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2024-05-10

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精选6篇)

篇1: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大丰镇党委“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新机制近年来,大丰镇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三个四”对党员实施激励、关怀和帮扶,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有力促进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

四措并举强激励。一是规范农村党员管理。通过实施党员 “先锋银行”工程,将党员分为老党员、流动党员和普通党员三大类,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特点将党员权利和义务细化20个小项,建立党员“个人存储帐户”;按照支部记录、个人申报、党员评议多种方式定期对党员进行考核,确保农村广大党员有职、有责、有为。二是完善表彰激励办法。建立党员政治生日制度,在党的生日或党员的入党纪念日,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送“入党生日贺卡”、发送红色短信等多种形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定期开展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活动,注重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政治待遇结合起来,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三是实施“四个培养”工程。坚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中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四个培养”活动,形成“创业能人帮致富、优秀党员帮进步”的浓厚氛围。四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工作保证金制度,严格干部考核与管理;把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工作内容,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严格村级后备干部的推荐、选拔和管理,实行动态管理,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党员提供有利平台,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管齐下重关怀。一是重视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问题。严格落实县委村干部养老保障补助办法,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个人自愿、财政补助”的措施办法,将全镇80名村干部全部购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探索离任村党员干部补偿关怀机制。一方面把生活特别困难的离任村干部纳入农村低保,给予一定补助;另一方面探索对任职一定年限、年龄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离任村干部发放荣誉金,建立离任村党员干部补偿关怀机制。三是切实关心老党员生活。按时发放老党员生活补贴,定期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助;每年对老党员进行免费体检;坚持在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使他们切实感受党组织的关怀。截止目前,组织60岁以上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体检110人次,慰问老党员130多人次。四是建立党内走访谈心制度。在全镇各党(总)支部中广泛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关心了解党员干部思想、学习和工作动态。并在日常走访中坚持做到“四必访”,即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的必访,党员有思想困惑或对党组织有想法的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的必访,党员生病或发生意外情况的必访。

四项行动促帮扶。一是为困难党员建档。全面了解全镇困难党员状况,对50多名贫困党员按照特困孤寡老党员、缺乏生产能力、长期患病致贫和因灾致贫四种类型分类造册,明确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管理。二是与困难党员结对。深入开展“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结对帮扶活动,由镇领导、村党(总)支部书记和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共同对全镇53名党员进行结对帮扶,明确责任,做到“扶持对象不脱贫、帮扶对子不脱钩”,努力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并由定期帮扶向长期帮带转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给困难党员“输血”。积极把贫困党员的帮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党员扶助基金,及时对遭遇意外灾祸的党员,在经济上解困,精神上排忧,切实度过难关,形成了“党员困难党员帮,不给社会帮倒忙”的良好氛围。四是帮困难党员“造血”。通过“支部+协会”、“党员+大户”等形式,采取精神鼓励、技术培训、资金扶持、产业带动,帮助贫困党员理清发展思路、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为下岗失业党员找岗、创岗,免费培训,促进就业。

大丰镇党委:赵强

2010年5月17日

篇2: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近年来,XX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狠抓落实,发挥党内关爱的社会影响力,确保党内关爱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努力使基层党干部在个人利益上有保障,工作上有激情,前进上有动力,后顾时无忧虑。

一、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现状

XX区现有党总支部25个,党支部366个,党员8275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1874人,占全区党员总数22.65%;农村党员1052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2.71%;60岁以上的农村老党员277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6.33%;行政村32条,村“两委”干部207名,社区38个,社区“两委”干部330名。基层党员在我区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党员干部队伍一此党员干部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也有个别党员因年老、体弱、多病,生活需要照顾。

二、主要做法

为了体现党对党员的关心和爱护,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建立起措施有效、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做到政治上激励、思想上关心、精神上关怀、物质上保障,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激发了广大党员对基层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具体 做法是:

