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办学总结

2022-07-14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力量办学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社会力量办学总结

对社会力量办学税收管理状况的调查

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它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速度之快、种类数量之多也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面对新情况,如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税收管理?这一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一、社会力量办学的主要形式和税收管理现状

(一)从规模上看。社会力量办学从规模上看,规模较大的有民办学校,规模较小的有各种社会力量办的培训、学习班。民办学校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办学体系,既有高等层次学校,又有中等专业学校,也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既有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办的,也有公民个人办的,还有中外合资办的。民办学校手续较为齐全,教学较为稳定。

(二)从形式上看。社会力量办学从形式上看,可谓灵活多样、杂乱多变:一是为解决社会就业而开办的各类岗前技能培训班。主要培训对象是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农村进城的剩余劳动力。这类培训班大部分取得许可证,办班地点、时间、授课人员较为固定;二是为职称评定或职务晋升开办的各类考前辅导班。通常由各级别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组织创办,培训对象主要是准备参加职称考试、专业技术考试的各类社会在职人员。这类办班多数是以组织名义聘请几名社会专家学者临时开办,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三是一人牵头,几人搭伙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和“家教大军”。主要培训对象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培训形式多采取短期培训和临时辅导相结合,属第二职业劳务创收,其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不易控管。

(三)从管理上看。从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二是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现在,石家庄市桥西区在教育和劳动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有41家(主要是外语、艺术、电脑、医疗美容、驾驶、人力资源等培训学校),另有还有一些未在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单位、个人和利用假期为学生补课办班的教师以及家教人员,但是,办理税务登记的却只有十多家。在税收征收方式上,对规模较大,且有建账能力的,采取的是按账征收;对规模较小,且没建账能力的,实行的是定额征收。有的临时性办班者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由于办班时间和场所不固定,税务机关很难进行有效的征管,对不办理任何手续的办班者更是控管乏力。今年上半年,我局仅征收相关税收8万多元。由此可见,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税收管理亟待加强。

二、社会力量办学税收征管不到位的原因

(一)、办学者纳税意识不强。有的对有关税收政策不了解,片面地认为,只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就是合法了,办学不应该纳税;有的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不但不积极主动地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

(二)、办学形式五花八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税收控管。目前,社会力量办学按功能分,主要分为素质型、技能型、提高型、培训型;按时间分,分为长、中、短期和临时性办学。办学形式既有合伙办学,又有单独办学,授课人员既有专职授课教师,又有大中专学生。除了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外,还有以家庭住宅为固定场所的长期授艺班,也有高考前开设的临时补习班。这些补习班的特点是可应时开办,也可随时停办,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场所也不固定,且收入多以现金形式,税务部门很难掌握。有的采取前店后校的形式,如一些音乐学校,在出售乐器的同时,进行培训和教学,业主在申报纳税时只申报缴纳商品销售收入应缴纳的税款,对培训教学收入却故意隐瞒。

(三)、部门协作不够密切。有的主管部门未能对社会力量办学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比如,在资格审查和年检方面,没把是否依法纳税作为资格审查和年检的一项主要内容,只是以收(费)代管(理)。还有的主管部门只从部门利益考虑,担心社会力量办学者因

第二篇:徐汇区教育局关于社会力量办学问题的若干意见(范文)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

徐教成〔2003〕6号

徐汇区教育局关于

社会力量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近年来,徐汇区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速,目前我区已有各类非学历办学机构130多所。这些院校为徐汇经济发展,为徐汇科教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使我区的社会力量办学能遵循依法办学的原则,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现就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事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院校的试办转正

凡申请社会力量办学获批准后,先试办一年。试办期满,举办者、学校可向教育局提出转正申请,经徐汇教育评估事务所对试办期工作评估,并报教育局审核。若试办单位具备转正条件,则转为正式办学。若不具备转正条件,试办单位应书面申请延长试办期,最多延长一年。若延长试办期满仍不具备转正条件,则自动注销办学资格,并由试办单位负责处理善后事 —1—

宜。学院的转正还须报市教委审批。

二、关于在本区另设办学教学点

本区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原则上只能在申请表内注明的办学地点开展教学活动。若办学地点有变动或需增设教学点,须报区教育局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设立其他教学点。

