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2022-11-09

第一篇: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党员队伍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

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切实抓好这两大基础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出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对基层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

一、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要性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广大党员的权益和需要,通过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坚持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关怀服务并重,切实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激励、关心、帮助基层干部、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团结凝聚党员的坚强战斗堡垒。

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党的组织内部,就是以党员为本,这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前提。党员主体地位反映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上,就是党的各级组织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受托和委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党的各级组织不仅仅是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机关,还是党员的精神归依和依靠力量,党组织有义务给

党员以人文关怀,为党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

我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党派,党组织对党员的激励、关爱和帮扶,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体现的正是党的先进性本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党内的激励、关怀和帮扶,会使党员更加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党在整体上的凝聚力。有助于党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真正把党组织的关怀转换成一种激励、一种责任、一种动力,以敬业奉献的精神,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现阶段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解决转型时期党内各种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催生的崭新课题。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有些基层党组织,一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精神状态低迷,影响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甚至影响党员队伍形象。党内激励机制的健全,有助于激励这些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向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党内关怀和帮扶机制的健全,能够帮助这些党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给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运转困难的国有企业,这点尤为重要。

二、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原则

1.处理好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保障党员权利的关系。激励、

关怀、帮扶党员,就要保证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又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严格履行义务,遵守纪律,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2.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关怀党员与关怀普通群众的关系,做到党内关怀帮扶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有机统一。始终把帮助生活困难群众放在第一位,在党员利益和群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优先照顾普通群众,不与民争利。通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3.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应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并重,切实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党员荣誉感,保障党员权益,帮助党员解决困难,调动党员积极性。

4.坚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应牢固树立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个服务”工作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广大党员的新期待。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一)以激活力、励动力为出发点,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一是重视精神鼓励,使其荣誉上有追求。建立健全党内表彰奖励和授予荣誉证书制度,定期开展党内表彰活动,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得到明显提高。对在设岗定责、“践诺”活动、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各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实

行奖励,培育典型。

二是鼓励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注重把优秀党员干部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的能力,重视其政治作用的发挥,激励他们按照民主、法制、正规的渠道陈述政见。通过政治权利的保障,使其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荣誉感。

三是物质奖励,使其经济上得实惠。对基层干部实行效绩考评制度,结合日常考核、考核、综合考核等程序,工作先进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奖励,把组织职责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让广大基层干部认识到自己在得到组织关爱的同时,勇于承担责任,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以暖人心、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一要建立党内探访、谈心制度。通过结成一对

一、多对一的联系帮扶对子,指派专人到党员家中探访、谈心等办法,建立健全党内结对联系、谈话、定期走访等制度。

二要建立定期慰问制度。在每年元旦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长期患病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等弱势群体党员,发放慰问金及物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凝聚人心、激励发展的作用。三要建立生活关怀制度。应探索建立党员生活救助制度、生活补助制度,确保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

(三)以培技能、促发展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内帮扶机制。

一要加强党员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成以区级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服务站(点)为基础的全覆盖的党内关怀帮扶活动网络。拓展党员服务中心(站、点)的服务功能,为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和广大群众提供就业咨询、生活救助、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民生的工作体系。

二要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分类建立统计台账,通过分类建立贫困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致富典型党员信息,针对不同党员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实施救助,建立党员分类帮扶机制。三要建立项目帮扶机制。应把帮扶的侧重点放在“扶”上,在授“鱼”的同时侧重于授“渔”。以自身“造血”来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结束党组织的临时“输血”。四要建立关爱帮扶基金。积极探索建立党内扶助新办法,通过党费专项划拨、党员捐助等方式,建立党内扶助基金。

第二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定稿)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一、党内激励机制

1、建立责任激励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并认真抓好落实党建工作目标任务。

2、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党支部每年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对在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分类进行表彰奖励。加强对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培养广大党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3、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党建工作中作出一定成绩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性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典型, 予以物质奖励。

二、党内关怀机制

1、建立经常性谈心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党支部书记与党支部委员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并坚持与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在党员遇到困难、发生矛盾、出现失误、存在问题、提拔使用等情况时必须进行谈话。谈话形式既可以单独谈心,也可以集体谈话。

2、建立走访慰问制度。每年春节、古尔邦节、“七一”等节假日或党员患病住院、家庭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有较大思想波动时,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进行走访慰问,以体现党组织的温暖。