(一)立足于调动积极性,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一是制定业绩考核办法。制定了《XX区农村(社区)“两委”班子及其成员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农村(社区)党(总)支部委员会、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及其成员业绩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如村党(总)支部委员会班子的考核内容包括党建工作、生产发展、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五大方面;村委会(社区)班子的考核内容包括班子建设、生产发展、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五大方面;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作风、组织能力、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四大方面,量化评分标准,实事求是地评价村、社区“两委”班子及其成员业绩。在考核结果运用中,把“两委”班子成员考核结果与补贴挂钩,如考核结果评为优秀等次的,可领取足额业绩考核奖金;评为良好等次的,领取足额业绩考核奖金的80%;评为合格等次的,领取足额业绩考核奖金的50%;评为不合格等次的不予领取;考核奖金如有剩余,留存并纳入下业绩考核奖金一起发放。今年区考核小组对村“两委”干部207人2010工作业绩考核,优秀等次的有87人,每人发放1232元;良好等次的有102人,每人发放986元;合格等次的有18人,每人发放616元。三是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每年“七一”前夕,区委都会评选出一批在党建工作、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人才,并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表彰先进、优秀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先进和优秀找差距,针对不足抓整改,增强干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优化干部选拔制度。注重对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使用,跟踪培养基层一线的年轻党员干部,在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在业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干部,使优秀党员干部得到重用和提拔。2010年,在基层干部队伍中新提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四名、街道办副主任七名。

(二)立足于增强凝聚力,完善党内关怀机制。一是完善干部保障机制。为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基层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区着力建立完善村(社区)干部保障机制。从2002年起,区财政将社区干部工资和养老保险纳入区财政预算。2002年,区财政为社区“两委”干部发放职务工资380元/月,缴纳养老保险金141元/月;2011年,区财政为社区“两委”正职发放职务工资500元/月,副职450元/月,委员400元/月,为社区“两委”干部发放财政补贴400元/月,缴纳养老保险金191元/月。2006年起,区财政将村干部生活补助纳入区财政预算,并积极与社保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力争早日将村干部养老保险纳入区财政预算。2006年,区财政为村“两委”正职发放生活补助400元/月,副职350元/月,委员300元/月;2011年,区财政为村“两委”正职发放生活补助550元/月,副职500 元/月,委员450元/月。同时,制定《XX区村级干部生活补贴发放办法(试行)》,根据历年来到龄不再任职和落选(解聘)的农村干部任职年限和落选(解聘)前的职务,划分为在职、退职、离职和落选等四种情况,从2007年10月起,定额发放生活补贴。截至目前,共有143位退休退职农村干部享受到105元/月至360元/月不等的生活补贴,共有48位落选(解聘)农村干部享受到一次性生活补贴。二是建立荣誉党员管理办法。针对我区存在年老体弱、不能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农村党员逐渐增多,党员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状,制定出台了《XX区老党员管理办法》,规定年满70岁、行动不便、不能正常参加各类活动、因病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意愿、身体残疾、无法履行党员义务的农村老党员均可申请为荣誉党员。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以体现党的温暖,增强荣誉感为主。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经常党员干部上门向荣誉党员通报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定期为“荣誉党员”送去相关学习资料,并确定一名年轻党员定期联系,及时了解和反馈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每年至少对荣誉党员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和两次集中慰问。目前,全区41名农村党员已按荣誉党员进行管理。三是加强党内关爱平台建设。我区建立“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心”(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带“多站”(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的服务党员网络。并通过积极完善社区组织功能,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构建了关爱关心 党员和基层干部平台。

