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观察

2022-09-10

反流性食管炎 (RE)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与胃酸有密切的相关性, 其临床特点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损害, 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会导致Barrett食管、食管狭窄等并发症。临床上治疗RE的药物较多, 我们对60例RE患者用奥美拉唑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患有烧心、反酸、胸痛等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 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 共12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为19~73岁, 平均年龄49.2岁。对照组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48.3岁。胃镜检查120例, 按洛杉矶分级标准将RE分为4级, A级:黏膜有破损, 但破损直径<5mm;B级:黏膜破损直径>5mm, 但破损间无触合;C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 但不超过食管周径的3/4;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且超过食管周径的3/4。治疗组60例, A级28例, B级13例, C级12例D级7例。对照组60例, A级29例, B级15例, C级10例, D级6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奥美拉唑20mg, 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雷尼替丁150mg, 每晚睡前1次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用药期间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愈合情况。症状消失为痊愈, 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为好转, 症状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内镜下, 食管炎症消失者为治愈, 明显减轻者为有效, 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1.3 统计学方法

将2组症状改善情况及胃镜复查情况用百分率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1)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1。 (2) 2组胃镜下检查情况比较对2组有食管炎症状的A、B、C3级患者107例进行胃镜检查, 见表2。

注:χ2=7.53, P<0.01,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注:χ2=6.98, P<0.01, 2组胃镜下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是酸相关性上胃肠道动力性疾病, 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性障碍性疾病, 西方国家患病率为10%~20%, 我国患病率北京、上海统计为5%~10%, RE患病率接近2%。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内镜所见分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常采用分段治疗, 对改变生活方式无效时, 考虑药用治疗, 对仅有症状无食管黏膜组织学损害者, H2受体阻滞剂或胃肠促动力剂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但对存在食管黏膜损害的RE患者, 用质子泵阻滞剂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H2受体阻滞剂。奥美拉唑为一种质子泵阻滞剂 (PPI) 。在胃壁细胞的管泡及分泌小管的细胞膜上分布着氢钾三磷酸腺苷酶 (H+-K+-ATP酶) , 该酶是介导胃酸分泌的最终途径, 能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 而将H+泵出细胞外, H+与CL-结合成胃酸。大量研究证明胃内pH<4的胃液含有活性胃蛋白酶, 可引起反流症状, 损伤黏膜, 故提高胃内pH≥4以上是治疗RE的关键。PPI能维持抑酸作用达24h, 对幽门螺杆菌 (Hp) 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有利于食管黏膜的愈合。雷尼替丁为组胺H2受体拮抗剂 (H2RA) , 通过阻断组胺H2受体而发挥显著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刺激后的胃酸分泌, 还可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 促进酸相关性疾病的愈合。本研究发现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均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对食管黏膜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虽然引起RE的机制较多但对食管黏膜损害最严重的是胃酸, 因此, RE药物治疗应首选抑酸作用强的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其作用于胃腺壁细胞, 为H+-K+-ATP酶抑制剂, 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 起效迅速, 无明显毒副作用, 且疗程以1~2个月为好, 用药简单方便,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120例经胃镜证实的RE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奥美拉唑20mg, 每天1次, 口服;对照组用雷尼替丁150mg, 每晚睡前1次口服。2个月后观察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奥美拉唑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理想药物, 用药简单方便,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奥美拉唑,雷尼替丁,反流性食管炎

参考文献

[1] 徐枫, 罗欢宝.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及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7, 4 (8) :38~40.

[2] 任旭.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生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 (10) :1127~l128.

[3]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81~385.

上一篇:试论草莓种植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下一篇:煤粉燃料加工中心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