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

2024-04-10

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共7篇)

篇1: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

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

吕义斌

2012年第3期 ——社会建设

荆门市掇刀区是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的6个县市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然而,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比,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却十分缓慢,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区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城市化重点区域,创建了一批以服务“农民工市民化”为特色的新型社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民工入城后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区正向着“打造工业新区,建设宜居新城,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大量企业落户我区,农民工大量聚集。虽然工业化的发展使一大批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却不能顺利地被城市化,转为城市居民,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两高一低”:一是流失率高,缺少稳定性。根据对全区企业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查,近3年来有跳槽经历的占工人总数的68%,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的产业园区,流失率达75%。工人的频繁流动给企业发展和后期投入带来了巨大影响。二是返乡率高,缺少吸引力。工人中,本地新生代农民居多,30岁以下的占63%,40岁以下占94%。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值较高,但由于二元户籍壁垒,在劳动保障、文化教育、养老保险以及保障住房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加上生活成本比较高,现实与期望值差距较大,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务农。三是对生活环境认可度低,缺少归属感。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园区和企业周边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其中,要求修建配套文体休闲场所的呼声最高,占75%。

二、社区管理创新为农民工市民化探路

为顺应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农民工为目标,以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为基本任务和工作抓手,以社区队伍建设为工作支撑,着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不断创新社区公共服务,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路径。

一是创新社区管理理念。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客观上要求对城市各类资源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新的整合配置。为此,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将农民工视同城市居民,当作享有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机整体,寓管理于服务,形成了“以服务实现管理”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落实到制度保障层面上,将“农民工满意”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长效性。在具体操作上,将农民工现实利益统筹纳入管理视野,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建立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工作机制。

二是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在户籍管理上,打破城乡户籍藩篱,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将全区人口统一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实现公民身份平等。在就业培训方面,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库,农民工除可以参加区劳动部门和企业联办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学校和培训方式,由政府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补贴;建立横向联用工企业、人才市场、专业园区,纵向贯穿市、区、镇、村四级的“三联一网”信息服务平台,特别是建立了村级就业信息员制度,确保每名农村劳动力都能及时享受到就业和培训服务。在社会保障方面,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由劳动保障部门督促企业落实职工“三险一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房和企业福利购房的供应范围,并建成了400套农民工廉租房。

三是创新社区运行模式。我们采取政府领建、社区主建、部门帮建、社会共建的办法,由政府统筹划拨社区建设用地,社区筹措资金建设办公和文体活动场所,相关职能部门按照“1+N”(以社区办公主阵地为主体,便民服务、综治维稳、文体活动、劳动就业、农村党员电教培训、卫生、计生和村级综合服务社等8大中心)的模式帮助配置硬件设施,并聘请专门服务人员进驻,为居民和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农民工所需的幼教托养、家政等服务,推进公共服务规范运行和创新发展,建立门类齐全、适应农民工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加强社区建设服务农民工市民化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筑牢社区“根基”。一是转身份。根据自愿原则,不设任何门槛,农民工凭个人申请、所在企业证明、用工合同和企业上缴养老、医疗保险单据复印件,即在掇刀区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政策待遇。二是提素质。通过相关部门、社区、企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整合和利用辖区教育资源,组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成人职业培训和基本礼仪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文化技能素质。三是改观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主动承担社区责任,共同分享社区发展成果,逐步使农民工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转化为市民。

完善投入机制,强健社区“体魄”。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社区自建,迅速搭建了服务“农民工市民化”新型社区平台。区财政将社区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建立了社区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二是拓宽投入渠道。除市区财政投入外,市区结对帮扶单位和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区直相关单位也进行了资金帮扶和服务设施投入,并按“费随事转”原则,落实相关部门的“费随事转”资金。同时,采取市场化手段,加快社区超市、餐饮等服务场所建设,解决农民工购物、就餐等问题。三是突出共建共享。通过强化共建意识、开放内部设施、创新共建形式、建立“双赢”机制,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办。

大力加强队伍建设,锻造服务“铁军”。一是坚持原则选好人。选派、招聘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工作,把社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地、识别干部素质优劣的考场、选拔任用干部的摇篮。2011年以来,先后向各社区选派干部18名,公开招聘干部4名,1名社区干部被录用为街道公务员。二是学习历练培养人。各社区每周有半天集中学习,街道每月有1-2次以会代训,全年有1-2次集中轮训,并适时组织2-3次专题讲座和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三是创优环境留住人。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社区工作的软硬环境;另一方面,将纳入预算的工资待遇提高到目前的25800元/年,并逐年提高;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为社区干部干事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共荆门市掇刀区委书记)

