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机械原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统一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分别在各自授课学期进行设计,但两门课程设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一个较完整、较系统的综合型设计,使之更接近工程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第一篇:机械原理论文范文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常规机械设计和处理一些常规机械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于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难以适应当前需求

依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及学校多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笔者觉得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教法上均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千方面:

1 教材没有反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中专目前所采用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材,其内容基本上与原来学历教育时一样,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但仍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并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内容不仅单调、抽象、而且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既没有考虑到目前中专生的素质,针对性也不强,更无实践、实训的内容。其他教材也大多如此。

2 教学方法落后,难以反映职教特色。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及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学上仍不能跳出以老师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动手的时候少,感性认识较差,而在目前中专生这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与感性认识有关,因此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一般的、机械方面的技能训练。

3 教学要求与就业市场对中专生的要求脱节。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中职生的需求基本是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因此对他们直觉思维的要求要远大于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基本技能的要求要远大于理论知识要求,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却更注重于逻辑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不仅难以达到企业对技工的要求,同时也由于他们本身素质所限,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难以成为工程设计人员。

(二)调整措施

根据国家目前对职业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上述弊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下面是笔者所作的一些尝试,以供探讨。

1 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被确定为生产第一线劳动者,这样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由原来的学历教育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上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2 针对目前中职生的现状,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办学的火爆,中职生源素质是越来越差,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照搬现行教材及大纲进行教学,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行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对原理性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多讲“是什么”及“如何应用”,并讲述应查什么工具书、查什么表,有条件的话还应辅以演示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是什么”。

3 围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讲授机械原理理论的同时,可以辅以机械方面的基本操作训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加感性认识,职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如在讲授齿轮啮合知识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类型齿轮的啮合装配,并让他们观察啮合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齿轮的啮合条件及啮合齿轮的尺寸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装配钳工的技能训练。

4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教学,目前中职学校所招学生大多素质较差,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加上各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各不相同,而教师授课又是从学生的平均情况出发施以相同的教学,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兼顾,这样学生的成绩差异就会越来越大,而加强课外辅导对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就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同一个教学班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即全班采用不同的进度进行教学,基础差不多的同学采用相同的进度,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还可以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帮助其尽可能接受讲授的内容。

作者:郭矿生

第二篇:“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摘要: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统一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分别在各自授课学期进行设计,但两门课程设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一个较完整、较系统的综合型设计,使之更接近工程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课程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砚军(1964-),男,山东诸城人,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长春(1956-),男,安徽砀山人,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济南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007)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综合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两门课程设计各自独立进行,互不联系: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简单的机械系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执行机构的方案设计,设计时学生不清楚执行机构之前的运动传递情况;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则是针对机械工程中常用传动装置中的二级减速器进行结构设计,设计时学生对于减速后为之服务的执行机构情况也不太关心。两门课程设计彼此独立,机构设计不考虑其结构,而零部件结构设计又没有和机构设计联系起来,不利于对学生综合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基于国际工程教育CDIO的理念,以创新设计为根本,以提高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特别是综合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对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统一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题目,并分别在各自授课学期进行设计,但两门课程设计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一个较完整、较系统的综合型设计,使之更接近工程实际,力求突出对学生工程职业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设计综合改革的措施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 and 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1]CDIO作为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其提倡的“基于项目的教育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对“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规划

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设计题目彼此独立,各自在课程教学结束后集中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按照固定的设计流程,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并针对方案中的某一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则是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题目主要是专用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课题虽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综合了各自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说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都很有必要,但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环节,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相距甚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

以CDIO理念为指导,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结合起来,以综合性的工程设计题目为主线,使其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的整体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为此,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应遵循一下基本原则:设计题目所涉及的机构应覆盖机械原理课程中所学的主要机构,如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等;设计题目所涉及的传动方式应是机械设计课程中讲授的主要传动方式,如带传动、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等;设计题目应具有多样性、挑战性,以满足不同学生要求,使得设计由模仿型变为思考型。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在拟定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工程实际中搜集难度适中又符合教学重点的一些有生产实践背景的设计题目,如麦秸打包机机构及传动装置设计、加热炉推料机的执行机构综合与传动装置设计、平台印刷机设计等;另一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经验和兴趣自己拟题。

2.课程设计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CDIO提倡的是“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和“以工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尤其适合于工程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堂教学及其实践教学环节。[2]以CDIO理念为指导,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改革,以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将传统上“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结束后再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的集中式设计模式,变为先分散再集中的设计模式,使课程设计所进行的理论设计计算与结构分析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1)在“机械原理”课程开始时,就介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设计要求,布置学生按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研究学习小组,一般为3~5人,并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中广泛搜集合适的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