三、关于新设专业审批

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若需开设新专业,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经区教育评估事务所评估,区教育局批准,方可进行新专业招生及教学活动。

四、关于各院校与具有学历教育资质的院校合作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必须立足自身,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活动。凡与具有学历教育资质的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或设立教学点,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并办理审批手续。不得不按规定办理手续,擅自联合办学或设立教学点。

五、关于院校变更

社会力量办学单位若需变更学校举办者、法人、校长、地址等,应在一个月内持有关证明,(如董事会决议,法人、校长资质,审计报告,租赁合同等)报教育局、民政局办理变更手续,更换许可证。

六、关于证书公示制度

—2—

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必须在院校内显著位置公示四证,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收费许可证、注册税务登记证。

七、关于将有关规章制度向学生公示

各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必须公布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目前必须公布的有:报名须知、退费制度、收费标准、有关学生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必须公示的项目。

徐汇区教育局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社会力量办学意见徐汇区教育局办公室2003年4月22日印发—3—

第三篇:沪价费(2002)043号 关于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若干问题的通知

沪价费(2002)043号 关于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若干问题的通知

2010-05-17

上海市物价局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沪价费(2002)043号

沪财预(2002)066号

关于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若干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社保局:

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维护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和学员的合法权益,减少行政审批。现根据沪府发[2001]34号文的精神,对本市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部门批准,具有《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民办教育机构,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时适应本通知。

二、社会力量办学中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收费不再进行行政审批,由办学机构根据办学质量和成本、供需状况等情况自行制定,并在招生简章向社会公布的前一周分别向同级物价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发证部门备案。

物价部门和教育、劳动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收费标准。

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所有向学员收取的费用和相关收费办法均必须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和公示,公示的基本内容为课程名称、教学时间、收费标准和计量单位以及其他按规定应予公示的有关内容。

办学机构不得向学员收取任何未在招生简章(通知)上予以公示的费用。

四、学员中途退学,办学机构应按课时比例退回学费,具体退费办法由办学机构自行确定,并在学员报名时予以公示。

五、向学员收取的代办费必须在学习期满时向学员提供结算清单;中途退学的学员,在办理退费时也应向其提供结算清单。

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实施上述收费,到指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申领或变更手续,并凭收费许可证领购和使用税务发票。

七、办学机构接受国家机关指定、委托、或依法进行强制性教育(培训)活动,其收费必须通过市主管部门报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审批。

八、高等教育自学助考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收费仍按原规定执行。

九、物价、教育和劳动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收费管理和指导,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行为要依法监督检查。

本通知自文到之日起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二年六月四日

第四篇:动员社会力量(发言)

动员社会力量,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从惠城区老龄办、民政局获悉,惠城区至今共有60周岁以上老人约8万人(城镇户籍约4.3万人,农村户籍约3.7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1%; 65岁以上老人约6.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95%;80周岁以上约1.3万人,占全区老年人人口总数的16%;其中空巢老人约5000人,在老人中占6%。并且,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按照国际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时,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惠城区将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对此,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完善综合福利院各项设施,筹建新的综合福利院;落实老人优待政策,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免费进公园;为60周岁以上的困难空巢老人购买服务;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等,然而,与人口老化快速加深相比,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供需矛盾日益显现,今后必将成为全社会要面对的热难点问题。

在继续加快对公办养福利院新院的建设,改建、扩建乡镇农村敬老院,推进桥西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试点外,建议政府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居家老人服务信息平台,为老人提供全面快捷、高效优质的居家便利服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种因素制约,惠城区老人绝大多数都选择

家庭养老。而由于生活方式、住房条件、亲情观念等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尤其是30年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这就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巢老人;即使与子女一起居住,也由于工作、时间、“少孩化”等原因,子女无暇全力照顾老人。那么,在生活起居、物品采购、行动安全、看病就医、身体护理、紧急事故排除等方面的事情,成为居家老人时时要面对的,但很多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老人突发疾病时,如果不及时向外界报警,则会面临极大的危险。近些年来,电视、报刊不时有报道说老人死在家中多日无人知晓的消息。惠城区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从有关资料了解到,近年来,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针对居家老人生活需要,已开始老人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并取得初步经验。如唐山市,由政府有关部门与社会企业共同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中心主要职能是以老人需求为主导,以信息化服务为手段,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开办10大类50多项服务项目,主要有紧急救助、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生活琐事等。省内中山市三角镇也于去年在全省率先启动老年人“关爱铃”计划,免费为全镇5000多户家有65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安装“关爱铃”话机。老人家在家中只需按下一键,便能拨通电话,联络亲友,需求服务,同时“关爱铃”还与120 急救系统无缝结合。