(三)立足于增强归属感,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一是建立老党员帮扶制度。近年来,我区从实际出发,用好用活中央关爱老党员、困难党员的政策,努力探索党组织关爱保障制度。制定了《XX区发放老党员、困难党员生活补贴暂行办法》,从2010年1月起,按80元/月•人的标准,每年从区管党费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区没有固定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养老金收入、党龄在55周年以上的农村、社区老党员,以及年龄在50周岁以上、党龄在20周年以上领取低保的农村、社区困难党员定额发放生活补贴,想方设法保障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基本生活。二是健全党内结对帮扶制度。制定《XX区城乡党组织“一帮一”活动方案》,通过建立城乡党组织结对互助关系,制定互助计划,落实互助措施,规范城乡“一帮一”结对帮扶工作,组织有能力、有实力的党员对困难党员结对帮扶,使“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实现了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采取雪中送炭性的生活性扶助措施,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思路,全面落实区内23个行政村242户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坚定生活信念,进一步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建立困难党员救助帮扶基金。区、街道两级采取党费划拨、财政支持、党员捐助、社会募集等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救助基金,加大对生活特困党员、遭受突发性事故党员的救助以及缺技术、缺技能困难党员的帮扶力 度,为困难党员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提供物质支持、就业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等,切实解决困难党员的生活难题。

三、成效和体会

(一)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活力、动力和潜力。通过采取一系列党内约束、补助、激励、关怀、帮扶措施,解决了村(社区)干部生活工作的需要和后顾之忧,稳定了干部队伍,充分调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村(社区)的建设。特别是实施业绩考核后,激励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使他们先进的干部有荣誉感,中间的有紧迫感,后进的危机感,比有平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追有方向,化压力为动力,涌现出一批像黄会衡、林木珠、吴金等的农村和社区好带头人。

(二)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实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全区党员中营造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忙的良好氛围,使有困难的党员得到关心和照顾,使有能力的党员提升了致富的本领,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感情上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使更多的思想觉悟高、能力强的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踊跃地加入党组织。

(三)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增进群众信任,让群众可以知道政府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有效监督基层党员的行为。在考核时,群众对党员工作成效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参与了评分,拉近政府和群众的距 离。

(四)促进了党内民主、和谐。实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仅在生产生活上解决了党员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架起了党员之间的“连心桥”;通过发扬民主,营造了党内以诚相待的浓厚氛围,党员的个人意愿、自由意志可以得到完全地表达,使得广大党员心情舒畅、团结协作、和谐共事,实现了党内和谐并且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篇3: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1、探索党员教育管理途径。

对每名党员, 建立个人信息卡, 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联系方式, 都登记在卡;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外出登记备案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专人联系制度等, 由党支部书记上门或由党支部指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联系, 向党员通报企业形势, 传达支部安排以及对他们的要求, 了解党员在外的基本情况, 使每个党员都能置于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之下。

2、深化党员责任区活动。

据企业实际和党员岗位特点, 将党员划分到责任区, 明确当好“四员”、做好“四者”的责任和义务, 即:当好综合治理治安员、党的政策宣传员、民事纠纷调解员、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做攻坚克难的带头者、党组织的“护旗者”、增创效益的“优胜者”、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者”。对党员在责任区履职尽责情况, 半年一次总结、讲评, 一年一次评比、表彰。

3、激励党员争表率做楷模。

围绕企业发展, 建立健全党委、支部、班组三级党员教育网络, 保证党日活动, 抓实党课教育, 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党建活动, 有效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先锋意识, 真正做到一名党员一盏灯, 盏盏都是耀眼星。

4、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利用每年七一、春节等, 从党费、党组织活动经费中列支专项费用, 对企业困难党员进行集中慰问。大力开展“学技能、送岗位、促就业”活动, 通过社区就业平台召开招聘会吸纳流动党员再就业。

二、当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党员登记信息不全。

有些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着党员信息不全或没有相关信息的现象。有的对党员、申请入党人员的变化信息没有及时定期核查、录入和汇总;有的党组织换届、调整变化, 党员发展、转正、出入、党员流动以及申请入党人员变化时, 相关信息资料未及时更新, 或者数据不全;有些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 没有党员的相关资料;在党员流入流出时, 未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和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等。