篇2: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

2013-11-04 16:05:27 来源: 金羊网(广州)有22486人参与分享到

网易微博 16 易信 新浪微博 腾讯空间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80后、90后农民工八成不会种地 农业部部长撰文称 应让其融入就业地并安家落户——

部长吁改革户籍让农民转非

法制晚报讯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应逐步取消户籍制,畅通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渠道。

这篇题为《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的文章,实际上是韩长赋部长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六场上所作的专题报告。在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这篇文章的刊发,不禁让人们对其内容有所联想和期待。

韩长赋部长认为,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里面,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方针,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推动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稳定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问题是几十年城乡分治长期积累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期的集中释放。推进城镇化一个很大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转移和城镇化,这样既可使外出农民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使留下的农民有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

土地要走经营规模的路子,前提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

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要组成。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农民工回到农村种地,他们绝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也不想再回去种地。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

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农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转为城市居民。

篇3: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生,融入课堂,应用,文教学

中职学校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 将直接面临择业、就业的过程, 加强应用文写作可谓适时应势, 因为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 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

一、“死课堂”让学生无法喜欢上应用文的写作

1.教师的教学环节“死板”。教师认为应用文的实用性强, 没有文学性可言, 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述, 照本宣科, 常常采用公式化的教学程序:概念———特点———写法———例文———练习。学生也就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感, 甚至觉得十分简单, 一看书就懂, 但真正写作的时候又无从下笔。

2.学生的学习思维“死板”。中职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习时只是肤浅地看看书, 完成作业时“照葫芦画瓢”, 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去写。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每种应用文的核心内容, 不能灵活运用。到了考试时候, 他们写的应用文漏洞百出, 毛病多样。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应用文的写作

1.引导学生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在应用文的教学中, 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和例文, 让学生觉得学了有用, 追求实用性, 满足了学生的务实心理。和学生大谈应用文是“政事之先务”的大道理并不能打动学生, 要从学生身边的实例谈起, 才能引起学生重视。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刘XX, 学习成绩好, 专业技能也不错, 毕业后到幼儿园找工作, 写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的时候, 重点不突出, 格式也不规范, 结果被淘汰了。还有我校烹饪专业学生任XX, 在公司实习时, 由于专业技能好, 业绩也突出, 主管拟定提拔他时, 让他写一份个人总结, 任XX绞尽脑汁写了一大篇总结, 内容杂乱, 语无伦次, 结果错失良机, 事后十分后悔在学校没有认真学习应用文写作。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 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学生们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 自然有兴趣学习应用文的写作了, 也就会主动走进课堂。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走进应用文。

为了让应用文走出书本, 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那么, 教师教学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比如, 在讲《启事》时, 让学生在街上收集各种启事, 如招工启事、寻物启事、搬迁启事等等, 并找出这些启事的优点和不足;讲《诉状》时, 让学生扮演双方的当事人进行写作, 让大家找出其中的漏洞。这样一来, 学生就觉得应用文就在他们身边,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也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三、组织好应用文教学的课堂,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故事和案例相结合。

为了让应用文教学的课堂不乏味, 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应用文写作, 不妨寻找和设计一些故事, 用故事导入的方式, 来引发兴趣, 活跃气氛, 点燃激情。比如, 教写职场应用文时, 可以引入一些学长们成功的求职信、简历, 以及求职经历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写好职场应用文, 在求职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给学生多讲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书中的案例刻板, 缺乏时代气息, 学生兴趣不浓。教师不妨与时俱进, 从校园宣传栏等处收集学生写作的通知、启事、表扬信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 时代感强, 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在报纸上或是校园内、街头收集广告语、启事、通知等, 并发现这些案例的错误, 让学生亲身体验, 诊断病例, 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必然兴致高涨。

2.情境和实践相结合。

创设生活情境, 力求再现某种职业情境, 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 渗透在模拟情境中, 让写作训练为用而写, 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在进行应用文教学时, 让学生成为应用文的主角, 比如, 在讲《合同》时, 让同桌分别扮演合同双方, 教师给出一些基本材料和要求, 对各项条款进行洽谈, 并起草拟写合同。合同拟好后, 让学生就已签定的合同寻找漏洞。在讲《说明书》时, 将学生熟悉的一个产品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在讲《倡议书时》, 组织一次公益活动, 让学生向全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 等等。

3.学练和竞赛相结合。

老师教了, 学生学了, 为了“温故而知新”, 及时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如:应用文改错、应用文写作, 学生动起手来才能真正独立写好各种应用文。在大多学生学会写应用文了, 可以开展应用文写作竞赛活动,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有成就感。