今年4月,市民政局局长黄小妮在全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省研究开发的相关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县区社会福利机构或街道社区服务中

心为管理节点,以社区福利设施及家庭为使用端,建设关爱老人服务平台,实现紧急呼叫信息网络与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基本实现区域内老人紧急救援和生活服务全覆盖。

所以,建立居家老人服务信息平台,不仅是社会形势需求做的事情,也是上级政府要求做的事情。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如老龄办等,与社会上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将区级老人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建立起来。

二、动员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以解决越来越多有需求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惠城区现有养老机构13家,其中,区级公办社会福利机构1家,镇级公办农村敬老院9家,民办福利机构3家,共有老人床位524张。其中,公办的311张,入住213人,入住率?%;民办的213张,入住165人,入住率?%。

按照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目标计算,现有的6.3万65岁的老人,就有6300老人应进入到养老机构或受到托老服务,而现有公办的服务机构的床位只有311张,可以想像,如果仅靠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去达到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大力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民间社会力量,如果用得适当,应是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这方面,可参照社会力量办学的做法。

现有的民办托老所,大都居所简陋,条件落后,没有足够的娱乐场所,没有运动康复设施,有的仅仅只有一个床位。如位于桥东的桃

子园托老所,一幢陈旧的小楼,三层,共约500平方米,入住老人在

3、40之间,收养的老人80%以上的在80岁以上,基本上生活都不能自理。平时,能走动的老人就在一楼活动,有的还能上街买东西,不能走动的就在床上看电视。老人的精神状态还算好,对托老所的服务也比较满意,因为对这些老人来讲,他们最怕的就是孤独,托老所虽然简陋,但为老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并解决了他们的孤独感。而对于经营者来看,每个老人收费在月800~1200元,雇请工作人员4~6人,除去老人的伙食、房租、人工、水电等,还有微薄的利润。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不是条件差的问题,也不是利润薄的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态度问题。在走访中,笔者强烈地感觉到,不论是入住的老人、工作人员和开办者,都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有一种对生活的压抑感。桃子园托老所开办人郑育平说,面对艰难的经营局面,她好几次都想停办,但想到如果停办,现在入住的几十个老人没地方可去,于心不忍,才又坚持下来。

所以,作为政府,不但要办好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对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加以鼓励扶持,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开展对老年服务业人员专业训练工作。

按照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将来需要专门服务的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服务老人将是一门具有专业知识的行业。而现有从事养老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上些

四、五十岁的阿姨,不仅没有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基本的文化。

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除要引进高级的管理人才外,还要立

足本地,结合实际,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在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采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或助学金形式,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对老人的护理水平;并向社会招收学生,培养专职养老护理人员,为将来的养老事业发展打下地力基础。

不可否认,快速推进的老龄化,给我区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一些积极效应,努力发现挖掘蕴藏在其背后的机遇和契机。按“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加盟到老人服务事业上来;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区别对待,稳步推进,最后达到到广泛覆盖。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但愿惠城区能在这方面作个探险者,为建设文明幸福的惠城区加分。

第五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调研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社会参与性,基于该特点,广泛的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有效的实现矫正效果确保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可以有效地改善矫正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

一、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三项工作,为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闽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776人,在矫389人,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没有出现脱漏管现象。