2、流动党员组织生活不固定。

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重视不够, 教育管理跟不上, 忽视了流动党员对整个党员队伍的正面影响, 以至于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来去自由;部分党员因家庭困难外出务工, 党组织缺乏对其关心支持, 对党组织有怨言, 故意疏远党组织;部分流动党员活动地点不固定, 无法参加原支部的组织生活。还有一些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 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混同于一般群众, 放任自流, 不但起不了党员的带头作用, 反而做出有损党组织形象的事情。

3、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难。

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活动经费不足、阵地缺乏的问题和困难。开展党组织活动显得捉襟见肘。组织活动开展不起来, 党员做的好的得不到激励, 外出党员得不到关怀, 困难党员得不到帮扶, 体现不了党组织的作用, 党员教育困难, 更谈不上发挥模范作用。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举措对策

1、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从组织层面来讲, 党内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要与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一致, 这是党内激励机制建设的重要保障;从党员层面来讲, 党员个人的荣誉感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是相互挂钩的, 关怀激励党员, 能更好地鼓励党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党性与人生意义升华。同时, 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要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政治关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健全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党内民主生活会等制度, 切实把对党员政治上的关心落到实处。二是要工作激励。要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大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救助基金机制。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 对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 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 为党员正常行使权利创造条件。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困难排查、建档工作, 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掌握本单位困难党员的生产生活状况, 确定帮扶对象, 确定帮扶标准, 确定资金来源, 确定使用原则, 确定审批程序, 确定监管制度。

3、建立困难党员结对帮扶机制。

在困难党员的帮扶工作中, 既要关心党员的工作和生活, 又要注意帮助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既要重视党员的正当合理的利益和需求, 同时也要将帮扶困难党员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这就要求我们党组织要在注意区别不同对象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 增强帮扶互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党员干部与本单位困难党员结对、党组织与困难党员结对、党政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等方式, 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活动, 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使困难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 真正把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工作转化成现实中促进工作开展的巨大推进力。

4、建立困难党员再就业援助机制。

对有工作能力却又暂时失业的困难党员来讲, 党内帮扶的关键是建立再就业援助机制。党员再就业援助帮扶应以单位、社区两级党组织为依托, 积极困难党员就业观念的转化, 增强困难党员自主择业、艰苦创业意识, 建立和完善困难党员再就业的援助机制, 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困难党员就业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困难党员家庭成员解决就业问题。

摘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主要在于解决基层党员的实际困难, 发挥好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4: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关键词】高校 党内激励 党内关怀帮扶 服务群众 理论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16-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组织制定的各种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制度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激励出活力,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怀出动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帮扶出凝聚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出向心力,提高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权威力。该制度是集合群众路线与党组织服务性活动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体现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基本内涵概述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内涵

1.机制的本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本质来讲是“三位一体”的,是高校党内激励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和党内帮扶机制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从概念上分别来定义这三者,高校党内激励机制是指党员或党组织很好地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后,上级党组织或者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或者党员所进行一定性的表扬、鼓励或者赞许的行为机制;高校党内关怀机制是指高校内的党组织对党员关心、照顾、给予关怀整个过程而形成的行为机制;高校党内帮扶机制指高校党员之间由于各自区域的社会经济差距所形成的党员组织,并由其中居于优势的党员群体从思想、心理、经济、学术、学习能力等方面帮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的行为机制。之所以要将这三个原本独立运作的机制作为一个全新的整体提出,是因为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党员主体性,出于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及维护,才促使高校党组织将拥有共同前提的三大机制融合为一个全新的机制体系。

2.机制的产生。高校党员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是这么差异性导致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产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一方面,我们的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另一方面,在具体政策执行的时候,是有重点、有主次、有先后的。由于每个党员在年龄、能力、阅历等的不同,因此其发展的空间、经济收入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把激励、关怀和帮扶的重点放在这部分党员身上,可以收到精准帮扶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党员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才有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3.机制的实现。基于“组织”>“个人”的客观现实,才促使了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现。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将集体和组织的力量置于优先位置,认为组织强于个人的力量。因此,当党员个体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面对困境、难以解决困难时,向组织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内涵