3、建立生活关怀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党员生活困难救助补助制度和关心老党员、流动党员制度,形成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的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员的归属感。

4、建立政治关怀机制。重视党员的成长进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党组织的换届选举、重要事项决定、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等党员关注的问题都要进行公开,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党内帮扶机制

1、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账。结合党内年报统计,对生活困难、独居、老弱病残等困难党员做好登记工作,为开展党内帮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通过日常的关怀帮助,使困难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关爱之中。

2、建立党内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党员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对困难党员要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对帮扶点的困难党员要积极开展互助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 张书林(1974-),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部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凝聚广大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心爱护帮助困难党员而在基层党建领域探索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理念与实践模式。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意识到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实际上是开始对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行破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具体化地指出,开展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就必须努力做到:“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做好关心照顾老劳模、老党员和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在此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清晰地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就正式形成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概念。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经过十七大之后两年多的探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各自特色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因此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这一机制就成了接下来的重要任务。由此出发,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一机制”的角度,特别指出: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这样一来,我们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思考就基本成型。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内涵

根据目前党的政策文件、理论研究的一般思路,综合众多学者的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所下的定义,这里认为,从概念内涵上看:所谓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基本需要出发,立足党员群体的差异性、立足组织与集体之于个人的强大能量这一基本事实,以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从动态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上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有机统一起来、一体化谋划和运转,以建立由多种运行要素规范、有序、有机联系融合起来所构成的、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高效运转的科学工作机制,在全党形成中央和地方党组织都来关心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都来关心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去关心人民群众的那种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协调统一运转的政治局面。

(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机制体,而不是一个单一性的机制体。这一机制体包括了党内激励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党内帮扶机制三个子机制,是三个子机制的统一体。党内激励机制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取得工作业绩的情况,由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所进行的肯定性表示、表扬性鼓励、赞许性奖励等真实意思表示的动态运转模式与常态工作态势。党内关怀机制是党组织、党的干部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党员的一套制度化的做法,是党组织、党的干部服务党员群众的典型表现。党内帮扶机制是党员群体之间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职业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暂时的艰难危困局面,所形成的党组织、优势党员群体从经济上、思想上帮助扶持弱势党员群体尽快走出困境的制度化运转体系。那么,为什么我们党把这三个独立运行的机制作为一个机制体提出来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从“党员是党的主人”的前提出发,致力于尊重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将党组织对党员成长的关心关注关爱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并为此设计方法路径的。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成了三者一体化运作的逻辑前提与价值基础。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客体是全体党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和客体定格在了弱势党员群体上,认为激励关怀帮扶主要应该针对面临艰难困苦、身处危机难关中而又无法靠自身力量迅速改变现状的党员群体。这实际上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单纯地定位在困难党员身上。如

此定位是不准确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客体固然要包括困难党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认识仅止于此是片面的。我们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作为一个“母亲”,对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自觉地进行关心爱护,应该把“母爱”撒遍每一个党员的心间,而不是仅仅关心帮助其中的困难党员。毋庸置疑,不管党员在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有多大、政治上的职位差距有多大、文化上的知识水平差距有多大,他们都会在成长中、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会在思想上、事业上一马平川、一帆风顺。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如果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党组织,那么党组织就应该切实担负起对他们进行激励关怀帮扶的责任。因此,党组织对每一个党员都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激励、人文关怀、困难帮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对象是全体党员,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立论依据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在党的十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而不是在之前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基于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对党员主人身份、主体地位的尊重,是真正将党员作为党的主人来看待、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典型表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这表明我们党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越来越清醒、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员主体地位强调党员是党的主人、党的主体,强化了党是党员工具的价值内涵。既然党是党员的工具,那么党自觉地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也就成了分内之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需要出发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由“组织本位”、“领导本位”、“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党员本位”的转变,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四)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党员群体差异性的产物。从哲学视角审视,应该看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强调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客体是全体党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是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为什么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重点放在特别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身上呢?这主要是由于党员群体的差异性造成的。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这些党员并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有着复杂的层次性、差异性特征。党员群体的差异性至少表明:整个党员群体之内各个类别的子党员群体、子党员群体内的各个党员个体,在各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处在同一个起跑线、水平线上,而是存在明显的年龄、职业、贫富差异性的。这种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水往低处流”的可行性,也决定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帮助党员群体中的弱势部分共同发展进步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五)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主要基于组织大于个人能量的事实。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度,集体主义精神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道德伦理,集体主义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集体的力量、组织的威严放到高于一切的高度,从提出和倡导党内的“四个服从”开始就奠定了党组织的崇高地位、赋予党组织以强大的政治能量。因此,任何一个党员与党组织相比都是弱小的、无足轻重的,党组织的力量、能量永远大于党员个人的能量,也高于组织中所有党员个体的能量之和,这也就是所谓的1+1大于2的道理。由此出发,当党员个体靠自身的力量、能量去应付一些困难风险而不能奏效时,求助于党组织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也就为更好地帮助党员个体抵御各种困难风险搭建了制度化的保障平台。如此看来,正是由于党组织之于党员个体而言的强大优势和超强能量,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由党组织出面去帮助党员渡过难关,才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以所承担的价值功能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学界从不同的侧面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进行了揭示,联系其实际发挥的功效,可以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价值功能综合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促发精神动力功能。党组织的生存发展要靠足够的精神动力,没有精神动力就等于行尸走肉。党组织的精神动力来自党员的精神动力。党员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所以党员要在党内生活中生存发