总之, 应用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专业入手, 联系生活实际, 真正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 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中。教学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枯燥、教条的应用文教学趣味化、生动化, 只有这样, 我们的应用文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金英.应用文写作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新课程 (教研) .2010年12期

篇4: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对策;和谐城管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等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城市梦也更加执着。他们不再单纯地为着挣钱而挣钱,兼具有经济型和发展型并存的外出动机,他们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他们中甚至有人认为:“即使不能挣到钱,也想在城市打工”。然而他们想要真正融入城市,仍然面临着社会管理制度、自身素质、权利维护等障碍,这就相对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问题,如何构建和谐城市管理就成为必要。

1 城市融入的边缘困境

1.1 农民工身份认同存在困境

农民工对自己是否是市民身份的认同存在着较强烈的既有否定又有肯定的矛盾心态,他们有很多人(约占65.5%)在内心深处没有把自己当成所在城市的市区人,但同时又有约56.8%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是所居住的城市社区的应有一员。这种矛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农民工的心理和生存状态,他们处在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挤压之中,他们渴望城市主流文化的认同。

1.2 农民工择业存在困境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化的就业体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就业体制对于农民工来讲带有一定歧视性。很多市级、县级政府部门对本地居民就业采取优先保护措施,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准入门槛,农民工被关在就业大门之外,失去了与城市人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1.3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困境

100%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非常难,本文认为由于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制度制定不合理,农民工流出地政府似乎可以不接受和承担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费用,而农民工所居住城市也不承担,并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学费,反而让他们成为了高价生,这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成本。

1.4 农民工存在发展困境

农民工文化水平虽有提高,但他们中大多数(97.8%)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无法胜任复杂的高层次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因此他们只能偏重体力付出,只能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就业。他们处在低层次就业而形成的市场弱势地位,这让他们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发展期待,但是他们所就业的单位部门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而相对的,他们在城市的巨大生存压力也使得他们自己无力承担进修、培训和专业学习,从而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困境进一步加深。

2 构建和谐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现有户籍制度改革

要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首先要实现让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可以先在中小城市和城镇进行试点,逐步取消二元户籍登记制度,打破城乡界限,调整农民工户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对农民工户口迁移的限制,给农民工各地迁徙的一定自由。取得试点经验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城乡人口的一体化管理,在劳动力流入地就地解决落户问题,使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得到保障。

2.2 发展县域经济创造稳定就业机会,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服务

首先,要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科学进行产业转移和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业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农民工能够在县城充分就业。其次,要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劳动就业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民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劳动者处于平等地位。再次,要规范企业用工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能够和城镇其他就业人员一样享受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基本权益。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关键。提高农民工文化和技能水平的途径有:①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县城布局;②政府要加强和企业沟通与合作,广泛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和技能培训;③完善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④要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和创业成本,鼓励并支持农民工在县城自主创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到实处,繁荣县域经济。

2.3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设计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既收费低廉又覆盖广泛的社保制度体系,真正融入感情用心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子女受教育等具体细微的生活和工作问题,积极构建和谐城市管理。再有,社会应建立专属于农民工的相对完善的救助体系和福利体系,并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保障措施到位,保证救助体系和福利体系顺利开展运行。另外,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很低,无力购买所居住城市商品住房的情况下,应制定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待遇的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优惠政策,让他们在所居住城市能够安居乐业。

2.4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要求政府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县城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阵地,要加强市(县)政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切实提升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建立统一、公平、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能够进行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

2.5 改变市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工有归属感

篇5: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探索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民工群体通常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呈现出明显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再教育需求也较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亦工亦农”,半城市化状态和边缘性明显。虽然被冠以“农民”二字,但与农村、农业生产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认知直接从城市开始,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基本无差。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里扎根。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新生代农民工沦为城市的“边缘人”,成为城市里的“灰色人口”。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

职业发展期望值高,但技能水平达不到。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浸染下,由生存成本所引发的一系列需求,使其在职业寻求方面更加注重工资水平、个人的未来发展、工作的人文环境,以寻求自己更加感兴趣的职业,同时追求幸福感。另一方面,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但其职业技能水平与许多行业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这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就业于对文化和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加工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建筑业。