1.落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全面体现和落实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里所谓的服务,本意上是指党为人民服务,但是也可以另外引申为人民群众为党服务、拥护和支持共产党—— 二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就高校内部而言,党员个体或党组织为所有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服务,既是由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出于维系自身利益的需要。党的自身利益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党员个体或党组织只有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而其生存与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2.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落实。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落实。毛泽东曾将我们党的三大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难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好、理论联系实际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利益着想,朝着符合群众基本利益的方向发展。结合高校内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将此理解为,服务在校师生,本质上来说也是顺应各自需要,发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体现。

二、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时代价值

(一)激励出活力

注重发挥党员个人的一技之长,发挥优秀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人人争上游,个个抢先锋”的良好竞争局面,使党组织迸发出无限活力,而充满活力的党才具有吸引党外优秀人才加入的时代魅力。

(二)帮扶出凝聚力

对“贫者”的帮扶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里的贫者,既指经济的困境,但更多的是指学习方面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困境,帮助这些党员克服困境,能凝聚团队力量,维护高校党内和谐,实现校园内平稳安定。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在化解矛盾纠纷因素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对高校而言,此制度的落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营造高校党组织内部尊重知识以及人才,尊重劳动和创造的环境氛围,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党员对党组织,或是党员对其他党员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而达到维护党内和谐、凝聚团队力量、构建平稳校园环境的目的。

(三)关怀出动力

一个没有精神动力的党组织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党组织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呢?当然来自党组织中的每个党员。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以及党员对党员之间的关怀,能促发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党员在得到激励、关怀和帮扶后,能够不断激发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不断激发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学习和创造之中,为当下或日后为党组织、为党开展工作积蓄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吸引更多高职称、高学历党外人士加入党组织。

三、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由于受到高校工作其本身特殊性的制约,因而在实际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学校的基本教学规律;同时由于高校内人员的具体性,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作用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职工和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客体的范围,也使体制现状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激励谁和怎么激励并不太清晰。党的激励机制是一项具体制度,它服务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高校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但是,在高校中做得最多的还是发展党员。从这可以看出,高校的重点其实过多地放在了非党员的群众身上。激励内容不清晰表现在,部分人认为把一个群众发展成为一个党员就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把发展培养党员和党内激励工作混为一谈。这往往导致这样一个后果:因此而入了党的人并没感觉到太大的激励,需要的党员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群众也不会因为这些激励而提高工作效果。因此,高校党内激励体制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这些机制来鼓励、支持党员更努力地投身教育事业,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我国高校实际工作中,此机制却应用于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和事,这样不仅混淆了工作内容和重点,也让应重点发展的对象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二)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是工作定位不清晰、不精准的直接表现。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清晰,也就是说由谁“享有”服务不明确。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党内关怀帮扶与服务机制究竟应该把谁、什么样的人定义为服务对象,这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旧是模棱两可。事实上,仅仅把那些生活或者经济条件存在困难的师生党员和群众作为帮扶对象,是十分狭隘与错误的,学习上、学术上或者能力上等方面存在困难与误区的个体,也应该是关怀服务机制需要帮扶的对象。

2.服务程序不清晰。这意味具体服务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完备的预案评估,如此就不可能对服务的工作量、工作内容、时间以及具体步骤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做不到“心中有数”,自然在真实操作中会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由“谁”来提供服务不清晰。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那些工作量较大,而且需要较多人数的工作。参与服务党员的不确定将会导致工作节奏混乱、思路方法不统一,而且不同能力的人在不经协调的前提下从事一项工作,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想要避免或者改善这种情况,需要高校党组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流程来确保各项工作的准确实施与落实。