展下去,也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员的精神动力通常具体化为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实践证明,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党员进行“及时雨”般的激励关怀帮扶会进一步激发党员对党的高度认同感,激发党员通过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更努力地为党工作,使党员获得长久的精神动力,不断保持和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使党的事业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比如,借助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党组织营造的良好创新氛围、极具诱惑力的奖励条件、语重心长的关心关怀,通常会激发党员自觉地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所从事的工作,使党的事业发展不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员的积极性来自其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驱动,而健全完备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常能够为党员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了自由的天空;通常情况下,正因为党员享有了作为党员其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在应该受到奖励的时候得到党组织的激励、在应该受到关心的时候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在应该受到帮助的危困时刻得到党组织的帮扶,他才会认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他才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

(二)团结凝聚功能。要使一个庞大的政治组织保持应有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因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而要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着力研究分析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因素。众所周知,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其中首要的是党内矛盾斗争。党内矛盾斗争虽然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主流部分都是基于思想认识、政治观念不同所引发的冲突。解决党内由于思想认识不同所引发的矛盾斗争,最主要的是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思想认识上有分歧、有错误的同志要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使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坚定地站在党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研究分析问题。从实践效果上看,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可以及时发现党员身上存在的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不相一致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党员思想行为中与党的基本规范相背离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帮扶和教育,促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党内关怀帮扶,而是对思想上有离心、离党倾向的党员不管不问,必然会使他们的不正确思想认识日益偏离正确轨道,越来越走向党的反面甚至对立面,其结果必定会危害党的团结统一。

(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利运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政治学上讲,所谓“利益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党内政治生活中,通常强调党员在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广大党员的政治需要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党员的利益要求也就基本上是一致的,理论上不存在党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但在党外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党员之间由于年龄、职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在占有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事实上造成了党员之间的利益差别与利益之争。如何协调处理党员利益的差别与纷争,就成了协调党内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协调党员利益关系方面就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党内激励通过重点鼓励那些年富力强,具有上进心、事业心而又在利益分配中暂时处于劣势的党员建功立业,使他们借助激励所创造的利益空间迅速壮大自己;党内关怀通过侧重关怀那些最需要党组织呵护、关心、鼓舞的党员群体,使他们也能够分享到组织的温暖,获得利益上的补偿;党内帮扶通过重点帮助那些在经济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最需要帮助的党员群体,使他们借助党内帮扶最大程度地弥补了自己在党内利益分配上的劣势与不足。由此看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实际上是党内利益的一种再分配过程,它重新审视和定位了党内利益的分配路径,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形式将党内利益由优势党员群体合法转让到弱势党员群体身上,从而在党员群体之内实现了利益资源的协调均衡配置。所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利益协调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四)维护党内和谐功能。通常看来,党内矛盾斗争、党内利益分配不均、党内不良情绪释放、党内群体差距拉大、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都是党内不和谐的主要诱因。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化解影响党内和谐的诸多因素方面都具有独特功效。通过党内激励可以进一步在党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环境,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在党内消除由于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压制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所引发的矛盾与纷争,化解一些党员感觉在党内长期受压抑而对党组织、党的干部或其他党员所产生的怨恨情绪,达到维护党内和谐的目的。通过及时到位的党内

