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和谐的生态观教育

2022-09-1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而生态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生态恶化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如果说19世纪是个科学的世纪, 20世纪是个发展是世纪, 那么21世纪就应该是个保护环境的世纪, 因此, 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其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原理、生物多样性理论等,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中的一员, 不可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 也不可能去征服它, 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急剧膨胀,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迅速蔓延。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球自然系统的内在平衡,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更大的报复, 所以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疯狂地报复了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生物教学, 明确人与自然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关系。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和建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念。

2 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

2002年2月23日, 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在北京的一家化工商店买了一瓶硫酸, 兑到饮料里, 投向北京动物园的两只熊, 造成一只黑熊被严重烧伤,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硫酸伤熊案”, 引发一场生态道德的大讨论。生态道德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与非、善于恶、荣与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生态道德决定了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崭新的生态道德观。首先要注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观点教育。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每当人类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 就可能失去了一道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其次, 在生态教学中要注重正确对待自然的价值教育, 明确每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其生态价值, 他们形成的良好的自然价值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然而自然价值是有限的, 人类要正确处理好索取与维持的关系, 使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此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观, 树立生态正义感, 要充分认识由于人的过失所造成的严重生态恶果, 懂得生态道德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含义, 认识到自然物种是人类环境的创造者, 无序索取和破坏就是罪恶, 工厂浓烟滚滚不是力量的象征, 而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困乏、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眼下地球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发展,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已造成物种变异、基因突变、物种灭绝等多种生态环境灾害。令人恐怖的“血蛙”、“巨蛙”原本是普通的青蛙受到重金属污染而发生了特异性变异。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球有超过170万的物种濒危。人类活动也导致大量新的传染病流行, 非典型性肺炎 (SARS) 的爆发, 禽流感的蔓延, 沙尘暴的肆虐, 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海啸事件等等, 人类过分张扬自身能力, 导致各种资源枯竭,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沙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酸沉降, 有毒物品扩散等, 所有这些因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灾害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任务要加强对全体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中学生物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与生态环境教育紧密相关, 生态环境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新课标中建构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其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如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随意污染环境的行为列举下列数值:一个废旧塑料袋被降解的时间是100年, 纸需要3个月, 火柴杆需要6个月, 铁罐需要10年, 玻璃瓶需要4000年, 增强危机感, 树立保护环境的使命感。清理生活区的“白色污染”, 自觉维护周边环境。

4 帮助学生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针对部分学生铺张浪费比较严重的现象, 在教学中运用生态学原理, 使学生懂得生产、消费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浪费食物就是破坏生态资源。因为粮食产自耕地, 多用耕地就有可能破坏野生动物的家园;粮食生产会涉及到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 煤、石油等产品的过量消耗, 导致资源枯竭等一连串的问题, 恶化生态环境, 最终伤害人类自己。因此, 要从本质上使学生理解生态消费的观念, 倡导生态消费、适度消费。消费内容、方式要符合生态要求, 有利于环保和消费者的健康, 提倡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又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 做到可持续发展。

5 渗透“纪念日”和生态法制观念

利用植树节 (3月12日) 、世界水日 (3月22日) 、世界卫生日 (4月7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保护臭氧层 (9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16日) 等环境有关的重大纪念日, 组织学生开展相应内容的活动。比如:“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讲座,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 倡导“绿色消费”的签名活动, 模拟召开“保护生物圈”的研讨会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宣传, 呼吁社会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扩大环境纪念日的效应, 实现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自1979年以来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旨在保护生态环境, 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物多样性, 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谁破坏环境, 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使学生了解环保与法律的关系, 树立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对当今社会的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要敢于进行积极的斗争。

为了重现古诗人笔下的优美山水田园风光, 还人间一片片蓝天, 一方方净水, 一片片肥沃的土地。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 充分依托课本中蕴含的生态环境教育素材渗透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知识, 树立生态观念, 增强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环保法律, 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行列中来,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生态恶化已经成了全球性问题, 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物教学,和谐,生态观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创新与实践活动—生物教师培训教程[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4.

[2] 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

上一篇:体现扬长教育的课前“情景创设”下一篇:浅谈学生的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