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

2022-09-22

1 引言

2015年1月, 我国颁布了新预算法。新预算法根据行政事业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评价和反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能够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业务内容纳入到管理中来, 从而提高单位内部资源配置效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评价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落实效果的系统监督, 其对于检验预算方案的科学性, 收集预算反馈效果, 优化预算管理内容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绩效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始终得不到改善。

2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编制的问题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环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预算编制理念不科学, 缺乏预算精细化的科学指导, 在制定预算项目的过程中, 缺乏对项目运行细节的规范, 为预算执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二, 在预算编制中存在过分夸大下一年度财务支出的情况,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 会在上一阶段的财务报表中做好铺垫, 而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增加对上级部门财政拨款的要求;其三,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依然采用基数增长法、零基预算法等, 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 影响了预算内容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脱离, 进而弱化了预算的可行性。

2.2 预算执行力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 加强对预算的执行管理, 不仅有利于促进单位内部财政管理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规范单位内部的日常经济活动, 从而为绩效评价做好准备。但是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果来看, 其与预算管理目标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就在于预算的执行过程过于随意。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 预算的执行缺乏监督制度的保证, 更多的是依靠领导者、财务管理者的自觉性, 而这种缺乏约束力的管理环境, 使得预算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如在预算执行中, 财务人员更多的是根据领导意志来进行财务资源的分配, 而不是预算的项目规划;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更改预算内容, 而缺乏相关的审批程序。

2.3 绩效评价目标不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并不仅限于对财政资金的拨付与分配, 更在于对财政资金配置效果的分析, 而绩效评价则是实现效果分析的关键环节。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 由于缺乏绩效评价意识, 对于绩效目标的描述也更加简单, 往往就是年度发展计划等同于绩效评价目标, 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更加笼统, 也缺乏执行性。此外,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实现过程中, 缺乏责任管理制度, 由于领导者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忽视, 使得下属部门在评价中也是敷衍了事, 难以真正履行管理职责。

2.4 绩效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依据国家或省级的一些项目评价标准。对一些缺乏相关指标的绩效评价项目, 更多的是依靠相关部门人员的专业经验, 而这就难以实现绩效评价指标的统一, 影响了评价效果。如在公路建设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不仅要针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分析, 还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行市场评价, 而这其中设计的评价指标既复杂也缺乏系统, 严重影响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3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相关策略

3.1 重视预算编制,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 应该重视预算编制的基础性作用,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首先, 树立科学的预算编制理念, 用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组织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 深入对行政事业单位上一年度财务报表的分析, 并根据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及单位的行政职能, 确定预算项目, 并细化预算管理细节, 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其次,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预算编制结果的审查, 排除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执行漏洞, 有效避免预算管理中的一些私设“小金库”, 账目作假、虚报等行为。最后,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加强对国内外预算编制的分析, 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 加强对预算的动态管理, 避免静态预算造成的恶行循环,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2 完善执行体系,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预算执行体系的过程中, 首先要构建预算管理氛围, 将预算纳入到内部管理文化中来, 从领导者到基层的行政管理人员都应该提高预算管理意识, 将公共服务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来, 强化预算的权威性;其次, 重视对监督制度的建立, 预算的执行过程离不开有效的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由于权责不明存在着形式化的弊端, 因此, 单位内部应该从平衡权责的角度,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以规范各部门对预算执行行为;最后, 强化审批制度, 预算在执行中可能会存在调整的空间, 为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相关部门应该利用严格的审批制度, 加强对预算调整的控制, 确定预算调整的真实性, 以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3.3 强化绩效意识, 明确绩效评价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 应该重视对绩效评价目标的建立。首先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和效应相关的原则, 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与项目资金日常管理紧密结合, 明确预算管理中的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 构建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其次,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 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果的信息分析, 提高绩效目标的科学性;最后, 强化责任意识, 完善绩效评价责任制, 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 根据内部管理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约束绩效评价行为, 将绩效评价目标与预算管理目标相结合, 构建良好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环境。

3.4 完善评价标准, 优化绩效设计指标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中, 相关评价指标是规范评价行为的重要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在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相关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恰当的反映预算;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在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同时, 使得预算评价更具有可比性;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不同财政支出有不同的社会指标, 在评价中应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绩效评价与指导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 实现预算绩效评价目标。

4 结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 利用预算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已经基本成为管理者的共识, 但是对于预算绩效的评价, 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预算是利用财务信息对未来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的一种手段。在预算管理中, 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 再到绩效评价, 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预算管理效果。因此, 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预算体系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 打破传统预算管理中, “重预算、轻执行、虚评价”的错误观念, 加强服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 进而提高其实效性。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 预算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财务控制效果, 更影响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但是,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因此其在内部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体现在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中, 就出现了管理意识落后、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体系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对此, 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分析, 以探究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玉梅.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对策[J].当代经济, 2016 (2) .

[2] 郭海霞.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J].会计师, 2016 (12) .

上一篇:“4D”产品数据质量控制及抽样检验策略研究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