关怀,能够从党员的举首投足中透视其内心世界,通过心贴心、面对面的人文关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症结,从而对症下药,将影响党内和谐的问题迅速解决掉。党内帮扶本质上是一种以“强帮弱、富帮穷”为表征的党内利益分流过程,它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党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减轻了困苦党员的相对贫困感,抵消了困苦党员对党的怨言、对党组织的不满情绪,降低了基于贫富收入差距而引发党内不和谐的程度与频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党内和谐的功效。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必要性

(一)提高党组织亲和力的需要。亲和力是表征强势与弱势双方相互之间亲近程度的指标范畴,通常表现为强势一方之于弱势一方的吸引力系数、亲和指数,弱势一方在心理上对强势一方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简单地讲就是:亲和力就是弱势一方在心理上感觉强势一方在思想行动中讲感情、重情谊,具有人情味,从而愿意自觉靠近、拥护、支持强势一方。亲和力是任何人和组织得以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人文基础,事关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所谓党组织亲和力则是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和亲近感,是党员愿意靠近党组织、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的感情基础,是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群众的人格气质。有没有亲和力、亲和力的大小,对于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动员党员自觉参与党的事业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考察一个党组织有没有亲和力,关键看它对待党员的态度、服务党员的程度、造福党员的行动。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拉近党组织与党员关系,提升党组织亲和力,使其更能获得党员群众拥护支持的必要手段。第一,通过进行有效的党内激励,党组织能够营造出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在党员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竞争热潮,从而在日常行动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第二,通过进行细致的党内关怀,党组织能够将自己的关心爱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党员群众中去,在心灵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第三,通过不遗余力的党内帮扶,党组织能够将党的温暖播撒到党员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经济上拉近与党员的距离。

(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需要。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党员是基础性力量、是关键所在。而党员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基层党建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足够强的素质能力进行担当。这就决定了不断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的必要性。着力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可以借助的方式途径很多,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借助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所产生的强大动力推动党员自觉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这显然是一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行得通的好策略。一些地方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表明:在足够强大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之下,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被党组织边缘化甚至抛弃的普通党员又看到了党组织的关心爱护、感受到党的温暖、萌发了为党的事业发展努力工作以回报党的关爱的强烈愿望,在此驱使之下,党员们会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自己服务于党的事业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欠缺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紧迫要求并将其付诸实施,开始着手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具体行动。可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就为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长效的动力机制。

(三)解决当前基层党建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建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引起格外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着力解决基层党建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入手,因为只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许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实践证明,着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查显示:凡是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比较健全到位的地方,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就充满热情和创造性,许多长期积聚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凡是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缺失的地方,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性和充足的动力,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发展,造成老问题与新问题叠加堆积的状态。

(四)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基层党建中去的需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普及,以人为本为更多的人所认知。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为大、看重人、尊重人、爱护人,将人的地位和价值放在第一位和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义”是普适性的,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社会生活、党内生活中,以人为本都应该成为公认的道德准则。而在党内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要做到以党员为本。以党

员为本就意味着要尊重维护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自觉地把党当作党员的工具,使党员是主人、为党员服务成为党内生活中的公认法则。而将这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生活中,就必须首先让普通党员真正体会到做主人的感觉、享受到主人应该享有的尊重与服务。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际上就能够使普通党员在接受到党组织传达的激励关怀帮扶信息之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党的主人、自己在党内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

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原则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来行事,以规范保障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始终向着理想的模式和状态进发。

(一)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相结合。在着力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着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方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将三者内在地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将彼此割裂开来,造成激励是激励、关怀是关怀、帮扶是帮扶的所谓“汤是汤、水是水”式的状态。三者之间理想化的运行状态是要努力实现和达到:激励中有关怀和帮扶、关怀以激励和帮扶的形式体现、有效的帮扶就是最大的关怀和激励。

(二)坚持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激励关怀帮扶群众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最终是要形成各级组织都来关心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关心群众的党内关爱传递流程。所以,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激励关怀帮扶群众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我们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领导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党在激励关怀帮扶党员的同时对人民群众进行激励关怀帮扶,这实际上是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的条件与手段。如果我们党只顾在党内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帮扶,而将人民群众排斥在激励关怀帮扶的视野之外,就会使人民群众从心底里认为我们党是一个狭隘的党、只想着为自己的党员谋利益的党,如此以来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疏远党,不愿自觉去接受党的领导。再者,由于党员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对党员进行直接的激励关怀帮扶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民群众举行间接的激励关怀帮扶。

