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比较

2022-09-11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其临床疗效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4月1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44例, 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 (65.5±8.5) 岁;均行头CT或MRI确诊, 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巴曲酶10u加入150mL生理盐水中, 于入院第1天开始使用, 1次/d, 低分子肝素2500u, 2次/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常规治疗, 包括应用灯盏花素针剂, 胞二磷胆碱静滴, 拜阿司匹灵及降脂稳定斑块等。

1.3 疗效评定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进行一次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各组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治疗组有效率为88.0%, 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70.0%) ,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

见表2, 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以及每一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 如何保护缺血区域尚未损伤坏死的缺血半暗带, 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元的功能已成为神经病学所关注的焦点。脑梗死急性期, 由于血管的闭塞引起以其支配领域为中心的脑血流减少, 组织进入缺血状态, 自由基则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损害的主要因子[1~2]。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取决于脑血流量下降的程度及缺血持续时间。局灶性脑缺血后, 在梗塞的中心坏死区外, 尚存在缺血半暗带, 其神经元的死亡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 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化级联反应[3]。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恢复脑血流, 降低脑代谢, 保护脑细胞, 从而减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临床上除溶栓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有效率为88.0%, 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70.0%) ,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以及每一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以上提示该药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随机分2组各50例, 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0%, 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70.0%) , (P<0.05) 。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以及每一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德新.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53.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1.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5, 29 (6) :379.

上一篇: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浅谈煤矿地质工作方法及措施