(一)强化社区矫正保障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 闽侯县于2010年2月开始试点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立足实情、创新思路,于2011年8月在县司法局增设社区矫正科,为闽侯县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服务。并在甘蔗校园路130号投资200万元改建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加强队伍保障。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了1名以上的司法助理员。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6次招聘,现在册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为88人。从总体上看我县现有专职社工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年轻。全县专职社工中,35岁以下占95%,一大批年轻人进入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为基层司法所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二是学历高。全县88名社工中,学历普遍是在职大专以上。三是专业强。专职社工中有法律专业人才,也有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特长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素养。四是素质好。我县招考时全部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品行良好,文字能力、口头表达强,适应工作快,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每年上下半年对全县司法工作人员开展一次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培训,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吸纳德高望重、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职工、村干部、律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不足。加强经费保障。闽侯县按规定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律师参与社区矫正,我县已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各基层司法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职业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优势,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新型刑罚执行方式,各级都能准确把握其刑罚的实质,加强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管理办法、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管辖争议处理办法、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矫正对象的接收、日常管理、迁居、请销假、解矫等事项,完善了定期排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管理、信息通报、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管理监督的配套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管理。通过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一人一档”,及时记录矫正人员监管过程形成的个人基本情况报告、走访记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请销假、考核、解矫等个人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将相应信息录入到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力度。认真做好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接收、宣告、请销假审批、奖惩等环节,细化报告、核查、走访等日常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类型、矫正期限、认罪悔罪态度、日常表现等情况,按照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进行管理。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行政司法部门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动,严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强化社区矫正的改造功能。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针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个性矫正方案,因人施教,加强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讲报、集中训诫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手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社会适应性帮扶。通过司法行政部门与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生活特别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临时救济和落实低保政策,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全县还建立了24个社区服务基地,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有效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观念,修复其社会关系。加大辅助干预力度。

(四)发挥区位优势

福州大学城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我县依托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师生资源联合地方其他院校,建立起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打造了法治品牌项目--闽侯县检察院福州大学城检察室,依托其已建成的青少年维权警示教育基地,闽侯县司法局与检察院、教育局联合当地实验中学、荆溪中学、闽侯四中、祥谦中学、虎峰中学、东南学校、上街实验学校、闽侯八中、大湖中学、小箬中学、廷坪中学、洋里中学、竹岐中学、鸿尾中学、良存中学,通过内容和模式复制,形成法制教育网络。同时与团县委联合出台社工介入未成年人帮教、社会调查、心理咨询等活动相关制度文件,落实青年司法社工介入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促进丰富的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均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发挥专业人才团队化优势,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辅导、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就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教育矫正工作品质。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工作衔接缺乏有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还出现不到位、不合拍等情况,影响了刑罚执行效果。司法行政机关与公、检、法、监狱间的配合协作、信息互通、共享平台以及工作对接、反馈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司法、行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统筹。

(二)队伍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数每年不断递增,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有些社区矫正专门机构和乡镇(街道)司法所都只配备2至3名工作人员,司法所聘用的协理员因待遇低很不稳定,队伍力量跟不上工作需求。社区矫正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要求高,目前司法所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法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志愿者自发参与,目前我国志愿者参与矫正工作的法律规范空白,大多数志愿者缺乏工作经验,并且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而且志愿者提供服务完全为自愿性质,没有任何经济补偿,缺乏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此外还存在参与人员少程度低,专业水平不高等制约因素,这些都导致志愿者服务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难以形成规模。

(三)工作保障经费偏低。7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不断增加,办案费用大幅增长,但矫正经费财政预算并未随之增加,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经费年人均1500元,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现有的经费既要用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业务指导管理,又要用于司法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而村(居)委会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经费却为零,无法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

(四)管控教育手段不足。矫正机关主要通过定位手机来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但定位手机与社区服刑人员不能有效捆绑,人机分离现象时有发生,在监管上存在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实际行踪滞后的状况。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强制手段,不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在入户走访调查、收集证据时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有关部门的配合,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宣传工作力度,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意义和相关规定,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消除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偏见与误解。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实现感化、帮扶、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切实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工作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民政、财政等部门作用,帮助解决矫正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实际困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积极性;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库等,加强与监狱及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相关网络平台之间的联接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防止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完善矫正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制度流程、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回访帮教制度,定期对矫正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矫正人员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治和人文关怀,增强社区矫正的工作实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要下大力充实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着力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一方面,要配齐配强矫正机构专职工作人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进一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引进具有法律知识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业人才,并切实提高其工作待遇,确保队伍稳定;进一步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引导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从而形成以司法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一整套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在法律知识、矫正监管、心理疏导、危机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保障机制,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证。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监管经费,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充分运用GPS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技防能力,把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建立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志愿者及其他人员,给予就业、上学、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和提拔,并对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四、前景展望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专群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规模范围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的要求相比尚不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完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政策制度上研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书画社团活动记录下一篇:生活小窍门的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