(三)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相关配套工作相结合。鉴于事物之间、工作之间、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特点,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必须克服单兵作战的局面,与其他配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是:一要做好党员信息的登记普查工作。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因此要保证全覆盖就必须做好党员信息的登记普查工作。要重点对农村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困难老党员的底数进行摸排,防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疏漏。二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资金支持系统。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保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名副其实,就必须在资金保障上有新举措、有长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通过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单独列支、拨付的形式解决一部分,通过党费返还、党费重点支持、交纳特殊党费的途径筹集一部分,通过社会募捐、党员和干部捐助的形式募集一部分等多种举措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运转获得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而不至于陷入开“空头支票”的尴尬境地。

(四)坚持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因此,每一个党员都有受到党组织关心爱护的权利,党内激励关怀必须覆盖到全体党员,不能出现空档和死角。但由于党员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在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谋生手段、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党组织在对党员进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时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区别的。通常情况下,党组织为了发挥所掌控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更好地体现党的关爱,应该在坚持对党员群体进行普遍关心爱护的前提下重点关心帮助那些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党员,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低谷、渡过难关,以充分体现党内关心帮扶的针对性。

(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看得见”的物质刺激,也应该有“看不见”的精神鼓励。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既不能单纯地强调精神鼓励而忽视物质刺激,仅靠一张“写满赞语”的白纸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也不能只重视物质刺激而抛弃精神鼓励,助长党内的精神颓废与物欲横流。正确的做法是: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内的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激励中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关怀中坚持物质关怀与

思想关爱相结合,在对党员的帮扶中坚持思想帮扶、精神帮扶、心理帮扶与生产帮扶、生活帮扶、危困帮扶、事业帮扶相结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构筑起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帮扶的有效运作机制。

第四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讨

张掖市委组织部政策法规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对促进党内和谐,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机制,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涉及党员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事关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遵循和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党员体现到党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在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支持党员,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之困、帮党员所需,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更具人性化。

(二)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把激励、关怀、帮扶有机结合起来,把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其他群体党员都纳入激励、关怀、帮扶的范畴,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融入激励、关怀、帮扶的各个环节,防止顾此失彼、相互脱节。

(三)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帮扶措施,不搞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类帮扶,真正把不同群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四)科学规范原则。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建立配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广泛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科学运行。

(五)注重实效原则。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防止图形式、走过场、一阵风,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任务措施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完善制度、创新载体入手,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服务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关心服务人民群众的格局。

(一)着眼于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注重运用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措施,不断强化党员的参政意识、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树立政治激励导向。重视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挂职锻炼力度,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工作人员,为优秀党员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全面推行党员议事、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对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党员群众,积极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他们更好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二是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同时,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作用发挥不好、有损党员形象的不合格党员,及时进行帮教转化,教育无效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完善责任激励措施。坚持和落实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根据不同行业党员的工作实际,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等制度,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四是落实保障激励政策。进一步规范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村干部工资列入财政预算,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等制度,将在职村干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对离职村干部按任职期限等情况发放生活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探索建立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对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给予生活补贴,使他们老有所养。

(二)着眼于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针对党员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在党内积极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一是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基层党组织要广泛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活动,党支部书记要主动与党员交心谈心,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与党员交心谈心,全面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切实做好消除顾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基层党支部对党员要坚持做到“七必谈”,即:岗位变动时必谈,思想波动时必谈,工作失误时必谈,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必谈,有不良反映时必谈,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必谈。

二是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利用“七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重点走访慰问,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党员中。根据党员生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走访慰问,坚持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时必访,婚丧嫁娶时必访,发生意外时必访,生活困难时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切实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

三是构筑党内服务平台。依托街道(乡镇)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村民)事务代理中心等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街道、乡镇、工业园区党员服务中心,并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和劳务基地建立党员服务站(点),面向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务政策咨询、党内宣传教育、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党员求助热线、党员权益保障、党员互帮互助等服务,为广大党员搭建学习、活动、交流、服务的平台。

