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24例分析

2022-11-14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 在我院发热待查的患者中占5%。由于缺乏敏感的诊断指标, 常导致误诊、误治, 而影响预后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国际诊断标准曾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1981年von Reyn等人提出的Beth Israel标准因过于苛刻导致量病例的漏诊已被淘汰。目前, 国际上使用的是Duke诊断标准。本文简述我院近近年来住院治疗的24例IE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 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预防IE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为近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E患者24例。其中血培养及手术标本培养或组织学阳性病例18例, 占75%;血培养阴性但长期发热、有明确心脏杂音、治疗有效证实的病例13例, 占54.1%;年龄2~8岁, 平均为6岁, 死亡3例, 占12.5%。

2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3类症状, 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那么患本病的小儿是否会表现出发热呢?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 感染性心内膜炎不仅可以见到发热, 而且还以发热最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年幼儿, 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儿往往以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甚至于掩盖了心内膜炎的症状。除发热外, 患儿常伴有肺炎、肠炎、脓胸、皮肤感染、骨髓炎等。其心脏表现主要为心脏听诊杂音性质改变和产生新的杂音。其他症状则因栓塞累及脏器不同而见胸痛、咯血、头痛、偏瘫等。本病的另显著特点是, 患本病的小儿绝大多均有原发心脏病, 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多见, 本病极少发生在正常心脏。所以临床上若遇有患儿原来存在心脏病, 又见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 应高度警惕本病。此时应尽早、反复采取血培养标本, 以明确诊断。本病的发热是由感染所引发, 所以若要有效的控制体温, 必须首先控制感染。这也是本病的治疗关键所在。通常治疗本病主张及早大量给予抗生素, 且应选择杀菌力强者联合用药, 此外应加强护理, 注意休息, 注意饮食营养, 必要时予输血等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发生在有瓣膜基础病的患者 (先心病、风心病) , 特别是有拔牙、心血管介入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对于临床上以长期发热 (超过3周) 就诊的患者, 不论其热型如何, 应该考虑有IE的可能。如果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异常, 应高度警惕, 这样的异常包括:新近出现的心脏杂音或有明确记录的杂音性质发生改变、血沉增快、贫血、尿中出现红、白细胞。其中, 心脏杂音依旧是诊断IE的主要线索。而特异性较高的外周血管病变由于其出现的机率低。对于可疑病例应尽快完成血培养、超声心动图 (UCG) 甚至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检查, 以期及时发现致病菌、瓣膜赘生物。对于瓣膜赘生物检查, TEE的敏感性国内外报道不一, 为76%~100%, 特异性为94%, 比常规UCG具有显著优势。同时, 为提高培养阳性率, 力争在使用抗生素前完成血培养检查, 特别是24h内连续3次采血标本送检, 可以显著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最终确诊病例。从我院近年的病例血及标本培养结果分析, 链球菌仍然是IE的主要致病菌 (占54.9%) , 但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致病菌还是发生了某些转变。链球菌的比例由47.6%上升到60%, 真菌由14.2%上升至20%, 其它细菌由23.8%下降到6.7%。由这些据可以清楚的发现致病菌的变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1) 20世纪80年代针对G-细菌的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 导致20世纪90年代G+球菌的感染率升高而G-细菌的感染率显著下降; (2) 90年代, 各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激素的大量使用以及放/化疗干预肿瘤性疾病等原因, 造成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的临床特点, 内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确诊的24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 (死亡率3%) , 远期IE复发死亡1例, 其余患者疗效满意, 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药物抗炎处理, 正确选择手术时机, 彻底清除感染病灶以及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心内膜炎,非感染性,感染性

参考文献

[1] 陈吉祥, 卢荣.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分析[J].北京医学, 2000 (3) .

[2] 陈沅, 雷培芸, 钱永如.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J].重庆医学, 1999 (2) .

[3] 王文慧.29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1 (6) .

[4] 陈茂荣.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13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 (3) .

[5] 马如雁.高原地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4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1999 (4) .

[6] 陈新民.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进展[J].南京部队医药, 2002 (2) .

上一篇:钢结构彩钢板的施工工艺下一篇:人本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