四、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坚持党内关怀、激励、帮扶相结合原则

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培养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方面,关怀、激励、帮扶机制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在具体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三者统一起来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彼此分而视之,造成互不相干、各自为营的状态。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将形成理想的运作模式和形态,也就是说关怀以帮扶和激励的形式来体现,激励当中有关怀和帮扶,关怀与激励本身就是最大的帮扶。

(二)坚持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原则

实现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党员对群众的一级一级由上至下的爱心传递局面、党员和群众密切联系的局面,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服务对象既包括党员,也包括广大群众。因此,在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和帮扶的同时,要与服务群众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巩固与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如果这种帮扶与服务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党员中,盲目将群众排斥在外,那么我们党将容易脱离群众。

(三)坚持“普遍”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服务机制的对象,包括所有在校党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有获得激励、关怀和帮扶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党员都有其独特的生活背景,与其他党员之间在经济状况、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高校内党组织在展开具体关怀服务行动时,需要有主次,有侧重点,有急有缓。

五、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和完善的党内激励机制

1.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表彰大会和校园宣传栏等对校内典型及模范大力宣传,并号召高校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借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及人格修养。同时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骨干评优活动,对优秀党员、党建工作者和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使广大高校党员干部能从中得到启发,激发自己的工作学习热情。

2.重视及加大对校内党员干部的培养,同时发扬党内民主,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党员。通过“透明”机制的确立,党员的自我监督、自我挑战的心态得以被激发,促使其不断掌握和更新知识储备;而且通过公开选拔人才及任用人才的机制,使参与者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荣誉感、精神上充满归宿感。

3.通过年度考核等手段对高校内党员进行考评,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党员给予奖励,促使其将个人利益与高校内党组织职责自行链接挂钩。一定程度上的“奖励”刺激能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党内关怀与服务机制当中,设身处地地为校内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校内师生以及其他党员充分认识到自己被组织关怀的同时,也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投入具体的关怀活动之中。

(二)构建完善的党内关怀机制

1.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关怀,尤其是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通过在党员生病、住院时的定期探访,思想波动探访,以及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重大困难时的探访来不断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党员减轻思想负担和压力,并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2.建立与完善高校党内激励与保障制度,例如教育培训(对全体师生而言)、职称评定(对教师而言)以及各种先进评选等方面的工作——高校内各级党组织要在关怀基层党员的前提下,结合其具体情况,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与空间,给予党员恰如其分的关怀,使其加速成长,并能给予别人关怀的能力,以使制度良性循环。

(三)构建完善的党内帮扶机制

完善的党内帮扶机制,既要关心教师党员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党员的身心状况、学业情况等,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档案,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个体,尽全力给予解决或最恰当的帮助;对困难党员,予以重点帮扶;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培训,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结对等方法,给大学生一些具体的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训。对于那些有发展前景,而且思维异常活跃具有开创性建设意义的大学生党员,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的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帮扶渠道。

(四)构建完善的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1.依托高校内部的各类适于党员活动及教育的各类场所,积极开展党史知识教育、党建服务咨询等工作,使之成为关爱和联系党员、服务党员,为其排忧解难的党员服务中心。

2.党员服务机制不仅要为党员服务,也要为校内群众服务,并以此实现服务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通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走出高校的框定范围,展开各种社会助人活动,将服务范围由校内引申至所有需要帮扶的人群,服务一切可以服务的群众,为其解决困难。

在高校内,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党政文化发展建设的全新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此项任务不可一蹴而就,它需要高校的具体工作人员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压迫感,在把握党对社会主义绝对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在秉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正确路线不动摇的原则下,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强化新时期党内关怀服务机制的自我发展与更新,进而形成校内党组织和谐发展,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桂莉娜,麦熙舜,林保花.高校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文海涛,张立学.加强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

[3]邹红育,吴民生,董丙剑.对构建高校学生党组织激励、帮扶和关怀机制的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5)