(三)着眼于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以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改善贫困党员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坚持定期对困难党员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结合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分行业、分层次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帐,详细记载相关情况,适时查证核实,实行动态管理,为开展帮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社会公示、逐级申报的办法,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严格审核确定重点帮扶对象,明确帮扶方向和目标,确保帮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是设立党内帮扶基金。采取财政补贴、党费划拨、党员捐助、社会赞助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公益性、互济性、群众性的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在对特困党员家庭进行重点救助的同时,采取无息借贷、定期还本、滚动使用的运作方式,对有致富项目的困难党员提供生产扶持,努力发挥帮扶基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党内帮扶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城乡党员、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组织、党员与困难党员结成长期稳定的帮扶对子,切实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营造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是强化分类帮扶措施。对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党员,按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开设“爱心超市”给予必要的援助;对因病、因灾生活困难的党员和年老、孤寡、残疾党员,在实行生活救助的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对农村贫困党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点从解决生活困难、提高致富技能等方面进行帮扶;对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重点从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介绍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帮扶;对流动党员,重点从生产互助和关心照顾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方面进行帮扶;对从事生产经营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党员,重点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综合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要在普遍关爱全体党员的前提下,以帮助少数特困党员为重点,对在思想、生活、生产、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助,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切实增强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在激励、关怀、帮扶过程中,既要做好党员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注重从思想方面对党员进行精神鼓励和慰籍,又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员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真正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和谐的目的。

(三)集中帮扶与经常关爱相结合。在集中资金、物资对特定的困难党员群体进行定期帮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日常帮扶的方式和渠道,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谈心谈话、走访交流等活动,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促进关爱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四)关爱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使党员在党组织的关爱中激发热情、增长本领,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五)保障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结合。一方面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党性观念,牢记党的宗旨,严格履行义务,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篇: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思考

雷国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建立完善党内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党员新活力。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员相关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先争优环境,激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到相应的岗位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是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各村(居)、社区工作现状和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的原则,在经济发展、事务监督、公共事务、思想政治等方面按需设岗,采取党员自愿申报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上岗,对上岗党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上岗后进行轮岗交流,年终对成绩显著的党员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并在培训、农业特色项目试点等方面优先安排学习和扶持,不断激发无职党员的活力。二是认真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以鲜活的载体、多彩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好“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党员的激情与动力。三是建立健全村(居)激励机制。从村(居)干部月薪自然增长、村(居)干部养老保险、组织关爱村(居)干部、村(居)干部激励约束、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级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集党员服务与农村党员、农村发展与集体经济、农村党员群众激励与党组织建设于一体的科学长效机制,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农村党员的潜力。

二、在建立完善党内关怀服务机制上下功夫,充分体现人文新关怀。

着眼构建“关爱党员聚党心”长效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县(市、区)、乡(镇)、村(居)“三级联动”党内关怀服务,促进党内和谐。一是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党员关怀服务网络。积极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在县(市、区)、乡(镇)、村(居)分别建立党务政务便民利民综合服务站(点),积极开展困难党员、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建立健全困难党员信息台账、流动党员信息库,定期更新台帐信息,并通过民主评议、党员推荐等形成,合理安排帮扶慰问对象。二是建立“党员帮困基金”机制。建立“党内帮扶专项基金”,并加强规范使用和管理。帮扶基金以“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启动资金、传授实用技术、联系就业岗位、落实脱贫项目”为主要内容,重大节假日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贫困党员大病医疗补助、救济救灾等。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党员制度。做到“六必访”,即: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或亡故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必访、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必访、有思想情绪或意见建议必访、贫困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及时给予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是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以及学习培训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以党校、职校、党员干部实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及各支部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多形式、分类别、有计划地抓好政策知识、技能培训、教育参观等工作,不断提高党员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注重对流动党员的教育服务管理,让他们离土离乡不离党,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三、在建立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和谐新党建。

把帮扶的重点放在“扶”上,在授“鱼”的同时侧重于授“渔”,变临时“输血”为自身“造血”,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一是建立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帮扶资金的作用,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采取“一对一”方式联合组建党支部,联建时间为3—5年,并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派人到联建对象单位担任支部副书记,统筹抓好城乡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促进城乡党建和谐发展。二是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实行“一帮一”的形式与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送政策信息、捐款捐物、争取项目、技能培训等方式切实给予困难党员群众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发展上关注。三是建立困难党员保健帮扶机制。对老弱病残的党员在身体检查、生病住院时按惠民病房的标准给予优惠,确保受助对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万山特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来源:人民网-理论版

上一篇:电影社团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动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