获取就业信息能力弱,就业机会少。在城市中过窄的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选择。和父辈一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以社会资本中的家庭和家族网络、拓展的关系网络求职为主。也有少部分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或者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家乡政府部门组织劳动力输出等途径。是否能够便利地获取就业信息决定了农民工是否能够通畅就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也开始逐渐接受和了解移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来寻求工作机会。但是,网络信息的不安全,而且网络招聘大多对求职者的要求较高等因素,使大多数人放弃了此途径,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出现了“干半年,歇半年”,一年到头收入还是所剩无几的现象。

制度壁垒导致城市农村双重绝缘,社会需求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农业的经验,不会干农活,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城市居民基本没有两样,他们迫切渴望融入城市,能成为城市居民。但由于户籍问题,他们无法享受市民享有的医保、住房保障以及教育等各种社会保障。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子女能在城市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一些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户籍制度大大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住房安置。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从长远角度讲,是一件关系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全局的重要大事。考虑中国国情,需要分别从国家政策、企业支持和农民提高自身技能三方面共同努力。

国家政策方面,改革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是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农民工问题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解放初期,我国为了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实行城乡“剪刀差”的政策,依靠农村支持城市发展。到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城市综合竞争力也相应实现,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对贫穷,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差。从二元劳动力市场观点来看,农民工群体进入的属于“次属劳动力市场”,该市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平等的劳动力待遇,给予农民工公正合理的社会地位,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市民化身份和权利的关键。

从企业角度看,深化产业结构升级改革,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拓展农民工就业空间,这就要求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岗位;同时做好产业链的升级,支持自主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提供条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当成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投资。

从农民工自身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制订职业规划,大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是实现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甚至大部分不具备职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通过制订职业规划,增加职业技能的投入和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渐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和企业的双赢。

篇6:城市化应让农民“可融入”

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传统落后的乡村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是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就人口经济体量和持续时间来看,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由于人均收入起点很低,目前我们仍然处在典型的中等收入阶段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中期,仍然存在要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挑战。

从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城市经济主导,农村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其前提是实现农村就业人口向城市就业人口顺利转移,使得国家的绝大部分就业人口转入现代的城市经济体系,从而改善农村的人口资源关系,使留村农民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方式的规模经营,从而消除城乡收入差距。

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制约,工业和城市经济能够吸纳的农村转移人口有限和缓慢,因此,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同时也有一部分国家典型的如上世纪后期的拉美国家,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城市化率很高,但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并未进入正规部门就业、融入城市化的市民生活,而是进入了城市贫民窟,从而形成了城市化的梗阻和消化不良。更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如印度,既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滞留,又有城市贫民窟的普遍存在,这种进城留乡都难以摆脱困境的二元经济结构更容易使人感到无助。

显然,无论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是城市内部存在贫民窟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都不是可融入的城市化。

对比之下,二战之后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一个共同特点是实现了可融入的城市化,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并将其全部市民化,没有形成规模意义上的贫民窟。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走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我们有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但又还保留着农村的土地和住宅,大量的家庭分离,6000多万儿童不能跟随务工的父母生活,留守在农村老家,从而形成了“离乡不离土”的两栖状态。

这种特殊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过去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这种几亿劳动人口在城乡间的长期流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劳动时间浪费和对交通运输能力的压力,人力资本素质不能随产业升级而提高,非举家迁徙的家庭悲剧和第三产业的长期压抑,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瓶颈和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的障碍,而且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不愿意也不可能再返乡务农,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即可融入的城市化,既是实现公民权利均等化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农民进城可融入的核心一是就业,二是居住。就业从来不是农民工的主要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居住问题。我国农民进城务工通常是单身形式,大量居住在集体宿舍、地下室和城中村、城边村的农居中。虽然表面上看不到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公开蔓延的贫民窟,但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环境实际上与贫民窟无异,而且通常还不能将妻子子女带在身边。所以联合国人居署的统计实际上是把中国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列入贫民窟的范畴。因此,解决我国农民工在就业城市的安居和即能举家融入市民阶层的居住环境,是可融入城市化的主要测度,也是我们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

篇7:让Wi—Fi真正融入3G

互为补充

正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所言,目前的3G移动网络甚至以后的4G都无法负担迅猛增加的数据流量,这需要Wi-Fi来分流。此外,相对2G而言,3G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更高的小区吞吐量。从应用场景来看,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的3G网络特性决定了其大部分业务发生在室内或者相对固定的环境中。由于3G为白干扰系统,其容量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减小,覆盖半径也会减小,考虑到3G大部分业务在室内发生的情况,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对于3G而言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室外建设中物业协调、工程改造难度大,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业务的不断创新,传统的室外解决方法会造成室内用户体验下降,迫使运营商不得不对现网进行扩容和对室外进行改造。如果运营商陷入这样一个循环中,其收益投资比就会下降,因此运营商非常被动。Wi-Fi正好可以作为3G的补充,为用户开辟另一高速通道,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减少3G投资的压力。