[4]袁云岗,王妍.高校党组织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7)

[5]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徐廉,杜靓,汤良平.高等学校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7]黄春梅.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探究[J].广西教育(C版),2015(5)

[8]张书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12)

篇5: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张掖市委组织部政策法规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对促进党内和谐,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按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机制,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涉及党员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事关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遵循和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党员体现到党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在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支持党员,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之困、帮党员所需,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更具人性化。

(二)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把激励、关怀、帮扶有机结合起来,把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其他群体党员都纳入激励、关怀、帮扶的范畴,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融入激励、关怀、帮扶的各个环节,防止顾此失彼、相互脱节。

(三)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帮扶措施,不搞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分类帮扶,真正把不同群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四)科学规范原则。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建立配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广泛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科学运行。

(五)注重实效原则。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防止图形式、走过场、一阵风,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任务措施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完善制度、创新载体入手,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服务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关心服务人民群众的格局。

(一)着眼于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注重运用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措施,不断强化党员的参政意识、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树立政治激励导向。重视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挂职锻炼力度,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工作人员,为优秀党员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全面推行党员议事、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激发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对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党员群众,积极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他们更好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二是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定期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同时,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作用发挥不好、有损党员形象的不合格党员,及时进行帮教转化,教育无效的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完善责任激励措施。坚持和落实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制度,探索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根据不同行业党员的工作实际,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等制度,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四是落实保障激励政策。进一步规范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村干部工资列入财政预算,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全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等制度,将在职村干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对离职村干部按任职期限等情况发放生活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探索建立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重点对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给予生活补贴,使他们老有所养。

(二)着眼于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针对党员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在党内积极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一是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基层党组织要广泛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活动,党支部书记要主动与党员交心谈心,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与党员交心谈心,全面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切实做好消除顾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基层党支部对党员要坚持做到“七必谈”,即:岗位变动时必谈,思想波动时必谈,工作失误时必谈,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必谈,有不良反映时必谈,发现苗头性问题时必谈。

二是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利用“七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力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重点走访慰问,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党员中。根据党员生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走访慰问,坚持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时必访,婚丧嫁娶时必访,发生意外时必访,生活困难时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切实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

三是构筑党内服务平台。依托街道(乡镇)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村民)事务代理中心等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街道、乡镇、工业园区党员服务中心,并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和劳务基地建立党员服务站(点),面向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务政策咨询、党内宣传教育、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党员求助热线、党员权益保障、党员互帮互助等服务,为广大党员搭建学习、活动、交流、服务的平台。

(三)着眼于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以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改善贫困党员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坚持定期对困难党员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结合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分行业、分层次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帐,详细记载相关情况,适时查证核实,实行动态管理,为开展帮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社会公示、逐级申报的办法,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严格审核确定重点帮扶对象,明确帮扶方向和目标,确保帮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是设立党内帮扶基金。采取财政补贴、党费划拨、党员捐助、社会赞助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公益性、互济性、群众性的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强监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在对特困党员家庭进行重点救助的同时,采取无息借贷、定期还本、滚动使用的运作方式,对有致富项目的困难党员提供生产扶持,努力发挥帮扶基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党内帮扶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城乡党员、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组织、党员与困难党员结成长期稳定的帮扶对子,切实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营造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共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是强化分类帮扶措施。对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党员,按政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开设“爱心超市”给予必要的援助;对因病、因灾生活困难的党员和年老、孤寡、残疾党员,在实行生活救助的同时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对农村贫困党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点从解决生活困难、提高致富技能等方面进行帮扶;对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重点从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介绍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帮扶;对流动党员,重点从生产互助和关心照顾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方面进行帮扶;对从事生产经营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党员,重点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要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综合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要在普遍关爱全体党员的前提下,以帮助少数特困党员为重点,对在思想、生活、生产、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助,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切实增强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在激励、关怀、帮扶过程中,既要做好党员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注重从思想方面对党员进行精神鼓励和慰籍,又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员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真正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和谐的目的。

