曲,加深印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能够建立同学与同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唱—唱会———感受美

自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低年级学生没有识谱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者放录音、VCD来学习歌曲。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教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教师间或在行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自己发现难点,在全班张榜招贤,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可使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就改变了原来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教学程序,而是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抓取到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曲的歌谱有一定的难度,只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现实生活中,像《常回家看看》、《走进新时代》等很多歌曲传唱很广,男女老幼都能模仿得有板有眼,可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熟悉歌谱呢?我们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壮丽山河,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谱技能以后,我们没有必要再将歌谱和歌词分离开来学习,而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因而可以将时间应用到更能体现实践与创新的评唱和演唱中去。

三、评唱—唱美———表现美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如:《我们的田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蓝色的雅德朗》是表现对遥远故乡思念的,宜用深情的慢速演唱。

在评唱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四、演唱—唱活———创造美

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教师应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又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表演能力,此时音乐课就变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课。

上一篇:要谨慎选择快餐式留学的方式下一篇:把今天留给以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