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移动,都推出了自己“3G+WLAN”战略来抢占市场,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

日本NTT DoCoMo曾推出全球首款3G/wi—Fi双模手机用以吸引用户,同时来缓解“数据海啸”对3G网络带来的压力。

中国电信是最早提出3G和Wi-Fi战略(C+W战略)的国内运营商,天翼用户除了可以使用基本的3G移动通信功能外,还可以通过支持Wi-Fi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使用中国电信Wi-Fi移动宽带。中国电信大力发展C+W战略主要基于三点:充分利用Wi—Fi的大带宽优势,实现重点应用场所的重点覆盖,满足用户的移动性需求和大带宽需求;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内容资源,弥补自己移动网内容不足的缺陷;虽然CDMA网容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但移动网容量毕竟还是比较紧张的,根据国外经验Wi-Fi可以有效分流移动网数据流量。此后,中国移动也开始调整无线宽带战略,开始增加Wi-Fi网络的部署,计划在今年年底将全国范围内的Wi—Fi热点数量增加至100万个,并敦促手机制造商生产支持Wi-Fi的手持设备。

中国之外,全球wi—Fi也呈现井喷之势。据市场研究公司Informa Telecoms and MeSa发布的“关于全球公共无线上网发展”报告显示,在运营商的推动下,全球公共热点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四年,公共无线上网热点预计增加350%;到2015年,全球公共Wi-Fi热点数量将较目前增长4倍多,达到580万个。无线宽带联盟主席、英国电信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布鲁斯认为世界即将迎来“公共Wi-Fi的黄金时代”。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技术所限,运营商无法把3G和Wi-Fi这两张独立的网络真正融合在一起,也就意味着虽然消费者购买了运营商的3G和Wi-Fi流量捆绑业务却无法享受无缝的移动服务。因此我们看到,一个3G用户如果从户外进入有Wi-Fi热点覆盖的区域,需要自己手动选择相关网络,然后输入相关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连接,体验很差。融为一体

上海贝尔副总裁朱震认为,要解决Wi-Fi与现有的移动网络无缝融合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在于认证。

国内运营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基于Web Portal的认证,要求用户输入很多信息才能登录,包括用户名,密码等,这种方式相当繁琐,而且在跨运营商网络的环境中,时长变得更不可预测,导致用户的体验是分割的。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让Wi-Fi与移动网络实现统一认证和统一计费,即用户进入Wi-Fi热点覆盖区域后,无需手动提供认证信息,认证信息通过SIM卡提供,手机将(U)SIM卡信息提交到核心网3A/HLR完成认证,在此基础上,无论是移动网络的流量还是W-iFi流量,都统一以一张账单的形式出现。

据悉,上海贝尔几年前便开始在与运营商、芯片厂商以及Wi-Fi一起进行相关技术问题的探索研究,并推出lightRadio Wi-Fi解决方案,其最大特点在于将Wi-Fi直接集成至小蜂窝基站和蜂窝网络中,在Wi-Fi和蜂窝网络中提供无缝的运营商级的宽带接入和广覆盖;通过7750业务路由器提供可信和安全的Wi-Fi网关功能,与AAA认证和营帐/计费系统的接口,并集成无线分组核心网实现2G、3G、4G/LTE和Wi-Fi的多网融合;增添Wi-Fi控制模块,在策略管理器5780动态业务控制器上集成了“自动网络发现和选择功能”软件,使用户自动连接到“最佳”网络上;借助lightRadio与领先的Wi-Fi AP和家庭网关(APs/RGs)供应商所成立的生态系统项目,确保提供快速、容易部署和可互操作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实现统一的认证和计费后,安全问题就变得非常关键。传统的Wi-Fi终端接入“细管道”模式是从用户端向网关发起IP-Sec连接,而AP仅充当桥的作用,对于PC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手机而言,IP—Sec将带来非常大的负荷,不仅影响终端上应用的相应速度,同时对电池的消耗非常之大,就目前情况看,市场上支持该功能的手机非常少。lightRadio Wi-Fi采用的是“粗管道”模式,通过从AP向网关建立IP-Sec或GRE隧道,显著降低了对移动终端的要求,不仅使得移动终端的成本得以下降,同时延长了终端的使用时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运营商推广Wi-Fi分流方案的适用群体。

上一篇:我仁孝我幸福作文下一篇:高中英语《Unit2 Growing pains-Task 1》教案 牛津版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