(三)集中帮扶与经常关爱相结合。在集中资金、物资对特定的困难党员群体进行定期帮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日常帮扶的方式和渠道,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谈心谈话、走访交流等活动,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促进关爱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四)关爱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深刻内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使党员在党组织的关爱中激发热情、增长本领,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篇6: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党员权利,大力激发党员政治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党内氛围,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对于激励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党员意识;对于凝聚党心、鼓舞斗志,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要求,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解决困难、帮助发展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

式,着力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激励关爱帮扶党员,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党员心中,努力形成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尊重党组织、服从党组织、维护党组织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严谨、务求实效的原则,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各方面综合优势,切实从精神上激励党员、生活上关心党员、工作上扶持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努力提高广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关怀和帮扶措施,力求做到依法依纪、合理合情,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人性化开展,规范化运行。

2、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既要关爱帮助党员,保障党员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又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严格遵守纪律,认真履行义务,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

3、坚持科学严谨的原则。党组织对党员的激励表彰、关怀帮助要建立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要通过会议公开、文件公开、党务公开栏公开等形式,广泛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对那些生产、生活、工作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和弱势群体要实施重点帮扶。

4、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既重视从思想方面对党员进行精神鼓励和慰籍,又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员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让党员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关爱与温暖。

三、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1、建立责任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部门单位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建联系点“双结对、双促进”制度,用制度保证党内各项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同时要健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党员服务承诺制度,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组织及党员全员承诺、党员先锋岗以及机关党员挂牌上岗、亮牌办公、党员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明确党员岗位、落实党员责任,激发和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勇争先的激情、为民服务的真情,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切实建立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在每年“七一”或年终集中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让干事创业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无私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对不履行党员义务、威信差、有损党员形象的不合格党员要进行结对帮教转化,对帮教仍不见效者,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3、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党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

(二)以办好事、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

1、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结合党内年报统计,建立党员统计台帐,特别是对生活困难党员、鳏寡孤独党员、老弱病残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分类建立统计台帐,为党内开展结对联系、扶贫帮困、生活救助等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弱势群体党员始终处在组织的关爱之中。

2、建立党内探访、谈心机制。建立党内结对联系制度、谈话制度、定期走访制度,通过结成一对

一、多对一的联系帮扶对子,对困难党员切实做到“六个必访”,即:每年“七一”、元旦、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必访;党员发生意外或家庭受灾必访;

党员生病或亡故必访;党员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必访;党员有思想情绪或意见时必访;党员不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必访。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主动为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减轻思想压力,使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3、建立政治关怀机制。重视党员干部的成长,对优秀下派干部、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要按照适人适岗的原则,大力培养推荐,适时将他们补充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使其尽快成长,充分施展才华。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组织做出的重大事项决定、重大决策部署、干部人事任免、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以及项目安排、慰问救助资金发放等党员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要通过会议、公开栏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

四、切实抓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落实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周密安排,认真实施。党组织负责人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盯着抓。同时,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积极整合政府、社会、民间等多

种资源和力量,为开展党内关爱帮扶工作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生活救助、生产帮扶等党员关爱帮扶活动,切实形成多方参与、各尽所能的工作合力。

(三)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现状、党员基本情况以及生产生活实际,坚决杜绝和防止做表面文章、搞花样形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党内关爱帮扶工作真正顺应民意、体现民愿,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丰镇“三个四”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相关文章:

大丰及大丰港情况简介10-29

大丰市新丰镇初级中学10-29

大丰一日游作文04-10

大丰事业单位考试04-29

大丰港保税物流中心08-06

大丰村2016年度总结报告05-07

大丰收幼儿园儿歌05-16

服务业大丰市范文05-25

大丰市新丰初级中学08-06

大丰大中镇领导班子08-06

上一篇:网络公司员工工作制度201下一篇:校长个人工作失职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