(2)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中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确定学生自选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否满足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要求,如符合要求,则指导学生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对于没有找到合适题目或设计题目不能满足综合性课程设计要求的研究学习小组,由教师从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库中选择指定课程设计题目。

(3)研究学习小组确定设计题目后,布置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现有典型机器和同类机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史,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成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的一部分内容。

(4)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综合设计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方案设计;二是典型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方案设计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讨论,在分析机器的结构、传动方式、工作原理以及各部件的功能顺序的基础上,绘制机器运动循环图,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机构的分析与综合阶段主要是从设计方案中选取最具代表行的机构,进行机构的尺寸综合、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并初步确定其传动方案(目的是为“机械设计”提出学习的要求),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准备答辩。

(5)综合设计的第二阶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部分,设计模式和方法同上。针对第一阶段确定的最佳设计方案中的执行机构及其传动方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完成挠性传动、齿轮传动、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用;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结束后的集中设计阶段,学生利用所学的零件设计的相关知识,评价在第一阶段初定的传动方案的合理性,并加以优化改进。传动方案确定后,即进行传动装置的设计计算,零件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然后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编写此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

3.课程设计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

基于CDIO模式下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旨在实现自主研究式学习、启发和讨论并重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建立以往工科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因此,课程设计成绩的评价应注重考核以下内容:方案设计的创新程度;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计算的能力;答辩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论述能力。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初次考核和最终考核。

初次考核在方案设计阶段结束后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设计课题的理解程度,传动方案和执行机构是否可行,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终考核在课程设计结束后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问题的论述能力及其设计计算能力。此阶段学生要为考核做全面的答辩准备。答辩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通过学生对总体方案的论述,对整个设计计算过程的剖析,以及对设计资料和标准的运用情况的表述,可考查学生发现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设计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的总结。因此,设计报告也应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报告包括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文献综述、方案分析与设计、设计计算过程与分析及设计结果(机构运动简图或设计图纸)等内容,并全面分析所设计的机构或传动装置的优缺点,提出今后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二、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基于CDIO模式下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模式和方法,可建立学生以往工科教育中缺乏的工程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便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通过融入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使“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系统设计的概念、思路和方法,学生成为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导者,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设计效果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CDIO简介[Z].http://www.chinacdio.cn/vNews.asp?typeID=30&parentID=29.

[2]于波,李阳阳.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63(6):145-147.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王砚军 李长春 王玉增

第三篇: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和OBE教学改革要求,对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改革了机构认知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用机构创新设计实验代替了原来的回转构件的动平衡实验。将手工操作与软件建模仿真相结合,引入学科竞赛作品创作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教学条件和设备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机构设计、画图建模和加工制造等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所做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机械原理;实验教学;3D打印;教学改革;OBE

0  引言

随着新工科建设和OBE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时也逐渐得到提升。机械原理实验课程对巩固学生机械原理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理论课堂教学一直把教学空间限制于教室,而机械原理实验课程则可以将机械基础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将机械模型和机械设备使用起来,使机械原理教学由抽象变得直观、具体。拉进了学生与机械的距离,学生可以直接解除机械模型和设备。本文主要研究了对机械原理课程实验的改进和教学实践。

1  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由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各不相同,许多高校教师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实验教学工作。例如,汤赫男等研究了柔性空间结构试验教学[1]。郭红利等探讨了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2]。包海涛等研究了新工科条件下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方法[3]。蔣培等研究了结构与振动课程实验教学的新思路[4]。朱晓翠等研究了新工科前提下的机械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工作[5]。刘晓波等探索了机械振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新方法[6]。熊建强研究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教改路径[7]。刘兰等探讨了机械类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思路[8]。王迪研究了非机械类专业中机械设计基础课实验教学改进方法和思路[9]。王大刚探索了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问题[10]。文成等提出了导学练研教学模式运用于机械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11]。夏斯伟等提出了机械原理实验课教改思路,将机械原理实验课与虚拟软件相结合,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12]。徐春明等研究了机械原理实验教改思路并进行了教学实践[13]。杨孟杰等研究了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实验教改工作,将慧鱼模型应用于实验课程教改活动中,通过慧鱼模型搭建完成实验内容[14]。

以上学者所做工作主要探讨了机械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对实验教学的改进主要着重于传统实验设备的完善,对新工科实验教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不够高,对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工作涉及不多,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在新工科背景和OBE教学改革要求下,探讨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在机械类专业班级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以“三全育人”指导,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大学生。

