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课程改革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初探

2022-10-26

从1 9 9 9年我国第一批高职正式招生开始, 近十年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的异军突起格外令人关注。截止2 0 0 6年末, 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45所, 在校生达800万人, 从人数和规模上看, 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任。课程改革也成为高职教育近几年的工作重点。英语作为一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基础课程必然也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浪潮, 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技术性、应用性的教育, 其理论课程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其英语作为非专业课程的定位也应该围绕着“技术性与应用性”, 这就体现在听、说、读、写要全方位与实用相结合。以往的英语教学中, 往往突出读、写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听说教学。而当高职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实际实用到英语的时候, 往往是与外企的外籍人员或是机械的外方专家口头交流的机会更多, 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英语的听说能力。应此, 英语课程的改革要更突出英语的实用性, 提高学生实际英语的使用能力。

1 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的选用与课时的分布

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教材, 比如《新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听说教程》等, 分专题地结合该系列的《读写教程》配套使用。在编写和听力的录音编辑中, 可以看出编者确实花了很大一番心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一般学院的课程设置的英语课每学期的平均课时为80课时左右, 其中听说课只有2 0课时, 只占到了1/4, 基本上是一个单元一次2课时的听说课。要完成听说教程上一单元的所有听说内容是不可能的。应此基于面向高职学生的英语A、B级考试只有听力部分而缺少口语测试部分的实际状况, 很多老师不得不将说的部分减少, 甚至完全砍去。这样听说课就变成了单纯的听力课, 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1.2 大班英语教学的尴尬

最近几年的学生正式我国第三次人口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群, 加上人们对高职院校进一步认可, 各高职院校的录取率都呈上升的趋势, 因此出现了教学资源的紧张。英语, 这门本来适合小班教学的学科, 在大部分院校也不得不进行合班教学。一个大班少则六七十人, 多则超过百人。这么多人一起上听说课, 老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虽然大部分学院都有现代化的语音室设备, 并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软件, 但是由于大班人多, 能利用语音室上听说课的班级就少了, 语音室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老师使用一个录音机即使是用了扩音设备, 其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大班教学还使学生口语锻炼的机会大大降低了。

1.3 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但是从生源的角度来说, 处于比较弱的地步, 尤其是英语, 不少新生正是由于英语不好的原因才错失了上本科院校的机会。

笔者曾经在07级新生中做过一次不完全调查, 其中高考的平均分在8 5分左右, 最高分可以达到136分, 而最低分仅50分。从高考的分数差距可以看出学生中英语水平差距悬殊。而英语和许多专业课程不同, 是一门学生从初中, 甚至小学开始一路学上来的课程。这种差距不是单靠老师和学生的努力就可以在一两个学期中消除的。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在06级的单招班中推行过英语分层教学的方法, 让新生进校后进行一次测试, 让后按照成绩不同分成A, B, C三种班级。但由于实际操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 例如:C班同学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实训较多, 而各班的实训时间不同, 这样导致各班同学很难在同一时间上英语课, 因此分层教学不得不暂停。

2 提高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重新进行课时安排, 提高听说课的效果

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是连着4~6课时的读写教程, 然后是2课时的听说教程, 听说和读写基本分离, 安排上比较单一, 学生在2个课时的听说课中容易出现疲惫的状态, 也经常会有学生带错课本, 导致整个2课时的听说课基本没有学到什么。其实, 仔细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同一出版社的同一系列的教材, 读写和听说两套教程在选材上每个单元的题材基本上是相同的, 可以说读写和听说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关于比尔盖茨的外貌性格和人生经历的两篇文章。而配套的《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听说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也是关于人物外貌和特征的一系列对话和文章的听说练习。因此在课时安排的时候, 可以将听说穿插的读写中, 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单元的整体设计, 这样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听, 有说, 有读写,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兴趣。

2.2 选材多样化,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兴趣

合理选材, 不仅仅是指合理选择优良的教材, 更是在每单元的教材中选取部分有意思, 可操作性强的部分进行课堂教学, 其余部分可作为课后学生自习的材料。不一味追求完成教材的每项内容, 而是采取“少而精”的方法, 突出教学重点。除了教材的选择外, 要想让听说部分能够不枯燥, 还要结合当前的流行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进行全方位的听说练习。英语的歌曲、影视片段、B B C及V O A的英语节目都可以作为听说的辅助教材, 穿插在课堂中,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一首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进行缺词填空, 再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训练英语听力, 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 不失为一种快乐学习法。

2.3 英语听说课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的交互模块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戴士宏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曾指出:“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明确的人物。学生兴高采烈地跟随老师完成这些任务, 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出自学的能力, 学到相关只是, 获得实际成果, 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1]Barry P.Taylor在Methodology in TESOL中指出“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repeated suggestions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s that, for most learner,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will take place only to extent that those learners are exposed to and engaged in contextually rich, genuine,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in that language.”[2]真实、有意义的交流是习得外语的有效途径。从以上两位专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英语听说课必须要改变原来老师放磁带, 学生做听力练习和部分学生上台练习口语的模式, 而是要为每个学生设计能积极参与的互动环节。因此, 英语教学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的交互模块, 为学生提供观摩真实交流的机会和进行真实交流的机会。听说课既包括听也包括说, 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的话, 就不能达到听说课的教学目标。而高职课堂面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班级人数庞大的现状, 我们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的方式。有目的的将学生分成5~8人一组, 根据每组的不同英语口语水平, 基于相同话题的给每组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小组可以安排难度较高的训练, 比如辩论等;对于基础较差的小组, 则通过设计好的话题, 给与一定的词汇进行辅助, 以基本对话操练为主。一方面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制造宽松和谐、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 另一方面应该设计和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教学活动。

2.4 利用选修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拔优和补差

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利用选修课的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分层教学, 对基础好的同学进行较高水平的训练, 满足这部分学生有可能参加英语口语竞赛等的需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单词、数字和单句开始, 循序渐进, 达到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目标。

3 结语

高职教学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也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浪潮, 重新思考和设计。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知识传输者的现状, 而要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英语教学也需要“实训”。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能看懂, 能听懂, 会交流, 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训练。怎样能更有效地提高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 才能有所收获。

摘要:本文对目前正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公共英语听说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几点探究, 从分析目前高职英语听说课的现状开始, 重点从课时安排、合理选材、课堂交互和课外选修等几个方面, 提出了提高高职公共英语听说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英语听说教学,交互

参考文献

[1] 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Michael H.Long Jack C.Richards[M].Methodology in Teso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 Jeremy Harmer[M]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姚毓琦.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现代教育, 2007, 8.

上一篇:关于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下一篇:人格心理学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