2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机械原理课程有8个学时实验教学。按照每2个学时完成一个实验教学工作进行计算,可以安排4个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设计了机械认知实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和回转构件的动平衡共四个实验。这几个实验虽然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但传统要求过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启发不足。根据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OBE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对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要求,将Matlab、3D建模软件等运用于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模型制作能力。

2.1 机构认知实验的改进

传统的机构认知实验主要是通过参观实验室已有机构模型,使学生对机械结构有一个直观认识。这样的实验课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实验室里的机构模型都是单独陈列出来的,有一些还是理想化的模型,例如连杆机构等。学生对机械结构的认知容易局限在这种单独陈列出来的模式,与机构在不同设备不同场合的具体应用和表现形式脱节。实际工业应用场合中的机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机构,在不同的设备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结构也有很大差异。为此,我们将机构认知实验的场所进行了改变,拓展了认知实验的参观范围。在机构认知实验中,不仅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基础实验里的各种类型的机构模型,还将学生带到学校实训中心参观各种类型的机械加工设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构在不同机械设备上的应用。

2.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的改进

以往的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测量机构模型的相关尺寸,分辨机构类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针对此实验,我们提高了实验要求难度。要求学生动手拆解机械装置模型,如发动机气缸、机床走刀机构等,分析机械装置中存在的机构类型,探讨工作原理,然后用测量工具量出机构构件尺寸,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自由度,并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机构运动仿真视频。机构运动仿真视频的制作可以采用Adams、Solidworks、Pro/E等多种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的做出各自的选择。较多的同学是通过Solidworks软件和UG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还有部分同学是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了机构运动仿真。通过实验要求难度的提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机构类型和自由度的认识,提高了机构运动简图测绘能力,熟悉了相关软件的操作和运用。

2.3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的改进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以往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等基本参数,并运用公式计算出齿轮其它参数。我们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所测定的和计算的齿轮参数,运用三维建模软件画出齿轮的三维模型,并制作一对齿轮啮合的运动仿真视频。学生主要采用了Solidworks软件和UG软件建立了齿轮的三维模型和录制了运动仿真。我们之所以增加了后面的实验要求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齿轮基本参数和计算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好好观察齿轮的啮合情况。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在测量或计算时候出现的错误在进行齿轮三维建模和运动仿真的时候暴露出来,检测了学生测量和计算的齿轮参数的正确性。

2.4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的设置

随着新工科建设和OBE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质量发展需要靠科技创新。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也激发了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的热情。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中为此特意设置了机构创新设计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机构的类型不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是一种机构的变异,也可以是几种机构的综合,也可以对已有机构进行改进。学生需要分析所设计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自由度,至少画出其中一个构件的三维模型并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通过这个实验过程,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创新思维、机构分析计算、结构设计、画图、三维建模、3D打印等能力得到展现。同时,这个实验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和贵州省3D打印比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通过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学生对制作参赛作品流程有了初步了解。

3  总结

在機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新工科背景和OBE教学改革要求,不断探索,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主要改进了机构认知实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用机构创新设计实验代替了原来的回转构件的动平衡实验。将手工操作与软件建模仿真相结合,引入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和3D打印比赛作品创作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机构分析计算、结构设计、画图、三维建模、3D打印等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在比赛中也取得了10多项目省级以上荣誉。

参考文献:

[1]汤赫男,谢湘淼,钟绍武,等.“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中的空间机构与柔性机构拓展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10):28-32,38.

[2]郭红利,张李娴,张军昌,等.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改革思路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164-165.

[3]包海涛,王殿龙,杨睿,等.面向新工科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0,23(05):120-123.

[4]蒋培,段卫东,陈浩,等.结构与振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9):79-81.

[5]朱晓翠,李春光,王继利,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0):153-155.

[6]刘晓波,洪连环.“机械振动学”实验教学创新与实践改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03):106-110.

[7]熊建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4):181-182.

[8]刘兰,何丽红.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20(21):24-26.

[9]王迪.建环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21):197-198.

[10]王大刚,程志红,李艾民,等.《机械原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上机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167-168.

[11]文成,周传德.机械类实践性强课程“导学练研”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1):70-72.

[12]夏斯伟,周海,董香龙,等.机械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46):274-277.

[13]徐春明,周艳,孙瑛,等.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1):89-91.

[14]杨孟杰,张应红,李雪梅,等.基于慧鱼模型的“卓越工程师”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11):103-104.

作者:李永湘

上一篇:民族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教育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